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3729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 、訪客IP:3.147.6.134
姓名 陳又甄(You-Jhen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
論文名稱 客家山原複合行政區政策對族群關係 之影響-以苗栗縣泰安鄉北五村為例
(Influence of Hakka and Indigenous people complex administrative policy on Ethnic Relations – A Case Study of Tai′ an Township, five Villages north, Maori County.)
相關論文
★ 客家特色產業發展之回應性評估★ 休閒生態園區體驗行銷之研究—以新竹老頭擺客家美食休閒生態園區為例
★ 屏東六堆地區邱氏家族變遷之研究:政治菁英觀點★ 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
★ 客家社團成員參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觀點★ 紫金礦業與上杭縣之發展
★ 新北市客家文創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 泰國客家女性與客家文化推動之研究: 以泰國客家之音啟芳論壇為例
★ 從公私協力觀點探討地方產業推動之研究-以桃園蓮花季為例★ 文化創意產業網站品質評估之研究
★ 文化創意產業感性行銷之研究-以苗栗三義木雕為例★ 桃園縣高齡者學習需求與參與意願之研究
★ 南桃園國小客家新移民子女教育之研究--多元文化教育與文化再製理論★ 兩蔣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兼論其對客家文化園區的啟示
★ 桃園縣國民小學實施客語教學執行成效之研究-以學校支持系統觀點★ 寶島客家電台志工人力資源發展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自西元 2012 年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進入原住民族行政區,兩種政策競合地
區逐漸延伸出許多問題,在山地鄉裡,政府規定必須由原住民擔任鄉長,給予原
住民族適合的治理方式,但也因此對當地其他族群有所影響。苗栗縣泰安鄉的客
家族群與原住民族群之間人數較為懸殊,且泰安鄉北五村為原住民族群及客家族
群混合居住最密集的地方,政策制訂與推動對其族群關係之影響甚鉅。
本研究共採用「文獻分析法」、「社會網絡分析法」以及「深度訪談法」三種
研究方法,對泰安鄉北五村中利害關係人,包含公部門、私部門與第三部門,進
行組織互動網絡分析、議題網絡分析與深度訪談,得以對不同組織與不同族群,
能有更深層的瞭解與剖析。在相關文獻理論建構的方面,針對「族群關係」、「多
元文化」與「政策網絡」等關鍵字,收集與此相關的研究文獻,進而將資料加以
整合、歸納與析探。而從研究發現中,得之苗栗縣泰安鄉北五村族群之政策網絡
鬆散、族群生活關係緊密以及擁有豐富的多元文化。最後,本研究提出之研究建
議為積極推動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的政策與原住民族群與客家族群之間應資源
共享,希冀對政府發展族群相關政策之制定與推行有所助益。
摘要(英) Since 2012, the idea of promoting Hakka culture in the regions of indigenous
people has been implemented. The policies for Hakka and indigenous people culture
have brought many problems. In the regions of indigenous peoples, the government
allows them to elect indigenous people to be township mayors so that it is easier for
township mayors to get along with and deal with the majority of indigenous residents.
However, it causes somehow impact on other ethnics. For example, the number of
population of Hakka and indigenous people in Tai’ an Township, Miaoli County,
where is the high mix of these two ethnics, is unbalanced. Thus, making and
promoting policies will have a big influence on their relations.
This study applies "Document analysi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For instance, interested parties in Tai’ an Township, five villages
north including the Public sector, Private sector and Third Sector is used
"Organizational interaction network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to analyze it.
From the research, people can have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detail analysis between
different organization and ethnics.
As for the theory in the related references, it is essential to collect and analyze
the past studies referred to the key words, Ethnic Relations, Multiculturalism and
Policy Network. According to those studies, the policies for the ethnics in Tai’ an
Township in Miaoli County, five villages north has Loose network, close relation in
life and multi-culture.
This study is suggested the policies of promoting Hakka culture be more active.
Furthermore, Hakka and aboriginal people should share resources. This study may be
helpful for the government to make and promote the policies related to the ethnic
development.
