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2728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8 、訪客IP:18.226.185.228
姓名 陳莉婷(Li-Ting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
論文名稱 客家廣告及微電影文化符碼的建構研究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akka Advertising and Microfilm Cultural Codes)
相關論文
★ 新歷史主義視角下的客家大河小說★ 小說《秋菊》與電影《青春無悔》、 電視劇《菸田少年》之互文性研究
★ Research on Mr. Chen Yong-Tao’s Creative Hakka Songs★ 從接受美學視角看臺灣客家歌謠的現代傳承與女性形象再現
★ 鍾理和「原鄉人」研究★ 謝霜天《梅村心曲》的人物敘事分析
★ 客家藝師-賴仁政的客家音樂藝能研究★ 客家文字令的研究及教學應用
★ 客家釋教喪葬儀式「取經」科儀研究★ 南庄地區伯公信仰與傳說楹聯研究
★ 中壢傳統客家詩社以文吟社研究★ 《中大湖个風》暨創作理念:桃園地區新舊兩隻移墾地區个故事
★ 臺灣客家石哀石爺傳說研究★ 李喬《情歸大地》劇本與電影〈一八九五〉 比較研究
★ 台灣閩客諺語反映的生活態度研究: 以徐福全、黃永達之諺語典為本★ 客家戲曲中的人物塑造 -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之《大隘風雲》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自1980年代起,本土意識抬頭,客家文化的相關議題與研究,自1988年「還我母語」大遊行後才獲得重視,客家相關研究與書籍自此運動起,其數量也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政府真正開始重視客家文化的具體化做為,是從2001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設立後開始,各級地方政府相繼設立負責客家事務之委員會與局處;在電視傳播方面,設立「客家電視臺」;學術方面,許多國立大學成立客家學院或客家文化研究所;而客家文化地位之確立、保存、推廣與實踐,在2010年《客家基本法》立法後得以實現。
  客家委員會為促進客家文化在臺灣深根,並扭轉一般民眾對客家文化的刻板印象,讓一般民眾更了解客家文化的內涵,結合了時下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陸續拍攝多部微電影來形塑並詮釋客家文化。透過這些客家廣告及微電影所呈現的客家文化和客家意象,不但重新詮釋客家既有文化之意象,同時也再建構新的客家文化元素,翻轉負面形象,為客家意象注入新的活水。本研究即根據客家委員會所拍攝之客家廣告及微電影,並收集其他非政府部門之客家廣告及微電影,以敘事學視角分析客家廣告及微電影中,所傳達的客家元素和客家歷史記憶、文化意涵。
  本研究從這些客家廣告與微電影中可歸納出五點結論:首先,劇中所呈現之客家飲食可反映客家人原鄉的生活狀況,然而面對社會的快速變遷,客家飲食仍需不斷傳承、改良、研發具有客家元素的新客家美食,以永續保存客家飲食文化。此外,透過政府積極介入,並法制化保障客語地位,以解決語言隔閡、語言斷層兩大客語文化推廣的課題。
最後,本研究發現 桐花雖非客家文化意象之原始符碼,但在政府積極操作,並配合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已成功操作成新的客家文化意象。
摘要(英) Since the 1980s, local consciousness has risen. The related issues and studies on Hakka culture have been paid attention since the "My Mother Language" parade in 1988. The amount of related Hakka studies and books have been growing up fast since then. The government has begu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pecificization of Hakka culture since Hakka Committee of the Executive Yuan in 2001 was established, and local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started to set up Hakka affair committees and bureaus. In terms of television communication, "Hakka TV Channel" was established. As for academics, many national universities have established Hakka or Hakka Culture Institutes. The establishment, preservation, promotion and practice of Hakka cultural status have been realized after the Hakka Basic Law was legislated in 2010.
To promotes the Hakka culture in Taiwan, reverses the stereotypes of the Hakka culture,and allows the general public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Hakka culture, the Hakka Committee combines the lifestyles of young people nowadays, plasticizes and interprets Hakka culture by shooting several mircofilms. Through the Hakka culture and the images presented by microfilms, the Hakka Committee not only reinterprets the image of Hakka′s existing culture, but also constructs new Hakka cultural elements, reverses the negative image, and renews the image of Hakka. This study is based on Hakka advertisements and microfilms shot by the Hakka Committee, collects Hakka advertisements and microfilms from other non-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analyze the Hakka elements, Hakka historical memories,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conveyed in Hakka advertisements and micro-movies from a narrative perspective.
The study can be summarized five conclusions from these Hakka advertisements and microfilms: First, the Hakka diet presented in the film reflects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Hakka people in their hometown. However, in face of rapid social changes, Hakka diet still needs to be inherited, improved, and developed new Hakka cuisine with Hakka elements constantly to preserve Hakka food culture forever. Secondly, through the active involvement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legalization of the status of the Hakka language, the two major language cultures of language barriers and language faults will be solved. Third, Hakka women ar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image of flowers and blue blouses. Fourth, the guest room, the mountain, and the temple are the elements that clearly represent the image of the Hakka space. Finally, the study found that Tong blossom is not the original symbol of Hakka cultural image, but it has been operat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cooper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transformed into a new Hakka cultural image successfully.
