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730502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59 、訪客IP:18.117.70.132
姓名 周金水(Chou Chin-su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北區兩所社區大學推動客家民俗教學成效之研究
(The Effectiveness of Hakka Folk Teaching in Two Community Colleges in Northern Taiwan)
相關論文
★ 客家特色產業發展之回應性評估★ 休閒生態園區體驗行銷之研究—以新竹老頭擺客家美食休閒生態園區為例
★ 屏東六堆地區邱氏家族變遷之研究:政治菁英觀點★ 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
★ 客家社團成員參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觀點★ 紫金礦業與上杭縣之發展
★ 新北市客家文創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 泰國客家女性與客家文化推動之研究: 以泰國客家之音啟芳論壇為例
★ 從公私協力觀點探討地方產業推動之研究-以桃園蓮花季為例★ 文化創意產業網站品質評估之研究
★ 文化創意產業感性行銷之研究-以苗栗三義木雕為例★ 桃園縣高齡者學習需求與參與意願之研究
★ 南桃園國小客家新移民子女教育之研究--多元文化教育與文化再製理論★ 兩蔣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兼論其對客家文化園區的啟示
★ 桃園縣國民小學實施客語教學執行成效之研究-以學校支持系統觀點★ 寶島客家電台志工人力資源發展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北區兩所社區大學推動客家民俗教學成效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研究社區大學推動客家民俗教學為內涵,緣客家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受到現代化文明及強勢主流文化的衝擊,面臨逐漸的博物館化。為挽救客家民俗文化,延續民俗文化的生命力,能在多元文化的台灣社會中傳承與推展,落實客家民俗,社區大學推動客家民俗教學是必要的趨勢。本研究以社區大學推動客家民俗教學的教學現況、課程設計
、課程編排、教學方法、教學評量、師資培訓及未來展望,對於擔任社區大學客家民俗教學與學習相關人員做調查。採用參與觀察法、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以及問卷調查法進行探究,並以北區兩所開設客家民俗課程的社區大學作為個案研究範圍。
研究發現北區兩所社區大學推動民俗教學的學習成效,包括:1.學員主動積極的參與相關的活動;2.學員積極研習客家文化相關課程;3.學員有良好的學習方法,以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4.務實的面對民俗學習與應用;5.民俗研習以應用、有發揮的空間為主;6.綜合學習效果,學員均滿意。而在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發現,包括:1.傳統民俗被簡化:(1)定婚習俗被簡化;(2)結婚習俗被簡化;(3)喪葬習俗被簡化;(4)黃道吉日習俗被打破;(5)午前習俗被打破;(6)傳統習俗信仰日漸流失。2.社區大學民俗教材仍然未跳脫行政的鑲嵌,弱化族群的認同。3.客家民俗結合地方特色。
4.在多元文化的潮流中民俗保有客家文化的特色。5.民俗師資跳脫父子相傳或師徒制。6.現階段民俗文化學習者的學習意願不高。7.行政部門的政策可以左右習俗的改變。8.民俗生命力的傳承與推展要靠教學。
關鍵詞:社區大學、客家文化、客家民俗教學。
摘要(英) The Effectiveness of Hakka Folk Teaching
in Two Community Colleges in Northern Taiwan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promotion of Hakka folk teaching in community colleges for the sake that strong impact of mainstream culture, and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being “museumizaton” gradually. In order to save the Hakka folk culture, extend its vitality, inherit and promote in the multicultural Taiwan society, carry out the Hakka folk custom, it is essential to promote Hakka folk teaching in community colleges.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promotion status of Hakka folk teaching, curriculum design, curriculum arrangem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evaluation, teacher training and future prospects, and to explore on the related personnel of Hakka folk teaching.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s, literature analytic methods, the depth interviews, as well a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procedures are adopted to study Hakka folk teaching in two community colleges in northern Taiwa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Hakka folk teaching, including: 1. Students initia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related activities. 2. Students actively learn Hakka culture-related courses. 3. Students have good study methods to raise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ies. 4. Students practically face folk studies and applications. 5. It is majored mostly in the studies of application and space. 6. Students satisfied with the comprehensive learning outcomes.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tion observation, the study shows: 1. Traditional folk has been simplified. (1) Engagement practices have been simplified. (2) Marriage customs have been simplified. (3) Funeral customs have been simplified. (4) Lucky day practices are broken. (5) The end of the morning practices are broken. (6)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beliefs are lost day after day. 2. The materials of folk teaching are not beyond the administration, and weakening the identity of ethnic. 3. Hakka folk is combined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4. The folk custom holds characteristic of Hakka culture in the current multicultural tides. 5. Folk teachers don’t hand down from the teacher or master and apprentice system any more. 6. Nowadays, the folk learners hold low will to learn. 7.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policy may influence the changes of the customs. 8.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folk vitality depends on teaching.
