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林秋芳(Chiu-Fang Lin)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中國文學系 |
論文名稱 |
胡適新詩節奏理論的形成 (The Formation of Hu Shi′s Poetic Rhythm Theory)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歷來評述胡適的詩學成就僅止於外部研究,至於胡適詩學內部的藝術表現,尤其節奏理論之美學推展,則貶多於褒。本論文以為,從新詩節奏史的發展來說,胡適建構的節奏理論及其實踐,是深具現代性而有美學意義的。
本論文共分六章撰寫。第一章除了論述研究範疇及目的、文獻回顧與評述、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之外,最重要在於「節奏」二字之中西溯源與比較,以及運用於詩歌後的意義界定;尤其中國詩歌的節奏意涵與西方迥然不同,藉由中西對照,更能凸顯中國詩歌的節奏要素,進而界定胡適新詩節奏之範疇。另外胡適與晚清詩壇之追溯,則試圖釐清「自然音節」節奏論與晚清詩人的承續。
胡適新詩節奏的宗旨是「自然音節」,第二章至第三章旨在追溯胡適建立自然音節的過程與理論詮釋。胡適的自然音節分為「節」與「用韻」兩大核心議題,第二章著重於「節」的建立過程與詮釋,第三章則聚焦於韻腳。
胡適的新詩節奏建立與友人密不可分,於是第四章探討胡適與友人的論爭對其新詩節奏理論形成的影響。第四章第四節則企圖用不同的視角審視胡適的新詩節奏,以接受美學的史觀及詮釋學學者加達默爾的前理解,看探胡懷琛改詩事件在1920年代詩壇的意義。第五章則從胡適新詩節奏的建立,評論胡適的詩作表現,是理論建立運用於詩作的成果展現。最末章除總結研究成果之外,更說明尚未解決的議題,以待將來進一步深究。 |
摘要(英) |
The commentary of Hu Shi′s poetics achievement was only limited by external research over a period of time. For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concerning internal research of poetics,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rhythm theory aesthetics was more negative comments than positive comments. This dissertation consider that Hu Shi’s rhythm theory and its practice has great modernity and aesthetic significance.
This 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tha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ethod, step, category and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as well as the relevant study of rhythm in academic world. The most important exploration is comparing and tracing etymologic meaning of rhythm, and the definition of applying to poetry. Because the implication of rhythm in Chinese poetry is different from the West completely, this comparison can highlight the rhythmical element of Chinese poetry and define the category of Hu Shi’s poetic rhythm. In addition, to retra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 Shi and late Qing Parnassus is trying to clarify the succession of natural cadence.
The purpose of Hu Shi’s poetic rhythm is natural cadence which consist of Jie and rhyme. The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s aim to explore the building process of Hu Shi’s natural cadence and its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The generating of Hu Shi’s poetic rhythm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his friends, and therefore the forth chapter explores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Hu Shi and his friends and the influence of forming poetic rhythm. It is also trying to use the Aesthetic of Reception and Hermeneutics of Hans-Georg Gadamer’s Vorverstandnis to investigate the meaning of Hu Shi’s poetic rhythm from ‘correcting Hu Shi′s poems by Hu Huaichen’ in the 1920s. The fifth chapter reviews Hu Shi’s poetry performance was based on his composition of poetic rhythm. The final chapter sums up the research result and explains unresolved issues for the further study. |
