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彭富美(Fu-Mei Peng)
查詢紙本館藏 |
畢業系所 |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
論文名稱 |
廣西柳城縣沙埔鎮客家話研究
|
相關論文 | |
檔案 |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
摘要(中) |
本論文研究的方言點廣西省柳城縣沙埔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偏北,柳城縣是一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境內居住有漢、瑤、壯、苗等二十多個民族。廣西客家方言是隨著客家先民的遷入而逐漸形成的,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使得語言資源十分豐富,多語言的交會融合之下,形成本區客家話不同於其它地區客家話的特色。本文以沙埔客家話的音韻為研究主軸,以田野調查實際蒐集當地的語音和詞彙,力圖整理出目前沙埔鎮的客家方言語音系統及語音演變狀況。並且對於詞彙做進一步的探討,觀察沙埔客家話詞彙使用習慣,與祖居地及鄰近同屬桂柳官話區的融水縣懷寶鎮、融安縣大將鎮客家話以及底層語詞彙之間的一致性和差異性。
全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並輔以相關文獻回顧。第二章梳理沙埔客家話的語音系統,對語音系統進行說明,介紹聲、韻、調系統和連讀變調、文白讀的特色。第三章透過沙埔客家話語音與中古音韻的縱向比較,將沙埔鎮客家話與中古音韻做出歷時的比較,觀察聲韻調今讀分化情況,檢視其歷時音變現象。第四章綜合第三章客家話的研究基礎,分析沙埔鎮客家話的聲韻調語音特點。第五章為詞彙的比較,比較的對象包括祖居地廣東河源及鄰近同屬桂柳官話區的融水縣懷寶鎮、及融安縣大將鎮客家話。第六章為結論,交代本文研究成果,並提出檢討與建議之處。
透過研究結果顯示,沙埔鎮客家話在語音的演變上有存古的保留,也有創新變化的部分。聲母方面特點有(1)部分非組、知組字保留了「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的特點。(2)古知莊章大多向精組合流讀成舌尖前音、、,僅有少數知章組字讀舌葉音、、。(3)古精、見曉組分尖團。(4)泥來有別,分別讀作-、-;(5)日母保留鼻音聲母讀音。(6)曉、匣母字開口讀有-,合口讀-、-,也有少數讀同群母塞音的存古層次-、-。(7)其中部分合口字與影母合口字的唇齒擦音-,已變讀為-。(8)疑母字與不同韻攝相拼聲母音讀較為多元。(9)保留完整輔音韻尾-、-、-,-、-、-。韻母方面的特點有(1)沙埔客家話保留一二等:元音對應。(2)果攝一等與效攝一二等韻母形式屬於豪、肴韻合流,歌、豪韻有別的類型。(3)果、山、宕三攝部分開合口字有合流情形,主要元音皆為。(4)遇、蟹、宕、山攝有合口字朝開口化發展的現象。(5)遇攝合口組非組字的「武、舞」二字有成音節鼻音讀音。(6)在臻攝開口發現一些有合口成分的例外字。聲調部分包括次濁聲母的聲調演變現象。詞彙方面觀察到,由於不同語言的接觸影響後,沙埔客家話的詞彙有的保留客家話存古用法,有部分來自語言接觸下而產生的借詞,也有存在少數民族語言的底層語詞彙。 |
摘要(英) |
The dialect point studied in this paper is located in Sha-Pu Town, northcentral of Guangxi Province. It is a multi-ethnic gathering district. Besides three main nationalities, i.e. Han, Zhuang and Yao, it still has many minority nationalities. Hakka in Sha-Pu belongs to Han ethnic group. The paper takes actual survey method to study voice system and voice evolvement phenomenon of Hakka in Sha-Pu Town and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phonological features and experienced phonological changes of Sha-Pu Hakka dialect. Furthermore, it takes further discussion for its vocabularies.
