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512700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64 、訪客IP:18.116.15.22
姓名 黃馨漪(Hsin-Yi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 析論佐藤學之學習共同體與合作學習的差異
(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earning Community Advocated by Japanese Scholar Manabu Sato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相關論文
★ 正念教育在台灣一間國小高年級班級實踐之研究★ 教育曠野藝類大學:游牧式學習的未來高等教育想像
★ 成為老師,與棒球班一同前行:一名地球科學領域教師之自我敘說研究★ 走一條自然之道––道禾實驗學校工坊課程中的生命教育蘊意
★ 走一條自然之道––道禾實驗學校工坊課程中的生命教育蘊意★ 從「留白」中萌芽的自主學習──以新竹縣道禾實驗學校為例
★ 一行禪師正念教育思想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合作學習與日本學者佐藤學所倡之學習共同體常被混為一談。為了深入探究兩者的差別,研究者詳細的閱讀有關合作學習的概念,以及閱讀佐藤學的相關著作,包含佐藤學最新之第一手日文資料,以了解學習共同體的內涵。接著將「佐藤學之學習共同體」與「合作學習」進行比較與分析,並藉以找出學習共同體的核心精神。研究發現,學習共同體與合作學習,在理論基礎、教師角色、學生關係、以及學習的內容與目的等方面皆大相逕庭,其中最關鍵的差異在於「一致性」與「差異性」。合作學習將學生視為一致性的存在,學習共同體則重視學生間的差異性。這個根本的不同,也致使教師的角色、課程的設計、理論基礎等方面皆有所不同。透過發現學習共同體與合作學習的不同,本論文更進一步地找出學習共同體的核心精神有三:「學習是意義與人際的『關係重建』」、「學習是透過以聆聽為基礎的對話來實踐」、「他者之於學習主體的意義」。最後,本論文透過對學習共同體的核心精神之瞭解,反思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與實踐,並對未來我國在學習共同體的相關研究方面,以及我國的教育改革方面提出建議。
摘要(英)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often confused with the learning community advocated by Japanese scholar Manabu Sato.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wo, this research compared learning community with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oretical basis, the role of teachers, student relationships, and its content and purposes of learning. The analysis adapts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profoundly, including of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the publications of Manabu Sato, especially the primary Japanese source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learning community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ar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in terms of its theoretical basis, the role of the teachers, student relationships, and its content and purposes of learning. The cri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s “homogeneity” and “heterogeneity”. Cooperative learning treats students as homogeneous beings, while learning community attaches the importance to student heterogeneity. By discover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earning community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this research further identifies three core spirits of the learning community: “learning is the reconstruc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learning is practiced through listening-based dialogues”, “the value of others to the learning subjects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The findings may serve as a reflection o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and practice in Taiwan, and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research in learning community.
關鍵字(中) ★ 學習共同體
★ 合作學習
★ 佐藤學
關鍵字(英) ★ learning community
★ cooperative learning
★ Manabu Sato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iii
目錄…………………………………………………………………v
圖目錄………………………………………………………………vi
表目錄………………………………………………………………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說明……………………………………………………1
第二節 前導性訪談…………………………………………………9
