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張筑茵(Jhu-Yin Jhang)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
論文名稱 |
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公私協力之研究-以客庄桃園市觀音區大潭及保生社區為例 (The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of the "New Hometown" Community Building Project-Two Case Studies of Hakka Villages in Guanyin District, Taoyuan City: Da Tan Community and Pao Sheng Community.)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至系統瀏覽論文 ( 永不開放)
|
摘要(中) |
近年來,政府下放權力至地方,透過公私部門間的協力合作關係進行政策的推行方式已越來越常見。而社區營造推行多年,「偏鄉」地區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推動社區營造、發展當地社區?故在城鄉發展差距的前提之下,為了解偏鄉社區在公私部門協力的模式下如何發展社區營造,並藉由客庄觀音區大潭與保生社區參與「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所獲得的經驗,檢驗公私協力治理的相關理論,並於最後提供建議於公私部門以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因此本研究首先藉由文獻分析法對公私協力相關理論進行探討,並在理論的基礎下,進而以深度訪談法分析大潭與保生社區參與「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之經驗,並在公私協力治理模式的基礎框架下,探討其互動關係與協力的過程所面臨的困境與未來的可能性發展。 |
摘要(英) |
In recent years, more power is to be devolved to region, through partnership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to promote policy has become much more comm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has executed for many years, but in remote area how to use limited resources to develop communiti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mote area to develop community building in 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 this study through the experience of Da Tan Community and Pao She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New Hometown" Community Building Project as a model to analyze the meaning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theory, and provide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ublic sectors and private sectors, as well as future researches. Therefore, this thesis ues document analysis to review relative theory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and also making in-depth interview with public sectors and private sectors to analyze the experiences of these two communities participated in "New Hometown" Community Building Project, and to investigate difficulties and possibiliti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
關鍵字(中) |
★ 公私協力 ★ 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 ★ 均衡城鄉發展 ★ 社區發展 ★ 社區總體營造 |
關鍵字(英) |
★ Publi Private Partnership ★ "New Hometown" Community Building Project ★ Balancing Urban-Rural Development ★ Community Development ★ Community Building |
論文目次 |
目錄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5
第四節 研究實施與限制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9
第二章、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公私部門協力的理論背景與特性 13
第二節 公私部門協力理論的意涵與互動模式 19
第三節 由下而上運作模式相關研究 25
第四節 個案參與之計畫介紹 35
第三章 個案概述 57
第一節 觀音區概述 57
第二節 客庄大潭與保生社區概述 7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75
第一節 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公私部門的角色定位 75
第二節 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的協力情形 80
第三節 影響公私協力發展之因素 85
第四節 保生社區研究結果之補述 96
第五章 研究結論及建議 10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6
參考文獻 109
附件一 訪談大綱 117
私部門訪談大綱(社區發展協會)117
社區規劃師訪談大綱118
公部門訪談大綱 119
附件二「均衡城鄉發展推動方案」17縣市計畫一覽 121 |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珮蓉(2015)。農村再生計畫對居民生活品質滿意度及社區參與度之影響-以台南市農村社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千文(2005)。公私協力執行的經驗性研究 --以台北市社區規劃師制度為例。私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行政院(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臺北市:行政院。
朱景鵬(2006)。府際關係管理與行政效能強化之研析,研考雙月刊,30(6),65。
朱景鵬(2009)。建立中央與地方夥伴關係 提升政府治理量能,研考雙月刊,33(6),7。
江明修(2002)。非營利管理。臺北:智勝文化事業。
呂育誠(2004)。中央與地方夥伴關係的省思與展望,中國行政,75,29。
李長晏、林煥笙(2009)。中央與地方協力夥伴關係之分析-以台中縣潭子段旱溪整治工程爲例,公共行政學報,31,4。
李長晏(2007)。邁向府際合作治理: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元照。
