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8)。電信年度統計圖表。取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index.aspx
王又鵬、陳信全、曾忠蕙(2015)。網路遊戲促銷活動透過知覺價值對購買意願的影響效果─以網路遊戲涉入程度為干擾變數。東吳經濟商學學報,91,81-108。
卓嘉真(2014)。悠遊聯名卡發卡關鍵成功因素及行銷策略之研究—以T銀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沈玉雪(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對超商集點行為購買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台北市。
陳志維(2005)。3C連鎖零售店促銷工具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陳子玲(2009)。屏東縣國小學童休閒零食內在知識、外在環境及其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呂孟芳(2012)。消費者對Facebook粉絲專頁促銷方法偏好態度之研究─以國立交通大學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盧孫妮(2003)。促銷偏好對信用卡持卡人使用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葉顓銘(2007)。連鎖便利商店小贈品促銷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顏淑雯(2013)。電視廣告識讀能力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 —以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江憲坤、陳鴻文、楊境榮(2008)。自動鏈結分析演算法在社會網絡之開發與應用。資訊管理學報,15(3),157-180。
何佳玲、梁朝雲(2007)。ADSL用戶轉換意願之影響因素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4(3),311-326。
吳育東(2000)。多變量統計方法應用於行動電話消費者購買行為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吳中勤(2016)。中學生偏差行為組型的異質性分析:社會心理學觀點的詮釋。教育心理學報,47(4),525-546。
李慶長、張銀益、王祖康、蔡聰源(2010)。以消費者特性與創新性探討消費者採用第三代行動通訊服務之關鍵因素研究。北商學報,17,73-89。
李賜郎、張惠真(2008)。行動通訊業顧客結構與轉換行為之研究-以大專生為例。企業管理學報,76,1-20。
李妍儀、傅思華(2011)。女性時尚雜誌贈品促銷之研究。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011,332-348。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版)。台北:五南。
林誠、劉福堂(2005)。資料探勘在寬頻網路客戶目標行銷之應用研究。電子商務學報,7(2),121-138。
林欣晨(2006)。女性服飾精品網路拍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林孟蒨(2012)。百貨公司保養品促銷方式對消費者購買意圖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洪銘峻(2009)。以情境分析法來分析未來五年無線通訊技術(WiMAX)結合液晶觸控螢幕應用產品之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胡迪凡(2006)。正常性折扣和贈品促銷,其與品牌知名度間對網際網路消費者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以無線電話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胡宜中、翁梓維、王仁宏(2012)。衡量3G行動通訊加值服務提供商之網路服務品質。電子商務學報,14(4),619-656。
胡欣慧、陳琪婷、劉哲宇(2018)。最低消費限制與風險折扣應用對消費者購買決策之影響-以餐飲業為例。觀光休閒學報,24(1),63-84。
高凱聲(1996)。電信與有線電視之發展趨勢。管理與資訊學報,1,1-20。
許招墉(2001)。尖端通訊新知。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許建民(2017)。促銷方式、品牌知名度對消費者知覺價值與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以運動鞋為例。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7(2),225-246。
許晉龍、金業珍(2006)。行動通訊服務之顧客接受度影響因素研究。電子商務研究,4(2),235-256。
張愛華、陳仁惠、張馨云(2006)。主題廣告、促銷活動與品牌層級之綜效研究。管理與系統,13(1),15-46。
張魁?、張俊彥(2014)。贈品促銷策略對於知覺價值與購買意願探討以智慧型手機為例。育達科大學報,39,39-58。
溫淑戀、李賢哲(2006)。行動電話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關聯之研究-以大台北高中(職)生為例。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2,327-326。
詹雅雯(2006)。3C產品在女性市場創新設計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賴森堂(2015)。輔助促銷活動的巨量資料處理程序之探討-以電信業務為例。電腦稽核,31,63-74。
簡秀芬(2010)。時間距離對於消費者選擇贈品促銷方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郭承林(2012)。應用資料探勘技術建立顧客流失預測模型-以行動通訊產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如薇、劉俊毅(2002)。行動通訊發展之推手-開放式行動服務平台。電腦與通訊,102,127-133。
陳宥杉、耿筠、陳碧俞、陳柏勳(2007)。以專利分析探討第三代行動通訊之研發現況。資訊科學應用期刊,2(2),1-115。
陳君彥(2007)。便利商店贈品促銷活動、商店形象、顧客滿意度、商店環境對消費者購買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大學,台中市。
陳垂呈(2008)。利用分類分析發掘消費者最適性之產品項目。輔仁管理評論,15(1),17-42。
陳?里、葉正明(2008)。消費者品牌移轉行為與市場佔有率之預測。管理評論,27(3),1-20。
陳念騏、王又鵬、徐瑞蓮(2008)。贈品的可選擇性與贈品品牌的有無對消費者情緒及購買意願之研究-以消費者選擇目標為干擾變數。創新與管理,6(1),29-55。
陳偉業、黃淑玲、林志聰(2014)。第五代行動通訊系統。資訊與管理科學,7(1),46-62。
陳婉莉(2014)。4G行動通訊產業分析-以台灣電信營運商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陳劍維(2014)。台灣4G網通產品之競爭策略分析:以M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陳孟修、林麗芬(2015)。以迴歸分析探討企業形象、價格促銷、廣告效果對關係慣性與顧客承諾之影響性研究。興國學報,16,87-106。
陳慧玲(2017)。翻轉賽局:贏占全球資通訊紅利。台北:天下文化。
陳澤義、陳建榮、李志剛(2017)。從消費者情感的觀點探討刺激線上衝動性購買。東吳經濟商學學報,95,23-55。
陳恒毅、王香雅(2018)。從眾行為對集點促銷購買決策因素之研究。危機管理學刊,15(1),45-54。
張瓊文(2011)。超商集點贈品對國小學童消費行為之影響:以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曾?儀(2008)。以顧客觀點探討顧客關係管理成效-以行動通訊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曾忠蕙(2012)。贈品促銷中價格訊息的內在評估機制之實證研究。中山管理評論,20(3),945-986。
曾忠蕙(2014)。贈品促銷的價格線索與語意線索評估準則之研究。管理評論,33(1),19-38。
黃美利、周照偉、王思平、鄭榮祿(2014)。智慧車輛購買決策之分析。興國學報,15,57-73。
黃玉枝、蘇庭巧(2016)。探討影響女性美妝部落客讀者理性購買動機之因素。資訊科學應用期刊,8(2),31-46。
楊金庫(2011)。中華電信MOD促銷方式與顧客持續使用意願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葉文釗(2008)。行動來電答鈴服務之生命週期與存活分析-以中華電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葉子明、張斐淇(2014)。連鎖美妝店品牌權益衡量構面之建立與實證研究。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8(1),128-153。
葉燉?、鄭景俗、傅雲龍(2005)。電信數據電路客戶流失資料探勘。管理與系統,12(2),75-91。