第三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13
第二章 合作學習……………………………………………………17
第一節 合作學習的發展……………………………………………17
第二節 合作學習的內涵……………………………………………19
第三節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21
第四節 合作學習的活動系統………………………………………26
第五節 合作學習在臺灣的發展……………………………………40
第三章 學習共同體…………………………………………………45
第一節 佐藤學其人…………………………………………………45
第二節 學習共同體的理論基礎……………………………………47
第三節 學習共同體的活動系統……………………………………64
第四節 學習共同體的三大哲學……………………………………77
第四章 學習共同體與合作學習的比較……………………………85
第一節 學習共同體與合作學習的相同之處………………………85
第二節 學習共同體與合作學習的相異之處………………………92
第三節 佐藤學之學習共同體的核心精神…………………………110
第四節 學習共同體的核心精神對臺灣教育的反思………………123
第五章 結論…………………………………………………………151
第一節 結論…………………………………………………………151
第二節 對於學習共同體在實踐上的討論…………………………153
第三節 學習共同體未來的研究方向………………………………160
參考文獻………………………………………………………………164
附錄一 教師對於「學習共同體」與「合作學習」的看法之訪談大綱176
附錄二 訪談分析……………………………………………………177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中華民國憲法(1947年1月1日)。
方永泉(2013)。囤積。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育哲學:隱喻篇(131-144),臺北市:學富。
方志華(2012)。佐藤學「學習共同體」對比十二年國教的教育改革意涵。載於黃政傑(主編),十二年國教課程教學改革:理念與方向的期許(213-236頁),臺北市:五南。
方志華(2012)。參訪日本「學習共同體」中小學之評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1),20-27。
方志華、丁一顧(2013)。日本授業研究的發展與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的批判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16(4),89-120。
方志華、張永欽(2015)。訪問日本學習共同體學校述評-牛久小學、下根中學與濱之鄉小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13-119。
犬馬(2017年8月7日)。學思達(張輝誠)與學習共同體(佐藤學)的對談。【翻轉教育:親子天下X教與學的對話】。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3748
王京華、楊馥卿、韓紅梅(2010)。合作學習──教師專業發發展的有效途徑。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5(4),112-115。
王金國、孫台鼎(2014)。從學生的負向經驗省思合作學習的實施。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7),88-91。
卯靜儒(2014)。改革即改變嗎?教育改革理解路徑之探索。教育學刊,42,1-37。
卯靜儒(2015)。改革主體的詮釋現象學初探:以學習共同體為例。市北教育學刊,49,頁55-78。
任智如、李靈莉(2008)。合作學習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價值。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3,98-100。
江志宏、施月麗(2013)。一位初任教師參與「學習共同體」之實踐經驗。庶民文化研究,7,96-112。
何基生(2009)。論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競爭與合作──兼論有效課堂學習小組的構建。教育探索,3,20-22。
何琦瑜(2013)。啟動教與學的革命。載於《親子天下》編輯部策劃,學習共同體——臺灣初體驗。臺北市:天下雜誌。
李玉馨(2017)解讀杜威教育王國: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學富。
李怡修(譯),2017。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被逼入絕境的青少年心理(原作者:碓井真史)。臺北市:時報文化。
李彥儀(2016)。我們生活在傳統與傳媒所構築的「洞穴」之中?鵝湖月刊,498,0-2。
李秋芳、湯維玲(2006)。國小社會科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載於編者黃政傑、吳俊憲(主編),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201-272)。臺北市:五南。
李珮瑜(2014)。由Nel Noddings關懷倫理學論教師圖像。學校行政雙月刊,89,67-84。
李崇建(2015)。心教——點燃每個孩子的學習渴望。臺北市:寶瓶文化。
李涵鈺(2015)。再思教與學-日本學習共同體見學有感。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122-127。
李維(1998)。中文版導言。收錄於思維與語言(原作者:L. S. Vygotsky)。臺北市:桂冠。
李維(譯)(1998)。思維與語言(原作者:L. S. Vygotsky)。臺北市:桂冠。
沈權(2003)。現代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探索。中國教育學刊,7,39-43。
阮孝齊(2014)從教育政策借用觀點論學習共同體之推動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5),115-121。
林文生、歐用生(2013)。從佐藤學研究的系譜分析合作學習的概念及其實踐反思。國民教育,53(5),67-77。
林邦文(譯)(2008)。解放教育學:轉化教育對話錄。(原作者:伊拉‧索爾(Ira Shor)/ 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臺北市:巨流。
林佩璇(1992)。臺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佳秀、張自立、辛懷梓(2013)。透過「學習共同體」模式進行補救教學之研究。國民教育,54(1),105-111。
林苑(2006)。探索合作教學理論,反思小組合作學習。遼寧行政學院學報,8(6),163-164。
