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6727007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20 、訪客IP:3.15.186.78
姓名 林保葭(Bao-Jia L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論文名稱 臺灣客家與原住民複合行政區之族群關係研究—以新竹縣關西鎮為例
(Ethnic Group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Hakka and Indigenous Complex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the Example of Guanxi Township in Hsinchu County)
相關論文
★ 新北市客家社團協力治理之研究★ 名人故居公辦民營模式之探討 -以蕭如松藝術園區為例
★ 偏鄉客庄學童社會資本與學習現況之研究-以桃園市觀音區某國小為例★ 客家農村社區永續發展之研究- 以桃園市永興社區為例
★ 六堆運動會與客家族群意識之研究★ 非營利組織客家社區關懷據點之價值展示分析— 以桃園市平鎮區東勢社區發展協會為例
★ 新楊平社區大學客家文化課程推廣之研究★ 花東客家發展政策問題之建構與診斷: 以花東地區發展條例為中心
★ 臺灣選舉制度與族群政治: 以花蓮縣新城鄉為例★ 客語能力及族群認同之變化:2016年及2021年客家人口調查資料比較
★ 客家知識體系與學生客家認同:以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為例★ 客語語言權於我國憲法與法律的建構與定位
★ 客語認證與接近使用公共服務權: 政策工具觀點★ 桃園客家節慶政策與客家集體記憶
★ 客庄選民政黨偏好之研究:以楊梅區總統與不分區立法委員選舉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自2012年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進入原住民行政區,兩種政策競合地區逐漸延伸出許多問題,不同族群間如何和平共處以及政府推動政策之方向,皆是重要之議題。新竹縣關西鎮為客家與原住民複合行政區,其客家族群與原住民族群人數相差懸殊,政策制定與推動對其族群關係影響甚鉅。
本研究旨在探討政府的作為是否會影響新竹縣關西鎮客家與原住民之族群關係。利用文獻探討法,並輔以深度訪談法,訪談新竹縣關西鎮公職人員、教職人員、民間社團及客家與原住民通婚家庭,藉以瞭解與剖析政府的政策與作為對當地族群身分選擇、族群關係與族群邊界,以及地方通行語對母語傳承是否會產生衝擊與影響。
本研究結果發現:一、當同時具有客家及原住民身分時,政策會影響族群身分的選擇;二、缺乏母語使用環境,是母語失傳的主因;三、對於新的政策,多數民眾無法理解與掌握;四、原住民行政區對非原住民發展有一定之限制;五、活動有助於族群意識的提升,然而經費申請條件嚴苛導致辦理活動的意願降低。最後針對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一、語言的傳承應回歸家庭及幼兒教育;二、應加強傳統技藝的培訓;三、族群事務機關人員應由具該族群身分者出任;四、活動申請限制應放寬,多給在地團體機會。
摘要(英) Since 2012, the idea of promoting Hakka culture in the Indigenous district has been implemented. The policy for Hakka and Indigenous people culture
have brought many issues, like ethnic identity or conflict in administration. The study employs the method of the depth interviews. The study interviews the public servants, school staff, multi-culture family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
The study shows that: 1. The applied policy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selecting tendency of residents on their legal status, which is divided into Hakka and Indigenous. 2.The distinction of usage on mother language is usually correlated to the decline of language surrounding. 3.For most residents, it is difficult to completely understand the contents and intention of presented policy. 4.The implementation about regions of Indigenous has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non- Indigenous residents. 5.Also, the willingness of holding local activity is reduced with the current strict condition for financial requirement.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First the inheritance of mother language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family and preschool education, then the significance of training in traditional arts should also be emphasized. Both reducing limitation of applications and offering much more opportunity to local organizations are considered proper methods.
關鍵字(中) ★ 複合行政區
★ 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
★ 地方通行語
★ 關西
關鍵字(英) ★ Complex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 Key development areas of Hakka culture
★ Regional language
★ Guanxi township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7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族群定義與相關理論 14
第二節 臺灣的客家與原住民政策 21
第三節 客原複合行政區 29
第四節 相關文獻檢閱 33
第三章 新竹縣關西鎮的族群結構 37
第一節 地理區位 37
第二節 新竹縣關西鎮原住民及客家人遷徙過程 39
第三節 人口結構與行政區位 43
第四章 新竹縣關西鎮客家與原住民的族群關係 47
第一節 族群身分與認同 47
第二節 母語政策與語言使用 63
第三節 節慶活動與族群關係 82
第四節 族群政策與民眾建議 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7
第二節 建議 113
參考文獻 115
附錄一:參與研究同意書 121
附錄二:公職人員訪談構面與訪談大綱一覽表 12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書目部分
Anderson, Benedict,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臺北:時報文化。
Jenkins, Richard,王志弘、許妍飛譯(2006)。《社會認同》。臺北:巨流。
Lash, Scott,張珍立譯(2009)。《肯認與差異:政治、認同與多元文化》。臺北:韋伯文化。
Young, Marion,陳雅馨譯(2017)。《正義與差異政治》。臺北:商周出版。
王世慶(1985)。〈從清代臺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臺灣文獻》36:107-150。
王甫昌(2003)。〈邁向臺灣族群關係的在地研究與理論:「族群社會學」專題討論〉。《臺灣社會學》 4:1-10。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
王保鍵(2011)。《臺灣客家運動與客家基本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保鍵(2015)。〈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與原住民行政區競合下之族群關係:以苗栗縣泰安鄉為例〉。《文官制度季刊》7:77-94。
王保鍵、邱榮舉(2012)。《臺灣客家運動—客家基本法》。臺北:五南。
