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729010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7 、訪客IP:18.224.73.107
姓名 王毓君(Yu-Chun W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論文名稱 苗栗縣族群政治參與之研究
(A Case Study on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Miaoli County)
相關論文
★ 客家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分析之研究-以關西仙草產業為例★ 節慶活動與客家文化創新之研究─以苗栗火旁龍為例
★ 客語無障礙環境政策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聖德老人服務中心為例★ 女性村長在推動客家社區事務領導特質之研究
★ 客家族群在臺灣播遷之研究—以苗栗何子報家族為例★ 地方休閒產業發展的回應性評估之研究:以苗栗舊山線為例
★ 非營利組織產業化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兩個社區為例★ 地方特色產業競爭力之研究-以新埔柿餅為例
★ 客家產業政策成效評估之研究★ 發展客庄聚落文化與生態觀光策略之研擬 以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社區為例
★ 年輕世代客家飲食意象調查研究-以中壢地區大學院校學生為例★ 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客家學術機構之對話-以新竹縣為例
★ 民眾對客家創作音樂認知之研究-文化迴圈的觀點★ 桃園縣平鎮市三官信仰與聚落發展之研究
★ 客家特色產業政策網絡之研究★ 臺灣客庄旅遊地與飲食意象關聯之實證分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自從1990年代,「族群」因為國家認同問題被和政治議題與衝突連結在一起之後,政治逐漸「族群」化,族群政治成為台灣政治發展的關鍵指標。族群如何在政治領域展現其作用一直是被關注的議題,對一般民眾而言,政治參與是接觸政治議題的途徑之一,透過觀察政治參與型態能知道不同族群之間在政治參與上的差異。因此本研究旨在比較政治參與差異是否會受到不同族群因素、不同性別與不同世代之間的影響。
本研究將以苗栗縣年滿20歲具有公民資格的民眾作為調查對象,透過電訪問卷收回共558筆有效樣本資料,利用交叉比對和迴歸分析,探討族群差異對不同型態的政治參與之影響、族群之間的投票行為以及投票偏好之差異,並以中介模型說明政治參與在族群和投票行為間扮演的角色。研究發現:首先,多數民眾的政治參與整體是偏低的,以及所選取的政治參與活動可被歸類成被動型和主動型兩類,且這兩類中以被動型政治參與為主。其次,政治參與在族群分類的差異比較中,客家族群的政治參與高於閩南族群,年齡層差異在政治參與有生命週期效應,隨著年紀增加政治參與率先隨之上升而後下降,以及男性的政治參與高於女性。然後,透過政治參與的中介,強化族群、年齡、性別、政治參與等因素對投票行為的影響。最後,苗栗縣之投票偏好以候選人的選舉政見和個人形象為關鍵因素,所屬政黨和同鄉或地緣關係的影響力位居於後。
摘要(英) Ethnic group is playing a crucial role in Taiwan’s political stage since 1990s with national identity being linked closely to the political conflicts as well as policies.
The concrete role of ethnic groups in politics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attention for long. For the general public,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an obvious and direct way of reaching out to political issues, and by compare and contrast different way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we can obser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mo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For instance, how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e of ethnic groups, genders as well as generations.
With regard to the methodology and participants of the study, Taiwanese with citizenship aged 20 or above in Miaoli County were selected as the survey subject. A total of 558 valid sample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phone interviews. Cross-comparis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ethnic groups differences on different type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voting behavior between ethnic groups, differences in voting preferences, elaboration of the role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ethnic groups through intermediary model. The study has revealed three facts:
First and foremos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low in general. Two type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re observed including passive and active. In this study,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reckoned as passive.
Secondly, differences in level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re observed amo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More concretely speaking, the leve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higher in Hakka ethnic groups compared to Hoklos ethnic groups. Besides, age differences also have life cycle effect i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ccording to the study, the level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will first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and later with the decrease in level. The level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also higher in male compared to female. After all, with the different agent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thnics, age, gender, will intensify its effects on voting.
Finally, voting preferences are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For instance, Miaoli County favor politicians with positive personal images and good policies. Whether he or she belongs to certain political parties or having the influences in hometown will not be considered as important.