林寶山、康春枝譯(1990)。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原作者:John Dewey)。臺北市:五南圖書。
果哲(2016)。臺灣教育的另一片天空:20年民間實驗教育的里程碑。臺北市:大塊文化。
邱怡芳、鐘珮瑄(2017)。學習共同體教學法應用在國中歷史學習之成效。國教新知,64(1),21-33。
俞依秀(1995年12月)。期望理論 expectancy theory。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0949/
洪詠善(2014)。藝術教師的學習共同體:美學社群之建構與實踐。中等教育,65(1),41-47。
洪慧芳(譯)(2013)。脆弱的力量(原作者:Brené‧Brown)。臺北市:馬可孛羅。
高明士(1999)。中國教育制度史論。臺北市:聯經。
高博銓(2008)。學校學習社群的發展與挑戰。中等教育,59(4),8-20。
張青松(2013)。學習共同體在國文教學之實踐成效與建議──以101學年度中正高中一年級國文科為例。中等教育,64(3),117-127。
張益勤(2013年9月)。教改非流行,佐藤學要臺灣慢下來。親子天下,49。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52367-%E6%95%99%E6%94%B9%E9%9D%9E%E6%B5%81%E8%A1%8C%EF%BC%8C%E4%BD%90%E8%97%A4%E5%AD%B8%E8%A6%81%E5%8F%B0%E7%81%A3%E6%85%A2%E4%B8%8B%E4%BE%86/?page=1
張益勤(2018年7月)。公開觀課不是教學觀摩,全教會破3大迷思。翻轉教育。【新聞】。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4778
張酒雄(2000)。教學觀摩。教育雲:教育百科。取自: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6%95%99%E5%AD%B8%E8%A7%80%E6%91%A9
張新仁、王金國、田耐青、汪履維、林美惠、黃永和(2013)。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張瀞文(主編)(2018)。面向未來的能力:素養導向教學教戰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基本法(2013年12月11日)。
教育部(2013年8月15日)。活化教學——分組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踐方案。奇摩新聞。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blogs/gov-press/%E6%B4%BB%E5%8C%96%E6%95%99%E5%AD%B8-%E5%88%86%E7%B5%84%E5%90%88%E4%BD%9C%E5%AD%B8%E7%BF%92%E7%9A%84%E7%90%86%E5%BF%B5%E8%88%87%E5%AF%A6%E8%B8%90%E6%96%B9%E6%A1%88-074839074.html
教育部(2014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教育部(2014b年7月14日)。開啟活化教學、有效學習的金鑰匙~分組合作學習。【教育部新聞稿】。取自:http://www.k12ea.gov.tw/files/common_unit/ab6bec53-6c31-4690-a044-39f7e6351744/doc/1030714-2%E3%80%8C%E9%96%8B%E5%95%9F%E6%B4%BB%E5%8C%96%E6%95%99%E5%AD%B8%E3%80%81%E6%9C%89%E6%95%88%E5%AD%B8%E7%BF%92%E7%9A%84%E9%87%91%E9%91%B0%E5%8C%99%EF%BD%9E%E5%88%86%E7%B5%84%E5%90%88%E4%BD%9C%E5%AD%B8%E7%BF%92%E3%80%8D%E8%A8%98%E8%80%85%E6%9C%83%E6%9A%A8%E6%88%90%E6%9E%9C%E7%99%BC%E8%A1%A8%E6%9C%83%E6%96%B0%E8%81%9E%E7%A8%BF(%E5%9C%8B%E6%95%99%E7%BD%B2).doc
教育部(2016a年10月4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將於106學年度起轉型為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教育部新聞稿】。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55BD57743E88E277
教育部(2016b)。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實施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參考原則。臺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s://cirn.moe.edu.tw/upload/12class/%E6%B3%95%E5%88%B6%E4%BA%BA%E5%93%A1%E4%BF%AE%E5%9C%8B%E6%B0%91%E4%B8%AD%E5%B0%8F%E5%AD%B8%E6%A0%A1%E9%95%B7%E5%8F%8A%E6%95%99%E5%B8%AB%E5%85%AC%E9%96%8B%E6%8E%88%E8%AA%B2%E8%BE%A6%E7%90%86%E5%8F%83%E8%80%83%E5%8E%9F%E5%89%870926(%E7%99%BC%E5%B8%83%E7%89%88).pdf
許宏儒(2013)。法國教育學家塞勒斯坦‧佛賀內教育學信念研究。另類教育期刊,2,頁61-92。
許宏儒(2017a)。協同合作──論法國教育學家Roger Cousinet之教育學思想。教育美學──靈性觀點的藝術與教學,頁333-370。臺北市:五南。
許宏儒(2017b)。實驗教育之精進:由法國教育學家R. Cousinet的新教育思想分析。教育研究月刊,277,頁34-47。
許宏儒(2017c)。寧靜自主‧協同合作‧樂活共生:法國Freinet教育學與公立佛賀內學校。教育研究集刊,63(2),頁1-48。
許宏儒(2017d)。共和學家vs. 教育學家:法國近30年來教育思想的論戰。教育學刊TSSCI,48,頁129-173。
陳虹君(2014)。學習共同體教室中教師提問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陳清溪(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第123期國小主任儲訓班儲訓實錄,頁44-56)。取自:https://www.naer.edu.tw/bin/downloadfile.php?file=WVhSMFlXTm9MekkwTDNCMFlWODFOemxmTXpnM09EUXhPRjgyTURJNU5DNXdaR1k9&fname=HDJHUWEHUXSTDD5515RPQPPK35VTCDEDJDRPGD55HDSTGDB5GHUTEDPKKLML414035JHFDCHUXNLB5EH51NL15QPUXML25DDKLVT55FDUX11KOKO
