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3757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1 、訪客IP:18.217.31.249
姓名 李幸妃(Hsing-Fei Lee)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江西萬載客家話研究
相關論文
★ 臺灣客家語四字詞研究★ 六堆地名與客家發展
★ 臺灣客家與原住民民間故事之動物變形比較研究★ 客家動物諺語之文化意涵研究
★ 在臺客籍「印尼」與「大陸」配偶之 客家認同比較研究★ 海陸客語語氣詞研究
★ 新竹「饒平」與「海陸」客話音韻比較研究★ 高樹大路關與內埔客家話比較研究
★ 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 客家話體標記的研究
★ 臺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研究★ 客家話程度副詞:詞彙、語法和語用特點研究
★ 台灣客家童謠以<月光光>起興作品研究★ 花蓮地區客語阿美語接觸研究
★ 幼稚園客語音韻覺識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 永定新舊移民之客家話比較-以楊梅鎮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摘要
萬載位於江西省西北邊,境內的萬載方言屬於贛方言。明、清時期,有大批的客家人從廣東、福建經贛南陸續遷徙進入萬載,居住範圍多以邊遠山區為主,因此客家話在當地與贛語共時並存。除了這兩個主要方言之外,江西境內還有其他方言,如吳方言、徽州方言、江西官話方言及方言島等,方言類型豐富、多樣且各具特色。本文的研究標的為萬載客家話,論文撰寫材料是研究者親自田調完成語料採集和紀錄,探討萬載客家話在江西方言間歷經時間與空間的轉化後所產生的語音演變,而這些變化即成為今萬載客家話不同於多數客家話的獨特之處。
本文主要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主要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運用研究方法、步驟,查閱相關文獻及說明萬載縣的史地概況,以及株潭鄉、潭埠鎮兩個方言點語音現況、發音人簡介等。第二章為萬載客家話平面語音系統說明,介紹株潭鄉客家話的聲、韻、調及連讀變調、文白異讀特色等。第三章將萬載客家話與中古韻攝進行比較,從中來觀察萬載客家話的語音演變路徑。第四章是從聲、韻、調及連讀變調等特點進行分析討論,透過跨韻攝比較歸納,整理出萬載客家話的特點,發現知三章組讀舌尖後塞音 -、為創新、後起的音變現象。在輔音韻尾,入聲韻與陽聲韻呈現了不平行的發展情況。聲調方面,萬載客家話在陰平調出現送氣分調的情形。第五章介紹萬載客家話的詞彙及詞彙特點,藉由與廣東的原鄉及江西境內數個客方言點之詞彙進行比較後,發現萬載客家話目前尚保存有客方言北片特徵詞,部分保有少數古楚語詞(古方言詞) 及百越借詞,由於萬載位處贛方言環境下,部分詞彙也已出現了將贛方言借入的情形。第六章為結論,分為研究成果與檢討,就本文研究結果歸納出萬載客家話語音特點及詞彙特色,另針對本文不足之處提出檢討與建議。
摘要(英)
Abstract
Wan Zai is located in northwest of Jiangxi Province and Wan Zai dialect in the region is part of Gan dialect. During the period of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 great number of the Hakka people successively immigrated from Guangdong and Fujian, through Gannan, to Wan Zai. They mostly lived in the remote mountain areas. Therefore, Hakka coexisted with Gan dialect in the region. Besides the two major dialects, in Jiangxi, there are other dialects, such as Wu dialect, Huizou dialect, Jiangxi official dialect, dialect island, etc. Type of dialect is various and characteristic. Target of this study is Wan Zai Hakka. The writing material of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er’s field study of dialect collection and recording to explore the sound evolution of Wan Zai Hakka in Jiangxi dialect after the change of time and place. The change becomes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 of Wan Zai Hakka, different from most of Hakka language nowadays.
