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61205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06 、訪客IP:18.224.52.108
姓名 戴子裕(Tzu-Yu T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戰後台籍菁英政治實踐之研究(1945-1969)─以反對運動為中心
相關論文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及發展─以台南新化教會為例★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 ─以大溪仁和宮為例
★ 帝國邊區的村落、族群與歷史:以屏東萬金庄為中心討論(1861-1945)★ 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
★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
★ 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 清代臺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為中心
★ 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 煤礦產業與地方社會--以台北土城地區為例(1897~1989)
★ 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 -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1945~2005)★ 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
★ 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 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
★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1826~1945)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戰後台籍菁英政治實踐之研究(1945-1969)─以反對運動為中心

摘 要

本論文討論的主題,是以戰後台籍菁英反對運動與政治實踐為主軸。自日治時期以來開始逐步發展,從當時政治社會運動的推動,均可看出台灣民主運動發展,來自日治時期台籍菁英縱向傳承的延續。例如林獻堂、蔣渭水、蔡培火、楊肇嘉、葉榮鐘等台籍菁英,從中亦可了解自由民主的推動並非全由大陸籍菁英橫斷移植而來。

一九二○年代,台籍菁英開始發起反殖民運動,高喊「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的主張,出現以「台灣人」來自我命名的意識。因此產生台人應為台省之主人的主張,台籍菁英延續日治以來社會運動的傳統,提倡言論自由。戰後台灣自治運動的推動,除受新文化運動以來的自由主義影響外,延續日治以來的民主實踐傳統,亦占有其地位。

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政府撤守台灣,並組成台灣型的威權主義體制,一批忠於自由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為堅持反共信念及宣揚民主自由,因此《自由中國》雜誌在此時孕育而生。日治時期的台籍菁英受二二八事件的影響造成不敢大膽主張,經過《自由中國》鼓吹再度啟動其政治熱情。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以及台籍菁英,雙方透過選舉來合作達到民主政治的理想。

戰後台灣籌組「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可說是戰後民主發展史上,第一次反對黨籌組付諸實踐,「中國民主黨」在一九五○年代的民主推動有其重要性,台籍菁英參與組黨的意義及功能,值得關注。台籍菁英所參與的政治活動中,又以台灣(臨時)省議會最具代表性,在一九六○年代呈現出三種台籍菁英不同的思考角度,在往後的發展過程中,亦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反對運動、中國民主黨、台灣(臨時)省議會
摘要(英) A study of the policital practice on Postwar Taiwan elitists(1945-1969)─Focusing on opposition movement

Abstract

The thesis attempts to the policital opposition movement and practice on Postwar Taiwan elitists.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aiwan elitists promoted policital and social movement, and achieved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rights. These Taiwan elitists, such like Xian- tang Lin, Wei- shui Jiang, Pei- huo Cai, Zhao- jia Yang, and Rong- zhong Ye etc. continued to promote the democracy, not really relied on China elitists.

In 1920, the Taiwan elitists launched an anti-colonization movement, and brought up that Taiwan is Taiwanese’s opinion. That opinion aroused that the Taiwanese’s self-consciousness. Otherwise, these Taiwan elitists went on the tradition of social movement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They not only promoted freedom of speech, self-government movement, but also lasted democratic practice.

In 1949,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ell back Taiwan and formed traditional authoritarian leadership. The intellectuals of liberalism insisted in the faith which opposing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publicized democracy and freedom. Therefore, the magazine of free China was born at that time. Through the magazine of free China, the Taiwan elitists lighted their passions. The intellectuals of liberalism and the Taiwan elitists accomplished their missions through election.

On Postwar, the Taiwan elitists built the“Chinese Democracy Party”which had the first time to put into practice. This part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1950. The Taiwan elitists participated in the party.In the policital movement,to the Taiwan elitists, there was a symbolic show of Taiwan Provincial Consultative Council.In 1960, the Taiwan elitists showed three opinions. Because of these opinions, the policital development had different modes.