陳德容、劉淑玲(2014)。請問你「學習共同體」了沒?。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5),126-127。
陳麗華(2012)。參訪日本學習共同體的迴響──穿梭在客位與主位之間的思維撞擊。教師天地,180,72-77。
陳麗華、陳劍涵、陳茜茹(2014)。你的教室ㄇ了沒?臺灣導入學習共同體學校的模式與策略省思。新北市教育 學習共同體特刊2,18-45。
陳馨萍、陳淑芬、陳曼菁、張妙芬、張瑞汝(200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探討。105期國小主任儲訓班專題研究集,頁205-223。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7/pta_770_4379379_28295.pdf
單文經(2014)。杜威學習共同體的理念闡釋。教育研究月刊,241,122-137。
單文經(2015)。杜威教材通論評析。教科書研究,8(1),63-108。
單文經(2016)。21世紀的教育與民主。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4(1),135-144。
單文經(2018)。我看兩位實驗教育先行者的課程理念與作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25-36。
游秀靜、唐淑華(2015)。因「被看見」而「能看見」:「學習共同體公開授課」對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中等教育,66(1),16-39。
游惠瑜(2005)。諾丁的關懷倫理及其問題。哲學與文化,32(3),95-109。
馮朝霖(2003)。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臺北市:高等教育。
黃永和(2015)。國小教師社會互動學習能力的教學效能感研究。教師專業研究期刊,9,1-29。
黃武雄(2003)。學校在窗外。臺北市: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政傑(1992)。臺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臺灣省教育廳。
黃政傑(2013)。學習共同體風起雲湧。師友月刊 ,552, 頁0-4。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致豪(2017),音量開到最大的無聲吶喊。取自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被逼入絕境的青少年心理(原作者:碓井真史),臺北市:時報文化。
黃郁倫(譯)(2013a)。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郁倫(譯)(2013b)。學習革命的最前線:在學習共同體中找回孩子的幸福(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黃郁倫(譯)(2014)。學習革命的願景:學習共同體的設計與實踐。(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黃郁倫、鍾啓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變(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騰、歐用生(2009)。失去的信任能找回來嗎:一個關於教師與課程改革的故事。課程與教學季刊,12(2),161-192。
楊孟麗、謝水南(2015)。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葉淑真(1993)。高中音樂科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廖志恒(2013)。臺灣「多元」文化教育與杜威「民主」教育。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8,頁1-33。
臺灣TALIS國家研究中心(2018)。計畫簡介。取自:https://talis.naer.edu.tw/introduce
賓靜蓀(2012年4月)。直擊日本教改實踐聖地:濱之鄉小學 4 大震撼。親子 天下雜誌,33。取自 http://topic.parenting.com.tw/issue/learning3/japan/article02-1.aspxcom.tw/
劉世雄(2015),臺灣學校需要的學習共同體。臺北市:五南圖書。
劉光夏、褚一璇(2015)。ARCS動機模式與學習共同體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木刻版畫教學之研究。市北教育學刊,52,21-48。
歐用生(2013)。日本小學教學觀摩──教師專業成長之意義。教育資料集刊,57,55-76。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38/pta_6036_4128045_16965.pdf
歐用生(2015)。推薦序一。收錄於臺灣學校需要的學習共同體。臺北市:五南圖書。
潘慧玲(2011)。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方案評鑑(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成果報告,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委託專題研究計畫。取自:http://163.23.155.4/tp/teacher/..%5Cteacher%5C302%5C%E7%8F%AD%E7%B4%9A%E7%B6%93%E7%87%9F%5C%E8%A9%A6%E8%BE%A6%E4%B8%AD%E5%B0%8F%E5%AD%B8%E6%95%99%E5%B8%AB%E5%B0%88%E6%A5%AD%E7%99%BC%E5%B1%95%E8%A9%95%E9%91%91%E4%B9%8B%E6%96%B9%E6%A1%88%E8%A9%95%E9%91%91(%E2%85%A1).pdf
潘慧玲、陳玫樺(2015)。教師開展學習共同體的反思性實踐。中等教育,66(1),40-57。
蔡敏玲、彭海燕(譯)(1998)。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原作者:C. B. Cazden)。臺北市:心理。
鄭玉卿(2012)。杜威芝加哥實驗學校道德實踐課程之探析。教育實踐與研究, 25(1),頁 1-28。
鄭玉卿(2014)。理想學習圖像的再生與實踐──日本學習共同體學校參訪記實和省思。教育論叢,2,149-164。