Keywords: community college, Hakka culture, Hakka folk teaching.
關鍵字(中) ★ 社區大學
★ 客家文化
★ 客家民俗教學
關鍵字(英) ★ Hakka folk teaching.
★ Hakka culture
★ community college
論文目次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謝辭 v
目錄 vii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第一節 民俗文獻的探討 23
第二節 民俗推動政策與相關法制 53
第三節 民俗教學與推動現況分析 6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72
第二節 研究工具的編制 7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92
第四節 研究實施與資料處理 96
第四章 北區兩所社區大學推動客家民俗教學析探 101
第一節 北區兩所社區大學推動民俗教學現況分析 102
第二節 北區兩所社區大學師資與教學模式析探 120
第三節 民俗教學內容析探 130
第四節 北區兩所社區大學推動客家民俗教學之分析 218
第五節 民俗教學學員學習成效之分析 22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3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240
第二節 建議 253
參考文獻 257
附錄一:訪談大綱 267
附錄二:社區大學民俗教學學習成效問卷 271
附錄三:社區大學客家民俗教學學習成效問卷 279
附錄四:行政院客委會獎助國內優良博、碩士論文表 285
附錄伍:訪談紀錄 295
訪談紀錄一:(代碼:A1) 295
訪談紀錄:二(代碼:A2) 298
訪談紀錄:三(代碼:A3) 303
訪談紀錄:四(代碼:A4) 308
訪談紀錄:五(代碼:A5) 316
訪談紀錄:六(代碼:B1) 322
訪談紀錄:七(代碼:B2) 325
訪談紀錄:八(代碼:B3) 331
訪談紀錄:九(代碼:B4) 336
訪談紀錄:十(代碼:B5) 341
訪談紀錄:十一(代碼:B6) 345
訪談紀錄:十二(代碼:B7) 351
訪談紀錄:十三(代碼:C1) 355
圖目錄
圖 2-1臺灣四大族群在人群上的組成 57
圖 2-2教學與學習一般模式圖 65
圖 2-3格拉舍(R.Glaser)教學評鑑模式圖 65
圖 3-1研究架構圖 72
圖 3-2研究流程圖 74
表目錄
表 1-1 2008年12月不同定義下的台灣客家人口統計表 (萬人) 2
表 1-2 2008年12月單一認定桃園縣客家族群人口數依縣市分 (千人) 3
表 1-3 2008年12月單一認定新竹縣客家族群人口數依縣市分 (千人) 3
表 2-1 有關碩博士論文客家議題篇數統計表 24
表 2-2 有關碩博士論文客家議題類型篇數統計表 25
表 2-3 行政院客委會獎助國內優良博、碩士論文表 25
表 2-4 行政院客委會獎助國內優良博、碩士論文篇數比率表 25
表 2-5 民俗文獻的研究表 27
表 2-6 楚辭招魂與大招比較表 41
表 2-7 臺灣近代相對性的群類屬出現時機與狀況 56
表 3-1 2008年平鎮市民社區大學開設客家文化相關課程類目表 76
表 3-2 2008年新瓦屋竹北社區大學開設客家民俗文化相關課表 77
表 3-3 審查本問卷之專家意見調查料表 79
表 3-4 社區大學推動客家民俗教學問卷調查專家效度之專家背景資料表 82
表 4-1 平鎮社區市民大學、新瓦屋竹北社區大學推動客家民俗教學現況比較表 104
表 4-2 平鎮社區市民大學、新瓦屋竹北社區大學客家民俗教材A、B不同訃聞之析探表 118
表 4-3 兩所社區大學客家民俗文化師資教育程度分析表 120
表 4-4 平鎮社區市民大學、新瓦屋竹北社區大學學員職業變項概況表 220
表 4-5 平鎮社區市民大學、新瓦屋竹北社區大學學員年齡變項概況表 221
表 4-6 平鎮社區市民大學、新瓦屋竹北社區大學學員教育程度變項概況表 222
表 4-7 平鎮社區市民大學、新瓦屋竹北社區大學學員婚姻變項概況表 223
表 4-8 平鎮社區市民大學、新瓦屋竹北社區大學學員學習時間變項概況表 225
表 4-9 平鎮社區市民大學、新瓦屋竹北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變項分析表 226
表 4-10 平鎮社區市民大學、新瓦屋竹北社區大學學員參與相關客家民俗活動意願分析表 227
表 4-11 社區大學學習之平均數、標準差及T、P值量表 228
表 4-12 『最適合民俗學習的教學方法』問卷分析表 229
表 4-13『那一項民俗學員最有興趣』問卷分析表 230
表 4-14『那一項民俗課程上課次數最多』問卷分析表 231
表 4-15『您對自己所完成的民俗實作(實習)』滿意度分析表 232
表 4-16『您認為客家民俗有無必要傳承』問卷分析表 232
表 4-17『老師將民俗實習作品發還給您後,通常您會如何處置』問卷分析表 234
表 4-18『如何製作(實習方法)自己的民俗作品』問卷分析表 234
表 4-19『客家民俗課程與客家文化課程課程相比較,較喜歡那一類』問卷分析表 235
表 4-20『每週的民俗課程,老師所討論的主題內容,您都喜歡嗎?』問卷分析表 236
表 4-21『您認為客家民俗有無必要傳承』問卷分析表 237
表 4-22『您上民俗課程或客家文化課程的原因』問卷分析表 237
表 5-1 平鎮社區市民大學、新瓦屋竹北社區大學推動客家民俗教學成效總表 249
表 5-2平鎮社區市民大學推動客家民俗教學相關客家文化課程成效表 249
