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31266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3 、訪客IP:3.144.122.1
姓名 史偉成(SHI WEICH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藝術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法若真(1613-1696)的山水畫研究
(The Landscape Paintings of Fa Ruo-zhen(1613-1696))
相關論文
★ 清王炳仿趙伯駒桃源圖研究 兼論乾隆朝畫院設色山水創作★ 畫學復興思救國-論黃賓虹畫學中的救國思想與其晚年的北宋畫風
★ 臺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 傅抱石對<畫雲台山記>的詮釋與其國畫改革的關係
★ 董希文之「油畫中國風」研究★ 李日華繪畫鑑藏品味之研究
★ 豐子愷文人抒情漫畫研究--以1937年以前畫作為例★ 北宋墨竹繪畫研究
★ 金農.羅聘.黃慎的神佛鬼魅像研究★ 儒士.貳臣.收藏賞鑒家--孫承澤(1592-1676)之生活.繪畫品味與影響
★ 郎靜山﹝1892-1995﹞中國畫意攝影研究★ 梁鼎銘(1898-1959)大陸時期西畫創作研究
★ 休寧貴公子,邗上大畫師-查士標生平與繪畫研究★ 吳偉人物畫風格研究
★ 梅清(1623-1697)的生平與藝術★ 戴本孝生平與繪畫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以法若真(1613-1696)為個案研究,主要是釐清法氏其人其藝,並將他放在清初特殊的北地文化環境中,來重新檢討其畫史的意義與價值。通過深入挖掘他的畫蹟與原始史料,以畫作風格分析和文獻參照之原則,冀望回歸法氏藝術家的身分,看他是如何形塑其獨具特色的山水畫風格。

全文除緒論及結論外,共分三章。第一章經由爬梳文獻史料,來進一步認識法若真的生平與交遊,發現丙戌科(1646)考試引起的仕途、交友是理解其人生的關鍵,其中以清初北方鑑藏界對他的影響是揭示其畫業發展進程的突破點。第二章則進入風格形式的具體分析,說明其畫風的來源及發展。法氏早期由「元四家」上溯當時北方畫家直接摹倣董巨畫派的畫法,大約1670年代中期開始上追五代宋初北方大家的風格特質。雖然有些作品與當時金陵、安徽的畫家有類似之處,不過很難就此認定為是模仿,仍舊是按其個人風格而發展,並在1680年代中期後形成雄渾奇崛的獨特山水風格。第三章由後世對他繪畫「奇」的評價,看待此一美學是如何體現在他書法和繪畫之中的。而此一「奇」與當時南方不同,實是北地文化環境薰陶的產物。最後,可以知道法若真這一系列山水畫並沒有所謂的政治性,純粹是當時文化環境及其個人風格發展的結果。
摘要(英)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Fa Ruo-zhen (1613-1696) 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his works in the painting histo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is painting style and related documents, the paper puts him in the specific northern cultural background of early Qing Dynasty and digs into his paintings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order to figure out how his unique landscape painting style is formulated.

