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2181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9 、訪客IP:18.118.32.213
姓名 汪順平(Shun-Ping W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水國吟:臺灣遺民紅學考論
(Song of Water Country: On the Taiwanese Rediogy of Loyalist)
相關論文
★ 唐青樓才女薛濤論★ 消逝中的府城文化記憶--以許地山、葉石濤和陳燁為論述場域
★ 大旨談情—瓊瑤文本與《紅樓夢》之互文★ 河東君與《柳如是別傳》──「接受觀點」的考察
★ 豔異編研究★ 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1599-1669)為例的考察
★ 規訓或懲罰︰重審公案中的酷刑★ 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
★ 跨 文 化 的 想 像 與 實 踐:試 探 高 羅 佩 的《狄 公 案》★ 重寫名女人:臺灣歷史小說的案例考察
★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說部與史部的辨證與互證-史家劉知幾(661-721)之
★ 從非小說到小說—「志怪」論述研究★ 艷而人情的話本小說-一片情研究
★ 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 亂離中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由「近身之學」出發,以筆者所生長、身處的「臺灣」為標的,從「遺民」的觀點著眼,探討及闡釋紅學索隱派──尤其是遺民論述──在臺灣的勃發。臺灣是一「三民之島」,此島含涉移民、遺民與殖民的政治與文化交織,使得紅學論述在此有了另一方面的開展:與臺灣的政治和文化環境相輔相成,形成極具臺灣特質的「遺民紅學」。
  其次從《紅樓夢》第五十二回寶琴引述真真國女孩子所作之〈水國吟〉的發想,帶出臺灣自史前時代至國府遷臺的移民、遺民與殖民歷史,並以「臺灣為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地」為視角,闡述臺灣之所以發展「遺民紅學」的重要緣由。
  再者,筆者爬梳自《紅樓夢》成書後,流傳到「海外」──臺灣的歷史背景以及清代宦臺文人對其態度;值得再加以追溯的是太平閒人張新之的評點對於自身際遇以及心境寄託、政治學術背景有相當程度的反映;另外更重要的是填補臺灣紅學史上對日本殖民時期紀錄的空缺,試圖梳理並拚補《紅樓夢》在日本殖民時期的傳播以及在知識份子階層間的容受情況,以及對諸如《紅樓夢》等中國小說的觀點與態度。
  最後,整理明遺民索隱紅學著作在臺灣的出版與發展,試圖比較並闡析各索隱著作中作者的意圖與時代背景,並分析此類索隱著作的異同及缺失,針對「《紅樓夢》中的託寓『臺灣』」為撰寫項目進行系統性的敘述,試圖填補前人研究的缺失,期能開展出不同的詮釋空間,為臺灣遺民紅學史注入新的研究意義。
摘要(英) This thesis starts from ”Study of Closeness” and focuses on the ”Taiwan” that the author grows and is 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yalist”(遺民),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interprets the Redology, especially the loyalist. Taiwan is an ”island of three peoples”(三民之島). This island contains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intertwining of immigrants, survivors and colonies, which makes the Redology discourse develop on the other hand: it complements Taiwan′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forming a ” remaining reds ” that is a feature of Taiwan.
Secondly, from the 52nd edition of ”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Bao-qin(寶琴)quoted the thoughts of the ”Water Country” made by the girls of Zhen-zhen(真真國), bringing out the immigrants, survivors and colonial history of Taiwan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gover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iwan as an important base for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ulture, it explains the important reason why the ”remaining reds” developed in Taiwan.
Moreover, after I organized the book from ”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I spread it to ”Overseas”--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aiwan and the attitude of the literati in the Qing Dynasty.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the comment of Tai-ping′s idler Zhang Xin-zhi(張新之) is about his own experience. The state of mind and the political and academic background have been reflected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o fill the gap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s redology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trying to sort out and compile the spread of ”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between the intellectual classes. Accept the situation and the views and attitudes of Chinese novels such as ”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Finally, it sorts out the pub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ing dynasty′s Suo Yinhong′s works (紅學索隱派)in Taiwan, trie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author′s intentions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esoteric works, and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the absences of such esoteric works, aiming at ”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The ”Taiwan” in the middle of the project is a systematic narrative for writing projects, trying to fill the gaps in previous studies, and can carry out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spaces to inject new research significance into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redology.
