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鍾怡彥(Yi-yen Chung)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中國文學系 |
論文名稱 |
美濃作家的在地書寫研究 (The study of the local writings of Meinung writers)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本論文以「美濃作家的在地書寫」為研究主題,透過文學的角度探討美濃的各個面向。結合地方志、文化地理學、集體記憶等研究方法,分析作家記憶中的美濃,作品呈現何種在地特色。美濃作家記錄了美濃的過去,亦探討未來發展,將文學與地景結合,讓地景不單只是客觀存在,還具有人文色彩,他們的作品,呈現了美濃發展的歷史和客家族群的生活特色。
研究進路:先介紹美濃作家及其作品,包括傳統文學與現代文學作家,分析他們的客語特色及寫作手法。接著是自然環境的描繪,分為美濃丘陵的族群記憶、美濃水域與生活記憶、乾濕分明的季節記憶、自然生態的觀察記錄等四部分。再來則是農業活動的書寫,探討水稻的轉型承傳、菸葉種植的興衰、經濟作物的經營、豬業榮景與沒落等四項。最後則是聚落文化的呈現,藉由傳統建築與家族歷史、新舊並陳的飲食書寫、典雅實用的服飾配件、為求離農的教育觀念、閩客融合的宗教信仰、勤勞節儉的生活習慣、忙裡偷閒的娛樂活動、保鄉衛土反水庫運動等面向,分析美濃的聚落色彩。
美濃作家有意或無意地將地方特色寫進作品裡,直接或間接成了地方的行銷管道,讓更多讀者認識美濃。他們的作品記錄了各年代的地景風貌與生活方式,將美濃塑造為客家的鄉愁之地,成功的讓美濃成為臺灣客家聚落的代表,對於文化塑造的貢獻極大,在臺灣文學中,美濃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學發展地。
|
摘要(英) |
The theme of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the local writings of Meinung writers“ through the views of literature to discuss all the aspects of Meinung. Combin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chorography, cultural geography, and collective memory,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writers’ Meinung memories and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ir works. Meinung writers recorded the past in Meinung and discuss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hey combined the landscape with literature to let people know more about Meinung by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Besides, their works presented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inung and the specific life in Hakka groups.
Firstly, the content introduces Meinung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including the writers in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the writers in modern literature,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kka language in their different generations. Secondly, it describe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ncluding the ethnic memory of Meinung hills, the water area and the life memory of Meinung, the memory of distinct wet and dry seasons, and the observation record of natural ecology. Thirdly, it describes the writings of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includ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rice growing, the rise and fall of tobacco planting, the management of industrial crops,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hog industry. Finally, it presents the group cultures and analyzes the groups in Meinung by the aspects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s, food writings, clothing and accessories, educational concepts, religious beliefs, life styles,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and anti-dam movements.
