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3121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5 、訪客IP:18.225.195.154
姓名 謝欣芸(Hsin-Yun Hsieh)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漢學師承記》續書研究
(The Study on the Sequels of Hanxue Shichengji)
相關論文
★ 周廣業、崔應榴《關帝事蹟徵信編》研究★ 清代三家《詩》輯佚學研究──以陳壽祺父子、王先謙為中心
★ 邵晉涵史學形成之研究★ 周海門與彭際清儒佛觀比較研究--以《聖學宗傳》與《居士傳》為例
★ 清代乾嘉時期海寧學術與藏書文化研究★ 馬來亞儒教發展研究(1673-1899)
★ 清代湖州藏書文化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漢學師承記》為清代嘉慶年間總結漢學之作,本論文旨在透過三本《漢學師承記》續傳:《漢學師承續記》、《名儒記》、《博采錄》,了解嘉慶以後的清代漢學沿革。三書雖然未必皆有續作《漢學師承記》之意圖,但人們仍將三書與《漢學師承記》並提,並視之為續書,因書中內容皆以收錄漢學家為主,且作者時代又都晚於江藩,並接觸過續書的相關討論。故本論文亦將三書視為續書,藉以探究《漢學師承記》成書後的漢學發展。本文先概述嘉慶以後的社會、政治及經濟問題,接著探討三本續傳的作者生平及師友、著作主張及特色,最後再進行比較,略論續書如何重新定義漢學,並回應時代問題,延續漢學發展。通過上述研究,可見嘉慶以後的漢學家,對漢宋之爭的看法較為包容,而續書除了收錄漢學家的學術著作,也希望透過漢學家的言行記錄,結合學術與經世,解決時代問題,彌補漢學的缺點。
《漢學師承續記》作者為趙之謙,體裁與《漢學師承記》相同,收錄傳主為《漢學師承記》中未有詳細記載,或是不及收錄的漢學家。本書以「漢學」為名,以區別宋學,因此書中每篇傳記皆摘錄傳主的著作內容,評價其漢學專長及貢獻。此外,是書亦以「師承」為名,記錄傳主的師友及弟子,釐清漢學的傳承及發展。可惜本書為殘稿,亦沒有刊刻出版,即使書中以第一手資料所撰寫的傳記尤為難得,也沒有引起學術界注意。
《經學名儒記》作者為張星鑑,為小傳體裁,收錄顧炎武以至陳奐的知名漢學家,記錄他們的生平基本資料和經學著作。本書並非純以承續《漢學師承記》為志,因此將書名擴大為「經學」,並希望透過名儒的傳記,呈現清代的漢學演進。雖然他以「經學」來回應對漢學的批評,但書中並未收錄宋學家,而且傳記過於簡略,因此雖兩次刊刻,仍未產生足夠的影響力。
《經學博采錄》作者為桂文燦,為筆記體裁,廣泛收錄自乾隆以後的漢學家,尤其注重收錄各地區的學者,如廣東、雲南、四川等地,這些學者雖未必廣為人知,但仍堅持研究漢學。本書以「經學」為名,來回應對漢學的批評,因此傳主包括漢學家、宋學家,漢學家也不限於東漢古文學家,也同時包括西漢今文學家,以呈現「漢宋兼采」的學術包容態度。書中同時強調學者解決社會問題的貢獻,可見桂文燦以經世致用為其學術目標。
雖然三書皆以記錄漢學家為目標,但三位作者的籍貫、師承、學識以及交遊都不相同。不過,三位作者彼此認識,共同經歷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時期,並透過著作記錄親身經歷及個人感懷。書中明顯可見三人都受到太平天國之亂的影響,解決時代問題極為迫切,故特別強調經世致用。以往學界認定,漢學與經世濟民的理想嚴重隔閡,故在嘉慶後便已沉寂,但這三本書卻足以修正此一看法。這些續書記錄了自嘉慶至清末的漢學家們,以「漢宋兼采」的方式,保有原本紮實的學術根基,修正支離瑣碎的缺點,並吸納宋學強調道德修養的特色,同時擴大研究範圍,汲取西漢今文學家通經致用的思考方式,進一步與西方思想結合,廣泛接觸各種學科,以期能真正落實經世致用的理想,迎接時代的挑戰。
摘要(英) Hanxue Shichengji is the conclusion for Hanxue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Jiaqing, who was the seventh emperor of Qing Dynasty. The purpose of this master thesis is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Hanxue since the reign of Emperor Jiaqing by discussing three sequels of Hanxue Shichengji, Hanxue Shicheng Xuji, Jingxue Mingruji, and Jingxue BocaiIu. Although three authors do not intend to act their books as sequels, the public still consider them to be sequels to Hanxue Shichengji. It is partly because the articles of all three books are mainly from Hanxue scholars, who are born after Jiang Fan and are involved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sequel to Hanxue Shichengji. As a consequence, this thesis takes these three books as sequels, and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Hanxue after Hanxue Shichengji. In the beginning, the society, politics, and economic problems since the reign of Emperor Jiaqing are generally introduced. Further, the biography and life of the authors, and the clai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books are discussed. At last, a comparison is made to know how the three books redefine the Hanxue, react to the contemporary problems, and then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anxue. After this research, we know that, after the reign of Jiaqing, scholars of Hanxue are with more tolerant opinions regarding the dispute between Hanxue and Songxue. The Sequels have included several academic works of Hanxue scholars, with a view to combing Hanxu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ir words and deeds. At last, the disadvantages of Hanxue can be compensated.