This study includes 6 chapters. Chapter 1 is introduction. It states research motives, purposes, research methods, steps, related literatures, introduction of history of Wan Zai County, current situation of speech of two dialect points in Zhutan township and Tanbu township and introduction of speaker. Chapter 2 is description of written voice system of Wan Zai Hakka and it introduces sound, rhyme, intonation, tone sandhi and literary and colloquial readings of the Hakka in Zhutan township. In Chapter 3, Wan Zai Hakka and ancient rhyme are compared to observe voice evolution of Wan Zai Hakka. In Chapter 4, the research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sound, rhyme, intonation and tone sandhi. By comparing the rhymes, this study reorganizes characteristics of Wan Zai Hakka and realizes that plug sound of the tip of the tongue of Zhi San Chang Zu is- and  is innovative and developed inflection. At the back of phonology, development of entering rhyme and Yinsheng rhyme is not parallel. As to tone, Wan Zai Hakka shows tone splits conditioned by air in Yinping tone. In Chapter 5, vocabulary of Wan Zai Hakka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ocabulary are introduced. By comparing it with the vocabulary of primitive town of Guangdong and several Hakka dialect points in Jiangxi, the researcher realizes that Wan Zai Hakka currently preserves Bei Pian feature set of Hakka dialect. Some preserve ancient Chu vocabulary (ancient dialect words) and Bai Yue borrowing words. Since Wan Zai is in the environment of Gan dialect, some vocabulary reveals the borrowing of Gan dialect. Chapter 6 is the conclusion and it includes research finding and review. Based on research findings, the researcher generalizes voice characteristics of Wan Zai Hakka and vocabulary features and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the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limitation of this study.
關鍵字(中) ★ 江西
★ 萬載客家話
★ 贛方言
★ 音韻特點
★ 詞彙比較
★ 借詞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誌謝…………………………………………………………………………………………Ⅳ
目次…………………………………………………………………………………………Ⅵ
圖目錄………………………………………………………………………………………Ⅷ
表目錄………………………………………………………………………………………Ⅸ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研究方法與步驟 4
1.3 文獻探討與回顧 6
1.4 萬載縣史地背景與語言概況 13
1.5 方言點及發音人簡介 18
第二章 萬載客家話語音系統 22
2.1聲母 22
2.2 韻母 24
2.3 聲調 29
2.4連讀變調 30
2.5文白異讀 32
萬載(株潭)客家話同音字表 34
第三章 萬載客家話與中古音之比較 83
3.1聲母 83
3.2韻母 91
3.3聲調 108
第四章 萬載客家話語音特點 111
4.1聲母特點 111
4.2韻母特點 119
4.3聲調部分 129
第五章 萬載客家話詞彙及其特點 134
5.1詞彙說明 134
5.2詞彙特點 154
第六章 結論 162
6.1 研究成果 162
6.2 檢討與建議 164
參考文獻 165
附錄 萬載客家話詞彙表 172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專書:
丁邦新主編,2007,《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丁樹聲、李榮,2010,《漢語音韻講義》,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洪君,2014,《歷史語言學方法論與漢語方言音韻史的個案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福堂,1999,《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
江西省萬載縣志編纂委員會,1988,《萬載縣志》,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何大安,2004,《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何大安,2010,《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
岑運強,2006,《語言學基礎理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方桂,1980,《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2001,《客家方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2001,《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張雙慶,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鄧曉華,2009,《客家方言研究》,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榮主編,1995,《梅縣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肖 萍,2008,《江西吳城方言語音研究》,濟南市:齊魯書社。