關鍵字(中) |
★ 胡適 ★ 新詩 ★ 節奏 ★ 節 ★ 韻腳 ★ Reuven Tsur |
關鍵字(英) |
★ Hu Shih ★ Modern Chinese poetry ★ rhythm ★ foot ★ rhyme ★ Reuven Tsur |
論文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範疇及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述 …………………………………………………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11
第四節 章節安排及說明 ……………………………………………… 15
第五節 節奏界定 ……………………………………………………… 15
第六節 胡適的新詩節奏理論與晚清詩壇 …………………………… 23
第二章 胡適新詩節奏理論的重點之一:「節」的建立………… 29
第一節 胡適早期的律詩經驗 ………………………………………… 30
第二節 中國公學校時期:批判律詩黏對的意義 …………………… 32
第三節 留美時期:從英詩的音步發現律詩黏對的節奏性 ………36
第四節 回中國以後:重新批判律詩黏對的節奏效果,並提出
「節」的節奏性 ……………………………………………… 43
第五節 小結 ………………………………………………………… 55
第三章 胡適新詩節奏理論的重點之二:韻腳的試探歷程及
美感功效………………………………………………………… 57
第一節 1906到1909年澄衷中學及中國公學時代 …………………… 57
第二節 1910到1916年留美時期 ……………………………………… 66
第三節 白話新詩的韻腳嘗試 ………………………………………… 70
第四節 韻腳的美感效應………………………………………………… 77
第五節 小結 …………………………………………………………… 79
第四章 胡適與友人的論爭對其新詩節奏理論形成的影響……… 81
第一節 白話詩語言的確立:梅光迪反對成助力 …………………… 82
第二節 建行句式的試驗:任叔永對於詩歌節奏美學的論辯 …… 98
第三節 自然音節的提出:錢玄同的論辯與任叔永的質疑 …… 107
第四節 胡懷琛改詩事件之節奏論爭 ………………………………… 123
第五節 小結 ………………………………………………………… 140
第五章 從胡適新詩節奏的建立論胡適的詩 …………………… 143
第一節 以文言創造新節奏…………………………………………… 144
第二節 以白話做舊式的歌行及詞 …………………………………… 149
第三節 融合中國舊詞曲與英詩格律的自由句 ……………………… 154
第四節 再度回歸舊詞的新詩,但運用更加自如 …………………… 163
第五節 小結 ……………………………………………………………166
第六章 結論 …………………………………………………………… 167
參考書目……171
附錄
一、胡適新詩節奏論相關資料表……………………………………… 185
二、任叔永〈胡適之譯裴倫哀希臘歌序〉…………………………… 198
三、《神州日報》刊載之胡懷琛〈讀胡適之嘗試集〉原稿 ………… 200 |
參考文獻 |
(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姚一葦譯注:《詩學箋註》,臺北:中華書局,1993年。
(西)簡.施密特著,孫國榮譯:〈節奏及其他〉,收入白燕編:《音樂的基本知識──音樂知識文論選萃》,北京:中國文聯出版,1986年。
(法)德拉圖爾、(法)熱納潘、(法)萊昂.杜富爾等編著,毛意忠編譯,吳振勤審校:《巴黎索邦大學語法教程.全新法語語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
(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德)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日)松浦友久著,石觀海、趙德玉、賴幸譯:《節奏的美學——日中詩歌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5年。
(前蘇聯)阿列克謝耶夫著,陳相因譯:〈中國詩歌語言的改革:以胡適教授的《嘗試集》與附錄《去國集》為準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卷第2期,2013年6月,頁41-71。
(宋)黃庭堅著;鄭永曉整理:《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明)李東陽:《麓堂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胡應麟:《詩藪》,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孫希旦著:《禮記集解.下 》,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上海:上海書局影印出版,1988年。
(清)陳僅:《詩誦》卷三,清光緖十一年四明文則樓木活字本。
丁文江著,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中共中央馬克恩、列寧、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研究室編:《五四時期期刊介紹.第3集.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
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胡適來往書信選.上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
