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9032202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4 、訪客IP:3.133.108.47
姓名 蕭峻銘(Chun-Ming Hsia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土木工程學系
論文名稱 921地震霧峰、員林、大村、社頭地區液化災損及復舊調查之研究
(The Study of 921 Chi-Chi earthquake liquefied damage and remediation in Wufeng, Yuan-Lin, Shetou and Dacun Township.)
相關論文
★ 砂土層中隧道開挖引致之地盤沉陷與破壞機制及對既存基樁之影響★ 以離心模型試驗探討逆斷層作用下單樁與土壤互制反應
★ 攝影測量在離心模擬試驗之應用-以離心隧道模型之地表沉陷量量測為例★ 沉箱式碼頭受震反應的數值分析
★ 軟土隧道襯砌應力與地盤變位之數值分析★ 沉箱碼頭受震反應及側向位移分析
★ 潛盾隧道開挖面穩定與周圍土壓力之離心模擬★ 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員林地區液化災損及復舊調查之研究
★ 黏性土層中隧道開挖引致之地盤沉陷及破壞機制★ 砂土層中通隧引致之地盤變位及其對既存基樁的影響
★ 既存隧道周圍土壓力受鄰近新挖隧道的影響★ 以攝影測量觀察離心土壩模型受滲流力作用之變位
★ 通隧引致鄰近基樁之荷重傳遞行為★ 潛盾施工引致之地盤沉陷案例分析
★ 以離心模型試驗探討高含水量黏性背填土 加勁擋土牆之穩定性★ 懸臂式擋土壁開挖之離心模型試驗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921集集地震芮氏規模M 達7.3 (M = 7.6),同時為淺源地震兼具延時長的特性,造成中部縣市許多液化災損。本研究針對大村鄉、社頭鄉、霧峰鄉的建物因液化造成的災損及復舊進行調查並結合溫惠鈺(2002)在員林鎮所作的調查,做一完整的分析與討論。本研究蒐集大村鄉、社頭鄉、霧峰鄉地區和員林鎮之地質調查資料,根據簡易的液化評估經驗法,分析土層在不同的受震作用之下,液化潛能指數的高低,並利用地理資訊系統來展示與分析液化調查及分析的結果,探討研究區域液化的危險程度。
在調查方面,將問卷加以改良,並有效率地將其細分項目,以便做參數相關性研究能更加清楚明確,問卷內容著重在復舊方式及價錢之調查,同時也針對現地之液化表徵現象的判斷做一嚴格之篩選。
液化研究分析方面,利用4種SPT-N簡易土壤液化潛能評估法、土壤液化潛能指數分析法及簡易震陷量評估法之VB程式以及2種CPT-q 液化評估法來對研究區域的土壤液化特性作相關研究,同時並分析地質環境、舊河道等,對液化所造成的影響。
以台灣本土的液化案例得出覆土層厚度與液化層厚度對於不同加速度所得之關係曲線,並與Ishihara(1993)研究之建議曲線做一比較。研究結果也顯示出各項建物參數與沈陷量等液化分析結果的關係曲線,以供未來在類似的液化條件下,建物可能造成的損害及復舊方式做一完整性的參考依據。
摘要(英) The Richter magnitude(ML) of Taiwan’s 921 Chi-Chi earthquake reached 7.3 (M = 7.6), which caused a lot of liquefied damage in central provinces in Taiwan.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damaged buildings caused by liquefaction and discusses the remediation strategies in Wufeng Township, Shetou Township and Dacun Township. Utilizing simplified soil liquefaction assessment methods, we evaluate the potential for liquefaction by assembling geological data sets of Wufeng Township, Shetou Township, Dacun Township and Yuan-Lin Township to analyze the index for potential liquefaction. We further use the GIS to display the results of liquefaction analysi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During our investigations, we reconstruct the questionnaires and organize it so that we can efficiently study the relative parameters more clearly. The questionnaires are geared toward measuring remediation solutions and the cost of damaged building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evaluates the current appearance of field liquefaction.
