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1266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52 、訪客IP:3.144.9.87
姓名 張秀銘(Xiuming Zh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藝術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王素(1794-1877)兒童題材繪畫研究
(The Research of Wang Su′s (1794-1877) Paintings of Children Images.)
相關論文
★ 清王炳仿趙伯駒桃源圖研究 兼論乾隆朝畫院設色山水創作★ 畫學復興思救國-論黃賓虹畫學中的救國思想與其晚年的北宋畫風
★ 臺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 傅抱石對<畫雲台山記>的詮釋與其國畫改革的關係
★ 董希文之「油畫中國風」研究★ 李日華繪畫鑑藏品味之研究
★ 豐子愷文人抒情漫畫研究--以1937年以前畫作為例★ 北宋墨竹繪畫研究
★ 金農.羅聘.黃慎的神佛鬼魅像研究★ 儒士.貳臣.收藏賞鑒家--孫承澤(1592-1676)之生活.繪畫品味與影響
★ 郎靜山﹝1892-1995﹞中國畫意攝影研究★ 梁鼎銘(1898-1959)大陸時期西畫創作研究
★ 休寧貴公子,邗上大畫師-查士標生平與繪畫研究★ 吳偉人物畫風格研究
★ 梅清(1623-1697)的生平與藝術★ 戴本孝生平與繪畫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自唐代起,兒童題材繪畫即趨於成熟,此後主題多不離唐人路德延(約898-924)〈孩兒詩〉中內容。行至清代,兒童題材繪畫在沿襲前代主題與母題的同時,其世俗性更甚,並摻雜了成人生活之意趣。生活在動盪變革的十九世紀前中期的王素,作為揚州知名畫家,其画作呈現了兒童題材繪畫於清代的高峰。
本論文將聚焦於王素一生繪製的兒童主題畫作,與其生平事跡和繪畫風格的發展。太平天國戰亂之始末是王素的人生境遇與繪畫藝術之轉折點,故本文第一章將從古籍、畫作、信劄等資料中分段討論至同治二年(1863)止,王素所處之社會環境與其生平交誼,及其繪畫藝術風格的師承、發展、確立和轉變的過程。第二章將討論王素中年兒童主題畫作的傳承與創新。首先在王素中年作品中探及其筆下呈現的時代特性,其次將以其嬰戲圖的集大成之作《百子嬰戲圖》為例,解讀王素對〈孩兒詩〉、百子嬰戲、明清流行和其新創的嬰戲圖案的表現。第三章將探究王素晚年(1863-1877)畫風的再度轉變與對寫生的重視,以及在十九世紀中期他對鄉村兒童這一群體超前的關注,繼而討論其晚年兒童題材畫作中對村童生活之放牧勞作的描繪,最後略論王素對後世的影響。
摘要(英) Paintings of children already began to develop in the Tang Dynasty, but later on their imagery was based mostly on the late Tang poet Lu Deyan’s (路德延, c. 898-924) Haiershi (孩兒詩 or Poems on Children). They reached the height of fashion during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ies.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subgenre of paintings of children known as yingxitu (嬰戲圖) or “children at play” inherited but also further expanded the traditional themes and pictorial motifs, but they also catered more to popular taste, with an admixture of things appealing to adults. Living in the turmoil i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Wang Su was a well-known artist in Yangzhou. Wang Su is considered the greatest practitioner of this kind of painting in the later Qing Dynasty.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Wang Su’s paintings of children, his biograph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s painting style. The Taiping Rebellion is a turning point in Wang Su’s life and art. Therefore, the first chapter will refer to contemporaneous books, paintings, letters, and other information to discuss pre-1863 Yangzhou (揚州), where Wang Su lived, his biography, his social circles, as well as the origin, development, establish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his painting style. The second chapter will discuss the heritage of paintings of children and Wang Su’s innovations on them during his middle age. First of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presented in Wang Su’s paintings will be explored. Then, taking Wang Su’s masterpiece, Baizi yingxitu (百子嬰戲圖 or “One Hundred Children at Pla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how Wang Su’s painting inherits the Haiershi imagery and the subject-matter of the “hundred children at play” subgenre, how Wang Su made use of other popular yingxitu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ow the paintings relate with Wang Su’s other works, and what Wang’s innovations were. The third chapter will explore Wang Su’s painting style and changes in his later years (1863-1877), as well as his emphasis on sketching. Furthermore, attention that he paid to the special group of “rural children” i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will be discussed. Subsequently, this paper will continue to discuss his portrayal of village children’s herding work through his later paintings of children. Last but not least, the influence of Wang Su on later generations will be studied as well.
