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642602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3 、訪客IP:3.135.184.195
姓名 陳水圖(Shuei-Tu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工業管理研究所
論文名稱 新產品開發管理、網路組織與績效之研究:以中衛體系汽車零組件製造商為例
相關論文
★ 由專利資料分析我國之研發產出及其關聯★ 技術網路、技術策略與技術能力之關連性研究
★ 台灣生技產業前景及各國發展模式分析★ 大學生購物方式偏好行為之研究
★ 我國軟體廠商的通路型態選擇—交易成本及其他因素之探討★ 我國航空工業發展政策之研究--以國家創新體系為分析架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新產品開發是企業生存與發展之重要途徑,而網路組織則是基於專業分工、彈性互補、分散風險,而演變或建構成之一種長期合作關係。但隨著時代變遷、資訊技術迅速擴散、產品週期縮短、產品品質的提高、產品價格降低、人員價值觀改變等造成產業結構性變化,原有網路合作關係亦較不容易維持,而新產品開發管理面臨重大挑戰。同時過去單打獨鬥的時代已悄然退場,代之而起是團隊合作網路組織管理的時代,為順應新產品開發之網路組織構建與管理因此成為重要之研究課題。
本研究目的有下列三點:(1)瞭解我國汽車製造業新產品開發管理現況、(2)探討新產品開發管理對組織績效之影響、(3)以網路管理為調和變數,探討我國汽車製造業新產品開發管理與組織績效之關係。在本實證研究,以個案研究法及訪談與問卷方式實施,訪談對象以汽車中衛體系零組件製造商和達公司為主,訪談與問卷對象人員以和達公司研發部門當初負責之研發工程師及研發主管為分析對象。
研究之重要結果有下列幾點:
1.新產品開發管理部份:(1)研發組織與研發能力方面,若研發部門有專屬機器設備,企業與國外有技術交流,專用機器設備由國外設計製造,模具由國外設計內部製造或國外設計製造,成品檢具由國外設計製造或中心廠提供,材料由國外進口提供,對組織績效會較好,故企業應加強與國外技術交流或技術合作方式,以提昇內部研發技術能力。(2)設計管理機制與工具方面:由於台灣汽車業長期過度依賴日本程度高,中心廠在新產品開發自國外獲取設計規格、圖面、技術等相關資料較不完整且中心廠成車組裝技術受限於國外,協力廠需同時配合中心組裝修改,故中心廠與協力廠在交期、品質、技術、圖面澄確認等資訊交流,互動程度較高。(3)研發與行銷、製造之互動方面:由於協力廠各部門之間平時有正式與正式溝通管道,如開發會議、報告書、電話、口頭等方式,網路成員平時密切聯繫,同時製造、行銷部門,若早期參與階段能從企劃,模具製程開發規劃,初期樣品試作等研發與行銷、製造人員在技術認知、溝通、互動方面會較好,有助提昇組織績效。
2.網路組織管部份:(1)外包管理方面:由於協力廠與外包供應商平時互動配合良好,同時我國協力體系係以非契約方式,大部份商業行為只憑口頭承諾即可運作,故在今日講求機動性反應速度搭配較沒問題。(2)網路成員互動方面:尤其中心廠與協力廠之互動,若中心廠有技術專家輔導及協助國外研習與教育訓練,有助於提昇組織績效。(3)自製率與外銷方面:零組件與材料國產化程度愈高,對組織績效較不利,依研究結果,企業應加強提昇材料品質及生產管理,以提高組織績效並因應未來WTO開放及國際專業分工趨勢。
3.組織績效部份:組織績效高低差異原因並不是中心廠品質制度及協力廠產品之關係所致,而是各網路成員密切連結,不論是交期、品質、庫存、技術、規格等資訊交流互動程度。例如新產品開發管理在研發與行銷、製造之互動及網路組織管理在中心廠與協力廠互動方面證明透過良好網路組織管理調和作用,有助於提高組織績效。
關鍵字(中) ★ 新產品開發
★ 網路組織
★ 中衛體系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2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新產品開發程序 / 工具 8
(一)階段 / 流程 9
(二)技術工具 17
(三)專案組織結構 22
第二節 技術能力 28
(一)技術能力定義 28
(二)技術能力類型 29
(三)技術來源 32
第三節 研發與行銷、製造之互動 37
(一)研發與行銷之互動 38
(二)研發與製造之互動 40
第四節 績效評估 42
(一)特性 43
(二)衡量方法 44
第五節 網路組織 46
(一)定義 46
(二)形成原因 48
(三)類型 52
(四)管理機制 59
第六節 中衛體系 61
(一) 定義 61
(二) 形成原因 62
(三) 類型 64
(四) 中心廠對衛星廠支援措施具體作法 6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72
第一節 觀念性架構 72
第二節 研究流程 7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7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74
第四章 個案描述 79
第一節 個案廠商描述 79
(一) 公司簡介 79
(二) 公司重要沿革 79
(三) 公司組織結構 82
(四) 主要產品 83
(五) 營業狀況 85
(六) 新產品開發流程 86
第二節 分析單元描述 89
(一) 個案單元分析對象 89
(二) 分析單元 89
1. 裕隆A32車側 89
2. 褔特M20車側 91
3. 豐田076W外邊條 92
4. 褔特C206外邊條 93
5. 豐田012W門框 94
6. 褔特CT-20門框 96
