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343003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9 、訪客IP:18.232.88.17
姓名 廖聖賢(Shen-Hsien Lia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
論文名稱 台灣進口車的競爭優勢策略研究-以個案公司之利基市場為例
相關論文
★ 台灣TFT-LCD產業之競爭策略分析–以關鍵性零組件產業結構之研究★ 以價值鏈及SWOT分析來探討台灣聚酯產業之競爭優勢
★ 國際化之經營策略分析-以國際筆記型電腦廠商進入大陸市場為例★ 企業轉型策略之探討-以ABC公司為例
★ 跨國性企業併購之個案研究★ 金控公司顧客關係管理的運作流程與運用發展之探討-以C公司為例
★ 全民健保總額支付制度之探討-以教學醫院為例★ 台灣幼教業西進大陸經營策略分
★ 建立以顧客價值認知之服務行銷-以C公司為例★ 台灣地區啤酒銷售與行銷策略之探討 -以三家啤酒公司品牌經營為例
★ 休閒食品於中國大陸地區行銷策略之探討-以P公司爲例★ 以國外授權品牌進入台灣與中國市場的行銷策略-以製筆業 A公司為例
★ 工業電腦用電源供應器之國際行銷策略之研究 -以F公司為例★ 台商在大陸的經營策略之研究-以汽車銷售服務業H公司為例
★ 在滬台籍人士就醫機構選擇因素之研究★ 台灣物流運籌貨運承攬服務業成長策略與關鍵成功因素--以T公司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摘要(中)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台灣進口代理車業者的競爭策略及競爭優勢進行探討,針對公司的品牌策略和資源與能力,對於行銷組合策略上的影響進行分析,並以個案研究法,針對個案公司的品牌、資源與能力、以及行銷組合策略進行分析,並深入討論個案公司在市場上獲利的競爭優勢策略,以針對個案公司未來的競爭策略提出建議。
本研究主要參考Hill & Jones所提出,公司建立獨特競爭力的架構,來針對個案公司進行分析。個案公司主要的競爭市場為高價位的RV市場,以其獨特的產品特性,以及良好的通路及推廣策略,和成功的市場區隔,快速的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並進而獲取一定的市場占有率,故本研究針對個案公司所採取的策略進行深入的探討,以了解其獨特競爭力。本研究亦針對個案公司所面臨的外部環境的機會及威脅,進行SWOT分析,並針對個案公司所面臨的競爭現況,進行五力分析,以找出個案公司所面臨的優勢和劣勢,為未來的策略發展提供建議。
經由研究分析本個案後,歸納的研究結論如下:
(一) 個案公司能順利在市場市獲取競爭優勢,主要是由於其成功的行銷策略、掌握市場脈動和良好的通路關係所致。
(二) 個案公司在市場上,可能面臨品牌形象和區隔市場達到飽和的問題。
(三) 個案公司能否持續獲利的關鍵,為其是否能創造良好的資源與能力,也就是內部企業文化以及管理能力的培養。
關鍵字(中) ★ 行銷組合策略
★ 資源與能力
★ 品牌
★ 利基市場
★ 個案分析
★ 競爭優勢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論文摘要 I
致謝辭 II
目錄 III
圖目錄 IV
表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6 -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8 -
第一節 品牌 - 8 -
第二節 資源與能力 - 16 -
第三節 行銷策略 - 22 -
第四節 汽車產業現況 - 42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7 -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7 -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49 -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49 -
第四章 個案介紹 - 50 -
第一節 台灣進口汽車買賣業沿革 - 50 -
第二節 個案公司介紹 - 60 -
第三節 分析與比較 - 115 -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34 -
第一節 結論 - 134 -
第二節 建議 - 137 -
第三節 研究限制及未來研究方向 - 138 -
參考文獻 - 139 -
圖目錄
圖1-1 近十年台灣汽車市場銷售情況 - 3 -
圖1-2 本研究研究流程 - 7 -
圖2-1 品牌權益的構面 - 12 -
圖2-2 影響品牌權益的因素 - 14 -
圖2-3 資源、能力和公司競爭力與獲利能力之關係 - 19 -
圖2-4 Porter競爭策略矩陣 - 20 -
圖2-5 目標市場選擇的五種型態 - 30 -
圖2-6 行銷組合的4P - 32 -
圖2-7 行銷通路類別 - 37 -
圖2-8 廣告的傳播性功能 - 38 -
圖3-1 研究架構 - 48 -
圖4-1 台灣汽車市場銷售變化 - 57 -
