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155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3 、訪客IP:18.220.1.239
姓名 鄭湘如(SIANG-RU JH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商輅下野期間活動之研究
相關論文
★ 明代通政使司之研究★ 于慎行的生平與學思之研究
★ 萬曆中後期言官派系黨爭之研究(1586-1620)★ 晚明司禮監之研究
★ 明代祭酒資歷與作為之研究(1382-1566)★ 明代王世貞宗教觀之研究
★ 晚明直臣楊漣之研究(1572-1625)★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 抗戰建軍的新嘗試———徵集到組建:青年遠征軍人事研究★ 明中葉理學名宦項喬之研究(1493-1552)
★ 明代寡母敎子之研究★ 明代女紅─以北方婦女為中心之探討
★ 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694-1996)
★ 從種族到民族:梁啟超民族主義思想之研究(1895-1903)★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商輅是明代唯一一位三元及第之內閣首輔,他在仕途中曾兩度下野。天順初年(1457),石亨挾「奪門」之功開始剷除異己,商輅不畏其威勢,斷然拒絕石亨之要求,懷恨在心的石亨,因是將商輅視為政敵,唆使科道官彈劾商輅,更在英宗前建言:「不除景泰重臣奪門無名。」因此商輅即被冠上「黨附于謙,參與易儲,意圖迎立外儲」之罪,其後更被貶為平民。雖橫遭政治迫害,但商輅並未因此喪失政治熱情、治國抱負。在野期間他積極的籌謀畫策,經營人脈,維持自己的聲望,由於在朝顯貴的協助,他於成化3年(1467)重返政壇。初回內閣的商輅即遭逢北方團體彈劾,幸賴憲宗信任,加之內閣閣員全為南方人,在經過一番爭鬥後,南方人奪回主政權,而商輅亦深蒙憲宗倚重,位極人臣。成化朝可謂商輅從政最輝煌的時代,此時期的他不論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皆有建樹。在他輔政下明朝步入安定富庶之局面,百姓安居樂業。然此際情勢卻急轉直下,西廠成為他再度下野主因。當時執掌西廠之汪直屢興大獄,京城一片風聲鶴唳,為避免西廠造成社會動盪,撼動國家根基,商輅連同內閣成員上疏請革西廠。憲宗在多重壓力交逼下,被迫裁撤西廠。其後因戴縉建言,憲宗順勢重設西廠,復加萬安、劉珝等人極力傾軋,明白自己階段性任務已告終之商輅,由是辭官返鄉,自此優游林泉,不復問朝政。商輅兩度下野期間,際遇、心志各有進境,別具特色,加上在朝輝煌政績,鼎足而三,構成完整儒臣閱歷模式,並開啟明代中葉以降官紳仿效之典型。
摘要(英) Shang Lu was the only “San-Yuan” grand secretary in the Cabinet in Ming Dynasty(San-Yuan, being the first in all three levels of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He had dismissed from the government service twice. In early Tianshun reign(1457A.D.), Shih Heng depended on his credit of assisting in seizing the scepter, so he started to eradiate people in opposite position. Shang Lu was not dreaded by his threat and refused his demands without doubt. Thus, Shih Heng regarded Shang Lu as an enemy and then instigated Ke dao guan (supervisory office)to impeach Shang Lu and suggested the emperor “eradiate the officials of JingTai reign is the priority. ” Therefore, Shang Lu was titled as a colluder with Yu Qian, involved in Yi-Chu(to alert the crown prince and intend to support another prince). Although suffered political persecution, he never lost his passion for political affairs and his ambition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During the period that he was dismissed, he planned, built up his social network, and preserved his reputation. With the help of officials of the court, he returned to hold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Chenghua reign (1467A.D.).
Soon after his return, Shang Lu was impeached by the northerners’ group. Thanks to the trust of Xianzong and the help of the southerners’ group in the cabinet, Shang Lu became the key man of Chenghua reign, which is his gloriest time. In this period, he made grand achievement in the aspect of political affairs, economy, military and culture. Also, people in the Ming Dynasty lived in a stable, rich, and populous life. However, the situation got worse rapidly. The eunuchs caused his second dismissal. The dominator of eunuchs, Wang Zhi, captured innocent people on a large scale. People in Capital City were all terrified. To maintain social order, Shang Lu and other officials suggested the emperor to eliminate eunuchs. Under the pressure of officials, Xianzong abolished the intelligence department controlled by eunuchs. But, he soon reconstructed it because of the help of Dai Syu. In addition, Shang Lu was edged out by Wan An and Liu Yu. He realized that it was time for him to leave. He submitted his resignment and went back to his hometown. He devoted his life to the care of nature and didn’t concern the political affairs anymore. Shang Lu’s two dismissals are distinctive. He made progress in his state of mind and experience. With his great achievement of political affairs throughout three emperors’ rule. This complete experience became all civil servants’ prototype.
