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121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5 、訪客IP:18.119.121.190
姓名 林廣一(LIN,GUANG-Y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氣候變遷對漢末三國的影響——以文學為探討核心
(he Effect of climatic change during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to Three Kingdoms - Focus on Literature)
相關論文
★ 明清女性自傳劇作之夢境書寫★ 新世紀以來中國大陸電視劇研究
★ 知青問題研究——以雲和縣為例★ 觀看與被觀看:西方國際電影節與中國大陸藝術電影(1983-2017)
★ 漢語舌尖元音的歷史演化與地理分布★ 晚唐「溫李」作品對南朝宮體詩之承傳與創變
★ 清代女性作家戲曲:《繁華夢》、《喬影》、《梨花夢》「擬男」題材之性別意識反思★ 越南詩人阮勸對陶淵明的接受之研究
★ 家學建構與傳承對清代才女文學的影響—— 以錢塘袁氏女性文學為中心探討★ 王小波〈黃金時代〉之暴力敘事與成長啟蒙
★ 回城知青的集體記憶──以梁曉聲《雪城》為中心★ 食指後期詩作之人生主題探討
★ 盜墓小說《鬼吹燈》研究★ 從青樓到閨閣的文學跨越-以柳如是與徐燦為例
★ 李銳小說的悲劇意識與生命關懷---以《厚土》、《無風之樹》為例★ 王安憶小說性描寫的心理分析──以《三戀》、〈崗上的世紀〉為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近年來,由於全球各地受到氣候變遷的衝擊,使得人們逐漸注意氣候變遷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而以往對漢末三國的研究,多集中於政治社會史方面,但若透過歷史氣候、環境史及文史互證等研究方法,便可發現──漢末三國正處於寒冷期之中,且有逐漸趨寒的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於漢末三國寒冷期的異常寒冷現象之後,寒、旱、澇、蝗、饑、疫便隨之出現而連年頻發。隨著災異的威脅顯現,時人則勢必有所應對。然而,自然之力或許並非人力所能及。因此,原本只是因氣候異變而互相引發的災異連環,在人文應對的好壞開始作用之後,便逐漸形成天災與人禍交互引發的無限循環,並造成大量的死亡。時人在這些異變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體悟到生命之有限、死亡之緊迫,進而引發他們的遷逝感,並促使他們設法追求一己生命之延長。而這些氣候異變帶給時人的影響,不僅體現於當時的文史材料之中,更向後世展開文學及思想的各式主題。
摘要(英) This study is about the period of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Three Kingdoms.
In the past, people have known this period at the sight of social-politics history.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people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effect of climatic change.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f historical climatic,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history, we can realize that the weather of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Three Kingdoms is cold , just like ′′Little Ice Age. ′′ So, this study is going to explain events that happened in this period at the sight of the effect of climatic change.
It′s worth noting that the ancients had frequently experienced drought, flood, locust, famine, plague in this cold period. Although the ancients had to face natural disasters, they didn′t resolve these problems at all, and many ancients had died. It is the reason why we can feel the ancients′ life-consciousness in their literature and thinking.