圖4-2 S公司的品牌形象推廣方法 - 62 -
圖4-3 T公司銷售量變化圖 - 63 -
圖4-4 T公司銷售量占進口車銷售市場百分比 - 64 -
圖4-5 T公司產品銷售量變化圖 - 64 -
圖4-6 近5年T公司在進口RV市場的銷售量排名變化 - 65 -
圖4-7 2005全年Rexton與競爭產品在市場區隔之售價及銷售量比較 - 77 -
圖4-8 2005年各縣市整體領牌占有率% - 79 -
圖4-9 T公司預期之品牌發展 - 85 -
圖4-10 2005年各區隔市場占有率 - 89 -
圖4-11 2005年MPV整體市場區隔之銷售量與收售價分布圖 - 91 -
圖4-12 SUV產品特性區隔定位圖 - 94 -
圖4-13 Rexton和競爭者產品性能比較 - 99 -
圖4-14 Stavic和其主要競爭者產品屬性比較 - 101 -
圖4-15 T公司通路現況 - 105 -
圖4-16 T公司各經銷點2005年10月份為止銷售目標達成率 - 108 -
圖4-17 各大車廠所使用之廣告預算 - 111 -
圖4-18 T公司2005年媒體投資比例分析 - 112 -
圖4-19 T公司與其競爭者廣告媒體投資比例分析 - 112 -
圖4-20 T公司和其競爭者2005年各月份媒體支出比例 - 113 -
圖4-21 T公司廣告執行成效 - 114 -
圖4-22 T公司汽車銷售量變化 - 115 -
圖4-23 台灣汽車市場銷售量變化 - 116 -
圖4-24 休旅車銷售量變化 - 116 -
圖4-25 休旅車市占率變化 - 117 -
圖4-26 歐元與美元對台幣匯率之趨勢 - 119 -
圖4-27 產業獲利能力決定因素 - 122 -
圖4-28 Porter的企業競爭策略 - 123 -
圖4-29 國產與進口車銷售量 - 124 -
圖4-30 國產與進口RV車市場成長率 - 125 -
圖4-31 汽車製造廠生產成本之規模經濟現象 - 126 -
圖4-32 汽車品質地圖 - 130 -
圖4-33 品牌權益之品質價值與價格關係 - 130 -
表目錄
表1-1 最近六年小客車各區隔市場之銷售量 - 4 -
表2-1 國外學者對品牌權益的定義 - 9 -
表2-2 核心能力相關定義整理 - 17 -
表2-3 核心資源相關定義 - 18 -
表2-4 策略性資源之內容 - 20 -
表2-5 國內外學者對於策略的定義 - 22 -
表2-6 國內外學者對於行銷之定義 - 24 -
表2-7 Kotler對產品的分類方式 - 33 -
表2-8 Murphy & Enis的產品分類與行銷策略 - 33 -
表4-1 全球大廠主要併購案件 - 50 -
表4-2 汽車製造廠及台灣分公司或代理商品牌彙總表 - 52 -
表4-3 我國小汽車進口關稅稅率演變 - 55 -
表4-4 我國小汽車進口數量限制政策演變 - 57 -
表4-5 我國小汽車歷年自製率規定政策演變 - 58 -
表4-6 我國汽車設廠規定政策演變 - 59 -
表4-7 我國汽車市場銷售量變化 - 60 -
表4-8 韓國S汽車公司發展歷史沿革 - 60 -
表4-9 T公司發展歷史沿革 - 62 -
表4-10 2005年進口RV銷售成長率前20名 - 65 -
表4-11 T公司的資源與能力 - 74 -
表4-12 中型LSUV運動休旅車與MPV廂式多功能休旅車市場概況 - 76 -
表4-13 2005年LSUV市場各廠牌銷售量與建議售價一欄表 - 77 -
表4-14 2005年各縣市領牌數統計分析 - 78 -
表4-15 SUV市場各廠牌的市場佔有率 - 80 -
表4-16 MPV市場區隔2004與2005年各型式銷售總量 - 86 -
表4-17 2000cc以上MPV市場銷量與售價(2004年與2005年比較) - 89 -
表4-18 2003至2005年國產與豪華進口MPV前三名市場銷售量 - 92 -
表4-19 T公司汽車主要產品策略 - 96 -
表4-20 T公司產品面臨之市場現況 - 97 -
表4-21 Stavic和其他車款的性能比較 - 100 -
表4-22 Stavic和其他車款配備比較 - 100 -
表4-23 Stavic和主要競爭者產品屬性及價格比較 - 102 -
表4-24 Stavic和主要競爭者價格分佈比較 - 103 -
表4-25 Rexton和主要競爭者產品屬性及價格比較 - 103 -
表4-26 Rexton和主要競爭者價格分佈比較 - 103 -
表4-27 T公司產品訂價策略 - 104 -
表4-28 T公司通路現況分析及規劃目標 - 105 -
表4-29 T公司產品通路策略 - 106 -
表4-30 T公司的經銷商設施準則 - 107 -
表4-31 T公司通路策略規劃及實行作法 - 108 -
表4-32 T公司欲傳達予消費者之溝通訊息 - 109 -
表4-33 T公司推廣策略架構 - 110 -
表4-34 2005年T公司廣告支出帶來之效益 - 113 -
表4-35 T公司的SWOT分析 - 120 -
表4-36 2005年整體小客車品牌車型數與銷售數之分析 - 125 -
表4-37 汽車本身品牌的各種產品屬性的訴求 - 129 -