Apart from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whol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By sorting out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first chapter helps us to learn his lifetime experience and social connections. His official career and interpersonal friendships after the 1646 Imperial Examinations are of crucial importance to understand his whole life, in which the influence of northern collectible identification circle on him i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o reveal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is works. In Chapter two, we analyze and figure out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his painting style. In his early period, Fa learns from Four Yuan Masters (Yuan Si Jia 元四家) and then Tung-Chü (董巨) style which imitated directly by the northern painters. Since the middle 1670s, his works show the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ern painters in the period of the Five Dynasties and Song Dynasty. Although some of his works resemble those painters in Nanjing and Anhui, it is farfetched to identify them as imitation. His works during this time develop mainly on his own style and finally form into a unique powerful and singular style in the middle 1680s. In Chapter three, through analyzing the evaluation of the “qi” of his works by the later generations, we will find out how his unique aesthetic style is embodied in his works. Besides, it distinguishes from the south painters as it is actually nourished and bred by the northern culture. To conclude, Fa Ruo-zhen’s landscape paintings have no political intention, but are purely the result of the cultural influence at that time as well as the natural evolution of his own painting style.
關鍵字(中) ★ 法若真
★ 山水畫
★ 「奇」
★ 北地文化屬性
關鍵字(英) ★ Fa Ruo-zhen
★ Landscape Paintings
★ qi
★ Northern Culture Identity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v
目錄 vi
圖版目錄 viii
緒論 1
研究回顧及檢討 1
研究動機及方法 3
章節架構 6
第一章 生平與交遊 7
第一節 亂世中成長(1613-1645) 7
第二節 宦遊(1646-1679):以北方縉紳為主的人際關係網絡 12
一、身分認同與丙戍科進士 13
二、與王鐸及清初北方鑑藏界的關係 15
三、捲入順治朝「南北黨爭」與外仕 19
四、1669年後補官及其客居北京的藝事生活 24
第三節 隱居(1680-1696) 29
一、南遊 29
二、海嶽老閒人:終老山東黃山 31
小結 34
第二章 畫風來源及發展 35
第一節 早期畫風(1670年代中期以前) 35
一、存世最早山水畫的辨偽 35
二、董巨風格:普遍而獨特的學習 37
第二節 個人畫風的形成(1670年代中期到1680年代中期) 41
一、上追五代宋初北方大家 41
二、與清初金陵、安徽畫家的參互比較 45
三、自我風格的確立 46
第三節 雄渾奇崛的晚年山水(1680年代中期後) 48
小結 51
第三章 畫史地位再論 52
第一節 法若真的「奇」:由書法到繪畫 53
一、法若真書法中的「奇」 54
二、「奇」之彌散與繪畫革新 57
第二節 清初北地文化屬性 61
一、法若真周邊的北方鑑藏家和畫家:力感的推崇 62
二、法若真的贊助人:清初北籍縉紳 65
三、以「北地」為範 67
第三節 關於政治性的再省思 69
小結 73
結論 74
參考文獻 76
附錄壹 84
附錄貳 97
圖版 127
參考文獻
一、古籍史料


〔唐〕房玄齡,《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宋〕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收入《美術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宋〕蘇軾,《蘇文忠公全集》,明成化刻本。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
〔明〕王鐸,《擬山園選集》,清順治十年王鑨刻本,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明〕顧凝遠,〈畫引〉,收入《美術叢書》,台北:廣文書局,1963。
〔清〕曹溶,《靜惕堂詩集》,清雍正刻本。
〔清〕曹寅,《全唐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程邃,《蕭然吟》,上海圖書館藏清順治刻本,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清〕程雄,《松風閣琴譜》。
〔清〕杜漺,《湄湖吟》,清康熙刻道光九年杜堮增修本。
〔清〕法若真編、法輝祖校定,《黃山年略》,清乾隆十六年刻本,收入《北京圖書館珍藏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清〕法若真,《黃山詩留》,首都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清〕法慶祥等纂修,《法氏宗譜》,清光緒二十六年木活字本。
〔清〕傅維鱗,《四思堂文集》,清康熙十七年刻本。
〔清〕方文,《嵞山集》,清康熙二十八年王槩刻本。
〔清〕樊增祥,《樊山集》,清光緖十九年渭南县署刻本。
〔清〕馮金伯,《國朝畫識》,清道光刻本。
〔清〕劉正宗,《逋齋詩》。
〔清〕李漁,《尺牘初徵》,清順治十七年刻本。
〔清〕李霨,《心遠堂詩集》,北京圖書館藏清康熙十六年李天馥毛際可等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清〕李文藻《南澗文集》,清光緖刻功順堂叢書本。
〔清〕李濬之,《清畫家詩史》,收入《清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85。
〔清〕盧見曾編,《國朝山左詩鈔》,山東省圖書館藏清乾隆二十三年德州盧氏雅雨堂刻本,收入《山東文獻集成(第一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
〔清〕聶先,《百名家詞鈔》,清康熙綠蔭堂刻本。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1987。
清國史館編,《漢名臣傳(二)》,收入《清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85。
〔清〕秦祖永,《桐陰論畫》,清同治三年刻朱墨套印本。
〔清〕秦瀛,《己未詞科録》,清嘉慶刻本。
〔清〕談遷撰,汪北平點校,《北遊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
〔清〕唐夢賚,《志壑堂文集》,清康熙二十年刻本,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清〕王士禎,《帶經堂詩話》。
————,《池北偶談》,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魏象樞撰、陳金陵點校,《寒松堂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
〔清〕王崇簡,《青箱堂文集》,清康熙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清〕余金,《熙朝新語》,清嘉慶二十三年刻本。
〔清〕顏光敏,《顏氏家藏尺牘》,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岳濬等監修、杜詔等編纂,《山東通志》,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張庚,《國朝畫徵錄》,收入《畫史叢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清〕周亮工,《賴古堂集》,收入朱天曙編校,《周亮工全集》,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8。
〔清〕張同聲修、李圖等纂,《道光重修膠州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清〕朱汝珍,《詞林輯略》,收入《清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85。
〔清〕張其淦撰,祁正註,《明代千遺民詩詠(二)》,收入《清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85。