關鍵字(中) ★ 王素
★  兒童題材畫作
★  《百子嬰戲圖》
★  揚州
關鍵字(英) ★ Wang Su,
★  Paintings of children
★  Baizi yingxitu
★  Yangzhou
論文目次 目錄
論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致謝 iii
目錄 iv
緒論 1
第一章 到太平天國時的王素 8
第一節 戰前(1794-1850) 8
一、晚清揚州 8
二、古籍評述 12
三、畫風師承簡析 17
第二節 戰時(1850-1863) 23
一、咸豐傷秋 23
二、自我畫風的形成 28
第二章 王素中年兒童題材繪畫研究 34
第一節 王素對兒童題材繪畫的繼承 34
一、兒童題材繪畫與其在清代的發展 34
二、王素對兒童題材繪畫的傳承 37
第二節 集大成者——以《百子嬰戲圖》為例 43
一、〈孩兒詩〉與百子嬰戲 44
二、明清流行的嬰戲圖案 48
三、《百子嬰戲圖》與王素其他作品的關聯與創新 51
四、繪畫風格 53
第三章 王素晚年(1863-1877)兒童題材繪畫研究 55
第一節 耄耋之變 55
一、畫風的再變化 55
二、晚年的交誼活動與筆墨的變化和作品趣味的選擇 57
三、師古,以寫生師自然 63
第二節 兒童寫生 65
一、村童生活 65
二、《騎牛牧童圖》 67
三、《放鴨圖》 69
四、《魚樂圖》及《夏庭嬰戲》 72
餘論 76
附錄 80
參考資料 81
圖版 89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古籍
1.(唐)杜牧撰,馮集梧注,《樊川詩集注》,清嘉慶德裕堂刻本。
2.(唐)佚名,《唐寫本文選集註》,唐寫本。
3.(宋)陸游,《劍南詩稿》,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4.(宋)衛湜,《禮記集說》,欽定四庫全書刊本。
5.(宋)魏了翁撰,《毛詩要義》,《續修四庫全書》宋淳佑十二年徽州刻本。
6.(元)楊維楨,樓蔔纏註,《鐵崖逸編註》,清乾隆三十九年聯桂堂刻本。
7.(明)毛晉輯,《宋名家詞六十一種》,毛氏汲古閣本。
8.(明)胡震亨,《唐音綂籖》,清康熙刻本。
9.(明)曹學佺,《石倉歷代詩選》,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10.(明)盛儀,《(嘉靖)惟揚志》,明嘉靖刻本。
11.(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明刻本。
12.(清)王安定,《兩淮鹽法志》,清光緒三十一年刻本。
13.(清)王炳燮,《毋自欺室文集》,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二十四輯,臺北:文海,1968。
14.(清)王培荀,《聽雨樓隨筆》,清道光二十五年刻本。
15.(清)王琦撰,《李長吉歌詩彙解》,清乾隆寶笏樓刻本。
16.(清)王韜,《瀛壖雜誌》,臺北:廣文,1969。
17.(清)方氏,《咸同廣陵史稿》,《廣陵通典等三種》,揚州:廣陵書社,2004。
18.(清)方濬頤,《二知軒文存》,清光緒四年刻本。
19.(清)方濬頤,《二知軒詩續鈔》,清同治刻本。
20.(清)方濬頤,《夢園書畫錄》,清光緒三年定遠方氏成都刻本。
21.(清)包世臣,《小倦遊閣集》,清包氏小倦遊閣抄本。
22.(清)包世臣,《中衢一勺》,清光緒安呉四種本。
23.(清)弘曉,《明善堂詩文集》,清乾隆四十二年刻本。
24.(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清乾隆六十年自然盦刻本。
25.(清)李鴻章,《李文忠公奏稿》,金陵原刊本。
26.(清)李蘇纂修,《康熙江都縣志》,清康熙五十六年刊本。
27.(清)汪鋆,《揚州畫苑録》,清光緖十一年刻本。
28.(清)沈囗彪纂,《續修雲林寺誌》,清光緒十四年刻本。
29.(清)沈家本、榮銓修、徐宗亮、蔡啓盛纂,《重修天津府志》,清光緒二十五年刻本。
30.(清)林蘇門,《邗上三百吟》,清嘉慶十三年刻本,收錄於張智主編,《中國風土志叢刊,27》,揚州,廣陵書社,2003。
31.(清)袁昶,《漸西村人初集》,清光緒刻本。
32.(清)倪在田,《揚州禦寇錄》,揚州業刻民國二十四年本。
33.(清)徐嘉撰,《顧亭林先生詩箋注》,清光緒二十三年徐氏味靜齋刻本。