表4-38 不同世代間的消費習性差異比較 - 132 -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方世榮,1993,「行銷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2. 王再生,2004,「旅行社新產品開發策略與績效關係之研究-從核心能力與供應商涉入觀點」,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
3. 王念慈,2002,運用知識管理探討價值轉型與行銷策略,銘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4. 江順興,2003,「創業導向、行銷策略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大陸台商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
5. 李吉仁、陳振祥,1999,「企業概論」。台北:華泰文化事業。
6. 吳定,1999,「公共行政論叢」,台北:天一圖書。
7. 吳思華,1998,「策略九說」,台北:臉譜。
8. 李陳國,2000,「臺灣電動機車產業發展與競爭策略之研究」,中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 卓文典,2003,「企業形象、接觸滿意與服務品牌權益間關係之研究—以汽車修理業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
10. 林芳戎,2004,「階段性產品兩極化特性對行銷策略的影響」,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林昆瑩,1999,「台灣地區小包裝米品牌忠誠度之研究」,中興大學農產運銷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林俊斌,2004,通貨緊縮對冷凍調理食品行銷策略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3. 林建煌,2002,「行銷管理」,台北:智勝文化事業。
14. 范天華,2001,「汽車業上市公司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經營管理學程企管組商學碩士論文。
15. 許士軍,1986,現代行銷管理,台北:商務印書館。
16. 許士軍,1988,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17. 洪順慶、黃深勳、黃俊英、劉宗其,1998,「行銷管理學」,台北:新陸書局。
18. 黃仁宏,2003,「世代別汽車購買行為」,交通大學管理科學學程碩士班碩士論文。
19. 黃宏田,2003,「社區大學策略性行銷之研究:十個個案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 黃宏隆,2003,「臺灣地區高價進口小轎車訂價、供需及品牌權益之實證研究」,中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21. 黃國材,2004,「食用油脂行銷策略之研究—以S公司為例」,屏東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22. 榮泰生,1997,「行銷管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23. 楊素嬌,2002,投資者對股票下單方式偏好與市場區隔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24. 陳麗妃,2004,白河蓮花節行銷策略之研究,立德管理學院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蔣安國,2001,「直播衛星市場區隔與行銷策略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6. 諸葛俊,2002,「中國大陸環渤海地區都市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大連市為例」,中山大學公事所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27. 歐嘉瑞,1995,「台灣地區小汽車月市場供需模型之研究」,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28. 歐嘉瑞(1995),經濟部工業局「汽車零組件產業發展六大策略」
29. 劉美琪、許安琪、戚梅君、于心如,2000,「當代廣告─概念與操作」。
30. 鍾育榮,2004,「以組織能力、鑲嵌連結觀點探討對台灣電子商務新創事業經營績效之影響」,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31. 譚策方,1997,「產業關鍵成功因素與核心競爭力之研究—以台灣人造長纖織布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1. Amit, R., & Schoemaker, P. J. H. (1993), “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4, Issue 1, pp. 33-46.