李柏毅(2015)。賦權式規劃在臺北的實踐?以社區規劃師制度為例。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永展、范淑敏(2004)。台灣城鄉風貌改造運動之研究-調節理論觀點的檢視。建築與規劃學報5(2),134。
李宗勳(2004)。公私協力與委外化的效應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改造工程。公共行政學報,12,41-77。
李振鴻(2004)。社區規劃師制度執行成效評估因素之建立-以公部門角度探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俊豪(2010),台灣居民之社區意識-系統模式之分析,都市與計劃,37(2),209-225。
社團法人臺灣史研究會(2014)。觀音鄉誌。桃園:桃園縣觀音鄉公所。
邢瑜(2013)。政策變遷對社區意涵的影響:台灣一九九四至二O一二年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中國行政評論,19(4),10。
吳英明(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2(3),1-12。
吳珮雯(2003)。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珮菱(2013)。公私協力與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營造之研究-以桃園縣龍潭鄉水田老屋客庄研究調查計畫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吳敏賢(2011)。公私協力參與社區總體營造治理之研究-以花蓮縣富源社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吳惠琴(2007)。台灣地區城鄉人口與就業之研究--經濟基礎分析法之應用。私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暉月(2001)。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班論文,未出版,高雄。
宋寶麒(2006)。社區營造法制化之研究-以政府角色觀點出發。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周志達(2005)。從政策口號到社會行動:嘉義縣社區政策之行銷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紀俊臣(2002)。中央與地方夥伴關係之建構與推展。中國地方自治,55(8),4-7。
高誓男(2012)。中央與地方公共治理互動機制。研考雙月刊,36(6),146。
夏學理、沈中元、劉美芝、劉佳琦、黃淑晶(2005)。文化機構與藝術組織。臺北市:五南書局。
郭瑞坤、王春勝(2004),地區發展相關因素整合居民結構區隔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7(1),26。
郭彰仁、郭瑞坤、侯錦雄、林建堯(2010),都市與非都市計畫區社區居民參與環境改造行為模式之比較研究-以台灣南部為例,都市與計畫,4,418-423。
施文彬(2015)。公私協力合作模式活化公有遊憩場域之研究:公私協力合作模式。私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胡伯賢(2008)。臺北市推動腳踏車使用生活化之研究:公私協力的觀點。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范玉梅(1999)。關於觀音「大潭」:一個聚落的生活空間史的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9)。夏日最後一場音樂會藻礁的吶喊,社區總體營造電子報,2-3。
許誌庭(2014)。偏遠地區教育困境 : 空間、社會與文化。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1(1),35-36。
孫本初、莫永榮(1995)。「型塑企業型政府策略之探討」,人事月刊,25( 4),20-22。
陳元陽(2007),地方居民環境居住經驗、社區意識及參與態度分析,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1(3),43-64。
陳佩君(1999)。公私部門協力理論與應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定銘、廖曼淇(2014)。公私協力與地方社區產業發展之策略-以桃園縣大溪鎮三協會為例。論文發表於開南大學公共事務學系舉辦2014年第九屆全球化與行政治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縣。
陳建仁(2008)。單一制國家中央與地方夥伴關係之建構-以日本地方分權改革為例,東吳政治學報,26(4) ,101。
陳姿瑾(2006)。公私協力關係推動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以陽明山竹子湖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姵綸(2007)。台灣城鄉風貌改造計畫發展與專案執行的經驗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景霖(2008)。公私協力夥伴關係之治理模式-以花蓮縣豐田社區總體營造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榮俊、祝瑞敏(2008)。縣級鄉村風貌綱要規劃評析與農村之發展,水保技術,3(4),228。
章英華(2015)。都市化、社區與城鄉關係。收入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精簡本(第四版)》,臺北:巨流圖書。
張凱智、宋秉明(2010)。社區意識與民眾參與關係之研究-以夥伴關係為干擾變數。觀光旅遊研究學刊,5(2),65。
張潤書(2002)。行政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張瓊玲、張力亞(2005)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管理及運作過程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為例,華岡社科學報,19,31-36。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頁33-34。
游鎔潞(2006)。地方政府推動城鄉新風貌政策執行機制之研究─以中和市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程明修、詹鎮榮(2012)。全球化/福利國家/特別權力關係/公私協力。臺北市:元照出版公司。
黃怡雯(2008)。偏遠地區國中學生基測成績之探究。學校行政,58,62-66。
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7)。社區意識及其影響因素之探索性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1(2),7。
曾大仁、陳興隆(2014)。城鎮風貌跨域整合計畫。國土與公共治理季刊,2(4),102-103。
董建宏(2009),臺灣農村規劃與再生的困境--臺灣農業與農村發展過程的反思,經濟前瞻,122,84-87。
葉青修(2003)。台中市社區規劃師制度施行經驗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劉立偉(2008)。社區營造的反思:城鄉差異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都市與計劃,35(4),320。
