博碩士論文 93721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7 、訪客IP:3.144.17.45
姓名 鄭寶珍(Pao-chen Ch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客家地區鸞堂發展:以新竹九芎林飛鳯山代勸堂為例
(The development of Flying Phoenix House in Hakka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 Case Study of Hsinchu Kezailin Fei-Feng Mountain Dai Quan Tang)
相關論文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及發展─以台南新化教會為例★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 ─以大溪仁和宮為例
★ 帝國邊區的村落、族群與歷史:以屏東萬金庄為中心討論(1861-1945)★ 臺灣客家認同之研究:以《客家風雲雜誌》和《客家雜誌》為探討中心
★ 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 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 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
★ 清代臺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為中心★ 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
★ 煤礦產業與地方社會--以台北土城地區為例(1897~1989)★ 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 -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1945~2005)
★ 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 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
★ 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旨在探討清末、日治初期自廣東省陸豐縣傳入一種藉由神意加上簡單藥方來抑制煙癮的方法稱為扶鸞戒煙法,施行於鸞堂,在日治時期於臺灣島內客家地區的傳佈情形。本文以新竹九芎林飛鳯山代勸堂作為個案研究,透過嘗會、契約文書、族譜、私人手稿等一手史料及日治時期各項調查及統計資料,說明客家地區鸞堂由北往南的發展概況。
扶鸞戒煙法傳入後,分別於日治初期在北臺灣及西來庵事件後在中南部掀起二波發展高?,尤其盛行客家地區。北臺灣鸞堂的發展,以新竹為起點,經由宜蘭喚醒堂、新竹九芎林復善堂及代勸堂在此地的奠基後,各自再往北往南擴展,這時期是島內鸞堂蓬勃發展的第一階段,也是鸞生的養成期,但日警以活動太過盛行恐聚眾滋事為由進行取締,1901年秋後各地鸞堂幾乎消聲匿跡。代勸堂是少數留存下來且發展完善的鸞堂之一,它所依恃的條件是什麼,代勸堂自1899~1903先後成立了三個嘗會,嘗會是維繫宗教團體的存續及其分支的基礎,代勸堂在這樣的基礎下持續扶鸞著書至1907年止,可惜往後因嘗會造成內部失和進而影響鸞務,1908年後不再扶鸞,正鸞生楊福來暫離代勸堂重拾教鞭且遊走各處,1915年西來庵事件發生,鸞臺再度遭禁,楊福來遂從日人習佛法、任新職。很快事件落幕,中南部如雨後春筍般堂開處處,形成第二波高?期,但第一階段養成的鸞生或歸家或退隱或老成凋謝有之,對於需才恐急的新立鸞堂,楊福來重新有了舞台,此後他經常帶領鸞生到各堂協助,或教經懺或訓鸞或協助造書,影響遍及新竹州、臺中州及高雄州等地客家區。
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筆者發現扶鸞戒煙法傳入後分別於閩、客地區各自開展,而客家地區由新竹州、臺中州及高雄州依次往南發展,與客家人口分佈的密度是相符的,換句話說全臺客家人最多的新竹州首先發展再依次是臺中州及高雄州。其次,本文所討論的客家地區鸞堂發展是以個案研究且是區域性的,有別於以往地區性的研究,藉此可一探客家地區鸞堂發展的樣貌。
摘要(英) The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investigate a method to break the habit of smoking by dispensation and simple prescription introduced from Lu Feng Coun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method is known as Fu-Luan Giving Up Smoking Method and the treatment would be implemented in Flying Phoenix House. The distribution in the Hakka region in Taiwan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will also be investigated. This study has adopted Hsinchu Kezailin Fei-Feng Mountain Dai Quan Tang as the case study. Through the historical data such as Chang-Hui, agreements and documents, family tree, private manuscript, and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Flying Phoenix House from north to south in Hakka region is introduced.