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6757004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312 、訪客IP:18.222.163.31
姓名 謝彩鳳(HSIEH,TSAI-FE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庄農村再生協力網絡之研究-以桃園市龍潭區三和社區為例
(Hakka Rural Rejuvenation Cooperation Network - A case study of Sanhe Community, Longtan District, Taoyuan City)
相關論文
★ 客家地方特色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以楊梅秀才茶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台灣農村社會,由於受到經濟型態轉型及人文、社會變遷,導致農業社區聚落瓦解,人才(口)流失及文化產業沒落,於客家社區環境亦難以悻免,如何將客家特色的村落凋零現象,予以重整及保存維護,與發揮農鄉特色,兼顧環境生態的休閒樂活農業發展,成為政府與社區共同努力的方向。
基於前述問題發展,本研究就桃園市龍潭三和社區,配合農業再生計畫進行轉型過程,以質性研究方法、文獻探討、網絡分析、深度訪談,進行深入調查,並透過社會網絡分析軟體UCINET,就農村再生利害關係人公部門、第三部門、私部門等,透過組織之諮詢網絡、資源網絡、合作網絡、信任網絡及實施效益、特色場域等分析圖,瞭解該社區公私協力互動關係及農村再生推動的成效等。並探討協力網絡關係人,在推動客庄農村再生計畫所面臨之困境,及各部門在推動農村再生生態農村之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三和社區以農村再生之理念,利用資源結合特色文化,建立協力網絡營造具客家環境及人文特色之永續生態社區。
二、農村再生之利害關係人,發揮優勢來呈現社區多樣性與差異性,活絡在地經濟,也經由協力運作模式展現出共識。
三、發展以環境生態為基底,重視生態與經濟平衡。實踐保護農村文化,落實客庄農村生態社區的目標。
三和社區推動農村再生,係依循農委會策略,以永續概念引導建設兼具現代生活品質及傳統特質之農村,落實在地治理,維護特色景觀與風貌,強調人與心靈的再生,重視在地文化與技藝之傳承和創新,而達成農村再生之目的
摘要(英) In Taiwanese rural area, due to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culture and social changes, agricultural communities collapsed, talents (population) decreased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withered. There was no exception for the Hakka community. The reorganiz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rural with Hakka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farming which can carry forward r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ider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has become the mutual goal that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mmunity are working on.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basi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ourse of transformation in rural rejuvenation of Sanhe Community, us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literature review, network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o conduct thorough investigation. By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oftware, UCINET, Researcher studies the stakeholders from government, the private sector and the third sector of rural rejuvenation, with the analysis chart of the organization of advisory networks, resource networks, cooperation networks, trust network, effectiveness and featured field,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f 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along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rural rejuvenation in this community, and review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the stakeholder within the collaborative network while promoting Hakka rural rejuvenation as well as the roles of each sector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ition into ecological farming.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1.Driven by the concept of rural rejuvenation, Sanhe community used its resources, combined with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built a collaborative network to create a sustainable eco-community with Hakka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2.The stakeholders of the rural rejuvenation carried forward its advantage to present the diversity and discrepancy of the community, activated local economy, and demonstrated the common understanding by collaborative operation model.
3.Develop a community based on environmental ecology; value the balance between ecological and economical life. Practice the protection of rural culture;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Hakka rural eco-community.

Sanhe community practices rural rejuvenation by following the policy of Council of Agriculture,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ility, to build a rural with both modern quality of life and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implements local governance, maintains its distinctive landscape and features, emphasizes the rejuvena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their minds, value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local culture and artistr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rural rejuvenation.