關鍵字(中) ★ 族群、政治參與、族群政治、投票行為 關鍵字(英) ★ Ethnic group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thnic politics, voting behavior
論文目次 摘要V
Abstract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三節 操作型定義4
一、被動型政治參與5
二、主動型政治參與6
三、投票行為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回顧9
第一節 族群政治與台灣族群政治發展9
一、族群定義與族群關係9
二、族群政治11
三、台灣族群政治之國家意識14
第二節 台灣族群政治參與18
一、族群差異之政治參與21
二、多元類型的政治參與25
三、競選政治參與和投票行為28
第三節 苗栗地區族群政治實踐研究32
一、區位與人口結構32
二、戰後族群政治發展38
三、苗栗派系政治41
四、政黨政治形成與樣貌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50
第三節 研究假設51
第四節 問卷設置與變數定義52
第五節 問卷預試54
一、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54
二、問卷信度分析(reliability)58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60
一、敘述性統計分析(Descrip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60
二、迴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60
第四章 分析與討論63
第一節 敘述統計63
一、人口統計變項63
二、政治參與和投票行為65
第二節 交叉分析70
一、族群和政治參與之交叉比較70
二、年齡層和政治參與之交叉比較73
三、性別和政治參與之交叉比較77
四、族群、年齡層、性別和投票偏好之交叉比較79
第三節 人口統計變項與政治參與構面之差異性分析82
一、族群變項82
二、年齡層變項84
三、性別變項90
第四節 迴歸分析92
一、族群、年齡層、性別對政治參與的影響93
二、政治參與對投票行為的影響98
三、政治參與的中介效果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7
第一節 研究發現107
一、被動型政治參與高於主動型政治參與107
二、客家族群、高年齡層、以及男性的政治參與較高108
三、投票行為會受到族群差異和政治參與之影響110
四、選舉政見和個人形象為主要之投票偏好,次要為所屬政黨和同鄉或地緣關係111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12
參考文獻114
附錄一122
附錄二12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明珂 (1997)。華夏邊緣。 臺北:允晨。
王甫昌 (1997)。九0年代的台灣社會。載於張荳雲、呂玉瑕、王甫昌(編),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下冊)( 249-294頁)。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王甫昌 (2002)。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閩南人族群意識內涵與地區差異模式之解。台灣社會學,(4),11-74。
王昌甫 (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出版公司。
王甫昌 (2008)。族群政治議題在台灣民主化轉型中的角色。臺灣民主季刊,5(2),89-140。
王保鍵 (2008)。立委單一選區對客家族群政治參與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嵩音 (2017)。社交媒體政治性使用行為與公民參與之研究。資訊社會研究,(32),83-111。
牛海峰 (2005)。論網絡技術的發展會公民參與的影響。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8(3)。
古鎮清 (2015)。續修苗栗縣志:卷一政治建設治(上冊)。苗栗:苗栗縣政府。
丘昌泰、張翰璧、鄭曉峰 (2006)。2004年桃竹苗地區客家族群的社會文化調查報告。客家研究期刊,創刊號,183-210。
朱琬仟 (2010)。檢定潛在中介變項之模擬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理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呂傑華 (2011)。媒介使用者之競選政見認知,政治信任與政治參與之行動研究。資訊社會研究,20,1-38。
何明修 (2003)。政治民主化與環境運動的制度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0)。
何來美 (2005a)。重修苗栗縣志:卷十自治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何來美 (2005b)。苗栗後派系政治:劉黃演義續集。臺北:華夏書坊。
何來美 (2007年12月)。解嚴後客家族群投票行為取向的流變。臺灣客家運動二十年學術研討會,臺北。
李丁讚、林文源 (2000)。社會力的文化根源:論環境權感受在台灣的歷史形成;1970-86。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8),133-206。
李倩儀 (2014)。品牌 APP 特性對品牌態度的作用。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乃德 (1993)。省籍問題、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載於張茂桂等(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 27-52頁)。台北:業強出版社。
吳乃德 (2002)。認同衝突和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台灣社會學,4,75-118。
吳祖田 (1999)。 [艾斯門]族群政治基本概念架構之比較探討。 問題與研究, 38(7), 91-102。
吳重禮、李世宏 (2005)。政治賦權、族群團體與政治參與2001年縣市長選舉客家族群的政治信任與投票參與。選舉研究,12(1),69-115。
吳重禮、鄭文智、崔曉倩 (2006)。交叉網絡與政治參與:2001年縣市長與立法委員選舉的實證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8(4),599-638。
吳重禮、崔曉倩 (2010)。族群、賦權與選舉評價—2004年與2008年總統選舉省籍差異的實證分析。臺灣民主季刊,7(4),137-182。
吳明隆 (2009)。結構方程模式:AMOS的操作與應用(二版)。臺北:五南。
沈延諭 (2006)。族群政治:臺灣客家族群的政治文化與投票行為。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瓊珠 (2005)。台灣民眾的政治知識:1992~2000年的變動。選舉研究,12(1),147-171。
林瓊珠 (2016)。公民意識與政治參與。民主與治理,3(2),1-21。
