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 |
Hakka elements into Hakka food index construct: "Taoyuan Hakka Food" Restaurants as an example
Abstract
This research with foreign well-known restaurant rating and Taiwan Hakka restaurant certification system for this, through a literature search of Hakka elements, compiled as index to Hakka restaurant rating. "Taoyuan Hakka Food" restaurant for the study, the expert group composed of industrial professionals, government technocrats, academic experts, consumer, and review, using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to distinguish the importance of each index, and analyze the interview data by software MAXQDA. The study found: 1)the indicators in the first hierarchy are ranked first by weight value as "Hakka food ", displayed food quality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position. 2)The indicators in the second hierarchy are ranked first by weight value as "cooking skills ", on behalf of the impact of chef ability. 3)Overseas restaurant rating system emphasis on expertise, internal emphasizes the cultural presentation as policy guidance. 4)Modern Hakka elements through the use of Hakka ingredients,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dishes cooked in showing on cuisine. 4)Use image of Tung flowers, Hakka fabric, farm tools can create an atmosphere of Hakka restaurant environment.
|
參考文獻 |
壹、 中文部分
Demi(2007)。米其林饕餮。互聯網周刊,2,94-99。
VANNESSA HSU(2011)。臺灣米其林的迷思。ONE GOLF,1,61-63。
王長鼎(2013年1月11日)。饌食新北優質餐廳80家獲選。聯合報,B2版都會。
王俐容、楊蕙嘉(2010)。當代臺灣客家流行音樂的族群再現與文化認同。國家與社會,8,157-199。
王雯君(2005)。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18,117-156。
王增能(1995)。客家飲食文化。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王馨履(2013)。紡織品文創圖案設計開發專題報導─以客家花布為例。紡織綜合研究期刊,23(4),54-61。
安心(2011)。好吃的 “ 米其林 “。道路交通管理,10,22-24。
吳桂陽、高小倩、鄧慰先(2007)。「地域性」建築文化與住居環境設計—以苗栗「好客屋」設計操作課題為例。建築學報,60,227-246。
吳榮順(2008)。臺灣客家八音的傳統與傳習。關渡音樂學刊,8,1-16。
宋德熹(2006)。從歷史看地方小吃向宮廷御食與大眾美食的交互轉化—台中飲食文化學(圈)的未來。2006臺中學研討會.台中市的飲食文化-傳統與現代(頁1-16)。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李志仁、宋同正、蔡登傳(2012)。服務場域與品質知覺之關聯:以主題餐廳:為例。設計學報, 17(4),1-20。
李青松、鐘侑玎、陳欣怡、車成緯(2010)。特色商圈意象、餐廳服務品質與關係品質之研究-以新竹北埔特色商圈之客家餐廳爲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5(2),1-19。
沈進成、曾慈慧、曾宇良(2010)。鄉村旅遊中餐飲觀光吸引力對遊客滿意度與忠誠度影響關係模式之研究。鄉村旅遊研究,4(1),1-18。
孟祥傑(2008年10月4日)。桃園縣優質餐廳 167家出線。聯合報,C2北市綜合新聞。
林淑蓉(2007)。客家飲食文化篇。輯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頁152-178)。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學會合作出版。
林筱筠、李億勳(2011年5月)。客家文化創意商品之視覺符號研究。第七屆國際視覺傳達設計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崑山科技大學國際會議廳。
林麗樺(2007)。客家飲食意象之整合行銷傳播策略。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泉湖(2005)。臺灣的多元文化。臺北市:五南。
洪嫆真(2011)。餐飲業者與消費者對臺南地區美食餐廳評鑑指標認知探討。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范桂柑(2012)。客家飲食懷舊與體驗品質之探討-以高雄市五家客家餐廳為例。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俞龍通(2008)。文化創意客家魅力-客家文化創意產業觀點、策略與案例。臺北
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姜竹音(2010)。澎湖群島發展海洋餐飲觀光之顧客價值創新策略。島嶼觀光研究,3(1),114-120。
張玉欣、楊秀萍(2011)。飲食文化概論。新北市:揚智文化。
張典婉(2003)。來吃客家菜來聽客家事。輯於楊昭景(主編),客家飲食文化輯:戀戀鄉土味‧濃濃客家情(頁18-23)。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張定綺(2007)。餐館評鑑─從米其林談起。飲食雜誌,22,18-21。