關鍵字(中) ★ 《紅樓夢》
★ 索隱
★ 遺民紅學
★ 民族認同
★ 後遺民
關鍵字(英) ★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Figurism
★ Rediogy of Loyalist
★ ethnicity identity
★ Post-loyalism
論文目次 水國吟:臺灣遺民紅學考論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根植臺灣的「遺民紅學」考察 1
第一節 學術史的承啟 1
一、方豪:「近身之學」 1
二、吳盈靜:「三民之島」 2
三、「遺民」/王德威:「後遺民」(post-loyalism) 3
四、臺灣的「閾境性」(liminality) 7
五、「考論」、《女遊記》的後續和自身之感 13
六、曹雪芹「遺民情懷」、「漢族認同感」的可能 14
第二節 聚焦臺灣緣由及索隱紅學概述 19
一、《紅樓夢》渡海來臺 19
二、索隱紅學及《紅樓夢》的遺民符碼 21
第三節 文獻回顧下的學術嘗試 31
一、清領(乾、嘉之後)及日本殖民時期《紅樓夢》 31
二、《紅樓夢》的遺民索隱 32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35
一、論文使用之《紅樓夢》版本 35
二、運用方法與架構步驟 35
三、綱目簡述 39
第二章 地緣:臺灣發展「遺民紅學」的重要性 41
第一節 導因:《紅樓夢》第五十二回──〈水國吟〉 41
第二節 「三民」之島──移民、殖民、遺民 43
第三節 遺民紅學取向緣由──臺灣為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地 54
第三章 東南、海上真:《紅樓夢》的遺民符碼 65
第一節 歷史與文本中的南/東南 63
一、遺民觀點下的南/東南 63
二、《紅樓夢》中的南/東南 69
第二節 海上真:地處東南之臺灣為一「真真國」 98
一、真真國女孩子的形象影射 98
二、「海棠」意旨與黑水、女人國的指涉 104
第四章 清代張新之在臺灣的評點與日本殖民時期《紅樓夢》的閱讀 117
第一節 儒家精神與道德寓言:太平閑人張新之的評點《石頭記》 115
一、集體心靈創傷的寄託:清代臺灣紅學 115
二、太平閑人張新之生平、交遊與評點經過 118
三、對張新之《妙復軒評石頭記》的評價 122
第二節 日本殖民時期《紅樓夢》的容受 131
一、日本殖民時期的舊文學閱讀與漢人的民族認同 131
二、日本殖民時期對《紅樓夢》的接受與詮釋 142
第五章 鼎革之悲:紅學索隱在臺灣的弔明意蘊 159
第一節 《紅樓夢》明遺解讀溯源 157
一、紅學索隱派溯源 157
二、對索隱派的批評與評價 162
第二節 臺灣紅學索隱的明遺探賾 171
一、著重於比附的對位索隱 173
二、還原成書意旨的遺民詮釋 195
第六章 結論:遺民紅學仍未央…… 211
徵引及參考文獻 219
 


表 目 錄
表一:《紅樓夢》中出現「南」(表方向、方位、地名)的詞句 71
表二:《紅樓夢》中出現「北」(表方向、方位、地名)的詞句 81
表三:呂赫若1942-1943的閱讀日記 148



圖 目 錄
圖一:呂赫若遺物:《增評全圖石頭記》 148
圖二:廖咸浩的《紅樓夢》三層論述 203

參考文獻 徵引及參考文獻(古籍按作者朝代排列、國外著作按相同國家及作者姓名首字英文字母順序排列、其餘則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使用文本與《紅樓夢》相關工具書:
〔清〕曹雪芹等原著,徐少知新注:《紅樓夢新注》(全五冊),臺北:里仁書局,2018
  年。
〔清〕張新之著:《妙復軒評石頭記》,收入《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臺北:天一
  出版社,1985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編釋:《紅樓夢批語偏全》,臺北:南天書局,1997年。
【法】陳慶浩編著:《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 增訂本》,北京:中國友誼公司出版,
  1987年。
一粟編:《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紅樓夢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一粟編:《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紅樓夢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上海市紅樓夢學會等編:《紅樓夢鑑賞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周定一主編:《〈紅樓夢〉語言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
馮其庸、李希凡主編:《紅樓夢大辭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

.臺灣、香港《紅樓夢》索隱/考證相關專著(按相同作者及出版先後順序排列):
潘重規:《紅樓夢新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1990年由臺北三民書局再版)
潘重規:《紅樓夢新辨》,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潘重規:《紅學六十年》,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潘重規:《紅學論集》,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潘重規:《紅樓血淚史》,臺北:東大圖書,1996年。
杜世傑:《紅樓夢悲金悼玉實考》,臺中:自印本,1971年。
杜世傑:《紅樓夢考釋》,臺中:自費出版,1977年。
高陽:《紅樓一家言》,臺北:聯經出版,1977年。
趙同:《紅樓猜夢》,臺北:三三書坊,1980年。
李知其:《紅樓夢謎 上篇》,香港:自費出版,1984年。
李知其:《紅樓夢謎 下篇》,香港:自費出版,1985年。
李知其:《紅樓夢謎 續篇》,香港:自費出版,1988年。
李知其:《紅樓夢謎 二續》,香港:自費出版,1990年。
饒彥夫:《醒獅乎?睡獅乎?民族血淚話紅樓》,臺北:曉園出版社,1986年。
邱世亮:《紅樓夢影射雍正篡位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王以安:《紅樓夢曉.石頭記事》,臺北:自印本,1992年。
王以安:《紅樓夢引》,臺北:新陸書局,1993年。
王以安:《細說紅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2年。
中國:《參評石頭記》,靈山外史出版社,1994年。
中國:《論林黛玉是鬼魂》,靈山外史出版社,1995年。
中國:《紅樓夢在臺灣》(全六冊),臺北:至光企業出版,2001年。
南佳人(李瑞泰):《紅樓夢真相大發現(一)──石頭記的真相》,臺北:秀威資訊,
  2008年。
南佳人(李瑞泰):《紅樓夢真相大發現(二)──寶、黛初會故事的真相》,臺北:秀
  威資訊,2008年。
南佳人(李瑞泰):《紅樓夢真相大發現(三)──紅樓夢的真相》,臺北:秀威資訊,
  2008年。
南佳人(李瑞泰):《紅樓夢真相大發現(四)──寶釵作生日故事的真相》,臺北:秀
  威資訊,2010年。
馬以工:《石頭記的虛幻與真實》,臺北:臺灣財團法人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2008
  年。(此書於2019年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重新出版,並在原書名加上副標,為《石
  頭記的虛幻與真實:重讀紅樓夢》。)
黃一農:《二重奏:紅學與清史的對話》,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
廖咸浩:《〈紅樓夢〉的補天之恨:國族寓言與遺民情懷》,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
.古籍:
[魏]曹植著,趙幼文校:《曹植集校注》,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姚思廉:《梁書》,收入《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史部第十八冊,正史類,
  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唐]玄奘、辯機原著,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7年。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228冊,地理類,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年。
