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5121009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0 、訪客IP:18.118.120.109
姓名 阮心姿(Juan Hsin-Tz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惲日初對劉蕺山思想之詮釋研究
相關論文
★ 劉備與諸葛亮管理蜀漢之研究★ 焦循《左傳》杜注研究
★ 項安世《易》學研究★ 焦竑一貫之學研究
★ 王陽明「心外無物」的思想探賾★ 楊伯峻《論語譯注》義理研究
★ 程廷祚《易》學思想研究★ 《論康有為經世儒學的理論基礎與孔門傳承重構》
★ 郭雍《易》學研究★ 王又樸《 史記七篇讀法》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研究對象為蕺山學派弟子惲日初,研究材料包括蕺山著作、惲日初《劉子節要》及其零散文集,目的是分析蕺山思想的傳承差異,進而對蕺山的思想內涵有更完整真實的認識與公允的評判。
經研究歸納,惲日初的師學詮釋側重在其貴踐履的精神,是以格外重視蕺山慎獨學的發揮,論述慎獨時從實踐方向去理解,惲氏認為蕺山言人內在而超越的本體必須要從日用倫常的行踐體證、彰顯。惲日初把握這條脈絡,將他所認知的蕺山學術寫入《劉子節要》,此書的特點在於論蕺山之學的工夫踐履而非哲學理論的發揮,目的在於傳達與凸顯蕺山注重實踐歷程的學術精神。
惲日初與黃梨洲兩人的爭議可謂清初蕺山學派論爭的代表之一,過去蕺山後學對於師學認定有王學、朱學之爭,此二人對於蕺山誠意慎獨之學的理解差距也顯露了蕺山思想在心學、理學之間歸屬尚難以定論的問題,梨洲無庸置疑將蕺山定位在上承陽明的心學系統中,而惲日初由於關注在蕺山學術的實踐,不在詮釋中明確的判定蕺山屬於哪一個思想型態歸屬,認為師學對於朱、王都有學術承繼與發展。透過對惲日初的研究,見出從實踐層面理解與評價蕺山之學,可以增加學界對於目前所認知蕺山思想有不同角度的見解,一方面,也有助於明清之際蕺山學派傳承及時代學風的轉移擁有更多認識。
摘要(英) The research was to study Yun Ri-chu(惲日初,1601-1678), the disciple of Ji-shan(劉蕺山,1578-1645) School, as well as to explore the literatures of Ji-shan School, “Categorized selections of works of Liu Zong-zhou” by Yun Ri-chu, and few selections of his work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mong lineages of Ji-shan School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wholeness and truth of Ji-shan School with better comprehensiveness and fair judgement.
After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found that Yun Ri-chu focused on the spirit of actual practice and the emphasis on Self-Discipline (Shen Du) of Ji-shan. It was stated that one had to understand Self-Discipl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It was believed by Yun that one should manifest and practice the philosophy of “as inner so transcendent” in daily lives. Yun followed this path and wrote down his understanding about Ji-shan School into “Categorized selections of works of Liu Zong-zhou”. The feature of this book was the aim of practicing philosophy of Ji-shan School instead of expanding the theory so as to emphasize as well as express the spirit of practice of Ji-shan.
Besides,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d about the dispute between Yun Ri-chu and Huang Zong-xi(黃宗羲,1610-1695) over the lineages. It was acknowledged by the successors of Ji-shan that there was a lineage battle between Wang Yang-ming’s(王陽明,1472-1529) and Chu Xi’s(朱熹,1130-1200).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Self-Discipline by Wang and Chu had shown that it was difficult to decide whether Ji-shan School followed the lineage of philosophy of mind or that of neo-confucianism. Huang Zong-xi focused Ji-shan School on Wang’s philosophy of mind. Instead, Yun Ri-chu did not accurately decide the lineage of Ji-shan because he focused greatly on the practical side of it. Moreover, Yun believed that the school and lineage had been contributed by both Chu and Wang. After the research on Yun Ri-chu, it was hoped that scholars could gain new understanding and opinions about Ji-shan. The author wished to provide explanation of Ji-shan philosophy from another angle. Furthermore, it was expected to help scholars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Ji-shan School from Mi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and to acquire the knowledge about how it was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school of philosophy.
