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72101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1 、訪客IP:18.222.179.186
姓名 周怡然(Yi-Jan Cho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論文名稱 終戰前苗栗客家地區鸞堂之研究
(Study on Flying Phoenix House in Miaoli Hakka Area Before the End of WWII)
相關論文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及發展─以台南新化教會為例★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 ─以大溪仁和宮為例
★ 帝國邊區的村落、族群與歷史:以屏東萬金庄為中心討論(1861-1945)★ 臺灣客家認同之研究:以《客家風雲雜誌》和《客家雜誌》為探討中心
★ 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 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 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
★ 清代臺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為中心★ 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
★ 煤礦產業與地方社會--以台北土城地區為例(1897~1989)★ 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 -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1945~2005)
★ 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 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
★ 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終戰前苗栗客家地區鸞堂之研究
摘 要
本文以苗栗地區為例,討論日治時期鸞堂信仰在苗栗客家地區的傳布與發展,探究新竹鸞堂對苗栗客家地區的影響以及苗栗鸞堂的多元發展。分析日治時期鸞堂運動對苗栗關帝信仰的影響,並藉由區域研究討論文人仕紳在鸞堂中的角色,以及鸞堂信仰在社會變化下的因應。
苗栗鸞堂主要分佈在客家地區,在日治時期鸞堂戒煙運動的風潮下,流行於新竹地區的鸞堂信仰,透過文人網絡、族群與地緣關係,迅速在苗栗客家地區傳開。在新竹三大鸞堂系統的交互作用下,苗栗鸞堂逐漸發展出自己的鸞堂體系,不但呈現了地區性的網絡傳布,也在外在社會變遷影響下呈現出多元的發展方向,並隨著日治時期客家族群的二次移民將鸞堂信仰傳布出去。
鸞堂信仰吸納了儒釋道三教的思想觀念,透過積善成神的功過觀念,鸞堂信仰創建了一套神國官僚系統的想像。在文人仕紳的主導下,鸞堂的規約、扶鸞儀式與敬惜字紙的觀念都充滿了濃厚的文人色彩。文人與鸞生是文人階層的不同面向,鸞堂信仰藉由文人的交遊網絡相互傳遞,文人仕紳在鸞堂中找到心靈的慰藉與自身追尋的目標。鸞堂信仰在苗栗客家地區的發展,在日治時期宗教政策的變化下呈現了民間宗教的彈性,與地方菁英在殖民統治下的柔性反動。
從清代的拓殖守護神到日治時期的恩主公,苗栗的關帝信仰不斷加入新的元素,關帝廟宇也從拓殖時期的點狀分佈到日治時期風行客家地區的信仰網絡,反映出關帝神格的多元與民間信仰的活力與彈性。
本研究的成果有四:第一,本文透過對苗栗鸞堂的區域研究,探討了日治時期鸞堂信仰在客家地區的傳布網絡與方式,並在建立苗栗鸞堂系統的同時,對新竹鸞堂的發展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第二,本文建立了日治時期苗栗客家地區的文人網絡,並驗證了鸞堂文人結社的特質。第三,本文透過個案的討論,分析鸞堂信仰與家族、地方社會的關係。第四,本文藉由討論關帝信仰發展的歷史進程,呈現了日治時期鸞堂信仰的發展對苗栗客家地區的影響。
摘要(英) Study on Flying Phoenix House in Miaoli Hakka Area Before the End of WWII
Abstract
This study has taken Miaoli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faith in Flying Phoenix House in Miaoli Hakka area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effect of Hsinchu Flying Phoenix House on Miaoli Hakka area and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Miaoli Flying Phoenix House will be discussed. The effect of Flying Phoenix House campaign on Miaoli Kuan Ti faith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will be analyzed. Besides, the role of literati and gentlemen in the Flying Phoenix House and the change of faith in Flying Phoenix House under the change of society will be studied.