In the analysis of liquefaction, we use different simplified method of soil liquefaction assessments developed by Chung-Jung Lee (2001) and the liquefaction analysis program CPT-q method to study the liquefaction properties of soils in the regions of our study and analyze the effects of liquefaction in geological environments, such as old rivers and the like.
By way of the different liquefaction cases in Taiwan, a relative curve for different accelerations is derived by the thickness of liquefied and non-liquefied layers.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Ishihara’s results (1993).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lso present relative curves of various building parameters and settlements. These findings are important for residents and/or governments that may face similar situations in the future. In other words, our findings from the relative curves are critical in predicting possible liquefaction damages and help remediate the damages more efficiently.
關鍵字(中) ★ 液化分析
★ 地理資訊系統
★ 液化層厚度
★ 復舊調查
關鍵字(英) ★ thickness of liquefied layers
★ liquefaction analysis
★ GIS
★ remediation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 錄………………………………………………………… III
表 目 錄………………………………………………………… V
圖 目 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前言……………………………………………………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步驟……………………………………………… 3
1.4 研究範圍及成果……………………………………… 4
1.5 研究內容架構…………………………………………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6
2.1 影響土層液化之因素………………………………… 6
2.2 現地試驗液化潛能評估法…………………………… 9
2.2.1 SPT-N 液化潛能評估法……………………………… 10
2.2.2 CPT-q 液化潛能評估法……………………………… 18
2.3 地震引致液化沉陷評估分析…………………………… 23
2.3.1 Tokimatsu and Seed (1987)評估法 ……………… 23
2.3.2 Ishihara and Yoshimine(1992)評估法…………… 24
2.4 簡易液化危害分析……………………………………… 24
第三章 地質與液化災害概述……………………………… 26
3.1 地層概述………………………………………………… 26
3.2 地形概述………………………………………………… 28
3.3 鑽探調查………………………………………………… 29
3.4 土壤液化現象及災害…………………………………… 31
3.4.1 霧峰地區液化現象及災害…………………………… 32
3.4.2 員林、大村、社頭地區液化現象及災害…………… 33
第四章 液化分析…………………………………………… 36
4.1 鑽探資料來源…………………………………………… 36
4.2鑽孔位置…………………………………………………… 37
4.3資料庫建置………………………………………………… 37
4.4液化分析程式……………………………………………… 37
4.5 液化分析結果……………………………………………… 39
4.5.1地理資訊系統之應用………………………………… 39
4.5.2 SPT簡易法液化分析結果…………………………… 39
4.5.3 CPT法液化分析結果………………………………… 47
4.5.4液化潛能圖…………………………………………… 49
4.5.5 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 (IDW) Interpolations法介紹 50
