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宋月華(Yueh-hua Sung)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
論文名稱 |
客語能力認證獎勵之政策工具研究:以行政機關公務人員為例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本論文旨在探討客家委員會客語能力認證獎勵之政策工具-法令型、經濟誘因型、資訊授能型、象徵意識型,應採行何種有效的政策工具,提升公務人員報名客語認證意願,達成提高客語服務品質政策目標。研究對象採「立意抽樣」選取客語聽、說能力良好的公務人員,使用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等質性研究方法,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客委會規劃客語認證參考。分析得到以下發現與結論:一、客語認證獎勵之政策工具,以「法令型」最重要,引發報名動機最高;「經濟誘因型」最不重要,引發報名動機最低。二、客語認證廣宣度高。三、報名客語認證比例偏低。
本論文依據分析結果提出建議:一、擴大客語認證獎勵對象至全國公務人員。二、推行客語認證之法令型工具,採行取得客語認證資格者,機關才能任用、升遷、分發及調任;特定職務與工作,應予加分或優先錄取。三、推行客語認證之經濟誘因型工具,採行退回報名費、增加獎勵金額等方式。四、推行客語認證之資訊授能型工具,採行媒體宣傳、公務人員終身學習課程、網路學習等方式。五、推行客語認證之象徵意識型工具,採行舉辦客家活動、親子活動、公開表揚等方式。六、加強政府機關宣導。七、開設公務客語訓練班、客語認證班。八、公務人員高普考「客家事務行政」類科列入客語認證資格。九、公務人員職位要求客語認證資格。 |
摘要(英) |
The policy instruments of incentives for Certification of Hakka Language Proficiency held by the Council for Hakka Affairs can be divided into decree type, monetary incentive type, information empowerment type, and ideological typ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policy instruments that can be adopted to strengthen the intention of civil servant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s to take Hakka language proficiency test. and achieve the policy goal of improving Hakka service quality. Civil servants in administrative o incentives for Certification of Hakka Language Proficiency rgans with Hakka proficiency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by purposive sampling.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were used, includ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depth interview. Based on the results, specific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reference of the Council for Hakka Affairs in planning Hakka language proficiency certification.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among the policy instruments of incentives for Certification of Hakka Language Proficiency, “decree type” is the most important, which triggers the highest motivation to take the test; the “monetary incentive type” is the least important, which leads to the lowest motivation; 2) the advertising for the certification test is widespread; 3) the proportion of registration for the certification test is relatively low.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1) expand the scope of applicable subjects of incentives to all civil servants; 2) promote the decree type instrument, mandating those with certificates in Hakka language proficiency can be appointed, promoted, assigned, or transferred, and be entitled priority for special duties or positions; 3) promote the monetary incentives of returning the registration fee and increasing the incentives amount; 4) promote the information empowerment instrument of media publicity, lifelong learning, and online learning for civil servants; 5)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instrument of holding Hakka activities and parent-child activities, and public awarding ceremonies; 6) advocate through government agencies; 7) offer Hakka language courses and certification prep classes; 8) include Hakka language proficiency as a criterion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Hakka Affairs” category of the qualification exam of civil servants; 9) Hakka language proficiency certificate is required for the civil servant position. |
關鍵字(中) |
★ 多元文化主義 ★ 客語政策 ★ 客語能力認證獎勵 ★ 政策工具 |
關鍵字(英) |
★ multiculturalism ★ Hakka policy ★ incentives for the Certification of Hakka Language Proficiency ★ policy instrument |
論文目次 |
摘 要 I
ABSTRACT II
誌 謝 IV
目 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問題 1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1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3
第一節 多元文化主義 27
第二節 客家語言政策 32
第三節 政策工具與可行性分析 45
第四節 激勵理論、動機理論、期望理論 53
第五節 客語能力認證及獎勵措施 6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7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6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81
第一節 受訪者問卷分析 81
第二節 客家語言政策分析 84
第三節 客語能力認證政策工具分析 90
第四節 客語能力認證政策工具排序 96
第五節 結果分析與討論 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99
第二節 建議 102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106
參考文獻 109 |
參考文獻 |
一、中文部分
文崇一、楊國樞,200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
方曉慧,2014,公務員自我決定動機影響工作活力、專注之因果模式分析。台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王佳煌等譯;W. Lawrence Neuman著,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
王保鍵,2011,台灣客家運動與《客家基本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保鍵,2012,「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的發展途徑,城市學學刊,第3卷,第2期,頁27-58。
王保鍵,2015,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與原住民行政區競合下之族群關係:以苗栗縣泰安鄉為例,文官制度季刊,第7卷第1期,頁71-94。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
丘昌泰,2006,台灣客家族群自我隱形化行為:顯性與隱性客家人的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客家研究,創刊號。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客家小小筆記書001問答篇。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2011,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吳定,1999,公共政策。台北:華視出版社。
吳得源,2006,政策工具:分類與使用,T&D飛訊,第48期,頁1-10。
吳復新,2003,激勵之期望理論的要點與應用,第306期空大學訊。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李子瑋,2013,台北市社會住宅政策之探討:政策工具觀點。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李雲月,2011,客語能力認證考試政策與國小客語教育中語言位階之研究—以台北二都國小學生為個案。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李瞻,1988,客家風雲雜誌第13期。台北︰客家風雲雜誌社。