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Fu-Luan Giving Up Smoking method, it was developed rapidly in two stages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Taiwan after the North Taiwan and Xi Lai An event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especially in the Hakka area. The development of Flying Phoenix House in northern Taiwan started from Hsinchu, Yilan Huan Xing Tang, Hsinchu Kezailin Fu Shan Tang and Dai Quan Tang. Then it was developed towards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aiwan. It was the primary stage of Flying Phoenix House development and was the developing period of it. Since the activity was too common, the Japanese police banned it to avoid from mobbing. Since the autumn of 1901, the Flying Phoenix House almost disappeared in Taiwan. It was one of the Flying Phoenix Houses, for which it came down and developed perfectly. What were the reasons for such development? The Dai Quan Tang has founded three Chang-Hui during 1899 - 1903. The Chang-Hui is the foundation maintaining the religious group and the branches. Under such situation, the Dai Quan Tang continued to develop Fu-Luan until 1907. It was pity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ffairs was affected by the estrangement between the Chang-Hui. After 1908, the Fu-Luan affair was stopped. The chairman Yang Fu Lai left the Dai Quan Tang temporary, and engaged in education again and traveled in different area.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Xi Lai An event in 1915, the development of Flying Phoenix House was banned again. Then Yang Fu Lai learnt Buddha dharma from Japanese and held new position. The event had come to the end very soon and the Flying Phoenix Houses were mushroomed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Taiwan that became the second stage of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chairmen trained in the first stage retired or were too old. The new Flying Phoenix Houses need talents urgently. Therefore, this provided a new stage to Yang Fu Lai. Since then, he always brought the members to different Flying Phoenix Houses, and they assisted them to teach sutras, live with god, and publish the books. This affected the Hakka area such as Hsinchu State, Taichung State and Kaohsiung State.