關鍵字(中) ★ 農村再生
★ 社會網絡分析
★ 公私協力
★ 生態社區
關鍵字(英) ★ Rural Rejuvenation
★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
★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 Eco-community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4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相關文獻回顧…………………………………………………………………..11
第二節 農村再生政策…………………….…………………………………………….20
第三章 龍潭區三和社區個案分析 ……………….………………………………….27
第一節 龍潭區說明………….……..………………………………………………………27
第二節 龍潭區農村再生概述…………..………..…………………………………..31
第三節 三和社區農村再生分析………….……..……….…………………………34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37
第一節 社區資產的分類盤點……….………………………..……………………….37
第二節 龍潭三和農村再生社區利害關係人分析對象……………………48
第三節 龍潭三和農村再生社區組織網絡分析………………………….……54
第四節 龍潭三和農村再生社區議題網絡分析…………………..…77
第五節 三和社區農村再生協力成效分析…………………..……....83
第五章 結論………………………………………………………………………………..……93
第一節 研究發現………………………………………………………………………..…..93
第二節 研究建議………………………………………………………………………..…..95
參考文獻……………………………………………………………………………………………97
壹、中文部份…………………………………………………………………………………..97
貳、英文部份……………………………………………………….………………………..100
參、網路資料…………………………………………….…………………………………..100
附錄一 三和社區農村再生計畫深度訪談題綱…………..….………………..103
附錄二 三和社區農村再生計畫社會網絡問卷…………....………………….106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志華(2019)。農村再生政策下社區的學習、行動與社會網絡-以雲林縣的農村再生社區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王志輝、張清晏、謝忠良(2016)。迎接富饒的新農業時代-花東地區農村再生之展望。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4(2) ,101-105 。
王美晴(2015)。困守與求變:龍潭茶業轉型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新竹市。
王朝煌、彭議霆(2007)。社會網絡分析之研究:以網際網路搜尋為例。中央警察大學,桃園縣。
甘金玉、謝金棋、胡家溱、胡又文、陳秀郎、呂綉紅、陳月琴、許彩蓮、林淵澄等9人 (2018)。綠色生活地圖-三洽水來坐食寮,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甘炳光(2011)。新建城區社區發展的實踐與創新。社區發展季刊,135,399-409。
江明修、鄭勝分(2004)。從政府與第三部門之二元互動析探我國社會資本之現況與發展策略。理論與政策,17(3),37-58。
余欣芳(2006)。龍潭地區茶產業的行動者網絡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第35屆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建銘(2016)。雲嘉南地區蔬菜產業青年農民經營管理之研究:以百大青農專案為例。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67,90–106。
呂詩婷(2017)。農村再生社區執行問題與社區能力之分析研究。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長晏(2007)。《邁向府際合作治理:理論與實踐》。臺北:元照出版社。
邢志航(2018)。公私協力開發觀光遊憩設施獎勵民間財務投資(PFI)與協商機制之研究。物業管理學報,9(2),31-46。
林佩潔(2016)。農村再生計畫之計畫評估研究-以高雄市農村再生社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淑馨(2015)。我國非營利組織與地方政府協力現況之初探與反思:以臺北市為例。文官制度季刊,7(2),17-45。
邱玉環(2012)。客家社區參與農村再生計畫之協力治理:以南投縣國姓鄉南港社區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洪進雄(1998)。青年農民如何經營農企業。中國農業經營管理學會 16,16-17。
范良文、曾新蔘(1997)。《菱潭陂之旅》。桃園:龍潭國際青年商會。
范良文、曾新蔘(1997)。《菱潭陂之旅》。桃園:龍潭國際青年商會。
范瑞禪(2014)。客庄農村生態社區協力網路之建構:以新竹縣鹿寮坑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徐正光(主編)(2007)。《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張火燦、劉淑寧(2002)。從社會網絡理論探討員工知識分享。人力資源管理學報,3(2),101-113。
張翰璧(2000)。桃、竹、苗茶產業與客家族群經濟生活間的關係。P 87-121,收錄於張維安等編,《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定銘(2011)。南桃園客家社區發展協會組織型態與網絡互動之研究。客家公共事務學報,4,39-65。
陳定銘(2012)。《客家社會企業與社會網絡分析》。台北市:智勝文化。
陳定銘、陳彥蓉、李逸婷(2016)。南投桃米生態村發展之社會資本與社會網絡分析。戶外遊憩研究,29(3) ,1-42。
陳定銘、陳樺潔、游靖宇(2012)。政府與客家社團協力指標之析探。行政暨政策學報,54,41-82。
陳怡夙(2017)。臺灣都市近郊型農村里山倡議實踐之研究–以臺中市外埔區為例。逢甲大學土木水利工程與建設規劃博士學位學程博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板(2002)。化邊緣為資源-台灣客家文化產業化的策略。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國立清華大學。
