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參 考 書 目
西文參考書目
Audi, Robert, 2004, The Good in the Right: A Theory of Intuition and Intrinsic Valu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allicotte, J. Baird, 1994, “Animal Liberation: A Triangular Affair”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Reading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edited by Louis P. Pojman, Boston: Jones and Bartlett.
Chairman′s foreword in Our Common Future: Report of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URL= http://ringofpeace.org/environment/brundtland.html.
DesJardins, Joseph R., 1993, Environmental Ethics: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Friedman, Milton, 1962, Capitalism and Freedo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riedman, Milton, and Friedman, Rose D., 1979, Free to Choose: a Personal Statement, San Dieg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Feldman, Fred, 1978, Introductory Ethic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Gould, Stephen Jay, 1996, “A Golden Rule— A Proper Scale for Our Environmental Crisis” in R.G. Botzler and S. J. Armstrang, Environmental Ethics: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Hardin, Garrett, 1974, “Lifeboat Ethics,”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Reading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pp. 443-452.
Holland, John, 1998, Emergence: From Chaos to Order. New York: Basic Books.
James, A., Montmarquet, “Good— The Right And The Good,” Net Industries Website, URL=http: //science.jrank.org/pages/9559/Good-Right-Good.html.
James, Gray, “Review of Robert Audi’s The Good in the Right,” Ethical Realism Website, URL= http: //ethicalrealism.wordpress.com/2010/10/19/review-of-robert-audis-the-good-in-the- right/.
Leopold, Aldo, 1987, A Sand County Almanac- - And Sketches Here and There, Illustrated by Charles W. Schwartz, Introduction by Robert Fin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opold, Aldo, 1994, “The Land Ethics”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Reading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edited by Louis P. Pojman, Boston: Jones and Bartlett.
Marietta, Don E. Jr., 1998, “Environmental Holism and Individuals,”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Fall Vol. l0, No. 3.
Miller, Peter, 2010, The smart swarm: how understanding flocks, schools, and colonies can make us better at communicating, decision making, and getting things done., New York: Penguin Group.
Mill, John Stuart, 2001, On Liberty (1859), Kitchener: Batoche Books Limited.
Murdy, W. H., 1975, “Anthropocentrism: A Modern Version” in R.G. Botzler and S. J. Armstrang, Environmental Ethics: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Nash, Roderick Frazier, 1989, The Right of Nature, Wisconsi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Norton, B. G., 1984,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Weak Anthropocentrism” in R.G. Botzler and S. J. Armstrang, Environmental Ethics: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Po-Keung Ip (Guest Editor), 2009,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Vol. 91, No. 1.
Pojman, Louis P., 2000, Global Environmental Ethics, Californi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Rand, Ayn, 1964, The Virtue of Selfishness: A New Concept of Egoism, with additional articles by Nathaniel Branden, New York: Year Published.
Regan, Tom, 1983, The Case for Animal Right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othenberg, David, 2005, Why Birds Sing: A Journey Through the Mystery of Bird Song. New York: Basic Books.
Rolston III, Holmes, 2000, “From Beauty to Duty: Aesthetics of Nature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Environment and the Art: Perspectives on Environmental, edited by Amold Berleant, Burlington, USA: Ashgate Publishing Co.
Sandel, Michael J., 2010,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Sandel, Michael J., 2012, 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Singer, Peter, 1979, Practical Eth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nd edition.
Singer, Peter, 1993, How are we to live?: Ethics in an age of self-interes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inger, Peter, 1998, “Equality for Animals?” in R.G. Botzler and S. J. Armstrang, Environmental Ethics: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Singer, Peter, 2004, One World: The Ethics of Globalization,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nd edition.
Taylor, Paul W., 1989, Respect for Nature: A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Paul W., 1994, “Biocentric Egalitarian”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Reading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edited by Louis P. Pojman, Boston: Jones and Bartlett.
Taylor, Paul W., 2003, “The Ethics of Respect for Nature,”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an Anthology. ed. by Andrew Light and Holmes Rolston III., Oxford: Blackwel.
United Nations, “Report of the World Commission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n General Assemble Resolution 42/187, 11 December 1987, Retrieved: 2007-04-12.
Veenhoven, Ruut, 2009, “Well-being in Nations and Well-being of Nations: Is There a Conflict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ocie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Vol. 91, No. 1.