Meinung writers wrote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ir works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to let more readers know about Meinung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ey recorded the landscape and the life styles of the different generations in their works, and successfully made Meinung the representative of Hakka groups in Taiwan. Meinu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lace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
關鍵字(中) |
★ 美濃 ★ 在地書寫 ★ 客家文化 ★ 鍾理和 ★ 鍾鐵民 ★ 吳錦發 ★ 鍾永豐 |
關鍵字(英) |
|
論文目次 |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2
一、研究範圍…………………………………………………………….2
二、研究方法…………………………………………………………….5
第三節 文獻回顧………………………………………………………….6
一、關於鍾理和的研究論文…………………………………………….6
二、關於鍾鐵民的研究論文…………………………………………….7
三、關於吳錦發的研究論文…………………………………………….7
四、關於鍾永豐的研究論文…………………………………………….8
第四節 本文架構………………………………………………………….9
第二章 美濃作家及其作品……………………………….…………….11
第一節 傳統文學………………………………………………………….11
一、陳保貴……………………………………………………………….11
二、朱鼎豫……………………………………………………………….12
三、其他詩人…………………………………………………………….14
四、相關詩社…………………………………………………………….18
第二節 現代文學………………………………………………………….18
一、鍾理和……………………………………………………………….18
二、鍾鐵民……………………………………………………………….21
三、吳錦發……………………………………………………………….23
四、鍾永豐……………………………………………………………….24
五、其他作家…………………………………………………..………...25
第三節 客語運用………………………………………………………….26
一、文學中的客語……………………………………………………….26
二、客語文學創作……………………………………………………….28
第四節 時代主題………………………………………………………….31
一、日據時期——移民與墾殖………………………………………….31
二、戰後至五0年代——破敗與發展………………………………….32
三、六0、七0年代——新舊世代與農村生活的劇烈變化………….33
四、八0、九0年代——農村凋蔽與反水庫運動…………………….36
五、二000年以後——關心農業未來與青年歸鄉………………….38
第三章 自然環境的描繪………………….………………………….….42
第一節 美濃丘陵的族群記憶..………………………………………..…44
一、美濃山系……………………………………………..……………..44
二、龍肚山系……………………………………………..……………..55
第二節 美濃水域與生活記憶..………………………………………..…60
一、美濃溪流域…………………………………………..……………..61
二、龍肚溪流域…………………………………………..……………..76
三、開埤與築堤…………………………………………..……………..77
第三節 乾濕分明的季節記憶..…………………………………………..79
一、雨季…………………………………………..……………………..79
二、乾季…………………………………………..……………………..85
三、氣候異常……………………………………………..……………..88
第四節 自然生態的觀察記錄..…………………………………………..93
一、美濃作家的自然觀察………………………………..……………..93
二、常出現在美濃作家作品中的動植物………………..…………….101
三、生態失衡……………………………………………..…………….108
第四章 農業活動的書寫………………….……………………………110
第一節 水稻的轉型承傳………………….……………….…………….110
一、從插秧到收割………………………………………..…………….110
二、農損防制……………………………………………..…………….113
三、耕作的轉型…………………………………………..…………….115
四、水稻的承傳…………………………………………..…………….118
第二節 菸葉種植的興衰………………….……………….……….……121
一、繁瑣的種植過程………………….……………….……….………122
二、告別輝煌時代………………….……………….……….…………130
三、作家的共同記憶………………….……………….……….………134
第三節 經濟作物的經營………………….……………….…………….138
一、雜糧作物……………………………………………..…………….138
二、園藝作物……………………………………………..…………….141
第四節 豬業榮景與沒落……………….……………….……………….151