關鍵字(中) ★ 商輅
★ 除籍復出
★ 內閣首輔
★ 在野活動
★ 林泉休致
關鍵字(英) ★ Shang Lu
★ Grand secretary in the Cabinet
★ Dismissal activities
★ Retirement life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Ⅱ
感謝辭……………………………………………………………Ⅲ~Ⅳ
目錄………………………………………………………………Ⅴ
緒論………………………………………………………………1
第一章 兩次仕進歷程與去職緣由……………………………13
第一節 商輅的家庭背景與性格……………………………13
第二節 天順元年的除籍為民………………………………18
第三節 成化朝的仕途起落…………………………………31
第二章 在野的活動與復起契機………………………………45
第一節 家庭生活…………………………………………………………………45
第二節 社會公益…………………………………………………………………52
第三節 人際往來…………………………………………………………………58
第三章 致仕後的活動與心境…………………………………73
第一節 閒雅生活……………………………………………74
第二節 社會公益……………………………………………83
第三節 人際往來……………………………………………91
結論………………………………………………………………105
參考書目…………………………………………………………111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官方—正史、地方志
《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吳福原修、姚鳴鸞重修,嘉靖《淳安縣志》,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李德恢纂修,弘治《嚴州府志》,收錄於《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上海:
上海圖書館編,2011。
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楊守仁、徐楚纂修,萬曆《續修嚴州府志》,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嘉靖《浙江通志》,收錄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叢刊》,上海:上海書店,
1990。
(二)私修—野史
尹守衡,《明史竊列傳》,收錄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冊83,臺北:明
文書局,1991。
王鴻緒,《明史稿列傳》,收錄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冊95,臺北:明
文書局,1991。
何喬遠,《名山藏》,收錄於《中國野史集成續編》,冊14,成都:巴蜀書社,2000。
查繼佐,《罪惟錄》,收錄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冊86,臺北:明文書
局,1991。
夏燮編,《明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14。
傅維麟,《明書列傳》,收錄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冊87,臺北:明文
書局,1991。
談遷,《國榷》,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冊359~360,史部,編年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三)文集、筆記、奏疏、年譜
《明代登科錄彙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
王世貞,《弇山堂別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
尹直,《謇齋瑣綴錄》,收錄於《明代史籍彙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
丘濬,《瓊臺類稿》,臺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明弘治5年序刊本,1990。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冊1125,子部,雜家類,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李廷機,《皇明名臣言行錄》,收錄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冊48,臺北:
明文書局,1991。
李東陽,《懷麓堂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341,集部,別集
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李時勉,《古廉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珍本三集》,冊301,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72。
李紹文,《皇明世說新語》,收錄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冊22,臺北:
明文書局,1991。
李賢,《古穰雜錄》,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李賢,《天順日錄》,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冊119,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6。
李贄,《續藏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汪國楠,《皇明名臣言行錄新編》,收錄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冊46,
臺北:明文書局,1991。
孟子,《孟子》,收錄於《語譯廣解四書讀本》,臺北:啟明書局,1996。
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收錄於《宋集珍本叢刊》,冊3,北京:線裝書局,
2004。
姚夔,《姚文敏公遺稿十卷附錄一卷》,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冊34,集
部,別集類,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高岱,《鴻猷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倪岳,《青谿漫稿》,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343,集部,別集類,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商汝頤編,《商文毅公遺行集》,收錄於《商輅集》,冊78,杭州:浙江古籍出版
社,2012。
商振倫,《明三元太傅商文毅公年譜》,收錄於《商輅集》,冊78,杭州:浙江古
籍出版社,2012。
商輅,《商文毅疏稿》,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85,史部,詔令奏議類,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商輅,《商輅集》,冊77~78,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陸簡,《龍皐文藁》,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冊39,集部,別集類,
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曹學佺,《石倉歷代詩選》,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331,集部,總
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焦竑編次、翁正春校,《皇明人物考》,收錄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冊
115,臺北:明文書局,1991。
焦竑,《國朝獻徵錄》,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冊100、106,史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彭時,《彭文憲公筆記》,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冊85,臺北:新文豐出版公
