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1151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2 、訪客IP:3.133.143.118
姓名 吳佩貞(Pei-chen W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從青樓到閨閣的文學跨越-以柳如是與徐燦為例
相關論文
★ 明清女性自傳劇作之夢境書寫★ 新世紀以來中國大陸電視劇研究
★ 知青問題研究——以雲和縣為例★ 觀看與被觀看:西方國際電影節與中國大陸藝術電影(1983-2017)
★ 漢語舌尖元音的歷史演化與地理分布★ 晚唐「溫李」作品對南朝宮體詩之承傳與創變
★ 清代女性作家戲曲:《繁華夢》、《喬影》、《梨花夢》「擬男」題材之性別意識反思★ 越南詩人阮勸對陶淵明的接受之研究
★ 家學建構與傳承對清代才女文學的影響—— 以錢塘袁氏女性文學為中心探討★ 王小波〈黃金時代〉之暴力敘事與成長啟蒙
★ 回城知青的集體記憶──以梁曉聲《雪城》為中心★ 食指後期詩作之人生主題探討
★ 盜墓小說《鬼吹燈》研究★ 李銳小說的悲劇意識與生命關懷---以《厚土》、《無風之樹》為例
★ 氣候變遷對漢末三國的影響——以文學為探討核心★ 王安憶小說性描寫的心理分析──以《三戀》、〈崗上的世紀〉為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中文摘要


青樓與閨閣文學在明末清初代表著女性文學的主流體系,她們在文化的銜接點上,扮演超越體制的藝術者,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才女文化的演變。本論文試以當時的文化氛圍「男尊女卑」和「青樓與閨閣」失衡觀點的相關性,作為議題開端,述說同時期兩大才女的反差對照與互補關係。
名妓柳如是(1618-1664年)與閨媛徐燦(約1617-1698年)超越生命的貴賤榮辱,接受文藝洗禮踏出畫地自限的人生,其個人藝文修養的意圖歧異,各自進展,別出心裁。柳如是風塵不墮的理想憧憬,周旋在上流男性文士間,沾染高度的文藝氣息。她與男性文人搭唱的詩詞文學古典浪漫,吐故納新充溢著時尚,不過附庸在男權之下徒具美名的矛盾糾結,看出青樓文學以迎合男性為主調,應屬之男性文學。另觀徐燦權貴顯要的身份烘托,擁有女性作家群體與政治仕家的優越地位,以德養才,跨越家族地域性的文學氣勢,實歸之於名實相符典型的女性作家身分。兩位才女的生命史通過愛情與婚姻轉折,創造新的人生觀,鋪陳於文學作品分展其個人閱歷的心理跨越。
青樓享有與藝文劃上等號的名銜,在名士文人退出青樓後,青樓文學由盛轉衰,同時亦消退其藝術價值,閨閣文學代之而興,如此轉型的文學跨越開啟女性作品蜂擁而至的景象。特以兩者文學作品間異同處分類,闡述閨閣才媛實踐女性文學橫向與縱向的跨越性任務,證明女性性別意識抬頭,「男尊女卑」的思維改觀,女性文學成為獨立性語言的時代來臨。


關鍵詞:青樓、閨閣、文學跨越、柳如是、徐燦
摘要(英) Abstract

Qinglou (brothel) literature and Guige (women’s chamber) literature are the mainstreams of female literature at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Qing Dynasty. In terms of cultural connection, they play the role of artists that transcend the system.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emale talent culture is especially worth our attention. In this study, I intend to start from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at that time, “Men are superior; women are inferior” and “Qinglou and Guige” to discuss abou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mbalanced viewpoints and further make a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major female talents at the same period of time to interpret their complementary relations.
The famous prostitute, Liu Ru-shi (1618-1664), and the chamber lady, Xu Can (1617-1698) transcend the pride and humiliation in the high and low social status and step out of the limitation in life through culture and art. Their individual cultural and artistic cultivation develops differently in diverse styles. Liu represents an ideal image, staying in the sex industry without being corrupt. She socializes with the upper-class males and refined scholars and cultivates the highly cultural and artistic temperament naturally. The poetic literature she composes with the male scholars is classic and romantic. It is fashionable with both ancient heritage and new meanings. Nevertheless, she is still subordinate to the male power, making the literary fame conflicting. The Qinglou literature is aimed to cater to the male, so it should be categorized into the male literature. On the other hand, Xu Can, with the noble and superior social status, belongs to the female writers’ group and a political family. Her virtue supports her talents, making her literary achievement further out of the limitation of family and area. She is a typical female writer with both fame and real ability. In their life, the two talented women experience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love and marriage and create their own philosophy of life. Their literary works reflect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mental breakthrough.