一、貧窮莫斷豬…………………………………………..…………….152
二、飼養方式變遷………………………………………..…………….153
三、豬業興衰……………………………………………..…………….154
第五章 聚落文化的呈現………………….……………….…………..159
第一節 傳統建築與家族歷史………………….…………….…………159
一、生活建築——夥房…………………………………..……………159
二、產業建築——菸樓…………………………………..……………165
三、歷史建築——東門樓………………………………..……………170
第二節 新舊並陳的飲食書寫………………….…………….…………171
一、傳統飲食……………………………………………..…………….171
二、新式飲食……………………………………………..…………….186
三、點心……………………………………………..………………….189
第三節 典雅實用的服飾配件………………………….…………….….191
一、傳統服裝……………………………………………..…………….192
二、工作裝扮……………………………………………..…………….197
三、美濃紙傘……………………………………………..…………….198
第四節 為求離農的教育觀念………………….…………….………….200
一、晴耕雨讀風氣………………………………………..…………….200
二、升學考試壓力………………………………………..…………….203
三、現實至上觀念………………………………………..…………….205
第五節 閩客融合的宗教信仰………………….…………….………….209
一、伯公……………………………………………..………………….209
二、三山國王………………………………………..………………….216
三、法師公…………………………………………..………………….218
四、祭祀活動………………………………………..………………….219
第六節 勤勞節儉的生活習慣………………….…………….………….222
一、傳統保守………………………………………..………………….222
二、勞動身影………………………………………..………………….224
三、年節習俗………………………………………..………………….228
第七節 忙裡偷閒的娛樂活動………………….…………………….….230
一、山歌……………………………………………..………………….230
二、看戲……………………………………………..………………….233
三、電影……………………………………………..………………….236
四、遊戲……………………………………………..………………….241
第八節 保鄉衛土反水庫運動………………….………………………..242
一、良藥乎?毒藥乎?……………………………..………………….243
二、生存的戰爭……………………………………..………………….248
第六章 結論………………………………………………………………258
第一節 寫作特點………………………………………………………...258
一、受自然環境影響深………………………………………………...258
二、對農業的關心……………………………………………………...259
三、呈現濃厚的客家文化……………………………………………...260
第二節 藝術成就………………………………………………………...261
一、寫作風格比較……………………………………………………...261
二、表現形式……………………………………………………...........262
三、美濃——從地名變成鄉愁…………………………………...........263
參考書目……………………………………………………………….…...263
|
參考文獻 |
參考資料
(一)作家作品集
1、吳錦發作品
《靜默的河川》,臺北:蘭亭書店,1982。
《春秋茶室》,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8.1.25。
《秋菊》,臺中:晨星出版社,1990.2.10。
《吳錦發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2。
《流沙之坑》,臺中:晨星出版社,1997.11.30。
《永遠的傘姿》,臺中:晨星出版社,1986。
《生態禪》,高雄:串門企業有限公司,1990。
《生命Hiking》,高雄:串門企業有限公司,2000。
2、鍾理和著作
鍾怡彥主編:新版《鍾理和全集》,高雄縣政府文化局,2009.3。
3、鍾鐵民著作
鍾怡彥主編:《鍾鐵民全集》,高雄市文化局、國立臺灣文學館、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13.1。
4、鍾永豐著作:
《我等就來唱山歌》,高雄:串聯有聲出版社,1999.3。
《菊花夜行軍》,臺北:大大樹音樂圖像,2001.8。
《臨暗》,臺北:大大樹音樂圖像,2004.11。
《種樹》,臺北:大大樹音樂圖像,2006。
《我庄》,臺北:風潮音樂,2013。
5、其他作家著作
林生祥:《過庄尋聊》,獨立發行,1997.10。
陳保貴:《陳 故保貴先生紀念集》。
黃森松:《寂靜的小鎮》,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77。
黃森松:《美濃人物臉譜》,高雄縣文化忠心,1993。
劉洪貞:《媽媽的扁擔》,臺北:春耕出版社,1995。
劉洪貞:《未上好的袖子》,臺北:春耕出版社,1995。
劉洪貞:《紙傘美友情濃》,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7。
劉洪貞:《坐看雲起時》,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
鍾鐵鈞:〈上路〉,《民眾日報》,1997.1.22—2.5。
鍾鐵鈞:〈兒女親家〉,《台灣新聞報》,1998.1.13—1.16。
鍾鐵鈞:〈祭伯公〉,《台灣日報》,1998.2.18—2.23。
鍾鐵鈞:〈領恩俸的日子〉,《台灣日報》,2004.7.12—7.25。
鍾鐵鈞:《笠山依舊在》,高雄:春暉出版社,2005.5。