林思伶 (2008)。族群政治與地方選舉—以2005年苗栗縣三合一選舉為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宗弘 (2015)。再探臺灣的世代政治:交叉分類隨機效應模型的應用,1995-2010。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7(2),395-436。
林聰吉 (2007)。社會網絡、政治討論與投票參與。選舉研究,14(2),1-24。
林鶴玲、鄭陸霖 (2001)。台灣社會運動網路經驗:一個探索性的分析。臺灣社會學刊,(25),111-156。
林震岩 (2007)。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應用(二版)。台北:智勝出版。
林賢奇 (2013)。從2008、2012年政黨投票看客家族群政黨傾向—以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邱榮舉 (1994)。論臺灣客家文化運動。載於鍾肇政、徐正光等(編),客家文化論叢(31-41頁)。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周光輝、王惠岩 (2008)。政治學概論。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錦宏、王毓君 (2016)。臺灣客家族群政黨傾向之分析。2016第四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新竹。
邵宗海、唐玉禮 (2005)。臺灣地區的族群差異意識與政治參與。展望與探索,3(10),53-73。
洪永泰、莊文忠 (2007年12月)。臺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樣本人口特徵的變化:1990-2004。「台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十一次研討會,台北:南港。
施正鋒 (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臺北:前衛。
施正鋒 (2007)。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族群政治。臺灣民主季刊,4(4),1-26。
徐火炎 (1995)。選民的政治認知與投票行為。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7(1),247-288。
徐火炎 (2002)。台灣政黨版圖的重畫:民進黨、國民黨與親民黨的「民基」比較。東吳
政治學報,14,83-134。
徐清明、張瑞恭 (2007a)。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上冊住民志,客家族群篇。苗栗市:苗栗
縣政府。

徐清明、張瑞恭 (2007b)。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中冊住民志,福佬族群篇。苗栗市:苗栗
縣政府。
徐清明、張瑞恭 (2007c)。重修苗栗縣志/卷五下冊住民志,原住民族群篇。苗栗市:苗
栗縣政府。
翁履中 (2016)。東南亞公民參與模式初探:東南亞政治參與和民主化的實證分析。台灣
東南亞學刊,10(3),7-44。
張茂桂 (1997)。台灣的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載於施正鋒(編),族群政治
與政策(37-71頁)。台北:前衛出版社。
張茂桂 (2003)。族群關係。社會學與台灣社會(215-243頁)。臺北市:巨流。
張卿卿 (2006)。網路的功與過:網路使用與政治參與及社會資產關係的探討。新聞學研究,(86),45-90。
高德義 (2014)。邁向有效的政治參與:台灣原住民族選舉制度的批判與改革。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6),1-32。
翁定暐 (2015)。態度決定行動:政治效能感對於政治參與的影響效果之實證分析。國立
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莫基泰 (1995)。公民參與:社會政策的基石。香港:中華書局。
崔曉倩、吳重禮 (2011)。年齡與選舉參與:2008年總統選舉的實證分析。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6,7-44。
盛杏湲 (2010)。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穩定與變遷:定群追蹤資料的應用。選舉研究,17(2),1-33。
陳義彥 (1996)。不同族群政治文化的世代分析。政治學報,27, 83-91。
陳陸輝 (2000)。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 選舉研究,7(2),109-141。
陳陸輝、陳映男 (2013)。臺灣政黨選民基礎的持續與變遷。2012年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變遷與延續(125-155頁)。臺北:五南。
陳順宇 (2005)。多變量分析。臺北:華泰文化。
陳品皓 (2016)。網路使用行為對於台灣民眾 政治參與的影響之初探研究。復興崗學報,(108),95-120。
郭秋永 (1992)。政治參與的意義:方法論上的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5(1),173-211。
梁愛州 (20100。網路政治參與對民主政治的積極作用。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3),28-29。
莊順統 (2007)。阿美族原住民政治參與之研究-以花蓮縣光復鄉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國敏 (2005)。桃竹苗地區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與族群結構之研究。中華人文社會學報,(3)。
黃國敏 (2005)。苗栗縣族群政治的實證研究。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暨研究所,2005年12月10日至11日「台灣民主的挑戰與前景」學術研討會,台北。
黃國敏 (2014)。苗栗縣政治版圖之研究。中華行政學報,(15),139-166。
黃慕也、張世賢 (2008)。政治媒介藉由政治效能、政治信任對投票行爲影響分析-以2005年選舉爲例。臺灣民主季刊,5(1),45-85。
黃育烈 (2013)。苗栗縣政黨宣傳與地方派系之研究-以第十七屆第五選區縣議員為例。玄奘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楊政男 (2006)。重修苗栗縣志卷七人口志。苗栗市:苗栗縣政府。
楊婉瑩 (2007)。政治參與的性別差異。選舉研究,14(2),53-94。
楊國鑫 (2008)。台灣的客家問題、客家運動與客家學。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台北:臺灣客家研究學會,133-153。
楊舒偉 (2010)。新竹縣客家族群選舉動員變遷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論文,未出版,台中。
榮泰生 (2009)。SPSS與研究方法(2版)。台北:五南。