表 5-3平鎮社區市民大學推動客家民俗教學相關通過客語認證考試及格成效表 250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王 東(1998)。客家學導論。台北:南天書局。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王政彥(1997)。終身學習體系的建構。載於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頁11-12;427-474。台北:業強。
片岡嚴(1921)。台灣風俗誌。台北:南天書局。
方炳林(1996)。教學原理。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有限公司。
向元玲(2000)。苗栗地區客家婚俗之研究-以苗栗市、公館鄉、銅鑼鄉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江明修主編(1999)。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頁214-267。台北:智勝出版社。
伊能嘉矩(1984)。臺灣文化志。台北:南天出版社。中卷頁348-379。
東方孝義(1997)。台灣習俗。台北:南天書局。頁80-102。
邱彥貴、廖英杰、廖倫光、周金水(2007)。三星客家紀行。宜蘭:三星鄉公所。
邱皓政(2007。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邱榮舉、謝欣如(2007/12/8-9)。臺灣客家運動與客家發展。「台灣客家運動20年」學術研討會。台灣客家學會、國立台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頁10-15),未出版,台北市。
林玉佩(1999)。實現全民上大學的夢。引自天下雜誌213期(頁96-101)。
林明義(1992)。台灣冠婚葬家書。台北:武陵出版社。
林茂賢(1999)。台灣民俗記事。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林雅雯(2001)。兒童母語教學活動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臺北縣國小客語教學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寶山(1996)。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懷鄉譯(1958),國分直一著。台灣民俗學。台北:世一書局版。
柯绣雪(1995)。台灣民俗故事。台北:鐘文出版社。
官有垣、陸宛蘋、陳錦棠(2008)。非營利組織的評估理論與實務。頁57-58;304-307。台北:洪葉圖書出版社。
周金水(2002)。客家文化結婚禮教材。台東:南島區大學。
周金水(2007a)。年節禮俗。頁51-139。桃園:桃園縣伯公岡客家文化協會。
周金水(2007b)。結婚禮俗。頁9-10;22-31;64-66。桃園:桃園縣伯公岡客家文化協會。
周金水(2007c)。生命教育。頁序;22-41;92-107。桃園:桃園縣伯公岡客家文化協會。
宜蘭縣文化局(2007)。宜蘭縣民俗文化資產普查計畫期中報告。頁1-50。宜蘭: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施怡如(2002)。社區大學發展脈絡、課程規劃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洪敏麟(1992)。台灣風俗探。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處。
洪進鋒(1993)。台灣民俗之旅。台北:武陵出版社。
徐正光(2007)。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徐福全(1979)。儀禮士喪禮既夕禮儀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福全(1984)。臺灣民間傳統葬喪儀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福全(2001)。臺灣殯葬禮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96,96-106。
浦忠成(2000)。原住民族語言環境營造芻議。課程與教學通訊(頁11-15),花蓮。
陳其南(1992)。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台北:允晨。
陳宗盈、連詠心譯(2007),Peter Kivisto著。多元文化主義與全球社會。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陳定銘(2002)。台灣社區大學之研究-公民社會建構與終身學習政策的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定銘(2007)。非營利組織政府、與社會企業: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智勝文化。
陳昭妙(2003)。台灣民俗文化的集中呈現-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瑜詩(2006)。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以日治以來台灣藝閣的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運棟(1999)。台灣的客家禮俗。台北:臺原出版社。
郭怡秀(2003)。苗栗縣客家文化產業之研究(頁113-153),國立聯合大學,苗栗市。