第五章 資料整理與分析 98
第一節 資料整理 98
第二節 資料分析 14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59
參考文獻 169
附 錄 175
附錄(一) 訪談人員清單 175
附錄(二) 訪談與問卷設計 177
附錄(三) 問卷對應題號彙 18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吳思華(民81),「產業網路與產業經理機制之探討」,第一屆產業管理
研討會論文集。
2.吳思華(民83),「產業經理與產業合作網路體系」,台灣經濟研究月
刊,第17卷第10期10月,頁21-23。
3.吳思華(民83),「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頁171-227。
4.吳思華、李仁芳(民84),「製造業合作體系總體性專題研究計劃期未報
告」,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未出版之報告。
5.司徒達賢(民83),「台灣中小企業發展之經營策略」,第一屆中小企業
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6.司徒達賢、賴士葆、洪鉛財(民84),「技術取得策略影響因素分析」,
1995產業科技研發管理研討會,中國生產力中心。
7.賴士葆、俞海琴(民82),「建立兩岸汽車業分工體系」,投資大陸市場
一產業投資與兩岸分工,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出版。
8.賴士葆(民81),「科技管理論文集」,大葉文教基金會。
9.賴士葆、鍾國貴(民84),「製造早期參與新產品開發活動的程度與新產
品開發的製造績效相關之研究一台灣區汽車零組件業之實證研究」,中
山管理評論,第三卷,第四期,1995年12月,頁96-111。
10賴士葆、謝龍發、曾淑婉、陳松柏(民86),「科技管理」,國立空中大
學。
11.賴士葆 (民76),〝企業技術特性與新產品發展績效相關之研究〞,管
理評論,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12.葉匡時(民83),「產業網路攸關中小企業的明天」,台灣經濟研究月
刊,第17卷第10期,83年10月,頁24-27。
13.葉匡時、蔡敦浩、王俊森(民83),「台灣紡織業的網路結構」,中山
管理評論,第二卷,第一期,頁102-121。
14.葉匡時(民83),「產業網路的管理與挑戰一再建產業網路競爭力」,
中衛簡訊,第112期,頁44-51。
15.陳見蕙(民85),「企業合作的發展」,中衛簡訊,第120期,85年1
月,頁8-13。
16.劉仁傑(民88),「分工網路:剖析台灣工具機產業競爭力的奧秘」,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7.張延輝、蔡裕源、邱雅萍(民84),「組織網路型態與網路機制關係之
研究一以資訊業為例」,1995產業科技研究發展管理研討會案例暨論
文集。
18李宗哲(民83),「從網路觀點探析中小企業之對外投資」,第一屆中小
企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吳穎飛、陳靜慧整理(民83),「我國中衛發展中心及中衛體系的運作
現況」,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7卷,第10期,頁13-16。
20.王健全(民83),「中衛體系及其推動策略之探討」,產業金融第84
期,頁14-21。
21.高孔廉、王約成(民72),「台彎中小企業合作經營可行性之研究」,
台灣銀行季刊,第34卷第3期,頁109-126。
22.馮新輝(民84),「製造業合作體系推動說明」,工業簡訊,第25卷第7
期,頁74-81。
23.樓永堅、吳思華(民85),「我國企業之合作現況及展望」,第五屆產
業管理研討會論文集,頁207-223。
24.張奇(民86),「網路組織中合作關係之研究一以中衛體系中汽車暨零
組件產業為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25.林明杰 (民77),〝研究發展與製造之界面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
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6.林明杰(民81),「技術能力與技術引進績效相關之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27.林明杰、林麗娟(民84),「國際合作之技術學習模式」,1995產業科
技研究發展管理討會案例暨論文集。
28.陳松柏、洪鉛財、蕭慈飛(民87),「企業研究發展」,國立空中大
學。
29.福特六和汽車公司品質保證部 (民85),〝不良模式分析〞教材手冊,
福特六和
30.經濟部工業局 (民84)〝價值工程VA / VE實務訓練〝工業技術人才培
訓計劃講義〞。
31.中華汽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87),〝設計作業標準〞,ISO文件管
理系統。
32.產業經濟 (民87),〝台灣汽車工業概況與展望〞,第204期,合作金
庫調查研究室。
二.英文部份
1.Betz,F. (1998), "Manag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John
Wiley & Sons.Inc.