[宋]陳思:《海棠譜》,收於《叢書集成新編》,第四十四冊,花卉,臺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1985年。
[宋]周應:《景定建康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
[元]周致中纂集:《異域志》,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七十八冊,醫家類,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歸莊:《歸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明]張燮:〈海國澄氛記〉,《張燮集》,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明]謝肇淛:《五雜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侯方域著,徐植農、趙玉霞注譯:《侯朝宗文選》,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明〕張岱:《陶庵夢憶》、〔明〕冒辟疆:《影梅菴憶語》、〔清〕蔣坦:《秋燈瑣憶》、〔清〕
  陳裴之:《香畹樓憶語》(合刊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
[明末清初]王夫之著,戴鴻森箋注:《薑齋詩話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明末清初]王夫之:《船山全書》,湖南:嶽麓書社,1992年。
[明末清初]黃宗羲:〈賜姓始末〉,《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五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1958年。
[明末清初]夏琳撰,林大志校注:《閩海紀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明末清初]凌雪:《南天痕》,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清]王士禛著,袁世碩主編:《王士禛全集》,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清]孔尚任著,王季思、蘇寰中、楊德平合註:《桃花扇》,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年。
〔清〕譚獻:《復堂詞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周璽總纂:《彰化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清]施琅:《靖海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十三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8年。
[清]徐鼒:《小腆紀年》,收入《臺灣文獻叢刊》,臺北:臺灣銀行,1977年。
[清]卓爾堪:《遺民詩》,收於《明清史料叢編》,第八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年。
[清]計六奇:《明季北略》,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高拱乾纂修,周元文補刻,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臺灣府志》,臺北:行
  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文化出版,2004年。
[清]周鍾瑄主修,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諸羅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
  委員會、遠流文化出版,2005年。
[清]劉良璧纂輯:《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第四冊,臺北:新興書局,1956年。
[清]吳綺:〈望海潮.金陵懷古〉,收入[清]李調元:《雨村詞話》,卷四,收入唐圭
  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清]和珅、穆彰阿等纂修:《欽定大清一統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
  241冊,地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袁枚著,王英志校點:《袁枚全集》,杭州:江蘇古籍出版社,2015年。 
[清]談遷撰,汪北平點校:《北游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鄂爾泰:《欽定授時通考》,收入《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
  1988年。
[清]趙宏恩:《(乾隆)江南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267冊,地
  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仝卜年撰,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妙復軒評石頭記》,臺北:天一
  出版社,1985年。
[清]鄧狂言:《紅樓夢釋真》,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周春:《閱紅樓夢隨筆》,收錄於一粟編:《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紅樓夢資料
  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丘逢甲:《嶺雲海日樓詩鈔》,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林獻堂著,許雪姬、周婉窈編彙:《灌園先生日記 三:一九三○年》,臺北:中央研究
  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3年。
林獻堂著,許雪姬註解:《灌園先生日記 五:一九三二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
  研究所籌備處,2003年。
林獻堂著,許雪姬、呂紹理編彙:《灌園先生日記 六:一九三三年》,臺北:中央研究
  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3年。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彙:《灌園先生日記 十一:一九三九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
  史研究所,2006年。
林獻堂:《灌園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
洪北江主編,趙爾巽、柯劭忞等編纂:《清史稿》,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連橫:《雅堂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連橫:《臺灣通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連橫:《臺灣詩乘》,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鄭成功傳》,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廣東丘逢甲研究會編:《丘逢甲集》,長沙:岳麓書社,2001年。

.今人專著:
《崇文社文集》,新北市:龍文出版社,2009年。
《鳴鼓集》,彰化:崇文社,1928年。
【英】安德魯.本尼特(Andrew Bennett)、尼古拉.羅伊爾(Nicholas Royle)著,汪正龍、
  李永新譯:《關鍵詞:文學、批評與理論導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年。
【英】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曹寅與康熙》,臺北:時報文化,2012
  年。
【美】司徒琳(Lynn A. Struve)著,李榮慶、郭孟良、卞師軍、魏林譯,嚴壽澂校訂:《南  
  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美】孔飛力(Philip Alden Kuhn)著,陳兼等譯:《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上
