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一、中文部分
1. 王俊仁,2008,特徵價格法在住宅價格之應用探討,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2. 吳秋霞,2007,以特徵價格法探討航空噪音對於大園鄉房地產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
3. 李家豪,2004,洪災對住宅價格之影響-特徵價格法之應用,國立臺北大學。
4. 林立偉,2003,應用特徵價格法評估台灣都會區空氣品質改善之效益,國立臺北大學。
5. 林英彥,2003,「假設條件下之土地估價」,『土地問題研究季刊』,2(1):77-78。
6. 林英彥,2003,『不動產估價理論』第九版,台北:文笙書局。
7. 吳雪蓮,2002,特徵價格法-特徵價格理論模型的實證應用。
8. 梁仁旭、陳奉瑤,2009,「不動產估價」,巨流政大書城出版。
9. 李易璇,2005,不動產估價人員估值決定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10. 張能政,2004,不動產估價行為研究-行為理論之應用,國立台北大學地政系碩士論文。
11. 劉玉婷,2009,應用迴歸分析及類神經網路建構不動產估價模式-以台中市住宅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
12. 魏如龍,2003,類神經網路於不動產價格預估效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碩士論文。
13. 黃瓊如,台南市不動產價格因素之研究-特徵價格法之應用,2008,屏東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林祖嘉、馬毓駿,2007,特徵方程式大量估價法在台灣不動產市場之應用,住宅學報,第16卷第2期,P79~P98。
15. 李明翰,2012,以特徵價格法探討影響房價之因子 -以新北市板橋區為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16. 陳韋廷,2012,特徵價格法應用於老舊住宅價格分析以外牆整建為例,臺灣大學。
17. 林建亨,2008,南科對房地產價格之影響-特徵價格法之應用,國立成功大學。
18. 龔永香,2007,客觀標準化不動產估價之可行性分析-市場比較法應用於大量估價,住宅學報,第16卷第2期,P23~P42,12月。
19. 華昌宜、林秋瑾、賴碧瑩,2004,「電腦大量估價實證模型建構」,財團法人台灣不動產資訊中心研究計畫,經建會委託,研究報告
20. 吳岱眞,2005,購屋空間決策因素之探討與應用,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林慧芳,2006,結構性改變下Black-Scholes與Hull-White評價模型之應用–以台灣股價選擇權為例,東海大學。
22. 林金慶,2004,整合灰色預測與Black-Scholes定價理論之類神經預測模型,應用於衍生性金融商品-認購權證,中華大學。
23. 黃嘉惠,2006,Black-Scholes方程式的數值模擬與選擇權定價問題之相關應用,靜宜大學。
24. 陳佳楨,2007,運用Black-Scholes選擇權評價方法於圖書館預算分配之動態資源規劃,國立交通大學。
25. 陳思宇,2007,標準評價模型與Black-Scholes評價模型之比較:臺指選擇買權之實證研究,朝陽科技大學。
26. 陳牧言,2006,以Black-Scholes選擇權評價知識管理績效:理論與實證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
27. 簡國廷,2008,應用Black-Scholes評價模式探討投資權證之多評準決策,開南大學。
28. 陳樂軒,2005,台灣股市之漲跌停板的限制對B-S選擇權定價模式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
29. 洪丞輝,2004,多維度選擇權價值於Black-Scholes方程之有限體積法,國立中山大學。
30. 邢是霈,2003,比較GARCH(1,1)模型與Black-Scholes模型的選擇權避險部位,國立中山大學。
31. 張明花,2010,消費者購屋決策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宜蘭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2. 游懿綉,2011,全球金融風暴前後之Black-Scholes與H-N GARCH評價模型之應用-以台指選擇權為例,東海大學。
33. 陳明勛,2004,在Black-Scholes模型下台指選擇權最適波動性研究,淡江大學。
34. 林佩蓉,2000,「Black-Scholes模型在不同波動性衡量下之表現─股價指數選擇權」,國立東華大學。
35. 陳昌志,2004,市場與信用風險交互影響下風險性證券之易脆選擇權的評價與避險,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36. 周佳玲,2006,員工認股權對企業權益評價影響之研究:以數值分析法進行Warrant-Based Pricing Model 與 Black-Scholes-Model 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
37. 許榮富,1995,在台灣股市的體制下檢測選擇權評價模型,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38. 康懷真,1999,以 布來克-蕭 模式評價臺灣認購權證市場之實證分析,國立清華大學。
39. 巫春洲,2002,認購權證價格行為之實證研究,管理學報,第十九卷,第四期,p 759-779。
40. 賴鳴美、彭建文,2004,訂價策略對成交價格與銷售期間的影響分析,國立台北大學。
41. 章定煊,2005,上市(櫃)建設公司財務結構與效率衡量之研究--土地持有與開發觀點檢視,國立政治大學。
42. 翁慧宓、李玟儀、陳家佳、林珊聿、林怡廷、李昀軒,2010,不動產估價-不動產估價原則案例報告。
43. 張小燕,2005,從行為觀點檢視不動產估價中的市場比較法,國立台北大學。
44. 楊謙柔,2008,都市住環境設施評價模式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45. 呂瑞秋,2007,財務工程-財務評價與風險管理的科學及技。
46. 黃于祐,2009,台北市房價影響因素之空間分析地理加權迴歸方法之應用,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47. 李嘉淵,2005,應用演化式類神經網路、灰關聯分析及類神經模糊於不動產估價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碩士論文。
48. 許智淵,2012,類神經網路技術與特徵價格法於台北市房價預測結果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北大學。
49. 董延光,2005,房仲人員的購屋推薦及顧客分配決策模式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50. 朱君懷,2005,家庭首次購屋行為之動態分析-以不同家庭型態為例,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碩士論文。
51. 熊文煌,2006,房地產開發住宅區位評估指標體系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52. MBA智庫百科-特徵價格法,2010,http://wiki.mbalib.com/zh-tw/特徵價格法。
二、英文部分
1. Rosen, S., “Hedonic prices and implicit market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n purecompeti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82., No.1, pp.34-55., 1974
2. Pagourtzi, E.,2003, ”Real estate appraisal: a review of valuation methods.” Journal of property investment and finance, 21(4): 383-401.
3. Anglin, P. M., Rutherford, R., Springer T. M., 2003, “The Trade-off Between the Selling Price of Residential Properties and Time-on-the-Market: The Impact of Price Setting”,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 26: 95-111.
4. Todora, J. and Whiterell, D., 2002, “Automating the Sales Comparison Approach”, Assessment Journal, 9(1):25-33.
5. Malpezzi, S., ”Hedonic pricing models: a selective and applied review”, Housing economics and public policy, Blackwell Publishing, Oxford., 2003
6. Sirmans, G.S., Macpherson, D.A., Zietz, E.N., “The Composition of Hedonic Pricing Models”, Journal of Real Estate Literature, Vol.13, No.1, pp.3-43., 2005
7. H.Geman, N.El Karoui, and J.-C.Rochet, Change of numeraire, change of probability measure and option pricing, J.Applied Probability 32 (1995), 443-458
8. Zhang, Q., Che, X.W., Application of Black-Scholes Option Evaluation Model to th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Petroleum Enterprises, Journal of Daqing Petroleum, Vol. 31, No.1, 2007.
9. Diaz, R. M., C.J. Neal, & M. Amaya-Williams. (1990). The social origins of self-regulation. In Vygotsky and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sociohistorical psychology, ed. L.C. Moll, 127-154.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