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1124002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64 、訪客IP:18.216.121.55
姓名 陳明彥(Ming-Yen Che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哲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飲食體驗論探究──以《禮記》為主軸
(The Research on the Experientialism of Diet —Based on the Book of Rites)
相關論文
★ 《道德經》「無為而治」意蘊之探析★ 《莊子》苦樂觀的現代詮釋
★ 安心之道探究--以《大乘起信論》為依據的哲學詮釋★ 論《維摩詰經》之入世精神-以現代「人間佛教」思想為說明
★ 韓非法思想研究★ 從羅蘭.巴特符號學觀點論普普藝術︰以安迪.沃荷作品為例
★ 儒學文化精神溯原 以《論語》之「孝道」、「學★ 牟宗三對「美善衝突」的解決
★ 從《精神現象學》主奴之爭一節中看欲望詮釋的可能性★ 《莊子》主體觀探究— — 「復性」與「氣化」為核心的存有論詮釋
★ 對非人類物種的倫理反思:從價值理論探討人類應有的態度★ 探究Hans Küng之「全球倫理」的 「可普遍性」與「可實踐性」
★ 論海德格對技術本質之反思 ——對技術本質之派生關係與其本源現象之溯源作一種詮釋之嘗試★ 對當代西方倫理學中代理孕母爭議的一個「性別倫理」之省思
★ 鄰避現象之環境倫理涵義:以效益主義環境正義考察為例示★ 動物的道德地位:Singer的效益主義進路動物的道德地位考察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禮記》是中國哲學經典之一,涵蓋人生中的種種生命儀禮,而飲食乃是人生活中重要的一環,其與人生的體驗、生活感知密切而不可分,在中國古代社會裡,上自朝廷的國家大政,下至民間的日常飲食,無不是在「禮」的規範下進行,從古典到現代,相關探討《禮記》的研究豐碩,也是後世不斷考據與運用的重要大全,本研究以《禮記》有關飲食的相關內容為文本,探討其中關於飲食活動相關的篇章並進行詮釋,運用體驗論瞭解其在人的相關體驗、體證和體現中所呈現出來的樣貌,本文嘗試「中介嵌結法」試圖釐清《禮記》中關於飲食多樣型態描述到如何實踐的中間過程中,探討為何致此而所形成的整個「中介嵌結關係」;因為飲食同樣具有轉化身心感官與感知的重要功能,因此,在生命過渡及歲時節慶儀式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藉由突現理論挖掘文本重要篇章中所突現出的最優價值祈嚮在個人身心教養及軌約作用上發揮的重要潛移默化功能。中華文化自古以「禮」淳風俗、施教化,而成為名副其實的禮義之邦。「禮」是尋求存在於各種不同對象之間最適切的對待關係,它既是一套曾經存在於現實之中的制度,又是一種極富理想性的構想;這種兩極性,同樣也存在於記載種種禮制與理想的典籍之中,講「禮」重在求取節文背後的禮意,而能因時制宜;因此,從《禮記》一書探究飲食體驗論的重要性與時代意義,由此可見。
摘要(英) "Book of Rites" is one of the classics of Chinese philosophy, covering all kinds of life rituals in life, and die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life.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xperience of life and the perception of life. I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The national policy of the imperial court, down to the daily diet of the people, is carried out under the norms of "ritual". From classical to modern, the research on the "Book of Rites" is rich and important,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book for the subsequent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future generations. The related content of Diet in "Book of Rites" is a text, which explores and interprets the chapters related to eating activities, and uses experience theory to understand the appearances of people in related experiences, evidences and manifestations. The Inlay Method seeks to clarify the intermedium connection process of how the diet is described in the Book of Rites, and explores why the entire " connection " is formed; because the diet also transforms the senses and perceptions of the body and mind. Important functions, therefore,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 transition of life and the anniversaries of the age, by highlighting On the optimal value Imperative text mining an important chapter in the fore of the important features subtle play on a personal physical and mental upbringing and about the role of regulative. China is worthy of the repute “State of Rites” as Rites has been used to purify the folkways and educate people since time immemorial.”Rites”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action to be taken when one interacts with different subjects. As an idealistic construct that exists in real life, the extremities of rites can be found documented in books on rites and ideologies. The Book of Rites, is a compi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rites. The essence of “rites” is in fact a courteous intention as indicated by the book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suit various occasions, thus making the Book of Rit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ooks on defining the meaning of rites.
關鍵字(中) ★ 體驗論
★ 突現理論
★ 隱喻
★ 中介嵌結
★ 飲食
關鍵字(英) ★ Experientialism
★ emergence
★ metaphor
★ intermedium connection
★ diet
論文目次 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辭 iii
目錄 iv