4.5.6 GIS之展示…………………………………………… 51
4.6液化層與覆土層厚度…………………………………… 52
4.6.1 液化層與覆土層厚度之評估方法…………………… 52
4.6.2 液化層與覆土層厚度之分析結果…………… 56
4.7 影響液化結果之因素…………………………………… 62
4.8.1 細粒料含量之影響…………………………………… 62
4.8.2地下水位的影響………………………………………… 65
第五章 液化災損復舊調查與統計分析………………… 66
5.1 復舊調查………………………………………………… 66
5.2復舊調查資料庫…………………………………………… 69
5.3訪問調查統計……………………………………………… 70
5.4沈陷量與各參數之關係…………………………………… 72
5.5建築物復舊處置…………………………………………… 7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0
6.1 結論…………………………………………………………… 81
6.2 建議…………………..…………………………………………. 84
參考文獻……………………………………………………………. 86
表目錄 頁次
表 2-1 土壤液化之相關調查評估報告…………………………… 91
表 2-2 SPT 傳遞能量百分比(Seed et al., 1985)…………………... 93
表 2-3 地震規模與液化強度關係係數表(Seed et al., 1985)……... 93
表 2-4 建議值(吳偉特,1997)…………………………………. 94
表2-5 與土壤種類關係表…………………………………….…. 94
表 2-6 不同地震規模對砂土層反覆剪應力比之影響修正………. 95
表 2-7 地震規模對乾砂體積應變的影響…………………………. 95
表 3-1 員林鎮土層分佈狀況表(林家賢, 2001)….………………... 96
表 3-2 大村鄉土層分佈狀況表(林家賢, 2001)……….…………... 97
表 3-3 社頭鄉土層分佈狀況表(林家賢, 2001)…………………… 98
表 4-1 鑽孔來源及孔數………………………….………………… 99
表4-2液化分析鑽孔建置第一層表單(霧峰範例)………………... 100
表4-3液化分析鑽孔建置第二層表單(霧峰範例)…………….….. 101
表 4-4 各研究區之加速度值……………………………...……….. 103
表4-5霧峰亞新SPT鑽孔液化分析結果…………………………. 104
表4-6各研究針對霧峰鄉亞新鑽孔所作分析與現地調查之差異. 105
表4-7張益銘(2001)與本研究針對霧峰鄉所作調查之差異性比較
………………………………………………………………. 106
表4-8大村亞新、大合及水利署SPT鑽孔液化分析結果………. 107
表4-9 社頭亞新、大合及水利署SPT鑽孔液化分析結果….…… 108
表4-10 員林鎮亞新SPT鑽孔液化分析結果…………..…………. 109
表4-11 員林鎮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SPT液化分析結果…..…. 110
表4-12 員林鎮大合SPT鑽孔液化分析結果……………………... 111
表4-13 員林鎮NCREE鑽孔液化分析結果……………………… 111
表4-14 霧峰鄉亞新CPT鑽孔液化分析結果…………………….. 112
表4-15 大村鄉亞新CPT鑽孔液化分析結果…………………….. 112
表4-16 社頭鄉亞新CPT鑽孔液化分析結果…………………….. 112
表4-17 員林鎮亞新CPT鑽孔液化分析結果…………………….. 112
表5-1 現地訪談之問卷格式………………………………...…….. 114
表5-2 復舊調查之資料庫系統……………………………………. 116
圖目錄 頁次
圖 1-1 研究流程圖 117
圖 1-2 研究區域位置圖 118
圖2-1 Seed et al.簡易法流程圖(修改自NCEER, 1997) 119
圖2-2 NCEER工作小組對Seed簡易法之液化強度曲線所作的
修正 120
圖 2-3 多位學者所建議之地震規模修正因子MSF之比較 120
圖 2-4 日本道路橋協會液化評估法流程圖 121
圖 2-5 新日本道路橋簡易經驗法液化評估流程圖 122
圖2-6 Tokimatsu and Yoshimi(1983)簡易法評估流程圖 123
圖2-7 CPT 正規化後之土壤分類圖(Robertson,1990) 124
圖2-8 I 與K 之關係圖(Robertson et al.,1998) 125
圖2-9 Robertson and Wride(1998)簡易法評估流程圖 126
圖 2-10 Olsen(1995)的土壤分類圖 127
圖 2-11 Olsen(1998)簡易法評估流程圖 128
圖 2-12a Tokimatsu 簡易砂土層震陷評估流程圖(飽和砂土層適用) 129
圖2-12b Tokimatsu 簡易砂土層震陷評估流程圖(乾燥砂土層適用) 130
圖2-13 體積應變、剪應力比與( )60 之關係 131
圖2-14 有效剪應變經驗曲線 132
圖 2-15 乾砂體積應變、反覆剪應變與修正後的SPT-N 值關係圖 133
圖 2-16 抗液化安全係數與體積應變之關係 134
圖 2-17 Ishihara 飽和潔淨砂土層簡易震陷評估流程圖 135
圖2-18 液化土層與非液化土層厚度之定義(Ishihara,1993) 136