Hanxue Shicheng Xuji is written by ZHAO ZHI-QIAN, and its genre of writing is the same as Hanxue Shichengji. The scholars of this book are not written with detail whose works can’t be included on Hanxue Shichengji. This book is named Hanxue to distinguish Songxue. Therefore, this book extracts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s of different scholars, with an evaluation on their expertise and contribution regarding Hanxue. This book is also named Shicheng to record these scholars’ teachers, friends, and students, which can help clarify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Hanxue. Unfortunately, this book is incomplete and unpublished. Although the biographies of this book, written with the first-hand information, are precious, they are not valued by the academia.
The author of Jingxue Mingruji is ZHANG XING-JIAN, and its type of literature is memoirs, including works of famous people from GU YAN-WU to CHEN HUAN, which focus on their life and works of Confucian classics. This book is not just the continuation of Hanxue Shichengji, so it is also called Jingxue. We hope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Hanxue in Qing Dynasty by recording the biographies of famous scholars. Although the author wants to respond to the criticism of Hanxue through Jingxue, this book doesn’t include Songxue scholars. Moreover, biographies are too brief to influence the academia, despite being published twice.
The author of Jingxue BocaiIu is GUI WEN-CAN, the type of literature is notes. The works of the Hanxue scholars after Qianlong are widely included, and areas such as Guangdong, Yunnan, Sichuan and other areas are especially focused.
Although these scholars are not famous to people, they insist on studying Hanxue. This book is named Jingxue to respond to criticism of Hanxue, so authors of this book include Hanxue and Songxue. Also, Hanxue scholars are not only Guwen in Western Han, but also Jinwen in Eastern Han.He believes this method can understand the dispute between Hanxue and Songxue.This book also emphasizes the contribution to solving social problems made by scholars, in which we can know what GUI WEN-CAN wants to use with academic aims.
Although the three books all focus on recording Hanxue scholars as their goals, their authors are different in terms of birthplace, teachers, studies, and friends.