辛世彪,2004,《東南方言聲調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周建新等,2007,《江西客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周振鶴、游汝杰,2015,《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侯精一主編,2002,《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松柏主編,2014,《贛文化通典-方言卷》,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唐作藩,2002,《聲韻學教程》(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夏中易,2009,《入聲獻疑》,四川:巴蜀書社。
孫宜志,2007,《江西贛方言語音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徐大明主編,2006,《語言變異與變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通鏘,1991,《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通鏘,2004,《漢語研究方法論初探》,北京:商務印書館。
桂詩春,寧春岩,2002,《語言學方法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張 琨,1993,《漢語方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張光宇,1990,《切韻與方言》,台北:商務印書館。
張光宇,2003,《閩客方研史稿》,台北:南天書局。
陳立中,2004,《湘語與吳語音韻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秀琪,2012,《客家話的比較研究》,台北:南天書局。
陳其光,1998,《語言調查》,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陳昌儀,1991,《贛方言概要》,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陸儉明,2005,《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游汝杰,2000,《漢語方言學導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項夢冰,曹暉,2005,《漢語方言地理學-入門與實踐》,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溫昌衍,2006,《客家方言》,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溫昌衍,2012,《客家方言特徵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萬 波,2009,《贛語聲母的歷史層次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董同龢,1998,《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詹伯慧,2006,《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湖北教育出版社。
劉綸鑫,2001,《江西客家方言概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劉澤民,2005,《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
潘文國,葉步青,韓洋,1993,《漢語的構詞法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謝留文,2003,《客家方言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羅勇、龔文瑞,2007,《客家故園》,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羅美珍、林立芳、饒長溶,2004,《客家話通用詞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羅美珍、鄧曉華,1995,《客家方言》,福州市:福建教育出版社。
羅香林,1933,《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
羅常培,2003,《語言與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
羅常培,王均,2002,《普通語音學綱要》(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期刊、研討會論文:
丁邦新,1982,〈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68-187,1998。
王洪君,2006,〈文白異讀、音韻層次與歷史語言學〉,《北京大學學報》第2期,頁22-26。
王莉寧,2010,〈江西南豐方言的聲調分化現象〉,《方言》第1期,頁7-12。
白 雲,2007,〈”走” 詞義系統的歷時與共時比較研究〉,《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2期,頁81-85。
李 榮,1989,〈漢語方言的分區〉,《方言》第4期,頁241-259。
李 燕、王玲娟,2014,〈江西大塘客家方言聲母[n]的研究〉,《陝西學前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5期,頁67-70。
李 燕、王玲娟,2015,〈江西大塘客家方言中的”子“尾〉,《嶺南師範學院學報》第36卷第2期,頁138-142。
李小凡,2004,〈漢語方言連讀變調的層級和類型〉,《方言》第1期,頁16-33。
李瑤玲,2011,〈論萍鄉城關方言詞彙的構成來源〉,《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8卷第4期,頁70-74。
孫宜志,2007,〈江西萬載方言的音韻特點〉,《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8 卷第2 期,頁72-75。
孫宜志、陳昌儀、徐陽春,2001,〈江西贛方言語音的特點〉,《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第32卷第4期,頁122-133。
徐汎平,2010,〈客方言濁音清化與陽調不送氣音讀探析〉,《客與千秋》,頁168-186。
張 倩,2014,〈江西信豐鐵石口客家方言古濁上字今讀的類型與層次〉,《方言》第2期,頁137-145。
張光宇,2002,〈談條件音變〉,《清華學報》第30卷第4期,頁427-476。
張光宇,2004,〈漢語音史中的雙線發展〉,《中國語文》第6期,頁545-557。
張光宇,2006,〈共同保留共同創新與共同脫軌〉,《語言研究》第2期,頁14-21。
張光宇,2008,〈漢語方言的魯奇規律:古代篇〉,《中國語文》第4期,頁349-361。
張光宇,2008,〈漢語方言的魯奇規律:現代篇〉,《語言研究》第2期,頁8-16。
張光宇,2009,〈漢語方言的橫的比較〉,《語言學論叢》第四十輯,頁170-186。
張光宇,2012,〈漢語方言的鼻話運動〉,《語言研究》第32卷第4期,頁17-28。
張燕芬,2010,〈現代方言中讀鼻尾的古陰聲韻字〉,《方言》第3期,頁255-258。
張雙慶、刑向東,2012,〈關中方言古知系合口字的聲母類型及其演變〉,《方言》第2期,頁111-122。
莊初升,2007,〈論贛語中知組三等讀如端組的層次〉,《方言》第1期,頁15-22。
陳立中,2005,〈漢語方言聲調送氣分化現象初探〉,《漢語學報》第4期,頁31-39。
陳秀琪,2004,〈客家話聲調的移轉現象〉,第六屆客家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陳秀琪,2005,〈知莊章聲母的捲舌音-音位的前化運動〉,《第九屆國際暨第二十三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頁3。
陳秀琪,2005,〈客贛方言入聲韻尾的發展〉,第二屆漢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
