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7427016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6 、訪客IP:3.143.244.83
姓名 林楷文(Kai-Wun L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論文名稱 領導行為影響團隊凝聚力之後設分析與文獻探討
相關論文
★ 傳統食品業之轉型與品質升級策略探討-以P公司為例★ 航空器維修訓練調整策略探討-以C公司為例
★ 企業社會責任ヽ內控內稽制度措施的探討-以T銀行為例★ 主管管理職能評鑑與驗證-以A公司為例
★ 人力資源部門客戶服務代表角色與功能探討-以某科技公司為例★ E公司員工品格教育與工作投入、工作壓力、員工幸福感關係之研究,知覺組織支持之中介效果
★ 工作要求、工作控制與工作生活平衡關係之研究:以主管家庭支持行為為調節變項★ 如何打造正向的企業志工參與環境-以國內大型電子製造業為例
★ 如何塑造良好的企業志工投入與推薦-以國內大型電子製造業為例★ 組織自尊、學習目標導向及尋求回饋行為對於員工自我學習之影響
★ 家長式領導與組織認同感之關聯性研究-以信任主管為調節變項★ 影響在臺產業外籍移工的生活與工作適應程度: 從組織及勞工本身之變數探討
★ 尋求更好的解決之道!以正向觀點探討企業進用身心障礙者之問題-以M公司身障進用經驗為例★ 營業額意圖:組織和個人因素的影響以及企業家意圖在越南語境中的中介作用
★ 如何提升外派人員效能?知覺組織支持與配偶家庭支持對外派人員組織認同、工作投入、工作壓力之影響─以主管家庭支持行為為調節★ 育嬰的代價?影響育嬰留職停薪復職後個人績效及勞動條件變更之因素分析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領導行為影響團隊凝聚力之後設分析與文獻探討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以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所蒐集自1997年迄今有關於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透過後設分析研究方法來了解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整體相關研究之特性。
本研究將領導行為區分為教練式領導行為、家長式領導行為以及轉換型領導行為。教練式領導行為包含有訓練與指導行為、獎勵行為、關懷行為、專制行為與民主行為;家長式領導行為包含有才德領導、威權領導以及仁慈領導;轉換型領導行為則包含魅力影響、激發鼓舞、智識啟發與個人關懷,以這12種領導方式分別與團隊凝聚力進行後設分析。本研究團隊凝聚力著重在團隊適應、團隊合作、人際吸引、人際親和以及總體團隊凝聚力。
最終以80篇文獻,樣本總數24659筆資料進行後設分析,來探討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訓練與指導行為、獎勵行為、關懷行為、民主行為、專制行為、才德領導、威權領導、仁慈領導、魅力影響、激發鼓舞、智識啟發以及個人關懷對於團隊凝聚力皆呈顯著正相關。表示領導者越展現上述12種的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會因此而提升。
本篇研究主要蒐集國內文獻為主,也會受到研究之樣本特性影響而有所限制,能透過教育訓練、知識管理、經驗傳承、特質篩選等方式來培養與提升領導者展現上述的領導行為,藉而增強團隊凝聚力。


關鍵字: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後設分析
摘要(英)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Group Cohesiveness:
A Meta-Analysis and Literature Review
Abstract

The study uses mata-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group cohesiveness. The literatures which are related to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group cohesiveness have been collected from 1997 to present by 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in Taiwan.

The study distinguishes leadership behaviors into coaching leadership,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an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Coaching leadership is included training and instruction, positive feedback, social support, democratic and autocratic.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is included moral leadership, authoritarian leadership and benevolent leadership.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is included charisma, inspiration, intellectual stimulation and individualized consideration. Group cohesiveness is included group integration-task, group integration-social, individual attractions to the group-task and individual attractions to the group-social.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all of leadership behaviors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group cohesiveness.

The study mainly collects domestic literature and is also limited by the sample of the research. Trough train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experience sharing and trait selection to cultivate and enhance leaders to show the above-mentioned leadership behavior, which can enhance group cohesiveness.

Keywords: leadership behavior, group cohesiveness, meta-analysis.