But, three authors are acquainted with each other, and went through the reign of Daoguang, Xianfeng , Tongzhi, and Guangxu, so they write biography in order to keep record of their own experience and emotions. We can go through their books and know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influences their lives greatly. So they want to solve the social problems urgently, and especially emphasize practical use. Three books revise the concept that, for the academia, Hanxue is difficult to be used practically, which remains unknown after Jiaqing. They record Hanxue scholars revise the fragment and defect of Hanxue by combining Hanxue and Songxue, and emphasize the mora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y broaden the research scope to combine Confucian classics of Guwen in Western Han with Western thought. By doing so, Hanxue scholars are able to contact every study widely with solid academic basic, and confirm the foundation of practical use. Therefore, these scholars can encounter the challenges on contemporary issues, which are developed until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關鍵字(中) ★ 江藩
★ 漢學師承記
★ 趙之謙
★ 漢學師承續記
★ 張星鑑
★ 經學名儒記
★ 桂文燦
★ 經學博采錄
關鍵字(英) ★ JIANG,FAN
★ Hanxue Shichengji
★ ZHAO,ZHI-QIAN
★ Hanxue Shicheng Xuji
★ ZHANG,XING-JIAN
★ Jingxue Mingruji
★ GUI,WEN-CAN
★ Jingxue BocaiIu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目的………………………………………………………………………1
一、 補遺動機及方法…………………………………………………………3
二、 漢宋之爭的影響…………………………………………………………4
三、 回應時代課題………………………………………………………………6
第二節、 文獻探討…………………………………………………………………………6
一、 《國朝漢學師承記》及江藩相關著作研究………6
二、 趙之謙《國朝漢學師承續記》………………………………9
三、 張星鑑《國朝經學名儒記》…………………………………11
四、 桂文燦《經學博采錄》……………………………………………12
第三節、 研究步驟…………………………………………………………………………13
第二章、漢學面臨的困境……………………………………………………………19
第一節、嘉、道、咸的時代挑戰………………………………………………19
一、政治問題……………………………………………………………………………………21
二、社會現象……………………………………………………………………………………25
三、經濟困難……………………………………………………………………………………30
四、皇帝面對問題的處理態度…………………………………………………33
第二節、漢宋之爭的延續……………………………………………………………34
一、漢學壁壘……………………………………………………………………………………35
二、宋學窠臼……………………………………………………………………………………40
三、小結:社會觀念的轉變………………………………………………………56
第三章、《國朝漢學師承記》續書分析………………………………58
第一節、趙之謙與《國朝漢學師承續記》…………………………58
一、趙之謙生平及師友…………………………………………………………………58
二、《國朝漢學師承續記》宗旨及特色………………………………63
第二節、張星鑒與《國朝經學名儒記》………………………………71
一、張星鑒生平及師友…………………………………………………………………71
二、《國朝經學名儒記》主張及特色……………………………………74
第三節、桂文燦與《經學博采錄》…………………………………………81
一、桂文燦生平及師友…………………………………………………………………81
二、《經學博采錄》主張及特色………………………………………………84
第四章、《國朝漢學師承記》續書比較………………………………95
第一節、從作者到傳主…………………………………………………………………95
一、漢學與經世………………………………………………………………………………95
二、著作的主張與特色………………………………………………………………100
第二節、續書與時代課題…………………………………………………………116
一、漢宋之爭…………………………………………………………………………………116
二、今古文之爭……………………………………………………………………………119
三、考據與經世致之用之爭……………………………………………………122
第五章、結論…………………………………………………………………………………128
參考文獻…………………………………………………………………………………………134
參考文獻 一、原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清.方東樹《漢學商兌》,朱記榮輯《槐廬叢書》。臺北:藝文出版社,1971年。
清.包世臣,《安吳四種》,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
清.江藩、方東樹著,錢鍾書主編,《漢學師承記、外二種》。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
清.江藩著,周予同注釋,《清朝漢學師承記》。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清.江藩著,漆永祥整理,《江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清.江藩著,漆永祥箋釋,《漢學師承記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淸.牟庭,《同文尚書》。山東:齊魯書社,1981年。
清.阮元,《學海堂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
清.李元度,《先正事略》,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清.祁寯藻著、祁寯藻集編委員會編,《祁寯藻集》。太原:三晉書局,2011年。
清.金安清著,謝興堯點校,《水窗春囈》。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洪亮吉,《卷施閣文集》。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清.段光清,《鏡湖自撰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紀昀編,《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俞樾,《春在堂隨筆》。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清.姚鼐,《惜抱軒文集》。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