Wenz, Peter S., 1988, Environmental Justic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Zamulinski, B. E., 1995, An Evolution Foundation For Ethical Intuitionism, A Thesis for the Degreeof Philosophy, Victoria, Australia: La Trobe University.
中文參考書目
王叔岷,1988,《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初版。
王俊斌,2007,〈個體自由、群體權利與全球公民─論人權理念的發展與教育實踐〉,輯於《師大學報》,第52卷第1期,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頁25-44。
王鳳生,2005,《經濟學:個體生活世界之讀解》,台中:滄海書局,初版二刷。
王鳳生.陳思慎,2006,《經濟學—生活世界之讀解》,台中:滄海書局,二版。
石元康,1995,《當代自由主義》,臺北:聯經出版社,初版。
丘昌泰,2007,《鄰避情節與社區治理:台灣環保抗爭的困局與出路》,臺北:韋伯,初版。
李大維,2005,〈大坑蝴蝶生態教育區斑蝶之發生與生態探討〉,刊於《科學教育月刊》,第277期,臺北市: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頁2-9。
李河清,2003,〈永續發展的國際關係面相:全球環境治理〉,刊於《全球變遷通訊雜誌》,第8期,台北: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
李永展,1997,〈鄰避症候群之解析〉,刊於《都市與計畫》,第24卷第1期,臺北: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頁69-79。
李侑珍.盧道杰.李國忠,2005,〈高雄市壽山自然公園的建制過程與初期規劃經驗〉,《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第19卷第2期,南投: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頁103-131。
李瑞全,1999,《儒家生命倫理學》,台北:鵝湖。
李瑞全,2000,〈儒家環境倫理學之基本觀念:對伽理葛特之構想的一個批判回應〉,刊於《鵝湖學誌》,第25期,台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頁189-205。
李瑞全,2012,〈醫藥之良好狀態(wellbeing)之分析:生活品質、生活質量與生命質素〉,刊於《應用倫理評論》,第52期,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141-152。
江羿均(譯).Peters, Steve(著),2014,《黑猩猩悖論》台中,晨星出版社。
朱建民.李瑞全.葉保強,2005,《應用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江麗美(譯).Louis P. Pojman(著),1995,《生與死:現代道德困境的挑戰》,台北:桂冠。
呂建德,〈全球化與社會不平等〉,輯於《社會正義與全球化:福利與自由主義的反思》,台北:桂冠,2004,初版,頁165-211。
邱勇嘉,2007,〈藝術教育與場域的共鳴:體驗環境.展現社區美學〉,刊於《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學刊》,第3期,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頁114-127。
吳明益,2004,《以書寫解放自然:台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台北:大安出版社,初版。
吳美真(譯).王瑞香(審定).Aldo Leopold(著),2000,《沙郡年紀》,台北,天下文化。
吳家恆(譯),2007,《鳥為什麼鳴唱》,台北市:大塊文化。
吳珮瑛,2009,〈複反應巢型羅吉模型—多元政策之效益評估〉,輯於《環境與自然資源值多少—效益與價值衡量之概念、理論、方法與應用》,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初版,頁49-66。
吳珮瑛,2009,〈多價格變動之福利變動衡量—理論與實證〉,輯於《環境與自然資源值多少—效益與價值衡量之概念、理論、方法與應用》,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初版,頁27-47。
吳珮瑛.吳巽庚.楊壽麟.吳麗敏,2009,〈條件評估選擇式資料的理論詮釋與實證檢視—對台灣戶外遊憩效益評估研究的一些啟示〉,輯於《環境與自然資源值多少—效益與價值衡量之概念、理論、方法與應用》,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初版,頁177-215。
吳珮瑛.陳明健,2009,〈環境污染外部成本推估—東港溪自來水源污染個案研究〉,輯於《環境與自然資源值多少—效益與價值衡量之概念、理論、方法與應用》,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初版,頁551-574。
吳珮瑛.黃珮晴.楊壽麟.劉哲良,2009,〈生態環境資源價值效益移轉的統合分析〉,輯於《環境與自然資源值多少—效益與價值衡量之概念、理論、方法與應用》,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初版,頁465-497。
吳珮瑛.蔡惠雯,2009,〈水質受補償需求函數之估計—封閉式條件評估資料之應用〉,輯於《環境與自然資源值多少—效益與價值衡量之概念、理論、方法與應用》,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初版,頁521-549。