關鍵字(中) ★ 漢末三國
★ 氣候變遷
★ 寒冷期
★ 文學
★ 環境史
關鍵字(英) ★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Three Kingdoms
★ climatic change
★ cold period
★ literature
★ environmental history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頁 02
第二節 文獻回顧                   頁 0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頁 09
第四節 研究架構                   頁 10

第二章 氣候異變對漢末三國的影響
第一節 漢末三國的寒冷期現象             頁 14
第二節 漢末三國寒冷期帶來的災變           頁 21

第三章 漢末三國時人對氣候異變的應對
第一節 民間應對                   頁 40
第二節 官方應對                   頁 45

第四章 氣候異變帶給漢末三國時人的心態
第一節 對喪亂的印象               頁 66
第二節 對遷逝的感受                 頁 70
第三節 對生命的追求                 頁 76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成果                   頁 89
第二節 研究展望                   頁 91

附錄                         頁 95
參考資料                       頁106
參考文獻 一、原典(依成書年代排列)
1.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市:萬卷樓),1996。
2.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3. [魏]王粲:《英雄記》,見[清]黃奭.輯佚:《黃氏逸書考》(臺北市:藝文),1973。
4. [晉]干寶、[宋]陶潛.撰,李劍國.輯校:《新輯搜神記/新輯搜神後記(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
5. [晉]司馬彪:《九州春秋》,見[清]黃奭.輯佚:《黃氏逸書考》(臺北市:藝文),1973。
6. [晉]常璩.著、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第五刷。
7. [晉]習鑿齒.撰、黃惠賢.校補:《校補襄陽耆舊記》(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8. [晉]習鑿齒:《漢晉春秋》,見[清]黃奭.輯佚:《黃氏逸書考》(臺北市:藝文),1973。
9. 〔晉〕陳壽.著、[劉宋〕裴松之.注、〔清〕盧弼.集解、錢劍夫.整理:《三國志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0.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人.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11. [劉宋]劉義慶.撰、[蕭梁]劉孝標.注、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
12. [蕭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市:五南),2009。
13. [唐]李延壽.著:《南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
14. [唐]房玄齡等.著:《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15.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第五~六冊/東漢桓靈~三國結束)》(北京:中華書局),1956。
16. [清]陳夢雷.原編、楊家駱.編輯:《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
17.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
18.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兩漢六朝文》(臺北:世界書局),1982。
19.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242。
20. 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1. 周天游.輯注:《八家舊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2.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第6刷。


二、專書(依姓氏筆畫排列)
1. Paul A. Bell等.著、聶筱秋、胡中凡.譯:《環境心理學》(新北市:桂冠圖書),2003。
2. 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地中海史》(臺北市:臺灣商務),2002。
3. 伊懋可(J. Mark D. Elvin)、劉翠溶.主編:《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臺北:中研院經濟所),1995。
4. 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著、黃煜文.譯:《漫長的夏天:氣候如何改變人類文明》(臺北:麥田),2006。
5. 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著、黃中憲.譯:《歷史上的大暖化》(臺北:野人文化),2008。
6. 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小冰河時代》(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7. R. Gifford.著、蕭秀玲、莊慧秋、黃漢耀.譯:《環境心理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1991。
8. 謝和耐(Jacques Gernet).著、耿昇.譯:《中國社會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9. Grove, Jean M. The Little Ice Age. Routledge: New Ed edition, July 1, 1988.
10. J.唐納德.休斯(J. Donald Hughes).著、梅雪芹.譯:《什麼是環境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1. 大衛.奇斯(David Keys):《西曆535年大浩劫》(臺北市:臺灣先智),2002。
12. Lamb, H.H. Climate : Present, Past and Future. London: Methuen, 1972.
13. Lamb, H.H. Climate, history, and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Methuen, 1982.
14. Frank T. McAndrew.著、危芷芬.譯:《環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1995,頁105
15. 麥克尼爾(William H.McNeil):《瘟疫與人》(臺北市:天下文化),1998。
16. 李約瑟(Joseph Needham).著、陳立夫.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17. Nico Stehr、Hans von Storch.著、李理.譯:《氣候.天氣與人類──氣候和我們的生活》(臺中:晨星),2005。
18. Behringer, Wolfgang. A cultural history of climate. Cambridge, UK; Malden, MA: Polity, 2010. 史軍.譯:《氣候的文明史──從冰川時代到全球變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19. [日]田家康:《氣候文明史》(臺北:臉譜),2012。