Qinglou enjoys the title equivalent to art and culture. After the famous scholars retreat from Qinglou, Qinglou literature and its artistic value fades as well, and it is replaced by Guige literatu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ross-category literature brings about the phenomenon that female writers’ works thrive. I have made a compare and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literary works to interpret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ross-category mission of the talented women of Guige literature. In this way, I will prove that the female gender consciousness has risen, which breaks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Men are superior; women are inferior.” The period of female literature becoming an independence language has come.











Keyword: Qinglou(brothel), Guige(women’s chamber), cross-category literature, Liu Ru-shi, Xu Can

關鍵字(中) ★ 青樓
★ 閨閣
★ 文學跨越
★ 柳如是
★ 徐燦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 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錄………………………………………………………………………………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回顧……………………………………………………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內容架構………………………………………………12
第四節 明末清初的女性文學氛圍…………………………………………14
第二章 生命史的跨越……………………………………………………34
第一節 身世闡述─貴賤榮辱………………………………………………34
第二節 人生轉折─愛情婚姻………………………………………………36
第三節 小結…………………………………………………………………53
第三章 與文學結「情」緣………………………………………………55
第一節 文學交遊─情投意合………………………………………………55
第二節 夫唱婦隨─言外之音………………………………………………73
第三節 小結…………………………………………………………………83
第四章 絕不類閨房語─女性文學的跨越……………………………85
第一節 問世間情為何「物」………………………………………………85
第二節 情意取向的主題……………………………………………………95
第三節 女性意識的跨越……………………………………………………131
第四節 小結…………………………………………………………………141
第五章 閨閣文學取代青樓文學 ………………………………………143
第一節 青樓場域文勢之變遷………………………………………………143
第二節 青樓與閨閣文學間的依承性………………………………………151
第三節 閨閣文學整體跨越後的變化………………………………………156
第四節 小結…………………………………………………………………166
第六章 結論…………………………………………………………………168
參考書目…………………………………………………………………………170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依姓氏筆劃排列)
一、古籍
梁.戴聖編,王夢鷗註釋:《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71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2009年)。
南北朝.范曄,唐.李賢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南朝宋.范曄著,韓復智、洪進業註:《後漢書紀傳今註》,(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
南北朝.劉義慶撰:《幽明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南北朝.劉勰著,周振甫注釋:《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出版社,1994年)。
唐.孫棨:《北里志》,(臺北:新興出版社,1974年)。
唐.韓愈:《韓昌黎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南宋.葛立方撰:《韻語陽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明.王蘊章著,虞蓉校點,王英志校訂:《清代閨秀詩話叢刊-然脂餘韻》,(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明.朱元亮輯注校正,張夢徽彙選:《青樓韻語》,(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
明.李贄:《童心說》,《焚書 續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明.周銓著,朱劍心編:《英雄氣短說》《晚明小品選注》,(臺北:商務印書館,1969年)。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78年)。
明.袁宗道撰:《白蘇齋類集》,(臺北:偉文圖書,1976年)。
明.徐渭:《四聲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明.陳維崧著:《婦人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明.馮夢龍:《情史類略》,(臺北:天一書局,1985年)。
明.湯顯祖:《牡丹亭》,(臺北:里仁書局,1986年)。
明.黃仲昭:《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文史哲,2009年)。
清.王端淑評選:《名媛詩緯初編》,(清.康熙間清音堂刊本)。
清.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清‧汪端:《明三十家詩選》,清同治十二年(1873)薀蘭吟館重刊本。
清.李晚芳:《女學言行篡》三卷,乾隆五十一年(1786)家刻本。
清.李漁:《閑情偶寄》,(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李桂玉:《榴花夢》,(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8年)。
清.冼玉清:《廣東女子藝文考》,(臺北:商務印書館,1941年)。
清.姜紹書:《無聲詩史》七卷《叢書集成》續編.藝術類,(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清.柳如是撰,周書田、范景中輯:《柳如是集》,(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年)。
清.柳如是撰,谷輝之輯:《柳如是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柳如是著,谷輝之輯:《柳如是詩文集》,(浙江: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影印,1996年)。