Under such background, the author found that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Fu-Luan Giving Up Smoking Method, it developed in Fujian and Hakka area respectively. In Hakka area, it developed from Hsinchu State, Taichung State to the southern Taiwan Kaohsiung State. This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akka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other words, it developed first in Hsinchu State that had most Hakka population in Taiwan, and then it developed to Taichung State and Kaohsiung State. The development of Flying Phoenix House in Hakka area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is a case study and regional.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local study,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pattern of Flying Phoenix House in Hakka area will be shown.
關鍵字(中) ★ 嘗會
★ 楊福來
★ 扶鸞戒煙法
★ 鸞堂
★ 新竹九芎林飛鳯山代勸堂
關鍵字(英) ★ Fu-Luan Giving Up Smoking Method
★ Hsinchu Kezailin Fei-Feng Mountain Dai Quan Tang
★ Flying Phoenix House
★ Yang Fu Lai
★ Chang-Hui
論文目次 緒論 1
第一章 鸞堂信仰
第一節 鸞堂的興起 11
第二節 鸞堂的興盛 24
第三節 日治初期傳佈概況 35
小 結 46
第二章 代勸堂的創建及與社會關係
第一節 代勸堂的創建 47
第二節 初期鸞堂活動 55
第三節 中後期活動的變異 66
小 結 75
第三章 權力結構的轉變及影響
第一節 代勸堂的資產 76
第二節 權力結構的轉變 96
第三節 對代勸堂的影響 104
小 結 109
第四章 新竹及其以南地區的拓展
第一節 鸞門雙楊 110
第二節 拓展的契機 115
第三節 拓展概況 125
小 結 143
結論 144
參考書目 147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族譜
《溫氏族譜》,溫德貴手稿,年代不詳,溫演梯、溫紹唐先生提供。
《彭氏大族譜》,彭殿華家族部份,彭學堯先生提供。
(二)鸞書
《慈心醒世救劫文》,全五卷,九芎林代勸堂鸞書,1899,黃卓權、鍾光燊先生提供。
《渡世回生》(卷四震部),全八卷,九芎林代勸堂鸞書,1900~1,王見川教授提供。
《善誘金篇》,全六卷,九芎林代勸堂鸞書,(卷二高部、卷六久部,1902,劉瑞齡先生提供;卷三高部、卷五悠部,1902,王見川教授提供)。
《明德新篇》,全五卷,九芎林代勸堂鸞書,(卷二義部,1903~1904、卷五信部,1905~1907,劉瑞齡先生提供;卷三禮部,1904、卷四智部,1904~5,王見川教授提供)。
《現報新新》(上、下冊),九芎林文林閣明復堂鸞書,1899,黃榮洛先生提供。
《化民新新》,全五卷,九芎林文林閣復善堂鸞書,1902,戴淑珍小姐提供。
《梅開醒世》(卷一取部),新竹富興庄樂善堂鸞書,1901,許玉河主任提供。  
《一字譜》(卷五土部),竹南育化堂鸞書,年代不詳,王見川教授提共。
《濟世仙舟》,全八卷,新竹宣化堂鸞書,(卷一文部,1899,王見川教授提供;卷五教部、卷八倫部,1900,許玉河主任提供)。
《妙化新篇》,全五卷,高雄月眉樂善堂鸞書,1928,張二文校長提供。
《覺夢真機》,全五卷,高雄月眉樂善堂鸞書,1914,張二文校長提供。
《擇善金篇》,全六卷,高雄美濃廣善堂鸞書,1920,張二文校長提供。
《玉冊金篇》,全六卷,高雄美濃廣善堂鸞書,1928~1935,張二文校長提供。
《洗甲心坡》(卷一甲部),苗栗修省堂鸞書,1900,周怡然小姐提供。
(三)手稿
《飛鳯山同德嘗》,昭和七年(1932)重立,帳簿記錄至昭和九年(1934),無頁碼,手稿,作者不詳,張小姐提供。
<表文稿>,無頁碼,手稿,楊瑞雲先生、張小姐提供。
<飛鳯山代勸堂、雲谷寺神佛教規則書>,無年代,無頁碼,手稿,作者不詳,張小姐提供。
<代勸堂、雲谷寺債務整理豫定案>,無年代,無頁碼,手稿,作者不詳,張小姐提供。
<土地開墾契約書>,無年代,無頁碼,手稿,作者不詳,張小姐提供。
<土地賃貸借契約書>,無年代,無頁碼,手稿,作者不詳,張小姐提供。
<豫約書>,大正十年(1921),無頁碼,手稿,作者不詳,張小姐提供。
<催告書>,大正十一年(1922) ,無頁碼,手稿,作者不詳,張小姐提供。
<管理人選任証書-聚雲祀、進德嘗>,無年代,無頁碼,手稿,作者不詳,張小姐提供。
<置六本公簿一樣立簿決議條件列明>,明治四十二年(1909),無頁碼,手稿,作者不詳,張小姐提供。
<楊福來履歷>,單張,手稿,作者不詳,張小姐提供。
<土地贈與証書>,無年代,無頁碼,手稿,作者不詳,張小姐提供。
<領收證>,明治四十一年(1908) ,無頁碼,手稿,作者不詳,張小姐提供。
<信徒名冊>,無年代,無頁碼,手稿,作者不詳,張小姐提供。
<雜詩集要錄本>,無年代,無頁碼,手稿,作者不詳,張小姐提供。
<詩聯請帖>,無年代,無頁碼,手稿,作者不詳,張小姐提供。
<寄附簿序>,昭和三年(1928) ,無頁碼,手稿,作者不詳,張小姐提供。
<請師教經?聯名志願書>,昭和七年(1932) ,無頁碼,手稿,作者不詳,張小姐提供。
<三教演義同善社小引>,無年代,無頁碼,手稿,作者不詳,張小姐提供。
<佛教研究會序>,無年代,無頁碼,手稿,作者不詳,張小姐提供。
<居家課訓詩>,無年代,無頁碼,手稿,張小姐提供。
<訊問事項>,無年代,無頁碼,手稿,作者不詳,張小姐提供。
<重要筆記理由書記念本保存>,昭和十七年(1942) ,無年代,無頁碼,手稿,張小姐提供。
《飛鳯山徵聯紀念》,民國己丑初秋(1949),溫紹唐先生提供。
(四)檔案、統計書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元臺北縣》,明治34年(1901),永久保存第46卷,第三
門警察,高等警察,降筆會案卷。
<財團法人廣聚社登記資料>,大正十二年(1923),新竹地方法院民事庭。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編者,1928。
