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湯忠龍(Chung-Lung Tang)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
論文名稱 |
大凌河城戰役新論─軍事的角度探討 (Reexamining the Battle of Dalinghe: A Military Perspective)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大凌河城戰役(1631.7.27-1631.10.28)」是晚明時期,明、金雙方重要的戰役之一。明朝廷因關外守備策略,駐軍修築大凌河城,以拓展關外防線。而金國則由大汗皇太極率兵包圍大凌河城,阻其築城。明軍雖試圖增援、突圍,但屢為金軍所敗。在近三個月後,大凌河城糧盡援絕,明軍主將祖大壽率領明軍諸將降金。而後,祖大壽與皇太極相約為內應,卻返錦未歸。「大凌河城戰役」,金國的戰術戰法在十年後為明、清關鍵「松錦之役」之先聲。而大凌河城諸將降金後,為皇太極所重用,成為清軍入關與穩定內政的主要力量。本文將從戰略、戰術、心戰及武器革新等軍事的角度來詮釋「大凌河城戰役」的背景及作戰經過,從而探究明、金雙方得失,瞭解「大凌河城戰役」的歷史意義。 |
摘要(英) |
The Battle of Dalinghe (1631.7.27-1631.10.28) was a major battle in the Ming-Jin period. The Ming adopted a strategy of defense outside of the Great Wall and deployed its troop at the fort of Dalinghe while the Jin enveloped Dalinghe to prevent its further construction. The army of Jin led by Hong Taiji defeated Ming’s reinforcement several times and besieged the fort. The Ming troops of Dalinghe ran out of supplies after 3 months. Then, General Zu Dashou, commander of Ming army, decided to surrender to the Jin. Zu made a secret deal with Hong Taiji and promised to be collaborating from inside at the time of Jin’s attack. However, Zhu never responded to Hong Taiji after he returned to Ming’s side. The Battle of Dalinghe was a harbinger of the Battle of Song-Jin – a decisive battl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ose who surrendered to the Jin at this tim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defeating the Ming. This study approaches the Battle of Delinghe from a military perspective. It examines this battle from the aspects of strategy, tactics, psychological warfare, and weapons. An examination of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both sides in this battle will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ing-Jing frontier war. |
關鍵字(中) |
★ 大凌河城 ★ 皇太極 ★ 祖大壽 ★ 明朝 ★ (大)金 |
關鍵字(英) |
★ Fort Dalinghe ★ Hong Taiji ★ Zu Dashou ★ Ming Dynasty ★ (Great) Qin |
論文目次 |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錄…………………………………………………………………………………………iii
圖目錄………………………………………………………………………………………iv
表目錄………………………………………………………………………………………v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努爾哈齊崛起及明、金間早期戰役……………………………………………11
第一節 明朝對女真人的治理策略……………………………………………………11
第二節 努爾哈齊的氏族及其對明朝戰役……………………………………………18
第三節 皇太極初期對明朝戰役………………………………………………………31
第三章 大凌河城戰役背景………………………………………………………………40
第一節 寧錦防線及大凌河城的戰略地位……………………………………………40
第二節 金國包圍大凌河城的考量……………………………………………………50
第三節 明、金兩國火炮變革與運用…………………………………………………56
第四章 大凌河城戰役作戰經過…………………………………………………………63
第一節 金國圍城與佈防………………………………………………………………63
第二節 祖大壽突圍……………………………………………………………………76
第三節 明軍增援………………………………………………………………………79
第五章 祖大壽受撫歸降…………………………………………………………………86
第一節 于子章臺歸降的影響…………………………………………………………86
第二節 皇太極勸降祖大壽……………………………………………………………89
第三節 祖大壽稱降出圍………………………………………………………………93
第六章 結論………………………………………………………………………………111
參考書目……………………………………………………………………………………117 |
參考文獻 |
一、史料
(一)實錄、正史
1.《明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2.《明實錄太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3.《明實錄宣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4.《明實錄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5.《明實錄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6.《明實錄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7.《明實錄熹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8.《明實錄附錄崇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9.《明實錄附錄痛史本崇禎長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10.《清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11.《清實錄清太宗文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12.《清實錄滿洲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13《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實錄》,漢城:國史編纂委員會,1981年。
14.《朝鮮王朝實錄‧光海君日記》,漢城:國史編纂委員會,1981年。
15.《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漢城:國史編纂委員會,1981年。
16.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研究所,1984。
17.蔣良騏原纂、王先謙修,《十二朝東華錄天命天聰崇德朝》,文海出版社,1963。
(二)政書
1.《大明會典》,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2.《清朝文獻通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3.《續文獻通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三)檔案、史料匯編
1.《中國明朝檔案總匯》,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2.方裕謹選輯,〈明與後金大凌河城之戰史料片斷〉,《歷史檔案》第1期,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81。
3.《明代遼東檔案匯編》,瀋陽:遼瀋書社,1985。
4.《明清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研究所,1972。