翟本瑞(2007)。膚淺研究法的實用性與客觀性。收入周平、楊弘任編《質性研究的眾聲喧嘩》,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鄧美娥(2004)。縣市層級公部門推動民眾參與社區環境改造工作之研究 。私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鄧學謙、劉逸文、呂宇弘(2010)。鄰都市邊緣社區農村再生營造規劃經驗-觀音鄉樹林社區。造園季刊,68,。
賴貞男(2009)。公私協力理論與應用-以屏東縣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鍾京佑(2005)。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世界衛生組織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戴志璁、蔡亞芸(2012)。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對福利社區化滿意之研究。Journal of Data Analysis,7(5),34。
簡俊發(2010)。夥伴關係治理應用於農村發展之探討--以農村再生試辦社區為例,土地經濟年刊,21,35-61。
羅盛國(2007)。從公私協力觀點探討地方產業推動之研究-以桃園蓮花季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瞿海源等主編(201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
二、網路資料
文化部網站(2016)。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發展。2016年 06 月13日,取自:http://www.moc.gov.tw/content_268.html。
內政部均衡城鄉發展推動方案(2015)。均衡城鄉發展推動方案-桃園市。2015年12月1日,取自:http://trp.org.tw/city02.php?c=2。
內政部統計處國土資訊系統。社會經濟統計地理資訊網。2015 年 9月1 日,取自:http://moisagis.moi.gov.tw/moiap/gis2010/index.htm。
內政部營建署網站(2015)。均衡城鄉發展推動方案(核定本)。2015年12月9日,取自: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8307&Itemid=178。
內政部營建署網站(2015)。城鎮風貌型塑整體計畫(102-105年)。2015年12月21日,取自: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6602:102-105&catid=183:2010-03-03-07-45-29&Itemid=76。
內政部營政署網站(2015)。均衡城鄉 在地啟航─打造富麗風情小鎮起跑。2015 年 12 月30日,取自:http://www.moi.gov.tw/print.aspx?print=news&sn=9744&type_code=02。
內政部營政署網站(2015)。推動城鄉均衡發展-創造富麗農村,形塑風情小鎮。2015 年 12 月30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chi/chi_ipmoi_note/ipmoi_note_detail.aspx?type=2014B&sn=150。
內政部營政署網站(2016)。92年度「新故鄉社區營造-社區風貌營造計畫」申請補助作業須知。2016 年 06 月17日,取自: 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0139&Itemid=53。
桃園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16)。桃園市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 。2016 年6月6日,取自:http://urdb.tycg.gov.tw/home.jsp?id=35&parentpath=0,2,10&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dataserno=201310170042&aplistdn=ou=data,ou=landscape,ou=chdevelopment,ou=ap_root,o=tycg,c=tw&toolsflag=Y。
許立一(2000)。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由企業型政府的限制反思我國的政府再造。2016年06月14日,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C-091-156.htm。
國家發展委員會網站(2015)。國土發展空間策略計畫(核定本)。2015年12月16日,取自:https://www.ndc.gov.tw/cp.aspx?n=6BB60D1AAEF70918&upn=226CAF0DC5F39EF8。
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2016)。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16年06月14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6640/。
彭宣雅、邵冰如(2016)。27公里藻礁線剩最後4公里。2016年1月3日,取自:http://www.tyt.org.tw/Email/showrd.asp?id=2779。
臺灣地名研究(2016)。台灣省各鄉鎮行政區圖。2016年 06 月17日,取自:https://market.cloud.edu.tw/content/local/tauyan/lonkan/content/geo/geo6/gwan-in.htm。
魅力城鄉主題網(2016)。社區規劃師推動成果。2016 年 6 月7日,取自:http://trp.cpami.gov.tw/ch/ArtHtml_Show.aspx?ID=bbcef3be-e798-4e76-8792-e213e3aa5d74&path=481。
環境資訊中心(2016)。等了7年觀新藻礁成立野生動物保護區。2016 年1月3日,取自:http://e-info.org.tw/node/98471。
三、英文文獻
Bellah et. al. (1985). Habits of the heart :Individualism and commitment in American lif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rnwall, J. R. & Perlman, B. (1990). Organizational Entrepreneurship,Boston, MA: Irwin (McGraw-Hill).
Kemaghan, K. (1993). Partnership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Canadi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36(1) : 57-76.
Pierre, J. & Guy Peters, B.(2005). Governing Complex Societies:Trajectories and Scenarios. Palgrave Macmillan.
Wolman, H., & Leadbur, L. (1980). Concepts of Public-Private Cooperation. In Farr, Cheryl, A., (Ed.), Shaping the Local Economic: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economic develop(pp.25-32). DC: International Ci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 |
指導教授 |
劉小蘭(Hsiao-Lan Liu)
|
審核日期 |
2016-8-19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