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羅鈺婷(YU-TING LUO)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中國文學系 |
論文名稱 |
先秦兩漢的夢象研究 (The Research of dream image of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在典籍文獻中,多有作夢與解夢的相關記載,中國夢文化歷史悠久,內容涵蓋占夢與占官制度、古人的夢魂觀念、占夢家、占夢術、占夢書、解夢書、術數、方術、文化風俗、夢的精神分析與夢理論等範疇。本文嘗試在夢文化的研究成果之外,再次整理夢象記載的內容,以「夢的對象」、「夢的屬性」、「解夢的方法」三個方面探討先秦兩漢夢的內容與前因後果,並嘗試釐清「夢」與「人物」及「現實世界」的關係。
研究材料取材於先秦兩漢的典籍,將其較完整的夢象記載歸納整理,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目的,引述夢文化的研究成果。第二章「夢的對象上──天與神靈鬼怪」與第三章「夢的對象下──人」大致區分先秦兩漢諸多夢例中夢見的不同對象。第四章,「夢的屬性」則是探討夢「預示未來」的作用,區分夢見吉夢與凶夢的不同情況。第五章就擁有解夢過程的夢例,討論古人解夢的方法,解夢與現實結果的關係等。第六章針對前述內容歸納重點,內容包含:1.夢的預示作用,多與天的啟示相關。2.時人如何解夢與行為,左右未來發生之事3.夢的場景與另一世界相連結,也與現實世界相連結。
|
摘要(英) |
In documents and classics, there are many relative records about dreaming and interpreting dreams. China has the long cultural history of dream. The category includes oneiromancy, the official systems of oneiromancer, ancient people’s concept of dream and spirit, arts of oneiromancy, books of oneiromancy and interpreting dreams, mystic techniques, cultural customs, psychoanalysis of dreams and dream theory. Besides the research of dream culture, this essay tries to reorganize the contents of dream image. Based on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he Object of Drea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eam”, and “Ways of Interpreting Dreams”, this essay will explore the contexts, causes and results of dreams in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and tries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dreams, people, and the real world.
The essay focuses on the classics in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and reorganizes the records of dream images which is comparably more complete.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research purpose and quotes research findings of dream culture. Chapter two, “The Object of Dream—Heaven, Gods, Ghosts and Monsters” and chapter three, “The Object of Dream—People” roughly categorize the objects of dream in many cases in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Chapter fou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eam” explores dream’s function of foreshadowing future and categorizes different situations including having auspicious or inauspicious dreams. Based on the cases of dreams with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chapter five discusses how the ancient people interpreting dreams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preting dreams and realistic results. Chapter six summarizes key points mentioned in previous chapters. The conclusion includes that most of the foreshadowing function of dreams relates to revelation, that things happen in the future are influenced by how people interpreting dream, and that the setting of dreams connects with another world and real world.
|
關鍵字(中) |
★ 先秦 ★ 兩漢 ★ 夢象 |
關鍵字(英) |
★ Pre-Qin ★ Han Dynasties ★ dream images |
論文目次 |
目錄
中文提要••••••••••••••••••••••••••••••0
英文提要••••••••••••••••••••••••••••••0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2
第三節 研究方法•••••••••••••••••••••••7
第二章 夢的對象上──天與神靈鬼怪•••••••••9
第一節 天••••••••••••••••••••••••••••9
一 天••••••••••••••••••••••••••••••••9
1. 神•••••••••••••••••••••••••••••9
2. 帝•••••••••••••••••••••••••••••10
3. 上帝•••••••••••••••••••••••••••12
二 似天非天••••••••••••••••••••••••••12
1. 天使•••••••••••••••••••••••••••13
2. 神•••••••••••••••••••••••••••••14
3. 天帝•••••••••••••••••••••••••••17
4. 天公•••••••••••••••••••••••••••18
第二節 神靈鬼怪•••••••••••••••••••••••19
