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121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0 、訪客IP:18.219.241.174
姓名 蔡明儒(Ming-Ju Ts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方以智思想研究─以體用關係為核心的探索
(A Study of Fang Yizhi’s Moral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substance-function theory to explore)
相關論文
★ 莊子<逍遙遊>篇中的寓言本旨和現代意義★ 王通經世思想之研究
★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之孟學研究★ 黃梨洲思想與明清之際儒學焦點的轉移
★ 五峰思想研究★ 王心齋思想之形成及其發展
★ 從工夫論看羅近溪思想之特色★ 朱子對北宋四子的理解與詮釋
★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之研究★ 陳確人性論研究
★ 聶雙江歸寂思想研究★ 李翱思想研究
★ 莊子應世思想研究★ 宋明儒「以心著性」之哲學意義研究
★ 陳白沙自得之學研究★ 劉蕺山的氣論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研究的對象為方以智,以方以智文獻為研究材料,目的在透過文獻的分析,理解方以智體用關係的說法,提供方以智思想的一個詮釋角度。透過實際的考察,方以智的思想可說是承接宋明理學的脈絡,以道德形上學為基礎,肯定道德之本原在一切經驗生命中積極地活動。方以智否定了徒求空理的作法,認為道體泯化在日常生命中,是以保住現實以體會超越的道體,同時保住現象與本體,才是超越相對的「絕待」。而這種兩邊肯定、兩邊相即的哲學結構,構成了方以智整體一貫的哲學。
  方以智並且肯認人之主體有良知本心,此心即是天理,以此本心天理之呈顯,而為道德實踐之理據。並進一步肯定聖人「親見」此理,而「以法知道、以法理道」,透過聖人對天道之體會,以知識系統疏理天道,能「以法生道」,進而以法建構形上學知識,論述性命之學的經典即為精神客觀化物的展現。並且提出探究知識本就是修行工夫,由此聯繫起知識與道德的關係。
摘要(英) This is study of Fang Yizhi’s moral philosophy, aimed at understanding Fang Yizhi’s literature to provide an interpretation of Fang Yizhi. Fang Yizhi, could be classified as Neo-Confucianism, based on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he had recognition for the “principle”(li理) to be positive activities in the experiential world. Fang Yizhi thought “tao substance”(道體) was used to normal life. Therefore, Fang Yizhi thought it’s the truly conception that “internal awareness”(體知) of principle should depend on “vital force”(qi氣).
Fang Yizhi’s theory of concept of “pure consciousness”(良知), it is principle and furnish the basis for the ethical practice. Fang Yizhi thought people with pure consciousness could understand the creative principle, learn tao by all dharma, and construct a knowledge system of tao. The classic book, was written by saints, could be proved to be objectivation of mind and legitimacy. Therefore, Fang Yizhi approved the moral system and knowledge system had a close link.
關鍵字(中) ★ 方以智
★ 體用論
★ 所以
★ 通幾
★ 法生道
關鍵字(英) ★ Fang Yizhi
★ substance-function theory
★ reason
★ metaphysic research
★ dharma create tao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前人研究回顧及討論 8
第二章 方以智論理氣關係 20
第一節 「理在氣中」的不同形態 20
第二節 氣中之主宰 23
第三節 對理之分析 28
第四節 「所以」之分析 33
第五節 分解而圓融的說法 38
第三章 方以智的心性論 49
第一節 實現之理與形構之理 49
第二節 性氣關係 53
第三節 獨性即無始之公性 59
第四節 心即良知心 62
第四章 體用不二及學問讀書之意義 66
第一節 「體用不二」之義 66
第二節 心理氣相協一致 67
第三節 「質測」與「通幾」的哲學進路 69
第四節 道德與學問之關係 73
第五章 結論 78
參考資料 83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
方孔炤著,方以智編:《周易時論合編》,臺北:文鏡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方以智:《冬灰錄》,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年。
方以智:《物理小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方以智:《藥地炮莊》,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年。
方以智:《藥地炮莊箋釋‧總論篇》,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年。
方以智著,侯外廬主編:《方以智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方以智著,張昭煒校:《易餘》,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年。
方以智著,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方以智編,張永義校注:《青原志略》,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
王弼,韓康伯;朱熹:《周易二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朱熹撰,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古籍叢刊,2000年。
朱謙之撰:《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段玉裁著:《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出版社,1997年。
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二、近人專著
王煜:《明清思想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刑益海編:《冬煉三時舊傳火──港臺學人論方以智》,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1990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與智的直覺》,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余英時:《方以智晚節考(增定擴大版)》,臺北:允晨文化,1986年。
汪學群:《明代遺民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彼得‧麥欽納力作,林逢祺譯:《哲學概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6年。