圖2-19 判斷液化是否導致地表破壞之經驗圖 136
圖3-1 濁水扇洲表層顆粒分佈圖(取自陳文福,1996) 137
圖3-2 台灣中部地區地形圖 137
圖 3-3 霧峰SPT鑽孔位置圖與水系分佈圖 138
圖3-4 霧峰CPT鑽孔位置圖與水系分佈圖 138
圖3-5 霧峰地區東西向地質剖面圖 139
圖3-6 霧峰地區南北向地質剖面圖 140
圖3-7 霧峰地質柵欄圖 141
圖3-8霧峰鄉及大村、員林、社頭等地之液化災害分佈圖 142
圖4-1 霧峰之鑽孔位置圖 142
圖4-2 員林鑽孔位置圖 143
圖4-3大村鑽孔位置圖 143
圖4-4社頭鑽孔位置圖 144
圖4-5易液化土壤之粒徑分布範圍(日本土木工程學會,1973) 145
圖4-6霧峰鄉各鑽孔與災損點相關位置分布圖 146
圖4-7霧峰鄉Seed法計算之液化潛能與災損分布 146
圖4-8霧峰鄉Seed法計算之沉陷潛能與災損分布 147
圖4-9霧峰鄉地下水位高低與鑽孔及災損點分佈 147
圖4-10 大村鄉各鑽孔與災損點相關位置分布圖 148
圖4-11大村鄉Seed法計算之液化潛能與災損分布 148
圖4-12大村鄉Seed法計算之沉陷潛能與災損分布 149
圖4-13大村鄉地下水位高低與鑽孔及災損分布 149
圖4-14社頭鄉各鑽孔與災損點相關位置分布圖 150
圖4-15社頭鄉Seed法計算之液化潛能與災損分布 150
圖4-16社頭鄉Seed法計算之沉陷潛能與災損分布 151
圖4-17社頭鄉地下水位高低與鑽孔及災損分布 151
圖4-18員林鎮各鑽孔與災損點相關位置分布圖 152
圖4-19員林鎮Seed法計算之液化潛能與災損分布 152
圖4-20員林鎮Seed法計算之沉陷潛能與災損分布 153
圖4-21員林鎮地下水位高低與鑽孔及災損分布 153
圖4-22霧峰鄉Roberson&Wride法計算之液化潛能與災損分布. 154
圖4-23霧峰鄉Roberson&Wride法計算之沉陷潛能與災損分布. 154
圖4-24大村鄉Roberson&Wride法計算之液化潛能與災損分布. 155
圖4-25大村鄉Roberson&Wride法計算之沉陷潛能與災損分布. 155
圖4-26 社頭鄉Roberson&Wride法計算之液化潛能與災損分布. 156
圖4-27 社頭鄉Roberson&Wride法計算之沉陷潛能與災損分布. 156
圖4-28 員林鎮Roberson&Wride法計算之液化潛能與災損分布. 157
圖4-29 員林鎮Roberson&Wride法計算之沉陷潛能與災損分布. 157
圖4-30 社頭鄉之GIS展示 158
圖4-31 霧峰鄉之GIS展示 158
圖4-32 vs 關係圖(Ishihara et al.,1993) 159
圖4-33 液化層與覆土層(Ishihara et al.,1985) 160
圖4-34 液化層與覆土層(本研究) 160
圖4-35 以N 12判斷員林、大村、社頭之SPT鑽孔液化層與覆土層之關係圖161
圖4-36 以N 12判斷霧峰之SPT鑽孔液化層與覆土層之關係圖 162
圖4-37 霧峰鄉SPT鑽孔之液化層與覆土層之關係圖 163
圖4-38 霧峰鄉SPT與CPT鑽孔之液化層與覆土層之關係圖 163
圖4-39 霧峰鄉SPT與CPT與Ishihara et al. (1993)SPT鑽孔之
液化層與覆土層的關係圖 164
圖4-40 員林、大村、社頭地區與Ishihara et al. (1993)SPT鑽孔
之液化層與覆土層的關係圖 165
圖4-41 員林、大村、社頭地區CPT鑽孔之液化層與覆土層的關係圖 166
圖4-42 員林、大村、社頭地區與Ishihara et al. (1993)
SPT及CPT鑽孔之液化層與覆土層之關係圖 167
圖4-43 所有研究區域之SPT及CPT鑽孔與Ishihara et al. (1993)
SPT鑽孔之液化層與覆土層之關係圖 168
圖4-44 霧峰鄉SPT鑽孔覆土層厚度等高線分布圖 169
圖4-45霧峰鄉SPT鑽孔液化層厚度等高線分布圖 169
圖4-46霧峰鄉CPT鑽孔覆土層厚度等高線分布圖 170
圖4-47霧峰鄉CPT鑽孔液化層厚度等高線分布圖 170
圖4-48大村鄉SPT鑽孔覆土層厚度等高線分布圖 171
圖4-49大村鄉SPT鑽孔液化層厚度等高線分布圖 171
圖4-50大村鄉CPT鑽孔覆土層厚度等高線分布圖 172
圖4-51大村鄉CPT鑽孔液化層厚度等高線分布圖 172
圖4-52社頭鄉SPT鑽孔覆土層厚度等高線分布圖 173
圖4-53社頭鄉SPT鑽孔液化層厚度等高線分布圖 173
圖4-54社頭鄉CPT鑽孔覆土層厚度等高線分布圖 174
圖4-55社頭鄉CPT鑽孔液化層厚度等高線分布圖 174
圖4-56員林鎮SPT鑽孔覆土層厚度等高線分布圖 175
圖4-57員林鎮SPT鑽孔液化層厚度等高線分布圖 175
圖4-58員林鎮CPT鑽孔覆土層厚度等高線分布圖 176
圖4-59員林鎮CPT鑽孔液化層厚度等高線分布圖 176
圖5-1 訪問調查之基礎型式所佔比例 177
圖5-2 訪問調查之結構型式所佔比例 177
圖5-3 訪問調查有花費修復及無花費修復之基礎型式所佔比例 177
圖5-4 訪問調查有花費修復及無花費修復之結構型式所佔比例 178
圖5-5 訪問調查修復情形所佔比例 178
圖5-6 訪問調查主要修復方法所佔比例 178
圖5-7 訪問調查樓層數之比例 179
圖5-8 有花費修復及無花費修復之樓層數所佔比例 179
圖5-9半筏基半基腳修復項目比例 179