Keywords:opposition movement、Chinese Democracy Party、Taiwan Provincial Consultative Council
關鍵字(中) ★ 反對運動
★ 中國民主黨
★ 台灣(臨時)省議會
關鍵字(英) ★ opposition movement
★ Chinese Democracy Party
★ Taiwan Provincial Consultative Council
論文目次 緒論 01
第一章 台灣自治運動之發展 21
第一節 日治時期自治主張之起源 21
第二節 戰後初期自治主張之發展 30
第三節 二二八事件:臺籍菁英主張之轉變 44
第二章 一九五○年代政治實踐 57
第一節 政治實踐的源起 57
第二節 自由主義政治實踐的歷程 73
第三節 政治實踐的落實:以台籍菁英為例 85
第三章 籌組中國民主黨 95
第一節 籌組「中國民主黨」的起源 95
第二節 籌組「中國民主黨」的歷程 107
第三節 來自多方的阻力 119
第四章 一九六○年代政治實踐 129
第一節 台灣省議會政治實踐:以台籍菁英言論為例 130
第二節 衝撞政府體制:以蘇東啟為例 140
第三節 反對運動的延續:以「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為例 153
結論 163
參考書目 169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檔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雷震、傅正檔案》。
國史館館藏,《蔣中正檔案》。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995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黃杰將軍任職警總工作日記》。
臺灣省諮議會館藏,《臺灣省議會檔案》,台中:台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諮議會館藏,《臺灣省議會議事錄》,台中:台灣省諮議會。
檔案管理局館藏,《二二八事件檔案》,〈檢呈林水泉等叛亂覆判執行情形〉(檔號3132026126),「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判決書」,台北:檔案管理局。

(二)公報、政府出版品、雜誌、報紙

1. 公報
國家圖書館,《總統府公報》,台北:國家圖書館,1945-1969年。
國家圖書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台北:國家圖書館,1945-1947年。
國家圖書館,《臺灣省政府公報》,台北:國家圖書館,1954-1969年。
臺灣省諮議會,《臺灣臨時省議會公報》,台中,臺灣省諮議會,1953-1959年。
臺灣省諮議會,《臺灣省議會公報》,台中,臺灣省諮議會,1959-1969年。

2 .政府出版品
朱德蘭主編,《戒嚴時期台灣政治事件檔案、出版資料、報紙人民索引(上)、(下)》,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台灣民政》,台北: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1946年。
周朝宗,《最新雲林縣要誌》,雲林:雲林縣文獻委員會,1962年。
居伯均,《民意代表言論免責權之研究》,台北:內政部,1986年。
劉寧顏,《重修臺灣省通志 卷七 政治行政篇第一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國家圖書館,《開風氣之先:雜誌創刊展(1945-1987)展覽圖錄》,台北:國家圖書館,2007年。
台灣省議會秘書處,《台灣省第一屆臨時省議會大會專輯(1-5輯)》,台中:台灣省議會秘書處,1952-1954年。
台灣省議會秘書處,《台灣省第二屆臨時省議會大會專輯(1-6輯)》,台中:台灣省議會秘書處,1954-1957年。
台灣省議會秘書處,《台灣省第三屆臨時省議會大會專輯(1-4輯)》,台中:台灣省議會秘書處,1957-1959年。
台灣省議會秘書處,《台灣省第一屆省議會大會專輯(1-2輯)》,台中:台灣省議會秘書處,1959-1960年。
台灣省議會秘書處,《台灣省第二屆省議會大會專輯(1-6輯)》,台中:台灣省議會秘書處,1950-1963年。
台灣省議會秘書處,《台灣省第三屆省議會大會專輯(1-10輯)》,台中:台灣省議會秘書處,1963-1968年。
台灣省議會秘書處,《台灣省第四屆省議會大會專輯(1-9輯)》,台中:台灣省議會秘書處,1968-1972年。
台灣省議會書處,《台灣省議會三十五年》,台中,省議會秘書處,1981年。

3. 雜誌
《自由中國》,1949年-1960年。
《自治》,1956年-1958年。
《民主中國》,1950年-1969年。
《民主潮》,1950年-1969年。
《新中國評論》,1950年-1969年。
《前鋒》,1945年-1947年。

4. 報紙
《人民導報》,1946年-1947年。
《中央日報》,1949年-1969年。
《中華日報》,1946年-1969年。
《公論報》,1947年-1961年。
《台灣新生報》,1946年-1950年。
《台灣日報》,1964年-1969年。
《民報》,1945年10月-1947年。
《自立晚報》,1947年-1969年。
《政經報》,1945年-1946年。
《聯合報》,1951年-1969年。
《徵信新聞報(中國時報)》,1950年-1969年。