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尹海燕:《1896-1923:現代漢語詩歌音樂性理論研究》,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
王力:〈中國格律詩的傳統和現代格律詩的問題〉,《文學評論》,1959年,頁1-12。
王力:〈什麼是虛詞和怎樣用虛詞〉,《王力文集.第三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
王力:《詩詞格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王力:《漢語詩律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光利:《胡適詩學批判》,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5月。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1968-1919及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臺北:時報出版社,1985年。
王東杰:《建立學界.陶鑄國民.四川大學校長任鴻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年。
王書婷:《為情感賦形:新詩節奏與意象的理論與實踐1917-1937》,華中科技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6年。
王書婷:《新詩節奏和意象的理論與實踐1917-1937》,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年。
王軍甯:《現代詩歌音樂性的研究》,青島大學碩士論文,2003
王清波:《詩潮與詩神.中國現代詩歌三十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王森然:〈錢玄同評傳〉,《近代名家評傳.二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王潤華:〈從「新潮」的內涵看中國新詩革命的起源──中國新文學史中一個被遺漏的腳註〉,《中西文學關係研究》,臺北:東大圖書,1987年。
王潤華:〈論胡適「八不主義」所受意象派之影響〉,《從司空圖到沈從文》,學林出版社,1989年。
王澤龍:〈胡適研究的歷史與現狀(上)〉,《荊州師專學報》,1998年第4期。
王澤龍:〈胡適研究的歷史與現狀(下)〉,《荊州師專學報》,1998年第6期。
北京圖書館編:《民國時期總書目 1911-1949 文學理論.世界文學.中國文學.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年。
北京魯迅博物館編:《錢玄同日記.影印本》,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
田張普主編:《中華小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年。
白萩:〈在舊金山與紀弦話詩潮〉,《笠》171期,1992年10月,頁104-124。
任鴻隽:〈五十自述〉,收入樊洪業、張久春選編,《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隽文存》,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式芬(周作人):〈〈評嘗試集〉匡謬〉,《晨報副刊》,1922年2月4日。
朱乃長編譯:《英詩十三味》,臺北:書林,2009年。
朱文華:《胡適評傳》,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年。
朱正編選:《胡適文集.第2卷》,廣州:花城出版,2013年。
朱光潛:〈詩的起源〉,《詩論》,臺北:萬卷樓,1990年。
朱光潛:〈論中國詩的頓〉,《新詩》月刊第三期,1936年,頁327-328。
朱自清:〈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收於《文藝論叢》,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頁1-45。
朱自清:〈詩韻〉,《新詩雜話》,香港:三聯,1947年。
朱自清:〈導言〉,《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上海:良友圖書,1935年。
朱自清等編:《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余光中:〈現代詩的節奏〉,《掌上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
江勇振:《璞玉成璧【舍我其誰:胡適第一部】》,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01。
余薔薇:〈胡適詩學的接受史考察──以懂與不懂之爭為中心〉,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7卷第4期,2014年7月。
余薔薇:〈胡適詩學的接受歷史考察──以中西之爭為中心〉,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
余薔薇:〈胡適詩學的接受歷史考察──以新舊之爭為中心〉,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4卷第3期,2012年5月。
吳奔星:〈序言〉,收入吳奔星、李興華編選:《胡適詩話》,四川:四川文藝,1991年。
吳森:〈杜威思想與中國文化〉,收入汪榮祖編:《五四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頁125-156。
吳潔敏、朱宏達:《漢語節律學》,北京:漢文出版社,2001年。