廖益興 (2006)。台灣選民投票參與行為的研究。中華行政學報,(3),185-202。
劉義周 (1993)。台灣的政治世代。政治學報,21,99-120。
劉義周 (1994)。台灣政黨形象的世代差異。選舉研究,1(1),53-73。
劉還月 (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移墾篇:臺灣客家的初墾舆二次移民。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子立 (2003)。省籍族群政碩士治與投票—臺北市選民行為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歐陽晟 (1993)。台灣民主轉型期政黨競爭型態的社會基礎(1986-1992)。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潘蛟 (2003)。「族群」及其相關概念在西方的流變。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5(5),53-61。
範雲 (2012)。小心「世代政治」,2012年12月29日,取自:網址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3。
謝國斌 (2007)。比利時的族群政治。臺灣國際研究季刊, 3(4),157-175。
謝國斌 (2013)。新加坡的族群政治。臺灣國際研究季刊,9(1),33-58。
謝育真 (2009)。閩客族群選舉動員之比較-以苗栗縣為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謝仁烜 (2014)。不同世代女性政治參與的差異。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新煌、黄世明 (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地方社會舆族群政治的分析。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蕭新煌、黃世明 (2008)。臺灣政治轉型下的客家運動及其對地方社會的影響。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新竹: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龔萬灶 (2015)。續修苗栗縣志卷二社會建設志。苗栗市:苗栗縣政府。

英文部分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51, 1173-1182
Burns, N., Schlozman, K. L., & Verba, S. (2001). The private roots of public ac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nway, M. (1991).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 C.: CQ Press.
Clarke, H. D. (2004). Political choice in Brit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n Demand.
Clarke, H. D. (2009). Performance politics and the British vot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fron, B., & Tibshirani, R. J. (1993).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ootstrap. New York: Chapman & Hall.
Huntington, S. P., & Nelson, J. M. (1976). No easy choic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Vol. 3).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asse, M., & Marsh, A, (1979). Political action: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n S. H. Barnes, NM. Kaase, et al.(Ed.), Political action: Mass participation in five Western democracies (pp.27-56). Beverly Hills, CA: Sage.
Morehouse Mendez, J., & Osborn, T. (2010). Gender and the perception of knowledge in political discussion.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63(2), 269-279.
Melo, D. F., & Stockemer, D. (2014). Age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Germany, France and the UK: A comparative analysis. Comparative European Politics, 12(1), 33-53.
Quintelier, E. (2007). Differences i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between young and old people. Contemporary politics, 13(2), 165-180.
Schermerhorn, R. A. (1974). Ethnicity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Ethnicity ,1,1-14.
Shrout, P. E., & Bolger, N. (2002). Mediation in experimental and nonexperimental studies: New proced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Psychological methods, 7(4), 422-445.
Verba, S., & Nie, N. H. (1972).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 Ann Arbor, MI: Inter-University Consortium for Political and Social Research.
Verba, S., Burns, N., & Schlozman, K. L. (1997). Knowing and caring about politics: Gender and political engagement.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59(4), 1051-1072.
指導教授 周錦宏(Chin-Hung Chou) 審核日期 2018-1-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