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1216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8 、訪客IP:18.224.137.197
姓名 劉一(Yi Li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邵晉涵史學形成之研究
(A Study of Shao Jinhan’s Historiography)
相關論文
★ 周廣業、崔應榴《關帝事蹟徵信編》研究★ 清代三家《詩》輯佚學研究──以陳壽祺父子、王先謙為中心
★ 從金門延平郡王祠看鄭成功信仰、形象與歷史記憶★ 清軍與太平軍在江南爭戰的嚴重後果
★ 周海門與彭際清儒佛觀比較研究--以《聖學宗傳》與《居士傳》為例★ 抗日戰爭期間長沙焚城之決策執行與後果
★ 《漢學師承記》續書研究★ 清代乾嘉時期海寧學術與藏書文化研究
★ 馬來亞儒教發展研究(1673-1899)★ 從生態環境因素探析清帝國的中衰
★ 清代湖州藏書文化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以邵晉涵史學之形成與發展為主線,凡餘姚邵氏家學、浙東學術、乾嘉考據學、政治環境之影響,皆作深入論述。
首章為全文之背景。藉考辨章學誠〈浙東學術〉一文,論述清代浙東學術之源流,並將其特徵歸結為「傳承文獻」與「經世致用」。繼而梳理邵氏家學之傳承,邵廷采、邵向榮、邵陞陛諸人之學術,雖漸由心性轉向經史,然從未與浙東學術相割裂。
第二章至第五章為全文之主幹,敘論邵晉涵史學形成之四個階段。(一)、早年隨祖父邵向榮受業,獲聞族祖邵廷采之學行,為學重在誦經考史;對浙東學者王守仁、劉宗周、黃宗羲、萬斯同、全祖望之著述有所涉獵,心生景仰;蘊蓄己深,學養既厚,發為歌詩,多關乎史事。(二)、中舉入都之後,從游於錢大昕、朱筠之門,與戴震、段玉裁切磋論學,研經治史,漸趨向於訓詁考據;以《韓詩內傳考》為例,可考見其所受樸學浸染之深。(三)、自乾隆三十六年冬,至次年秋,與章學誠同寓朱筠幕下,深入論史,重讀邵廷采之著述,注重「著述成家」與「史學義例」之闡發;其後二十年間,南北離合,學術差異漸著,章氏〈邵與桐別傳〉之撰,實有深意。(四)、乾隆三十八年後,任《四庫全書》纂修官,纂輯《舊五代史》諸書,寓史家深意於文獻之中;文字之忌諱,皇帝之過問,「提要稿」之刪改,影響學術心態甚巨;激蕩史筆,主張「以婉辭存直道」。
末章為全文之結論。重修《宋史》之志,實與黃宗羲、全祖望一脈相承,因學術風格、政治環境之影響,未獲成書。然掇拾其現存著述,傳承文獻之職志,經世致用之精神,躍然紙上。邵晉涵實無愧於浙東學術之重要傳人。
摘要(英) This thesis focuses on Shao Jinhan’s historiography, and how the Shao family learning left a mark on him. The Shaos in Yuyao, East Zhejiang, represented the scholarship of textual criticism attributed to the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
The first chapter addresses the origin of East Zhejiang scholarship as seen in Zhang Xuecheng’s essay East Zhejiang Scholarship and summarizes the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st Zhejiang scholarship. The intellectual heritage of the Shao family is also analyzed. The Shaos including Tingcai, Xiangrong, and Shengbi, who never cut loose with East Zhejiang scholarship, changed their focus from the study of human nature to that of historical classics.