新竹廳編,《新竹廳報》,明治34~44年(1901~1911),台北:中研院民族所藏。
張奇明主篇,畫報主筆(清)吳友如等,《點石齋畫報大可堂版》,共 4冊,1884.5~1898年終,上海市:上海畫報,2001。
方師鐸主篇,《點石齋畫報》,共30冊,臺北:天一出版社,1978。
(五)碑文
廣福宮廟埕旁:九芎林義渡碑,光緒二十年(1894)
義渡碑,大正四年(1915)
奉憲示禁碑,同治六年(1867)
放置飛鳯山路旁:飛鳯山開路紀念碑,昭和二年(1927)
代勸堂廟呈旁:飛鳯山碑,明治三十六年(1903)
樂善碑(年代不詳)
文林閣廟埕旁:創建文林閣碑,光緒二年(1876)
文林閣改築捐題碑,昭和十二年(1937)
積德橋碑,明治四十年(1907)
飛鳯山登山入口處:感應橋記碑,1957
下山詹氏祖墳旁:贊孝碑,大正二年(1913)
(六)方志、其它
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臺銀文叢第145種,1962。
新竹廳總務課編,《新竹廳志》,臺北市:新竹廳總務課,1907。
林百川、林學源等著,《樹杞林志》,臺銀文叢第63種,南投市:臺灣文獻委員會,1993。
莊興惠總編輯,《芎林鄉志》,芎林鄉:芎林鄉公所,2004。
莊錫財監修,莊英章、吳文星纂修,《頭城鎮志》,宜蘭縣:頭城鎮公所,1985。
大園市藏編纂,《臺灣人物誌》,臺北廳:谷澤書店,1916。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6。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土地申告書》,臺北:編者,新竹廳卅竹北一堡卅九芎林部份,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台灣資料中心,1905。
《寺廟調查書-新竹廳》,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不詳,台北:中研院台史所藏。
《新竹文獻會通訊》,新竹文獻委員會編,1954。
丸井圭治郎,《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台北:捷幼出版社,1993。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84。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臺灣省文獻會,1983。
孫藩聲,《飛鳯山簡介》,年代不詳,溫紹唐先生提供。
二、專書
王志宇,《台灣的恩主公信仰-儒宗神教與飛鸞勸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王見川,《台灣的齋教與鸞堂》,台北:南天書局,1996。
包筠雅,《功過格》,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市:正中出版社,1992。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研究》(上),竹北市:竹縣文化局,2000。
吳紹箕,《沙坪飛龍洞雜記》,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2。
宋光宇,《宗教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李世偉,《日據時代台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林永根,《鸞門暨台灣聖堂著作之善書經懺考》,台中:聖德雜誌社,1982。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
邱彥貴、吳中杰,《台灣客家地圖》,臺北:貓頭鷹出版,2001,頁59。
徐正光等作,《臺灣客家族群史》,南投市:省文獻館,2002。
張珣、江燦騰編,《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2001。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許地山,《扶乩迷信底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1966。
陳南要,《儒宗神教的考證》,台中:鸞友雜誌社,1974。
游子安,《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游子安,《勸化金箴-清代善書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程大學譯,《日據初期之鴉片政策》,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
潘朝陽,《明清臺灣儒學論》,台北:臺灣學生,2001。
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台北:學生書局,1988。 
《台灣扶鸞與鸞書現象:善書研究的回顧》,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台灣的鸞書》,板橋:正一善書出版社,1990。
魏志仲,《台疆儒宗神教法門著造善書經懺史鑑》,台北:清正堂,1977。
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帕米爾書局,1985。
志賀市子,《中?扶鸞信仰華人社?》,東京:大修館書店,2003。
酒井忠夫,《中國善書研究》,東京:弘文堂,1960。
康豹,《染血的山谷-日治時期的?吧哖事件》,台北:三民書局,2006。
焦大衛(David K. Jordan)、歐大年(Daniel L. Overmyer)合著,周育民譯,《飛鸞-中國民間教派面面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5。