關鍵字(中) ★ 領導行為
★ 團隊凝聚力
★ 後設分析
關鍵字(英) ★ leadership behavior
★ group cohesiveness
★ meta-analysis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團隊凝聚力 5
第二節 領導行為:教練式領導行為 8
第三節 領導行為:家長式領導行為 13
第四節 領導行為:轉換型領導行為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8
第二節 研究文獻範圍及搜尋 19
第三節 研究文獻篩選標準 20
第四節 變項之編碼 21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22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結果 26
第一節 樣本特性 27
第二節 分析與結果 34
第三節 本研究假設之分析結果彙整 6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5
第一節 研究意涵與管理意涵 6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建議 72
參考文獻 74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本研究納入後設分析之參考文獻,皆以星號(*)標示。
中文文獻

*方慎思(2009)。2008年亞洲盃巧固球代表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及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加微(1990)。行為科學。台北:五南圖 書出版社。
*王玉惠(2015)。家長式領導與差序式領導對團隊效能之影響-以團隊凝聚力為中介變項。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王怡然(2008)。國民小學教練家長式領導與團隊凝聚力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新北市。
*王明如(2008)。大專排球特優級選手之家長式領導、團隊凝聚力與團隊滿意度相關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王俊明(2005)。教練領導行為量表編製暨運動情境領導理論之驗證,臺灣運動心理學報,7,1-18。
*朱桂芳(2009)。臺北縣國小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行政人員團隊凝聚力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江小梅(2011)。HBL甲級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及成績表現之關係研究。聖約翰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吳佩旻(2020年2月)。2020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出爐:成大再度奪冠!大學生有「這能力」最吃香。Cheers雜誌。取自https://www.cheers.com.tw/career/article/5096194?page=2。
*吳佩茹(2017)。大專運動員家長式教練領導行為與角色模糊知覺對團隊凝聚力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臺南市。
吳清山(1991)。學校行政,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林天祐(1998)。轉型領導。教育資料,24,63。
吳靜吉、林合懋(1998)。轉型領導量表與交易領導量表的的建立。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5 (2),57-88。
*呂寶澎(2009)。全國中等學校桌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伯尹(2010)。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以新竹地區大專院校男子籃球隊為例。明新科技大學服務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縣。
李宛柔、林怡君、于耀華、賴玉玲(2009)。後設分析之介紹。牙醫學雜誌,29(2),63-68。
*李松宜(2010)。高中職羽球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桃園市。
李茂能(2015)。傳統整合分析理論與實務:ESS&EXCEL。臺北市:五南。
*李理(2007)。空軍專業E工廠主管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影響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李雲翔(2010)。SBL球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李霖(2016)。臺北市運動中心領導型態與組織氣氛對團隊凝聚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沈盈宏(2010)。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以台南縣國小籃球選手為例。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市。
周俊三(2003)。台灣與大陸籃球選手知覺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2,602-610。
*周彥真(2015)。高中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周昭吟(2010)。女子甲組足球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周頌宜(2020年1月)。讓一群人變一個團隊!高效團隊默默在做的 3 件事,6 張圖帶你了解。經理人雜誌,180。取自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books/view/59077。
*林幸生(2013)。教練領導行為、組織認同、心流體驗對團隊凝聚力影響之研究-以嘉義縣高、國中行進管樂隊為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碩博士班碩士論文,嘉義縣。
*林旺春(2007)。台灣地區高中職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市。
*林芳源(2009)。羽球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中市。
*林博文(2006)。我國青少年划船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與選手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巿。
林澤民、蔡玉卿(2012)。高中足球運動代表隊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2),58-68。
*林薘興(2010)。台灣地區高男足球隊教練領導模式與團隊凝聚力研究。佛光大學未來學系碩士論文,宜蘭縣。
*邱得全(2009)。臺北縣國小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巿。
*邱翊瑋(2014)。全國國中桌球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侯雯孆(2017)。田徑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以參加2016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選手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凃威良(2018)。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以嘉義市國小棒球隊為例。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
*施千媚(2007)。家長式領導、團隊凝聚力與團隊表現關聯性之研究-工作任務相依性之調節效果。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洪光遠 (譯)(1992)。組織領導 (原作者:Yuki, G.A.)。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洪佳芬 (2007)。國中足球隊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與選手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洪美麗(2010)。足球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中市。
*洪偉文(2015)。新北市國民小學田徑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相關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胡瑗真(2013)。國小巧固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范國興(2012)。臺北市國小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競技運動訓練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留聖傑(2010)。全國高中排球校隊教練家長式領導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臺北巿。
*高靖捷(2015)。轉型領導與信任教練對團隊凝聚力的影響。國立體育大學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張文財(2003)。國小籃球隊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與成績表現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張永文(2008)。國中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相關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張景星(2005)。海峽兩岸大學手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張琪(2008)。領導型態、組織氣氛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以臺北縣政府體育處體育志工隊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巿。