廖曉晶(2002)。競爭與管制的互動-固定網路與行動網路跨網服務的通信費歸屬問題。公平交易季刊,10(1),79-104。
褚于翔、莊伯仲(2015)。第四代行動通訊技術對台灣電視產業的衝擊。健行學報,35(3),87-104。
劉美琪(1990)。促銷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正中書局。
劉清文(2011)。禮贈品市場組織購買者購買決策行為之研究-以基甸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劉仲矩、許雅筑(2013)。數位影音網站價值衡量指標重要性與性別差異之研究。東吳經濟商學學報,80,53-80。
蔡毓純、鄭育書(2016)。百貨公司週年慶促銷活動對消費者購買意願之影響。華人經濟研究,14(2),75-89。
蔡璧如、陳冠利(2011)。促銷與通路之組合對消費者知覺價值的影響。管理研究學報,11(1),130-154。
Allenby, G. M., & Lenk, P. J. (1995). Reassessing Brand Loyalty, Price Sensitivity, and Merchandising Effects on Consumer Brand Choice.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13, 281-289.
Blattberg, R. C. & Neslin, S. A. (1990). Sales Promotion: Concepts, Methods and Strategies. Englewood Ch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Borna, C. (2000). Combating customer churn. Telecommunications,34, 83-85.
Beaubrun, R., & Pierre, S. (2001).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and Socio-economic Issues of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18(2-3), 143-158.
Chandon, P., Wansink, B., & Laurent, G. (2000). A Benefit Congruency Framework of Sales Promotion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Marketing, 64(10), 65-81.
Choi, S., Stanyer, M., & Kim, M. (2010). Consumer Responses to the Depth and Minimum Claimed Savings of Scratch and Save Promotion.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 127(8), 766-779.
Choi, K., Yoo, D., Kim, G., & Suh, Y. (2012). A hybrid online-product recommendation system: Combining implicit rating-bas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and sequential pattern analysis.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11(4), 309-317.
Della Bitta, A. J., Monroe, K., & McGinnis, J. (1981).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Comparative Price Advertise- ment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 416-27.
Dommernuth, W. P. (1989). Promotion: Analysis, creativity and strategy (2nd ed.). Boston, MA: PWS-Kent Publishing Company.
Eisenbeiss, M., Wilken, R., Skiera, B., & Cornelissen, M. (2015). What makes deal-of-the-day promotions really effective? The interplay of discount and time constraint with product type. Intern. J.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32, 387-397.
Fu, T. C. (2011). A review on time series data mining.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4(1), 164-181.
Foubert, B., Breugelmans, E., Gedenk, H., & Rolef, C. (2018). Something Free or Something Off?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urchase Effects of Premiums and Price Cuts. Journal of Retailing, 94(1), 5-20.
Gruber, H., & Verboven, F. (2001). The Diffusion of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 in the European Union.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5(3), 577-588.
Han, J., & Kamber, M. (2006). Data Mining: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2nd ed). Morgan Kaufmann.
Lee, A. H.-I., Kang, H.-Y., Lai, C.-M., & Hong, W.-Y. (2013). An integrated model for lot sizing with supplier selection and quantity discounts.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37(7), 4733-4746.
Kotler, P. (1994). Marketing manage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otler, P. (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 (the millennium ed.).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Keaveney, S. M. (1995). Customer switching behavior in service industries : 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Marketing , 59(2), 71-82.
Mela, C. F., Gupta, S., & Lehmann, D. R. (1997).The Long-Term Impact of Promotion and Advertising on Consumer Brand Choic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4(2), 248-261.
Reducing the level of switching cost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The case of mobile number portability. Telecommunication Policy, .33, .544-554.
Reid, M., Thompson, P., Mavondo, F., & Brunso, K. (2015). Give me the Money…or Maybe the Deal: Does Sales Promotion Proneness Influence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Switch from Price to Non-Price Promotions?
Strouse, K.G. (1999). Marketing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 New approaches for a changing environment. Artech House, Norwood, United States.
Siau, K., Lim, E-P., &Shen, Z. (2001). Mobile commerce: Promises, challenges, and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Database Management, 12(3), 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