  海:三聯書店,1999年。
【美】羅勃C.赫魯伯(Robert C. H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臺北:駱駝出
  版社,1994年。
【美】裔錦聲:《紅樓夢:愛的寓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美】梅爾清(Tobie Meyer-Fong)著,朱修春譯:《清初揚州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
  社,2005年。
【法】高格孚(Stéphane Corcuff):《中華鄰國──臺灣的閾境性》,臺北:允晨文化,2011
  年。
文武:《論語熙解》,臺北:崧燁文化,2019年。
方孝遷:《殖民地台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臺北:巨
  流圖書,2001年。 
方豪:《方豪教授臺灣史論文選集》,臺北:捷幼出版社,1999年。
王克儉:《文學創作心理學》,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夢阮、沈瓶庵著:《紅樓夢索隱》,上海:中華書局,1916年。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時間與記憶的政治學》,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 年。
白先勇:《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臺北:時報文化,2012年。
田曉菲:《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皮述民:《紅樓夢考論集》,臺北:聯經出版,1984年。
朱一玄編:《明清小說資料選編》,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朱淡文:《紅樓夢論源》,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朱嘉雯:《林黛玉的異想世界──紅樓夢論集》,臺北:秀威資訊,2007年。
江海:《悠悠蒼天──荷蘭公主玉殞墾丁記》,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局,2002年。
余宗信編著:《明延平王臺灣海國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吳光:〈行朝錄考〉,《黃宗羲著作彙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從前蘇聯看臺灣與大陸間的關係》,臺北:正
  中書局,1997年。
吳盈靜:《清代臺灣紅學初探》,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呂赫若著,鍾瑞芳譯,陳萬益主編:《呂赫若日記》,新北市:印刻出版社,2005年。
李南衡主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文獻資料選集》,臺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
李貴生:《疏證與析證:清末民初中國文學研究的範式轉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2016年。
李廣柏:《紅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
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98 雅堂先生文集.餘集1》,臺北:文海出版社,
  1982年。
林沛潔:《臺灣文學中的「滿州」想像及再現(1931-1945)》,臺北:秀威資訊,2015年。
卓國浚:《文心雕龍精讀》,臺北:五南圖書,2007年。
周汝昌:《獻芹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周汝昌:《曹雪芹小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0年。
金明求:《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臺北:大安出版社,
  2004年。
俞平伯:《俞平伯全集》,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年。
胡文彬:《冷眼看紅樓》,北京:中國書店,2001年。
胡適:《胡適紅樓夢研究論述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胡適:《胡適紅樓夢研究論述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唐君毅:《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
唐德剛編譯:《胡適口述自傳》,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孫遜:《紅樓夢探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徐半痴編:《曹雪芹與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徐博東,黃志平著:《丘逢甲傳》(增訂本),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涂翠花譯,三澤真美惠校訂,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 雜誌篇》,臺南:
  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翁佳音、黃驗:《解碼臺灣史 1550-1720》,臺北:遠流出版,2017年。
高明士主編,洪麗完、張永楨、李力庸、王昭文著:《臺灣史》,臺北:五南圖書,2010
  年。
秦燕春:《清末民初的晚明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康來新:《石頭渡海──紅樓夢散論》,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康來新總編輯,彭小妍、黃英哲編譯:《劉吶鷗全集.日記集》,臺南:臺南縣文化局,
  2001年。
張明彥:《試探紅樓夢》,彰化:逸詩出版社,1997年。
張炎憲、翁佳音合編:《陋巷清士:王詩琅選集》,新北市:稻鄉出版社,2000年。
張錦池:《紅樓夢考論》,臺北:龍視界,2015年。
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二)》,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0年。
戚嘉林:《台灣史》,臺北:戚嘉林自印,新北市:聯合發行經銷,2017年。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麥田、城邦文化,2000年。
許俊雅、楊洽人編:《楊守愚日記》,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郭玉雯:《紅樓夢學──從脂硯齋到張愛玲》,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郭豫適:《紅樓夢研究小史稿》,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
陳洪:《中國小說理論史》,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
陳正茂、林寶琮、林世宗編著:《新編台灣史》,新北市:新文京開發,2008年。
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臺北:遠流出版,2005年。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1年。
陳斯園:《一代春嬌寂寞︰重讀紅樓》,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年。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新北市:正中書局、流傳文化、墨文堂文化,
  1991年。
湯錦台:《大航海時代的台灣》,臺北:如果出版社,2011年。
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3年。
楊雲萍:《南明研究與臺灣文化》,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3年。
楊念群:《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北京:生活.