34.(清)曹寅,《全唐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
35.(清)淩霄,《快園詩話》,清嘉慶二十五年刻本。
36.(清)張廷瑑,《張思齋示孫編》,清刻本。
37.(清)張金吾,《廣釋名》,清嘉慶二十一年愛日精廬刻本。
38.(清)張裕釗,《濂亭集》,清光緒八年查氏木漸齋蘇州刻本。
39.(清)張德堅,《賊情匯纂》,收錄於史學會編,《太平天國(三)》,北京:神州國光社,1954。
40.(清)葛士濬輯,《皇朝經世文續編》,光緒二十七年上海久敬齋鉛印本。
41.(清)董醇,《甘棠小志》,清咸豐五年甘棠董氏刻本。
42.(清)焦循,《揚州足徵錄》,揚州:廣陵書社,2004。
43.(清)楊鳳苞,《秋室集》,清光緖十一年陸心源刻本。
44.(清)蔣寶齡撰,蔣茞生續,《墨林今話》,臺北:學海,1975。
45.(清)端方,《壬寅銷夏錄》,稿本。
46.(清)齊學裘,《劫餘詩選》,清同治八年天空海闊之居刻增修本。
47.(清)蕭惟豫,《但吟草》,清康熙五十年刻本。
48.(清)錢泳,《履園叢話》,清道光十八年述德堂刻本。
49.(清)錢祥保修,桂邦傑纂,《續修江都縣志》,民國十五年刊本。
50.(清)謝延庚修,劉壽曾纂,《光緒江都縣續志》,清光緒九年刊本。
51.(清)龐元濟,《虛齋名畫錄》,清宣統元年及民國十三年烏程龐氏上海刻本。
52.(清)釋敬安,《八指頭陀詩集》,民國八年北京法源寺刻本。
53.(清)竇鎮輯,《國朝書畫家筆錄》,臺北:文史哲,1971。
54.(清)顧文彬,《過雲樓書畫記》,清光緒刻本。
55.(清)顧炎武,《肇域志》,清鈔本。
56.(清)龔自珍,《龔定盦全集》,清光緒二十三年萬本書堂刻本。
57.(漢)劉熈,《釋名》,六府文藏明嘉靖翻宋本。
58.許之衡,《飲流齋説瓷》,民國美術叢書本。
59.陳恆和輯,《揚州叢刻》,民國二十四年徐鍾令序刊本。
60.董玉書、謙芳、孝達、等,《蕪城懷舊錄》,南京:江蘇古籍,2002。
61.綫祥保修,桂邦傑纂,《甘泉縣續志》,民國十五年刊本。
62.鄭輔東修,王貽牟纂,《續纂泰州志》,民國八年刻本。

專書
1.(日)永尾龍造,《支那中國民俗志》,東京:大空,2002。
2.(日)岩井茂樹,付勇(譯),《中國近代財政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1。
3.(日)河井荃廬等監修,《支那南畫大成要覽解說》,東京:興文社,1935。
4.(法)菲力浦·阿利埃斯(Ariès, Philippe),《兒童的世紀:舊制度下的兒童和家庭生活》,北京:北京大學,2013。
5.(美)費正清,劉廣京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5。
6.(澳大利亞)安東籬(Finnane, Antonia.)著,李霞譯,《說揚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國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7。
7.丁羲元,《虛谷研究》,天津:天津人民美術,1987。
8.王俊義,黃愛萍,《清代學術文化史論》,臺北:文津,1999。
9.仲偉民,《茶葉與鴉片:十九世紀經濟全球化中的中國》,北京:三聯書店,2010。
10.江慶柏編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北京:人民文學,2005。
11.祁龍威,林慶彰主編,《清代揚州學術研究》,臺北:臺灣學生,2001。
12.李飛,《吉祥百子》,杭州:西泠印社,2007。
13.李萬才編,《王素》,北京:人民美術,1988。
14.李鑄晉、萬青力,《中國現代繪畫史:晚清之部(一八四〇至一九一一)》,臺北:石頭,1998。
15.叔戊,《吉祥圖案》,合肥:黃山書社,2012。
16.孟森,《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06。
17.胡從經,《晚清兒童文學鉤沉》,上海:少年兒童,1982。
18.畏冬,《中國古代兒童題材繪畫》,北京:紫禁城,1988。
19.俞紹宋,《書畫書錄解題》,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
20.華羅庚、蘇步青,《中國大百科全書:數學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1988。