張奕華、許正妹(2008)。研究方法與軟體應用─概念及實例。臺北市:心理。
張美鳳(2010)。臺灣客家餐廳營運模式與樂活風格初探─以臺北市、臺北縣、臺中市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張恭領(2013)。正向裝飾:從裝飾的構築精神到文化加值的建築圖像。藝術學報,93,123-152。
張寧靜(1996年11月8日)。美食之都巴黎。聯合報,41版深度旅遊周報。
張維安(2007)。產業經濟篇。輯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頁132-151)。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學會合作出版。
張維安、黃毅志(2000)。臺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張維安編著,輯於臺灣客家族群經濟的社會學分析(頁21-50)。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出版。
莊英章(2003)。客家社會文化與飲食特性。輯於楊昭景(主編),客家飲食文化輯:戀戀鄉土味‧濃濃客家情(頁10-16)。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許婉貞、許朝凱、鄭維智、馮潤蘭、蔡淑貞(2011)。九十九年餐飲衛生評鑑成果。食品藥物研究年報,2 ,72-76。
許常惠、呂錘寬、鄭榮興(2002)。傳統音樂之美。臺中市:晨星。
陳板(1993)。族羣內部的歧異性。臺灣客家人新論。臺北市:臺原出版社。
陳美慧(2012)。客家飲食文化之推廣行銷探討─以「苗栗縣客家料理風味餐廳認證」為例。2012 臺灣飲食文化暨餐飲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39-356)。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陳貴凰、黃棣華(2010)。臺灣文化美食餐廳評鑑制度中評估指標之建構。餐旅暨家政學刊,7(3),235-259。
陳菊園(2010)。客家美食認知與消費行為之研究-以臺北縣三峽鎮客家餐廳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華穗(2006)。美濃地區客家餐廳服務接觸與文化體驗之研究-以經營者、員工與顧客的整合觀點 。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靜怡(2010年12月16日)。臺灣五餐廳入選亞洲美食評鑑。聯合報,A10話題。
彭文正(2005)。客家元素與收視行為結構模式探究。廣播與電視,24,63-91。
曾建友(2009)。學校餐廳評鑑指標建置之研究-以某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為例。清雲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暨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曾喜城(2013)。六堆客家伙房的社會文化意涵。美和學報,32(1),263-276。
黃俊榜(2011)。客家文化內涵形塑空間形式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博明(2011)。客家餐廳評鑑制度之檢視:新北市與苗栗縣個案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福其(2008年7月23日)。優質餐廳評鑑4菜系搶攻。聯合報,C1北縣‧教育。
黃靖淑、陳文東、陳慧萍(2012)。美濃地區觀光客對客家餐廳精緻化飲食需求之探索性研究。商業現代化學刊,6(4),23-42。
黃蘭翔(2011)。關於臺灣客家建築的根源及其型態的特徵。臺大文史哲學報,74,223-285。
楊明峰(2013年10月5日)。透過手機APP行銷客家美食。中國時報,B2桃園新聞。
楊彥杰(2000)。客家菜與客家飲食文化。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63-380)。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楊昭景(2003)。看見客家飲食文化的實用精神。輯於楊昭景(主編),客家飲食文化輯:戀戀鄉土味‧濃濃客家情(頁34-37)。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楊舜云、鄭靜宜、張維安(2011)。臺灣客家傳統服飾文化特質之再發現。輔仁民生學誌, 17(2),139-153。
楊豐銘(2012)。米其林指南的發展。料理‧臺灣,3:9-13。
葉韋岑(2008)。臺北市客家餐廳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榮泰生(2011)。EXPERT CHOICE 在分析層級程序法之運用。臺北市:五南。
趙榮光(2009)。中華民族飲食文化圈、中華飲食文化圈、中國菜區域風格及相關若干問題。輯於王秋桂(主編),飲食文化綜論(頁205-254)。臺北市: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劉明仁(2013)。運用客家元素於舞蹈創作中以紅瓦民族舞蹈團《客家阿婆》舞作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舞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劉泳鴛(2008)。饒平客家說唱音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愛生(2013年8月9日)。客庄幸褔味 餐廳輔導認證起跑。聯合報,B2桃園綜合新聞。
劉黎兒(2009)。米其林,信用倒地。新新聞,1182,82-83。
蔡振蒼、蘇靖淑(2007)。美國Zagat Survey 餐廳評鑑制度對臺灣餐飲業發展之啟示。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2(1),147-159。
蔡純尹(2012)。世界各地餐廳評鑑指南簡介。料理‧臺灣,3,4-8。
蔡馨儀(2009)。臺灣民歌的本質與再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學報,27,1-20。
鄭雅綺(2013)。國內外神秘客制度之比較研究-以餐飲業為例。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榮興(2004)。台灣客家音樂。臺中市:晨星。
鄭榮興(2007)。戲曲篇。輯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頁320-336)。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學會合作出版。