Miaoli Flying Phoenix House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Hakka area. In the Flying Phoenix House giving up smoking campaign under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t was the faith in Flying Phoenix House pervading in Hsinchu area. Through the scholars’’ network, ethnicity, and geopolitics, it was spread rapidly in Miaoli Hakka area. Under the reciprocation of three major Flying Phoenix House systems, the Flying Phoenix Houses in Miaoli had gradually developed the own Flying Phoenix House system. It did not only reveal the regional distributing network, it also reveale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under the change of soceity. With the second emigration of Hakka ethnicity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faith of Flying Phoenix House had been spread outside.
The faith of Flying Phoenix House has attracted the idea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rough the idea of accumulation of merits to become god, the faith of Flying Phoenix House has created an imagined bureaucratic system of the supernatural countr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scholars, the rule of Flying Phoenix House, Fu-Luan ceremony and the concept of respecting the culture were full of scholarly tint. Scholar and chairman were two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scholarly level. The faith of Flying Phoenix House was spread through the human network of scholars. Scholars and gentlemen found the consolation of soul and their targets in the Flying Phoenix House. The development of faith of Flying Phoenix House showed the flexibility of folk religion and the soft reactionary of local elit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n policy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Starting from the Colonized Tutelary God in Qing Dynasty to En Chu Kong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new elements had been added to the Kuan Ti faith in Miaoli constantly. The Kuan Ti Temples from isolated distribution during the colonized period to network distribution in Hakka area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t reflect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Kuan Ti godhood and the vigor and elasticity of folk faith.
There are four achievements in this study. First, through the regional study of Miaoli Flying Phoenix House, this article has discussed the spreading network and approaches of faith in Flying Phoenix Hous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addition to building the system of Miaoli Flying Phoenix House, the development of Hsinchu Flying Phoenix House has been further understood. Second, this article has built the scholar network in Miaoli Hakka area and verif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holars