圖5-10獨立基腳修復項目比例 180
圖5-11繫粱基腳基礎修復項目比例 180
圖5-12筏基基礎修復項目比例 180
圖5-13未知基礎型式修復項目比例 181
圖5-14半筏基半基腳之基礎型式修復項目比例 181
圖5-15獨立基腳基礎型式修復項目比例 181
圖5-16繫粱基腳基礎型式修復項目比例 182
圖5-17筏式基礎型式修復項目比例 182
圖5-18未知基礎型式修復項目比例 182
圖5-19沈陷量與建物高之關係 183
圖5-20沈陷量與建物平面尺寸之關係 183
圖5-21沈陷量與建物平面尺寸對液化層厚度做正規化後之關係 184
圖5-22 沈陷量對 正規化與建物高對平面尺寸正規化之關係 184
圖5-23沈陷量與基礎深度之關係 185
圖5-24 所有研究區域依各基礎型式調查之沈陷量 185
圖5-25 所有研究區域依各建物型式調查之沈陷量 186
圖5-26 SPT鑽孔現地訪問調查之沈陷量與震陷評估結果之關係 186
圖5-27 CPT鑽孔現地訪問調查之沈陷量與震陷評估結果之關係 187
圖5-28樓層數(建物高)與修復價錢之關係 187
圖5-29 每平方公尺之地板面積與修復總價錢之關係 188
圖5-30復舊型式與修復價錢之關係 189
圖5-31建物連棟情形與修復總價錢之關係 189
圖5-32 霧峰太子城堡地區修復價錢與距河遠近之關係 190
圖5-33 霧峰太子城堡地區與鴿鳥坑溪之地理位置圖 (本研究自行繪製) 190
參考文獻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新建建物抗液化對策及工法之適用性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計畫報告,2001。
古英山,「現地試驗(SPT及CPT)評估土壤液化潛能與地理資訊系統整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2002)。
古志生,「CPT土壤分類與液化評估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2001)。
李崇正、熊大綱,「台北盆地土壤液化潛能圖之製作研究( I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999)。
李崇正、熊大綱,「台北盆地土壤液化潛能圖之製作研究(Ⅱ)」,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1)。
李崇正、溫惠鈺、熊大綱,「集集員林地區液化災損及復舊調查之研究」,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十五卷,第四期,第851-858頁(2003)
李崇正、熊大綱,「台北桃園地區液化潛能圖之製作研究」,國科會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中壢(2003)。
李德河、古志生、蘇宏修,「CPT土壤分類之討論」,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十三卷,第二期,第479-787頁(2001)。
李德河、古志生,「CPT於新生地液化評估及地盤改良之應用」,921集集大地震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413~436頁,2000。
李咸亨、吳志明、郭政彥,「本土化液化評估方法之探討」,2001年土壤液化評
估在大地工程上之應用研討會論文集,第B1~B6頁,2001。
亞新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土壤液化評估與處理對策研擬第一期計畫(彰化縣
員林鎮、大村鄉及社頭鄉)期初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台北(1999)。
亞新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南投、霧峰地區土壤液化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台北(2000) 。
林美聆、陳榮河、廖洪鈞、周功台、翁作新、陳正興,「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全面勘災報告-大地工程震災調查」,國科會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台北(1999)。
林美聆、翁作新、陳銘鴻、王明輝、黃筱卿,「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後續短期研究-由員林地區液化調查資料進行本土化液化評估方法之初步研究」,國科會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台北(2000)。
林炳森、張啟文、林商裕、謝基政,「南投地區土壤液化評估方法之研究」,921集集大地震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99~232頁,2000。
林家賢,「員林地區土壤受震勁度折減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2001)。