關鍵字(中) ★ 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
★ 族群關係
★ 多元文化
★ 政策網絡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5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7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理論基礎 ................................................................15
第一節 相關文獻回顧............................................................................................15
第二節 族群關係與多元文化................................................................................23
第三節 政策網絡與客家山原複合行政區政策....................................................31
第三章 苗栗縣泰安鄉客家山原複合行政區個案析探........................51
第一節 苗栗縣泰安鄉概況....................................................................................51
第二節 苗栗縣泰安鄉客家人之移入....................................................................54
第三節 苗栗縣泰安鄉北五村概況........................................................................58
第四章 實證結果分析 ............................................................................65
第一節 泰安鄉北五村政策之組織互動網絡分析與議題網絡分析....................65
第二節 泰安鄉北五村地方公職人員之歷年析探................................................87
第三節 泰安鄉北五村政策對族群關係之衝擊....................................................92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建議 ......................................................................125
第一節 研究發現..................................................................................................125
第二節 研究建議..................................................................................................129
參考文獻 ................................................................................................135
II
壹、中文部分........................................................................................................135
貳、英文部分........................................................................................................140
附錄一:社會網絡調查表 ....................................................................143
附錄二:深度訪談題綱 ........................................................................146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中央選舉委員會 (2014)。103 年直轄市長、縣(市)長、直轄市議員、縣(市)議員
選舉當選人名單。2015 年 6 月 20 日取自網址:
http://www.cec.gov.tw/bin/home.php/。
王甫昌 (2002)。第八章:台灣的族群關係研究。王振寰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
頁 233-274,臺北:巨流。
王甫昌 (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學群。
王保鍵 (2011)。臺灣客家運動與《客家基本法》。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博士論文。本論文獲行政院客家委員 100 年客家研究優良博碩士論文獎助。
(2015)。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與原住民行政區競合下之族群關係:以苗
栗縣泰安鄉為例。文官制度季刊。7(1),頁 71-94。
丘昌泰、余致力、羅清浚、張四明、李允傑 (2001)。政策分析。臺北:國立
空中大學。
丘昌泰 (2008)。族群、文化與認同:連鎖關係的再檢視。國家與社會學報,5,
頁 1-36。
朱鎮明 (2005)。政策網絡中協力關係的成效:理論性的探討。公共行政的變遷
與挑戰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吳乃德 (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臺灣族群政治理論初探。載
於張茂桂(主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
吳蕙珍 (1994)。族群關係之研究:兼論中山先生處理民族問題之理念。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允傑、丘昌泰 (2003)。政策執行與評估。國立空中大學。
李長晏 (2007)。中臺灣跨域治理案例之探討-以大甲溪流域管理為例。中國地方
自治,60(5),頁 16-34。
沈六 (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識型態與理論。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
文化教育,頁 47-70。臺北:臺灣書店。
林鍾沂 (1994)。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踐。臺北:瑞興圖書。
林玉華 (2002)。政策網絡理論之研究。臺北:瑞興。
林俐瑩、吳憲 (2013)。由林先祥拒絕領獎事件探究優惠性差別待遇與族群歧視
之關係(上)。萬國法律,191,頁 58-75。
客家委員會 (2003)。九十二年臺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客家委員會委託研
究報告。臺北:客家委員會。
客家委員會 (2011)。99 年至 100 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客家委員
會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客家委員會。
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2016)。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網址:
http://www.hakka.gov.tw/mp.asp?mp=69.
施正鋒 (2002)。客家族群與國家—多元文化主義的觀點。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
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
(2003)。臺灣民族主義。臺北:前衛圖書。
(2004)。臺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臺中:新新臺灣文教基金會。
(2006)。臺灣族群政治與政策。臺中:新新臺灣文教基金會。
(2007)。臺灣政治史。臺中:新新臺灣文教基金會。
洪泉湖 (2005)。臺灣的多元文化。臺北:五南圖書。
胡幼慧 (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范麗娟 (2004)。深度訪談。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臺北:心理。
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 (2012)。苗栗旅遊服務中心,取自網址:
http://www.mlc.gov.tw/。
苗栗縣泰安鄉公所 (2010)。歷史沿革,取自網址:
http://www.miaoli.gov.tw/taian_township/。
(2012)。關於泰安,取自網址
http://www.miaoli.gov.tw/taian_township/。
苗栗縣戶口服務網 (2015)。105 年 5 月份原住民人口統計表。2016 年 6 月 10 日
取自苗栗縣戶口服務網,取自網址:
http://mlhr.miaoli.gov.tw/xlsgetfile_10410m.php/。
苗栗縣政府 (2015)。旅遊休閒,取自網址:http://www.miaoli.gov.tw/cht/main.php/。
俞玫妏譯 (2005)。社會行銷。臺北:五南。譯自Philip Kotler, Ned Roberto, andNancy Lee. (2002).Social Marketing: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2nd
Edition,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5)。「地方制度法」立法院修正通過,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
回復公法人自治,確實保障原住民族參政權。2015 年 11 月 12 日取自原住
民族委員會,取自網址:
http://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35AE118732EB6BAF&DID=0
C3331F0EBD318C22B95A8075248298F。
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5)。「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有關「原住民地區」條文之
規定。2015 年 11 月 12 日取自原住民族委員會。
網址:http://law.apc.gov.tw/NewsContent.aspx?id=62/。
徐正光 (1998)。臺灣客家族群關係研究的回顧。客家文化研究。通訊創刊,30-39。
泰安鄉志編纂委員會 (2008)。苗栗縣泰安鄉志(上冊,下冊)。苗栗:泰安鄉公所。
高斌純 (2013)。以多元文化觀點對於網絡論壇攻擊性言詞之研究—以中時網絡
論壇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課程碩士論文。
張玓 (1991)。泰雅族北勢群山胞的生活空間─以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為例。臺
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茂桂 (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
張人傑 (2003)。集體人權與發展:理論與反思---兼論台灣原住民族與少數族群
權利問題。人權理論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張德永 (2005)。多元文化的理論與議題。載於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上冊)。新
北:國立教育研究院。
張維安 (2006)。記憶、認同與族群:族群記憶與台灣客家意識的發展。行政院
客家委員會 95 年度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張致遠 (2007)。苗栗縣客家風情。苗栗縣文化觀光局。
張棋炘 (2011)。族群衝突及其解決。全球政治評論,35,頁 111-142。
莊富源 (2010)。肯認差異:多元文化主義的弱勢教育意涵。研習資訊,27(6),
頁 3-8。
許占文 (2012)。遊走在族群邊緣:一個客家聚落的經社變遷。國立聯合大學經
濟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思妤譯 (2007)。科特勒談政府如何做行銷。臺北:台灣培生教育。譯自Kotler,
Philip andNancy Lee. (2006) .Marketing in the Public Sector:A Roadmap for
Improved Performance.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Pearson Education.
陳文俊 (1997)。臺灣的族群政治。香港:香港社會科學。
陳枝烈 (1997)。臺灣原住民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陳美如 (2000)。多元文化課程理念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陳麗華 (2000)。族群關係課程發展研究。臺北:五南圖書。
陳本騰 (2004)。原住民部落居民對發展觀光產業影響的認知―以苗栗縣泰安鄉
南三村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樺 (2010)。淺談多元文化主義─展望多元文化教育,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87。
陳銘泰 (2010)。政策網絡探討。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116。
陳定銘 (2012)。客家社會企業與社會網絡分析(1 版)。臺北:智勝。
黃尚文 (2006)。多元文化思潮之爭義及其對臺灣多元文化教育之啟示。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卓權 (2008)。進出客鄉:鄉土史田野與研究。臺北:南天書局。
黃榮源、謝耀霆(2009)。臺北市節能減碳政策之研究:以政策行銷角度分析。文
官制度季刊,1(4),79-110。
黃世明、許占文 (2012)。泰安鄉清安村洗水坑客家聚落族群邊界的生成變化。
客家公共事務學報,5。
楊長鎮 (1994)。在民族國家的邊緣:臺灣反對運動中的客家問題意識。客家文
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楊槐駒 (2004)。森林經營與資源依賴社區關係之研究―苗栗縣泰安鄉個案研
究。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浦霖(2009)。原住民社區更新之探討—以苗栗縣泰安鄉天狗部落為例。中興大
學水土保持學系所碩士論文
葉神保 (2002)。排灣族 caqovoqovoli(內文)社群遷徙與族群關係的探討。國立東
華大學族群關係文化所碩士論文。
葉至誠、葉立誠 (2005)。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
詹棟樑 (1993)。現代教育哲學。臺北:五南圖書。
廖美莉 (2002)。原住民保留地政策應兼顧國土保安及原住民權益。全民論壇,
11。
廖俊松 (2007)。從網絡治理觀點觀察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之執行。政策研
究學報,7,頁 35-64。
劉俊斐 (1995)。政治共同體的塑造與重整-兼談國家認同教育之政策方向。國
教園地,53、54,頁 11-18。
劉宜君 (2002)。政策參與與政府再造-談政策網絡的概念與類型。國家政策論壇,
憲政(研)091-008 號。
劉宜君、陳敦源、蕭乃沂、林昭吟 (2005)。網絡分析在利害關係人概念之應用:
以我國全民健保政策改革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4(1),頁 95-130。
劉阿榮 (2006)。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新北:揚智文化。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蔣駿 (2014)。婚姻事件裁判之性別研究—以花蓮地區離婚判決為例。國立東華
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多元文化教育博士班博士論文。
蔡允棟 (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評
論,11(2),頁 47-76。
(2006)。民主行政與網絡治理:「新治理」的理論探討及類型分析。台灣
政治學刊,10(1),頁 163-209。
臺中市和平區戶政事務(2015)。人口統計,網址:
http://www.hheping.taichung.gov.tw/。
韓家炳 (2006)。多元文化、文化多元主義、多元文化主義辯析—以美國為例。
史林。5,頁 185-188。
簡錫昌 (2005)。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談新臺灣之子的教育策略。南投文教,23,
頁 20-23。
謝世忠 (1987)。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社。
謝媄婷 (2012)。客家文化館運作之政策網絡分析: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與桃園縣
客家文化館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譚光鼎 (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臺北:五南圖書。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 (2001)。多元文化教育。臺北:高等教育。
蘇芳韻 (2005)。由溫泉觀光開發現況探討原住民部落發展困境之研究—以泰安
溫泉為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蘇偉業 (2007)。政策行銷:理論重構與實踐。中國行政評論,16(1),頁1-34。
貳、英文部分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human prejudice. Cambridge: Addison Wesley.