清.唐鑑,《學案小識》。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清.孫詒讓著、梁運華點校,《札迻》。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99年。
清.徐世昌,《清儒學案》卷九十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桂文燦,《博采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梁章鉅,《浪跡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張文虎,《舒藝室雜著》,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清.張星鑑,《仰蕭樓文集》,光緒九年刊本。取自哈佛燕京圖書館https://hollis.harvard.edu/primo-explore/fulldisplay?context=L&vid=HVD2&search_scope=everything&tab=everything&lang=en_US&docid=01HVD_ALMA212017973970003941
清.張星鑒,《名儒記》,《仰蕭樓文集》,光緒九年刊本。取自哈佛燕京圖書館
https://hollis.harvard.edu/primo-explore/fulldisplay?context=L&vid=HVD2&search_scope=everything&tab=everything&lang=en_US&docid=01HVD_ALMA212017973970003941
清.張集馨著,杜春和、張秀清點校,《道咸宦海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陳奐,《三百堂文集》,王欣夫編,《乙亥叢編》。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清.陳奐輯,吳格整理,《流翰仰瞻:陳碩甫友朋書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陳澧著,黃國聲主編,《陳澧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清.閔爾昌纂錄,《碑傳集補》,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閔爾昌編,《江子屏先生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
清.惠棟,《九曜齋筆記》,《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清.馮桂芬,《校邠廬抗議》。上海:上海書店,2002年。
清.趙之謙著,《漢學師承記續記》,漆永祥箋釋,《漢學師承記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清.趙之謙著,庸堂主編,《崇本堂藏趙之謙翰札》。北京:文化發展出版社,2018年。
清.魯一同,《通甫類稿》,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清.錢泳,《履園叢話》。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戴震《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清.繆荃孫纂錄,《續碑傳集》。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顧炎武著,華忱之點校,《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龔自珍,《龔自珍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50年。
民國.周駿富輯,《清代疇人傳》,《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民國.周駿富輯,《清史列傳》,《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民國.陳烈編,《小莽蒼蒼齋藏清代學者書札》。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二、近人研究(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家誠,《趙之謙傳》。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年。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中國國家圖書館編,《中華歷史人物別傳集》。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593》。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何佑森,《清代學術思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09年。
沈渭濱,《道光十九年:從鴉片到戰爭》。香港:中華書局,2015年。
孟森,《清史講義》。臺北:五南出版社,2014年。
馬積高,《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高明峰,《江藩研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陳居淵,《漢學更新運動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張研,《十八世紀的中國社會》。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張研,《清代經濟簡史》。臺北:雲龍出版社,2002年。
張小庄,《趙之謙研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8年。
張昭軍,《清代理學史》。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張豈之,《元明清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
張舜徽,《清儒學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鈺霖,《浮生印痕──趙之謙傳》。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張壽安,《龔自珍學術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張艷麗,《嘉道時期的災荒與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戚學民,《阮元《儒林傳稿》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戚學民,《阮元儒林撰稿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陳祖武,《清代學術源流》。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費正清等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晚清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馮天瑜、黃長義,《晚清經世實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