導論1
前言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2
二.研究目的 5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現況 7
一.專書 7
二.期刊論文 15
三.學位論文 1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20
一.研究範圍與設限 20
二.文本詮釋 22
三.中介嵌結法 24
四.章節安排及簡介 32
結語 34

第一章 《禮記》關於飲食之文本詮釋 35
前言 35
第一節 《禮記》飲食的根本目的及作用 38
一.《禮記》飲食的目的 38
二.《禮記》飲食的作用 41
第二節 《禮記》飲食種類與烹調方式 46
一.飲食種類 46
二.大羹不和 52
第三節 《禮記》文本中關於「飲食」之詮釋 54
一.《曲禮上》54
二.《檀弓上》54
三.《王制》54
四.《月令》55
五.《禮運》56
六.《內則》58
七.《雜記下》61
八.《中庸》61
九.《問喪》61
十.《間傳》62
十一.《儒行》62
十二.《鄉飲酒義》62
結語 70

第二章 關於體驗論 72
前言 72
第一節 突現理論 72
第二節 關於隱喻 77
第三節 飲食體驗論的建構 81
結語86

第三章《禮記》飲食體驗論探究 87
前言 87
第一節 從儒家飲食實踐中學習做人與成人 88
第二節 體驗飲食中的豐沛親情與感性 94
第三節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100
結語 103

