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212501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5 、訪客IP:3.128.170.142
姓名 張朝舜(Chao-Shun Ch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馮銓(1595-1672 年)官宦生涯的研究
(A Study of Feng Quan (1595-1672) Career in Politics)
相關論文
★ 俞正燮婦女思想之研究★ 石達開與太平天國之研究(1831-1863)
★ 《民報》歷史觀之研究★ 太平天國婦女地位之研究
★ 論蔣李內爭與國共內戰之挫敗(1945-1949)★ 明末樞輔孫承宗之研究
★ 《大公報》在國共內戰初期立場之研究(1945.12-1947.1)★ 葉公超與中華民國外交(1949-1961)
★ 國共內戰之書寫—以《巨流河》等五本文藝作品為例★ 石門水庫教會之研究
★ 兩岸基督教詩歌創作之探討—以天韻合唱團及呂小敏為例★ 雍正能臣李衛之研究
★ 清世祖理漢政策(1651-1661)★ 清代徽州鹽商子弟教育研究(1644~1840)
★ 三元宰相--商輅之研究★ 賢媛之冠-商景蘭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馮銓身跨明清兩朝,官職升遷始終至大學士。天啟年間,馮銓雖依附魏忠賢,但其動機是為父報仇。鼎革之際,馮銓主動選擇薙髮仕清。馮銓仕清後,為了改善清朝制度時常與洪承疇等人奏言,以及多次參與編修史書和選用人才等事務。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月,乾隆皇帝下令將馮銓列入《貳臣傳》乙編。乾隆皇帝在九年後更以罔顧名節,身事兩朝,降附後又無功績可紀,削奪馮銓諡號。馮銓雖親附魏忠賢,又被乾隆皇帝列為「貳臣」,然而他能活耀於明清官場,且得到明熹宗、多爾袞、順治皇帝對他宦績的肯定以及死後獲得康熙皇帝所賜予的殊榮,顯然他的仕宦之道有其特殊之處。
摘要(英) During his life, Feng Quan served both the Ming and the Qing Dynasties; his highest position was the Grand Secretary.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Tianqi, Feng allied himself to Wei Zhongxian, but his true intention was to avenge his father. On the verge of a regime change, Feng willingly adopted the Manchu queue hairstyle and gave his full loyalty to the Qing Dynasty. Thereafter, he and other officials such as Hong Cheng-chou submitted several reports to the emperors with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governance. He was also involved in tasks such as the compilation of historical records and recruitment of talent. In the 10th month of the 46th year of Emperor Qianlong’s reign (1781), Emperor Qianlong ordered Feng to be listed in the Yi Bian of official Biographies of the Two Dynasties. Nine years later, Emperor Qianlong further deprived Feng of his posthumous title due to the lack of respect towards honor and integrity he exhibited by serving two dynasties, and his lack of contributed merit after surrendering to the Qing Dynasty. Although Feng was allied to Wei and was listed as 「Officials of Two Dynasties」 by Emperor Qianlong, the fact that he was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political arena of both dynasties, with his performance noted by Ming Xizong, Dorgon, and Emperor Shunzhi – in addition to being honored with shi hao by Emperor Kongxi – suggests that there were notable qualities in his career.
關鍵字(中) ★ 馮銓
★ 魏黨
★ 貳臣
★ 東林黨
★ 明清鼎革之際
關鍵字(英) ★ Feng Quan
★ Wei’s henchman
★ Officials of Two Dynasties
★ Dong Lin Tang
★ regime change betwee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
誌謝辭................................................iii
目錄....................................................v
圖表目錄..............................................vii
緒論....................................................1
壹、研究動機...........................................1
貳、研究範圍與時間斷限..................................3
參、研究回顧...........................................4
肆、研究方法與史料運用.................................14
伍、章節安排 .........................................17
第一章 馮銓的家庭背景與明朝仕途..........................19
第一節 涿州馮氏家族..................................19
第二節 馮銓在明朝仕途的發展...........................30
第三節 被貶為民......................................41
第二章 馮銓在清朝的仕途................................49
第一節 多爾袞時代的作為 ..............................49
第二節 順治時代的作為.................................58
第三章 馮銓兩朝仕宦的特色...............................69
第一節 馮銓仕宦的特色.................................69
第二節 馮銓宦績的評價.................................77
結論...................................................85
附件一 涿州馮氏(一至十一代)族系表.......................89
附件二 馮銓在明歷任官職列表..............................91
附件三 馮銓在清歷任官職列表..............................93
徵引書目................................................95
參考文獻 一、實錄
《明神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教印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熹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實錄附錄‧明崇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年。