吳佩青(2009)。《外籍配偶國中子女族群認同與自尊之相關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玉茹、畏冬(2012)。〈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邊區圖像:以乾隆49年臺灣番界紫線圖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9:47-94。
林美玲(2014)。《創造誰的集體記憶?社區總體營造下的台西國際藝術村》。嘉義: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亞太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
客家委員會(2017)。《2016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施正鋒(2004)。《臺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臺中:新新臺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施正鋒(2007a)。〈臺灣民主化過程中的族群政治〉。《臺灣民主季刊》4:89-177。
施正鋒(2007b)。《臺灣政治史》。臺北:翰蘆出版。
施正鋒(2011a)。〈多元文化主義與原住民族教育—東華大學三年的觀察〉。《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1:1-53。
施正鋒(2011b)。〈多元文化主義與原住民族教育—東華大學三年的觀察〉。《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1:1-53。
施添福(2001)。〈清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收於施添福著,《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學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韋煙灶、陳俐安、魏德文(2019)。〈地理篇〉。收錄於吳發仁主編,《關西鎮志》。新竹:關西鎮公所。
孫煒(2010)。〈我國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的設置及其意涵〉。《臺灣民主季刊》7:89-114。
徐雲嬌(2017)。《桃園市復興區客家與原住民族群關係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徐榮春(2019)。〈原住民篇〉。收錄於吳發仁主編,《關西鎮志》。新竹:關西鎮公所。
涂予尹(2014)。《論多元文化主義下種族優惠性差別待遇的法正當性基礎:以臺灣原住民學生高等教育升學優待措施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博士論文
張人傑(2003)。〈集體人權與發展:理論與反思---兼論臺灣原住民族與少數族群權利問題〉。發表於「人權理論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史館,2003年12月6至7日。
張炎憲、李季樺(1995)。〈竹塹社勢力衰退之探討〉。收錄於張炎憲、李季樺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張茂桂(2003)。〈族群關係〉。收錄於瞿海源、王振寰主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
張國聖(2005)。〈「被遺忘的人類」還是「黃昏民族」?——從我國原住民政策的發展看民族平等在現階段臺灣社會之實踐〉。《通識研究集刊》8:89-106。
張維安(2015)。《思索臺灣客家研究》。桃園: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許維德(2013)。《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臺灣客家、原住民與台美人的研究》。臺北:遠流。第20、23頁。
陳又甄(2016)。《客家山原複合行政區政策對族群關係之影響—以苗栗縣泰安鄉北五村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宗韓(1994)。《戰後臺灣原住民政策之分析:國家與社會的觀點》。臺北: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定銘、陳彥蓉(2013)。〈代表性文官的觀點析探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推動策略:以桃園縣平鎮市為例〉。《客家公共事務學報》7:77-120。
彭尉榕(2006)。《原客通婚的族群邊界與位階:地域、世代的比較分析》。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國憲(2000)。〈序〉。收錄於黃國憲主編,《關西鎮誌(稿本)》。新竹:關西鎮公所。
黃敏峰(2011)。〈族群四理論的反思-原生論、建構論、情境論與族群邊界論〉。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第134期,6月1日。
黃清蓉(2014)。《原客通婚與族群認同─以復興鄉前山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紹恆、鄭螢憶(2019)。〈歷史篇〉。收錄於吳發仁主編,《關西鎮志》。新竹:關西鎮公所。
黃寶園 (2009)。〈工作壓力對工作滿足、職業倦怠影響之研究:統合分析取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0:439-462。
廖志軒(2013)。〈竹塹七姓的由來與簡介〉。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獻電子期刊,2013年12月12期。
廖經庭(2007)。〈BBS站的客家族群認同建構:以PTT「Hakka Dream」版為例〉。《資訊社會研究》13:257-293。
劉阿榮(2006)。《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新北市:楊智文化。
劉瑞超(2004)。《經驗對話與族群互動—關西馬武督地區的泰雅與客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國允(2012)。〈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分析〉。《客家事務學報》6:23-48。
(二)網站部分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采田福地〉:https://is.gd/h6Kouh。2019/06/10檢閱。
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成立宗旨〉:https://is.gd/jnPgns。2018/10/24檢閱。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介紹〉:https://is.gd/e7uJCj。2019/05/01檢閱。
新竹縣政府教育處之新竹縣國民中小學戶外教育資源網〈關西鎮鄉鎮特色〉:https://is.gd/XAoyj1。2019/06/10檢閱。
新竹縣關西鎮公所〈原住民資訊〉:https://is.gd/sTQ6g3。2019/1/5檢閱。
新竹縣關西鎮公所〈關西鎮情〉:https://is.gd/p3tXjR。2019/1/5檢閱。
新竹縣關西鎮戶政所〈人口統計〉:https://is.gd/oc2wHb。2019/03/05檢閱。
國家圖書館〈臺灣鄉土書目資料庫〉:https://reurl.cc/9myy8。2019/07/05檢閱。
二、英文部分
Banton, M. (2007). Max Weber on “ethnic communities”: a critique.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13, 19-35.
Barth, Fredrik (1969). “Introduction”. In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Chicago: Waveland Press, Inc.
Connolly,William E.(2002). Identity/Difference: Democratic Negotiations of Political Paradox, Expanded ed.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Cornell, Stephen and Hartmann, Douglas(1998). Ethnicity and Race: Making Identities in a Changing World, 72- 101. California: Pine Forge Press.
Jenkins,Richard (2006). Rethinking ethnicity. New York : Sage Pubns.
Maurice Halbwachs(1992). On Collective Memor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指導教授 王保鍵(Pao-Chien Wang) 審核日期 2019-8-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