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岂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徐聖心:《青天無處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年。
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6年。
馬丁‧海德格爾著,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2年。
馬丁‧海德格爾著,王慶節譯:《康德與形而上學疑難》,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2011年。
康德著,牟宗三譯:《判斷力之批判》,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康德著,牟宗三譯:《純粹理性之批判》,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
康德著,牟宗三譯:《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張永義:《中國思想論集》,四川:巴蜀書社,2012年。
張學智:《明代思想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陳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傅武光、古清美、黃春貴、賴橋本、許錟輝、張永堂著:《中國歷代思想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彭孟堯:《心與認知哲學》,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彭迎喜:《方以智與周易時論合編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
彭戰果:《無執與圓融──方以智三教會通觀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
程曦、吳毅安:《從方以智到鄧稼先:安慶科學文化》,安徽:合肥工業大學,2011年。
馮達文、郭齊勇編著:《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
楊祖漢:《當代儒學思辨錄》,臺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
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
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新唯識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劉元清:《方以智的心性論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14年。
劉君燦:《方以智》,臺北:東大出版社,1988年。
蔣國保:《方以智哲學思想研究》,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蔣國保:《方以智與明清哲學》,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戴景賢:《明清學術思想史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
謝明陽:《明遺民的「怨」「群」的詩學精神──從覺浪道盛到方以智、錢澄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
鍾彩鈞、楊晉龍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的主體性與社會──學術思想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羅熾:《方以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三、學位論文
王煌文:《方以智的家學與際遇對其西學之影響》,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
李忠達:《以學問為茶飯──方以智的讀書與學道研究》,臺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李素娓:《方以智「藥地炮莊」中的儒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6年。
沈信甫:《方以智易學形上思想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永堂:《方以智的生平與思想》,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7年。
傅咨銘:《對方以智《東西均》中「太極」與「均」的思想意涵探討》,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傅咨銘:《對劉蕺山、方以智、王夫之生命實踐理論之研究──從道器關係為論》,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廖肇亨:《明末清初遺民逃禪之風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劉浩洋:《方以智東西均思想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7年。
劉浩洋:《從明清之際的靑原學風論藥地愚者方以智的遺民心志》,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4年。
謝仁真:《方以智哲學方法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四、期刊論文
刑益海:〈儒宗別傳-方以智的莊禪一致論〉,《鵝湖月刊》472期,2014年10月,頁26-33。
汪惠娟:〈方以智氣火一體思想管窺〉,《哲學與文化》33卷8期,2006年8月,頁123-136。
徐光台:〈熊明遇與幼年方以智──從《則草》相關文獻談起〉,《漢學研究》28卷3期,2010年9月,頁259-290。
馬數鳴:〈從程朱到老佛──論方以智的唯心主義與形而上學特徵〉,《江淮論壇》1985年第1期,頁75-83。
馬數鳴:〈對方以智哲學思想的再探討〉,《江淮論壇》1980年第2期,頁43-46。
張永義:〈方以智與王夫之〉,《書目季刊》7卷2期 ,1972年12月, 頁65-78。
陳秀美:〈論方以智「三教歸易」的會通思想〉,《宗教哲學》62期,2012年12月,頁39-55。
楊自平:〈方以智《東西均》的生死哲學〉,《興大中文學報》第33期,2013年06 月,頁121-154。
楊儒賓:〈原物理學〉,《東亞觀念史集刊》7期,2014年7月,頁255-297。
廖肇亨:〈藥地愚者詩學源流與旨要論考〉,《臺大佛學中心學報》第7期,2002年7月,頁257-293。
廖肇亨:〈藥地愚者禪學思想研究:從「眾藝五明」到「俱融一味」〉,《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 期,2008年9月,頁173-203。
劉浩洋:〈「三教歸易」:明遺民方以智忠、孝兩全的生命實踐〉,《東華漢學》第12期 ,2010年12月,頁209-243。
蔡振豐:〈方以智三教道一論的特色及其體知意義〉,《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7卷第1期,2010年6月,頁155-199。
鄧克銘:〈方以智的禪學思想〉,《漢學研究》,第27卷第2期,2009年6月,頁 303-331。
鄧克銘:〈方以智論《莊子》──以道與物為中心〉,《漢學研究》第31卷第3期, 2013年9月,頁1-29。
鄧克銘:〈方以智論莊子的消遙遊〉,《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48期,2014年10月,頁 47-79。
鄧克銘:〈試論方以智的知與無知〉,《鵝湖學誌》52期,2014年6月,頁 115-150。
鄭吉雄:〈清代儒學中的會通思想〉,《中華學苑》55期,2001年2月,頁61-95。
謝仁真:〈方以智由儒入佛之檢視〉,《哲學與文化》32卷11期,2005年11月,頁5-24。
指導教授 楊祖漢(Cho-Hon Yang) 審核日期 2015-7-3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