鍾鐵鈞〈夥房〉,發表於《台灣日報》,2005.8.27—9.5。
鍾鐵鈞:〈溫泉夢〉,《月光山雜誌》,2009.9。
鍾鐵鈞:〈蝶谷聯想〉,《愛鄉協進會會員大會會刊》,2009。
鍾鐵鈞:〈可議的護堤工程〉,《月光山雜誌》,2010.7。
鍾鐵鈞:〈白玉飄香〉,刊登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小故事」,2012.10.25。
(二)專書
Mike Crang:《文化地理學》,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3。
Tim Cresswell:《地方:記憶、想向與認同》,王志弘、徐苔玲譯,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12。
文訊雜誌社編:《鄉土與文學:台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時錄》,臺北:文訊雜誌社,1994.3。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卷一輿地志(疆界),臺灣研究叢刊第四九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毛育剛:《台灣農業發展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5。
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局志》,1996。
江明樹:《蕉城人物誌》,高雄:蕉城雜誌社,1993.4.1。
李幸祥《六堆客家故事‧由古樸典雅到宏偉華麗》,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7.4。
林海音:《剪影話文壇》,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12。
林書堯:《色彩認識論》,臺北:三民書局,1999.8。
邱春美著:《六堆客家古典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7。
周寧:《七十一年短篇小說選》,臺北:爾雅出版社,1983.2。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成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94.6。
陳皆興、陳清文:《高雄縣志稿》,鳳山:高雄縣文獻委員會,1960。
陳子波等纂修:《高雄縣志稿十一卷》,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
《高雄州街庄槪況輯存(十種) / 美濃庄役場等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
美濃鎮誌編纂委員會:《美濃鎮誌上、下冊》,高雄:美濃鎮公所,1997.4。
美濃愛鄉協進會:《擁抱土地‧河流‧與生命─美濃反水庫論述文集》,高雄:美濃愛鄉協進會,2000.8。
美濃愛鄉協進會:《重返美濃》,臺中:晨星出版社,1994.9.30。
美濃八色鳥協會編:《大家來寫龍肚庄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出版,1999.12。
洪震宇:《台灣農村經濟研究》,臺北:自立晚報社,1984.8。
洪馨蘭:《台灣的菸業》,臺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4。
胡文青:《臺灣的咖啡》,臺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12。
高雄縣政府編:《美濃鎮:月光山下的原鄉》,高雄:高雄縣政府,1997。
梅遜:《作家群像》,臺北:大江出版社,1968。
張二文:《土地之歌 : 美濃土地伯公的故事》,臺南市:翰林,2004。
張二文:《客家「聖君爺」信仰及其傳說流變調查研究—以聖軍、法主公、五營信仰之關係為主》,2008.12。
傅騰霄:《小說技巧》,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4
黃森松硏究主持:《美濃種菸事業的盛衰功過與未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4。
黃袞:《邀功紀略》,手抄本。
曾逸昌:《客家概論》,獨立發行,2004.9增訂再版。
楊時逢:《臺灣美濃客家方言》,中硏院史語所,1971。
楊國鑫:《台灣客家》,臺北:唐山出版社,1993.3。
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水資源政策白皮書》,臺北:經濟部水資源局,1996。
趙莒玲:《美濃─鍾理和原鄉風景》,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7。
劉益昌:《高雄縣史前歷史與遺址》,高雄縣文獻叢刊系列三,高雄縣政府,1997。
劉志偉:《美援年代的鳥事並不如煙》,臺北:啟動文化,2012.11。
劉還月:《台灣的客家人》,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4。
蕭國和:《台灣農業興衰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1978.10。
蕭國和:《台灣農業何處去》,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5。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乙部),地輿(二)諸山,臺灣文獻叢刊第七三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鍾壬壽編著:《六堆客家鄉土誌》,屏東‧常青出版社,1973.9。
鍾舜文:《那年,菸田裡》,臺北:夏日出版社,2009.11。