Chapters two to five narrates the four phases of Shao Jinhan’s historiography. In the first phase, Shao, at his early age, studied with his grandfather Xiangrong to learn the scholarship of the forefather Shao Tingcai as well as the works by East Zhejiang scholars, such as Wang Shouren, Liu Zongzhou, Huang Zongxi, Wan Sitong, and Quan Zuwang. Shao Jinhan henceforth accumulated his learning and found interest in composing poems and writing history. During the second phase, after having passed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on local level, he went on to the imperial capital to study with Qian Daxin and Zhu Yun. There he also met with the distinguished scholars, such as Dai Zhen and Duan Yucai. Thanks to their influence, he was inclined to specialize in exegetics and textual criticism (known also as Puxue). What he had learned at this time made manifest in his work entitled Textual Criticism of the Exegesis of the Book of Songs by Han Ying (Hanshi Neizhuan Kao). The third phase began from the winter of the 36th year of Qian Long’s reign to next year’s fall, during which Shao had in-depth discussions on history, with Zhang Xuecheng at Zhu Yun’s home. He re-read Shao Tingcai’s treatises and attached an importance to writing systematically with refined style and to clarifying the purpose of historiography. Entering into the fourth phase in the 38th year of Qian Long’s reign, Shao had been working as the compiler of Complete Library in Four Sections (Siku Quanshu), mainly in charge of Old History of Five Dynasties (Jiu Wudaishi) and the like. He endowed these books with a historian’s profound thoughts. His academic attitude was markedly affected by the lexical taboos and emperor’s interference.
The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is that Shao Jinhan’s ambition to amend History of the Song Dynasty (Song Shi), was practically in line with Huang Zongxi and Quan Zuwang. His effort, however, failed to come about on account of his personal problems and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Yet his works passed down till now clearly mirror his cultural heritage and his spirit of realistic pragmatism. Undoubtedly, Shao Jinhan was an indispensable heir to East Zhejiang scholarship.
關鍵字(中) ★ 邵晉涵
★ 史學
★ 餘姚邵氏家學
★ 浙東學術
★ 乾嘉考據學
關鍵字(英) ★ Shao Jinhan
★ historiography
★ family learning of the Shaos in Yuyao
★ East Zhejiang scholarship
★ textual criticism in the dynasties of Qianlong and Jiaqing
論文目次 緒論 1
第一章:山水中開文獻邦——餘姚邵氏與浙東學術 21
第一節:清代浙東學術平議 22
第二節:餘姚邵氏家學述略 33
第二章:隻眼觀書喜獨明——家傳鄉習,蘊蓄深厚 51
第一節:邵氏家學之傳承 51
第二節:浙東儒哲之宗仰 55
第三節:學以繕性,詩具史筆 63
第三章:長安米貴居偏易——浸染樸學,趨向考據 71
第一節:入都後之師承與交游 72
第二節:《韓詩內傳考》發覆 78
第四章:名山夜雨成千古——論學實齋,發揮史意 87
第一節:皖地論史,契合隱微 88
第二節:南北離合,異同並著 98
第五章:快讀人間未見書——徵入四庫,激蕩史筆 107
第一節:宋元佚書之纂輯 107
第二節:學術心態之影響 113
第三節:《邵氏史記輯評》書後 118
第六章:枕有遺書痛未成——傳承文獻,克紹浙東 123
第一節:重修《宋史》發微 124
第二節:傳承文獻之職志 129
第三節:經世致用之精神 135
結語 145
參考文獻 147
附錄一:邵晉涵現存著作簡表 159
附錄二:邵晉涵「《四庫》提要稿」與《四庫全書總目》差異表 161
參考文獻 一、古籍資料
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載《續修四庫全書》第92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光緒二十七年錢塘丁氏刻本影印。