關鍵字(中) ★ 客家廣告與微電影
★ 敘事學
★ 客家意象
★ 客家女性
關鍵字(英) ★ Hakka advertisement and microfilm
★ Narratology
★ Hakka image
★ Hakka women
論文目次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4
第二章 客家廣告及微電影的文本分類與特質分析 17
第一節 政府部門的客家廣告及微電影 18
第二節 非政府部門的客家廣告及微電影 29
第三節 政府與非政府部門的客家廣告及微電影特質分析 33
第三章 客家廣告及微電影中的客家元素建構 37
第一節 客家廣告及微電影的客家飲食意象 37
一、客家米食:粄仔與粄條為主 38
二、客家茶飲:擂茶、老茶與東方美人茶 41
三、客家甜點:粢粑與牛汶水 46
第二節 客家廣告及微電影的客家語言運用 50
一、 語言運用 51
二、 語言隔閡 59
三、 語言斷層 64
第三節 客家廣告及微電影的客家空間意象 69
一、傳統建築-客家夥(伙)房 70
二、自然景物-山 76
三、廟宇建築 79
第四節 客家廣告及微電影的客家女性與服飾意象 83
一、客家女性 83
二、花布 85
三、藍布衫 91
第四章 客家廣告及微電影中的客家元素再建構 97
第一節 客家廣告及微電影中的客家女性觀點 98
一、刻苦耐勞的客家女性 99
二、現代客家女性的建構 102
第二節 客家廣告及微電影中的客家藍布衫象徵意涵 105
第三節 客家廣告及微電影中的桐花再建構 107
第五章 研究結論 113
參考文獻 117
附錄 123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江運貴,1988,《客家與臺灣》,臺北:常民文化。
李幼蒸,1997,《語意符號學-意義的理論基礎》,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邱彥貴、吳中杰,2001,《臺灣客家地圖》,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邱彥貴,2007,〈源流與移墾:福佬客篇〉,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pp. 62-88。
吳清桂,2008,《臺灣花布:收藏臺灣最美麗的情感與記憶》 ,臺灣: 大塊文化出版。
范振乾,2007,〈客家社會的當代發展:文化社會運動篇〉,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pp. 417-447。
施正鋒,2007,〈客家社會的當代發展:認同政治篇〉,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pp. 448-479。
徐正光,2002,〈序:塑造臺灣社會新秩序〉,收錄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pp. 4-9,臺北:正中書局。
黃儀冠,2012,《從文字書寫到影像傳播-臺灣「文學電影之跨媒介改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陳運棟,2007,〈社會與文化:禮俗篇〉,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pp. 202-233。
陳板,2007,〈客家社會的當代發展:社區營造篇〉,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pp. 503-533。
陳宗萍,2012,《花樣時代:臺灣花布美學新視界》,臺灣:遠流出版社。
張翰東,1991,《客家文化》,北京:新華出版社。
張維安,2001,〈客家婦女地位-以閩南族群為對照的分析〉,曾彩金總編,《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屏東:六堆文教基金會,pp. 79-109。
張翰璧,2007,〈社會與文化:婦女篇〉,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pp. 111-131。
彭懷恩,2002,《政治傳播與溝通》,臺北:風雲。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臺北:三民書局。
劉美琪、許安琪、漆梅君、于心如,2000,《當代廣告》,臺北:學富文化。
劉還月,1999,《臺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臺北:常民文化。
羅香林,1989 [1950],《客家源流考》,北京:中國華僑出版。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南天書局。
羅肇錦,2007,〈語言、文學與藝術:語言文化篇〉,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pp. 237-263。
蕭平,2002,《客家人》。四川:成都地圖出版。
Fiske, J., 2008‧傳播符號學理論,張錦華、劉容玫、孫嘉蕊、黎雅麗譯,臺北:遠流出版(原著出版於1990年)。

(二)期刊:
王淑美、陳惠閔,2015,〈微電影對旅遊意願之影響途徑:以微電影「再一次心跳」為例〉,《傳播與發展學報》,第32期,pp. 81-99。
王雯君,2005a,〈客家邊界:客家文化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第18期,pp. 117-156。
王雯君,2005b,〈婚姻對女性族群認同的影響-以閩客通婚為例〉,《思與言》,第43期第2卷,pp. 119-178。
王雯君、張維安,2004,〈客家文化與產業創意:2004年客家桐花季之分析〉,《社會文化學報》,第18期,pp. 121-146。
王馨履,2013,〈紡織品文創圖案設計開發專題報導-以客家花布為例〉,《紡織綜合研究期刊》,第23期第4卷, pp. 54-61。
呂嵩雁,2004,〈臺灣客家話的語言接觸現象〉,《花蓮師院學報》,第18期,pp. 1-24。
吳密察,2002,〈文化創意?業之規劃與推動〉,《研考雙月刊》,第27期第4卷,pp. 59-65。
林玉涵、蕭美玲,2012,〈臺灣花布與客家文化應用於服裝設計〉,《華岡紡織期刊》,第19期第3卷,pp. 112-123。
周鴻翔,2010,〈符號學理論探討〉,《藝術欣賞》,第6期第3卷,pp. 68-72。
胡光夏、陳竹梅,2013,〈「微電影」在軍事行銷傳播運用的初探性研究〉,《復興崗學報》,第103期,pp. 1-24。
陳文亮、陳姿樺,2016,〈客家藍衫元素應用於創意服飾設計與實現〉,《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第6期第2卷,pp. 15-21。
黃儀冠,2004,〈男性凝視,影像戲仿─臺灣“文學電影”的神女敘事與性別符碼(1980S)〉,《臺灣文學學報》,第5期,pp. 153-186。
黃儀冠,2009a,〈性別符碼、異質發聲-白先勇小說與電影改編之互文研究〉,《臺灣文學學報》,第14期,pp. 139-170。