  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7年。
葉石濤:《府城瑣憶》,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6年。
葉石濤:《追憶文學歲月》,臺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
葉榮鐘:《臺灣人物群像》,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詩鈔》,臺中:臺灣省政府印刷廠,1970年。
趙國明:《大陸看臺灣歷史》,臺北:崧燁文化,2019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趙園:《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年。
劉夢溪:《紅樓夢與百年中國》,臺北:風雲時代,2007年。
劉廣定:《化外談紅》,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
劉繼保:《紅樓夢評點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歐陽健、曲沐、吳國柱編著:《紅學百年風雲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蔡元培:《石頭記索隱》,香港:太平書局,1963年。
蔡元培:《石頭記索隱》,收於蔡元培等作,龔鵬程導讀:《石頭記索隱》,臺北:金楓出
  版社,1987年。
蔣總統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總統集》,臺北:國防研究院,1963年。
鄧孔昭編:《閩粵移民與臺灣社會歷史發展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
鄧津華(Emma Jinhua Teng)著,楊雅婷譯:《臺灣的想像地理: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
  (1683-1895)》,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年。
蕃芋:《勇渡黑水溝──台灣先民奮鬥開發血淚史》,臺北:臺灣書局,2013年。
蕭鳳嫻:《渡海新傳統──來臺紅學四家論》,臺北:秀威資訊,2008年。
賴橋本:《柳永詞校注》,臺北:黎明文化,1995年。
錢靜方:《紅樓夢考》,轉引自一粟:《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紅樓夢卷》,上冊,卷三,
  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駱芬美:《被誤解的臺灣史──1553~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臺北:時報文化,2013
  年。
駱芬美:《被混淆的臺灣史──1861~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臺北:時報文化,2014
  年。
薛建蓉:《重寫的「詭」跡:日治時期台灣報章雜誌的漢文歷史小說》,臺北:秀威資訊,
  2015年。
謝明陽:《明遺民的莊子定位論題》,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1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上海:上海書店,2004年。
謝奇峰:《圖解台灣神明圖鑑》,臺中:晨星出版,2014年。
韓進廉:《紅學史稿》,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
龔顯宗:《臺灣文學硏究》,臺北:五南圖書,1998年。

.專書論文:
方豪:〈從「紅樓夢」所記西洋物品考故事的背景〉,收入《方豪六十自定稿》,上冊,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頁413-496。
王璦玲:〈導論: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收入黃應貴、王璦玲主編:《空間與文化場域:
  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臺北:國家圖書館,2009年。頁4。
牟宗三講演:〈中國文化大動脈中的終極關心問題〉,《中國文化的省察》,臺北,聯經出
  版,1983年。頁126。
何冠彪:〈論明遺民之出處〉,《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年。頁102-105。
何義麟:〈祝融光顧之後──蘭記書局經營的危機與轉機〉,收入文訊雜誌社編:《記憶
  裡的幽香──嘉義蘭記書局史料論文集》,臺北:文訊雜誌社,2007年。頁242。
余珍珠:〈關於《紅樓夢》的女性主義論述〉,收入鄭振偉編:《女性與文學──女性主
  義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嶺南學院現代中文文學研究中心,1996年。頁
  71-72。
余英時:〈關於《紅摟夢》的作者和思想問題的商榷〉,《海外紅學論集》,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2 年。頁233。
余國藩:〈歷史、虛構與中國敘事文學之閱讀〉,收錄於《余國藩西遊記論集》,臺北:
  聯經出版,1989年。
李孝悌:〈桃花扇底送南朝:斷裂的逸樂〉,《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臺