*張麗卿(2007)。我國女子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莊文賢(2008)。領導型態、團隊凝聚力、集體效能、組織公正與智慧資本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國際造船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許君立(2011)。臺中市國小籃球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許閔毓(2007)。台北縣國小足球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郭添財(2004)。國小桌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人碩(2015)。轉換型領導、心理資本與團隊凝聚力對留任意願影響-以南部某兵科訓練指揮部志願役士官兵為例。南臺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南市。
*陳于倩(2015)。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及運動自信心之影響---以國小柔道選手為例。大葉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陳文益(2014)。新北市國小田徑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玉娟(1995)。臺灣地區游泳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成績表現及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學位論文,臺北市。
*陳怡君(2014)。國小躲避球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體育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市。
*陳俞銓(2016)。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小學棒球隊為例。國立屏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陳建彰(2006)。大學校院甲組桌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與成績表現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陳彥臻(2015)。國中籃球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中乙組籃球校隊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昭伶(2016)。新北市國小田徑校隊選手知覺教練轉型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體育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景濬(2009)。教練領導行為對選手訓練滿意度及團隊凝聚力之影響-以彰化縣國小軟式少棒隊為例。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彰化縣。
*陳鼎華(2006)。臺灣地區國中甲級籃球隊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巿。
*陳學偉(2010)。國小樂樂棒球運動員知覺教練領導行為、領導信任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彰化縣。
陳龍弘、蔡英美(2005)。華人家長式領導、運動員情緒感受與運動員競技倦怠之關係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2),101-111。
*陳龍笙(2013)。臺灣地區國小手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巿。
*陳寶億(2004)。大專橄欖球代表隊球員對教練領導行為認知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彭建都(2009)。國中橄欖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花蓮縣。
*曾冠萍(2012)。樂樂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與成績表現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曾建興、林彥伯(2008)。家長式領導行為對大學棒球運動員運動倦怠之影響。北體學報,16,26-37。
*曾繼輝(2018)。高雄市夜市業主領導行為與攤商團隊凝聚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游宗曄(2017)。新北市國民小學游泳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相關之研究。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黃永志(2015)。軟式網球中學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及選手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
*黃邦仁(2014)。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田徑選手對教練領導行為、 運動動機與團隊凝聚力的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黃金柱(1990)。國家級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之調查。宏學。台北。
*黃俊憲(2014)。新北市國小樂樂棒球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性研究。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國豪(2015)。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相關之研究-以屏東縣國小躲避飛盤選手為例。大仁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黃祥勛(2016)。領導類型與激勵因素對團隊凝聚力之影響-以海外華裔青年臺灣觀摩團為例。修平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管理與發展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市。
*黃瑋諄(2017)。臺北市國小籃球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性研究。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義翔、聶喬齡(2015)。教練-選手關係在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關係間的中介角色。大專體育學刊,17(2),203-219。
楊志鴻、廖妤珮、黃娟娟(2010)。國中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排球教練科學,15,15-21。
*楊琬琳(2017)。大專院校桌球運動員家長式領導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以同儕關係為中介角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詹宗保(2010)。我國高級中學手球選手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褚慶祥(2007)。轉換型領導、團隊凝聚力、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研究-以研發人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市。
劉俊志(2011)。臺北市國小羽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學位論文,臺北市。
*劉建成(2009)。不同學業成就足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以宜蘭縣國小為例。佛光大學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宜蘭縣。
*劉時毓(2018)。基隆市國中籃球選手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關係之研究。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基隆市。
*劉棟材(2015)。中等學校手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劉雅燕(2007)。國中手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劉筠珵(2009)。花東地區國小足球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體育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東縣。
樊景立、鄭伯壎(2000)。家長式領導:一項文化觀點的分析。本土心理學研究期刊,13,127-180。
*蔡明翰(2009)。國小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蔡英美(2006)。家長式領導、情緒感受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2),347-358。
*蔡惠娥(2015)。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社會支持與運動自信心之相關研究-以嘉義縣國、高中職田徑選手為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管理科學碩博士班碩士論文,嘉義縣。
鄧正中(2015)。國中男女羽球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的比較研究。屏東大學體育,1,109-135。
鄧正中、許惠英、洪建智(2014)。國中羽球選手知覺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的相關研究。淡江體育學刊,17,12-27。
*鄭汝敏(2018)。高中職跆拳道參與者之教練領導行為、 團隊凝聚力、運動自信心對持續參與意願之影響。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彰化縣。
鄭伯壎 (1993)。家長權威價值與領導行為之關係探討,臺北: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鄭伯壎、謝佩鴛、周麗芳 (2002)。校長領導作風、上下關係品質及教師角色外行為:轉型式與家長式領導的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17,105-161。
*鄭孝存(2008)。臺北市國小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鄭志富(1995)。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台灣師大體育研究復刊號,1,75-90。
鄭志富(1997)。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中華體育季刊,11(1),22-31。
鄭志富(1997)。運動領導量表(中文版)之編製。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45-47。