簡炯仁:《高雄縣旗山地區的開發與族群關係》,高雄縣政府,2004.8。
(三)期刊報紙
1、鍾理和部分
吳錦發:〈鍾理和小說中的客家女性塑像〉,《民眾日報》,1990.12.7—9,20版。
吳幼萍:〈鍾理和短篇小說「菸樓」之言語風格〉,《輔大中研所學刊》,第7期 1997.6,頁229—312。
余昭玟:〈《笠山農場》評析——兼談鍾理和的創作歷程〉,《中國文化月刊》, 第238期,2000.1,頁112—126。
林明德:〈鍾理和與民間文學〉,《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11,頁165—174。
胡坤仲:〈「草坡上」賞析〉,《中國語文》,第82卷第2期,1998.2,頁84—88。
胡紅波:〈南北二鍾與山歌〉,《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11,頁175—202。
翁小芬:〈論鍾理和農民文學的寫作風格〉,《修平人文社會學報》,第7期,2006.9,頁129—150。
張良澤:〈倒在血泊中的筆耕者-鍾理和〉,《漢家雜誌》,62期,1999.10。
陳映真:〈評介《雨》〉,《筆匯》,第2卷第5期,1960.12,頁37—39。
陳火泉、施翠峰、廖清秀等:〈「竹頭庄」評論〉,《文學界》,第5期,1983.1,頁150—154。
陳火泉、廖清秀等:〈「故鄉」之二、三、四評論〉,《文學界》,第5期,1983.1,頁75。
陳丹橘:〈鍾理和的文學觀及其作品中的農民世界〉,《台灣新文學》,第4期,1996.4.15,頁223—240。
陳祈伍:〈時代的呼聲——鍾理和戰後初期作品研究1945~1949〉,《文史薈刊》,復刊第8期,2006.12,頁132—166。
許素蘭:〈毀滅與新生——試析鍾理和的「故鄉」〉,《臺灣文藝》,54期,1977.3,頁54—62。
許素蘭:〈冷眼與熱腸——從「夾竹桃」、「故鄉」之比較看鍾理和的原鄉情與台灣愛〉,《鍾理和逝世卅二周年紀念暨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要》,高雄縣政府,1992.11,頁29—45。
許素蘭:〈山歌.菸樓.青色洋巾——鍾理和小說中的客家意象〉,《新活水》,第9期,2006.11,頁54—60。
許俊雅:〈生動的尖山農家耕作圖-賞讀鍾理和的「做田」〉,《國文天地》,第15卷第4期,1999.9,頁95—98。
梁明雄:〈鄉土文學的傳薪者——鍾理和〉,《南台文化》,2001.9,頁13—22。
梁明雄:〈試論鍾理和小說中的人物〉,《台灣文學評論》,2002.1,頁96—110。
彭瑞金:〈試論鍾理和的社會參與〉,《臺灣文藝》,54期,1977.3,頁18—30。
彭瑞金:〈「鍾理和紀念館」因緣〉,《台灣時報》,1982.8.4。
彭瑞金:〈土地的歌.生活的詩——鍾理和的《笠山農場》〉,《台灣春秋》,第2卷第1期,1989.10,頁328—335。
彭瑞金:〈鍾理和的農民文學〉,《民眾日報》,1990.12.12—14,20版。
彭瑞金:〈鍾理和小說「校長」〉,《台灣文藝》,142期,1994.12,頁72—76。
彭瑞金:〈鍾理和的「原鄉」和「祖國」〉,《台灣時報》,1994.4.29—30。
彭瑞金:〈艱困年代的文學見證人——鍾理和〉,《聯合文學》,第122期,1994.12,頁99—101。
彭瑞金:〈鍾理和筆下的客家意象〉,《台灣文學館通訊》,第6期,2004.12,頁58—59。
韓淑惠:〈談鍾理和筆下的農民世界〉,《臺灣文藝》,54期,1977.3,頁65—73。
葉石濤:〈新文學傳統的承繼者——鍾理和〉,《聯合文學》,第122期,1994.12,頁93—94。
楊傑銘:〈論鍾理和文化身分的含混與轉化〉,《台灣學研究》,第4卷,2007.12,頁43—60。
潘翠青:〈台灣省作家——鍾理和〉,《文學評論》,1990.2。
鄭秀婷:〈誰的原鄉?誰的失落——評陳映真對鍾理和民族認同的曲解〉,《台灣文學評論》,第5卷第2期,2005.4,頁160—185。
蔣淑貞:〈反抗與忍從:鍾理和與龍瑛宗的「客家情結」之比較〉,《客家研究》,第1卷第2期,2006.12,頁1—41。
澤井律之:〈台灣作家鍾理和的民族意識〉,《臺灣文藝》(新生版),128期,1991.12,頁22—41。
應鳳凰:〈重新閱讀鍾理和-並探勘其文學發展史〉,《淡水牛津文藝》,第2期,1999.1,頁78—97。
應鳳凰:〈鍾理和的「貧賤夫妻」〉,《明道文藝》,2001.1,頁69—73。
2、鍾鐵民部分
丁榮生:〈葉石濤、鍾鐵民、彭瑞金作客東京大學,談台灣客家文學〉,《中國時報》,2002.6.15,30版。
方以直:〈關於鍾鐵民的病〉,《幼獅文藝》,23卷5期,1965.11,頁124—125。
朱瑞徵、蘇貴福、鍾鐵民、林枝旺、黃宣勳、黃鴻松、林瓊柔:〈美情文濃的原鄉〉,《源雜誌》,12期,1997.11。
亞萩:〈從鍾鐵民的病談起〉,《幼獅文藝》,23卷6期,1965.12。
呂昱:〈走過創作旅程的第二站──試論鍾鐵民的小說〉,《文學界》,6期,1983.4,頁47—63。
呂新昌:〈訪問鍾理和的長子-鍾鐵民同學〉,《國文天地》,191期,2001.4,頁41—47。
谷嵐:〈鍾鐵民的小說〉,《台灣時報》,1982.5.15,12版。
杜文靖:〈台灣e代誌 鍾理和、紀念館、鍾鐵民、文學步道〉,《幼獅文藝》,547期,2001.10,頁42—44。
李梁淑:〈鍾鐵民作品的時代意義與價值〉,《人文資源研究學報》,第1卷第1期,2007.6,頁35—46。
吳浩:〈鍾鐵民榮獲賴和文學獎〉,《文訊》,67期,1994.7。
吳億偉:〈貼近土地生活的寫作者-訪問鍾鐵民先生〉,《文訊》,202期,2002.8,頁83—86。
吳錦發:〈無神通菩薩〉,《台灣日報》,1999.6.26,23版。
林瑩秋:〈鍾鐵民這位原鄉人不想被當成選舉宣傳〉,《新新聞週刊》,400期,1994.11.6—12。
林鍾隆:〈第三屆台灣文藝文學獎選後感──關於鍾鐵民〈竹叢下的人家〉〉,《台灣文藝》,18期,1968.1,頁56。
林政華:〈客籍農村小說家─鍾鐵民〉,《台灣新聞報》,2001.12.10,9版。
阿盛:〈我手寫我土──鍾鐵民〉,《自由時報》,1998.11.6,41版。
兩峰:〈讀「菸田」〉,《台灣文藝》,第26期,1970.1,頁66—67。