  北:聯經出版,2008年。頁70。
李辰冬:〈紅樓夢的世界〉,收入呂啟祥、林東海主編:《紅樓夢研究稀見資料滙編》,北
  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頁529。
汪榮祖:〈江南與明亡清興──兼論歷史地緣說〉,收入熊月之、熊秉真主編:《明清以
  來江南社會與文化論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頁1-13。
邱世亮:〈《紅樓夢論》序〉,收錄於蔡元培等作,龔鵬程導讀,《石頭記索隱》,臺北:
  金楓出版社,1998年。頁193。
垂水千惠:〈回敬李香蘭的視線──某位臺灣作家之所見〉,收錄於《帝國裡的「地方文
  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臺北:播種者出版社,2008年。
柯喬文:〈蘭記書局大事年表〉,收入文訊雜誌社編:《記憶裡的幽香──嘉義蘭記書局
  史料論文集》,臺北:文訊雜誌社,2007年。頁51。 
許俊雅:〈知識養成與文學傳播:《黃旺成先生日記》(1912-1924)呈現的閱讀經驗〉,
  收錄於陳惠齡主編:《傳統與現代──第一屆臺灣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萬卷樓圖書,2015年。
郭艷紅:〈崇禎皇帝死地之謎〉,《中國歷史未解之謎》(電子書),臺北:千華駐科技,
  2018年。頁367-370。
陳小沖:〈日據時期臺灣移民問題初探〉,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編著:《日
  據時期臺灣殖民地史學研究》,臺北:崧燁文化,2019年。頁19-31。
陳慶煌:〈陳序(百年紅學允獨步)〉,收於南佳人:《〈紅樓夢〉真相大發現(一)──
  石頭記的真相》,臺北:秀威資訊,2008年。
楊光漢:〈兩次紅學革命的思考〉,收錄於《紅樓夢:一次歷史的輪迴》,雲南:昆明大
  學出版社,1990年。
楊儒賓、鄭毓瑜:〈總論 古典精神的傳燈者:百年來中文學門的發展〉,收於楊儒賓等
 編:《人文百年.化成天下:中華民國百年人文傳承大展(文集)》,新竹:國立清
  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45-56。  
劉淑芬:〈六朝建康城的興盛與沒落〉,《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22
  年。
劉廣定:〈蔡元培《石頭記索隱》補遺──「小說補正史之隙」〉,《化外談紅》,臺北:
  大安出版社,2006年。
蔡孑民:〈石頭記索隱第六版自序〉,收錄於胡適、吳相湘、蔡孑民、李玄伯考證:《紅
  樓夢考證》,臺北:遠東圖書,1985年。頁43-44。

.期刊論文及研討會論文: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晚清儒學對《紅樓夢》的闡釋與張新之批評本〉,《紅
  樓夢研究集刊》第十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頁382。
尤麗雯:〈小姑女神的放逐與招魂──從杜麗娘到林黛玉談家國想像的傳承與演變〉,《清
  華中文學報》第十二期,2014年12月,頁246-247。
王詩琅,〈日據初期的籠絡政策〉,《臺灣文獻》第26卷,頁35-36。
王人恩:〈臺灣杜世杰《紅樓夢考釋》對「清世祖與董小宛的愛情故事說」的承襲〉,《社
  科縱橫》第25卷第12期,2010年12月,頁82-88。
王惠珍〈戰前臺灣知識份子閱讀私史──以臺灣日語作家為中心〉,《臺灣文學學報》,
  2010年第16期,頁33-52。
王德威:〈大義與微言〉,收錄於廖咸浩:《〈紅樓夢〉的補天之恨:國族寓言與遺民情懷》,
  臺北:聯經出版,2017年。頁7。
石文誠:〈荷蘭公主上了岸?一段傳說、歷史與記憶的交錯歷程〉,《臺灣文獻》第60卷
  第2期,2009年6月,頁181-202。
朱嘉雯紀錄:〈葉石濤演講紀錄:「日治時代的臺灣紅樓夢」〉,「《紅樓夢》博覽會 多元
  觀點多元紅學專題演講系列」,臺北:國父紀念館,1998年9月19日。
朱鋒:〈不堪回首話當年〉,《臺北文物》第3卷第3期,1954年12月,頁65-67。
李虹:〈潘重規與《紅樓夢研究專刊》〉,《紅樓夢學刊》,2008年第6輯,頁210。
吳宏一發言:〈世變中的文學世界專輯Ⅳ 「世變中的文學世界」系列座談會之六 世
  變中的通俗與雅道──再思晚明與晚清的文化與社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
  卷第3期,2000年9月,頁13-14。
汪榮祖:〈文筆與史筆──論秦淮風月與南明興亡的書寫與記憶〉,《漢學研究》第29卷
  第1期,2011年3月,頁196。
汪順平:〈臺灣紅學史上索隱派之發展脈絡〉,《紅樓Arirang》第二期,2016年7月,頁
  48-61。
林均珈:〈論孔昭虔《葬花》〉,《東方人文學誌》第9卷第3期,2010年9月,頁193-216。
林素玟:〈不寫之寫──脂批《紅樓夢》「春秋筆法」的書寫策略〉,《文學新編》第15
  期,2012年6月,頁64-66。
林桶法:〈戰後初期到1950年代 臺灣人口移出與移入」,《臺灣學通訊》第103期,2018
  年1月,頁4-7。
林滿紅:〈臺日歷史關係〉,《國史館館訊》第4期,2010年6月,頁3。
胡曉真:〈世變之亟──由中研院文哲所「世變中的文學世界」主題計畫談晚明晚清研
  究〉,《漢學研究通訊》第20卷第2期(總第78期),2001年5月,頁27-34。
徐禎苓訪談,康來新修訂:〈經典旅行來台灣——康來新談《紅樓夢》的在地再生〉,《文
  訊》第370期,2016年8月,頁54。