二、論著


(一)專著

白謙慎著,孫靜如等譯,《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陳捷先,《明清史》,台北:三民書局,1990。
陳永明,《清代前期的政治認同與歷史書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崔瑞德、牟复禮編,楊品泉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曹星原,《同舟共濟——《清明上河圖》與北宋社會的衝突妥協》,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
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黃光亮,《清代科舉制度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6。
孔達、王季銓,《明清畫家印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有限股份公司,1988。
呂宗力,《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劉金庫,《南畫北渡:清代書畫鑑藏中心研究》,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劉恆,《中國書法史:清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沈新林,《李漁新論》,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7。
王成勉,《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
翁萬戈編,《美國顧洛阜藏中國歷代書畫名迹精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
游國慶,《故宮西周金文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
楊海英,《洪承疇與明清易代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張玉法,《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山東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
莊素娥,《高鳳翰繪畫研究》,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6。
〔美〕高居翰著,李佩樺等譯,《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
〔美〕高居翰著,宋偉航等譯,《隔江山色:元代繪畫(1279-1368)》,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
〔美〕高居翰,王嘉驥譯,《山外山:晚明繪畫(1570-1644)》,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美〕高居翰著,楊宗賢等譯,《畫家生涯:傳統中國畫家的生活與工作》,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美〕喬迅著,邱士華、劉宇珍等譯,《石濤——清初中國的繪畫與現代性》,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美〕方聞著,李維琨譯,《心印:中國書畫風格與結構分析研究》,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美〕魏斐德著,陳蘇鎮等譯,《洪業:清朝開國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編,《董其昌とその時代——明末清初の連綿趣味——董其昌没後三八〇年》,東京:台東区立書道博物館,2017。
James Cahill, Fantastic and Eccentrics in Chinese Painting. New York: The Asia Society, 1967.
James Cahill, Three Alternative Histories of Chinese Painting. Kansas: Spencer Museum of Art, University of Kansas, 1988.
Kim Hong-nam, The Life of a Patron: Zhou Lianggong (1612-1672) and the Painters of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New York: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 1996.
Katharine P. Burnett, Dimensions of Originality Essays o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Art Theory and Criticism.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3.
Michael Sullivan, 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Osvald Sirén, A History of Later Chinese Painting. New York : Hacker Art Books, 1978.
Richard M. Barnhart, et al., The Jade Studio: Masterpieces of Ming and Qing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from the Wong Nan-Ping Collec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 1994.
Wai-kam Ho, et al., Eight Dynasties of Chinese Painting: the Collections of the Nelson Gallery-Atkins Museum, Kansas City, and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Cleveland. Ohio: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in cooperation with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Wai-kam Ho, et al., The century of Tung Ch′i-ch′ang 1555-1636.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2.