陳文芬:〈文學原鄉-鍾鐵民在美濃〉,《印刻文學生活誌》,4期,2003.12,頁152—165。
陳清智:〈鍾鐵民捍衛客家文化〉,《中國時報》,1999.4.25,9版。
陳重生:〈鍾鐵民以抗爭訴說原鄉人情懷〉,《中時晚報》,1999.6.2,13版。
陳希林:〈鍾理和與鍾鐵民父子搏鬥拚創作〉,《中國時報》,2004.8.21,A14版。
曾寬:〈父子作家:鍾理和和鍾鐵民〉,《台灣新聞報》,1980.10.27,12版。
曾寬:〈綠谷深處的鍾鐵民〉,《台灣時報》,1987.1.3,8版。
黃象:〈與鐵民交〉,《純文學》,43期,1970.7,頁43。
彭瑞金、李喬、鄭清文:〈鍾鐵民作品討論會〉,《文學界》,6期,1983.4,頁10—25。
彭瑞金:〈笠山的薪火傳人──鍾鐵民〉,《文訊》,57期,1990.7,頁106—109。
彭瑞金:〈鍾鐵民的山中傳奇〉,《台灣新聞報》,2001.8.23,20版。
彭瑞金:〈從蒔田到家園——鍾鐵民小說的起點與終點〉,《文學臺灣》,86期,2013.4,頁149—174。
董成瑜:〈鍾鐵民即將退休圓寫作夢〉,《中國時報》,39版,1996.12.3,39版。
廖淑瑣:〈「鍾鐵民的春天」在「雨後」開始,「石罅中的小花」於「菸田」盛放──美濃尖山訪小說家鍾鐵民〉,《文學家》,5期,1986.3,頁28—33。
劉湘吟:〈苦難焠煉出溫和悲憫:鍾鐵民-愛文學、愛鄉、愛社會〉,《新觀念》,108期,1997.10,頁30—40。
劉慧真:〈柔情而堅毅的農民作家:鍾鐵民〉,《聯合報》,2000.10.8,37版。
蕭紫菡:〈鍾鐵民 捍衛人性尊嚴與權利的文學家〉,《人文教育札記》,第195期,2005.9,頁3—8。
鍾肇政:〈創造嬉笑歡樂的鍾鐵民〉,《公論報》,1965.8.8,8版。
鍾肇政:〈刻苦奮鬪自強不息的鍾鐵民〉,《幼獅文藝》,23卷5期,1965.11,頁132—135。
鍾肇政:〈溫暖在人間〉,《台灣文藝》,3卷10期,1966.1,頁62。
鍾肇政、鄭清文、李喬:〈第一屆「吳濁流文學獎」選後感:關於鍾鐵民〈清明〉〉,《台灣文藝》,26期,1970.1,頁30、35、39。
鍾仁嫻:〈鍾鐵民有木瓜樹的書房面對尖山雲和樹〉,《拾穗》,90期,1997.4,頁35—37。
3、吳錦發部分
方健祥:〈試評「靜默的河川」〉,自立晚報副刊,1983.4.10。
王鴻佑:〈心湖裡,噗通一聲!——盪漾我心深處的「生之曼陀羅」〉,《新觀念》,112期,1998.2。
江寶釵:〈追尋傳奇——評吳錦發「春秋茶室」〉,《文訊》,35期,1988.4,頁161—164。
吳錦發:〈「堤」得獎感言〉,《台灣文藝》,第66期,1980.3。
沈萌華:〈山隨平野江入流——「兄弟」評介〉,自立晚報,10版,1982.1.31。
吳錦發:〈小說的條件與藝術〉,《文藝月刊》,第163期,1983.1。
李喬:〈小說家的成長——序「燕鳴的街道」〉,《新書月刊》,17期,1985.2。
李明駿:〈鄉土文學的難局——從吳錦發的作品談起〉,《南方》,14期,1987。
吳錦發:〈80年代的台灣文學〉,《台灣學術研究會誌》,第3期,1988.12.20。
吳錦發:〈重返心靈的故鄉——記電影「青春無悔」〉,《客家》,第67期,1994.1。
李瑞騰:〈步入中年的詩壇新人——吳錦發與劉小梅〉,聯合報,1998.3.9,41版。
阿圖:〈望川:評介吳錦發的小說〉,《明道文藝》,90期,1983.9,頁147—149。
林雙不:〈清純的美——北上車中談吳錦發的新作〉,民眾日報,1990.3.27。
高天生:〈說故事者與小說家——試評「放鷹」〉,《書評書目》,94期,1981.3,頁33—37。
高天生:〈人民、土地、社會變遷——論吳錦發的小說「上」「下」〉,工商日報副刊,1983.8.9。
高天恩:〈春秋茶室〉,聯合報,1988.2.9,21版。
高天生:〈台灣作家的新指標——吳錦發集序〉,《吳錦發集》,前衛出版社,2000。
陳寧貴:〈被沖毀的堤——讀吳錦發「再也擔不得了」〉,《文藝月刊》,195期,1985.9。
黃淑瑮:〈輕舟已過萬重山?——論吳錦發「青春三部曲」中呈現的成長本質〉,《雄中學報》,第7期,2004.11,頁1—18。
彭瑞金:〈吳錦發「燕鳴的街道」(上)(下)〉,自立晚報,1983.9.17。
彭瑞金:〈讀「燕鳴的街道」看吳錦發的變貌〉,《文訊》,19期,1985.8,頁74—78。
彭瑞金:〈向大河小說前進——「春秋茶室」裡的吳錦發〉,自立早報,1988.5.6,14版。
彭瑞金:〈應是屬於荖濃溪的作家——吳錦發〉,民眾日報,1992.3.26—29,10版。
葉石濤:〈靜默的河川——美濃地方史的真實見證〉,台灣日報副刊,1982.7.8。
履彊:〈曇花姿影——讀吳錦發散文集「永遠的傘姿」〉,1985.9.22。
履彊:〈一朵藍色的小花——論吳錦發「秋菊」的風格〉,自立晚報,1990.12.16,10版。
劉湘吟:〈吳錦發用行動愛台灣推動綠色革命的小說家〉,《新觀念》,第99期,1997.1,頁18—29。
劉湘吟:〈吳錦發這個人〉,《新觀念》,第112期,1998.2,頁99。
劉湘吟:〈關於吳錦發‧新台灣人的驕傲〉,收錄於吳錦發《生態禪附錄》,串門企業有限公司,2001,頁165—179。
4、鍾永豐部分
天下雜誌:〈鍾永豐——傳統文化必須重新創造,才叫保存〉,《天下雜誌》,217期,1999.6。
何東洪:〈Art of Telling:論林生祥與鍾永豐的客家性與現實性〉,《客家研究》,第2卷第1期,2007.6,頁173—179。
謝金蓉:〈林生祥、鍾永豐的報導音樂 從農村走向臨暗的都市〉,《新新聞》,932期,2005.1.13~19,頁94—95。
5、其他作家部分
彭瑞金:〈樂見笠山薪傳人--序鍾鐵鈞《笠山依舊在》〉,《文學台灣》,54期,2005.4。
6、關於美濃:
包黛瑩:〈謳歌於丘陵迴聲於台地〉,《中國時報》,1995.6.8,41版。
宋國城:〈小型焚化爐有污染水源之虞〉,《中國時報》,2000.7.18,15版。
李允斐,〈土地‧菸樓‧人民的藝廊〉,《重返美濃》,臺中:晨星出版社,1994。
李雪莉、游常山:〈美濃〉,《天下雜誌》,特刊33期,2001.7。
洪馨蘭:〈一場起於反水庫卻永無止境的社區運動〉,《客家文化研究》通訊,4期,2001.12,頁186—193。
徐享崑、李鐵民、蕭政宗:〈美濃水庫計畫概述〉,《工程》,72卷7期,1999.7,頁17—21。