吳珮瑛.葉淑琦,2009,〈多環境品質改善之效益分析—各種幸福衡量指標之比較〉,輯於《環境與自然資源值多少—效益與價值衡量之概念、理論、方法與應用》,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初版,頁67-101。
吳珮瑛.劉哲良.蘇明達,2005,〈台灣之生活品質、環境保護與所得水準關係的剖析〉,刊於《全球變遷通訊雜誌》,第46 期,臺北市: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頁1-6。
吳珮瑛.劉哲良.蘇明達,2009,〈由永續發展概念到生活品質內涵的檢視—對台灣ECK的再驗證與SKC的呈現〉,輯於《環境與自然資源值多少—效益與價值衡量之概念、理論、方法與應用》,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初版,頁685-719。
吳珮瑛.蘇明達,〈經驗累積之完整決策條件評估模型之設立—以墾丁國家公園資源經濟效益評估為例〉,輯於《環境與自然資源值多少—效益與價值衡量之概念、理論、方法與應用》,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初版,頁111-136。
吳珮瑛.盧樹弘,2009,〈特徵價格函數式之選擇〉,輯於《環境與自然資源值多少—效益與價值衡量之概念、理論、方法與應用》,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初版,頁393-411。
吳麗敏.吳珮瑛.劉哲良,2009,〈考慮所得不均度的環境顧茲耐曲線—特徵價格法之應用〉,輯於《環境與自然資源值多少—效益與價值衡量之概念、理論、方法與應用》,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初版,頁643-673。
吳聰敏,2012,《經濟學》,台北:雙葉書廊,初版。
吳惠林.彭素玲.杜英儀.林嘉慧,2009,《基本工資調整的個體與整體經濟效果評估—以台灣2007年之調整為例》,台北:中經院出版社,初版。
汪浩(譯),2003,《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Risikogesellschaft—Auf dem Weg in eine andere Moderne, 1986),台北:巨流圖書公司,初版。
林倖妃,2010,〈五大「人禍」 比暴雨還可怕〉,《天下雜誌》,URL= http:// 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318/122/229qt.html。
林建智.1997,〈保險監理基礎理論之探討〉,刊於《保險專刊》,第49輯,台北: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頁173-183。
林雅萱,2004,〈風災過後的溫泉鄉悲歌——台灣溫泉旅遊業的經營倫理與社會責任〉,刊於《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36期,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66-71。
洪哲男,2003,〈全球化與全球社會—反全球化行動之研究〉,刊於《玄奘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頁1-27。
范冬萍,2005,〈突現論的類型及其理論訴求——複雜性科學與哲學的視野〉,《科學技術與辯證》第22卷第4期,山西: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頁49-53。
柯志明,2009,〈愛、自然的價值與環境倫理〉,刊於《應用倫理評論》,第47 期,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137-160。
洪蘭(譯).Norman Doidge(著),2008,《改變是大腦的天性—從大腦發揮自癒力的故事中發現神經可塑性》,台北:遠流出版社。
陳啟天,1992,《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台灣商務,初版六刷。
徐佐銘,2009,〈永續發展與行善的誘惑〉,《應用倫理評論》,第47期,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93-106。
徐佐銘,2009,〈永續發展與動物的生命權:從環境倫理看台灣漁業的轉型〉,《科技、醫療與社會》,第9期,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頁173-212。
徐佐銘,2012,〈論國家公園與幸福人生的關聯:以陽明山國家公園與台江國家公園為例〉,刊於《應用倫理評論》,第52期,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173-201。
高希均.林祖嘉,1997,《經濟學的世界‧上篇:經濟觀念與現實問題》,台北市:天下文化,一版。
陳冠儒,2012,〈環境倫理-初探道路建設對路域生態的影響及野生動物通道設置的意義〉,《正修通識教育學報》,第九期,高雄:正修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頁179-208。
姚蒸民,1999,《法家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紀駿傑,2002,〈邁向多元的權利平等觀:社群權、自然權與代間正義〉,輯於《平等、正義與社會福利:殷海光基金會自由、平等、社會正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台北市:桂冠,頁105-138。