of Flying Phoenix House forming the association. Third, through the case study,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ith in Flying Phoenix House, and families and local society. Fourth,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developing process of Kuan Ti faith, this article has showed the influence of development of faith in Flying Phoenix Hous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on the Miaoli Hakka area.
關鍵字(中) ★ 客家
★ 鸞堂系統
★ 日治時期
★ 戒煙運動
★ 文人
★ 書院
★ 關帝信仰
關鍵字(英) ★ Giving Up Smoking Campaign
★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 Flying Phoenix House System
★ Hakka
★ College
★ Scholar
★ Kuan Ti Faith
論文目次 緒論 1
第一章 苗栗客家地區的鸞堂
第一節 鸞堂信仰在苗栗的分布 14
第二節 日治時期鸞堂的戒煙運動 26
第三節 鸞堂的多元發展與地方社會 38
第二章 苗栗鸞堂的系統
第一節 竹東復善堂系統 62
第二節 新竹宣化堂系統 77
第三節 芎林飛鳳山代勸堂系統 83
第四節 苗栗地區鸞堂體系的發展 97
第三章 文人、書院與鸞堂
第一節 鸞堂的文人色彩 123
第二節 書院與鸞堂 136
第三節 文人與鸞生 163
第四章 苗栗客家地區關聖帝君信仰的演變
第一節 拓墾時期的關帝信仰 183
第二節 鸞堂運動與關帝信仰 195
第三節 神明信仰的多元與社會結構變化 209
結論 223
參考書目 227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史料與檔案
(宋)馬光祖修,(宋)周應合纂,《景定建康志》,收錄於《宋元方志叢刋》第二冊,卷二十九,儒學志二,置書院,立規程,上海(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謝金鑾,鄭兼才,《續修臺灣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0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丸井圭治郎,《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 台北:捷幼出版社,1993年。
不著撰人,《大清會典》,收錄於《四庫全書》,民國57年商務影印。
井出季和太,《台灣治績志》台北:南天書局,1997年12月。
台灣總督府,《原臺北縣公文類纂》,明治34年,永久保存第46卷,降筆會案卷。
何鳳嬌編,《台灣省警務檔案彙編-民俗宗教篇》台北:國史館,1996年。
李阿成,《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苗栗:苗栗縣政府,1988年。
沈茂蔭,《苗栗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九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一種,1962年。
林衡道,《台灣省通誌》,卷二,人民志,宗教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80年。
苗栗市誌編纂委員會,《苗栗市誌》,苗栗市公所,1997年。
苗栗縣政府,《重修苗栗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六五種,1960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二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陳運棟,《西湖鄉誌》,苗栗:西湖鄉公所,1997年。
陳運棟編纂,《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6年。
黃鼎松,《頭屋鄉志》,苗栗:頭屋鄉公所,1996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省通志》,卷二人民志,1972年。
臺灣省文獻會,《日據初期之鴉片政策》第一冊,台灣省政府:台灣省文獻會,1978年。
劉定國監修,《台灣省苗栗縣志(卷首)》,苗栗:台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1959年。
劉寧顏,《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十,藝文志(文學篇第一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97年,頁528。
鄭鵬雲,曾逢辰,《新竹縣志初稿》,臺灣文獻叢刊第61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鷹取田一郎編,《台灣列紳傳》,台灣總督府,大正五年(1916年)。
貳、專書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臺灣文獻叢刊第52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不著撰人,《臺灣南部碑文集成-甲、記(下)》,台灣文獻叢刊第218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
仇德哉,《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年。