21.夏主編,《老資料書〈清刻紅樓夢圖詠〉》,天津:天津人民美術,2005。
22.倪玉平,《清朝嘉道財政與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23.徐安琨,《清代大運河鹽梟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09。
24.章純熙,《中國水牛科學》,南寧:廣西科學技術版社,2000。
25.張心科,《清末民國兒童文學教育發展史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11。
26.張倩儀,《另一種童年的告別: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後回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27.張舜徽,《清代揚州學記》,揚州:廣陵書社,2004。
28.彭澤益,《十九世紀後半期的中國財政與經濟》,北京:人民,1983。
29.黃衛霞,《清代嬰戲圖研究》,鎮江:蘇州大學,2016。
30.萬青力,《並非衰弱的百年:十九世紀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美術,2005。
31.葛兆光,《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上海:復旦大學,2001。
32.葛劍雄編,曹樹基著,《中國人口史:第5卷,清時期》,上海:復旦大學,2000。
33.楊佳玲作,邵美華譯,《畫夢上海:任伯年的筆墨世界》,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1。
34.楊晉龍編,《清代揚州學術》,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
35.虞雲國,周育民編,《中國文化史年表》,上海:上海辭書,1991。
36.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臺北:麥田,2000。
37.劉芳如,蒲思棠譯,《華喦寫生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
38.劉詠聰,《才德相輝:中國女性的治學與課子》,香港:三聯書店,2015。
39.盧輔聖編,《華喦藝術》,《朵雲》第57集,上海:上海書畫,2003。
40.羅爾綱,《太平天國史》,臺北:中華書局,1991。
41.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叢考丙集》,北京:三聯書店,1995。
42.Brown, Claudia, and Ju-hsi Chou, Transcending Turmoil: Painting at the Close of China′s Empire, 1796-1911. Phoenix: Phoenix Art Museum, 1992.
43.Headland, Isaac Taylor. The Chinese Boy and Girl.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901.
44.Platt, Stephen R. 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 Knopf, 2012.
45.Rhoads, Edward J. M. Manchus & Han : Ethnic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1861-1928.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0.
46.Spence, Jonathan D. God′s Chinese Son: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of Hong Xiuquan. WW Norton & Company, 1996.
47.Wicks, Ann Barrott, ed. Children in Chinese Art.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2.