陳板(2007)。社區營造篇。輯於徐正光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503-533。
陳建志(2015)。台灣外來種斑腿樹蛙分布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恆鈞(2012)。《治理互賴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韋良、王鐘慶、林易申、周稚傑、高東緯、羅慶徽( 2010)。以資產為本的社區發展策略—社區醫學訓練與社區資源整合應用新思維。醫學教育,14(1) 166–171。
陳欽春(2009)。〈建構社會資本內涵的社會福利工作:彭婉如基金會「居家服務方案」之個案分析〉,發表於「信任,效能,社會創新–邁向普及照顧服務模式研討會」(12月18日),台北:財團法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
陳榮德(2004)。組織內部社會網絡的形成與影響:社會資本觀點。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蓓倫(2005)。社區組織間資源網絡關係對社區發展影響-以高雄縣六龜中心社區為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傅淑宜(2015)。客家社區培力與環境教育推動之研究 -以龍潭三和社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彭安麗(2010)。從知識管理觀點探討台灣客家事務之治理。政策研究學報,10,61-95。
曾冠球(2016)。校園食安與農業生產:公私協力創新價值。研習論壇,185,34-43。
黃月錩(2009a)。發現三和之美,桃園縣龍潭鄉三和社區發展協會。
黃月錩(2009b)。發現三和之美 我們的學校-三和國小,桃園縣龍潭鄉三和社區發展協會。
黃月錩(2017)。發現三和之美第五本書誕生了。客庄三洽水季刊,36,12-13。
黃光雄、簡茂發(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源協(2009)。社區資產與網絡建構—兼論社區工作者在網絡建構中的角色。社區發展季刊,126,136-150。
楊惠玲(2010)。以社會網絡觀點分析社區組織推動觀光發展之影響。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榮泰生(2013)《UCINET在社會網絡分析(SNA)之運用》。臺北市:五南。
劉宜君、陳敦源、蕭乃沂、林昭吟, 2005,網絡分析在利害關係人概念之應用-以我國全民健保政策改革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4(1),95-130。
劉阿榮、謝登旺(2009)。臺灣永續發展之環境與社會經濟的辯證。國家與社會期刊,6,1-50。
潘淑滿(2009)。《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蔡必焜、陳美芬(2011)社區資本運用之研究-三個農村社區發展經驗之比較。社區發展季刊,135,338
蔡旭楓(2017)。探究農村再生與環境教育對農村社區永續發展的影響–以臺南市新光、天埔、無米樂社區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環境教育碩士在職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蔡宏進(2016)。《臺灣鄉村的新出路》。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鄭楹諶(2016)。客庄農村再生與永續發展之研究–以桃園市龍潭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龍潭鄉公所(2014a)。《龍潭鄉志:拓墾史》,龍潭鄉志增編委員會,桃園縣。
龍潭鄉公所(2014b)。《龍潭鄉志:自然地理與生態》,龍潭鄉志增編委員會,桃園縣。
龍潭鄉公所(2014c)。《龍潭鄉志:族群篇》,龍潭鄉志增編委員會,桃園縣。
龍潭鄉公所(2014d)。《龍潭鄉志:地名探索與地方開發》,龍潭鄉志增編委員會,桃園縣。
謝金棋(1996)。三洽水的傳說與追憶。桃園縣三和國民小學50周年紀念專輯P50-51。
簡樸崧(2017)。居民參與農村再生計畫動機之研究-以桃園市龍潭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羅家德(2010)。《社會網分析講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羅雅竹(2017)。以農村生態與文化景觀探討里山精神–以苗栗縣苑裡鎮蕉埔社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未出版,台北市。
貳、英文部分
Adler, P. S., & Kwon, S. W. (2002). 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7(1), 17-40.
Freeman(1979)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Green, G. P., & Haines, A. (2008). Asset build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ons.
in an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9(4), 518-539.
Kooiman, J. 1993.”Govemance and Govemability:Using Complexity, Dynamics and Diversity.” In Jan Kooiman(ed),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Lodon:SAGE Publications,34-38.
Kooiman, J. 2003. Governing as Govemance. Lodon:SAGE.
Kretzmann, J. & McKnight, J. (1993). Building communities from the inside out: A path toward finding and mobilizing a community assets. Evanston, IL: Center for Urban Affairs and Policy Research,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ll, C. (2012).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History, theory and methodology. Thousand.