方孝謙,《殖民地台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台灣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年。
王世慶,《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王志宇,《台灣的恩主公信仰》,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王見川,《台灣的齋教與鸞堂》,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
王見川、李世偉,《台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台北:博揚文化,1999年。
王見川、李世偉,《台灣的宗教與文化》,台北:博揚文化,1999年。
王啟宗,《台灣的書院》,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7年。
包筠雅,《功過格》,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田澤震五編,《阿片資料》,臺北市:田澤化學工業研究所,昭和7年[1932]。
朱國禎,《湧幢小品》,上海市:中華書局,1959年。
朱景英,《海東札記》,臺灣文獻叢刊第19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江丙坤,《台灣田賦改革事業之研究》,台灣研究叢刊第108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72年。
吳子光,《臺灣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59年。
吳紹箕,《沙坪飛龍洞雜記》,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2年。
吳德功,《割臺三記》,臺灣文獻叢刊第57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
宋光宇,《宗教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1995年。
李世偉,《日據時代台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台北:允晨文化,1992年。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圖書,1983年。
林文龍,《台灣的書院與科舉》,台北:常民文化,1999年。
林永根,《鸞門暨台灣聖堂著作之善書經懺考》,台中:聖德雜誌社,1982年;
邱鎮森,《崇聖宮百年誌》,桃園市:華夏書坊,2003年。
金門縣文化局 ,《金門古書畫藝術》,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5年。
姚錫光,《馬關議和中之伊李問答》,問答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43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苗栗縣鄉土文化協會,《苗栗縣廟祀文物調查報告》,苗栗:苗栗文化局,2004年。
苗栗縣鄉土文化協會,《苗栗縣廟祀文物調查報告》,第一期,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2年。
韋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凌濛初原著、徐文助校訂、繆天華校閱,《拍案驚奇》,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原幹洲,《南進日本之第一線に起つ-新臺灣之人物》,臺北:拓務評論臺灣支社,1936年。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台灣文獻叢刊第30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島田薰編輯,《日清戰爭實記》第三十五編,東京:博文館,明治7-29年[1894-1986]。
酒井忠夫,《中國善書の研究》,東京:弘文堂,1960年。
酒井忠夫,許洋生譯《功過格的研究》,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七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版。
酒井忠夫編,《台灣の宗教と中國文化》東京:風響社,1992年
馬端臨,《文獻通考》,卷四十三,學校考四,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張珣、江燦騰編,《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2001年。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莫里斯.弗里德曼(Freedman),《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上海:人民出版社。
許地山,《扶乩迷信的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
陳子龍等選輯,《明經世文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62年。
陳南要,《儒宗神教的考證》,台中:鸞友雜誌社,1974年。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
陸以湉,《冷廬雜識八卷》,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彭孫貽,《靖海志》,附錄二,台灣文獻叢刊第35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曾景來,《台灣宗教と迷信陋習》,台北:南天書局,1995年。
游子安,《勸化金箴-清代善書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焦大衛、歐大年,《飛鸞:中國民間教派面面觀》,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年。
