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115502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0 、訪客IP:18.118.30.3
姓名 楊明祥(Ming-hsiang Y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明中葉太監張永之研究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 從種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之研究(1895-1903)★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本研究以張永作為研究主題,探討張永在明中葉政治中的作為。從張永的行事中,分析張永在御用監太監時的政治運作,透過張永參與的政治活動,可以了解張永在明代中葉政治中的運作與影響。
正德16年,自武宗去世至世宗即位期間,皇位空缺三十七天,明代政局出現危機。張永在世宗入朝前,協助內閣排除危機並穩定局勢。張永多次關鍵性的政治參與,使明代中葉的政局得以穩定,國祚延續百餘年。因此,御用監太監張永,實是影響明代中後期政局發展的重要人物。
張永為外廷稱為「八虎」之一,在正德初年的內府與外廷鬥爭中,獲得了政治權力。正德五年,張永藉機傾去劉瑾,繼掌大權;但未安分謹身,旋遭罷斥。正德十四年,隨武宗南征寧王,雖未制衡其他隨征權倖;但能挺身而出,屢為王守仁辯駁,保全王守仁的政治生命。正德十六年,則是配合楊廷和的安排,並協助擒捕江彬,穩定京師政局及民情。
太監張永的崛起,實有其內、外之因素,內則以東宮內侍,獲得政治參與的機會;外則利用安化王之亂,誅除政敵劉瑾。另外,張永能與外廷文官勢力結合,先與楊一清合作誅除劉瑾;其次,保全王守仁;再其次,協助楊廷和瓦解豹房勢力;最後,則是協助楊一清整頓嘉靖朝的團營。綜觀張永所為,對於當時的朝局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力。然若始終以一掌權太監論斷,而忽略其在明中葉政治上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則有失公允。
摘要(英)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Zhang yong(1465-1529) as the theme of study,which is concerning to investigate Zhang yongs political performance in the mid-period of Ming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behavior of Zhang yong, we can analyse the chang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power while Zhang yong taking Imperial eunuch. Base on the history of Zhang yong participating in the political campaign, we can understand the political operation and influence of Zhang yong in the mid-period of Ming Dynasty.
The emperor Zheng-de passed away in 16th year of Zheng-d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emperor Zheng-de death and the emperor Jia-jing ascended, the throne was vacant for 37 days.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Ming Dynasty was an imminent crisis. But Zhang yong overcame the crisis before the new emperor reached the capital. Because of his successive decision,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Ming Dynasty got steadily and the Ming Dynasty was extended for another 100 years. So Zhang yong was a very important person indeed who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in mid- periods of Ming Dynasty.
1506, Zhang yong gained power in the political struggle. 1510, Zhang yong and Yang Yi-qing, to let Liu Jin losing power and influence. 1519, Zhang yong participated in the battle, and protected Wang Shou-ren’ life. 1521, Zhang yong stable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with Yang ting-he.Before his death at the age of 63, Zhang Yong was re-assigned by the emperor Jia-jing to assist for reorganizing the troop affairs.
The rise of Zhang Yong,he accumulated his own political power through cooperation with the civil officers to consolidate his power. In addition, during the two campaign for the prince′s rebellion, he was persuaded by Yang Yi-Cing and Wang Shou-Ren and cooperated with them due to concerning people′s living. Through the study of Zhang Yong, we can have a glimpse into the abilities of the eunuchs in power in Ming dynasty, and also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Zheng-de period′s political situation trends. In fairness, Zhang Yong had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f the Ming Dynasty.