于敏中:《于文襄公(敏中)手札》,載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22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據國立北平圖書館1933年印本影印。
方孝孺:《遜志齋集》,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王昶:《春融堂集》,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438冊,據嘉慶十二年塾南書舍刻本影印。
王昶:《蒲褐山房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據毛慶善稿本影印。
王鳴盛著,陳文和主編:《嘉定王鳴盛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王應麟:《詩考》,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5冊。
全祖望:《全謝山先生經史問答》,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147冊,據乾隆三十年刻本影印。
全祖望:《鮚埼亭集》,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429冊,據嘉慶九年史夢蛟刻本影印。
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430冊,據嘉慶十六年刻本影印。
朱文治:《繞竹山房續詩稿》,載《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6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據咸豐五年刻本影印。
朱珪:《知足齋文集》,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452冊,據嘉慶九年阮元刻增修本影印。
朱筠:《笥河文鈔》,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440冊,據清刻本影印。
朱筠:《笥河文集》,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440冊,據嘉慶二十年椒華吟舫刻本影印。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載朱傑人等編:《朱子全書》第2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江藩著,鍾哲點校:《國朝漢學師承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吳玉綸:《香亭文稿》,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451冊,據乾隆六十年滋德堂刻本影印。
吳壽暘:《拜經樓藏書題跋記》,載《續修四庫全書》第930冊,據道光二十七年海昌蔣氏刻本影印。
吳閬:《十國宮詞》,載《四庫未收書輯刊》第4輯第2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據嘉慶間刻本影印。
吳衡照:《蓮子居詞話》,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734冊,據嘉慶間刻本影印。
吳騫:《拜經樓詩集》,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454冊,據嘉慶八年刻增修本影印。
呂留良:《呂晚村先生四書講義》,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65冊,據康熙間天蓋樓刻本影印。
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載《續修四庫全書》第539冊,據同治八年循陔草堂刻本影印。
李調元著,詹杭倫、沈時蓉校正:《雨村詩話校正》,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汪中著,田漢雲點校:《新編汪中集》,揚州:廣陵書社,2005年。
汪輝祖:《學治續說》,載《續修四庫全書》第755冊,據同治元年吳氏望三益齋刻本影印。
阮元:《儒林傳稿》,載《續修四庫全書》第537冊,據嘉慶間刻本影印。
阮元:《兩浙輶軒録》,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683冊,據嘉慶間仁和朱氏碧溪艸堂、錢塘陳氏種榆千僊館刻本影印。
周永年:《林汲山房遺文》,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449冊,據清抄本影印。
周春:《耄餘詩話》,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700冊,據清抄本影印。
周炳麟等:《(光緒)餘姚縣志》,光緒二十五年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屈大均:《廣東新語》,載《續修四庫全書》第734冊,據康熙間水天閣刻本影印。
林昌彝:《射鷹樓詩話》,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706冊,據咸豐元年刻本影印。
邵大業:《謙受堂集》,載《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16冊,據嘉慶二年刻本影印。
邵曰濂、邵友濂:《餘姚邵氏宗譜》,光緒十三年刻本,浙江圖書館藏。
邵向榮等:《(乾隆)鎮海縣志》,乾隆十七年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邵廷采:《東南紀事》,載《續修四庫全書》第332冊,據光緒十年徐幹刻本影印。
邵廷采著,祝鴻杰點校:《思復堂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邵晉涵:《韓詩內傳考》,載田國福編:《歷代詩經版本叢刊》第28冊,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據鳴野山房抄本影印。
邵晉涵:《爾雅正義》,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87冊,據乾隆五十三年邵氏面水層軒刻本影印。
邵晉涵:《邵氏史記輯評》,民國八年上海會文堂書局印本,東海大學圖書館藏。
邵晉涵:《舊五代史考異》,載《續修四庫全書》第290冊,據面水層軒抄本影印。
邵晉涵等:《(乾隆)杭州府志》,載《續修四庫全書》第701-703冊,據乾隆四十九年刻本影印。