(三)史料彙編、口述歷史

李福鐘等,《自由中國選集1:自由民主的基本概念》,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李福鐘等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4:國會改造》,臺北:國史館,2001年。
李福鐘等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6:黨國體制的批評》,臺北:國史館,2002年。
林元輝,《二二八事件臺灣本地新聞史料彙編》,台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年。
林忠勝、沈雲龍、林泉(訪問)、林忠勝(紀錄),《齊世英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孫善豪等,《自由中國選集4:言論自由》,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陳世宏等,《雷震案史料彙編:國防部檔案選輯》,台北:國史館,2002年。
陳世宏等,《雷震案史料彙編:雷震回憶錄焚毀案》,台北:國史館,2003年。
陳世宏等,《雷震案史料彙編:黃杰警總日記選輯》,台北:國史館,2003年。
陳世宏等,《戰後台灣民主史料彙編:組黨運動》,台北:國史館,2002年。
陳世宏等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2:組黨運動》,臺北:國史館,2000年。
陳世宏等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3:從黨外助選團到黨外總部》,臺北:國史館,2001年。
陳儀深,《口述歷史1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
陳儀深等,《自由中國選集7:國際情勢與中國問題》,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黃富三、陳俐甫編,《近現代臺灣口述歷史》,台北: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1991年。
侯坤宏,《國史館藏二二八檔案史料》,台北:國史館,1997年。
傅正主編,《雷震全集》,台北:桂冠出版社,1989年。
潘光哲等,《自由中國選集5:地方自治、選舉與反對黨》,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潘光哲等,《自由中國選集6:黨國體制的批判》,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歐素茵等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5:地方自治與選舉》,臺北:國史館,2001年。
檔案管理局,《二二八事件檔案目錄彙編》,台北,檔案管理局,2005年。
薛化元,《自由中國23卷總目錄暨索引》,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薛化元等,《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言論自由》,台北:國史館,2004年。
薛化元等,《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新聞自由》,台北:國史館,2002年。
薛化元等,《自由中國選集2:司法與人權》,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薛化元等,《自由中國選集3:憲法問題》,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薛化元等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7:新聞自由》,臺北:國史館,2002年。
薛化元等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8:新聞自由》,臺北:國史館,2002年。
薛化元等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9:言論自由》,臺北:國史館,2004年。
薛化元等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10:言論自由》,臺北:國史館,2004年。
薛化元等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11:言論自由》,臺北:國史館,2004年。
薛化元等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12:言論自由》,臺北:國史館,2004年。
薛化元、楊秀菁、林果顯編,《戰後台灣人權年表(1945-1960)》,台北:國史館,2008年。
薛月順等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1:從戒嚴到解嚴》,臺北:國史館,2000年。
臺灣史料編篡小組,《臺灣歷史年表:終戰篇1》,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
臺灣省諮議會,《李萬居先生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2001年。
臺灣省諮議會,《郭國基先生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2001年。
臺灣省諮議會,《郭雨新先生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2001年。
臺灣省諮議會,《李秋遠先生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2001年。
臺灣省諮議會,《吳三連先生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2001年。
臺灣省諮議會,《李源棧先生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2001年。
臺灣省諮議會,《許世賢先生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2001年。
臺灣省諮議會,《謝東閔先生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2001年。