呂宗麟:〈館藏贈書專櫃手稿整理——方師鐸先生《淺說唐詩》系列〉,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 新十一期,2002.8.15,http://www.lib.thu.edu.tw/newsletter/11-200208/lib11-5.htm。
宋劍華:〈論胡適的新詩理論與創作〉,《荊州師專學報》,1995年第3期。
李又寧主編:《胡適與他的朋友》,紐約:天外出版社,1990年。
李宗剛:〈科舉制度的廢除與五四文學的發生〉,《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5期,2006年。
李思純:〈詩體革新之形式及我的意見〉,《少年中國》2卷6期,1920.12.15。
李美燕:〈「和」與「德」──柏拉圖與孔子的樂教思想之比較〉,《藝術評論》第二十期,2010年,頁125。
李國輝:〈從胡適的文學創作重審其早期詩學理論〉,《浙江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
李國輝:《比較視野下中國詩律觀念的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李瑞騰:〈晚清白話文運動的意義〉,《晚清文學思想論》,臺北:漢光出版公司,1992年。
李翠瑛:〈詩情音韻──論新詩的內在節奏及其形式表現技巧〉,《雪的聲音──臺灣新詩理論》,台北:萬卷樓,2007.12。
汪原放:《回憶亞東圖書館》,學林出版社,1983年。
汪雲霞:《知性詩學與中國現代詩歌》,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9年。
狄葆賢:《平等閣詩話》卷二,上海:有正書局出版,清宣統2年。
肖向雲編:《民國詩論精選》,杭州:西泠印社出版,2013年。
肖岸主編:《康熙字典》,北京:華齡出版社,1998年。
周策縱:〈論胡適的詩〉,收入唐德綱:《胡適雜憶》〈附錄〉,臺北:傳紀文學,1980年。
周策縱著,周子平等譯:《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季維龍、曹伯言:《胡適年譜》,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
易白沙:〈孔子平議.下〉,《新青年》2卷1號,上海:群益書社,1916年。
易竹賢:《胡適傳》,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易竹賢:《胡適與現代中國文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周作人著;楊揚編:《周作人批評文集.世紀的回響•批評卷》,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10
林文光編:《錢玄同文選》,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0年。
林庚:《新詩格律與語言的詩化》,北京:經濟日報,2001年。
林明德:〈《嘗試集》的詩史定位〉,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五四文學與文化變遷》,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林明德:〈憂患中的心聲──論胡適之的「白話新詩」〉,《明道文藝》177期,1990.12。
林秋芳:〈建行的認知詩學詮釋──胡適初期的譯詩與新詩〉,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語文學院編:《2012文化.語言.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年11月。
林秋芳:〈節奏的理論及實踐──覃子豪大陸時期的詩論及詩作〉,《南亞學報》第26期,2006年12月;收入陳義芝編選:《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覃子豪》,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2011年3月。
林麗月:〈梅光迪與新文化運動〉,收入汪榮祖編,《五四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武漢大學聞一多研究室編:《聞一多論新詩》,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5年。
阿英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索引》,上海:良友圖書,1936年。
姜濤:《「新詩集」與中國新詩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宣城縣政協文史委員會編:《宣城縣文史資料 第1輯》,宣城縣:出版者不詳,1985年。
施逢雨:〈單句律化:永明聲律運動走向律化的一個關鍵過程〉,《清華學報》,第二十九卷第三期,1999年9月,頁301-320。
施議對:《胡適詞點評.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柳村:《漢語詩歌的形式:詩歌格律新論》,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
柳亞子:《人民日報近代中國人物自述系列.柳亞子自述.續編.1887-1958》,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年。
洪敦明:《漢語文本安置詞間空格線索對於閱讀效率之影響》,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眉睫:《文學史上的失蹤者》,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年。
胡先驌:〈評《嘗試集》〉,《學衡》第1期,1922年1月。
胡宗剛撰:《胡先驌先生年譜長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
胡明編注:《胡適詩存.增補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