結論 105
前言 105
一.面對的問題及挑戰 107
二.不同經典之運用 109
三.研究限制與後續發展 113

參考書目 118
一.專書(依筆畫順序) 118
二.期刊論文(依筆畫順序) 120
三.學位論文(依筆畫順序) 121
四.網路資訊及其他(依筆畫順序) 122
參考文獻 一.專書(依筆畫順序)
﹝清﹞王夫之,1988,《禮記章句》,《船山全書》第四冊,長沙市:嶽麓書社,初版。
﹝清﹞永瑢、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
工藤卓司,2016,《近百年來日本學者《三禮》之研究》,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巴陵,2014,《美食藏民間:尋訪讓人驚豔的庶民小吃》,臺北市:龍時代,初版。
王仁湘,1990,《民以食為天Ⅰ:中國飲食文化》,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一版一刷。
王仁湘,1990,《民以食為天Ⅱ:中國飲食文化》,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一版一刷。
王文錦譯解,2007,《禮記譯解(全二冊.繁體版)》,北京市:中華書局,重印。
王邦雄,2012,《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臺北市:遠流,初版六刷。
王金玲、王艷府,2008,《圖說禮儀》,重慶市:重慶出版社,初版。
王葆玹,2003,〈禮類經記的各種傳本及其學派〉,輯於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初版。
王學泰,1993,《華夏飲食文化》,北京市:中華書局,初版。
呂思勉,1972,《經子解題》(儀禮、禮記、大戴禮記、周禮),(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初版。
李嗣涔,2017,《科學氣功》,臺北市:三采,初版。
杜維明,2010,《儒家傳統與文明對話》,北京市:人民出版社,初版。
周 何,1998,《說禮》,臺北市:萬卷樓,初版。
周 何,1998,《禮學概論》,臺北市:三民,初版。
周芬娜,2002,《品味傳奇:名人與美食的前世今生》,臺北市:積木文化出版,初版。
周芬娜,2004,《飲饌中國》,臺北市:積木文化出版,初版。
周芬娜,2011,《他們都愛這樣吃:32道傳奇與美味的饗宴》,新北市:一起來出版,初版。
周惠民,2018,《飲膳佳會:餐桌上的文化史》,臺北市:三民,初版。
周簡段,2012,《老滋味》,新北市:遠足文化,初版。
季旭昇總策畫,2009/09,《中文經典100句-禮記》,臺北市:商周出版,初版-10。
林乃燊,1995,《中國飲食文化》,臺北市:台灣商務,初版。
林明德,2016,《味在酸鹹之外:臺灣飲食踏查》,臺北市: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初版。
林素玟,2001,《《禮記》人文美學探究》,臺北市:文津,初版。
邱龐同,2008,《飲食雜俎—中國飲食烹飪研究》,濟南市:山東畫報出版社,初版。
金躍軍、才永發,2008/08,《中華趣味飲食》,北京市:金城出版社,一版一刷。
姜義華注譯、黃俊郎校閱,2007/02,《新譯禮記讀本(上/下)》,臺北市:三民書局,二版。
唐魯孫,1987,《中國吃的故事》,臺北市:漢光,五版。
徐文苑,2005/01,《中國飲食文化概論》,北京市: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初版。
袁保新,1997,《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市:文津,初版。
高 明,1978,《禮學新探.禮記概說》,臺北市:學生書局,初版。
高成鳶,2012,《從飢餓出發:華人飲食與文化》,香港:三聯,一版一刷。
常金倉,1993,《周代禮俗研究》,臺北市:文津,初版。
通鑑文化編,2008,《圖說中華文明史》,台北縣新店市:通鑑文化編輯部編輯製作,初版。
陳元朋,2001,《粥的歷史》,臺北市:三民,初版。
陳連生、蕭正剛,2011,《北京小吃:品味六朝古都的飲食風流》,臺北市:如果出版社,初版。
陳詔,1991,《美食尋趣》,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
陳詔,1995,《食的情趣》,臺北市:台灣商務,初版。
陶文台,1999,《中國美食經》,台北縣永和市:稻田,第一版。
彭 林,2015,〈錢穆先生與禮學〉,《嶺南大學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彭美玲,1997,《古代禮俗左右之辨研究──以三禮為中心》,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初版。
楊錦富,2009,《王船山禮學研究》,高雄市:麗文文化,初版。
溫嬪容,2013,《按開人體的竅:穴位玄機妙用》,臺北市:博大國際文化,初版。
溫嬪容,2014,《拍案叫絕:中國針醫術》,臺北市:博大國際文化,初版。
溫嬪容,2016,《明慧診間:容光必照》,臺北市:博大國際文化,初版。
溫嬪容,2018,《明慧醫道:情理法天》,臺北市:博大國際文化,初版。
溫嬪容,2019,《明慧針道:運柔成剛》,臺北市:博大國際文化,初版。
葛晨虹,2001,《中國古代的風俗禮儀》,臺北市:文津,初版。
鄒昌林,1992,《中國古禮研究》,臺北市:文津,初版。
夢 芝,2016,《舌尖上的中國古鎮篇》,臺北市:龍時代,初版。
熊四智,2011,《論食:關於中華烹飪的十面論述》,臺北市:賽尚圖文,初版。
劉志輝<導讀>著,饒宗頤編,2014/02,《禮記、孝經》,北京市:中信出版社,初版。
劉雲,2006,《中國箸文化史》,北京市:中華書局,第一版。
蔡仁厚,1994,《中國哲學的反省與新生》,臺北市:正中書局,初版。
鄧爾麟(著)、藍樺(譯),1998,《錢穆與七房橋世界》,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版。
蕭振邦,1992,《在亂世中做人》,臺北市:漢藝色研。
蕭振邦,2009,《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市: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修訂版。
謝淑熙,2017,《禮學思想的新探索》,臺北市:萬卷樓,初版。
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 2003,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二.期刊論文(依筆畫順序)
工藤卓司,2009/12,《近一百年日本《禮記》研究概況——1900~2008年之回顧與展望》,《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二十七卷第三期,頁53-101。
成中英,1991/01,〈中國哲學中的方法詮釋學-非方法論的方法論〉,《臺大哲學評論》第14期,頁249。
余光弘,1994/04,〈雅美人食物的分類及其社會文化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6期,頁21-42。
林素娟,2008/03,〈飲食禮儀的身心過渡意涵及文化象徵意義——以三《禮》齋戒、祭祖為核心進行探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2期,頁171-216。
林遠澤,2012/09,〈克己復禮為仁──論儒家實踐理性類型學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重構〉,《清華學報》新42卷第3期,頁401-442。
林遠澤,2013/03,〈禮治與正名—論儒家對於政治正當性之倫常奠基的道德文法學構想〉,《漢學研究》第31卷第1期,頁255-284。
黃健庭,2007/12,〈西拉雅族宗教信仰與飲食文化的變遷〉,《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二期,頁278-296。
楊秀萍,2012/11,〈羊肉─冬天的滋補美食〉,《料理‧台灣》第6期,頁63-67。
葉宗和,200807,〈中式飲食造形之研究〉,《視覺藝術論壇》第3期,頁40-57。
趙旭東、王莎莎,2013/10,〈民以食為天─中國食品安全觀念的微觀政治學〉,《中國飲食文化》9卷2期,頁115-136。
劉昕嵐,2010/06,〈論「禮」的起源〉,《止善》第8期,頁141-161。
劉思量,1991/09,〈五行終始、五味調和-中國飲食美學初探〉,《中國飲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期,頁129-149。
劉笑敢,2006/10,〈「反向格義」與中國哲學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詮釋為例〉,《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第2期,頁76-90。
樸兵,2009/05,〈中國古代的麥芽糖〉,《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5卷2期,頁12-23。
蕭振邦,2009/04,〈「美學是倫理學之母」〉涵義探究〉,《應用倫理評論》,第46期,頁1-16。
蕭振邦,2013/01,〈重構儒家美學觀——以「美善合一論」商榷為進路〉,《鵝湖月刊》第451期,頁5-21。
蕭振邦,2013/12,〈《老子道德經》思想的文化衝浪〉,《宗教哲學》第65-66期,頁11-30。
蕭振邦,2015/06,〈「天人合一」思想實義探究〉,《宗教哲學》第72期,頁1-20。
蕭振邦,2015/06,〈中大人宗白華的美學獨步〉,刊於《中大百年─人文篇》,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初版,頁123-162。
蕭振邦,2018/01,〈闡釋《孟子》性善論並重構其推論〉,《鵝湖》第511期,頁1-16。
羅桂環,1993/09,〈從歷史上植物性食物的變化看我國飲食文化的發展〉,《中國飲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3期,頁131-147。
龔鵬程,1998/03,〈酒食貞吉:儒家的飲饌政治學〉,《鵝湖月刊》第273期,頁7-18。