(四)回憶錄、傳記

王登岸,《磺溪一老人》,彰化:撰者自印,1980年。
朱昭陽(口述)、吳君瑩(紀錄)、林忠勝(撰述),《朱昭陽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
朱養民,《七論反對黨》,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朱文伯,《朱文伯回憶錄》,台北:民主潮社,1985年。
杜聰明,《回憶錄》,台北:龍文出版,2001年。
林良則,《何春木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2004年。
林崇熙等,《一個雲雨飄蕩的歲月──雲林蘇家傳記》,台北:玉山社,2011年。
吳濁流,《台灣連翹》,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
吳三連(口述)、吳豐山(撰),《吳三連回憶錄》,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1年。
吳新榮,《震瀛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
柯水源、孫善豪,《謝漢儒訪談錄》,台中:台灣省省諮議會,2001年。
夏道平,《我在《自由中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
高玉樹,《高玉樹論著選集四──旅遊文集》,台北:台灣東方出版社,1991年。
高玉樹(口述)、林忠勝(撰),《高玉樹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2007年。
許曹德,《許曹德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
陳三井、許雪姬(訪問)、楊明哲(紀錄),《林衡道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郭雨新,《議壇二十年》,台北:撰者自印,1969年。
黃朝琴,《我的回憶》,台北:龍文出版社,1989年。
黃順興,《走不完的路──黃順興自述》,台北:自立晚報社,1990年。
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出版社,1967年。
楊金虎,《七十回憶》,台北:龍文出版社,1990年。
雷震,《雷震回憶錄》,台北:桂冠出版社,1989年。
雷震,《雷震回憶錄之新黨運動黑皮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年。
雷震,《我的母親.續篇:雷震回憶錄》,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9年。
張漢裕,《蔡培火全集(二)政治關係──日本時代(上)》,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0年。
殷海光,《殷海光全集12──政治與社會(下)》,臺北:桂冠圖書,1990年。
蔣永敬,《楊亮功先生年譜》,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潘光哲,《傅正《自由中國》時期日記選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1年。
臺灣省諮議會,《李秋遠先生訪談錄》,台中:台灣省諮議會,2001年。
臺灣省諮議會,《謝漢儒先生訪談錄》,台中:台灣省諮議會,2001年。
臺灣省諮議會,《何春木先生訪談錄》,台中:台灣省諮議會,2004年。
臺灣省諮議會,《陳新發先生訪談錄》,台中:台灣省諮議會,2001年。
臺灣省諮議會,《林明德先生訪談錄》,台中:台灣省諮議會,2001年。
臺灣省諮議會,《余陳月瑛女士訪談錄》,台中:台灣省諮議會,2001年。
臺灣省諮議會,《李秋遠先生訪談錄》,台中:台灣省諮議會,2001年。
臺灣省諮議會,《黃光平先生訪談錄》,台中:台灣省諮議會,2001年。