Abramson, Harold J (1980). Assimilation and Pluralism. In Stephan Thernstrom(Ed.),
Harvar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thnic Groups. (pp.150-160).
Anderson, Benedict. (1990). Imagined Communities. New York: Verso.
Barth, F. (1969). Introduction. In Fredrik Barth (Ed.),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pp.9-38).London: Allen &Unwin.
Brewton Berry and Henry L Tishler. (1978).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 4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pp.271).
Benson, J.K (1982).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 in D. L. Rogers and D.
Whetten(Eds.), Inter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Am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Borzel, Tanja A. (1998). Organizing Babylon-on the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Policy
Networks. Public Administration, 76(2), 253-273.
Buurma, H. (2001). Public policy marketing exchange in the public sector.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35(11-12), 1287-1302.
Crabtree, B.F. & Miller, W.L. (Eds.) (1992).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
Emirbayer, M. & J, Goodwin. (1994). Network Analysis, Culture, and the Problem
of Agenc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Gordon, Milton M. (1964).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rowitz, Donald L. (1975). Ethnicity Identity. In Nathan Glazer and Daniel P.
Moynihan (Eds.), Ethnicity; Theory and Experience.
Heclo, Hugh. (1978). Issue Networks and the Executive Establishment, In A. King
(Ed.) The New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James, A. Banks, Cherry & A. McGee, Banks. (199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2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pp.11)
Kallen, Horace M. (1956). Cultural pluralism and the American idea: An essay in
social philosophy.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Kenis, P. & Schneider, V. (1989). Policy Networks as an Analytical Tool for Policy
Analysis. Paper for Conference at Max Planck-Institute, Cologne, 4-5.
Kymlicka, Will. (1995).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ickert, Walter J. M., Erik-Hans Klijn & Joop F. M. Koppenjan. (1997). Introduction:
A Management Perspective on Policy Networks. In Kickert, Walter J. M.,
Erik-Hans Klijn & Joop F. M. Koppenjan (Eds.), Managing Complex Network:
Strategies for the Public Sector. (pp.1-13). London:Sage Publication.
Konig, Matthias. (1999). Cultural Diversity and Language Policy.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51(161). (EBSCOhost)
McFarland, A. (1987). Interest Groups and Theories of Power in America.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7(1): 129-147.
Marin, Bernd and Renate Mayntz (Eds.) (1991). Policy Networks: Empirical
Eevidence and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Inc.
Marsh, David and R.A.W. Rhodes (Eds.) (1992).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Government. Oxford: Clarendon Press.
Mitchell, K. (1993). The debt maturity choic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6, 309-320.
Marger, Martin N. (1994).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American and Global. Geertz,
Clifford.
Marsh, David(Ed.). (1998). Comparing Policy Networks.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on, J.J. & Jordan, A. G. (1979). Governing Under Pressure. Oxford:
Martin Robertson.
Parekh, Bhikhu. (2000). Rethinking Multiculturalism: Cultural Diversity and
Political Theory.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Smith, Martin J. (1993). Pressure, Power and Policy: State Autonomy and Policy
Networks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London: Harverster Wheasheaf.
Taylor, D. M., Wright, S., Moghaddam, F., & Lalonde, R. (1990). The personal
group discrepancy: Perceiving my group, but not myself, to be a target for
discrimin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6,254-262.
Wilkes, S. and Wright, M. (1987). In comparative government industrial relation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Waston, C. W. (2000). Multiculturalism,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Wallensteen, P. (2007). Understanding Conflict Resolu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指導教授 陳定銘 審核日期 2016-7-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