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新小說》第1卷第1期,1902年。
梅新林:〈《紅樓夢》的“金陵情結”〉,《紅樓夢學刊》,2001年第四輯,頁83-114。
眷秋:〈小說雜評〉,《雅言》,1912年第1期。
郭惠珍、汪順平紀錄:〈臺灣中文學會新書精讀計畫之二十八:廖咸浩《紅樓夢的補天
  之恨:國族寓言與遺民情懷》〉,《臺灣中文學會通訊》第30期,2019年7月,頁
  22-24。
郭豫適:〈索隱派紅學的研究方法及其歷史經驗教訓──評近半個世紀海內外索隱派紅
  學〉,《齊魯學刊》,1999年第3期,頁42-43。
陳俊啟:〈重估梁啟超小說觀及其在小說史上的意義〉,《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2002
  年6月,頁309-338。 
黃節:〈明儒王船山黃梨洲顧亭林從祀孔廟論〉,《國粹學報》第3年第9號,1907年9
  月。
程章燦:〈金陵王氣〉,《古典文學知識》,2002年1、2期,頁144-145。
葉高華:〈外省人的人數、來源與分布〉,《臺灣學通訊》第103期,2018年1月,頁15-17。
廖咸浩:〈警幻與覺迷:《紅樓夢》與清初籠絡政策〉,發表於「海上真真:2013 紅樓夢
  暨明清文學文化國際研討會」,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主辦,2013年10月18-20日。
廖咸浩:〈警幻與覺迷──《紅樓夢》與遺民情懷〉,《漢學研究》第34卷第2期,總號
  第85號,2016年6月,頁187-190。
廖美玉:〈為女性作傳──周法高《柳如是事考》對陳寅恪《柳如是別傳》的召喚與心
  裁〉,《東海中文學報》第28期,2014年12月,頁115。
劉元富:〈從漢族認同角度解析《紅樓夢》〉,《華醫學報》第44期,2016年6月,頁166-179。
潘重規:〈我探索《紅樓夢》的歷程〉,《國文天地》第3期,1985年8月,頁72-79。
顏彥:〈《紅樓夢》與西洋文明──1949之前紅學研究之三〉,《紅樓夢學刊》,2006年第
  六輯,頁293-308。

.報刊文章:
〈蟬琴蛙鼓〉,《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三版,1911年11月31日。
吳敏敦:〈文體論〉,《臺灣日日新報》昭和7.3.28,第11482號。
張梗:〈討論舊小說的改革問題〉,《臺灣民報》二卷十七號,1924年9月11日,頁15。
黃呈聰:〈論普及白話文的新使命〉,原載於《臺灣》第四年第一號,1923年1月1日,
  漢文之部,頁24。
逸濤山人:〈小說蒭言〉,《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五版,1907年1月1日。

.博碩士論文:
王雅珊:《日治時期臺灣的圖書出版流通與閱讀文化──殖民地狀況下的社會文化史考
  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方慈安:《戰後語言轉換時期的翻譯──以〈臺灣新生報〉副刊〈橋〉為例》,臺北: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汪順平:《女遊記──論〈紅樓夢〉的閨閣、海上、詩社》,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
  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林以衡:《東、西文化交錯下的小說生成:日治時期臺灣漢文通俗小說對東亞/西洋小
  說的接受、移植與再造》,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許秦蓁:《重讀臺灣人劉吶鷗(一九○五-一九四○)──歷史與文化的互動考察》,桃
  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郭禎麟:《故鄉不見了?!──現代化下墾丁人的地方認同》,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顏詩珊:《〈紅樓夢〉張新之評語之研究》,新北市: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年。
 
.網頁資料及資料庫:
〈小事典 1月,黃呈聰發表〈論普及白話文的新使命〉於《臺灣》第4年1號。〉,《國
  立台灣文學館》,網址:
http://ikm.nmtl.gov.tw/index.php?option=com_klg&task=ddetail&id=216&Itemid=238。檢索日期:2019年9月1日。
〈廚房及廁所方位〉,《YuSoo》,網址: 
http://www.yusoo.com.tw/mobile.php?dir=Geomantic&web=Geomantic_Knowledge&bbs_id=75,檢索日期:2020年3月13日。
〈謝道隆傳〉,網址:http://www.514200.com/thread-24940-1-1.html。檢索日期:2019年
  9月3日。
CAPITAL.PINK:「李騰嶽」,網址:
  http://capital.pink/%E6%9D%8E%E9%A8%B0%E5%B6%BD_11798889.html。檢索日
  期:2016年8月13日。
王以安:「引夢紅樓」,網址:http://www.balas.idv.tw/,最新修改日期為2015年7月28
  日。但筆者於2019年10月初試圖連結時,此網站已不存。
不食人頭高礦監:《靖海王》,網址:https://www.biquke.com/bq/11/11445/。檢索日期:
  2019年8月25日。