三.學位論文(依筆畫順序)
丁金櫻(研撰),李瑞全(指導),(2017/06),《從飲食抉擇到倫理實踐──效益主義為進路》,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志文(研撰),蕭振邦(指導),2016/06,《論儒家教學的核心要義:立志與為己之學》,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淑樺(研撰),蕭振邦(指導),2013/01,《環境汙染及其解題—以老子環境倫理思想為進路》,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嘉丞(研撰),蕭振邦(指導),2017/06,《論王船山《張子正蒙注》的生活美學觀》,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鈺崧(研撰),蕭振邦(指導),2005/01,《對非人類物種的倫理反思:從價值理論探討人類應有的態度》,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淑郁(研撰),葉振富(指導),1997/06,《臺灣當代飲食散文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君玲(研撰),蕭振邦(指導),2012/06,《從《中庸》看台灣的環境永續》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玲馨(研撰),林晉士(指導),2017/06,《儒家思想親子互動關係研究—以《論語》、《禮記》、《顏氏家訓》為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文(研撰),蕭振邦(指導),2017/06,《創傷與創造:《莊子》「自然」思想的現代意義》,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莊元輔(研撰),蕭振邦(指導),2018/06,《體驗論之建構:以北宋五子「環境觀」為詮釋對象》,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典修(研撰),蕭振邦(指導),2016/01,《從「道」的內涵研究《老子》的「聖人」思想》,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瞿慎思(研撰),蕭振邦(指導),2010/01,《環境倫理學的行動向度》,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網路資訊及其他(依筆畫順序)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史記.孔子世家》,URL=https://ctext.org/dictionary.pl?if=gb&id=6976。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URL=http://ctext.org/media.pl?if=gb&id=4。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URL=https://ctext.org/faq/word-clouds/zh。
中國飲食文化史,URL=http://www.wikiwand.com/zh-tw/中國飲食文化史#。
中華民國教育部,2015,〈民以食為天〉,《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URL =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031917。
凌性傑,2010/10/28,〈青春的居所〉,中時,人間副刊,E4版。
整理自中華禮儀漫談:現代餐桌上的古代禮儀,URL=https://kknews.cc/zh-hk/culture/53y5mp8.html。
蕭振邦,2017,《〈闡釋《孟子》性善論並重構其推論〉》,出雲:Every CloudHasaSilverLining,URL=http://silverliningblogger.blogspot.com/2017/08/blog-post.html
蕭振邦,2017,《行草「體驗論」釋疑》,出雲: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URL=http://silverliningblogger.blogspot.com/2017/03/blog-post_58.html
蕭振邦,2019,〈突現理論之圖示與詮釋例示190101〉,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講義,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 蕭振邦(Jenn-bang Shiau) 審核日期 2019-7-3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