5.曾銑,〈議收復河套疏〉,收錄於《明經世文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6.《欽定四庫全書》,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7.《滿文老檔》,北京:中華書局,1990。
8.《臺灣文獻叢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9.(明)顧養謙,《撫遼奏議》,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四)文集、筆記、野史
1.(朝鮮)李肯翊編,《燃藜室記述》,漢城:朝鮮古書刊行會,1913。
2.(明)方孔炤,《全邊略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古籍資料庫,2008。
3.計六奇,《明季北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
4.(明)茅瑞徵,《東夷考略》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古籍資料庫,2008。
5.海濱野史,《建州私志》,收錄於潘喆、孫方明、李鴻彬等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一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85。
6.(明)張鼐,《寶日堂初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古籍資料庫,2008。
7.陳鶴,《明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古籍資料庫,2008。
8.(明)彭孫貽《山中聞見錄》,收錄於潘喆、孫方明、李鴻彬等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三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85。
9.(朝鮮)趙慶男,《亂中雜錄》,漢城:民族文化推進會,1977。
10.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88。
11.錢謙益著,錢仲聯標校,《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2.(明)瞿九思,《萬曆武功錄》,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古籍資料庫,2008。
13.(清)魏源,《聖武記》,收錄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四)傳記
1.《貳臣傳》,收錄於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文明書局,1985。
2.趙爾巽等撰,《清史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3.蔡丏因,《清代七百名人傳》,臺北:世界書局,1936。
(五)地方志
1.〈全遼志〉,《明代基本史料叢刊‧邊疆卷一》,北京:線裝書局,2005。
2.金毓黻編,《遼海叢書》,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3.趙輔,〈平夷賦并序〉,收錄金毓黻編,《遼海叢書》,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4.〈遼東志〉,《明代基本史料叢刊‧邊疆卷四》,北京:線裝書局,2005。
二、近代著述
(一)專書
1.王漢衛,《清朝開國六十年》,山東:齊魯書社,2009。
2.白新良,《清史考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何世同,《中國戰略史》,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4.何齡修、張捷夫等主編,《清代人物傳稿》,北京:中華書局,1986。
5.李光濤,《明清檔案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
6.李光濤,《明清史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7.李治亭,《清史(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李鴻彬,《滿族崛起與清帝國建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9.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0.周遠廉,《清朝興起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11.周遠廉,《清朝開國史研究》,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
12.孟森,《明清史論集刊》,臺北:南天書局,1987。
13.唐昌晉,《清代政事軍功評術》,第一冊,臺北:里仁書局,1996。
14.《孫子兵法註釋》,桃園:國防大學,2002。
15.孫文良、李治亭、邱蓮梅,《明清戰爭史略》,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
16.孫文良、李治亭,《天聰汗崇德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17.陳捷先,《明清史》,臺北:三民書局,2013。
18.馮倫意編纂,《戰爭原則釋義》,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
19.劉旭,《中國古代火器火藥史》,南京:大象出版社,2004。
20.稻葉君山,《清朝全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0。
21.鄭天挺等編,《清史》,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
22.蕭一山,《清朝通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62。
23.閻崇年,《清朝開國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5。
(二)學位論文
1.邱業超,〈明代遼東經略制度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2.葉高樹,〈降清明將研究(1618-168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三)期刊論文
1.孔德騏,〈論皇太極的軍事思想〉,《軍事歷史研究》,期2,1995,頁141-153。
2.史宗義,〈大清軍師范文程〉,《文史天地》,第9期,2009,頁42-46。
3.任長正,〈清太祖太宗時代明清和戰考(一)〉,《清史及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一輯第七冊,1960,頁23-60。
4.李光濤,〈清太祖實錄與瀋陽舊檔〉,《清史及近代史研究論集》,大陸雜誌叢書第一輯第七冊,1960,頁18-20。
6.李鴻彬,〈試論皇太極與大凌河之戰〉,《史學集刊》,期1,1997,頁12-18。
7.祁美琴,〈明清之際的「夜不收」與「捉生」〉,《清史研究》,第四期,2005,頁19-28。
8.韋澤,〈滿族抱見禮〉,《滿語研究》,期44,2007,頁90-94。
9.黃一農,〈紅夷大砲與皇太極創立的八旗漢軍〉,《歷史研究》,第四期,2004,頁74-191。
10.葉高樹,〈滿洲軍事家族與清初政治:長白山鈕祜祿家族的個案研究〉,《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6期,2011,頁169-230。
11.葉高樹,〈明清之際遼東的軍事家族-李、毛、祖三家的比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2期,2009,頁121-196。
12.閻崇年,〈論大凌河之戰〉,《清史研究》,期1,2003,頁48-58。
三、國外著作
(一)(美)牟復禮、(英)崔瑞德編,張書生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二)(美)魏斐德著,陳蘇鎮、薄小瑩等譯,《洪業─清朝開國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四、工具書
(一).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索引》,臺北:明文書局,1986。
(二)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五、參考網站
(一)王朝網路,http://tc.wangchao.net.cn/junshi/detail_121671.html。
(二)逍遙神父,http://blade-master-hk.blogspot.tw/2009/08/2.html。
(三)滿洲文化傳媒,http://blog.boxun.com/hero/200908/manchu87/40_1.shtml。 |
指導教授 |
王成勉(Chen-Main Wang)
|
審核日期 |
2016-6-28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