There are six chapters in this study.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It illustrates the motive and purpose of choosing Sha-Pu as study subject, method of study and steps. It reviews the relative studies and briefly explains the history and geographic overview of Sha-Pu.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system of Sha-Pu Hakka. It illustrates Sha-Pu Hakka ’s voice, rhyme, tone system, and features of tone sandhi and Literary and colloquial readings.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comparison of Sha-Pu Hakka and middle age tone. It puts the Sha-Pu Hakka into the history of phonology.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Sha-Pu Hakka. It is also a review of first three chapters. It reviews initials, finals and tones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Sha-Pu Hakka’s language situation and change mechanism.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discussion of Sha-Pu Hakka vocabularies. It compares with other dialect points includes He-Yuan Hakka, Huai-Pau Hakka,Da-Jiang Hakka and Liuzhou Mandarin.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surrounded dialect and underlying language’s vocabularies, it is able to review Hakka’s special vocabularies in Sha-Pu.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It concludes the phonology features and vocabularies features of Sha-Pu Hakka. It also reviews the shortage of this research and proposes the sugges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Sha-Pu Hakka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Hakka dialects in Sha-Pu have preserved the ancient voices and also have innovative changes. (1)For some part of words from Fei group and zhi group keep the ancient tradition for stress on lip sound, and sounds from top of tongue, (2) Nowadays the second level of Zhi group, Jing group and Zhuang group to be combined together to pronounce“ 、、”sound. Just a few of words from the third level of the Zhi group and Zhang group pronounce as post-alveolar“ 、、 ”. (3) The phenomenon of palatalization doesn’t exist in Jing ,Jian and Xiao group .(4) There are differences for the words between Ni and Lai initial groups, both of them will not be confused with each other and read as -、-。 (5) Some words from the Jih group retain nasal pronunciation.(6) The words from Hsiao、Jia initial groups pronounce with the sound “-、-、-、k- and k”. (7) A small part words of voiced dental fricative - have been changed to - sound. (8)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Yi initial is more diverse. (9) There is a complete preservation as to tail consonant of auxiliary sound“-m,-n,-,-p,-t,-k”. Finals include : (1) Correspondence of level I and level II o:a vowels. (2) The first level of Xiao classifier and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level of Yau classifier belongs to Hao、Yao . (3) Opening phenomena for round-mouth characters.(4) Syllabication nasal sound ‘’in Fei group . (5) The finals in the first and third level of Zhen classifier opening mouth with the form of closing mouth sounds pronounce as “-un” or “-iun”. The tone part includes tone evolvement phenomena of secondary voiced sound. Comparing Sha-Pu Hakka with other dialects,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language contact, some vocabularies of the Sha-Pu Hakka dialect still retain the Hakka dialect, but some borrow from others, and have the underlying vocabulary of minority languages. |
關鍵字(中) |
★ 柳城沙埔客家話 ★ 語音特點 ★ 歷史比較 ★ 語音演變 ★ 詞彙比較 |
關鍵字(英) |
★ Sha-Pu Hakka dialect ★ Voice Features ★ Historical comparison ★ Phonetic Evolution and Phonological Features ★ Vocabulary Comparison |
論文目次 |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謝誌 v
目次 vi
圖目次 viii
表目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方言點與發音人介紹 3
1.3文獻研究與探討 9
1.4研究方法 19
第二章 柳城縣沙埔鎮客家話語音系統 22
2.1 聲母部分 22