論文
(一)期刊論文
1.(日)大庭修著,朱家駿譯,〈明清的中國商船畫卷——日本平戶松浦史料博物館藏《唐船之圖》考證〉,《海交史研究》2011(1),頁94-125。
2.王連海,〈萬曆百子衣中的古代玩具〉,《文藝研究》2004(1),頁107-117。
3.尹福庭,〈《咸同廣陵史稿》殘缺部分的發現及其價值〉,《清史研究》1992(1),頁84-98。
4.石守謙,〈雅俗的焦慮:文徵明、鍾馗與大眾文化〉,《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004(16),頁307-342。
5.朱天曙,〈清代書家吳讓之交遊初考〉,《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3(1),頁110-116。
6.杜書華,〈古畫中的兒童天地〉,《故宮文物月刊》1986(37),頁4-15。
7.李萬才,〈清代後期揚州畫家王素的藝術成就〉,《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2(2),頁145-147。
8.見羅禮平,〈「圖非畫則不能傳」——論上官周《晚笑堂竹莊畫傳》的造型觀〉,《文藝爭鳴》2014(6),頁183-186。
9.金丹,〈吳熙載印學觀與包世臣交遊之關係(下)〉,《榮寶齋》2012(4),頁252-259。
10.金丹,〈吳熙載印學觀與包世臣交遊之關係(上)〉,《榮寶齋》2012(2),頁240-247。
11.周永良,〈淺析戴熙繪畫藝術的嬗變—兼及《習苦齋畫絮》紀年抄本的發現〉,《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4),頁51-60。
12.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墓發掘簡報〉《文物》1979(1),頁1-40。
13.畏冬,〈陳洪綬《戲嬰圖》新探〉,《文物》1991(11),頁88-90。
14.祝竹,朱天曙,〈吳讓之年表〉,《揚州文化研究論叢》2010(1),頁115-140。
15.徐忠文,〈淺析王素的繪畫藝術——以揚州博物館藏扇畫為例〉,《清風雅韻:揚州博物館藏明清扇畫集粹》,頁15-17。
16.徐波,王永波,〈論古代文學中的芭蕉意象〉,《閱江學刊》2011,3(1),頁120-126。
17.高山杉,〈菩提樹,芭蕉樹〉,《讀書》2001(9),頁1-11。
18.唐靜,〈王素《刺虎歌圖》研究〉,《東方收藏》2016(4),頁62-66。
19.曹樹基,〈太平天國戰爭對蘇南人口的影響〉,《歷史研究》1998(2),頁64-74。
20.張春,〈蓮溪及其繪畫述評——以揚州博物館館藏扇畫為例〉,《文物天地》2016(3),頁90-93。
21.張綉玲,〈嬰戲圖的發展與盛行〉,《歷史月刊》1998(121),頁49-57。
22.揚之水,〈「妝得肩頭一擔春」讀宮制《貨郞圖》散記〉,《紫禁城》2017(1),頁130-149。
23.揚之水,〈從《孩兒詩》到百子圖〉,《文物》2004(12),頁 56-66。
24.黃小峰,〈樂事還同萬眾心―《貨郎圖》解讀〉,《故宮博物院院刊》2007(2),頁103-117。
25.單國強,〈珠聯璧合的王翚,惲壽平合冊〉,《紫禁城》2004(2),頁115-119。
26.鄔德慧,王雪豔,〈嬰戲紋在陶瓷裝飾藝術中的演變〉,《中國陶瓷》2010(1),頁69-71。
27.賀萬裏〈城市的衰微與畫家的去留——後八怪時代的揚州畫壇〉,《藝術百家》2011(4),頁170-179。
28.楊婉瑜,〈清乾隆宮廷畫師-金廷標繪畫研究〉,《議藝份子》2010(14),頁25-80。
29.楊薇,〈吳讓之小篆與篆刻藝術淺析〉,《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013,28(5),頁 65-67。
30.詹鄞鑫,〈上官周與《 晚笑堂畫傳》〉,《美術》1981(4),頁54-56。
31.褚建蓉,〈書畫合璧相映輝——觀王素《仕女書畫合冊》〉,《書畫藝術》2009(4),頁50-61。
32.趙輝志,〈大足石刻《牧牛圖》考〉《佛學研究》2002,頁359-366。
33.鄭大華,〈包世臣與嘉道年間的學風轉變〉,《安徽史學》2006(4),頁42-48。
34.樓麗娟,王建芳,楊格格等,〈中國古代絲織品上的童子紋樣探析〉,《絲綢》2015(5),頁66-75。
35.魯小俊,〈清代官年問題再檢討――以多份朱卷所記不同生年為中心〉,《清史研究》2015,97(1),頁90-101。
36.劉芳如,〈蘇漢臣嬰戲圖考之一〉,《故宮文物月刊》2000(205),頁4-17。