程大學譯,《日據初期之鴉片政策》,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年。
黃鼎松,《苗栗史蹟巡禮》,苗栗:苗栗縣文化局,1990年。
黃鼎松,《獅頭山百年誌》,南庄:獅山勸化堂,2000年。
衛志仲,《台疆儒宗神教法門鑄造善書經懺史鑑》,台北:清正堂,1977年。
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鄭志明,《台灣民間宗教結社》,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鄭志明,《台灣民間宗教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鄭志明,《台灣扶乩與鸞書現象:善書研究的回顧》,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鄭志明,《台灣的宗教與秘密教派》,學生書局,1993年。
鄭志明,《台灣的鸞書》,板橋:正一善書出版社,1990年。
鄭志明,《台灣新興宗教現象.扶乩鸞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瞿海源,《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文化,1997年。
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魏志仲,《台疆儒宗神教法門著造善書經懺史鑑》台北:清正堂,1977年。
顧炎武、汪光復,《明季三朝野史》,附錄<航海遺聞>,台灣文獻叢刊第106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參、期刊論文
Paul R. Katz,〈臺灣的呂洞賓信仰--以指南宮為例〉,《新史學》第6卷第4期,1995年12月,頁21-43
王世慶,〈日據初期台灣之降筆會與戒煙運動〉,收錄氏著《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頁415-473。
王志宇,〈從鸞堂到「儒宗神教」-論鸞堂在台之發展與傳布〉,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主辦「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1995年,頁1-16。
王志宇,〈臺灣善書出版中心之研究--武廟明正堂鸞友雜誌社與善書出版〉,《台灣史料研究》7,1996年,頁100-121。
王志宇,〈儒宗神教統監正理楊明機及其善書之研究〉,《台北文獻》直字第120期,1997年,頁43-69。
王見川,<光復(1945)前台灣鸞堂著作善書名錄>,《民間宗教》第一輯-民國時期的教門專輯,台北市:南天書局,1995年,頁176-194。 
王見川,〈李望洋與新民堂-兼論宜蘭早期的鸞堂〉,《宜蘭文獻雜誌》第15期,1995年,頁1-14。
王見川,〈台灣鸞堂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收錄於氏著《台灣的齋教與鸞堂》,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頁199-222。
王見川,〈清末日據初期臺灣的「鸞堂」-兼論「儒宗神教」的形成〉,收錄於氏著《台灣的齋教與鸞堂》,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頁169-197。
王見川,〈略論清末日據初期宜蘭的鸞堂〉,《宜蘭文獻雜誌》第23 期,1996年,頁46-74。
王見川,〈臺灣「關帝當玉皇」傳說的由來〉,《台北文獻》直字第118 期,1996年,頁213-232。
王見川,〈西來庵事件與道教、鸞堂之關係-兼論其週邊問題〉,《台北文獻》直字第120期,1997年,頁71-91。
王見川,〈略論陳中和家族的宗教信仰與勸善活動〉,《台北文獻》直字第119期,1997年, 頁137-154。
王見川,〈「臺灣民間信仰的研究與調查」--以史料、研究者為考察中心〉,《宜蘭文獻雜誌》36,1998年,頁3-46。
王見川,〈光復前臺灣客家地區鸞堂初探〉,《台北文獻》直字第124期,1998年,頁81-101。
包筠雅,〈明末清初的善書與社會意識形態變遷的關係〉,《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6期,1993年,頁30-40。
江燦騰,〈日本帝國在台殖民初期的宗教政策與法制化的確立〉,《中華佛學學報》第14期,2001年,頁91-13。
余光弘,〈台灣地區民間宗教的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5期,1982年,頁67-103。
吳文星,〈日據初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肆應與變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5期,1987年,頁285-349。
宋光宇,〈「地獄遊記」所顯示的當前社會問題〉,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民間信仰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1982年,頁116-136。
宋光宇,〈書房、書院與鸞堂-試探清末和日據時代台灣的宗教演變〉,《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8卷第3期,1998年,頁373-395。
宋光宇,〈從最近十幾年來的鸞作遊記式善書談中國民間信仰裡的價值觀〉,收錄於氏著《宗教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頁263-289。
宋光宇,〈清末和日據初期臺灣的鸞堂與善書〉,《臺灣文獻》49:1,1998年,頁1-20。
宋光宇,〈解讀清末在台灣撰作的善書《覺悟選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65::3,1994年,頁673-723。
