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532205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4 、訪客IP:18.225.254.81
姓名 蔡勝棠(Sheng-Tang Tsa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土木工程學系
論文名稱 火炎山土石流之降雨特性及地貌演變分析
相關論文
★ 不均勻圓形橋墩之局部沖刷研究★ 砂礫河床之跌水沖刷分析
★ 土石流潛勢判定模式及土石壩滲流破壞之研究★ 港池污染擴散影響因子之探討
★ 不均勻橋墩及群樁基礎之局部沖刷研究★ 邊牆射流及尾檻對砂質底床之沖刷研究
★ 砂粒受水平振動行為之研究★ 土石流發生之水文特性探討
★ 不均勻橋墩與套環保護工法之局部沖刷研究★ 護坦及尾檻下游之局部沖刷分析
★ 橋台束縮與局部沖刷之研究★ 慢顆粒流之輸送帶實驗與影像分析
★ 均勻入滲時坡面地下水流之理論解析★ 尾檻設置對下游之局部沖刷效應
★ 二維斜坡顆粒流之輸送帶實驗與分析★ 斜坡土體滲流破壞引致土石流之探討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於苗栗縣三義鄉火炎山一號坑進行土石流現地監測,分析2017年五次土石流事件對地形及地貌的影響。火炎山從2012年10月至2018年,整體溪床呈現淤積情形,其中上游段坡度增加,其餘區段變化則不顯著,土石流停至坡度大致落在10.8至11.8度之間。相較於2016年前的土石流事件,火炎山土石流的降雨強度與降雨延時門檻值有下降的趨勢。本研究分析2016年至2017年間八次土石流事件的雨量相關特性,歸納出土石流發生時的時雨量是影響土石流移動距離之重要因子。由三維地聲儀所得到土石流的地聲訊號,得知土石流主要頻率介於15至40赫茲之間。所測得訊號進行振幅法與脈衝法轉換,可有效降低訊號資料儲存量。使用振幅法轉換能降低背景雜訊,使土石流通過時所產生之峰值較為顯著;使用脈衝法則能大量降低訊號儲存量,但門檻值之選擇會影響對土石流發生的判釋。本研究定義火炎山一號坑,各地聲測站的土石流門檻值,測站一(Geo1)垂直向、南北向以及東西向之門檻值依序為20、50、4000 μm/s;測站二(Geo2)各方向之門檻值則均為20 μm/s。
摘要(英) This field study is located at the Houyenshan of San Yi, Miaoli, Taiwan, and the influence of five debris flow events on landforms in 2017 is analyzed. The whole terrain of Houyenshan has been silted up since October 2012, but only the slope of the upper reach increased, and the threshold of rainfall intensity for debris flows in the Houyenshan area declines. The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ight debris-flow events from 2016 to 2017 have been analyzed, and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moving distance of debris flows are summarized. The deposition angles for debris flows are generally within the range of 10.8 to 11.8 degrees. The ground motion velocities caused by debris flows are measured by two three-dimensional Geophones. The main vibration frequencies of the debris flows are between 15 - 40 Hz. The velocity thresholds of Station Geo1 in Z, Y, X directions are 20, 50, 4000 μm/s, respectively. While the thresholds of all directions of Station Geo2 are 20 μm/s.
關鍵字(中) ★ 火炎山
★ 土石流
★ 降雨
★ 地聲訊號
關鍵字(英) ★ Houyenshan
★ Debris flows
★ Geophone
★ Rainfall threshold
論文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1.1 前言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內容與方法 2
1.4 論文架構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2.1 土石流概述與流動特性 5
2.2 土石流流速與量體計算 6
2.3 土石流與降雨量之相關性 6
2.4 土石流地聲訊號特性 8
第三章 研究與分析方法 9
3.1 現地監測系統 9
3.1.1 研究區域 9
3.1.2 現地監測設備 11
3.1.3 監測儀器安裝位置與考量 18
3.2 分析方法 19
3.2.1 頻譜分析 19
3.2.2 現地測量 20
3.2.3影像分析 21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22
4.1 現地監測影像 22
4.1.1 2017年6月4日小規模土石流事件 22
4.1.2 2017年6月14日土石流事件 35
4.1.3 2017年6月15日大規模土石流事件 49
4.1.4 2017年7月4日小規模土石流事件 69
4.1.5 2017年7月30日土石流事件 76
4.2 土石流事件後影像對照分析 78
4.2.1 2017年6月4日事件後地貌變化 78
4.2.2 2017年6月14日及15日事件後地貌變化 80
4.2.3 2017年7月4日事件後地貌變化 86
4.2.4 2017年7月30日事件後地貌變化 87
4.3 2017年火炎山斷面測量成果與分析 91
4.3.1 左、右支流橫剖面量測成果 92
4.3.2 下游段橫剖面量測成果 94
4.3.3 火炎山一號坑深槽縱剖面 98
4.4 降雨量分析 100
4.5 地聲訊號分析 109
4.5.1 地聲訊號頻譜分析 109
4.5.2 地聲訊號脈衝法及振幅法轉換 1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8
5.1 結論 118
5.2 建議 119
參考文獻 120
參考文獻 [1] 李明熹 (2006),「土石流發生降雨警戒分析及其應用」,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2] 劉耀宇 (2016),「土石流現地監測與地聲試驗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3] 高百毅(2010),「土石流舌狀堆積特性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碩士論文。
[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2005),「水土保持手冊」。
[5] 周憲德、楊祥霖、李璟芳、黃郅軒 (2013),「火炎山土石流之流動型態與地聲特性分析」,中華民國水土保持學報,第46卷,第2 期,頁71-78。
[6] 詹錢登 (2002),「土石流發生降雨警戒值模式之研究」,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科技計畫。
[7] 張駿 (2015),「土石流地聲與流動特性之室內實驗與現地監測」,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8] 陳威宏 (2017),「土石流現地監測與地聲試驗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9] 楊祥霖 (2014),「火炎山土石流之現地監測與影像及地聲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Arattano M., and Marchi L. (2008), “System and Sensors for Debris-flow Monitoring and Warning”, Sensors , 2436-2452.


[11] Arattano M., Coviello V., Abanco C., Hurlimann M. (2016), “Methods of Data Processing for Debris Flow Seismic W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rosion Control Engineering Vol. 9, No. 3, 114-121.
[12] Costa J.E., 1984, Physical geomorphology of debris flows, in Costa, J.E. and Fleisher, P.J., ed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Geomorphology: Berlin, Springer-Verlag, 268-317.
[13] Cooley J.W., and Tukey J.W. (1965), “An Algorithm for the Machine Calculation of Complex Fourier Series”, 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 Vol. 19, No. 90 , 297-301.
[14] Huang N.E. et al. (1998), “"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and the Hilbert spectrum for nonlinear and non-stationary time series analysis.”, Proc. R. Soc. Lond , 903-995.
[15] Hurlimann M., Abanco C., Moya J., Vilajosana I. (2013), “Results and Experiences Gathered at the Rebaixader Debris-flow Monitoring Site, Central Pyrenees, Spain”, Landslides , 939-953.
指導教授 周憲德 審核日期 2018-7-26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