37.劉芳如,〈蘇漢臣嬰戲圖考之二〉,《故宮文物月刊》2000(206),頁68-82。
38.劉芳如,〈蘇漢臣嬰戲圖考之三〉,《故宮文物月刊》2000(207),頁16-29。
39.劉莉,楊東亞,陳星燦,〈中國家養水牛起源初探 〉《考古學報》2006(2),頁141-178。
40.劉敏,〈論清代兩淮鹽運使對文化的貢獻〉,《圖書館情報》2015(4),頁80-84。
41.薛永年,〈華氏族譜與華嵒〉,《美術研究》1983(2),頁56-61。
42.薛冠愚,〈太平天國運動對揚州衰落的影響〉,《淮陰工學院學報》2012(4),頁71-75。
43.謝荔,塗小波,〈清髡殘山水立軸辨證──兼論《夢園書畫錄》正誤〉,《四川文物》1994(4),頁28-30。
44.嚴新,〈王翚仿趙孟頫《水村圖》鑒賞〉《中國美術》2015(2),頁108-110。
45.羅禮平,〈「好學深思,出入古人」——上官周早期經歷與作品考述〉,《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頁58-66。
46.羅禮平,〈上官周名號,生卒年考〉,《國畫家》2014(3),頁57-58。
47.Laing, Ellen Johnston. "Auspicious images of children in China: ninth to thirteenth century," Orientations 27.1 (1996). pp. 47-52.
48.Wue, Roberta. "Deliberate Looks: Ren Bonian’s 1888 Album of Women." Visual Culture in Shanghai 1850s-1930s (2007). pp. 55-77.

(二)學位論文
1.朱明明,〈中國古代文學水仙意象與題材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2008。
2.李秀霞,《秋風紈扇——明清仕女畫研究》,碩士論文,上海大學,2012。
3.李雁,〈中國古代兒童服飾研究〉,博士論文,蘇州大學設計藝術學,2015。
4.柯玲,〈俗文學的地域個性與都市消費情結-清代揚州的個案觀照〉,博士學位論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2005。
5.洪曜南,〈篆刻與書法之關係研究〉,碩士學位論文,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2007。
6.張云慈,〈湯貽汾繪畫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臺北藝術大學美术史研究所,2011。
7.楊建華,〈明清揚州城市發展和空間形態研究〉,博士論文,華南理工大學,2015。
8.劉嘉成,〈吳讓之書法篆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中國書畫組,2006。
9.劉毅,〈華喦花鳥畫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2012。
10.蘇鬱茜,〈《伊索寓言》首部漢譯本《況義》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

電子資料
1.Wiki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wiki百科:(2016/06/19查閱)。
3.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105717號。
4.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線上版。
5.中國農業科學院水牛研究所:「水牛類型」(2017/12/25查閱)
6.中國歷代鑒藏家印鑒資料庫:清代,吳隱。
7.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1833-1911),上海圖書館:《申報》。
8.雅昌藝術網:
9.雕龍中日古籍全文資料庫線上版,(日本)凱希多媒體公司、得泓資訊有限公司、大鐸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製。
指導教授 周芳美(Fang-mei Chou) 審核日期 2018-1-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