倪進誠.薛婷婷,2013,〈結構下的行動─高雄柴山果農面對人猴關係轉變之調適與抵抗〉,輯於《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25卷第2期,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頁345-383。
袁中新,2000,《環境倫理與科學》,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二版一刷。
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貳》,臺北:台灣學生。
許漢,2004,〈全球化與疆界外的正義序論─合理政治多元主義〉,輯於《社會正義與全球化:福利與自由主義的反思》,台北:桂冠,初版,頁103-163。
張培倫,2003,〈效益與德行:以彌爾效益主義為例〉,刊於《哲學與文化》,第351期,台北:五南。
張煜麟,2004,〈台灣監視器系統作為集體逃避自由的機制?一種自由主義的觀點〉,刊於《資訊社會研究》,第7期,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頁191-218。
張聖琳(譯).Randolph T. Hester, Jr..張聖琳(著),2005,《造坊有理:社區設計的夢想與實驗》,臺北市:遠流,初版五刷。
莊慶信,2002,《中西環境哲學——一個整合的進路》,台北:五南出版社。
黃于坡(等),2011,《營運階段國道永續發展環境復育改善研究計畫》(台北市:交通部台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
黃藿,2005,〈師資培育機構開設人權教育的規劃與挑戰〉,刊於《人權教育與師資培育》,台北:五南,初版,頁35-59。
莊慶達(著).陳明健(編),2003,《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理論基礎與本土案例分析》,台北市:雙葉書廊,初版。
達娃(譯).Ronald Wright(著),2007,《失控的進步》(A Short History of Progress, 2007),台北:野人文化出版,初版四刷。
傅玲玲,2007,〈「不以善惡論之」——韓非人性論之討論〉,《哲學論集》,第40期,臺北:鵝湖月刊出版社,頁79-96。
彭春翎,2007,〈從中壢北帝國事件淺談鄰避現象與身心障礙者人權〉,刊於《應用倫理學研究通訊》,第43期,中壢市: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95-120。
彭春翎,2009,〈台南啟聰學校遷校之鄰避難題與身心障礙者權利的人文思考〉,輯於《特教論壇》,第6期,新竹市: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頁36-47。
彭春翎,2010,〈從魯爾工業區的轉型淺談Leopold美感的保育〉,輯於《應用倫理評論》,第49期,中壢市: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125-132。
彭剛(譯).Leo Strauss(著),2005,《自然權利與歷史》(Nature Right and History, 1953),臺北:左岸文化,初版。
葉保強,2002,《建構企業的社會契約》,台北:鵝湖。
葉保強,2004,〈企業責任與可續性倫理〉,《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第29期,中壢市: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69-92。
葉保強,2005,《企業倫理》,台北:五南。
葉保強,2012,〈幸福的追尋乃發展之道〉,《應用倫理評論》,第52期,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1-20。
楊洲松,2005,〈人權教育:理念、實踐與問題〉,刊於《人權教育與師資培育》,台北:五南,初版,頁1-33。
楊凱成,2007,〈產業遺址製造與城市形象工程:以魯爾區(Ruhr Area)區域轉型為例〉,刊於《民俗曲藝》,第157期,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頁145-183。
程進發,2001,〈從環境倫理學中「生態旅遊」議題思索人類評價自然的根據〉,輯於《2001年生態哲學與環境倫理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詹康,2008,〈韓非論人新說〉,刊於《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6期,臺北市: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頁97-153。
詹康,2010,〈韓非關於用與美的矛盾與合作關係〉,刊於《台灣政治學刊》,第14卷第1期,臺北市:台灣政治學會,頁201-250。
趙仁方(等),2007,〈台灣台東大武地區越冬斑蝶生態之研究〉,輯於《台灣昆蟲》,第27卷第1期,臺北市:台灣昆蟲學會,頁17-30。
楊文山.王乃琳,2012,〈臺灣與香港生活與婚姻幸福感的比較研究〉,刊於《應用倫理評論》,第52期,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115-139。
楊家彥.張建一.吳麗真(譯).Eric Rasmusen(著),2006,《賽局理論與訊息經濟》,台北:五南出版社,初版三刷。
楊新北(譯).W.I.B. Beveridge(著),1984,《科學之路》(The Art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台中,長堤出版社。網路版,URL= http://juang.bst.ntu.edu.tw/art%20science/ASI.pdf。
萬毓澤,2009,〈歷史唯物論中的結構與行動:資本主義起源論再探〉,刊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1期,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頁109-156。