清.徐樹敏、錢岳同選《眾香詞》,(上海:大東書局影印董氏誦芬室重校清康熙二十九年(1960)刊本,1933年)。
清.徐燦撰.吳騫輯刊,《拙政園詩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清.徐燦撰.吳騫輯刊,《拙政園詩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清.徐乃昌:《小檀欒室彙刻閨秀詞》,(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一至二十二年(1895-1896年)南陵徐氏刊本。
清.袁枚撰,周本淳標校:《小倉山房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馮冶堂:《國朝畫識》,(臺北:廣文書局,1978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陳芸:《小黛軒論詩詩》《陳孝女遺集》:二卷,(哈佛:燕京圖書館)宣統三年(1911)刻本。
清.陳子龍著,施蟄存、馬祖熙標校:《陳子龍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陳子龍等著:《雲間三子新詩合稿》,《叢書集成三編》第三十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96年)。
清.陳廷焯著,清.唐圭璋編:《白雨齋詞話》卷五《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張珂:《清稗類鈔》,(臺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
清.費莫文康著:《兒女英雄傳》,(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清.雷瑨輯,虞蓉校點,王英志校訂:《清代閨秀詩話叢刊-青樓詩話》,(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清.葛昌楣:《叢書集成序編》,(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清.葉燮:《原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趙棻:《濾月軒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蔣士銓著,邵海清、李夢生校編:《忠雅堂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臺北:世界書局,1965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局,1989年)。
清.錢謙益著,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錢謙益,清 .錢曾箋注,錢仲卿標校:《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戴聖編,王夢鷗註釋:《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71年)。
清.藍鼎元:《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清.譚獻:《篋中詞》,(臺北:鼎文書局,1971年)。
四庫禁燬書叢刊編輯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篡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全書》,(臺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新文豐出版社編:《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維修四庫全書編篡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二、今書
(一)詩、詞學論述
孫克強、楊傳慶、斐喆編著:《清人詞話》,(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年)。
張珍懷:《清代女詞人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程郁綴:《徐燦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
黃拔荊:《中國詞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黃嫣梨:《月痕休到深深處-徐燦詞注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曾昭明等編著:《全唐五代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葛渭君編:《詞話叢編補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鄧紅梅:《女性詞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劉燕遠:《柳如是詩詞評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嚴迪昌:《清詞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美】孫康宜著,李奭學譯:《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臺北:允晨出版社,1992年)。
【美】孫康宜著,李奭學譯:《柳如是詩詞因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二)女性相關論著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年)。
王力堅:《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王藩庭:《中國歷代婦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卞敏:《柳如是新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孔慶東:《青樓文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江民繁、王瑞芳:《中國歷代才女小傳》,(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
李國彤:《女子之不朽-明清時期的女教觀念》,(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李沉舟:《開在亂世的芬芳-柳如是》,(重慶:重慶大學,2012年)。
李栩鈺:《不離不棄-文學女性與女性文學》,(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宋致新:《長江流域的女性文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武舟:《中國妓女生活史》,(:湖南文藝出版社,1990年)。
周宗盛:《中國才女》,(臺北:水牛圖書,1992年)。
周法高:《柳如是事考》,(臺北:三民書局,1978年)。
周采泉:《柳如是雜論》,(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
周愚文、洪仁進:《中國傳統婦女與家庭教育》,(臺北:師大書苑,2005年)。
林丹娅:《當代中國女性文學史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
柳素平:《晚明名妓文化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胡文楷著,張宏生增訂:《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臺北:秀田出版社,2003年)。
段繼紅:《清代閨閣文學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年)。