李長春,《明實錄附錄‧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
圖海等修,《清實錄二‧太宗文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鄂爾泰等修,《清實錄三‧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馬齊等修,《清實錄四~六‧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慶桂等修,《清實錄九~二十七‧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二、明清史籍
于敏中等編,《御制文集》(初集30卷,二集44卷,三集16卷,餘集2卷)收入於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436-43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王夫之,《讀通鑑論》(30卷,末1卷),臺北:漢京文化事又有限公司印行,1984。
王士禎,勒斯仁點校,《池北偶談》,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清代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心一,《蘭雪堂集》(6卷),收入於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05〉》,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王永吉等奉諭恭纂,《御定人臣儆心錄》(1卷),收入於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360‧職官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北平故宮博物院編,《多爾袞攝政日記》,收編於《歷代日記叢抄》第10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藏並編,《明清內閣大庫史料合編(1-8)》,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
文秉,《先撥志始》(2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
文秉,《烈皇小識》(4卷),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439‧雜史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內閣大庫檔》,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譯著,《滿文老檔(1-180)》,北京:中華書局,1990。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80卷),北京:中華書局,1987。
孔貞運,《敬事草》(5卷),明崇禎間(1628-1644)原刊本,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628。
田文鏡、王士俊等修;孫灝、顧棟高等編纂,《(雍正)河南通志》(80卷),收入於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35-538〈史部293-296‧地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池內宏編,《明代滿蒙史料:李朝實錄抄》,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
史玄,《舊京遺事》(4卷,存卷1卷2),清退山氏抄本,收入於四庫禁毀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33〉》,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石衡修,盧端衡纂,《同治涿州志》(18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朱彝尊,《曝書亭集》(81卷,附笛漁小稿十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朱長祚,仇正偉點校,《玉鏡新譚》(10卷),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89。
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50卷),收入於全祖望,《鮚埼亭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永瑢,紀昀等撰,《欽定歷代職官表》(72卷),收入於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01-602〈史部359-360‧職官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大章等修,周存培等纂,《河北省涿縣志》(18卷),收入於《中國方志叢書》冊135,臺北:成文出版社,1936。
作者不詳,《瀋館錄》,收入於《叢書集成續編26〈史部〉》,上海:上海書店,1994。
金日昇,《頌天臚筆(1-7)》(24卷),收入於劉兆祐博士主編,中國史學叢書三編,《中國史學叢書14》,臺灣:臺灣學生書局,1986。
李邦華,《李忠肅先生集》(6卷,附錄1卷),清乾隆七年徐大坤刻本,收入於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81〉》。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李東陽等撰,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1-5)》,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
李清,《三垣筆記》,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沈國元,《兩朝從信錄》(35卷),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356‧編年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李遜之,《三朝野紀》(7卷),臺北:廣文出版社,1964。
汪楫編,《明實錄附錄‧崇禎長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教印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
沈德潛編,《清詩別裁集》(32卷),香港:中華書局,1977。
李鴻章等人修,《(光緒)順天府志(1-10)》(130卷),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
宋權,《白華堂詩》(1卷,附西湄草堂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李霨撰文,〈光祿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師禮部尚書中和殿大學士諡文敏鹿菴馮公暨配一品夫人劉氏一品夫人服鈔氏納藍氏合葬墓誌銘〉,收入於王崇簡撰,《馮文敏公墓誌銘》,原件號:03829,原件收藏於北京圖書館。
和珅等撰,《欽定大清一統志》(424卷),收入於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474-483〈史部232-241‧地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吳偉業,李學穎集評標校,《吳梅村全集》(64卷,附錄1-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吳應箕,《啟禎兩朝剝復錄》(10卷),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438‧雜史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故宮博物院掌故部編,《掌故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