宋光宇,〈縱論台灣日據時代的五本善書〉,《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50期,1995年,頁127-162。
宋光宇,〈關於善書的研究及其展望〉,《新史學》5:4,1994年,頁163-199。
宋光宇、李世偉,〈台灣的書房、書院及其善書著作活動~從清代到現在〉,《第一屆台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1997年,頁7-23。
李世偉,〈日治時期台灣的宣講勸善〉,《台北文獻》,第119期,1997年。
李世偉,〈日據時期鸞堂的儒家教化〉,《台北文獻》,直字124期,1998年。
李世偉,〈苗栗客家地區的鸞堂調查〉,《民間宗教》,第三輯,1997年,頁315-325。
李世偉,〈清末日據時期臺灣的士紳與鸞堂〉,《台灣風物》第46卷第4期,1996年,頁111-143。
李茂祥,〈略談拜鸞〉,《台灣風物》第20卷第2期,1970年,頁37-39。
李騰嶽,〈鴉片在台灣與降筆會的解煙運動〉,《文獻專刊》第3、4期合刊,1953年,頁15-19。
岡田謙,〈台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陳乃蘗譯),《台北文物》9:4,1960年,頁14-29。
林文龍,〈台灣最早的鸞堂小考〉,《聖德雜誌》,第82期,1984年,頁21-22。
林永根,〈台灣鸞堂:一種蓬勃發展的民間信仰與傳統宗教〉,《台灣風物》,第34卷第1期,1984年,頁71-78。
林佩欣,〈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之宗教調查(1915-1919)〉,《台灣史料研究》,第18號,2002年,頁58-74。
林漢章,〈清代台灣的善書事業〉,台灣史蹟研究中心編,《台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1987年,頁141-150。
林滿紅,<財經安穩與國民健康之間:晚清的土產鴉片論議(1833-1905)>,《財政與近代歷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頁541-544。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1973年,頁191-208。
酒井忠夫,蔡懋棠譯,〈明朝善書之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第1卷第2期,頁106-143,1972年。
張之傑,〈善書與醫療衛生〉,《思與言》,第30卷第4期,1992年,頁207-236。
張勁松,<論科舉與古代書院的起源-以唐代江西家族書院為例>,《大學教育科學》, 2006卷1期,中國大陸:湖南大學期刊社,2006年,頁75-76。
張珣,〈百年來台灣漢人宗教研究的人類學回顧〉,收錄於張珣、江燦騰編,《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2001年,頁201-300。
張殿臣、張德松,〈苗栗縣地方開拓發展之研究〉,《苗栗文獻》1(1):63-71,1986年。
梁其姿,〈清代慈善機構與官僚層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6期,1988年,頁85-103。
許玉河,〈吳克文與戰後澎湖鸞堂之發展〉,收錄於澎湖縣文化局,《澎湖研究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2003年,頁101-130。
許玉河,〈澎湖鸞堂發展史〉,《台灣文獻》,第54卷第4期12月,2003年,頁153-204。
許吟雪,<初探道教思想對我國古代書院文化的影響>,《宗教學研究》,2006卷2期,中國大陸: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2006年,頁59-63。
陳主顯,〈善書的宗教倫理要義初探〉,收錄於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1982年,頁7-20。
陳兆南,〈台灣的善書宣講初探〉,收於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編《本土歷史心理學研究》,1992年2 月28 日,頁1-2。
陳兆南,〈鸞堂宣講的變遷-以善書文獻的考察〉,收錄於李豐楙、朱榮貴編,《儀式、廟會與社區》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史哲研究所,1996年,頁99-124。
陳春聲,〈三山國王信仰與台灣移民社會〉,《中研院民族所集刊》,第八十期,1995年,頁61-114。
陳運棟,〈桃竹苗地區早期族群關係與開發初探〉,《苗栗文獻》8:90-121,1993年。
陳漢初,〈石圍牆越蹟通鑑〉,《苗栗文獻》,1991年,頁159。
黃鼎松,〈苗栗市的民間信仰〉,《苗栗文獻》13:117-141,1998年。
黃鼎松,〈從古文書看苗栗市的早期拓殖〉,《苗栗文獻》13:99-110,1998年。
劉枝萬,〈台灣民俗宗教分布的意義〉,《台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2:143-178,1986年。
劉枝萬,〈台灣的民間信仰〉,《台灣風物》(39)1:79-107,1989年。
劉枝萬,〈苗栗嘉盛庄村廟的空間配置及其內涵〉,《台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6:247-276,1990年。
劉枝萬,《臺灣關帝信仰的文教內涵:以苗栗區域為例之詮釋〉,《台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8:13-36,1998年。
潘朝陽,〈地方儒士興學設教的傳統及其意義~以台灣為例的詮釋〉,《鵝湖學誌》,第17期,1996年,頁1-40。
蔣建國<儀式崇拜與文化傳播-古代書院祭祀的社會空間>,《現代哲學》,廣東:現代哲學雜誌社,2006卷3期,2006年,頁80-86。
蔡東洲,<關羽現象與儒釋道三教>,《中華文化論壇》,四川: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94年第2期,頁43-48。