盧怡心(2012)。體驗行銷、顧客價值、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客家餐廳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盧佳宜、卓聖格(2013)。桐花圖像做為客家意象最具代表性圖像之適切性研究。藝術學報,2,107-126。
賴守誠(2006)。現代消費文化動力下族群飲食文化的重構:以臺灣「客家菜」當代的休閒消費轉型為例。國家與社會,創刊號,167-212。
賴志彰(2007)。建築篇。輯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頁362-385)。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學會合作出版。
錢嘉琪(1992年11月24日)。法國的美食指南(上)。民生報,17版消費熱線。
戴惠婷(2010)。客家元素在現代舞蹈的應用─以光環舞集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戴萬平、洪柏智(2012)。打造創意城市 : 曼谷經驗對大高雄創意產業發展的啟示 。城市發展,13,98-120。
謝忠道(2005)。另一種聲音─比米其林更像評鑑的指南〉。alive優生活,35,26。
謝忠道(2008)。慢食:味覺藝術的巴黎筆記。臺北市:城邦。
謝忠道(2012)。帝國末日?解讀2012法國米其林。料理‧臺灣,3,14-17。
謝俊逢(2007)。音樂篇。輯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頁294-319)。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學會合作出版。
謝梅芬(2011年8月12日)。推廣客家美食 客委會要改造餐廳。聯合報,B2大高雄綜合新聞。
謝惠珠(2013)。臺灣客家服飾文化保存與推廣之探討-以傳統時尚化之觀點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羅香林(1950)。客家源流考,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蘇珮君(2009)。韓國傳統美食觀光策略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寄萍(1995)。北部客家劇諾中農村住宅現況之研究。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22,43-54。
蘇靖淑、洪久賢(2009)。米其林餐廳指南研究之回顧與近期發展。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4(1),116-128。
蘇靖淑、洪久賢(2011)。臺灣餐廳評鑑制度執行與發展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6(1),45-45。
貳、 西文部分
Bartholomew, I. (2013, Febrary 25). The best food in Asia .Taipei Times, 12.
Jang, S. C. , Ha, J. , & Park, K. (2012). Effects of ethnic authenticity: investigating Korean restaurant customers in the U.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31(3), 990-1003.
Jang, S.C. , & Namkung, Y. (2009). Perceived quality, emotions,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application of an extended mehrabian–russell model to restaurant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2(4), 451-460.
Keeratipipatpong, W. (2008, Febrary 23). ′ Thai Select′ brand to receive higher profile at home. Bangkok Post, Business and financial news.
Lane, C. (2013). Taste makers in the "fine-dining" restaurant industry: the attribution of aesthetic and economic value bygastronomic guides. Poetics,41(4), 342-365.
Lawrence, W. L., Wei-Wen, W. , & Yu-Ting, Lee. (2012). Promoting food tourism with kansei cuisine design.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40 (2012), 609 – 615.
Liu, Y. , & Jang, S. C. (2009). The effects of dining atmospherics: an extended mehrabian–russell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8(4), 494–503.
Mai, N. (2013). No ketchup, please, we′re Thai. Canadian Business, 86(18), 18.
Shaw, S. A. (2000). The Zagat effect. Commentary, 110(4), 47.Surlemont, B. , & Johnson, C. (2005). The role of guides in artistic industries: the specialcase of the “star system” in the haute-cuisine sector.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15(6), 577-590.
Tan, R. L. (2013, August 2). Miele guide may go digital; Asia′s restaurant guide book will not be in print anymore and plans are afoot to ′better deliver′ its content. The Straits Times, Life.
The Straits Times. (2013, Febrary 27). Miele Guide may go digita .The Straits Times, Lif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