20. [日]吉川勇夫.著、[中]王啟發.譯:《六朝精神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21. [日]岡西為人:《宋以前醫籍考》(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
22. [日]岡村繁︰《岡村繁全集.漢魏六朝的思想和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3. [日]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
24. [日]溝口雄三、小島毅.主編、[中]孫歌等人.譯:《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25. 王元林、孟昭鋒:《自然災害與歷代中國政府應對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26. 千家駒、郭彥崗:《中國貨幣演變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7. 仇鹿鳴:《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8. 王力堅:《中古文學的文化思考》(新加坡:新社),2003。
29. 王子今:《中國盜墓史》(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
30. 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臺北: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中山文庫),1999。
31. 王文進:《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臺北:里仁),2008。
32. 王文濤:《秦漢社會保障研究──以災害救助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華書局),2007。
33. 王文濤:《秦漢社會保障研究──以災害救助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華書局),2007。
34. 王永平:《中古士人遷移與文化交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5. 王永平:《漢晉間社會階層升降與歷史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36. 王仲犖:《㟙華山館叢編.續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55。
37. 王利華.主編:《中國歷史上的環境與社會》(北京:三聯),2007。
38. 王瑤:《中古文學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39. 包茂紅:《環境史學的起源和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40. 田丰、李旭明.主編:《環境史:從人與自然的關係敘述歷史》(北京:商務),2011。
41. 田餘慶、周一良:《三國兩晉史》(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2。
42.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1第四刷。
43. 石再添、鄧國雄等.主編:《地學通論(自然地理通論)》(臺北:吉歐文教事業),2008。
44. 江立華、孫洪濤:《中國流民史(古代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45. 池子華:《中國近代流民(修訂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46. 牟重行:《中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再考證》(北京:氣象出版社),1996。
47. 何詩海:《漢魏六朝文體與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8. 呂思勉:《三國史話》(香港:商務印書館),2009。
49.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0.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1.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第七刷。
52. 李純蛟:《三國志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
53. 李鋼:《蝗災.氣候.社會》(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4。
54.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仙道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10。
55. 汪榮祖:《史學九章》(臺北市:麥田出版),2002。
56.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第三刷。
57.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第二版第一刷。
58. 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2008。
59. 竺可楨:《物候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
60. 竺可楨:《竺可楨全集(一~四冊)》(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61. 侯家駒:《中國經濟史》(臺北市:聯經),2005。
62. 唐長孺:《講義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11。
63.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三論》(北京:中華書局),2012第二刷。
64.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11。
65.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魏晉南北朝史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12第二刷。
66. 袁祖亮.主編:《中國災害通史(秦漢卷/魏晉南北朝卷)》(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9。
67. 袁祖亮.主編:《中國災害通史(魏晉南北朝卷)》(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9。
68. 高明士:《中國史研究指南》(臺北:聯經),1990。
69. 張大可:《三國史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
70. 張丕遠.主編:《中國歷史氣候變化》(山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71. 張岱年等:《中國觀念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72. 張倩儀:《魏晉南北朝升天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73. 張素玢:《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臺北市:衛城),2014。
74. 張德二、牟重行等.主編:《中國三千年氣候記錄總集(全四冊)》(江蘇:鳳凰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75. 張岂之:《中國思想學說史》(廣西:廣西師範大學),2007。
76. 梁方仲:《梁方仲文集.中國經濟史講稿》(北京:中華書局),2008。
77.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78. 許倬雲:《漢代農業》(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79. 許靖華:《氣候創造歷史》(臺北:聯經),2012。
80.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二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81. 陳啟雲:《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臺北市:新文豐),1996。