Gary Seaman, Temple Organization in Chinese Village. Taipei:The Orient Cultural Service, 1978。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王世慶,<日據初期臺灣之降筆會與戒煙運動>,《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市:聯經,1994,頁415-473。
王志宇,<儒宗神教統監正理楊明機及其善書之研究>,《台北文獻》直字第120期,1997,頁43-69。
王見川,<李望洋與新民堂-兼論宜蘭早期的鸞堂>,《宜蘭文獻雜誌》第15期,1995,頁1-14。
王見川,<略論清末日據初期宜蘭的鸞堂>,《宜蘭文獻雜誌》第23 期,1996,頁46-74。
王見川,<光復前台灣鸞堂著作善書名錄>,《民間宗教》第一輯,1995,頁173-194。
余光弘,<臺灣地區民間宗教的發展:寺廟調查資料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3期,1983,頁67-103。
宋光宇,<「地獄遊記」所顯示的當前社會問題>,《民間信仰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1982,頁116-136。
宋光宇,<關於善書的研究及其展望>,《新史學》5:4,1994,頁163-199。
李世偉,<苗栗地區的鸞堂調查>,《民間宗教》第三輯,1997,頁315-325。
李騰嶽,<鴉片在台灣與降筆會的解煙運動>,《文獻專刊》第3、4期合刊,1953,頁15-19。
林永根,<台灣鸞堂:一種蓬勃發展的民間信仰與傳統宗教>,《台灣風物》第34卷第1期,1984,頁71-78。
邱正略,<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的史料特色與利用-以西來庵事件研究為例>《台灣史料研究》第20號,2003.03,頁94-118。
莊英章,<日據時期「土地申告書」檔案資料評介>,《台灣風物》第35卷第一期,頁91-104。
陳志豪,<寺廟與地方社會之研究:以關西太和宮為例>,《民俗曲藝》,第148期(2005.03),頁201-259。
陳兆南,<鸞堂宣講的變遷-以善書文獻的考察>,李豐楙、朱榮貴編,《儀式、廟會與社區》,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史哲研究所,1996。
黃季平,<廟記錄的方法論-台灣三次廟普查案例的比較>,《民族曲藝》142期,2003,頁7-53。
蔡懋堂,<台灣現行的善書>,《台灣風物》第24卷第4期,1974,頁7-36。 
<台灣現行的善書(續)>,《台灣風物》第26卷第4期,1976,頁84-123。
鄭志明,<台灣民間鸞堂儒宗神教的宗教體系初探>,《台北文獻》直字第68期,1984,頁86-88。
鄭喜夫,<清代台灣善書初探>,《台灣文獻》第33卷第3期,1982,頁7-36。 <關聖帝君善書在台灣>,《台灣文獻》第34卷第3期,1983,頁115-148。
Paul R. Katz(康豹),<台灣的呂洞賓信仰>,《新史學》,六卷四期,1995,頁21-43。
Paul R. Katz(康豹),<Spirit-writing and Hakka Migration in Taiwan – A Case Study of the Canzan Tang 參贊堂 in Puli 埔里, Nantou 南投 County>,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arative of Ritual in Chinese Local Society (May 5-7, 2008)。
Philip Clart(柯若樸),<「民間儒教」概念之試探;以台灣儒宗神教為例>,《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4期(2002),頁31-38。
(二)會議論文
王志宇,<從鸞堂到「儒宗神教」-論鸞堂在台之發展與傳布>,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主辦「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1995,頁1-16。
王見川,<光復前台灣客家地區鸞堂初探>,客家民俗文化研討會,1998。
林漢章,<清代台灣的善書事業>,《台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史蹟研究中心編,1987,頁141-150。
(三)碩士論文
范純武,<清末民間慈善事業與鸞堂運動>,嘉義:中正大學歷史所碩論,1996。
許玉河,<澎湖鸞堂之研究>,台南:台南師範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論,2004。
陳志豪,<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2006。
陳兆南,<宣講及其唱本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
陳建宏,<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西普濟鎮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2001。
陳進盛,<日據時期台灣鴉片漸禁政策之研究-1895~1930>,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陳碧苓,<臺灣鸞書的死後世界觀--以天堂遊記與地獄遊記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戴文鋒,<清代台灣的社會救濟事業>,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指導教授 吳學明(Hsueh-Ming Wu) 審核日期 2008-7-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