林成川,「921集集大地震霧峰地區土壤側潰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2002)。
周功台,液化區基礎修復補強工法,科技圖書,台北(2000)。
周天穎、周學政,ArcView透視 3.X,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7)。
施保旭,地理資訊系統,儒林圖書公司,台北(1997)。
倪勝火、賴宏源,「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後續短期研究-921地震引致中部縣市土壤液化地區之調查」,國科會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台北(2000)。
倪勝火、賴宏源,「常用液化評估法對921地震案例適用性探討」,921集集大地震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33~270頁,2000。
能源與資源研究所,「台中捷運路網地質與地層調查報告」,工業技術研究院(1994)。
翁作新、褚炳麟、林炳森,「員林、霧峰及南投地區土壤液化特性」,地工技術,第81期,pp. 5-18(2000)。
翁作新、李怡穎、林家賢,「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後續短期研究-員林地區液化土壤動態特性初步探討」,國科會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台北(2000)。
陳俶季、李慶胤、蔡瑞興,「921 集集大地震員林地區液化潛能評估之研究」,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液化潛能評估方法及潛能圖之製作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第L1-L10 頁(2002)。
國立交通大學,「九二一地震土壤液化區防災規劃-第一年工作成果報告」,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台北(2002)。
國立交通大學,「九二一地震土壤液化區防災規劃-第二年工作成果報告」,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台北(2002)。
張益銘,「霧峰地區土壤液化特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2001)。
黃俊鴻、陳正興,「土壤液化評估規範之回顧與前瞻」,地工技術,第70期,第23-44頁(1998)。
黃俊鴻、陳正興、楊志文、譚志豪,「集集地震土壤液化之調查與分析」,地工技術,第77期,第51-46頁(2000)。
黃俊鴻,「由集集地震液化案例探討液化評估方法本土適用性之研究」,交通部台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中壢(2002)。
曾豊升,「現地土壤之液化強度與震陷特性」,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2002)。
褚炳麟、張益銘、陳冠閔、徐松圻、張錦銘,「921地震霧峰、太平地區液化及下陷調查分析」,地工技術,第77期,第19-28頁(2000)。
溫惠鈺,「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員林地區液化災損及復舊調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2002)。
熊大綱,「地理資訊系統在台北盆地液化潛能分析的應用」,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土木研究所,中壢(1997)。
廖瑞堂、潘竹旺、俞清瀚、黃富國,「震災後基礎之修復與補強案例探討」,地工技術,第81期,第105-120頁(2000)。
廖向芃、何明修,Avenue程式語言入門與應用,儒林圖書有限公司,台北(2000)。
賴聖耀,「以標準貫入試驗值建立土壤液化潛能判別模式」,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二卷,第四期,第301~311頁(1985)。
蘇宏修,「CPT 於土壤分類與液化潛能評估之應用」,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台南(1999)。
蘇鼎鈞、姜凱文、林向榮、王復國、段紹緯,「員林鎮土壤液化現狀調查成果及初步研判」,地工技術,第77期,第29-38頁(2000)。
蘇鼎鈞、王劍虹,「員林地區集集大地震土壤液化評估案例探討」,地工技術,第81期,第57-68頁(2000)。
Acacio, A.A., Kobayashi, Y., Towhata, I., Bautista, R.T., and Ishihara, K., “Subsidence of building foundation resting upon liquefied subsoil: case studies and assessment,” Journal of Soils and Foundations, Vol. 41, No. 6, pp.111-128(2001).