邵晉涵等:《(乾隆)餘姚志》,乾隆四十六年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邵晉涵:《皇朝大臣諡迹錄》,鳴野山房抄本,南京圖書館藏。
邵晉涵:《南江札記》,載《清人考訂筆記(七種)》,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據嘉慶八年面水層軒刻本影印。
邵晉涵:《南江文鈔》,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463冊,據道光十二年胡敬刻本影印。
邵晉涵:《南江詩鈔》,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463冊,據道光十二年胡敬刻本影印。
邵晉涵:《四庫全書提要分纂稿》,光緒十七年會稽徐氏鑄學齋刻《紹興先正遺書》本。
邵葆祺:《橋東詩草》,載《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98冊,據同治十二年大興邵氏刻本影印。
姚瑩:《東溟文集》,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512冊,據同治六年姚濬昌安福縣署刻《中復堂全集》本影印。
洪亮吉著,劉德權點校:《洪亮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據浙本影印。
紀昀等:《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殿本影印。
紀昀:《史通削繁》,載《續修四庫全書》第448冊,據道光十三年兩廣節署刻本影印。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269冊,據嘉慶五年北平盛氏望益書屋刻本影印。
唐鑑:《學案小識》,載《續修四庫全書》第539冊,據道光二十六年四砭齋刻本影印。
班固:《前漢書》,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9冊。
畢沅:《續資治通鑑》,載《續修四庫全書》第343-346冊,據嘉慶六年馮集梧等遞刻本影印。
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張問陶:《船山詩草補遺》,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486冊,據道光二十九年刻本影印。
張羲年:《噉蔗全集》,光緒十九年上海著易堂鉛印本,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張鎡:《南湖集》,載《叢書集成初編》第2260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據《知不足齋叢書》本排印。
清高宗敕撰:《勝朝殉節諸臣錄》,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56冊。
清高宗敕撰:《皇朝通典》,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2冊。
章學誠:《章氏遺書》,臺北:漢聲出版社,1973年,據吳興劉氏嘉業堂刻本影印。
章學誠:《章學誠遺書•佚篇》,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據章華紱、朱氏椒花唫舫抄本《章氏遺書》排印。
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陳康祺:《燕下鄉脞錄》(《郎潛二筆》),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182冊,據光緒十一年刻本影印。
嵇曾筠等:《(雍正)浙江通志》,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19冊。
黃宗羲:《行朝錄》,載《續修四庫全書》第442冊,據清抄本影印。
黃宗羲著,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黃景仁:《兩當軒全集》,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474冊,據咸豐八年黃氏家塾刻本影印。
黃璋:《大俞山房詩稿》,載《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63冊,據乾隆五十二年刻本影印。
董秉純:《春雨樓初刪稿》,載《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54冊,據民國間張氏約園刻《四明叢書》本影印。
解縉等:《永樂大典目錄》,載《永樂大典》第10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據道光間靈石楊氏刻《連筠簃叢書》本影印。
劉因:《靜修集》,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8冊。
潘奕雋:《三松堂集》,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461冊,據嘉慶刻本影印。
潘衍桐:《兩浙輶軒續録》,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687冊,據光緒十七年浙江書局刻本影印。
魯九皋:《魯山木先生文集》,載《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78冊,據道光十一年刻本影印。
盧文弨:《抱經堂文集》,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433冊,據乾隆六十年刻本影印。
蕭統纂,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2012年,據嘉慶十四年鄱陽胡氏刻本影印。
錢大昕著,錢慶曾增補:《錢辛楣先生年譜》,載陳文和主編:《嘉定錢大昕全集》第1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錢大昕:《廿二史考異》,載《續修四庫全書》第454冊,據乾隆四十五年刻本影印。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151冊,據嘉慶間刻本影印。
錢大昕:《潛研堂文集》,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438-1439冊,據嘉慶十一年刻本影印。
錢大昕:《潛研堂詩集》,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439冊,據嘉慶十一年刻本影印。