徐珂編,《清稗類鈔(1-13)》,北京:中華書局,1984-1986。
周順昌,《忠介燼餘集》(3卷),收入於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42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范曄;李賢等注;司馬彪補志,《後漢書》(120卷),北京:中華書局,1965。
秦元方,《熹廟拾遺雜咏》(1卷),收入於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55〉》,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國史館編,《欽定國史貳臣表傳》,原件號:故殿030175-030181,原件現藏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
國史館編,《稿本清史貳臣傳乙編》,原件號:故殿030202-030238,原件現藏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
國史館編,《貳臣傳》(12卷),收入於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名人類》,臺北:明文書局,1985。
唐執玉、李衛等修,田易等纂,《(雍正)畿輔通志》(120卷),收入於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04-506〈史部262-264‧地理 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夏夑撰,《明通鑒》(90卷,首1卷,目錄20卷,前編4卷,附編六卷),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364-366‧編年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陳大猷,《書集傳或問》(2卷),收入於納蘭性德編,《通志堂經解陸》,揚州:廣陵書社,2007。
陳名夏,《石雲居文集》,收入於《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曹金,《開封府志》(34卷),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76冊,濟南:齊魯書社,2001。
崑岡等修,劉啟端等纂,《欽定大清會典圖》(270卷),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795‧政書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孫承宗,《高陽集》(20卷),清初刻嘉慶補修本,收入於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64〉》,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孫承澤,《春明夢餘錄》(70卷),收入於于敏中等編,《景印摛澡堂四庫全書薈要181-182〈史部95-96‧地理類〉》,臺北:世界書局,1986。
馬其昶,《桐城耆舊傳》(12卷),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陸釴,《(嘉靖)山東通志》(40卷),明嘉靖刻本,收入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
脫脫撰,《宋史》(496卷),北京:中華書局,1977。
陳鼎,《東林列傳》(24卷),收入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91。
郭棻,《學源堂文集》(19卷),收入於《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聖祖仁皇帝編,《世祖章皇帝聖訓》,收入於《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184〈史部98‧詔令類〉》,臺北:世界書局,1986。
黄煜,《碧血錄》(2卷,附周端孝血疏),北京:中華書局,1985。
黄尊素,《黄忠端公集》(6卷),姚江:黃炳屋出版社,1887。
傅維鱗,《明書三(1-30)》(171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
張廷玉等,王雲五主編,《明史》(336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
馮埏纂修,《涿州馮氏世譜(1-4)》,清乾隆43年刻本,原件收藏於北京圖書館善本室。
張偉仁主編,《明清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6。
馮琦,《宗伯集》(81卷),明萬曆刻本,收入於四庫禁毀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6〉》,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張鴻著,《牧齋雜著》,〈附錄‧錢牧齋先生年譜序〉,收入於錢謙益著,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錢牧齋全集(1-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楊鍾羲,吳興、劉承幹參校,《雪橋詩話》(21卷),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
趙爾巽等,《清史稿》(529卷),北京:中華書局,1977。
鄧之誠輯,《骨董瑣記》(8卷),上海:上海書店,1991。
鄭汝璧,《由庚堂集》(38卷),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56-1357‧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劉昫,楊家駱主編,《舊唐書》(200卷),臺北:鼎文書局,1992。
蔣良騏撰,鮑思陶、西原點校,《東華錄》(32卷,校點後記),山東:齊魯書社,2005。
談遷,汪北平點校,《北游錄》(9卷),收入於《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清代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60。
談遷,羅仲輝、胡明校點校,《棗林雜俎》,收入於《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
談遷,張宗祥校點,《國榷》(104卷),臺北:中華書局,1958。
劉若愚,《酌中志》(24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
劉承幹,《明史例案》(9卷),收入於楊家駱主編,《新元史考證等三種》,臺北:世界書局,1961。
劉聲木,劉篤齡點校,《萇楚齋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隨筆10卷,續筆10卷,三筆10卷,四筆10卷,五筆10卷),收入於《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清代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8。
錢仲聯,《夢苕庵詩話》,濟南:齊魯書社,1986。
錢秉鐙,《藏山閣集》(20卷,詩存14卷文存6卷),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400‧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錢謙益,《牧齋初學集》(110卷),收入於《四部叢刊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錢謙益,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有學集》(50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錢謙益,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東山詩集(1-4)》,收入於錢謙益,《牧齋初學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韓世琦,《撫吳疏草》(56卷),收入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魏大中,《藏密齋集》(24卷),收入於四庫禁毀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45〉》,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魏像樞口述,《寒松老人年譜》,收入於陳祖武撰,《清初名儒年譜(1-16)》,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9。