二、專書

(一)中文專書

王乃信,《台灣社會運動史》,台北:海峽學術,2006年。
王文裕,《李萬居傳》,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年。
王拓,《黨外的聲音》,台北:撰者自印,1978年。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王育德(著)侯榮邦等(譯),《台灣獨立的歷史波動》,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臺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論壇雜誌,1986年。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美國加州聖荷西:蓬島文化公司,1980年。
史明,《台灣民族主義與台灣獨立革命》,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年。
矢内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台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14年。
丘念台,《嶺海微飆》,台北:中華日報,1976年。
朱養民,《七論反對黨──台灣首次反國民黨專政的人民組黨運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米爾斯(C. Wright Mills)著,王逸舟譯《權力菁英》,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
自立晚報編撰小組,《自立晚報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年。
任育德,《雷震與台灣民主憲政的發展》,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系,1999年。
任育德,《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台北:稻鄉出版社,2008年。
江慕雲,《爲台灣說話》,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
台灣省議會秘書處《台灣省議會三十五年》,台中,台中省議會,1981年。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李筱峰,《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自立晚報,1986。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台北:玉山社,1998。
李筱峰、張炎憲、莊永明等編,《臺灣近代名人誌》,臺北:自立晚報,1988年。
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台北:自立晚報,1990年。
李敖,《雷震研究》,台北:李敖出版社,1988年。
李敖,《萬歲評論叢書7──放大.放大.再放大》,台北:天元圖書,1984年。
李敖,《胡適評傳》,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
李永熾、張炎憲、薛化元《人權理論與歷史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4年。
李世傑,《調查局研究》,台北:撰者自印,1988年。
林書揚,《從二二八到五○年代白色恐怖》,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
林栭顯編,《臺灣省議會組織沿革及省諮議會之成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林木順,《臺灣二月革命》,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
林柏維,《台灣文化協會滄桑》,台北:台原出版社,1993年。
林衡哲,《新台灣庫5──台灣意識論戰選輯》,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
林衡哲,《新台灣庫8──郭雨新紀念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
林嘉誠、朱浤源著,《政治學辭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1年。
林崇熙,《一個雲雨飄盪的歲月──雲林蘇家傳記》,台北:玉山社,2011年。
呂秀蓮,《重審美麗島》,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0 年。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
徐淵濤,《替李登輝卸妝》,臺北:方言實業公司,2000年。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北︰自立晚報,1989年。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文集》,台北:允晨文化,2003年。
胡健國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4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
韋政通,《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台北:水牛出版社,1987年。
范泓,《民主的銅像──雷震先生傳》,台北:秀威資訊,2008年。
范泓,《在歷史的投影中》,台北:秀威資訊,2008年。
吳銘能,《數風流人物:梁啟超、徐志摩、陳獨秀、雷震》,台北:紅螞蟻,2007年。
祝萍、陳國祥,《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1991年。
梅孜主編,《美台關係重要資料選編》,北京:時事出版社,1997年。
馬之驌,《雷震與蔣介石》,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
許雪姬(等),《戒嚴時期政治案件:專題研討會論文暨口述歷史紀錄》,台北:戒嚴時期補償基金會,2003年。
許雪姬、薛化元、張淑雅等,《台灣歷史辭典》,台北:文建會,2004年。
許維民等,《台灣的生存考驗──國民黨四十年十大危機與政治挑戰》,台北:風雲出版社,1987年。
許吉燉,《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1950-1952)》,台北:正中書局,1986年。
高明輝,《情治檔案──一個老調查員的自述》,台北:商周出版社,1995年。
郭惠娜、林衡哲《郭雨新紀念文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
紀展南,《嘉義馬祖婆──許世賢傳奇》,嘉義:許世賢基金會,2007年。
紀俊臣、陳陽德主編,《臺灣地方自治人物誌─省議員篇》,臺中:中國地方自治學會,2001年6月。
連溫卿(著)、張炎憲、翁佳音(編校),《台灣政治運動史》,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台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
陳佳宏,《台灣獨立運動史》,台北:玉山社,2006年。
陳君愷,《台灣「民主文化」發展史研究》,台北:記憶工程,2004年。
陳君愷,《狂飆的年代:1920年代臺灣的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台北:國立編譯館,2006年。
陳君愷,《解碼二二八》,台北:玉山社,2013年。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1995年。
陳正茂,《中國青年黨研究論集》,台北:秀威資訊,2008年。
陳正茂,《在野的聲音:靑年黨人的時代關懷及其政治參與》,台北,新文京開發,2004年。
陳正茂,《臺灣早期政黨史略──一九○○─一九六○》,台北:秀威資訊,2009年。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臺北:自由時代,1989年。
曾健民,《台灣一九四六動盪的曙光(二二八前的台灣)》,台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國家圖書館,《開風氣之先:雜誌創刊展(1945-1987)展覽圖錄》,台北:國家圖書館2007年。
陶涵著、林添貴譯,《蔣經國傳》,台北:時報文化,2000年。
彭懷恩,《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彭懷恩,《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2年。
彭懷恩,《台灣政黨論》,台北:米羅文化,2005年。
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黃富三,《美麗島事件》,南投:台灣省文獻會,2001年。
張忠棟,《自由主義人物》,台北:允晨文化,1998年。
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台灣史與台灣史料》,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3年。