*鄭宗晏(2006)。臺北市國小田徑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鄭敏雄、劉一民(1991)。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研究-以參加 79 學年度大專男子排球國手選拔賽之球隊為例。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八十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報告書。台北: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235-252。
*盧育聖(2015)。高雄市國小田徑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盧瑞陽(1993)。組織行為-管理心理學導向。台北:華泰書局。
賴世堤(2001)。我國籃球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學位論文,桃園市。
薛慧玲、謝志君(2001)。論運動教練哲學之重要性。大專體育,54,66-70。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二版)。台北:高等教育圖書出版公司。
謝進昌、陳敏瑜(2011)。國內教育,心理後設分析研究出版偏誤檢定之實徵分析。測驗學刊,58(2),391-422。
*簡家俊(2010)。臺灣角力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市。
Cheers雜誌(2019年2月)2019企業最愛大學生:誰連3年擊敗台大?企業給新鮮人起薪欠競爭力、8成畢業生首份工作做不滿2年。Cheers雜誌。取自https://www.cheers.com.tw/career/article/5094088。
*羅佳偉(2018)。全國卡巴迪選手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蘇英芳、黃賀(2006)。魅力領導、家長式領導、德性領導與領導效應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14,939-968。

英文文獻

Altman, S., Valenzi, E., & Hodgetts, R. M. (2013).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heory and practice. Elsevier.
Antonuccio, D. O., Davis, C., Lewinsohn, P. M. & Breckenridge, J.S.(1987). Therapist variable related to cohesiveness in a group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Small Group Behavior, 18(4), 557-564.
Barling, J., Weber, T., & Kelloway, E. K. (1996). Effects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raining on attitudinal and financial outcomes: A field experi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1(6), 827-832.
Barrick, M. R., Bradley, B. H., Kristof-Brown, A. L., & Colbert, A. E. (2007).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interdependence: Implications for real teams and working group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0(3), 544-557.
Bass, B. M. & Avolio, B. J. (1990).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development : Manual for the multifactor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Bass, B. M., & Stogdill, R. M. (1990). Bass & stodgill′s handbook of leadership: Theory, research & managerial applications. Free Press.
Bass, B.M., (1985).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 N.Y.:Free
Bird,A.M.(1977). Development of a model for predicting team performance. Research Quality, 48(1), 24-32.
Bollen, K. A., & Hoyle, R. H. (1990). Perceived cohesion: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 Social Forces, 69(2), 479-504.
Bono, J. E., & Judge, T. A. (2003). Self-concordance at work: 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motivational effects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0(5), 554-571.
Burns, J. M.(1978). Leadership.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Carron, A. V. (1982). 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s: Interpre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4(2),123–138.
Carron, A. V., Widmeyer, W. N., & Brawley, L. R. (1985).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cohesion in sport teams: The 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7(3), 244-266.
Carron, A. V., & Chelladurai, P. (1981). The dynamics of group cohesionin sport.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3(2),123-139.
Chelladurai, P., & Saleh, S. D. (1980). Dimensions of leader behavior in sports: Development of a leadership scale.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1), 34-45.
Chen, C. H. V., Tang, Y. Y., & Wang, S. J. (2009). Interdependenc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Exploring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group cohesion in multilevel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43(6), 625-640.
Cohen, J. (2013).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Conger, J. A., & Kanungo, R. N. (1998). Charismatic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Sage Publications.
Cota, A. A., Stewart Longman, R., Evans, C. R., Dion, K. L., & Kilik, L. (1995). Using and misusing factor analysis to explore group cohesio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1(2), 308-316.
Daft, R. L. (1999).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Harcourt College Pub.
DeCoster, J., & Claypool, H. M. (2004). A meta-analysis of priming effects on impression formation supporting a general model of informational bias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8(1), 2-27.
DuBrin, A. J. (2015). Leadership: Research findings, practice, and skills. Nelson Education.
Dwyer, J. & Fischer, D. G. (1988).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coaches’ version of leadership for sport.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67(3), 795-798.
Dwyer, J. M., & Fisher, D. G. (1990). Wrestlers perceptions of coaches leadership as predictors of satisfaction with leadership.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71(2), 511-517.
Ellis, P. D. (2010). The essential guide to effect sizes: Statistical power, meta-analysi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arh, J. L., & Cheng, B. S. (2000). A cultural analysis of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in Chinese organizations. In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 84-127.
Fellows, R., Liu, A., & Fong, C. M. (2003). Leadership style and power relations in quantity surveying in Hong Ko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21(8), 809-818.