一 厲鬼••••••••••••••••••••••••••••••19
二 神仙••••••••••••••••••••••••••••••24
三 精怪••••••••••••••••••••••••••••••35
第三章 夢的對象下──人•••••••••••••••••46
第一節 古人••••••••••••••••••••••••••46
一 祖先••••••••••••••••••••••••••••••46
二 非祖先之古人•••••••••••••••••••••••49
第二節 當代人•••••••••••••••••••••••••51
一 夢者所識之人•••••••••••••••••••••••51
1. 生者••••••••••••••••••••••••••••57
2. 死者••••••••••••••••••••••••••••74
二 夢者不識之人•••••••••••••••••••••••74
1. 不識之死者•••••••••••••••••••••••74
2. 感應未來之人•••••••••••••••••••••77
3. 與現實人物連結之人••••••••••••••••81
第四章 夢的屬性••••••••••••••••••••••••85
第一節 預示未來-吉••••••••••••••••••••85
一 國家•••••••••••••••••••••••••••••85
二 年歲•••••••••••••••••••••••••••••87
三 地位•••••••••••••••••••••••••••••87
四 成就•••••••••••••••••••••••••••••90
五 趨吉避凶•••••••••••••••••••••••••91
第二節 預示未來-凶••••••••••••••••••••93
一 國家敗亡•••••••••••••••••••••••••93
二 壽命將終•••••••••••••••••••••••••95
三 遇凶而亡•••••••••••••••••••••••••97
四 行惡遭禍•••••••••••••••••••••••••99
五 小結••••••••••••••••••••••••••••103
第五章 解夢的方法•••••••••••••••••••••105
第一節 古代傳說記載••••••••••••••••••105
一 「齒」的解讀•••••••••••••••••••••••105
二 以「禮」的不同意義解夢••••••••••••••106
三 以古代傳說與故事解夢••••••••••••••••107
四 「象徵物」的解讀••••••••••••••••••••109
第二節 以「前例」解夢••••••••••••••••111
第三節 以讖緯、占筮與五行解夢•••••••••113
第四節 小結•••••••••••••••••••••••••116
第六章 結論•••••••••••••••••••••••••••120
一 夢與天的啟示••••••••••••••••••••••••120
二 解夢與未來的關係••••••••••••••••••••122
三 夢的場景•••••••••••••••••••••••••••124
1. 夢與另一世界的連結••••••••••••••••124
2. 夢與現實世界的連結••••••••••••••••126
參考文獻•••••••••••••••••••••••••••••••127
|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一、 古籍書目(依古籍著成時代排列)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學刊本影印。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學刊本影印。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學刊本影印。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學刊本影印。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學刊本影印。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學刊本影印。
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學刊本影印。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學刊本影印。
周‧左丘明傳,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1993年。
周‧左丘明傳,沈玉成譯,《左傳譯文》,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頁384。
周.左丘明傳,吳.韋昭注,《國語》,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周‧墨翟著,清.孫詒讓著,孫以楷點校,《墨子閒詁》,臺北市:華正書局,1987年。
周‧墨翟著,李漁叔註譯,《墨子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周.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戰國‧呂不韋著,王利器著,《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戰國‧晏嬰著,吳則虞編著,《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戰國‧晏嬰著,王更生註譯,《晏子春秋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
戰國荀況著.李滌生著,《荀子集釋》,臺北:學生書局,1979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司馬遷撰,楊燕啟注譯,《史記全譯》,貴陽:貴州人民,2001年。
漢.荀悅撰,《前漢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漢‧班固撰,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全譯》,第二冊《漢書》,上海市: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4年。
漢‧趙曄撰《吳越春秋》,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四部叢刊本初編。
漢‧劉安撰,漢.許慎注《淮南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漢‧劉安撰,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漢‧劉向撰,盧元駿譯,《新序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1975年。
漢‧應劭撰,趙泓譯注,《風俗通義全譯》,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晉‧常璩撰,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志》,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晉‧王嘉撰,石磊注譯,《新譯拾遺記》,臺北:三民,2012年。
晉‧葛洪撰,成林、程章燦譯注,《西京雜記》,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晉‧王嘉撰,孟慶祥,《拾遺記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晉‧干寶撰,胡懷琛標點,《新校搜神記》,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57年。