沈六,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識形態與理論,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局。
周曼琳,2011,政策工具選擇之權變設計-台北市停車管理政策工具個案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林素真等著,2009,以期望理論觀點探討部落格互動行為與滿足,資訊社會研究16期,頁33-55。
林瑞榮,1998,國民國小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邱靖鈜,2009,貪腐防制處方:政策工具觀。文官制度季刊-考試院八十周年慶特刊,頁179-207。
客家委員會,2013,網址: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28653&ctNode=2896&mp=2893&ps=69,2013/12/23。閱覽日期:2015/4/3。
客家委員會,2015,104年度客語能力認證中級暨中高級考試簡章,http://abst.sce.ntnu.edu.tw/hi_hakka104/。104年度客語能力認證數位化初級考試簡章,https://ihakka.sce.ntnu.edu.tw/Hakka/index。閱覽日期:2015/5/3。
客家委員會,2015,幼幼客語闖通關認證(四縣腔)家長手冊。台北,客家委員會。
施正峰,2002b,台灣的族群政治與政策。我國族群政策與法制之設計學術研討會,宜蘭。
施正峰,2003,語言與多元文化政策。2003全球客家文化會議,高雄。
施正峰,2004,客家族群與國家─多元文化主義的觀點,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翰蘆。
施正鋒,2002a,母語傳承與母語地位。2002全球客家文化會議─全球化、在地化與客家新世紀,台北。
施正鋒,2006,語言與認同政治-族群認同以及國家認同的考量,台灣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翰蘆。
施正鋒,2007,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族群政治,台灣民主季刊,第4卷,第4期,頁177-189。
施正鋒,2007,語言人權,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
施能傑,1999,政策執行的要素分析,研考雙月刊,第23卷,第4期,頁6-15。
洪泉湖等,2005,台灣的多元文化。台北:五南。
洪惟仁,2002,台灣語言政策何去何從,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學術研討會。台北,淡江大學。
洪惟仁,2010,閩南語概論第二講台灣的語言與文化,http://www.uijin.idv.tw。閱覽日期:2015/4/3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遠流。
范振乾,2002,存在才有希望―台灣族群生態客家篇。台北:前衛。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103年度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測驗簡章,http://ipt.sce.ntnu.edu.tw/ipt103/。閱覽日期:2015/4/13。
孫煒,2010a,我國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的設置及其意涵,台灣民主季刊,第7卷,第4期,頁85-136。
孫煒,2010b,設置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的理論論證:文化公民權的觀點,台灣政治學刊,第14卷,第1期,頁105-158。
孫儒慈,1999,我國現行公務人員獎懲制度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賢,2009,公共政策分析。台北:五南。
張德永,2005,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上冊)。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教育部,2015,104年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簡章,http://blgjts.moe.edu.tw/,瀏覽日期:2015/4/13。
梁秋瑩,2008,強制休假補助制度之激勵效果研究-以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持用國民旅遊卡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昌憲,2001,仁愛多達•魯谷塔雅部落家長對於學區國小學校經營期望之個案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莊富源,2010,肯認差異:多元文化主義的弱勢教育意涵。研習資訊,第27卷,第6期,頁3-8。
陳玉樺,2010,淺談多元文化主義─展望多元文化教育,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7期。
陳美如,1997,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圖書。
陳淑華,2009,台灣鄉土語言政策沿革的後殖民特色與展望,教育學誌,21期,頁51-90。
黃信陽,2009,從期望理論探討激勵國民小學教師之研究,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宣衛,1998,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53期,頁81-104。
黃建銘,2011,本土語言政策發展與復振的網絡分析,公共行政學報,第39期,頁71-104。
黃國強,2004,運用激勵理論探討提升員工工作績效之研究-以軍備局第四○一廠為例。台中,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忠龍,2007,從母語運動到社區營造:初探台灣客家運動的轉變。台灣客家運動20年學術研討會,台北。
葉乃靜,2004,多元文化主義與資訊服務,圖書與資訊學刊,第51期,頁68 -76。
廖中秋,2012,客家政策效益之實證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還月,2001,台灣客家族群史-移墾篇(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戴寶村、溫振華,1998,大台北都會圈客家史。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薛雲峰,2008,快讀台灣客家。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南天。
鍾榮富,2002,台灣語言政策與實際語用的現況。客家公共行政研討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韓培爾編,200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Q&A。台北:風雲論壇。
藍清水,2011,客家?福佬?從《客英大辭典》談台灣福佬客研究,第二屆「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學術研討會,桃園。
羅烈師等,2013,大台北都會區客家研究: 回顧與展望 成果報告書。委託單位:客家委員會,執行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羅湘晴,2010,激勵理論應用的探討。台北,實踐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羅肇錦,2000,台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羅肇錦,1993,台灣客家人新論。台北:台原。
嚴錦堂,2003,行政院勞委會職業訓練中心行政法人化可行性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Konig, Matthias.(1999). “Cultural Diversity and Language Policy.”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Vol. 51, No. 161.(EBSCOhost)
Parekh, Bhikhu. (2000). Rethinking Multiculturalism: Cultural Diversity and Political Theory.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Vroom,V.H.(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Wiley.
Kymlicka, Will. (1995). 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Oxford: Clarendon Press.
Howlett, Michael M. Ramesh,(1995). Studying Public Policy(Toront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od, Christopher C. (1983).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London: MacMillan.
Schneider, A. L. & H. Ingram(1990). Behavioral Assumptions of Policy Tools. Journal of Publics, 52(2): 510-529.
Maslow, A. H.(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p.45.
Herzberg, F., B. Maunsner, & Snyderman B.(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 John Wily & Son.
Alderfer, C.P.(1969).“An Empirical Test of a New Theory of HumanNeed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4,p.142-175.
Adams, J. Stacey(1963).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p.422-436.
Skinner, B.F.(1971). Beyond freedom and Diginity, New York, Fred A.Knopf ,Inc. |
指導教授 |
孫煒(Way Sun)
|
審核日期 |
2015-8-27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