司,1986。
程敏政,《篁墩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347~348,集部,別集
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黃景昉,《國史唯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項篤壽,《今獻備遺》,收錄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冊31,臺北:明文
書局,1991。
楊守陳,《楊文懿公文集三十卷》,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冊186,(臺北:新
文豐出版公司,1989。
過庭訓,《明分省人物考》,收錄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冊134,臺北:
明文書局,1991。
葉盛,《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葉盛,《涇東小藳》,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冊1329,集部,別集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楊寅秋,《臨皋文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230,集部,別集類,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雷禮,《內閣行實》,收錄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冊27,臺北:明文書
局,1991。
雷禮,《國朝列卿紀》,收錄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冊32~33,臺北:明
文書局,1991。
廖道南,《殿閣詞林記列傳》,收錄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冊18,臺北:
明文書局,1991。
鄧元錫,《皇明書》,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冊29,史部,臺南:莊嚴文
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鄧元錫,《皇明書列傳》,收錄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冊73,臺北:明
文書局,1991。
劉廷元,《國朝名臣言行略》,收錄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冊49,臺北:
明文書局,1991。
劉孟雷,《聖朝名世考》,收錄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冊41,臺北:明
文書局,1991。
鄭曉,《吾學編》,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冊12,北京:書目文獻
出版社,2000。
蕭鎡,《尚約文鈔十二卷附錄一卷》,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冊33,集部,
別集類,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二、中文專書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
毛文芳,《圖成行樂:明清文人畫像題詠析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
張維昭,《悖離與回歸—晚明士人美學態度的現代觀照》,江蘇:鳳凰出版社,
2009。
臺灣中央圖書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中華書局,1987。
三、學位論文、期刊論文、雜誌、報紙
王亭雁,〈明憲宗朝西廠之研究〉,臺灣: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5。
李鳳萍,〈晚明山人陳眉公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5。
姜依官,〈三元宰相—商輅之研究〉,臺灣: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
文,2007。
蔡良昇,〈造化之異與正:明清物怪黑眚信仰演變〉,臺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
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毛文芳〈閒賞—晚明美學之風格意涵析論〉,《國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2
期,1998,頁23~50。
牛建強,〈明代山人群的生成所透射出的社會意義〉,《史學月刊》第2期,1994,
頁30~36。
王偉,〈明代官員乞休中的家國觀念與自我認同〉,《學術交流》第2期,2015,
頁201~206。
李佳,〈忠君與忠社稷關係辨—論明代土木堡之變中的士大夫政治價值觀〉,《求
是學刊》第4期,2012,頁154~160。
吳振漢,〈明代前期內閣與吏部主導人事權之變遷〉,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
22期,2000,頁71~95。
吳振漢,〈明末山人之社交網絡和遊歷活動—以何白為個例之研究〉,《漢學研究》
第3期,2009,頁159~190。
金文京,〈晚明山人之活動及其來源〉,《中國典籍與文化》第1期,1997,頁37~42。
馬長泉,〈商輅的經世致用思想〉,《黃淮學刊》(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5,頁
38~40。
翁福清,〈商輅生平事迹考略〉,《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1995,頁8~13。
陳文新、郭皓政,〈明代狀元:仕途與文學創作的多重關係〉,《上海師範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4,頁46~51。
陳江,〈明代江南文人的文物鑑藏及其審美趣味〉,《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
2012,頁8~15。
陳剛俊,〈明朝權閹汪直用事與西廠立廢—兼論明代中期士風〉,《黃河科技大學
學報》,第14卷,第1期,2012,頁60~63。
陳綸緒,〈記明天順成化間大臣南北之爭〉,收入《明代政治》(臺北:臺灣學生
書局,1968,頁249~278。
陳寶良,〈從旅游觀念看明代文人士大夫的閑暇生活〉,《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
2期,2006,頁45~50。
陳寶良,〈晚明生員的棄巾之風及其山人化〉,《史學集刊》第2期,2000,頁34~39。
郭皓政,〈從明中期狀元詩文看台閣體向茶陵派的過渡〉,《武漢大學學報》(人文
科學版)第1期,2010,頁104~110。
張德建,〈明代山人群體的生成演變及其文化意義〉,《中國文化研究》夏之卷,
2003,頁80~90。
張靜秋,〈晚明山人的文化風貌及文化建構〉,《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4期,2002,頁41~44。
湯志波,〈明前期台閣文人風格論探析〉,《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6期,2015,頁75~83。
黃秀蓉,〈明代致仕官員概觀〉,《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5,
頁69~72。
黃卓越,〈明正嘉年間山人文學及社會旨趣的變遷〉,《文學評論》第5期,2003,
頁54~64。
詹于虹,〈論明代政治家商輅〉,《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1992,頁81~84。
趙子富,〈明代的書院〉,《中國文化研究》,夏之卷,第12期,1996,頁47~52。
劉曉東、趙紅,〈明代塾師的社會構成及其演變—兼論民間教育人力資源的社會
配置與優化問題〉,《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6,頁
60~67。
鮑藝敏,〈商輅的生平及政治思想初探〉,《浙江社會科學》第1期,1994,頁92~96。
指導教授 吳振漢 審核日期 2017-6-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