晉‧張華撰,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晉‧張華著,祝鴻杰譯注,《博物志全譯》,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三國志注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晉‧陳壽撰,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第四冊《三國志》,上海市: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4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劉宋‧范曄撰,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全譯》,第三冊《後漢書》,上海市: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4年。
唐‧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職官典》,北京市:中華書局,1988年。
清‧王先謙傳,吳格點校,《詩三家集義疏》,臺北市:明文書局,1988年。
周天遊輯注,《八家後漢書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二、 近人專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路英,《中國夢文化》,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05年。
洪丕膜、姜玉珍,《夢與生活》,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3年。
吳康,《中國古代夢幻》,長沙:湖南文藝,1992年。
胡厚宣,〈殷人占夢考〉,《甲古學商史論叢‧初集》,臺北:大通,1972年,頁447-466。
南生橋,《二十五史夢文化解讀》,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年。
徐志平,《中國古代神話選注》,臺北市:里仁書局,2006年。
張高評,《左傳之文學價值》,臺北:文史哲,1982年,頁115-118。
張桂光,《中國解夢辭典》,臺北:聯經總經銷,2004年。
傅正谷,《中國夢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
傅正谷,《中國夢文學史──先秦兩漢部分》,北京:光明日報,1993年。
楊健民,《中國夢文化史》,福州市: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熊道麟,《先秦夢文化探微》,臺北:學海,2004年。
劉文英,《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中國古代宗教哲學和科學的一個側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
劉宗武,《傅正谷夢文化研究討論會暨首屆中國夢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天津﹕天津古籍,1995年。
劉文英、曹田玉,《夢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2003年。
劉瑛,《《左傳》.《國語》方術研究》,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劉信芳,《出土簡帛宗教神話文獻研究》,合肥市:安徽大學出版社,2014年。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0年。
羅建平,《夜的眼睛:中國夢文化象徵》,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三、 學位論文(依年份排列)
陳熾彬,《左傳中巫術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江蓮碧,《先秦夢徵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黃銘亮,《先秦兩漢間夢的類型與意義-中國古代夢的迷思》,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
王柏中,《兩漢國家祭祀制度研究》,長春市: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傅海濱,《春秋戰國時期的鬼神觀念研究》,西安市: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王永平,《先秦卜筮與《周易》研究》,長春市: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趙中華,《「三禮」鬼神觀研究》,濟南市:山東大學碩士論文(專業:中國古代史),2010年。
焦海燕,《星占學與兩漢文化研究》,西安市: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顏娟,《秦漢祭天文化研究》,西安市: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劉豔,《先秦兩漢占夢現象的文化考察》,西安市: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四、 單篇論文(依年份排列)
王立,〈先秦文學中的夢境描寫及其歷史地位初探〉,《內蒙古師大學報》期2,1987年。
王立,〈鬼靈文化與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齊魯學刊》期6,1992年。
楊健民,〈《左傳》記夢的夢象類型及占夢特點〉,《福建論壇》期3,1992年。
楊健民,〈周代占夢術的發展及其政治功能〉,《福建論壇》期3,1993年。
楊健民,〈「遂於智謀」的嬗變與浪漫情調的勃發〉,《福建論壇》期3,1994年。
熊道麟,〈左傳城濮之戰前的兩個夢解析〉,《興大中文學報》期7,1994年。
晁福林,〈春秋時期的夢和占夢〉,《烟台師範學院學報》期3,1995年。
熊道麟,〈左傳中與晉景公有關的三個夢解析〉,《興大中文學報》期8,1995年。
熊道麟,〈從左傳中的桑田巫看春秋時期的專業解夢人〉,《興大中文學報》期9,1996年。
潘萬木,〈《左傳》之夢敘述範型〉,《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期1,2002年。
薛亞軍,〈《左傳》夢占預言應驗原因探析〉,《青海社會科學》期4,2002年。
賴素玫,〈論左傳中夢之解釋與意義生成過程〉《興大中文學報》期17,2005年。
蔡佩育,〈從呂錡夢兆看鄢陵之戰〉,《朝陽人文社會學刊》卷9期1,2011年。
趙會娟〈淺析《左傳》的夢〉,《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卷23期1,2005年。
查月貞,〈《左傳》說夢〉,《景德鎮高專學報》卷21期3,2006年。
陳振興,〈《左傳》釋夢的心理透視及其文本之夢隊後世的影響〉,《甘肅高師學報》期6,2007年。
劉艷,〈玉與《左傳》夢占的文化考察〉,《文學界(理論版)》期2,2011年。
韓霞,〈略論《左傳》夢占預言的使用原因〉,《神州》期30,2012年。
周倩平,〈妖夢不妖——《左傳》夢占應驗原因探析〉,《南都學壇》期4,2013年。
|
指導教授 |
郭永吉(YONG-JI GUO)
|
審核日期 |
2015-8-26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