錢大昕:《潛研堂詩續集》,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439冊,據嘉慶十一年刻本影印。
錢儀吉編,靳斯標點:《碑傳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戴震:《經考》,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72冊,據李文藻家抄本影印。
嚴榮:《述庵先生年譜》,載《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105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據嘉慶間刻本影印。
顧炎武著,華忱之點校:《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二、今人論著(1912-2014)
方其軍、張展:〈晉京著書烙丹青,涵學浸詩流千古——余姚籍史學巨擘、一代學界宗師邵晉涵〉,《寧波通訊》第5期,2010年5月。
王鳳賢、丁國順:〈史書纂修專家邵晉涵〉,《浙東學派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王獻唐:〈李南澗之藏書及其他〉,《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卷第1期,1931年。
司馬朝軍:〈邵晉涵與《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總目〉編纂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朱仲玉:〈邵晉涵——奧衍蘊蓄,囊括富有〉,載瞿林東、楊牧之編:《中華人物志(史學家小傳)》,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朱依群:〈邵晉涵的學術成就〉,載管敏義主編:《浙東學術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朱依群:〈文質因時——談邵晉涵的史文思想〉,《寧波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5期,1996年10月。
朱依群:〈秉公筆,存直道,史以紀實——淺論邵晉涵的史學思想〉,《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9卷第4期,1996年12月。
朱依群:〈初探邵晉涵編修《宋史》的宗旨〉,《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3卷第1期,2000年3月。
朱依群:〈以醇厚廉介之性,為沉博邃精之學——紀念邵晉涵誕辰二百六十周年〉,《中國文化月刊》第282期,2004年6月。
朱依群:〈以醇和廉介之性,為沉博邃精之學——紀念邵晉涵逝世二百周年〉,載董貽安主編:《浙東文化論叢》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汪榮祖:《史傳通說》,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汪榮祖:《史學九章》,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吳孝琳:〈章實齋年譜補正〉,《說文月刊》第2卷第9-12期,1940年12月-1941年3月。
何冠彪:〈邵廷采三題〉,《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何冠彪:〈清代「浙東學派」問題平議〉,《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
何炳松:《浙東學派溯源》,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李建誠:《邵晉涵〈爾雅正義〉研究》,高雄:復文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
李軍:〈規正勖勉,砥礪相激——章學誠與朱筠、邵晉涵交往始末述考〉,載陳仕華主編:《章學誠研究論叢:第四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
杜維運:〈邵晉涵之史學〉,《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1期,1994年1月。
杜維運:〈邵晉涵之史學〉,《清史研究》第2期,1994年5月。
杜維運:〈邵晉涵之史學〉,載方祖猷、滕復主編:《論浙東學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杜維運:〈浙東史學在中國史學史上的地位〉,載陳祖武主編:《明清浙東學術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杜維運:〈邵晉涵的史學〉,《中國史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周何編:《詩經著述考(一)》,臺北:國立編譯館,2004年。
林良如:《邵晉涵之文獻學探究》,載潘美月、杜潔祥主編:《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六編》第26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河田悌一:〈清代学術の一測面——朱筠、邵晋涵、洪亮吉そして章学誠〉,《東方学》第57輯,1979年1月。
河田悌一:〈清代學術之一側面——朱筠、邵晉涵、洪亮吉與章學誠〉,載鄭吉雄主編:《語文、經典與東亞儒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
金毓黻:《中國史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南炳文:〈邵晉涵〉,載陳清泉等編:《中國史學家評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倪德衛(David S.Nivison)著,楊立華譯:《章學誠的生平及其思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姚名達:《邵念魯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胡楚生:〈章學誠與邵晉涵之交誼及論學〉,《國立中興大學文史學報》第15期,1985年3月。
胡楚生:〈章學誠與邵晉涵之交誼及論學〉,《清代學術史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胡適著,姚名達訂補:《章實齋先生年譜》,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2年。