馮爾康,《生活在清朝的人們》。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齊淵,《趙之謙編年印譜》。江西: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年。
鄒濤,《趙之謙年譜》,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3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清仁宗實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漆永祥,《江藩與《漢學師承記》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蕭一山,《清代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67年。
續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于國麗,〈江藩學術思想探析〉,《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期2,2010年,頁252-253。
王應憲,〈論《漢學師承記》的「尊戴」思想〉,《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27期5,2006年10月,頁89-91。
朱維錚,〈清學史:漢學與反漢學一頁(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期6,1993年,頁75-79。
江慶柏,〈趙之謙《續記》評說〉,附於漆永祥《漢學師承記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頁1017-1035。
杜澤遜,〈清代學術史的一部力作──讀漆永祥《漢學師承記箋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43期6,2006年11月,頁152-154。
余紅光、劉佳婷、魯琦,〈《國朝先正事略》的史料價值淺析〉,《船山學刊》期70,2008年,頁169-170。
李陵〈《清學案小識》:一部飽受爭議的晚清學術史〉,《衡陽師範學院學報》卷29,2008年,頁21-25。
李紀祥〈清代學術之「開端」〉,《漢學研究》卷27期3,2009年9月,頁283-316。
李世陽、鄭培國,〈唐鑑的哲學思想淺論──兼評《國朝學案小識》〉,《史實考辨》期61,2012年3月,頁56-58。
李萌昀,〈江藩的「儒林正史」──傳記文學視野下的《漢學師承記》〉,《國學學刊》期3,2013年,頁82-86。
車冬梅、梁寶林〈讀唐鑑《國朝學案小識》〉,《華夏文化》期3,2010年,頁60-61。
易孟醇,〈《國朝先正事略》述評〉,《長沙水電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期2,1990年,頁82-87。
於梅舫,〈《漢學商兌》的發軔、緣起及旨趣〉,《社會科學戰線》期8,2011年,頁104-111。
於梅舫,〈陳澧之學的兩歧反應及不同立意〉,《學術研究》期3,2014年,頁100-108。
於梅舫,〈漢學名義與惠棟學統——《漢學師承記》撰述旨趣再析〉,《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期2,2016年,頁94-109。
來新夏,〈漆永祥與江藩研究〉,《博覽群書》期12,2006年,頁102-105。
柳向春〈戴望致張星鑑函〉,上海交通大學經學文獻研究中心編,《經學文獻研究期刊》輯十四。上海:上海書店,2015年,頁286-299。
姜海軍、蒲清,〈明道與經世——江藩《漢學師承記》的編纂旨趣解析〉,《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期2,2014年,頁67-71。
馬佳立,柳向春,〈王大隆致郭則澐函箋釋〉,《文獻季刊》期4,2012年,頁82-87。
馬雪芳,〈閔爾昌《江子屏先生年譜》校勘獻疑〉,《長春師範大學學報》卷34期1,2015年1月,頁67-68。
高明峰,〈談《續修四庫全書》本《國朝漢學師承記》的版本問題與文勮價值〉,《圖書館理論與實踐(信息學.文獻學)》,期5,2005年,頁56-58。
高明峰,〈閔爾昌《江子屏先生年譜》校點二種正誤〉,《河北科技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期1,2012年,頁175-180。
倪玉平、高曉燕〈清朝道光「癸未大水」的財政損失〉,《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20144,2014年,頁99-109。
徐建融,〈讀《論學叢札》札記〉,《中國書法》期10,2009年,頁36-39。
陳引奭,〈趙之謙《論學叢札》對台州學界的批評及解析〉,《台州學院學報》卷39期4,2017年,頁6-10。
陳其泰,〈《漢學師承記》的學術史價值〉,《文史哲》期293,2006年2月,頁126-132。
陳其泰,〈《漢學師承記》的著述風格和反響〉,《社會科學戰線》期5,2006年,頁137-142。
陳居淵,〈清代乾嘉學人書札與經學對話〉,《理論學刊》期224,2012年,頁62-27。
陳居淵,〈清代徽州漢學再認識〉,《學術界》期239,2018年,頁173-184。
陳居淵,〈晚清漢學的薈萃与實錄──桂文燦的《經學博采錄》〉,《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25期5,2011年,頁7-13。
陳國明,〈趙之謙手札辨偽三題〉,《中國書法.書學史論》期278,2016年3月,頁90-95。
張紋華〈桂文燦与他的《經學博采錄》〉,《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期12,2014年,頁38-43。
張淑紅,〈《漢學商兌》與清中葉的漢、宋之爭〉,《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1,2004年,頁37-45。
張建京,〈洛陽博物館藏《趙之謙致江湜信札》試析〉,《中國書畫》期7,2010年,頁54-57。
張憲光,〈舊山樓趙氏致張星鑒手札小箋〉,《蘇州文博論叢》輯6,2015年,頁64-67。
張宏鋒,〈江藩研究述評〉,《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期5,2016年,頁34-39。
馮先思,〈抗戰期間桂文燦著述刊行記〉,《嶺南文史》期4,2017年,頁43-47。
戚學民,〈「儒林列傳」與「漢學師承」──《漢學師承記》的修撰及漢宋之爭〉,《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1,2007年,頁91-103。
戚學民,〈江藩《宋學淵源記》史源考論〉,《文史哲》期316,2010年,頁49-58。
黃愛平,〈《漢學師承記》與《漢學商兌》〉,《中國文化研究》期14,1996年,頁44-49。
覃曉婷,〈晚清的理學復興與唐鑑的道統論──以《國朝小案小識》為中心〉,《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卷34,期2,2006年2月,頁214-219。
曾燕聞、仇江,〈棣萼多才朴學家──清代羊城官宦朴學世家桂氏〉,《嶺南文史》期2,2002年,頁45-46。
楊杰,〈張星鑒《國朝經學名儒記》評介〉,《圖書與情報》期2,2009年,頁136-140。
鄒濤,〈日本所見趙之謙尺牘讀解〉,《東方藝術》期20,2009年,頁8-43。
鄒濤,〈趙之謙第一次航海赴京參加進士考試考略〉,《中國書畫》期5,2009年,頁100-104。
漆永祥,〈趙之謙《國朝漢學師承續記》整理記〉,《漢學師承記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頁988-998。
劉冰,〈廣雅書局未刊底本──桂文燦《經學博采錄》〉,《圖書館學刊》期6,2010年,頁1。
蔡長林,〈乾嘉道咸經學采風--讀桂文燦《經學博采錄》〉,《東華人文學報》期14,2009年,頁131-160。
謝瑩〈桂文燦生平交游及其著述〉,《廣州文博》,2007年,頁121-133。
指導教授 賀廣如(Goang-Ru Ho) 審核日期 2019-7-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