胡適:〈十七年的回顧〉,收入姜義華主編,《胡適學術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胡適:〈小詩〉,《每週評論》29期,1919.7.6。
胡適:〈六百男兒行〉,《競業旬報》第30期,1908.10.15。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新青年》第2卷第5號,1917.1.1。
胡適:〈四版自序〉,《嘗試集》,上海:亞東書局,1922年10月。
胡適:〈白話詩八首〉,《新青年》第2卷第6號, 1917.2.1。。
胡適:〈朋友〉,《新青年》第2卷第6號,上海:群益書社,1917.2.1。
胡適:〈附錄:日本譯中國五十年來之文學序〉,收入姜義華主編,《胡適學術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胡適:〈胡適致陳獨秀答錢玄同〉,《新青年》第3卷第4號,1917.6.1。
胡適:〈致陳獨秀信〉,《新青年》,上海:群益書社,1916.9.1。
胡適:〈軍人美談〉,《競業旬報》第30期,1908.10.15。
胡適:〈談新詩〉,《星期評論.紀念號》,1919.10.10第五張,收入楊振武、周和平主編,《紅色起點.14.中國共產主義運動早期稀見文獻彙刊.《每周評論》.《星期評論》.《湘江評論》》,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
胡適:〈談新詩〉,收入姜義華主編,《胡適學術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胡適:〈談談『胡適之體』的詩〉,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胡適:〈論小說及白話韻文〉,《新青年》第4卷第1號「通信欄」,1918.1.15。
胡適:〈贈別怡蓀歸娶〉,《競業旬報》第39期,1909.1.12。
胡適:《去國集.自序》,《嘗試集》再版,上海:亞東書局,1920年。
胡適:《四十自述》,臺北:遠流文化公司,2005年。
胡適:《澄衷中學日記》,收入北京大學圖書館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胡適未刊書信日記》,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
胡適口述,唐德剛譯註:《胡適口述自傳》,臺北:遠流文化公司,2010年。
胡適著,耿雲志主編:《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合肥巿:黃山書社,1994年。
胡適著,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年。
胡懷琛:〈讀胡適之《嘗試集》〉,《神州日報》,1920.4.30。
胡懷琛:《大江集》三版,上海:梁溪圖書館,1924.8.1。
胡懷琛:《詩學討論集》七版,上海:新文化書社,1934年。
胡懷琛編:〈《嘗試集》批評〉,《嘗試集批評與討論》三版,泰東圖書局,1925年。
唐德剛:〈附錄〉,《胡適雜憶》,臺北:傳紀文學,1980年。
夏曉虹:《覺世與傳世──梁啟超的文學道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孫力平:《中國古典詩歌句法流變史略》,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徐志摩:〈《詩刊》弁言〉,《晨報.詩鎸》,1926年4月1日。
耿雲志:〈論胡適的實驗主義〉,《胡適研究論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耿雲志:〈《胡適研究論叢》發刊前言〉,《蓼草續集:耿雲志學術隨筆》,臺北:秀威資訊,2008年。
馬君武:〈哀希臘歌〉,收入施蟄存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大系1840-1919.第11集.第28卷.翻譯文學集.3》,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1年。
高友工:〈《古詩十九首》與自省美典〉,《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社,2004年。
高楠:《《嘗試集》的版本分析兼及文學史評價》,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8年。
常文昌:《中國現代詩歌理論批評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康白情:〈新詩底我見〉,《少年中國.詩學研究號》1卷9期,1920年。
康江昆:《詞與初期白話詩歌的共舞──以胡適的詩詞活動為例》,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5月。
張永中:《文化視野下的變譯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
張黎敏:《《時事新報.學燈》:文化傳播與文學生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曹述敬:《錢玄同年譜》,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曹順慶等編著:《中西比較詩學史》,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曹聚仁:〈時報與狄平子〉,收入曹雷,曹憲鏞編,《上海春秋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梁啟超:《梁啟超全集.9》,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收入張韌主編,《爭鳴小說百年精品系.1》,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
梁啟超主編:《新民叢報》第4期,橫濱:新民叢報社,明治35(1902)年。
梁啟超主編:《新民叢報》第9期,橫濱:新民叢報社,明治35(1902)年。