Hsu, S.C., Chu, B.L., and Chang, Y.M., “Liquefaction damage and related remediation in Wufeng after the CHI-CHI earthquak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Vol. 25, No. 5, pp. 521-532(2002).
Ishihara, K., and Yoshimine, M., “Evaluation of settlements in sand deposites following liquefaction during earthquake,” Soils and Foundations, Vol. 32, No. 1, pp. 173-188 (1992).
Ishihara, K., Acacio, A.A., and Towhata, I., “Liquefaction-induced ground damage in Dagupan in the July 16, 1990 Luzon earthquake,” Journal of Soils and Foundations, Vol. 33, No. 1, pp.133-154(1993).
Ishihara, K ., Manual for Zonation on Seismic Geotechnical Hazards, The Japanese Society of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Tokyo (1993).
Iwasaki, T., Arakawa, T., and Tokida, K. “Simplified Procedures for Assessing Soil Liquefaction During Earthquakes,”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Conference Southampton, pp.925-939(1982).
Juang, C. H., Yuan P. H., Lee, D. H., and Ku, C. S., “Assessing CPT-Based Methods for Liquefaction Evaluation with Emphasis on the Cases from the Chi-Chi, Taiwan, Earthquake,”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Liu, L., and Dobry, R., “Seismic response of shallow foundation on liquefiable sand,”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CE, Vol. 123, No. 6, pp. 557-567(1997).
O’Rourke, T.D., and Pease, J.W., “Mapping liquefiable layer thickness for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CE, Vol. 123, No. 1, pp. 46-56(1997).
Olsen, R. S., “Cyclic liquefation based on the cone penetrometer test,” Proceedings of the NCEER Workshop on Evaluation of Liquefaction Resistance of Soil, pp.225-276 (1998).
Robertson, P. K., and Wrid, C. E., “Evaluating cyclic liquefaction potential using the cone penetration test,”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Vol.35, pp. 442-459 (1998).
Seed, H. B., and Tokimatsu, K., “Evaluation of settlements in sands due to earthquake shaking,” ASC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Vol. 113, No. 8, pp. 861-878 (1987).
Tokimatsu, K. and Yoshimi, Y., “Empirical Correlation of Soil Liquefaction Based On SPT-N Value And Fines Content,” Soil and Foundations, Vol.23, No.4,pp.56-74, 1983.
Tokimatsu, K., Kojima, H., Kuwayama, S., Abe, A., and Midorikawa, S., “Liquefaction-induced damage to building in 1990 Luzon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Vol. 120, No. 2, pp.290-307(1994).
Tokimatsu, K., Mizuno, H., and Kakurai, Masaaki., “Building damage associated with geotechnical problems,” Journal of Special Issue of Soils and Foundations, pp.219-234(1996).
Toprak, S., and Holzer, T.L., “Liquefaction potential index: field assessment,”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CE, Vol. 129, No. 4, pp. 315-322(2003).
Youd, T. L. and Idriss, I. M. “Liquefaction resistance of soils: summary report from the 1996 NCEER and 1998 NCEER/NSF workshops on evaluation of liquefaction resistanc of soils,”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CE, Vol. 127, No. 4, pp.297-313(2001).
指導教授 李崇正(Chung-Jung Lee) 審核日期 2004-7-1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