82.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文集》(臺北市:里仁書局),1981。
83. 曾大興:《文學地理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84. 曾華璧:《人與環境:台灣現代環境史論》,(臺北市:正中),2001。
85. 曾華璧《戰後臺灣環境史:從毒油到國家公園》(臺北市:商務),2011。
86.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及其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87.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市:東大圖書),2000。
88. 黃一農:《社會天文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89. 黃金明:《漢魏晉南北朝誄碑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0. 黃肇基:《漢代公羊學災異理論研究》(臺北市:文津),1998。
91. 黃應貴.編:《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
92. 楊宇勛:《先公庾後私家──宋朝賑災措施及其官民關係》(臺北市:萬卷樓),2013。
93. 楊萬全:《水文學》(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所),1993。
94. 楊聯陞:《國史探微》(臺北市:聯經),1984。
95. 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
96. 廖幼華:《中古前期和北地區胡漢民族線之演變》(臺北:花木蘭文化),2010。
97. 廖幼華:《歷史地理學的應用:嶺南地區早期發展之探討》(臺北市:文津),2004
98. 滿志敏:《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
99.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市:聯經),1993。
100. 赫治清.主編:《中國古代災害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101. 劉南威.主編:《地理景觀》(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9。
102. 劉昭民:《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
103. 劉翠溶:《自然與人為互動:環境史研究的視角》(臺北:中研院),2008。
104.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臺北市:臺灣商務),1987。
105. 鞠明庫:《災害與明代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三、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1. Leif Christian Stige, Kung-Sik Chan, Zhibin Zhang, David Frank and Neil C. Stenseth, ”Thousand-year-long Chinese time series reveals climatic forcing of locust dynamics,” PNAS(2007): 16188-16193。
2. [日]吉川幸次郎:〈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第6卷第4期(1977),頁24-54;第6卷第5期(1977),頁113-130。
3. 王力堅:〈漢末建安的疫災與文學〉,《人文中國學報》第17期(2011),頁49-86。
4. 王東:〈氣象書寫在中國古代詩歌欣賞中的意義〉,《名作欣賞》(2012),頁86-88。
5. 王紹武、葉瑾琳、龔道溢:〈中國小冰期的氣候〉,《第四紀研究》01期(1998),頁54-63。
6. 石軍紅:〈三國時期災害與荒政述評〉,《防災科技學院學報》卷11期(2009.09),頁106-111。
7. 朱逸寧:〈氣候與文學以及文化的關係〉,《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64期(2011),頁136-141。
8. 汪榮祖:〈「天地之盜」:明清帝國生態危機綜說〉,《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1期(2010),頁87-114。
9. 沈伯俊:〈「三國文化」概念初探〉,《中華文化論壇》第3期(1994),頁98-101。
10. 沈伯俊:〈「三國文化」概念初探〉,《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9),頁41-43。
11. 周幼寧:〈中外詩詞文賦中氣象現象描寫與情感抒發〉,《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64期(2011),頁141-146。
12. 周書燦、李翠華:〈唐詩與歷史地理學〉,《殷都學刊》(2007),頁61-71。
13. 徐勝一、蕭偉樂:〈宋代氣候變遷與王安石變法始末〉,《跨世紀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頁乙五2-1~8。
14. 徐勝一:〈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與氣候變化之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38期(2003.05),頁1-12。
15. 陳業新:〈兩漢時期氣候狀況的歷史學再考察〉,《歷史研究》,頁76-95。
16. 渠紅岩:〈中國古代桃花的物候意義〉,《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64期(2011),頁152-157。
17. 華興恒:〈由古詩詞談氣象和氣候〉,《青蘋果》(2012)頁33-35。
18. 廖明旗:〈論中國民歌與地理環境的關係〉,《湖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報)》第3卷第5期(2006.05),頁101-111。
19. 趙建軍:〈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對文學的影響〉,《大慶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2010),頁8-10。
20. 趙夏竹:〈漢末三國時代的疾疫、社會與文學〉,《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期(2001),頁101-105。
21. 鄭景雲、王紹武:〈中國過去2000年氣候變化的評估〉,《地理學報》第60卷第01期(2005),頁21-31。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1. 丁威仁:《三曹時代北地文士「惜時生命觀」研究──以建安七子與曹氏父子詩歌為研究對象》,(臺中: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8。
2. 宋鳳英:《六朝荒政》(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專門史系碩士論文),2002。
3. 孫麗:《魏晉南北朝疾病研究》,(江西:南昌大學中國古代史系碩士論文),2005。
4. 張美莉:《魏晉時期自然災害初步研究》(鄭州:鄭州大學中國古代史系碩士論文),2005。
5. 陳佳琪:《建安詩人生死觀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6. 彭昱萱:《建安詩文中反映的社會現象》(臺北:淡江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
7. 黃韻如:《漢魏六朝音樂賦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1。
8. 劉素君:《建安抒情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五、其他
1. 徐勝一:「歷史氣候編年檔」,國科會計畫成果,1996。
指導教授 王力堅 審核日期 2015-7-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