孔識仁:〈兩岸冷對下的大陸民國派台灣行〉,《民報》,網址: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45706f88-db17-4cfa-ac2c-04f9c4427519,並見其附
  錄:〈大陸民國派的民主化理念──以陸、台民主化思想比較作解釋及說明〉。檢索
  日期:2019年10月1日。
石萬濤撰稿:「鄭經」,《臺灣大百科全書》,檢索網址: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500,檢索日期:2020年3月12日。
李慕慧:〈鍾理和的民族意識〉,網址:
  http://teacher.whsh.tc.edu.tw/huanyin/mofa/c/mofa_chungliho_13.htm。檢索日期:2019
  年8月21日。
汪毅夫:〈《紅樓夢》的臺灣評本〉,《臺灣中評網》,網址:
http://www.crntt.tw/doc/1051/2/6/8/105126859.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5126859。檢索日期:2019年8月23日。
柯喬文撰:「臺灣文藝叢誌」,《臺灣文學期刊目錄資料庫》,網址:
  http://dhtlj.nmtl.gov.tw/opencms/journal/Journal001/。檢索日期:2019年8月20日。
高嘉謙撰:「洪棄生」,《臺灣大百科全書》,最後修訂日期:2009年10月28日,網址: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528。檢索日期:2019年8月13日。
崔慈悌:〈百年文壇無可言喻的愛與痛〉,《工商時報》,2011年6月6日。網址: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10606000037-260202?chdtv。檢索日期:
  2019年7月25日。
寂寞一刀:《明朝狠人》,網址:http://www.biqugexs.com/17_17556/。檢索日期:2019年
  8月25日。  
維基百科:「土默熱」,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9F%E9%BB%98%E7%86%B1,檢索日期:
  2019年10月1日。
維基百科:「王香禪」,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9%A6%99%E7%A6%AA。檢索日期:
  2016年8月13日。
維基百科:「告台灣同胞書」,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1%8A%E5%8F%B0%E6%B9%BE%E5%90%8C%E8%83%9E%E4%B9%A6,最後修訂時間:2019年9月4日。檢索日期:2019年9月11日。
維基百科:「溫太保」,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A%AB%E5%A4%AA%E4%BF%9D。檢索日
  期:2019年9月1日。
廖子寧:〈稚光陰〉,「臺灣數位藝術」,刊登日期:2016年11月26日,最後更新日期:
  2017年12月25日。網址:
  https://www.digiarts.org.tw/DigiArts/DataBasePage/1_88650235472118/Chi。檢索日
  期:2019年12月5日。
趙國棟:〈《紅樓夢》原作者不是曹雪芹應是鄭成功之孫鄭克塽〉,《每日頭條》,發表日
  期:2016年1月12日,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y6zkga.html。檢索日期:2019
  年8月30日。
蔡佳潾:〈美人心事──王香禪詩作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鄉土教學資源中心 
  台灣文學討論」,網址:http://blog.ncue.edu.tw/sa_tl/doc/3798,檢索日期:2020年3
  月8日。
饒彥夫:〈帝舜文化之探討〉,網址:http://lib.huse.cn/lzy/news_view.asp?newsid=8418,
  發文時間:2013年6月21日。檢索日期:2019年10月1日。

羅鳳珠:「《紅樓夢》網路教學研究資料中心──細品紅樓──紅樓全文」,網址:
  http://cls.lib.ntu.edu.tw/HLM/read/TEXT/TEXT.ASP。最近一次檢索日期:2019年9
  月22日。
資料庫:「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網址:
http://stfj.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570707501215。檢索日期:2016年8月13日。

.外文文獻:
Sebastian Hsien-hao Liao(廖咸浩), “Becoming Cyborgian: Postmodernism and Na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Taiwan,” in Postmodernism and China, ed. Arif Dirlik and Xudong
  Zhang,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October 2000. pp. 175-202.  


指導教授 康來新(Lai-Shin Kang) 審核日期 2020-3-1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