顧炎武,《顧亭林先生詩箋注》(17卷,校補1卷),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402‧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顧有孝,趙澐,《江左三家詩鈔》(9卷),清康熙刻本,收入於四庫禁毀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39〉》,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蘇洵,《諡法》(4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
顧秉謙,《三朝要典》(24卷),臺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76。
蘭臺令史班固,祕書少監顏師古,《漢書》(100卷),北京:中華書局,1962。
三、近人專著
小野和子,李慶、張榮湄譯,《明季黨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王成勉,《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
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2005年。
牟復禮(Fredeick W. Mote)、崔瑞德(Denis Twitchett),張書生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2008。
李小林,南炳文,白新良主編,《清史紀事本末》,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
吳晗,〈「社會賢達」錢牧齋〉,收入於《讀史劄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6,頁342-358。
吳晗撰,《燈下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
汪榮祖,《明清史叢說》,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周遠廉,《清帝列傳‧順治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周遠廉、趙世瑜,《清帝列傳‧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孟森,吳相湘校讀,《清代史》。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3。
恒穆義(Arthur William Hummel)主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清代名人傳略》翻譯組,《清代名人傳略》,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國立編譯館主編,寒爵著,《明末太監魏忠賢》,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95。
徐世昌,傅卜棠編校,《晚晴簃詩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高明士,吳智和、賴福順編著,《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第五冊‧明清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徐泓,《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袁庭棟編注,《百家姓》,成都:巴蜀書社,1988。
唐啟華,《明臣仕清及對清初建國的影響》,收入於《古代歷史文化研究輯刊〈第二編第二十六冊〉》,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頁1-92。
清史編委會編,《清代人物傳稿上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
陳永明,《清代前期的政治認同與歷史書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陳捷先,《清史雜筆一》,臺北:學海出版社,1977。
陳捷先,《明清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
陳寅恪,《陳寅恪集•柳如是別傳(上中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緒論編、古代天文學史編》,臺北:明文書局, 1988。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天象紀事編》,臺北:明文書局,1987。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曆法曆書》,臺北:明文書局,1988。
張其昀,《清史》,臺北:國防研究院,1961。
葉高樹,《降清明將研究﹙一六一八~一六八三﹚》,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3。
張德信,《明代職官年表》,合肥:黃山書社,2009。
楊海英,《洪承疇與明清易代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稻葉君山,但燾譯定,《清朝全史上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7。
蕭一山,《清代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3。
閻崇年,《大故宮》,湖北: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
樓勁、劉光華,《中國古代文官制度》,北京:中華書局,2009。
薄樹人編,《中國天文學史》,收入於《中國文化史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
魏斐德(Frederic E. Wakeman Jr.),陳蘇鎮、薄小瑩等譯,《洪業──清朝開國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韓大成、楊欣,《魏忠賢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謝正光,《清初詩文與士人交遊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嚴志雄,《錢謙益〈病榻消寒雜咏〉論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
四、學位論文
卜喜明,〈劉若愚和酌中志〉,內蒙古:內蒙古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10。
王星慧,〈曹溶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文學碩士論文,2007。
王柏翰,〈晚明司禮監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1。
李月春,〈多爾袞與清初統治的建立—以滿漢關係為中心的探討〉,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李丙鎬,〈錢謙益文學評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武志佳,〈阮大鋮生平事蹟考論〉,湖南:湘潭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4。