楊肇嘉,《台灣地方自治問題》,東京:新民會,1928年。
楊錦麟,《李萬居評傳》,台北:人間出版社,1993年。
楊碧川,《政治犯史──台灣獨立運動史》,高雄: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1995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年。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年。
葉榮鐘,《台灣人物群像》,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
趙永茂,《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之關係》,台北:德馨室出版社,1978年。
蔡憲崇,《望春風:台灣民主運動人物奮鬥史》,台北:作者自印,1981年。
蔡憲崇,《鑼聲握響──台灣島上的反對黨》,台北:撰者自印,1983年。
鄭牧心,《臺灣議會政治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鄭梓,《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現代史研究論集》,台北:新化圖書,1994年。
鄭梓,《戰後臺灣議會運動史之研究:本土精英與議會政治(1946-1951)》,台北:華世出版社,1988年。
鄧孔昭《二二八事件資料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澄社,《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
霍布斯邦(著)、楊德睿(譯),《原始的叛亂──十九至二十世紀社會運動的古樸形式》,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簡炯仁,《台灣民眾黨》,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
賴澤涵,《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
薛化元等著,《戰後台灣人權史》,台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年。
薛化元主編,《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Ⅰ》,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1990年。
薛化元,《戰後台灣歷史閱覽》,台北:五南出版社,2015年。
韓石泉,《六十回憶》,台北:撰者自印,1956年。
謝漢儒,《早期台灣民主運動與雷震紀事──為歷史留見證》,台北:桂冠圖書,2002年。
謝春木,《臺灣人の要求》,東京:龍溪書舍,1974年。
藍博洲,《麥浪歌詠隊: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臺大部分)》,台北:晨星出版,2001年。
蘇瑞鏘,《戰後台灣組黨運動的濫觴──「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台北:稻鄉出版社,2005年。
蘇瑞鏘,《超越黨籍、省籍與國籍──傅正與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台北:前衛出版社,2008年。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台灣國際政治史》,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魏廷朝,《台灣人權報告書1949-1995》,台北:文英堂出版社,1997年。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毛知礪,〈臺灣戒嚴初期民主政論的初探──以雷震與「自由中國」半月刊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3(1996年4月),頁107-133。
任育德,〈1950年代雷震憲政思想的發展──以「中央政體」與「反對黨」為例〉,《思與言》37:1(1999年3月),頁97-139。
任育德,〈1960年〈「中國民主黨」創立宣言〉之初探〉,《台灣風物》49:2(1999年6月),頁89-117。
任育德,〈身為當代史作者的傅正〉,《當代》(2006年9月),頁62-89。
李筱峰,〈知識份子與政治革新運動〉,《中國論壇》卷23期1(1986年10月),頁80。
林果顯,〈戰後臺灣的戰時體制(1947-1991)〉,《臺灣風物》卷58期3,2005年6月,頁135-165。
吳叡人,〈福爾摩沙意識形態〉,《新史學》17:2(2006年6月),頁127-217。
吳叡人,〈自由的兩個概念--戰前臺灣民族運動與戰後《自由中國》集團政治論述〉,《當代》234-235(2007年5-6月),頁12-30、60-75。
吳乃德、陳明通:〈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賴澤涵(主編):《台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年),頁329-330。
馬之驌,〈憶雷震當年在「自由中國」扮演的角色〉,《歷史月刊》172(2002年5月),頁92-99。
陳儀深,〈台獨叛亂的虛擬與真實──1961年蘇東啟政治案件研究〉,《台灣史研究》10:1(2003年6月),頁141-172。
陳俐甫、夏榮和譯〈台灣人與中國國民黨1937-1945──台灣「半山人」的起源〉,《台灣風物》卷40:期2(1990年6月),頁17-54。
陳正茂,〈堅持民主憲政──雷震與青年黨〉,《傳記文學》90:5(2007年5月),頁4-23。
陳翠蓮,〈戰後初期台灣政治結社與政治生態〉,《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樂學出版社,2001年,頁288-327。
陳怡如,〈地方議會議員言論免責權修正之芻議〉《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2,2003年8月,頁106-109。
彭懷恩,〈四十年來曲折多變的台灣反對運動〉,《當代》9(1987年1月),頁32。
張淑雅,〈美國對臺政策轉變的考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頁470-485。
張忠棟,〈《民主評論》與《自由中國》〉,《歷史月刊》23(1989年12月),頁126-131。
傅正,〈《自由中國》的時代意義〉,《台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頁349-369。
鄭士鎔,〈李萬居與公論報〉,《傳記文學》79:3-5(2001年9-11月),頁32-41、16-24、90-100。
黎漢基,〈難為知己難為敵──略論徐復觀與殷海光的關係〉,《當代》23:141(1999年5月),頁46-59。
薛化元,〈「自由中國」雜誌自由民主理念的考察──1950年代臺灣思想史研究〉,《台灣史研究》2:1(1995年6月),頁127-159。
薛化元,〈「自由中國」「反對黨」主張的歷史考察〉,《台灣風物》45:4(1995年12月),頁9-45。
薛化元,〈台灣自由主義思想發展的歷史考察(1949-1960):以反對黨問題爲中心〉,《思與言》,第34卷第3期(1996年9月),頁261。
薛化元,〈台灣自由主義對國家定位思考的歷史探討──以雷震及《自由中國》為例〉,《台灣風物》48:1(1998年3月),頁41-61。
薛化元,〈一九五○、六○年代台灣(臨時)省議會在野勢力政治主張之研究──以五龍一鳳為中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摘要報告(1999年7月),頁1-2。
薛化元,〈台灣省(臨時)省議會對地方自治改革的主張○──以五龍一鳳為中心的討論〉,《「深化台灣民主、促進地方建設」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台中:台灣省諮議會,2004年,頁35-49。
劉熙明,〈蔣中正與蔣經國在戒嚴時期「不當審判」中的角色〉,《台灣史研究》第6卷第2期,頁139-187。
蕭高彥,〈國家認同、國族主義與憲政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6期(1997年7月),頁4。
薄慶玖,《臺灣省議會》,臺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企業管理中心,1964年。
蘇瑞鏘,〈救亡與啟蒙的辯證──1950年代雷震與國民黨當局分合關係之探討〉,《彰中學報》23(2002年4月),頁193-218。
蘇瑞鏘,〈台灣(臨時)省議會「五龍一鳳」對結社權的態度 ──以「中國地方自治研究會為中心」〉,《「深化台灣民主、促進地方建設」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台中:台灣省諮議會,2004年,頁51-58。
蘇瑞鏘,〈戰後台灣歷史發展「動因」與「脈絡」的再思考──以「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為中心〉,《現代學術研究》,專刊13(2004年12月),頁89-111。
蘇瑞鏘,〈傅正傳〉,《國史館館刊》309(2005年12月),頁257-286。