參、網路資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8,〈第一屆金牌農村官方網站〉,取用日期:108年2月13日https://www.gvm.com.tw/event/ruralvillagecompetition/winners_finals.html。
桃園市政府,2019,〈桃園市政府/桃園市行政區域圖〉,取用日期:108年2月13日,取自https://cab.tycg.gov.tw/pubprogram/upload/imgprview.jsp?file=cab8/201603221651270.jpg&flag=pic&filetablenam。
桃園市政府,2018a,〈桃園市政府龍潭區公所/行政區域〉,取用日期:108年2月13日,取自:http://www.longtan.tycg.gov.tw/home.jsp?id=11&parentpath=0,1,7。
客家委員會,2016,〈輔導客家產業創新升級 打造幸福魅力客庄〉取用日期:2018年11月26日,取自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439&PageID=33588&LanguageType=CH
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企劃處,2017b〈農村再生之執行架構圖〉取用日期:2018年11月26日,取自: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6098。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18a,〈農村再生整合歷程發展平台〉,取用日期 2018年11月26日,取自https://ep.swcb.gov.tw/EP/Default.aspx。
桃園市政府,2018b,〈桃園市龍潭區公所/地理環境〉,取用日期:2018年11月26日取自:http://www.longtan.tycg.gov.tw/home.jsp?id=10&parentpath=0,1,7。
林惠君,2012 〈量化幸福主計總處擬公布指數〉。中央通訊社,取用日期:2018年11月26日,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202060074-1.aspx
桃園市政府農業局,2017,農的傳人/本市核定農村再生計畫社區,取用日期:2018年11月26日,取自:https://agriculture.tycg.gov.tw/home.jsp?id=126&parentpath=0%252C118%252C120&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dataserno=201310220005&aplistdn=ou=data
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企劃處,2017a,〈農村再生2.0創造台灣農村的新價值〉取用日期:2018年11月26日,取自 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6098。
桃園市政府農業局,2018b,培根計畫/年度計畫/總合計畫農村再生2.0 計畫說明簡報,取用日期:2018年11月26日,取自https://www.tycg.gov.tw/uploaddowndoc?file=generaldownload/201812131222122.pdf&filedisplay=%E8%BE%B2%E6%A5%AD%E5%B1%80%E8%AA%AA%E6%98%8E%E6%9C%83%E7%B0%A1%E5%A0%B1%E8%B3%87%E6%96%99.pdf&flag=doc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18b,〈農村再生整合歷程發展平台〉桃園縣龍潭鄉三和社區農村再生計畫,取用日期 2018年12月1日,取自https://ep.swcb.gov.tw/EP/File/REGENERATION/%E6%A1%83%E5%9C%92%E7%B8%A3%E9%BE%8D%E6%BD%AD%E9%84%89%E4%B8%89%E5%92%8C%E7%A4%BE%E5%8D%80100%E5%B9%B4%E5%AF%A9%E6%9F%A5%E4%BF%AE%E6%AD%A3%E7%89%88_201211201051152107.pdf
客家委員會,2017 ,〈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取用日期:2019年1月26日,取自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626&PageID=37585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3,第2屆國家環境教育獎 團體組獲獎者績優事蹟 取用日期:2019年1月26日,取自https://eeis.epa.gov.tw/eeaward/sec-Group.html
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企劃處,2018a,〈農村再生2.0創造台灣農村的新價值〉取用日期:2019年1月26日,取自 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6098。
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企劃處,2018b,〈農村再生2.0創造台灣農村的新價值〉取用日期:2019年1月26日,取自 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6098。
桃園市龍潭區戶政事務所,2019,龍潭區108年1月人口統計。取用日期:2019年2月13日,取自https://www.longtan-hro.tycg.gov.tw/home.jsp?id=20&parentpath=0,18,19
桃園觀光導覽網,2016,取用日期:2019年2月13日,取自:https://travel.tycg.gov.tw/zh-tw/travel/attraction/1169
桃園市政府農業局,2018a,桃園市政府農業局業務資訊網/農的傳人,取用日期:2019年2月16日,取自https://agriculture.tycg.gov.tw/home.jsp?id=126&parentpath=0%252C118%252C120&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dataserno=201310220005&aplistdn=ou=data。
農村好讚,2018,取用日期:2019年2月16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rural.swcb.gov.tw/posts/1634187906662882/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取用日期:2019年2月16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23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19,〈重大政策,農村再生政策方針〉。取用日期:2019年5月8日 ,取自https://www.swcb.gov.tw/Policy/show_detail?id=98aba69a970a434db4d487436863f9f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8,農村風情網,〈第一屆金牌農村銅牌獎–桃園市龍潭區三和社區〉。取用日期2019年6月3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qFOn3YuPw。
指導教授 陳定銘 鍾國允(Ding-Ming Chen Guo-Yun Zhong) 審核日期 2019-8-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