鄭伯暉.陳家祥,2009,〈毒氣元兇未明 潮寮國小暫遷校〉,「民視新聞網」http:// news.ftv.com.tw/,URL=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105/11/1cgez.html。
劉筱蕾.賴世剛,2005,〈以制度面探討水源保護區範圍劃定─以台北市水源特定區為個案分析〉,發表於不動產與城鄉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北大學,頁1-17。
鄧紅風(譯).Kymlicka Will(著),2004,《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主義和公民權》,台北:左岸文化。
廖靜蕙,2012,〈怪手開上山坡,小石虎有家歸不得〉,《環境資源中心》,URL= http://e-info.org.tw/node/79952。
劉育成,2010,〈突現作為弔詭:從整體∕部分到形式∕媒介之區別的社會系統理論觀察〉,刊於《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36 期,臺北:政治大學,頁39-86。
蔡秉睿.葉淑慧.楊玉楨.謝玲.黃行七,2012,〈發現燕尾紫灰蝶群聚越冬地—台灣首筆越冬觀察記錄〉,刊於《蝶》,第2012卷第4期,臺北市:台灣蝴蝶保育學會,頁17-20。
蔡昕皓(譯).Douglas Mulhall(著),2005,《分子世界大未來》(Our Molecular Future: How Nanotechnology, Robotics, Genetic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ll Transform Our World, 2002),台北:商周出版,初版。
錢永祥(著).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編),2002,〈自由主義為什麼關切平等:當代的一個看法〉,輯於《平等、正義與社會福利:殷海光基金會自由、平等、社會正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台北:桂冠,初版,頁1-25。
盧道杰,2004,〈台灣社區保育的發展—近年來國內三個個案的分析〉,輯於《台大地理學報》,第37期,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頁1-25。
蕭振邦,1988,〈韓非哲學的人性觀探論〉,刊於《鵝湖月刊》,第155期,臺北:鵝湖月刊出版社,頁30-38。
蕭振邦,1992,《在亂世中做人:我讀荀子》,台北:漢藝色研,初版。
蕭振邦,2001,〈人類如何對待自然:一個環境倫理學的反思〉,《人文學報》,第23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頁269-311。
蕭振邦,2004,〈環境倫理規範及其集體行動之間隙探究〉,《人文學報》,第29 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頁157-191。
蕭振邦,2005,〈環境正義論述的哲學反省〉,《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36期,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1-8。
蕭振邦,2009,《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現代詮釋》,台北:東方人文學研究基金會,修訂版。
蕭振邦,2009,〈放下的美學:環境美學新展望〉,刊於《應用倫理評論》,第47 期,中壢市: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161-191。
蕭振邦,2009,〈環境美感、環境倫理與人類優質生活〉,環境倫理工作坊─「環境美感鑑賞.環境倫理與人類優質生活」,專案名稱:「永續發展的優質生活及其行動議程研究計畫」,中壢:中央大學。
蕭振邦,2010,〈家變:《二○一二》的環境倫理反思〉,刊於《鵝湖月刊》,第426期,台北:鵝湖月刊出版社,頁1-14。
蕭振邦,2012,〈臺灣環境生活品質之幸福指標理念探究——以主觀幸福理論為進路〉,刊於《應用倫理評論》,第52期,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153-171。
蕭振邦,2013,〈引言:環境美學展望及參考系〉,刊於《應用倫理評論》,第54期,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1-33。
蕭振邦,2015,〈荒野啟動:沙郡年記的解讀與創發〉,刊於《鵝湖月刊》,第40卷第10期,臺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頁2-12。
蕭振邦,〈析評〈Leopold的大地美學〉〉,「環境美學」課程上課講義,頁4。
蕭振邦,〈析評價值論個體主義與整體主義〉,課堂講義,頁7。
蕭振邦,析評〈泰勒的生態倫理觀〉,課堂講義,頁1-2。
蕭振邦,〈倫理直覺主義的演化基本原理〉,課程講義,頁8-9。
韓乾,2002,〈從土地與環境倫理層面探討台灣土地問題與解決之道〉,刊於《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1卷第4期,臺北:臺北地政研究所,頁2-10。
蘇明達.吳珮瑛,〈近似理想誘導支付條件評估模式之理論架構〉,輯於《環境與自然資源值多少—效益與價值衡量之概念、理論、方法與應用》,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初版,頁217-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