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2013)。計畫緣起與目的。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site/learningcommunityintw/about/des/origin
親子天下(2012年8月30日)。《親子天下》雜誌十二年國教老師大調查。【新聞稿】。取自:https://www.cw.com.tw/about/0831CP.pdf
賴光真(2016a)。分組合作學習中「連帶獎勵」之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4),100-104。
賴光真(2016b)。分組合作學習歷程學習謬誤之警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5),92-96。
薛絢(2006)。民主與教育(原作者:John Dewey)。臺北市:大和書報。
薛雅慈(曉華)(2014)。國中教師以學習共同體啟動新學習型態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9(1),101-140。
鍾靜、丁惠琪(2006)。合作學習應用在國小數學教學之探究。載於黃政傑、吳俊憲(主編),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333-383頁),臺北市:五南。
顏國樑(2014)。我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執行成效、挑戰與對策—教育政策運作過程的觀點。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14,5-38。
羅翊邦、周汎澔、蔣立琦(2016)。以學習共同體實踐實證護理於臨床實習教學──哈伯馬斯批判理論的應用。源遠護理,10(1),5-13。
羅德水(2016年10月10日)。最有感的政策──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退場。【線上論壇】。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66/article/4869
蘇永明(2001)。維高斯基、傑佛遜和杜威在教育上的類似觀點。課程與教學季刊,4(2),123-130。
蘇永明(2018)。校長的教學領導:以TALIS 2013英格蘭的調查結果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96,60-74。
蘇永明(譯)(2006)。主體的爭議與教育──以現代和後現代哲學為範圍。臺北市:心理。
鐘啓泉(2004)。譯後記。收錄於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原作者:佐藤學)。北京:教育科學。
鐘啓泉(譯)(2003)。課程與教師(原作者:佐藤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鐘啓泉(譯)(2004)。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原作者:佐藤學)。北京:教育科學。
鐘啓泉(譯)(2010)。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原作者:佐藤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鐘啓泉(譯)(2012)。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原作者:佐藤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外文書目
Arends, R. I. (2012). Learning to Teach (9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Retrieved from https://hasanahummi.files.wordpress.com/2017/04/connect-learn-succeed-richard-arends-learning-to-teach-mcgraw-hill-2012.pdf  
Aronson, Elliot. (2000). Nobody left to hate. The Humanist, 60(3), 17-21.
Aronson, Elliot. (2004). How the Columbine high school tragedy could have been prevented.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60(4), 355-360.
Bandura, A. (2003). Commentary: on the psychosocial impact and mechanisms of spiritual modeling.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13(3), 167-173.
Cooperative Learning Institute. (2018). About us. Retrieved from http://www.co-operation.org/rogeranddavid
DeVries, David L., & Edwards, Keith J. (1974). Expectancy Theory and Cooperation-Competition in the Classroom.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099751)
Dewey, John (2004).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Dover.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16). [google play version]. Retrieved from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redir_esc=y&hl=zh-TW&id=19ajcXf4MCYC&q=associated+living#v=onepage&q=society%20not%20only%20continues&f=false
Dillenbourg Pierre. (1999).Introducation: What do you mean by “collaborative learning”?. Dillenbourg Pierre(Ed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 cognitive and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p.1-19). New York : Pergamon.