郭慧龍(2001)。「多元評量」與「檔案評量」之我見及我思。竹縣文教,24,17-27。
新豐鄉禮俗協進會(2000)。薪傳禮俗。頁48-49。新竹:新豐鄉禮俗協進會。
張有池2003。中國民俗。頁9-11;67-138;153-154。台北:智揚出版社。
張祖基(1986)。客家舊禮俗。台北:眾文出版社。
張郁雯、張淑慧(2000)。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頁71-100。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張淑美(2007)。國小客語教學支持系統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張學謙(1996)。紐西蘭原住民的語言規劃。台北:前衛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編審部(1976)。辭源。頁50-1484。台北: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
湯廷池(1998)。母語教學與研究的實際問題-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104-121),國立新竹師院,新竹市。
黃志成、游家政(1998)。國民小學教科書選用的問題。課程與教學季刊,創刊號,1-1。
黃武雄(1994)。台灣教育的重要。台北:遠流出版社。
黃武雄(1999)。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台北縣五所社區大學設置企劃書。頁88。台北:台北縣市社區大學籌辦紀實報告。
黃武雄(2000)。台北市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頁84-103。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黃宜範(2001)。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頁191),文鶴出版社,台北。
黃政傑(1997)。多元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展望-當前語文學習問題研討會會前論文集。國立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主辦。未出版,台北。
黃秋芳(1993)。台灣客家生活記事。台北:臺原出版社。
黃秋香(2003)。國小教師實施客語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富順(1999)。談社區大學的設置。成人教育雙月刊(頁52;39-45),台北縣。
黃榮洛(2000)。台灣客家民俗文集。頁59-170。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黃康寧等(2008)。薪傳禮俗。頁3-5。新竹:新豐鄉禮俗協進會。
勞格文(2005)。客家社會(上、下冊)。台北:中華書局。
彭明輝(2000)。社區大學與現行階段的社會改革。載於第二屈社區大學研討會(教育部、高雄市政府、時報文教基基金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頁31-34)高雄市社區大學,高雄市。
曾喜城(1999)。台灣客家文化研究。台北: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楊世瑩(2006)。SPAA統計分析實務。台北: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楊烔山(1993)。最新婚喪喜慶禮大全。新竹:台灣竹林書局。
楊鏡汀(2001)。摒除客語教學的障礙。台灣語言教學與研究期刑第三期(頁11-22),客家臺灣文化學會,新竹市。
楊鏡汀(2003)。客家源流論述在台灣暨客家研究論文集(頁1-16),客家臺灣文化學會,新竹市。
葉重新(1997)。問卷的修訂與編制。載於教育研究法(黃光雄、簡茂發)頁114-138。台北:師大書苑。
葉國杏(2003)。客家三獻禮及其教育意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廖素菊(1966)。台灣客家婚姻禮俗之研究。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臺灣省文獻會(1993)。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1910)。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臺灣省文獻會(1991)。台灣婚喪俗口述歷史輯錄。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劉秀纓(1994)。東港的開拓與童養媳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祐彰(2001)。實施九年一貫課程鄉土語言教學的困境與解之道。國教天地(頁124-152),台北市。
劉曉雲(1995)。客家民俗文化漫談。台北:武陵出版社。
劉薇玲(2003)。屏東客家婚俗變遷之研究-以六堆中區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鄭振鐸(不詳)。中國俗文學史(上)。頁37-40。台北:臺灣商務印書舘。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傳暉、顧忠華、黃武雄(1999)。社區大學的課程規劃理念與架構-台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究暨試辦計畫(課程架構與修業制度之規劃研究報告),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台北市。