陳秀琪,2006,〈從客家話看古漢語的元音系統〉,《第二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陳秀琪,2010,〈客家話聲母的前化運動〉,北京:第九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
陳秀琪,2011,〈客家話莊系字的歷史層次〉,《第十二國際暨第二十九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陳忠敏,1993,〈漢語方言連續變調研究綜述(續)〉,《語文研究》第3期,頁55-60。
陳忠敏,1993,〈漢語方言連續變調研究綜述〉,《語文研究》第2期,頁63-66。
曾 良,1993,〈江西贛縣方言的語法特點〉,《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頁106-109。
湯濰芬,2016,〈萬載方言特殊句式的結構考察〉,《漢字文化》第3期,頁56-60。
童芳華,2014,〈高安方言中的百越遺跡〉,《東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3期,頁59-63。
童芳華,2014,〈贛方言名詞後綴“哩”的若干問題探析〉,《廣西民族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1期,頁76-78。
馮 瀟,2008,〈略談歷史音變中的循環現象〉,《唐都學刊》第24卷第4期,頁60-64。
黃雪貞,1987,〈客家話的分布與內部異同〉,《方言》第2期,頁81-96。
黃雪貞,1994,〈客家方言的詞彙和語法特點〉,《方言》第4期,頁268-276。
黃雪貞,1998,〈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方言》第4期,頁241-246。
溫昌衍,2003,〈江西石城話屬客家方言無疑〉,《江西社會科學學報》(文學語言),第8期,頁49-51。
溫昌衍,2003,〈客贛方言關係詞與客贛方言的關係〉,《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第34卷第2期,頁121-125。
溫昌衍,2008,〈從詞彙看大本營地區客家方言的分片〉,《學術研究》,第4期,頁141-146。
溫美姬,2015,〈客贛方言親屬稱謂詞比較—以梅縣話、南昌話為例〉,《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1期,頁9-14。
萬 波、莊初升,2011,〈客贛方言中古全濁聲母今讀不送氣塞音塞擦音的性質〉,《方言》第4期,頁302-313。
熊正輝,1979,〈南昌方言的子尾〉,《方言》第3期,頁201-206。
熊正輝、張振興,2008,〈漢語方言的分區〉,《方言》第2期,頁97-108。
趙學玲,2007,〈漢語方言影疑母字聲母的分合類型〉,《語言研究》第4期,頁72-78。
劉新中,2003,〈幾個常見詞綴在漢語方言中的分佈〉,《學術研究》第11期,頁137-140。
劉澤民,2004,〈客贛方言中的侗台語詞〉,《民族語文》第5期,頁40-42。
劉澤民,2004,〈客贛方言的知章精莊組〉,《語言科學》第3卷第4期,頁19-28。
練春招,2000,〈從詞彙看客家方言與贛方言的關係〉,《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2卷第3期,頁48-53。
練春招,2001,〈客家方言與南方少數民族語言共同詞語考略〉,《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19卷第2期,頁107-113。
練春招,2010,〈客家方言”粄”類詞與客家民俗〉,《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1期,頁122-126。
蔣 平、謝留文,2004,〈古入聲在贛、客方言中的轉變〉,《語言研究》第24卷第4期,頁71-78。
鄧曉華,1996,〈客家方言的詞彙特點〉,《語言研究》第2期,頁88-94。
鄧曉華,1997,〈論客家方言的斷代及相關音韻特徵〉,《厦門大學學報》(哲社版)第4期,頁101-105。
鄧曉華,1998,〈客家話與贛與及閩語的比較〉,《語文研究》第3期,頁47-51。
鄧曉華,1999,〈客家話跟苗瑤壯侗語的關係問題〉,《民族語文》第3期,頁42-49。
鄭曉峰,2001,〈漢語方言中的成音節鼻音〉,《清華學報》第2期,頁135-159。
謝留文,1991,〈南昌縣(蔣巷)方言的”子“尾和”里”尾〉,《方言》第2期,頁138-142。
謝留文,1995,〈客家方言古入聲次濁聲母字的分化〉,《中國語文》第1期,頁316-332。
謝留文,2006,〈贛語的分區(稿)〉,《方言》第3期,頁264-271。
韓 森,1988,〈江西方言的聲調〉,《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頁44-47。
羅傑瑞著,陳秀琪譯,2006,〈從音韻看漢語方言〉,《方言》第1期,頁6-15。
羅肇錦,2006,〈客語緣起南方的語言論證〉,《Language and Linguistics》,頁545-568。
羅肇錦,2007,〈客語曉匣合口變脣齒音(hu→fv)的推斷〉,《客家研言》第2卷第2期,頁83-102。
嚴修鴻,2001,〈客家方言與周邊方言的關係詞〉,《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7卷第4期,頁99-106。

學位論文:
江敏華,2003,《客贛方言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
李珊伶,2016,《閩西連城縣賴源客家話研究-以下村、黃地村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宜軒,2016,《閩西連城中堡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丞艾,2015,《湖南客家話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萩香,2015,《泰國曼谷的梅縣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際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秀琪 ,2002,《臺灣漳州客家話的研究-以詔安話為代表》,國立新竹師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沿佐,2012,《湖南客家話詞彙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巍元,2013,《江西客家方言音韻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彭心怡,2010,《江西客贛語的特殊音韻現象與結構變遷》,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彭凱筠,2012,《江西南康客家話鼻化韻和喉塞韻的兩種來源》,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俊源,2011,《台、華語「稱代系統」與閩、客語「親屬稱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聖雅,2016,《福建省連城縣培田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盛有,2007,《客家話的古漢語和非漢語成分分析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玉華,2013,《四川簡陽客家話研究-以踏水鎮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伶伊,2012,《湖南平江縣、攸縣、、新田縣客家話音韻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羅肇錦、陳秀琪 審核日期 2017-7-3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