(二)學位論文

古淑芳,〈臺灣黨外運動(1977-1986):以黨外言論為中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呂婉如,〈《公論報》與戰後初期台灣民主憲政之發展(1947~1961)〉,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1年。
呂怡蓉,〈《自由中國》雜誌與臺灣黨外運動發展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2006年。
林淇瀁,〈意識形態媒介與權力:《自由中國》與50年代台灣政治變遷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吳振坤,〈宜蘭縣政治菁英流動研究〉,佛光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莊雅茹,〈戰後臺灣女性參政之先驅:許世賢(1908-1983)的政治生涯〉,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1年。
陳立文,〈臺灣省級議會在臺灣民主發展中的地位──以中央增補選以前為期〉,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梁力平,〈臺灣省級議會在臺灣民主發展中的地位──以中央增補選以前為期〉,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究所,2008年。
陳明通,〈威權政體下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員流動的分析〉,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陳翠蓮,〈二二八事件研究〉,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6月。
許禎庭,〈戰後初期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與省參議會的關係(1945~1947)〉,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1950~1952)──兼論其對中華民國政治發展的影響〉,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鄭博文,〈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地方政治菁英的變動分析──以台灣省議員為例(1959 - 1998)〉,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2004年。
盧文婷,〈戰後臺灣婦女參政的個案研究──以許世賢為例〉,台中: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謝欣純,〈郭國基與戰後臺灣地方自治〉,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2年。
鍾雅蓬,〈政論雜誌與台灣民主化:「自由中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顏志榮,〈光復後台籍民選精英政治反對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顏淑芳,〈自由中國半月刊的政黨思想〉,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蘇瑞鏘,〈「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蘇正沛,〈支配與反抗──『自由中國』事件與『美麗島』事件之比較〉,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魏誠,〈民國四十、五十年代臺灣政論雜誌的發展──自由中國半月刊內容演變與政治主張〉,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四、外文部分

Arthur Lerman(1977), National Elite and Local Politicians in Taiwan, American PoliticalScienceReview 71.
Robert A. Dahl(1973), Regimes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 &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Strategic Service Unit, A Report on FORMOSA(TAIWAN):Japanese Intelligence and Related Subjects, RG59, Department of State Decimal File 1945-1949, Box 7385, in The U.S.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NARA).
Spanier, John(1983),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since World War Ⅱ. N. Y.: CBS College Publishing.
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ed.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8-1960:China, 1959-1960, Vol.19,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7.
Wu, Nai-Teh(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H. 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大橋英夫等,《激動のなかの台灣》,東京:田畑書店,1992年。
指導教授 吳學明(Xue-Ming Wu) 審核日期 2016-8-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