2. Boulton, R. E. S.; B. D. Libert and S.M. Samek (2000), “Cracking the value code: How successful business are creating wealth in the new economy”,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nc., USA
3. Chandler ,Alfred D ., “Strategy and Structure :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 Industrial Enterpris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M.I. T. Press, 1962。
4. Cool, K.O. (1985), ”Strategic Group Formation and Strategic Group Shifts :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U.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 1963-1982”, Purdue University.
5. Cox,R & Schutte (1969), “T.F.A Look at Channel Management. Marketing Involvement in Society and The Economy”,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6. Doyle, P. (1990), ”Building successful brands: the strategic options.”,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pp. 5-20.
7. Drucker, Peter F. (1973), “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 New York:Harper & Row, pp.64-65 .
8. Grant, R. M.(1991),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 33, Issue 3, pp.114-135
9. Hamel, G. and C. K. Prahalad (1994),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Breakthrough strategies for seizing control of your industry and creating the markets of tomorrow”,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0. Hart,B.H. (1967), “Strategy” ,N.Y. : Praeger.
11. Hitt, M. A.; R. D. Ireland and R. E. Hoskisson (2001), “Strategic management: 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 4th ed.”, South-Westren.
12. Keller, Kevin Lane (2000), “The Brand Report Car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p.147-157
13. Kim, P. (1990), “A Perspective on Brand”,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Vol.4, pp.20-30.
14. Kotler P. (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 and Control, 7th ed.”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Inc.
15. Kotler, P. (1998). “Marketing Management :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8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16. Kotler, Philip and Gary Armsrong (1993),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6th edition”, EC: NJ Prentice – Hall
17. McCarthy, E.J (1981), “Basic Marketing: A Management approach”, Homewood, IL: Richard D. Irwin
18. Patrick E. Murphy & Ben M. Enis (1986), “Classifying Products Strategically”,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50, Issue 3, pp.24-42
19. Osselaer, S.M.J. van and Janiszewski, C. (2001), ” Two ways of learning brand association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 28, pp. 202-223.
20. Porter, M.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ew York: Free Press.
21. Pride, William M. (1989), “Marketing Concepts and Strategies, Sixth Editi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2. Renolds F, and W. Darden (1972), “An Operational Construction of Life Style,” in M. Venkatesan (ed.),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ic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p. 482
23. Smith, Wendell R. (1956), “Proudct Differentiation and Market Segmentation as Alternative Market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21, Issue 1, pp.3-8.
24. Weitz, Barton A. & Robin Wensley (1984), “Strategic Marketing: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Kent Publishing Company.
三、網路資料
1. 台灣區車輛工業同業公會,http://www.ttvma.org.tw/cht
2. 中央銀行,http://www.cbc.gov.tw/economic/statistics
3. IT IS產業資料庫,http://www.itis.org.tw
指導教授 李小梅(Shau-Mei Li) 審核日期 2006-5-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