(二)學位論文

李曉倩,〈法若真詩歌研究〉,瀋陽:遼寧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3。
巫佩蓉,〈龔賢雄偉山水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李志綱,〈程邃(1607-1692)繪畫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藝術史哲學碩士論文,1995。
古雨蘋,〈戴本孝生平與繪畫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黃小峰,〈從官舍到草堂:14世紀雲山圖的含義、用途和變遷〉,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博士論文,2008。
Alan Gordon Atkinson, “New Songs for Old Tunes: The Life and Art of Wang Duo,” Ph.D.diss., University of Kansas, 1997.


三、圖錄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繪畫全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台北:錦繡出版社,1985-1986。
鈴木敬編,《中國繪畫總合圖錄》,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1982-1983。
戶田禎佑、小川裕充編,《中國繪畫總合圖錄續編》,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1998。
小川裕充、板倉聖哲編,《中國繪畫總合圖錄三編》,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2013-2016。
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編輯委員會編,《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
劉宗堯編,《山東清代齊魯畫壇四大家書畫集:法若眞、焦秉貞、冷枚、高鳳翰》,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
橋本末吉,《橋本收藏明清畫目錄》,東京:角川書店,1972。
楊新主編,《故宮博物院藏明清繪畫》,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4。
青島市博物館編,《青島市博物館藏畫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徐湖平,劉建平主編,《清代山水畫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楊新主編,《故宮博物院藏明清繪畫》,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4。
杜三鑫主編,《明末清初書法展:書家》,台北:何創時書法基金會,1998。
國立故宮博物院,《大觀:北宋書畫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