2.2韻母部分 24
2.3聲調部分 30
2.4連續變調 31
2.5文白異讀 33
第三章 柳城縣沙埔鎮客家話和中古音的比較 36
3.1聲母部分 36
3.2韻母部分 45
3.3聲調部分 59
第四章 柳城縣沙埔鎮客家話的語音特點 62
4.1聲母特點 62
4.2韻母特點 71
4.3聲調特點 78
第五章 柳城縣沙埔鎮客家話詞彙及其特點 82
5.1沙埔客家話與其他地區客家話比較 82
5.2詞彙特點 91
第六章 結論 97
6.1研究成果 97
6.2結論與建議 99
參考文獻(按照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100
附錄一 106
附錄二 158 |
參考文獻 |
1.專書
王福堂,2005《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第2 版。
古國順、何石松、劉醇鑫,2006《客語發音學》,臺灣:五南出版社。
朱炳玉,2010《五華客家話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
李如龍,2001《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發行。
李如龍、 周日健編,1998《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市 : 暨南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張雙慶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福洲:廈門大學出版社。
辛世彪,2004《東南方言聲調比較研究》,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何大安,1991《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大安出版社。
侯精一主編,2002《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通鏘,1991《歷史語言學》,河北:商務印刷館出版。
袁家驊等,1989《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文字改革出版社。
耿振生,2004《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秀琪 ,2012《客家話的比較研究》,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陳保亞, 2015《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研究》,商務印刷館出版。
許寶華、官田一郎,1999 《漢語方言大辭典》北京:中華書局。
黃成助,1967《柳城縣志》,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游文良,2002《畲族語言》,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張光宇,2016《閩客方言史稿》增訂版,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董同龢,1985《漢語音韻學》,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詹伯慧,2002《廣東粵方言概要》,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詹伯慧,2006《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
劉綸鑫,1999《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北京市: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村漢主編,2011《廣西客家方言猶究論文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謝留文,2003《客家方言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鍾榮富,2004《臺灣客家話語音導論》,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羅美珍、鄧曉華,1995《客家方言》,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饒秉才,2000《客家音字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單篇論文
丁邦新,1982〈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清華學報》257-272。
丁邦新,2012〈漢語方言中的歷史層次〉,《中國語文》5:387-402。
丁聲樹、 李榮,1981〈漢語音韻講義〉,《方言》4:241-274 。
占升平,2016〈中古日母字在漢語方言中的讀音演變〉,《賀州學院學報》32.1。
池田巧,1998 〈廣西陸川客家方言的合口介音-再論高本漢所構擬的兩種合口介音〉,《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
何大安,1994〈「濁上歸去」與現代方言〉,《聲韻論叢》2:267-292。
何大安,2000〈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漢學研究》18:261-270。
辛世彪,2000〈客方言聲調的演變類型〉,《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8.1:37-67。
辛世彪,2001〈濁音清化的次序問題〉,《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1:12-18。
李如龍,2001〈論漢語方言特徵詞〉,《中國語言學報》10。
李如龍,2002〈論漢語方言的語流音變〉,《廈門大學學報》6:43-50。
李如龍,2014〈全濁聲母清化的類型與層次〉,《語言學論叢》2:119-137。
李如龍,2017〈關於漢語方言特徵的研究〉,《學術研究》1:168-173。
李譜英,1995〈廣西區境內客家方言字音韻母的主要差別〉,《玉林師範學報》
16.4:16-21。
邱湘雲,2006〈海陸客家話帶「嫲」詞語析論〉,《客家研究》創刊號,1。
邱仲森,2009〈客家話古曉匣音變現項考察〉,《客家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50-166。
閆小斌,2014〈制約漢語連續變調的韻律因素〉,《東方論壇》4:108-111。
侯小英,2017〈客方言的〔u〕介音〉。《方言》1:88-100。
洪惟仁,2004〈方言學的體系:共時與歷時的聯繫〉,語言、文獻與調查學術研討會。
洪惟仁,2015〈切韻音系聲母的內部構擬〉,《漢學研究》33.3:97-130。
胡安順,2015,〈論中古一、二等韻的音值〉,陝西師範大學學報,44.4。
耿法禹,2012〈廣西的客家人、客家話與客家文化〉,《廣西教育學院學報》1:12-15。
徐貴榮,2004〈台灣客語的文白異讀研究〉,《台灣語文研究》2:125-154。
徐貴榮,2008〈客家話的合口介音u 和v 聲母〉,《第八屆客家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唐七元,2012〈從詞彙角度看粵方言對柳州方言的影響〉,《長春大學學報》,22.7:815-818。
張光宇,1988〈漢語方言的語音系統〉,《國文天地》4.4:86-90。
張光宇,2000〈論條件音變〉,《清華學報》30.4: 427-475。
張光宇,2003〈比較法在中國〉,《語言研究》23 .4:95-103。
張光宇,2004〈漢語語音史中的雙線發展〉,《中國語文》6:545-557。
張光宇,2006〈漢語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階段性〉,《中國語文》4:346-357。
陳忠敏,2003〈重論文白異讀與語音層次〉,《語言研究》23.3:43-59。
陳秀琪,2002〈中古精莊知章母在客語的演變〉,《客家方言研究-第四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85-101。