關鍵字(中) ★ 張永
★ 楊一清
★ 御用監太監
★ 明武宗
★ 正德朝
關鍵字(英) ★ Zhang Yong
★ Yang Yi-Cing
★ Imperial eunuch
★ the emperor Zheng-De
★ the Zheng-de period
論文目次 明中葉太監張永之研究
章節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張永生平與事功 11
第一節 張永的出身及經歷 11
第二節 張永崛起的契機 19
第三節 張永的政治手腕 28
第三章 張永與誅除劉瑾 37
第一節 安化王朱寘鐇之亂 37
第二節 撫御與合作 47
第三節 張永與誅劉瑾後的政治局勢 63
第四章 張永晚期的作為 75
第一節 寧王朱宸濠之亂 76
第二節 張永與江彬之變 86
第三節 張永與嘉靖朝的團營整理 96
第五章 結論 109
參考書目 116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古籍與史料
(一)官書、政書
《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王圻,《明萬曆續文獻通考》(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
林堯俞等纂修,俞汝楫等編撰,《禮部志稿》,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66)。
傅恆,《通鑑輯覽》,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徐學聚,《國朝典彙》(明天啟刊本)
(二)方志
王振鐘、李廷棨編《新城縣志》(清道光刊本)。
鄂爾泰,《雲南通志》,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三)奏議、文集
王守仁,《王文成全書》,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王世貞,《弇山堂別集》(臺北:學生書局,1965)。
李夢陽,《空同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李承勛,〈辭提督戎務疏〉,《少保李康惠公奏草》(明嘉靖刊本)。
桂萼,《桂文襄公奏議》,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孫懋,《孫毅菴奏議》,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耿定向,《耿天臺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
陳建,《皇明通紀法傳全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陳子龍,《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
賀復徵,《文章辨體彙選》,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楊一清,《關中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楊廷和,《楊文忠三錄》,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7)。
韓邦奇,《苑洛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羅玘,《圭峰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四)筆記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 。
查繼佐,《罪惟錄》(臺北:明文書局,1991)。
高岱,《鴻猷錄》,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陸容,《菽園雜記》,收入鄧士龍,《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郭良翰,《問奇類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郭子章,《六語》(濟南:齊魯書社,1995)。
陳繼儒,《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
陳洪謨,《繼世紀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崔銑,《洹詞》,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黃鳳翔,《嘉靖大政類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楊一清,〈西征日錄〉,收入沈節甫編,《紀錄彙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謝蕡,《後鑒錄》,收入鄧士龍,《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五)野史
毛奇齡,《明武宗外紀》,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呂毖,《明朝小史》,收入《玄覽堂叢書初輯》(臺北:正中出版社,1981)。
李贄,《續藏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
何喬遠,《名山藏》(臺北:成文出版社,1971)。
皇甫錄,《皇明紀略》,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夏燮,《明通鑑》,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黃景昉,《國史唯疑》,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鄧元錫,《皇明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趙翼,《廿二史札記》,《趙翼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談遷,《國榷》,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六)傳記
王世貞,《名卿績紀》,收入沈節甫編,《紀錄彙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收入《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59)。
陳元素,《古今名將傳》,收入《四庫全書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焦竑《國朝獻徵錄》(臺北:學生書局,1965)。
雷禮,《國朝列卿紀》,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黃訓,《名臣經濟錄》,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錢德洪,《平濠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二、今人著述
(一)專書
王春瑜、杜婉言,《明朝宦官》(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
王天有,高壽仙,《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臺北:三民書局,2008)。
方志遠,《明代國家權力結構及運行機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余華青,《中國宦官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杜婉言,《中國宦官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何炳棣著,徐泓譯注,《明清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3)。
孟森,《明史講義》(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4)。
徐泓,《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張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2)。
張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6)。
黃仁宇著,張皓、張升譯,《明代的漕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3)。
趙克生,《明代國家禮制與社會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12)。
樊樹志,《明朝大人物》(臺北:麥田出版社,2013)。
蔡石山著,黃中憲譯,《明代宦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1)
謝雋曄,《楊一清的政治生涯》(臺中: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
(二)學位論文
吳秉芝,〈立皇帝-明代宦官劉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4。
張承祥,〈晚明宦官馮保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5。
黃榮郎,〈正德、嘉靖朝的廷杖〉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0。
葉淑萍,〈明中葉首輔楊廷和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8。
(三)期刊論文
王偉,〈明代宦官專權成因考略〉,《湖南科技學院學報》,卷27期2(2006.2),頁84-87。
田澍,〈明武宗暴亡後江彬被捕原因探析〉,《第十一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頁94-99。
任昉,〈北京地區新出宦官墓志零拾〉,收入王春瑜編,《明史論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頁356-371。
何兆吉,〈楊一清事蹟幾個問題的研究〉,《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期2(2004)。
李熊,〈簡談明代言官與宦官的關係〉,《安徽大學學報》,期4(1991),頁87-92。
祁向文,胡克誠,〈楊一清與嘉靖朝團營整理風波〉,《蘭臺世界》(2013.2)。
呂楊,〈明代正德朝佞倖述論〉,《第十一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頁236-244。
易彪,〈明代宦官權力擴張及原因〉,《文教資料》(2007.8),頁151-153。
胡丹,〈志書中的明代宦官史料〉,《中國地方志》,期3(2009),頁30-32。
許冰彬,〈試析明代宦官內操的興衰及特點〉,《故宮博物院院刊》,期1(2012),頁29-41。
葉后坡,〈試論明代宦官的功與過〉,《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卷28期3(2012.6),頁20-23。
楊劉鵬遠,〈從經濟學視角考察明朝中後期宦官對經濟發展的阻礙〉,《經濟研究導刊》,期23(2011),頁292-293。
萬竹青,〈論明代的廠衛、太監干預司法〉,《衡陽師範學院學報》,期2(2004),頁96-98。
鄭威,〈試析明代宦官籍貫分布與變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期4(2004),頁78-83。
劉芳,〈論明朝的兩大輔政系統-內閣與宦官〉,《雁北師範學院學報》,卷22期4(2006.8),頁30-34。
謝貴安,〈論明代儒臣在皇帝娛樂中的影響和較量〉,《故宮博物院院刊》,期6(2008),頁6-22。
三、 索引工具
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臺北:中央研究院,1984)。
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著錄,《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8)。
迪志文化出版,《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7)
指導教授 吳振漢(Cheng-han Wu) 審核日期 2015-1-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