黃儀冠,2009b,〈臺灣言情敘事與電影改編之空間再現:以六○至八○年代文化場域為主〉,《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4期,pp. 135-164。
漆梅君,2003,〈廣告的批評與反思〉,《中國廣告學刊》,第8期,pp. 171-186。
鄭建華,2003,〈符號學理論研究與應用之初探〉,《設計研究》,第3期,pp. 132-139。
蔣玉嬋,2004,〈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pp. 241-252。
樊洛平,2008,〈客家視野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及其族群文化認同-以臺灣客家小說為研究場域〉,《臺灣研究集刊》,第1期,pp. 56-65。
劉渼,2008,〈創意說故事後敘事模式的教學應用研究〉,《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pp. 1-34。
賴守誠,2006,〈現代消費文化動力下族群飲食文化的重構:以臺灣「客家菜」當代的休閒消費轉型為例〉,《國家與社會》,第1期,pp. 167-213。
簡雅慧、李杉?,2009,〈臺灣傳統花布應用於現代設計現象探討〉,《商業設計學報》,第12期,pp. 265-281,doi: 10.29514/TJCD.200811.0017。

(三)碩博士論文、研討會論文、網站資料:
古正宇,2011,〈侯孝賢電影中的客家意象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古佳惠,2010,〈媒體框架與客家意象之研究—以電影「一八九五」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怡萱,2009,〈客家花布產業發展之研究:以資源基礎的觀點〉,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金英,2016,〈客家飲食文化教育傳承之研究-以客家菜為例〉,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信丞,2008,〈從客家雜誌分析臺灣客家形象之變遷〉,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惠珊,2010,〈客家文學中的女性形象與主體敘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郁婷,2012,〈從消費者決策模式探究客家桐花意象之應用與設計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係碩士論文。
林慧斐,2000,〈N世代選民認知總統候選人形象之研究:以公元2000年臺灣地區總統選舉為例〉,《公元2000年總統選舉:傳播、行銷暨策略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
林錫霞,2010,〈客家文化意象的想像與建構:以勝興國際桐花村為例〉,國立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經濟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客家委員會,2018a,〈客語能力認證-推動客家語言復甦與永續成長〉,網址:http://web3.hakka.gov.tw/ct.asp?xItem=141011&ctNode=2454&mp=4&ps=,查詢日期:2018年7月31日。
客家委員會,2018b,〈客家桐花祭主題網-關於桐花祭〉,網址:https://tung.hakka.gov.tw/0000024/article-0000024?lang=1,查詢日期:2018年7月31日。
連卜慧,2011,〈2002-2010年臺灣主要報紙對客家桐花報導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運棟,2000,〈臺灣客家研究的考察〉,收錄於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PP. 45-79。
黃鉯玲,2012,〈客家飲食傳承與族群認同〉,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舜云,2007,〈從傳統到創新:臺灣客家服飾文化在當代社會的過渡與重建〉,天主教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論文。
聞子慶,2006,〈客家夥房的傳統文化探索〉,《臺灣月刊雙月電子報》,網址:http://subtpg.tpg.gov.tw/web-life/taiwan/9512/9512-07.htm,查詢日期:2018年7月31日。
鄭惠美,2018,〈客家藍衫〉,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客庄主題文章,網址:https://archives.hakka.gov.tw/topic_detail.php?id=12,查詢日期:2018年7月31日。
廖純瑜,2012,〈臺灣客家飲食文學的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國斌,2007,〈西拉雅「公廨」建築文化遺存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論文。


二、英文文獻:
Boulding, Elise and Kenneth E. Boulding, 1995. The Future: Images and Processe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Boulding, Kenneth E., 1956. 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Lynch, K., 1960, The Image of the City, Cambridge, M. I. T. Press, London, U.K.
Philips, J. L., 2018, What Is the Breakdown of Facebook Users by age? Retrieved July 31, 2018, from http://smallbusiness.chron.com/breakdown-facebook-users-age-63280.html.,
Reber, Arthur S., 1985 (心理學辭典)(The Penguin dictionary 01 Psychology)。李伯泰等譯。上海:譯文出版。
Reynolds, R. J. and Gutman, J., 1984. Advertising is image management.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4 (1), pp. 27-37.
指導教授 黃菊芳(Chu-Fang Huang) 審核日期 2018-8-22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