梁啟超著;周嵐,常弘編:《飲冰室詩話》,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年。
梁菲菲、白學軍:〈切分空間和切分方式對中文閱讀績效影響的眼動研究〉,《心理研究》,2010, 3 (1) : 21-28。
梁實秋著,劉天、華維辛編選:《梁實秋懷人叢錄》,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1991年。
梅光迪著,中華梅氏文化研究會編:《梅光迪文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章太炎:〈答曹聚仁論白話詩〉,收入王永生主編,《中國現代文論選》第一冊,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
章炳麟:《太炎最近文錄》,上海:國學書室,1915年。
章炳麟:《章太炎的白話文》,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
許霆、魯德俊:《新格律詩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
郭延禮:《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修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郭沫若:〈給李石岑的信〉,收入胡懷琛著,《詩學討論集》,上海:新文化書社,1934年七版。
郭沫若:〈論節奏〉,《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20卷》,北京:人民文學,1992年。
郭斌龢:〈梅迪生先生傳略〉,收入宣城縣政協文史委員會編著,《宣城縣文史資料.第1輯 》,1985年。
郭斌龢:〈梅迪生先生傳略〉,收入羅崗、陳春豔編,《梅光迪文錄》,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郭道暉、孫敦恒編:《聞一多青少年時代詩文集》,雲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陳子展撰,徐志嘯導讀:《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陳本益:〈自由詩建行的原則〉,《詩探索》1996年第2期。
陳本益:《漢語詩歌的節奏》,臺北:文津,1994年。
陳啟佑(渡也):〈新詩形式設計的美學──排比篇〉,(《中外文學》21卷9期,1993年2月,頁107-141。
陳啟佑:〈新詩形式設計的美學──對偶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集刊》第1期,1996.6。
陳啟佑:〈新詩緩慢節奏的形成因素〉(《中外文學》7卷1期,1978年6月,頁182-201。
陳萬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
陳學恂,田正平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留學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陳獨秀:〈陳獨秀答錢玄同〉,《新青年》2卷6號,1917.2.1。
喬琦、鄧艮:〈艾青自由詩的建行〉,《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4期。
彭瑞元、陳振宇:〈「偶語易安、其字難適」:探討中文讀者斷詞不一致之原因〉,《中華心理學刊》第46卷第1期,頁49-55。
曾志朗:〈漢字閱讀:腦中現形記〉,《科學人》第20號,2003.10,頁70-73。
覃子豪:《覃子豪全集Ⅰ》,臺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1965年。
覃子豪:《覃子豪全集Ⅱ》,臺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1965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2005年。
黃維樑:〈五四新詩所受的英美影響〉,《中國文學縱橫論》,臺北:東大圖書,1988年。
新詩社編輯部編:《中國新詩集序跋選1918-1949》,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
楊天石:〈錢玄同與胡適〉,《哲人與名士》,臺北:風雲時代,2009年。
楊天石主編:《錢玄同日記.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楊宇清編:〈楊杏佛傳〉,《楊杏佛》,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
楊牧:〈音樂性〉,《一首詩的完成》,臺北:洪範書店,1989年。
溫源寧:〈胡適博士〉,收入蕭南編,《我的朋友胡適之》,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5年。
葉嘉瑩:〈論杜甫七律之演進及其承先啟後之成就〉代序,《杜甫秋興八首集說》,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1997年。
葉維廉:〈中國現代詩的語言問題〉,收入張漢良、蕭蕭編選,《現代詩導讀》,臺北:故鄉出版社,1982年。
葉寶奎著:《明清官話音系》,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
董秀芳:《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成都:四川民族出版,2002年。
賈植芳、俞元桂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雷頤:〈譯者序〉,收入周明之著,雷頤譯,《胡適與中國現代知識份子的選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鄒依霖:《現代詩音樂性及其與聲情關係之美學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6