倉修良:〈邵晉涵史學概述〉,《史學史研究》第3期,1982年6月。
倉修良、葉建華:《章學誠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倉修良:〈邵晉涵史學概述〉,《史家•史籍•史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倉修良:〈邵晉涵的史學〉,《中國古代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孫欣:《清代餘姚邵氏家族》,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張永紅:〈邵晉涵所撰《四庫史部提要》的目錄學價值〉,《山東圖書館季刊》第99期,2006年3月。
張永紅:〈邵晉涵四庫史部提要的目錄學價值研究〉,《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1期,2006年6月。
張宇、羅炳良:〈邵晉涵字號考辨〉,《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2期,2009年4月。
張秀平、羅炳良:〈邵晉涵與宋史研究〉,《文史哲》第2期,1999年3月。
張桂麗:〈段玉裁致邵晉涵札二通〉,《安徽文獻研究集刊》2006年第1期。
張舜徽:〈浙東學記〉,《清儒學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樹相、張秀平、羅炳良:〈邵晉涵與宋史研究〉,載漆俠、王天順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
張濤:〈邵晉涵與《南江札記》〉,《浙江學刊》第3期,1995年5月。
梁啟超:〈復餘姚評論社論邵二雲學術〉,《飲冰室合集》文集之42,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梁啟超著,夏曉紅、陸胤校:《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章炳麟:《檢論》,載《章太炎全集》第3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陳光榮:〈《南江札記》收有他人之作〉,《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3期,1991年6月。
陳垣:《舊五代史輯本發覆》,載《勵耘書屋叢刻》,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2年,據1937年北平輔仁大學刊本影印。
陳垣:《四庫書目考異》,載陳智超主編:《陳垣全集》第3冊,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垣:《歷史文獻學論文》,載《陳垣全集》第7冊。
陳訓慈:〈清代浙東之史學〉,《史學雜誌》第2卷第5、6期合刊,1931年4月。
湯城:〈邵晉涵與《史記輯評》〉,《東嶽論叢》第28卷第3期,2007年5月。
湯城:《邵晉涵的史學理論研究》,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湯城:〈邵晉涵的學術風格〉,《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4期,2009年8月。
菅原博子:〈邵晋涵の集部提要稿について〉,《お茶の水女子大学中国文学会報》第6号,1987年4月。
黃雲眉:《邵二雲先生年譜》,南京: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33年。
黃雲眉:《邵二雲先生年譜》,載《史學雜稿訂存》,濟南:齊魯書社,1980年。
楊緒敏:〈邵晉涵與歷史文獻的整理及研究〉,《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6年5月。
楊緒敏:〈論邵晉涵古籍整理研究之成就〉,《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2004年9月。
楊豔秋:〈章學誠與邵晉涵〉,載陳祖武主編:《明清浙東學術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董洪利主編:《古典文獻學基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鄒斌、方薇:〈邵晉涵的「良史」觀〉,《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2期,2008年2月。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福島正:〈邵晉涵の歷史学——餘姚邵氏の歷史学〉,《中国思想史研究》第5号,1982年12月。
樊克政:〈邵晉涵〉,載張捷夫主編:《清代人物傳稿》上編第10卷,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蔡克驕、夏詩荷:〈邵晉涵的史學成就〉,《浙東史學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年。
燕朝西:《邵晉涵的生平、著述及史學成就》,四川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錢茂偉:〈邵晉涵史學研究述評〉,《浙東史學研究述評》,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羅炳良:〈邵晉涵在歷史編纂學理論上的貢獻〉,《史學史研究》第2期,1997年5月。
羅炳良:〈邵晉涵史學批評述論〉,《北方工業大學學報》第9卷第2期,1997年6月。
羅炳良、朱鐘頤:〈邵晉涵學術述論〉,《湖南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1998年2月。
羅炳良:〈邵晉涵對宋史研究的重要貢獻〉,《求是學刊》第1期,1999年1月。
羅炳良:〈黃雲眉《邵二雲先生年譜》補正〉,載瞿林東主編:《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10年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羅炳良:《章實齋與邵二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蘇虹:〈關于邵氏《四庫全書提要分纂稿》〉,《圖書館學刊》第5期,2005年9月。
指導教授 汪榮祖、賀廣如
(Young-tsu Wong、Goang-ru Ho)
審核日期 2014-7-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