蔡錦堂,〈日據時期台灣之宗教政策〉,《台灣風物》第42卷4期,1992年,頁105-136。
蔡懋棠,〈台灣現行的善書(續)〉,《台灣風物》第26卷第4期,1976年,頁84-123。
蔡懋棠,〈台灣現行的善書〉,《台灣風物》第24卷第4期,1974年,頁7-36。
鄭志明,〈台灣民間鸞堂儒宗神教的宗教體系初探〉,《台北文獻》直字第68期,1984年。
鄭志明,〈台灣瑤池金母信仰研究〉,《台灣民間宗教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鄭志明,〈近五十年來台灣地區民間宗教之研究與前瞻〉,《台灣文獻》,第52卷第2期,2001年,頁127-149。
鄭志明,〈遊記類鸞書所顯示之宗教新趨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1期,1986年,頁105-128。
鄭志明,〈臺灣善書研究的現況與展望〉,《宗教哲學》2:4,1996年,頁155-176。
鄭喜夫,〈從善書見地談「白衣神咒」在台灣〉,《台灣文獻》32:3,1981年,頁120-167。
鄭喜夫,〈清代台灣善書初探〉,《台灣文獻》33:3(1982),頁7-36。
鄭喜夫,〈關聖帝君善書在台灣〉,《台灣文獻》34:3,1983年,頁115-148。
鍾雲鶯,<台灣扶鸞詩初探—一種民間創作的考察>,《台北文獻》:直字128期,1999年,頁76-77。
肆、學位論文
陳建宏,〈公廟宇地方社會—以大溪普濟堂為例(1902-2001)〉,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原億,〈高雄文化院的扶鸞儀式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范純武,〈清末民間慈善事業與鸞堂運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翁安雄,〈虎井:一個澎湖離島社里發展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許玉河,〈澎湖鸞堂之研究〉,台南:台南師範學院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兆南,〈宣講及其唱本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陳進盛,〈日據時期台灣鴉片漸禁政策之研究-1895~1930〉,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陳碧苓,〈臺灣鸞書的死後世界觀--以天堂遊記與地獄遊記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賴玉玲,〈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劉慧真,〈清代苗栗地區之族群關係〉,臺北:台灣師大歷史研所碩士論文,1994年。
潘朝陽,〈台灣傳統漢文化區域構成及其空間性----以貓裏區域為例的文化歷史地理詮釋〉,臺北:台灣師大地研所博士論文,1994年。
戴文鋒,〈清代台灣的社會救濟事業〉,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伍、網路資料庫:
《台灣人物誌》:http://140.115.130.210:8080/whos2app/start.htm
《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twstatistic50/
《漢文時報》:台灣時報資料庫。http://140.115.130.210:8080/twjihoapp/start.htm
《臺灣日日新報》:http://140.115.130.201:8088/twnews_im/index.html
陸、田野資料
不著撰人,〈各堂鸞書告峻疏文〉,羅肇煌先生提供。
不著撰人,〈羅明炎相關詩稿〉,羅肇煌先生提供。
不著撰人,《「敬聖亭啟文社」會簿》,西湖:德龍宮,1902年,徐讚生先生提供。
不著撰人,《「德龍宮昌成社」會簿》,西湖:德龍宮,1902年,徐讚生先生提供。
不著撰人,《一聲雷》殘卷,南庄:育化堂,1901年,王見川先生提供。。
不著撰人,《化民新新》,新竹:明復堂,1902年,王見川先生提供。
不著撰人,《司馬新編》,銅鑼:明新堂,1903年,余貴明先生提供。
不著撰人,《正字譜》,南庄:崇聖宮,1974年,鄭寶珍小姐提供。
不著撰人,《玉鑑龜齡》,頭屋:雲洞宮,1990年重刊。
不著撰人,《佛教婦人會簿》,西湖:法龍寺,1934年,劉新理先生提供。
不著撰人,《文稿》,西湖:法龍寺,,劉新理先生提供。
不著撰人,《宣音普濟》,南庄:獅山勸化堂,1912年,鄭寶珍小姐提供。
不著撰人,《春秋遺記》,收錄在吳紹箕,《沙坪飛龍洞雜記》,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2年。
不著撰人,《洗甲心波》,西湖:修省堂,1901年,陳水旺先生提供。
不著撰人,《挽回正路》,西湖:德龍宮,1902年,徐讚生先生提供。
不著撰人,《造化金篇》,西湖:靈洞宮,1962年。
不著撰人,《普濟金箴》,西湖:靈洞宮,1975年。
不著撰人,《紫雲宮慶祝盛會簿-第貳卷-地部》,西湖:聖靈宮,1919年,李森雄先生提供。
不著撰人,《雲箴寶鑑》,頭屋:雲洞宮,1991年。
不著撰人,《慈心醒世新篇》,新竹:代勸堂,1899年。
不著撰人,《牖民覺路》,銅鑼:勤善寺翻印,1975年,王見川先生提供。
不著撰人,《蓮池會名簿-首部》,西湖:法龍寺,劉新理先生提供。
不著撰人,《蓮池會員名簿》,西湖:法龍寺,,劉新理先生提供。
不著撰人,《濟世仙丹》,新竹:宣化堂,1899年,王見川先生提供。
不著撰人,《警世玉律金篇》,南庄:獅山勸化堂,1930年,黃榮洛先生提供。
不著撰人,《觀音廟祀典寄附簿-第貳部》,西湖:法龍寺,1930年,劉新理先生提供。
不著撰人,《觀音廟祀典會簿-第壹部-正字號》,西湖:法龍寺,1926年,劉新理先生提供。
西湖鄉五湖村李氏古文書一批,李森雄先生提供。
賴玉溪,《輝聯公祖嘗記》,大正8年,無頁碼。
指導教授 吳學明(Xue-Ming Wu) 審核日期 2008-7-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