林祐伊,〈龔鼎孳出仕三朝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林雅妤,〈范文程仕清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林婉瑜,〈儒士、貳臣、收藏賞鑒家-孫承澤(1592-1676)之生活、繪畫品味與影響〉,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林麗月,〈明末東林運動新探〉,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
唐惟詩,〈龔鼎孳《定山堂詩餘》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9。
陳曦,〈貳臣建言與清初治政研究〉,遼寧:遼寧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陽正偉,〈「閹黨」與晚明政治〉,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2009。
黃淑婷,〈生命的安頓──龔鼎孳交遊詩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7。
楊思賢,〈錢謙益政治生涯語文學〉,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學與文化碩士論文,2007。
張道文,〈明末忠臣張慎言﹙1577-1645﹚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張嫣修,〈清國史館《貳臣傳》與《欽定續通志‧貳臣傳》之比較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
趙羽,〈龔鼎孳交遊事跡考略〉,天津: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05。
潘富堅,〈明末黨爭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五、期刊論文
丁原基,〈清史貳臣傳著述考略〉,《國立編譯館館刊》,卷12期3(1983),頁183-221。
王成勉,〈明末士人的抉擇──論近年明清轉接時期之研究〉,《食貨月刊》,卷15期10(1986),頁435-445。
王成勉,〈殉義與變節間的餘地──論洪承疇的降清〉,收入於國立中央大學共同學者編,《第二屆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轉變與延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頁315-338。
王成勉,〈清史中的洪承疇〉,收入於王成勉編,《明清文化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頁477-499。
王宏志,〈論貳臣〉,《社會科學研究》,期5(1988),頁89-95。
王學深,房蓉,〈馮銓被參案〉,《紫禁城》,期11(2010),頁28-30。
王濤,〈馮銓的官場之誤〉,《英才》,期8(2002),頁87。
白謙慎,〈傅山與魏一鼇—清初明遺民與仕清漢族官員關係的個案研究〉,《美術史研究集刊》,期3(1996),頁95-139。
安藝舟,〈南明弘光朝重頒《三朝要典》的風波及其影響〉,《故宮學刊》,期1(2012),頁231-237。
呂士朋,〈明代的黨爭〉,《歷史月刊》,期70(1993),頁48-61。
宋秉仁,〈從文臣諡號看明清諡法理論〉,《白沙人文社會學報》,期1(2002),頁227-260。
李治亭,〈清朝「貳臣」辨〉,《炎黃文化研究》,卷9(2009),頁218-230。
李烈輝,〈馮銓與檔案〉,《檔案天地》,期2(1998),頁1-2。
李瑄,〈明遺民與仕清漢官之交往〉,《漢學研究》,卷26期2(2008),頁131-162。
李焯然〈東林黨爭與晚明政治〉,《明清史集刊》,卷1(1985),頁63-76。
岡本さえ,〈貳臣論〉,收入於王成勉,《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頁59-110。
林麗月,〈「擊內」抑或「調和」?──試論東林領袖的制宦策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期14(1986),頁35-56。
徐中舒,〈內閣檔案之由來及其整理〉,《明清史料甲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頁1-15。
高翔,〈清朝內閣制度述論〉,收入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北京:中國廣播電視,2005,頁1-23。
陳文石,〈清太宗時代的重要政治措施〉,收入於中華書局編輯部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論文類編‧歷史編明清卷四》,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2847-2923。
陳永明,〈降清明臣與清初輿論〉,《漢學研究》,卷27期4(2009),頁197-228。
陳永明,〈《貳臣傳》、《逆臣傳》與乾隆對降清明臣的貶斥〉,《清代前期的政治認同與歷史書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頁220-259。
陶金,〈敕建火德真君廟考〉,《道教論壇》,期2(2002),頁27-29。
喬敏,〈試論清初詩人顏光敏的遺民思想〉,《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卷38期4(2011),頁110-113。
黃毓棟,〈明遺民家庭對出處的安排──寧都魏氏個案研究〉,《漢學研究》,卷22期2(2004),頁387-419。
張升,〈馮銓史事雜考〉,《清史研究》,期3(1998),頁89-96。
張玉興,〈明清之際反民族壓迫鬥爭中歷史人物的褒善貶惡〉,《清史研究》,期2(1998),頁102-112。
張玉興,〈明清易代之際忠貳現象探賾〉,收入於張玉興,《明清史探索》,瀋陽:遼海出版社,2004,頁1-65。
張玉興,〈論歷史上的滿州與「貳臣」〉,收入於張玉興,《明清史探索》,瀋陽:遼海出版社,2004,頁180-203。
張永剛,〈阮大鋮與晚明黨爭〉,《淮南師範學院學報》,卷10期1(2008),頁124-126。
張嘉滄,〈1984略論入清後的馮銓〉,《史學月刊》,期2(1984),頁51-58。
葉高樹,〈「參漢酌金」:清朝統治中國成功原因的再思考〉,《臺灣大學歷史學報》,期36(2006),頁153-192。
楊燕韶,〈清初官吏與寺僧、遺民之交往初探──以王子京為例〉,《致理學報》,期31(2011),頁151-164。
楊豔秋,〈《明光宗實錄》、《三朝要典》的編修〉,《史學史研究》,期4(1998), 頁48-52。
劉守安,〈論錢謙益的文學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期2(2003),頁36-45。
嚴志雄、鄧怡菁,〈錢謙益文學研究要目〉,《中國文哲研究通訊》,卷14期2(2004年6月),頁121-133。
闞紅柳,〈清初史學史上的貳臣-兼談貳臣的社會文化功能〉,〈學術研究〉,期8(2009),頁108-112。
羅燕、周加勝,〈沉重枷鎖下的心靈自贖-論吳偉業詩歌中的「貳臣」意識〉,《黃石理工學報》,卷24期1(2007),頁40-42。
六、 外文專書
Wang, Chen-Main, 1999, The Life and Career of Hung Ch′eng-ch′ou (1593-1665): Public Service in a Time of Dynastic Change. Ann Arbor, Mich.: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Press.
Denis Twitchett and John K. Fairbank,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Volume 9 The Ch’ing Dynasty To 1800 Part One, Cambridgel: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七、報紙資料
劉世德,〈《桃花扇》的出現適應了清初封建統治者的政治需要〉,《光明日報》(北京:光明日報社),1965年1月17日,第四版,期5617,頁4。
指導教授 王成勉(Chen-Main Wang) 審核日期 2016-7-13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