2.Booz,Allen & Hamilton (1982), " New Product Management for
the 1980s ", Booz,Allen and Hamilton Inc.,New York,N.Y.
3.Baker,M.J. & Mc Tavish,R. (1976), "Prodict Policy and
Management", Cited in Saren.
4.Calabrese,G. (1997),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Product Development : A Case Study of a European Car Producer
" R & D Management 27,3, pp.239-252.
5.Coombs,R. & Mc Meekin,A & Pybus,R. (1998), "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Benchmarking Tools for R & D Project
Management ", R & D Management 28,3, pp.175-186.
6.Cooper,R.G. (1983), " A process Model for Industrial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EM-30,1, 6.
7.Gobeli,D.H. & Brown,D.J. (1987), " Analyzing Product
Innovations ", Research Management,30(4), pp.25-31.
8.Jarillo,J.C. (1988) ,"On Strategic Network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9, pp.31-41.
9.Johanson,J. & L.G.Mattsson (1987),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 in Industrial System : A Network Approach Compared
with the Transactional Cost Approach"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17(1), pp.34-48.
10.Kerzner,H. (1992), "Project Management : A Systems Approach
to Planning Scheduling and Controllling ",Fourth Edition
,Van Nostrand Reinhold, N.Y.
11.Miles,R.E. & Snow,C.C. (1992), "Causes of Failure in Network
Organization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Summer, pp.53-
72.
12.Oliver,C. (1990) ,"Determinant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 Integration and Future Direc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15,No.2, pp.241-265.
13.Ray,M.R. (1995), " Cost Management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
, 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 Vol.9, No.1, pp.52-60.
14.Ray,M.R. & Schlie,T.W. (1993), " Activity-Based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R & D Operations ", 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 Vol.6, No.4, pp.16-22.
15.Riedel,J.C. & Pawar,K.S. (1991),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Simultaneous Versus Sequential Engineering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Product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pp.321-334.
16.Rothwell,R. (1992), " Successful Industrial Innovation :
Critical Factors for the 1990s ", R & D Management, 22(3),
pp.221-239.
17.Rosenau,M.D. (1992), "Successful Project Management : A Step
by Step Approach with Practical Examples ", Second Edition
,Van Nostrand Reinhold, N.Y.
18.Sharif,M.N. (1988), "Basis for Techno-Economic Policy
Analysis",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15(4),Aug,1988, pp.217-
229.
19.Souder,W.E. (1987), "Managing New Product Innovations",
Lexington Books : D.C. Heath & Company.
20.Steele,L.W. (1989), "Managing Technology ", New York, NY :
McGraw Hill Book Company,1989,pp.5-68.
21.Smilor,R.W. & Gibson,D.V. (1991), " Accelerating Technology
Transfer in R & D Consortia",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34(1),1991.
22.Thorelli,H.B (1986), "Networks : Between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Vol.7, pp.37-51.
23.Tidd,J & Trewhella,M.J. (1997), " Organiz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Antecedents for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 R & D Management 27,4,1997, pp.359-375.
24.Ulrich,K.T. & Eppinger,S.D. (1995), "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 Mc Graw-Hill Book Co.
25.Whitney,D.E. (1988), " Manufacturing by Design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p.83-91.
26.Yin,R.K.,(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指導教授 譚瑞琨 審核日期 2000-6-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