陳月滿、蔡宗勳:〈美濃之旅〉,《成報》,1983.5.6,7版。
賴素鈴:〈我們來做桃花源〉,《新生報》,1998.9.1,19版。
鍾志芳:〈美濃鎮的菸葉發展〉,《地理教育》,19期,1993,頁143—164。
鍾紹和:〈美濃水庫政策的爭議與檢討〉,《研考雙月刊》,24卷1期,2000.2,頁33—41。
韓乃鎮:〈美濃的天空‧不再冒煙〉,《民生報》,1984.7.23,10版。
陳瘦白:〈美水清流 濃山秀立─美濃之行紀實〉,《商工日報》,1985.8.31。
7、其他研究
台灣省菸酒公賣局菸葉試驗所編:〈台灣省黃色菸草耕作法〉,收於《台菸通訊》,第5卷第10期,1967。
呂正惠:從方言和普通話的辨證關係看台灣文學的語言問題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二期,1992.5,頁65—84。
呂正惠:〈社會與個人——現代中國的成長小說〉,《幼獅文藝》,第492期,1994.12,頁19—20。
呂正惠:〈鄉土文學中的「鄉土」〉,《聯合文學》,第14卷第2期,1997.12,頁83—86。
李文冰紀錄整理:〈世界華文成長小說決選會議——尋找書寫的潛力和脈絡〉,《幼獅文藝》,510期,1996.6。
吳月蕙:〈波瀾壯闊的台灣客家新文學上、下〉,《中央日報》,17版,2003.11.6—7。
吳碧霞:〈從鄉土語言教育談台灣俗諺之運用寓意與價值〉,《南投文教》,第19期,2003.12,頁91—94。
周榮杰:〈台灣諺語的雙關〉,《台南文化》,第26期,1988.12,頁39—57。
周榮杰:〈台灣諺語之社會觀的探討〉,《台南文化》,第29期,1990.6,頁17—48。
周英雄:〈八0年代台灣小說家之主體意識〉,《當代》,第88期,1993.8.1,頁146—149。
林寬明:〈台灣諺語的語言研究〉,《輔仁大學外國語文學院研究生論文選刊》,第10期,1995.7,頁1—16。
姚榮松:〈當代台灣小說中的閩南語詞彙〉,《華文世界》,第55期,1990.3,頁13—31。
姚榮松:〈當代台灣小說中的方言詞彙——兼談閩南語的書面語〉,《國文學報》,第19期,1990.6.5,頁223—264。
范銘如:〈地誌的辨識度〉,《印刻文學生活誌》,第5卷第6期,2009.2,頁126—128。
范銘如:〈空間與文學生產〉,《印刻文學生活誌》,第5卷第9期,2009.5,頁110—112。
范銘如:〈臺灣地方書寫的區域整合〉,《印刻文學生活誌》,第5卷第12期,2009.8,頁82—85。
范銘如:〈後山與前哨:東部和離島書寫〉,《臺灣學誌》,2010.4,頁61—74。
袁瓊瓊:〈我看成長小說〉,《幼獅文藝》,第514期,1996.10,頁72。
高華:〈十二項建設的輝煌遠景〉,《中央月刊》,第10卷第2期,1977.12,頁98—99。
魚夫:〈客家的土地廟〉,《台灣文藝》,第121期,1990.9.10。
陳長房:〈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幼獅文藝》,第492期,1994.12,頁5—16。
梁寒衣:〈成長小說中的啟蒙主題〉,《幼獅文藝》,第521期,1995.5,頁58—60。
張晴記錄:〈啟蒙的驚怵與傷痕——當代臺灣成長小說中的悲劇傾向〉,《幼獅文藝》,第511期,1996.7,頁16—19。
張默、馬森、鍾鐵民:〈提昇心靈境界座談會之一─提昇社會品質,淨化心靈〉,《中華日報》,1997.5.30,16版。
許秀霞:〈美濃土地公信仰初探〉,《台灣文獻》,第48卷第1期,1997.3,頁141—154。
許琇禎:〈從民族、寫實到本土——台灣「鄉土文學」之歷史考察與評析〉,《中國學術年刊》,第19期,1998.3,頁429—450。
陳芳明:〈文學左傾與鄉土文學的確立〉,《聯合文學》,第16卷第3期,2000.1,頁128—136。
張學謙:〈由台灣諺語談台灣文學之美學〉,《文化視窗》,第20期,2000.5,頁14—20。
彭小妍:〈何謂鄉土?——論鄉土文學之建構〉,《中外文學》,第27卷第6期,1998.11,頁41—53。
馮品佳:〈華美成長小說〉,《幼獅文藝》,第510期,1996.6,頁85—93。
楊昭景:〈擺盪於傳統與創新之中——談客家飲食特色及發展方向〉,《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1卷第3期,2005.8,頁25—32。
楊昭景、邱文彬:〈生存、覺知與存在:客家飲食內含與發展〉,《餐旅暨家政學刊》,第二卷第一期,2005年,頁71—81。
(四)學位論文
方美琪:《高雄縣美濃鎮客家民歌之硏究》,師範大學音樂硏究所碩士論文,1992。
石弘毅:《台灣農民小說的歷史考察——二0—八0年代》,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王慧芬:《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人物的文化認同》,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王慧君:《吳錦發小說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王萬睿:《殖民統治與差異認同─—張文環與鍾理和鄉土主體的承繼》,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王偉音《鍾肇政與吳錦發成長小說研究——以《八角塔下》、〈春秋茶室〉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李育諭:《閩客鄉鎮人口遷移之比較硏究:以1983—1992年旗山、美濃鎮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硏究所碩士論文,1997。