Freire, P. (2014). Pedagogy of Hpoe: Reliving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Bloomsbury academic.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4 by 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
Freire, P. (2017). Pedagogy of the Oprpressed. UK: Penguin classic.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0)
Freire, P., & Shor, I. (1987). 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 Dialogues on Transforming Education. Connecticut: Bergin & Garvey.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2017). Faculty and Research. Retrieved from: https://www.gse.harvard.edu/faculty/courtney-cazden
Jenkins, J. R., Antil, L. R., Wayne, S. K., & Vadasy, P.F. (2003). How cooperative learning works for special education and remedial students. Exceptrional Childern, 69, 279-292.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2019). Faculty and Staff Directory. Retrieved from https://education.jhu.edu/directory/robert-e-slavin-phd/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89). Toward a Cooperative Effort: A Response to Slav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6(7), 81-81.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9a).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5th ed.).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9b). Mak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work. Theory Into Practice. 38(2), 67-73.
Morrow, R, A., & Torres, C, A. (2002). Reading Freire and Habermas : Critical Pedagogy and Transformative Social Change. New York :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oogle play version]. Retrieved from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Mxge8wUpd7EC&pg=PA44&lpg=PA44&dq=gnosiology+freire&source=bl&ots=NVOk-aZnX3&sig=Ix9kXl5HCK7hXmLzSh6qUxbiy-4&hl=zh-TW&sa=X&ved=0ahUKEwjg78rBl5vcAhULQN4KHdZLAC8Q6AEIUjAJ#v=onepage&q=gnosiology%20freire&f=false
Noddings, N. (1992).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 :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Retrieved from: http://web.b.ebscohost.com.ezproxy.lib.ncu.edu.tw/ehost/detail/detail?vid=0&sid=378ceee4-1393-4cb5-ac03-303d3f38aa36%40sessionmgr102&bdata=Jmxhbmc9emgtdHcmc2l0ZT1laG9zdC1saXZl#AN=47720&db=nlebk
Noddings, N. (2006). Critical Lessons: What Our School Should Teach.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trieved from: https://ebookcentral-proquest-com.ezproxy.lib.ncu.edu.tw/lib/ncutw/detail.action?docID=258515
Plato (2002). The Republic. Retrieved from: http://www.idph.net/conteudos/ebooks/republic.pdf
Podolskiy A.I. (2012)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In: Seel N.M. (eds) Encyclopedia of the Sciences of Learning. Springer, Boston, MA.
Skinner, B. F. (2001). Contingency management in the classroom. Education, 90(2), 93-100.
Slavin, R. E. (1991). Student Team Learning: A Practical Guide to Cooperative Learning. (3rd ed). Washington, DC: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Slavin, R. E. (1995). C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Slavin, R. E. (2014). Mak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powerful. Educational Leadership, 72(2), 22-26.
Westbrook, R, B. (1991). John Dewey and American Democracy.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google play version]. Retrieved from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redir_esc=y&hl=zh-TW&id=0I-9gJN9rbwC&q=associated+living#v=snippet&q=associated%20living&f=false
Researchmap (2016, 4, 6)。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JST). Retrieved from https://researchmap.jp/read0170631/
学習院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 (2018)。教員紹介。Retrieved from http://www.gakushuin.ac.jp/univ/let/edu/daigakuin/staff.html
佐藤学 (1990)。討論のまとめ。教育学研究, 57(1), 88.
佐藤学 (2003a)。教師たちの挑戦──授業を創る 学びが変わる。東京都:小學館。
佐藤学 (2003b)。リテラシーの概念とその再定義(<特集>公教育とリテラシー)。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0(3), pp.292-301。
佐藤学 (2006)。学校の挑戦―学びの共同体を創る。東京都: 小学舘。
佐藤学 (2012)。学校見聞録:学びの共同体の実践。東京都:小学舘。
佐藤学 (2015a)。専門家として教師を育てる。東京都:岩波書店。
佐藤学 (2015b)。学び合う教室・育ち合う学校。東京都:小學館。
佐藤学公式ホームページ (2018)。プロフィール。Retrieved from http://manabusato.com/profile/
佐藤學、于莉莉 (2015)。基於協同學習的教學改革——訪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教授。外國中小學教育,7,1-7。

指導教授 許宏儒(Hung-Ju Hsu) 審核日期 2019-6-1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