鍾杏香(2006)。客家生命禮俗詞彙之研究-以桃園縣楊梅鎮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鍾榮富(2001)。國民中小學客家語教學「教學模式活動設計與評量方
法」研究。教育部九十年度委託專案研究報告書,台北市。
謝樹新(1973)。中原禮儀金用範例專。頁1-17。苗栗:中原苗友雜誌社。
羅烈師(2003)。客家博碩士論文導讀-台灣地區二十年來客家博碩士論文簡述(頁1-3),行政院客委會,台北市。
顧忠華(1999)。社會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允晨出版社。
貳、英文部份
Bogdewic, S. P.(1992).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 Crabree, B. F. & Miller, W. L.(Eds.). Doing Qualitive Research.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Glasser, R.(ed.) (1962). Paychology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 Train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 Pi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sburgh Press.
Land, K. C.(2002). Socil Indicators for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the Independent, Not-Profit Sector of the Society.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Long, J. (1985).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 of Vocayional education, 60(2), 47-50.
Padgett, k. d. (1998). Qualitative Methods in Social Work Research: Challeges and Rewand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Plantz, M. C., Greenway, M. T., Hendricks. H., (1997). Outcome Measuremeny: Sshowing Results in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Newcomer, K. E. (ed.). Using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o Improve Public and Nonprofit Program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artin, L. L., and Kettner, P. M. (1996).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Human Service Programs. C.A.: Sage Publications.
Seldon, A., & Pappworth, J. (1983). By Word of Mouth: Elite Oral History. London: Methuen.
Sherean, R. W., & olleffenson, T. A. (1989). Community college. In Merrian, S. B., & Cunningham, P. M(Eds). Handbook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p316-331).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参、網站部份
大紀元文化網(2008/9/1)。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9/3c4890 htm.
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2008/9/10)。網址: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n
平鎮市民社區大學(2009/5/19)。網址:
http/www.shedu.org.tw/
台灣民俗節慶(2008/10/2)。網址:
http//video.nc.hcc.edu.tw/
新瓦屋竹北社區大學(2009/5/19)。網址:http/news.com.tw/article/20080814/703709.html
福德宮(2008/9/10)網址:
http//tw.search.yahoo.com/
臺北市信義區公所(2008/8/20)。網址:
http//www.syda.taipei.gov.tw/
指導教授 陳定銘(Chen tem mei) 審核日期 2009-6-2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