范景中、周書田編篡:《柳如是事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
秦克、鮑名等:《十大名妓》,(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2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陶秋英:《中國婦女與文學》,(上海:北新書局,1933年)。
陶慕寧:《青樓文化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年)。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
陳邦炎:《十大才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梁乙真:《中國婦女文學史綱》,(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梁乙真:《清代婦女文學史》,(上海:中華書局,1927年)。
張曉虎:《清初四大名妓》,(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張耀銘:《娼妓的歷史》,(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4年)。
張濤、王萍主編:《歷代名媛傳》,(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黃秩模、付瓊:《國朝閨秀詩柳絮集校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黃嫣梨:《清代四大詞人-轉型中的清代知識女性》,(上海:漢語大詞典,2002年)。
趙雪沛:《明末清初女詞人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劉芳如、張華芝執行:《群芳譜-女性的形象與才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年)。
鍾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譚正璧:《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年)。
羅時進:《地域、家族、文學-清代江南詩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嚴明:《中國名妓藝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嚴明、樊琪:《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臺北:洪葉文化,1999年)。
蘇同炳:《中國古代明女人》,(臺北:獨立作家,2014年)。
蘇菁媛:《晚明女詞人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0年)。
龔斌:《情有千千結-青樓文化與中國文學研究》,(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
【日】齋藤茂著,申荷麗譯:《妓女與文人》,(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加】方秀潔著,【美】魏愛蓮編:《跨越閨門-明清女性作家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美】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曼素恩著(Susan Mann),定宜庄、顏宜葳譯:《綴珍錄-十八世紀及期前後的中國婦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曼素恩著(Susan Mann),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5年)。
(三)其他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野鵝出版社,2001年)。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克儉:《文學創作心理學》,(北京:中央民族大學,1997年)。
王璦玲:《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
王炳社:《隱喻藝術思維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王鴻泰,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炳社:《隱喻藝術思維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尤振中:《清詞紀事會評》,(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
方玉潤:《詩經原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2001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4年)。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2007年)。
李珺平:《中國古代抒情理論的文化闡釋》,(北京:北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有成、張錦忠:《離散與家國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臺北:允晨文化,2010年)。
杜國清:《詩論.詩評.詩論詩》,(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年)。
林明理:《藝術與自然的融合:當代詩文評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
周煥卿:《清初遺民詞人群體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馬美信:《晚明小品精粹》,(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范嘉晨、段慧冬:《晚明公安派性靈文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高楠:《文藝心理探索》,(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6年)。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唐啟華:《明臣仕清及其對清初建國的影響》,(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年)。
徐雁平:《清代世家與文學傳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陳滿銘:《意象學廣論》,(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6年)。
陳望衡:《中國古典學美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康正果:《風騷與艷情》,(上海:上海文藝出版,2001年)。
康正果:《交織的邊緣-政治和性別》,(臺北:東大書局,1997年)。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張宏生編:《晚明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宏生編:《傳承與創新-清詞研究論文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張宏生、張亞權:《三更月白-古典文學中的相思主題研究》,(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
喻緒琪:《明清扮裝文本之文化象徵與文藝美學》,(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4年)。