四、期刊論文


白謙慎,〈新新無已 愈出愈奇——十七世紀書法家書寫異體字風氣的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22卷第2期(2004年冬季號),頁101-131。
——,〈傅山研究札記〉,《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頁71-76。
白一瑾,〈北方「正統」與江南「變體」——論明七子在清初傳承的兩條主線〉,《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6期(2010/11),頁180-183。
——,〈王漁洋宗宋論〉,《文藝評論》(2016年12期),頁17-27。
陳慶浩,〈「海內焚書禁識丁」——丁耀亢生平及其著作〉,《文學、文化與世變: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組)》,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頁351-394。
傅申著,陳瑩芳譯,〈王鐸及清初北方鑑藏家〉,收入《中國繪畫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頁502-522。
傅申,〈巨然存世畫蹟之比較研究〉,《故宮季刊》,第2卷第2期(1967年10月),頁51-79。
——,〈明清之際的渴筆勾勒風尚與石濤的早期作品〉,《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8卷第2期(1976年12月),頁579-699。
黃一農,〈吳橋兵變:明清鼎革的一條重要導火線〉,《清華學報》,新42卷第1期(2012年),頁79-133。
何炎泉,Fu Shan′s Worl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by Qianshen Bai,《中央研究所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3期(2004年3月),頁237-242。
姜啟明,〈法若真與《溪山雲靄圖卷》〉,《收藏》(2011年第2期),頁58-59。
劉汝霖,〈從聊齋誌異看清初山東義軍的反滿鬥爭:聊齋誌異九山王盜戶、公孫九娘諸篇考證〉,《歷史教學》(1951年04期),頁26-28。
劉墨,〈王鐸及其北方畫風〉,《美苑》(1992年01期),頁21-23。
李方玉,〈讀法若真的《梅鶴圖》〉,《東岳論壇》(1983年04期),頁1。
聶崇正,〈袁江、袁耀及其繪畫藝術〉,《中國書畫》(2005年09期),頁4-25。
裴喆,〈法若真年譜簡編〉,《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11期(2009年11月),頁76-83。
邱寅生、呂青華,〈揭開古代奇石的面紗——法若真藏石的發現經過〉,《青島文學》(2000年09期),頁64-65。
宋磊,〈崔子忠與老師宋繼登及其家族關係的研究〉,《國畫家》(2012年03期),頁57-60。
石守謙,〈由奇趣到復古——十七世紀金陵繪畫的一個切面〉,《故宮學術季刊》,第15卷第4期(1998年夏季號),頁33-76。
——,〈石濤、王原祁合作《蘭竹圖》的問題〉,收錄於朵雲編輯部編,《清初四王畫派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頁759-771。
沈歆,〈以古邁俗:王鐸的繪畫觀念及其山水畫創作〉,《中國書畫》(2008年03期),頁54-61。
單國強,〈王鐸繪畫管窺〉,收錄於楊新主編,《王鐸繪畫珍品》(鄭州:鄭州美術出版社,1997),卷前附。
吳定一,〈龔賢中晚年畫風的轉變〉,收入《朵雲•龔賢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頁79-108。
王洪源,〈清世祖福臨及其書畫藝術〉,《滿族研究》(1995年1期),頁75-76。
蘇陽,〈順治帝御筆書畫賜臣考〉,《收藏家》(2015年12期),頁59-62。
王克文,〈山水畫師承、畫系與南北分宗〉,收錄於朵雲編輯部,《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頁119-128。
王家範,〈晚明江南士大夫的歷史命運〉,《史林》(1987年02期),頁29-39。
王成蘭,〈清初京師漢官的生活空間和關係網絡——以陳名夏和劉正宗為個案〉,《江海學刊》(2007年06期),頁144-149。
薛龍春,〈崇古觀念與王鐸書作中的「奇字」〉,收入《藝術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頁173-214。
——,〈孟津王氏的收藏活動與觀念〉,《中國書畫》(2009年08期),頁52-59。
——,〈書法應酬與王鐸的人脈網絡——以受書人中的河南地方官與清初新貴為例〉,《清華學報》,第40卷第3期(2010/09),頁513-541。
——,〈應酬與表演:有關王鐸創作情境的一項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9期(2010/09),頁157-216。
楊新,〈「字須熟後生」析——評董其昌的主要書法理論〉,收入《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頁752-768。
楊大業,〈明清回族進士考略(十六)〉,《回族研究》(2009年01期),頁97-102。
姚念慈,〈魏象樞獨對與玄燁的反思——康熙朝滿漢關係的釋例〉,收入《清史論叢(2008年號)》,北京:中國廣播電視,2008,頁1-52。
張升,〈馮銓史事雜考〉,《清史研究》(1998年03期),頁89-96。
趙剛,〈康熙博學鴻詞科與清初政治變遷〉,《故宮博物院院刊》(1993年01期),頁90-96。
章暉、白謙慎,〈清初父子收藏家張若麒和張應甲〉,《新美術》(2014年08期),頁37-48。
〔美〕高居翰,〈筆拙境奇:論法若真的山水畫〉,《新美術》(1991年04期),頁73-82。
〔美〕高居翰著,楊思梁譯,〈中國山水畫的意義和功能〉,《新美術》(1997年04期),頁25-36。
〔美〕白亞仁(Allan H. Barr),〈清人筆下的莊氏史案〉,收入《清史論叢2010年號》,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頁49-85。
James Cahill, “Awkwardness and Imagery in the Landscapes of Fa Jo-chen.” pp. 1-17.
James Cahill, “Yuan Chang and His School”, Art Orientails, Vol. 5 (1963), pp. 259-272.
Katharine P. Burnett, “A New Look at a New Look: Painting and Theory of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收錄於Little Stephen, 17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s From the Tsao Family Collection, pp. 130-167.


五、電子資料庫


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2008。
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1999。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人名權威資料查詢》:

高居翰官網:
(2017/3/2查閱)。
指導教授 周芳美(Fang-mei Chou) 審核日期 2018-1-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