陳秀琪,2002〈興國客話撮口呼韻的淺析〉,《客家方言研究-第四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
陳秀琪,2006從客家話看古漢語的元音系統,第二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陳秀琪,2010〈客家話聲母的前化運動〉,《第九屆國際客方言學術研討會》。
陳秀琪,2011〈客家話莊系字的歷史層次〉,第12屆國際暨第29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陳忠敏,2013〈歷史比較法與漢語方言語音比較〉,《語言科學》12.5:520-535。
陳秀琪,2005〈客贛方言入聲韻尾的發展〉,《國文經緯》。
陳秀琪,2005〈知莊章聲母的捲舌音-舌位前化運動〉,《第九屆國際暨廿三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靜宜大學出版》:3。
陳秀琪,2006〈客家話聲調的移轉現象〉,《客家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7-211
陳秀琪,2010〈客家話聲母的前化運動〉,《第九屆國際客方言學術研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陳慶延,1989〈古全濁聲母今讀送氣清音的研究〉,《語文研究》4:25-27。
許良越,2013〈全濁聲母清化的現代音系理論解析〉,西昌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5.2:4-7。
曹祝兵,2008〈《詞林韻釋》中疑母字變化情況研究〉,《長春師範學院院報》27.1:54-56。
郭沈青,2013〈廣州話溪母字的歷史層次及音變〉,《語言科學》12.4:430-436。
黃雪貞,1988〈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方言》4:241-246。
黃雪貞,1989〈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續論〉,《方言》2:121-124。
黃雪貞,1992〈梅縣客家話的語音特點〉,《方言》4:275-289。
黃雪貞,1994〈客家方言的詞匯和語法的特點〉,《方言》4:268-276。
黃雪貞、謝留文, 2007〈客家方言的分區(稿)〉,《方言》3:238-249。
項夢冰,2006〈客家話古日母字的今讀—兼論切韻日母的音值及北方方言日母的音變歷程〉,《廣西師範學院學報》27.1:83-91。
彭心怡,2009〈大趨勢下的逆流—以舌根-聲母為探討的起點〉,《興大中文學報》26:197-210。
溫昌衍,2008〈從詞彙看大本營地區客家方言的分片〉,《學術研究》4:141-145。
溫昌衍,2014〈廣東客閩粵方言詞彙比較研究〉,《學術研究》11:153-158。
趙學玲,2007〈漢語方言影疑母字聲母的分合類型〉,《語言研究》27.4:72-78
練春招,2000〈從詞彙看客家方言與贛方言的關係〉,《濟南學報》22.3:48-53。
鄧玉榮,2008〈廣西壯族自治區各民族語言間的相互影響〉,《方言》。3:204-215。
劉綸鑫,1998〈客家方言的入聲〉,《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
繆九花、溫昌衍, 2002〈方言詞的來源分類初探—以客家方言為例〉,《嘉應大學學報》20.4:100-106。
賴文英,2006〈古次濁聲母與全濁上聲母〉第二十四屆全國聲韻學研討會。
謝留文,2003〈客家方言”魚虞”之別和”支”與”脂之”之別〉,《中國語文》6:512-521。
鍾榮富,1992〈論客家話的〔V〕聲母〉,《聲韻論叢》3:435-455。
藍小玲,1998〈析濁音清化送氣〉,《古漢語研究》2:8-12。
羅毅,2014〈南康(浮石)客家方言的詞綴調查〉,《宜春學院學報》2:78-83。
羅杰瑞著、陳秀琪譯,2006〈從音韵看漢語方言〉,《方言》1:6-15。
羅杰瑞,2007〈漢語方言田野調查與音韻學〉,《北京大學學報》44.2:91-94。
羅美珍,2000〈論族群互動中的語言接觸〉,《語言研究 》3:1-20。
羅美珍,2015〈劃分客家方言之我見〉,《龍岩學院學報》33.1:18-25。
羅肇錦,2007〈客語曉匣合口變脣齒音(hu-fu)的推斷〉,《中央大學客家研究》2.2:83-102。
羅肇錦,2006〈客家話hu→f〉的深層解讀《客家族群與在地社會:台灣與全球的經驗》,智勝文化,289-300。
羅依薇,2014〈日母字在官話方言的讀音形式〉,《語文研究》4:22-23。
嚴修鴻,2001〈客家方言與周邊方言的關係詞〉,《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17.4:99-106。
嚴修鴻,2004〈客家話匣母讀同群母的歷史層次〉。《汕頭大學學報》20.1:41-44。
3.學位論文
李泉祿,2010《武平中山鎮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在職專班碩
士論文。
李珊伶,2016《閩西連城縣賴源客家話研究以下村、黃地村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論文。
徐汎平,2010《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維莉,2012《廣西省賀州市公會鎮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韋煒,2016《融水縣懷寶鎮客家話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陳秀琪,2006《閩南家話音韻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
陳沿佐,2004《湖南客家話詞彙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萩香,2015《泰國曼谷的梅縣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彭盛星,2004《台灣五華(長樂)客家話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馨尹,2013《福建省永定縣鳳城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彧,2009《桂柳官話音韻層次研究》,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楊針,2016《融安縣大將鎮客家話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黃秀媛,2010《揭西五雲鎮客家話的音韻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雯君,2005《台灣四縣海陸客家話比較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瑩,2011《廣西省昭平縣樟木林鄉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耀煌,2003《客家話聲調的聲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
葉宇貞,2013《廣西省賀州北陀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蔡芳,2016《柳城縣大埔鎮客家話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劉淑惠,2014《廣西中山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玉華,2013《四川簡陽客家話研究-以踏水鎮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新仲,2014《廣西省賀州市蓮塘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
指導教授 |
羅肇錦
陳秀琪(Chau-Chin Lo
Hsiu-Chi Chen)
|
審核日期 |
2019-1-28 |
推文 |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
網路書籤 |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