廖七一:《胡適詩歌翻譯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漢語大詞典訂補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熊權:《《新青年》圖傳》,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
聞一多:〈詩的格律〉,《晨報.詩鎸》第7號,1926.5.13,頁29-31。
聞黎明、侯菊坤編:《聞一多年譜長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趙慧芝:〈任鴻隽年譜〉,《中國科技史料》,第9卷第2期,1988年。
齊全編著:《梁啟超著述及學術活動繫年綱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劉半農:〈四聲實錄序贅〉,《半農雜文第一冊》,北平:星雲堂書店,1934年。
劉半農:〈我之文學改良觀〉,《新青年》3卷3號,1917.5.1。
劉半農:〈詩與小說精神上之革新〉,《新青年》第3卷第5號,1917.7.1。
劉克敵:〈從摯友到對手──對胡適與梅光迪「文學革命」爭論的再評價〉,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8卷第3期,2013年。
劉若愚:〈中國詩學──做為詩之表現媒介的中文〉,收入瘂弦、梅新主編,《詩學》第一輯,臺北:巨人出版社,1976年。
劉復:〈餘論〉,《四聲實驗錄》,北京:中華書局,1950年。
蔡元培等著:《中國新文學大系導論集》,長沙:嶽麓書社,2011年。
蔡介立等:〈眼球移動測量及在中文閱讀研究之應用〉,《應用心理研究》第28期,2005,頁91-104。
鄭雅尹:〈東雲西雁兩遲遲:狄葆賢《平等閣詩話》探析〉,收入黃霖,周興陸主編,《視角與方法.復旦大學第三屆中國文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鄭毓瑜:〈聲音與意義──「自然音節」與現代漢詩學〉,《清華學報》新44卷第1期,2014.3,頁157-183。
鄭慧如:〈新詩的音樂性──台灣詩例〉,《當代詩學》第1期,2005.4。
鄭慧如:〈韻律在新詩中的示意作用〉,《海峽兩岸文學史研討會論文集》,廈門大學,2005.10.15。
黎錦熙著:《國語運動史綱》,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盧樂山主編:《中國女性百科全書.文化教育卷》,瀋陽:東北大學出版,1995年。
錢玄同:〈二十世紀第十七年七月二日錢玄同敬白〉,《新青年》三卷六號,1917.8.1。
錢玄同:〈答胡適論小說及白話韻文〉,《新青年》4卷1號「通信欄」,1918.1.15。
錢玄同:〈錢玄同致陳獨秀〉,《新青年》二卷六號,1917.2.1。
錢玄同等主辦:《湖州白話報》,上海:開明書店,1904.5.15。
錢基博編著:《國學必讀.上》,北京:中華書局,1924年。
龍清濤:《新詩格律理論研究》,北京大學中文博士論文,1996年。
龍榆生:《詞學十講》,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年。
戴望舒:《望舒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謝昭新:〈胡適《嘗試集》對新詩的貢獻〉,《安徽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
鍾軍紅:《胡適新詩理論批評》,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韓海:〈胡適的為人處世哲學〉,《那些年情依何處──民國十大才子的恩怨糾葛 》,北京:台海出版社,2014年。
羅良北編著:《英詩概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羅崗、陳春豔編:《梅光迪文錄》,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蘇曼殊:〈哀希臘〉,柳亞子編:《蘇曼殊全集 1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
龔翰雄:〈歌德作品在中國〉,《20世紀西方文學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龔鵬程:〈傳統與反傳統──論晚清到五四的文化變遷〉,《近代思想史散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Daniel Fried, "Bcijing′s Crypto-Victorian: Traditionalist lnfluences on Hu Shi ′s Poetic Practice”, Comparative Critical Studies, Volume 3, Issue 3, 2006, pp.371-389.
Derek Attridge, The Rhythms of English Poetry, New York: Longman Inc.,1982.
George A. Miller,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4, Vol.101, No.2, pp.343-352。
Reuven Tsur, Poetic Rhythm :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Berne: Lang,1998.
Reuven Tsur, Toward a theory of cognitive poetics, New York: North-Holland, 1992.
Yen MH, Radach R, Tzeng OJ, Hung DL, Tsai JL. (2009). “Early parafoveal processing in reading Chinese sentences,” Acta psychological, 131(1), 24-33. |
指導教授 |
李瑞騰
|
審核日期 |
2016-1-26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