葉維廉:《中國現代文學批評選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葉舒憲:《性別詩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熊秉真、呂妙芬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1年)。
漢寶德:《物象與心境-中國的園林》,(臺北:幼獅文化事業,1996年)。
劉勇剛:《雲間派文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鄭毓瑜:《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趨向-自然、審美與比較研究》,(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蕭馳:《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1999年)。
鍾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羅時進:《地域、家族、文學-清代江南詩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日】大木康著,辛如意譯:《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三、期刊論文
方勝:〈夢裡鄉關雲滿路,釵壓綠鬟蟬半嚲-試析清代徐燦詞的鄉關情思〉,《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第19卷第4期(2010年7月)。
文革紅:〈清代閨秀詞代表-徐燦詞研究〉,《理論觀察》第4期(2004年6月)。
向葉平:〈從「一代名妓」到「女英雄」-《一代名妓柳如是》形象塑造的修辭策略〉,《池州學院學報》第22卷第6期(2008年12月)。
朱全國:〈《柳如是別傳》中柳如是的現代性因素分析〉,《湖北社會科學》第9期(2013年3月)。
宋清秀:〈試論明末清初才女文化的特點〉,《求索》,(2005年9月)。
宋清秀:〈試論明末清初男性心中的理想女性〉,《長治學院學報》第22卷第6期,(2005年12月)。
汪超:〈閨閣、青樓場域差異影響下的文學傳播與接受-以明代女性詞人為例〉,《中南大學學報》第18卷第2期,(2012年4月)。
李煒:〈儒道釋思想對徐燦的影響〉,《青年文學家》第12期,(2009年12月)。
李云:〈試析徐燦詞的歷史地位及其成因〉,《安徽文學》第1期(2009年3月)。
李君:〈柳如是詩詞創作的美學風貌及其成因〉,《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31卷第4期(2008年7月)。
李彩霞:〈清初才女詩歌及其「文人化」傾向〉,《三峽大學學報》第32卷第5期,(2010年9月)。
李艷菁:〈論徐燦詞中的家國之思〉,《福建警察學校學報》第6期(2011年9月)。
周瑩:〈柳如是與其詩作的特點〉,《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2008年7月)。
段繼紅:〈論清代著名女詞人徐燦愛國詞〉,《古典今讀》,(2006年12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三期,1995年。
孫康宜:〈明代女詩人選集及其採集策略〉,《中外文學》第23卷第2期,(1994年7月)。
張毅:〈論徐燦《拙政園》詩餘〉,《漳州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3年11月)。
張雨:〈碧雲猶疊舊山河,月痕休到深深處-試論徐燦《拙政園詩餘》的黍離之悲〉,《陝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9卷第4期(2007年12月)。
張宏生:〈偏離與靠攏〉,《暨南學報》第27卷第2期(2005年3月)。
陳寶良:〈新名詞與新生活-晚明社會生活的「活力」與「多樣性」〉,《中國文化研究》,第1期(2004年)。
陳俊陵:〈從徐燦的作品看其品格美〉,《文教資料》,(2009年9月)。
葉晉良:〈從柳如是人生際遇談其詩詞風格〉,《華章》第13期,(2012年1月)。
楊澤琴:〈徐燦《拙政園詩餘》意象析論 〉,《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期(2008年7月)。
楊澤琴:〈徐燦鄉情詞略論〉,《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5卷第1期,(2009年3月)。
楊澤琴:〈清初女詞人徐燦生平述略〉,《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第13卷第1期,(2011年1月)。
楊澤琴:〈徐燦棄婦詞析論〉,《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7卷第3期(2010年6月)。
趙雪沛:〈關於女詞人徐燦生卒及晚年生活的考辨〉,《文學遺產》第3期(2004年12月)。
歐陽珍:〈論柳如是及其詞〉,《大眾文藝》第13卷第1期,(2011年1月)。
鄧紅梅:〈徐燦詞論〉,《山東師大學報》第3期(1997年3月)。
魏琳:〈清代女詞人徐燦作品的家國情懷〉,《甘肅高師學報》第13卷第1期(2008年1月)。
羅智豐:〈論柳如是詩詞中的反傳統意識〉,《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第2期(2013年3月)。
【美】.魏愛蓮(Ellen Widmer)作、劉裘蒂譯:〈十七世紀中國才女的書信世界〉,《中外文學》第22卷第6期(1993年11月)。
四、學位論文(依年分排序)
賀超:《論柳如是詩詞中女性魅力的美學價值》,(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高月娟:《柳如是及其《戊寅草》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李財福:《清代六家閨秀詞研究》,(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李栩鈺:《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沈婉華:《徐燦拙政園詩餘研究》,(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沈伊玲:《柳如是及其詩詞研究》,(臺南大學國語文學教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吳智琪:《徐燦及其作品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郭香玲:《柳如是《湖上草》初探》,(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洪怡姿:《李清照詞與徐燦詞比較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譚德紅:《明清之際女性文學的奇葩-柳如是作品之解讀》,(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饒芷瑄:《陳之遴、徐燦夫婦生平及其詩詞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何嘉陵:《徐燦詞探論》,(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紀敏:《誰持彩練當空舞,燦爛清詞兩奇葩-徐燦、吳藻詞創作之比較》,(南昌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凌培穎:《清代女性詞之超越研究-以六家閨秀詞為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張瑞:《從士妓交往看晚明文學的生成動力》,(浙江師範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孫滿:《柳如是作品研究》,(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指導教授 王力堅 審核日期 2015-6-2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