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89226018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8 、訪客IP:3.138.37.43
姓名 蘇永添(Yong-Tian S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
論文名稱 可環繞觀賞之成像面圓盤型複合全像術
(Disk mutiplex hologram)
相關論文
★ 成像面圓盤型複合全像術研究★ 成像面圓錐型複合全像之特性分析
★ 子波列轉換在光學圖形識別的應用★ 成像面圓盤型全像複製品之影像模糊分析
★ 成像面圓盤型複合全像術之虛實像設計★ 可環繞觀賞之傳統圓盤型複合全像片
★ 反射式圓盤型複合全像術★ 圓盤全像複製品之點擴散函數分析
★ 利用DiscT@2製作電腦全像片之研究★ 擴展垂直視角之反射式圓盤型複合全像術
★ 利用液晶顯示器之Fresnel電腦全像術★ 全彩反射式圓盤型複合全像術之視窗設計與數值模擬
★ 全彩展示之反射式圓盤型複合全像術★ 產生實像之成像面圓盤型複合全像片製作與複製研究
★ 反射式成像面凹面圓柱型複合全像術★ 高分子分散液晶薄膜用於可調變全像影像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圓盤型複合全像是由本實驗室蘇威宏.張瑞城學長,在1995年所發展出來的,但其二維物像若未事先修正,重建影像會有嚴重的扭曲。而且由於圓盤型複合全像片把每個角度的物體資訊,分別記錄成一條細長型的全像片,因此重建之影像,會有一條條的垂直條紋重疊在其上,此即所謂的「柵欄效應」。上述問題於1999年,由本實驗室陳志宏學長所提出的「成像面圓盤型複合全像」成功地解決了。以上所述的全像片均受限於系統上的設定,使得觀賞視窗相當有限,無法同時提供多人觀賞,故本人在論文中提出「可環繞觀賞之成像面圓盤型複合全像術」以改善此一缺點。
本論文的重點在於,改變物光系統之入射角度,使得繞射出的二維影像能與視角作搭配以產生三維影像,並計算出物光入射角與LCTV旋轉角之間的關係,也事先計算出兩張全像片最大旋轉角度的間距,如此一來不但可以預防暗紋產生,也能使在無暗紋的情況下讓全像片上單點繞射效率達到最大。接著,分析傳統型與成像面型全像片繞射效率的差別,而後利用所定義之標準差分析所重建出的全像二維影像,並利用視線交會點理論模擬出三維影像,藉此探討各係數對所重建之三維影像的影響。以逆光路系統算出變形之原始二維物像,利用這些二維物像拍攝出變形極小的虛擬影像。
關鍵字(中) ★ 全像術 關鍵字(英) ★ hologram
論文目次 目錄
摘要 i
致謝 ii
目錄 iii
圖目錄 vi
第一章 導論 1
第二章 光學系統 4
2.1 傳統圓盤型複合全像術 4
2.2 成像面圓盤型複合全像拍攝系統架構 9
2.3 系統參數設定 13
2.3.1 影像擷取系統及物體與底片的旋轉 14
2.3.2 物光系統之參數設計 16
2.3.3 參考光與重建光的位置關係 18
第三章 光路追跡與理論計算 20
3.1 物光系統 20
3.2 參考光系統 26
3.3 底片與觀察座標之轉換 28
3.3.1 像點的轉換 28
3.3.2 方向餘弦的轉換 30
3.4 重建參考光方向餘弦 32
3.5 繞射光計算 33
第四章 特性分析 36
4.1 繞設效率的比較分析 36
4.1.1 傳統圓盤型複合全像術 36
4.1.2 成像面圓盤型複合全像術 39
4.1.3 繞射效率的比較分析 40
4.2 二維影像分析 40
4.2.1 取像景深對二維影像的影響 42
4.2.2取像角度對二維影像的影響 45
4.3三維影像分析 47
4.3.1 視線交會點 47
4.3.2分析方法 51
4.3.3 觀察距離的影響 54
4.3.4 重建波長的影響 56
4.4虛擬影像之修正 58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研究方向 60
參考資料 xiii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1] D. Gabor, “A new microscopic principle,”Nature, 161 (1948) 777-778
[2] D. Gabor, “Microscopy by reconstructed wavefronts,” Proc. of the Physical Society of Americans, 197 (1949) 454-487
[3] E. N. Leith and J. Upatnieks, “Wavefront reconstruction with diffused illumination and three dimensional objects,” JOSA, 154 (1964) 1295-1301
[4] S. A. Benton, “Hologram reconstruction with extended light sources,” JOSA, 59 (1969) 1545
[5] D. J. Debitetto, “Hologram panoramic stereograms synthesized from white-light recordings,” Appl. Opt., 8 (1966) 1740-1741
[6] L. Cross, “The multiplex technique for cylindrical holographic stereograms,” Proc. SPIE, (1977)
[7] L. Huff and R. L. Fusek, “Cylindrical holographic stereogram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isplay Holography, 1 (1982) 91-147.
[8] S. A. Benton, “Survey of holographic stereograms,” Proc. SPIE, 367 (1982) 15-19
[9] S. A. Benton, “Photographic holography,” Proc. SPIE, 391 (1982) 12-15
[10] K. Okada, S. Yoshii, Y. Yamaji and J. Tsujichi, “Conical holographic stereograms,” Opt. Comm., 73 (1989) 347-350
[11] L. M Murillo-Mora, K. Okada and T. Honda, “Color conical holographic stereograms,” Opt. Comm., 73 (1989) 347-350
[12] Yih-Shyang Cheng,Wei-Hong Su and Ray-Cheng Chang, “Disk-type multiplex holography,” Appl. Opt. 38 (1999) 3093-3100
[13] Yih-Shyang Cheng and Ray-Cheng Chang, “Image-plane cylindrical holographic stereograms,” Appl. Opt. 39 (2000) 4058-4069
[14] K. Okada, T. Honda and J. Tsujiuchi, “A method of distortion compensation of multiplex holograms,” Opt. Comm., 48 (1993) 167-170
[15] L. M. Murillo-Mora, K. Okada, S. Yoshii, Y. Yamaji and J. Tsujichi, “Distortion compensation and perspective correction method for a conical holographic stereogram,” Opt. Eng. 36 (1997) 1706-1712
指導教授 鄭益祥(Yih-Shyang Cheng) 審核日期 2002-7-1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