吳幼萍:《鍾理和笠山農場語言運用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吳雅蓉:《超越悲劇的生命美學——論鍾理和及其文學》,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何淑華:《鍾理和地誌書寫與認同形構歷程研究》,東華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林女程:《台灣農村的見證者——鍾鐵民及其小說研究》,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林姿如:《鍾理和文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林福岳:《族群認同下的社區傳播:以美濃反水庫運動論述為硏究脈絡》,政治大學新聞硏究所博士論文,2002。
林玲燕:《從書寫治療看鍾理和生命情結的反思與超越》,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廣文:《鍾理和作品與思想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邱仕宏:《反思客家論述:從交工樂隊的社會實踐談起》,新竹: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洪馨蘭:《菸草美濃:美濃地區客家文化與菸作經濟》,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硏究所碩士論文,1997。
洪玉梅:《鍾理和疾病文學研究》,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姚祥瑞:《臺灣地區水庫興建政策與環保團體互動之硏究:以美濃水庫為個案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硏究所博士論文,2000。
柳寶耳:《鍾鐵民及其小說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翁小芬:《鍾理和笠山農場寫作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張燕萍:《人間的條件——鍾理和文學裡的魯迅》,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張清文:《鍾理和文學裡的「魯迅」》,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許瑞弘:《社區報紙的社區公共事務功能:以美濃菸農自救運動為實例的硏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硏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慧蓉:《旅客觀光意象與地方依附感關係之探討:以高雄美濃鎮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曁硏究所碩士論文,2006。
陳明惠:《美濃客家女性的性別角色與社會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葉蓓華:《美濃水庫興建之政策網絡分析》,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硏究所碩士論文,1999。
黃俊憲:《美濃菸業聚落與菸業建築之硏究》,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史論文資組碩士論文,2004。
詹蕙眞:《從社會運動到社區運動:美濃十年運動之路》,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硏究所碩士論文,2003。
廖桂敏:《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硏究所碩士論文,2004。
賴慧如:《現實與文學的糾纏——談鍾理和的貧與病》,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3。
戴佳靜:《美濃民間故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蕭盛和:《一個客家聚落區的形成及其發展: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05。
鄭昭明:《吳錦發成長文學創作脈絡研究——追尋台灣新少年英雄的文學論述》,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鍾怡彥:《鍾理和文學語言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鍾怡婷:《美濃反水庫運動與公共政策互動之硏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硏究所碩士論文,2003。
鍾兆生:《美濃地區菸樓空間營造之硏究》,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系碩士論文,2006。
羅尤莉:《鍾理和文學中的原鄉與鄉土》,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羅詩城:《「美濃反水庫」運動對抗雙方博奕策略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硏究所碩士論文,2001。
(五)網路資料
1、「客委會數位臺灣客家庄」,網址:http://archives.hakka.gov.tw。
2、李婧慧:〈北管簡介〉,http://trd-music.tnua.edu.tw/ch/intro/d.html。
3、〈農業臉譜 戰後臺灣的農業機械化〉,《豐年社》,100.5.12。
網址: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23376&previewdata=1&print=1。
4、《中華百科全書》,網址: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156。
|
指導教授 |
李瑞騰
|
審核日期 |
2014-7-28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