George, T. R., & Feltz, D. L. (1995). Motivation in sport from a collective efficacy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6(1), 98-116.
Glass, G. V. (1976). Primary, secondary, and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Educational Researcher, 5(10), 3-8.
Halpin, A. W., & Winer, B. J. (1957). A factorial study of the leader behavior descriptions. Leader behavior: Its description and measurement, 39-51.
Horne, T., & Carron, A. V. (1985). Compatibility in coach-athlet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7(2), 137-149.
Hoyt, C. L., & Blascovich, J. (2003). Transformational and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in virtual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s. Small Group Research, 34(6), 678-715.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87).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Prentice-Hall, Inc.
Kim, H. D., & Cruz, A. B. (2016). The influence of coaches’ leadership styles on athletes’ satisfaction and team cohesion: A meta-analytic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 Coaching, 11(6), 900-909.
LeUnes, A. D., & Nation, J. R. (1989). Sport Psychology Chicago.
Lewis, K. M. (2000). When leaders display emotion: How followers respond to negative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male and female leader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1(2), 221−234.
Littlepage, G. E., Cowart, L., & Kerr, B. (1989). Relationships between group environment scales and group performance and cohesion. Small Group Behavior, 20(1), 50-61.
Martens,R.,&Peterson,J.(1971). Group cohesiveness as a determination of success and member satisfaction in team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Reveiew of Sport Sociology, 6(1), 49-61.
McMillin, C. J. (1991). The relationship of athlete self-perceptions and athlete perceptions of leader behaviors to athlete satisfaction.
Medley, F., & Larochelle, D. R. (1995).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job satisfaction. Nursing Management, 26(9), 64JJ.
Mullen, B. & Copper, C. (1994). The relations between group cohesiveness and performance: An integr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5(2), 210-227.
Northouse, P. G. (2018).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Sage publications.
Odumeru, J. A., & Ogbonna, I. G. (2013). Transformational vs.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theories: Evidence in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Research, 2(2), 355-361.
Oliver, S., & Kandadi, K. R. (2006). How to develop knowledge culture in organizations? A multiple case study of large distributed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10(4),.6-24.
Rajbhandari, M. M. S., & Rajbhandari, S. (2015). Leadership maintenance: Filling the gap for leadership competences.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Reviews, 10(21), 2777-2788.
Roach, G. F., & Behling, O. (1984). Leaders and managers: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rs on managerial behavior and leadership. Elsevier.
Robbins, S. P., Bergman, R. B., Stagg, I. D., & Coulter, M. (2002). Foundations of management. Pearson Australia Group.
Robbins, S. P., Coulter, M., & Langton, N. (2007). Fundamentals of management. Pearson Prentice Hall.
Ruder, M. K., & Gill, D. L. (1982). Immediate effects of win-loss on perceptions of cohesion in intramural and intercollegiate volleyball weam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4(3), 227-234.
Schriesheim, J. F. (1980). The social context of leader–subordinate relation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group cohesivenes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5(2), 183-194.
Shamir, B., House, R. J., & Arthur, M. B. (1993). The motivational effects of charismatic leadership: A self-concept based theory. Organizational Science, 4(4), 557-594.
Tushman, M. L., Nadler, D. A. (1986). 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8(3), 74–92.
Unger, J. M., Rauch, A., Frese, M., & Rosenbusch, N. (2011). Human capital and entrepreneurial success: A meta-analytical review.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6(3), 341-358.
Vincer, D. J., & Loughead, T. M. (2010).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thlete leadership behaviors and cohesion in team sport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4(4), 448-467.
Wang, G., Oh, I. S., Courtright, S. H., & Colbert, A. E. (2011).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across criteria and levels: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25 years of research. Group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36(2), 223-270.
Warrilow, S. (2012).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 The 4 key components in leading change & managing chang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3), 101-104.
Weihrich, H., & Cannice, M. V. (2010). Management. Tata McGraw-Hill Education.
Westre, K. R., & Weiss, M. R. (199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coaching behaviors and group cohesion in high school football team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5(1), 41-54.
Westwood, R. I. (1992). Headship and leadership.
Wofford, J. C., Goodwin, V. L., & Whittington, J. L. (1998). A field study of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ransformational and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9(1), 55-84.
Wren, J. T. (1995). The leader’s companion: Insights on leadership through the ages.
Yalom, I. D. (1995).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p psychotherapy. Basic Books (AZ).
Yukl, G. (1989). Managerial leadership: A re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15(2), 251-289.
Yukl, G. (2013).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Harlow: Pearson Education.
指導教授 王群孝(Chun-Hsiao Wang) 審核日期 2020-7-2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