關鍵字(中) ★ 劉宗周
★ 惲日初
★ 劉子節要
★ 蕺山學派
★ 慎獨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評述 - 5 -
一、惲日初的研究 - 5 -
二、劉蕺山的研究 - 7 -
三、黃梨洲的研究 - 17 -
四、其他蕺山後學研究 - 23 -
第三節 研究進路與預期研究成果 - 26 -
第二章 惲日初的思想背景與《劉子節要》成書 - 29 -
第一節 治學歷程 - 29 -
一、早年從學經歷 - 29 -
二、師承蕺山的過程 - 32 -
第二節 《劉子節要》的成書過程 - 35 -
第三節 小結 - 47 -
第三章 對蕺山思想的理解與詮釋 - 50 -
第一節 《劉子節要》之目的與特色 - 51 -
第二節 對師學思想的承繼 - 59 -
第三節 對蕺山哲學實踐的研究 - 88 -
第四節 小結 - 100 -
第四章 與同門對師學的論爭 - 102 -
第一節 與黃梨洲的爭議始末 - 103 -
第二節 同門對蕺山學的理解比較 - 109 -
第三節 論蕺山兼採朱學、王學 - 127 -
第四節 小結 - 134 -
第五章 結論 - 137 -
第一節 研究成果陳述 - 137 -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展望 - 144 -
參 考 文 獻 - 146 -
壹、劉宗周著作及蕺山學相關著作 - 146 -
貳、儒學思想文獻及相關著作 - 148 -
參、 史類文獻及相關著作 - 151 -
肆、其他相關論著 - 152 -
參考文獻 一、 專書論著
(一) 古籍(依年代排序)
〔宋〕周敦頤著,陳克明點較:《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張載著,章錫琛點校 :《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程頤、程顥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朱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10年。
〔宋〕朱熹著,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宋〕朱熹,呂祖謙編,〔宋〕葉采注,〔清〕茅星來等注,程水龍整理:《近思錄》,上海:上海古籍,2016年。
〔宋〕陳淳著,熊國禎、高流水點校:《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葉采集解,程水龍校注:《近思錄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宋〕趙順孫疏,黃坤整理:《大學纂疏》《中庸纂疏》,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明〕王守仁著,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杭州:浙江古籍,2010年。
〔明〕劉宗周:《劉子全書及遺編》,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
〔明〕劉宗周著,吳光主編:《劉宗周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惲日初著;林勝彩點校;鍾彩鈞校訂:《劉子節要附惲日初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5年。
〔清〕黃宗羲著,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黃宗羲著,沈芝盈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黃宗羲:《黃宗羲全集》,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清〕黃宗羲著,陳乃乾編:《黃梨洲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黃宗羲、顧炎武等:《南明史料》,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清〕葉紹袁、汪楫等:《崇禎紀聞錄,崇禎長編,崇禎實錄》,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清〕陳確:《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惲敬著,沈雲龍主編:《大雲山房文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
〔清〕全祖望著,詹海雲校注:《鮚埼亭集》,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
〔淸〕黃炳垕;王政堯點校:《黃宗羲年譜》,北京市:中華書局,1993年。
〔清〕錢儀吉著,靳斯點校:《碑傳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國史館編,王鍾漢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高廷珍等輯:《東林書院志》,臺北:廣文書局,1965年。
〔清〕張惟驤:《清代毘陵名人小傳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二) 今人論著(依照姓氏筆劃順序)
中國思想研究委員會編,段昌國等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王天有:《晚明東林黨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王汝南,楊陸榮纂輯:《通鑑輯覽明季編年,續補明紀編年,三藩紀事本末》,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古清美:《黃梨洲之生平及其學術思想》,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78年。
古清美:《慧菴論學集》,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古清美:《顧涇陽、高景逸思想之比較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二),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
牟宗三:《牟宗三全集》,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學生書局,2011年。
何宗美:《明代文人結社與文學流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何俊、尹曉寧:《劉宗周與蕺山學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何炳棣 :《明清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
吳光:《黃宗羲與清代浙東學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吳光主編:《黃宗羲與明清思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吳孟謙:《融貫與批判:管東溟的思想及其時代》,臺北:允晨文化,2017年。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李振綱:《證人之境:劉宗周哲學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孟淑慧:《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臺北:臺灣大學初版委員會,2003年。
紀玲妹:《清代毗陵詩派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胡元玲:《劉宗周慎獨之學闡微》,臺北:學生書局,200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學生書局,2004年。
唐君毅:《哲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
高海波:《慎獨與誠意:劉蕺山哲學思想研究》,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
國史館清史稿校註審查委員會:《清史稿校註》,台北:國史館,1986-1991年。
張永剛:《東林黨議與晚明文學活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張高評:《黃梨洲及其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張麗珠:《清代的義理學轉型》,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梁濤,斯雲龍編:《出土文獻與君子慎獨——慎獨問題討論集》,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年。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允晨文化出版,2010年。
陳暢:《自然與政教:劉宗周慎獨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陳榮捷:《近思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1992年。
程水龍:《《近思錄》版本與傳播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黃敏浩:《劉宗周及其慎獨哲學》,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
楊祖漢、楊自平主編:《黃宗羲與明末清初學術》,桃園: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詹海雲:《陳乾初大學辨研究——兼論其在明末清初學術史上的意義》,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
劉玉才:《清代書院與學術變遷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劉述先:《黃宗羲心學的定位》,臺北:允晨文化出版,1986年。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9年。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
鍾彩鈞:《明代程朱理學的演變》,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8年。
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8年。
(三) 翻譯書目
〔日〕小野和子著,李慶、張榮媚譯:《明紀黨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二、 研究論文
(一) 博碩士論文(依照姓氏筆劃順序)
1. 博士論文
李慧琪:《劉蕺山的氣論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陳儀:《王塘南思想研究——明代中晚期良知學之一種發展路向》,國立中央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
陳憲中:《儒家式的圓教:劉蕺山的氣論思想》,國立中央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
楊自平:《吳澄之《易經》解釋與易學觀》,國立中央大學,博士論文,2000年。
2. 碩士論文
楊自平:《邁向梨洲歷史性儒學之建立——環繞梨洲學的理解與詮釋》,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1995年。
戴秉宏:《氣質、理義、慎獨:孫慎行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二) 期刊論文(依照姓氏筆劃順序)
尤淑君〈評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東林党と復社》〉,《明代研究》,11期,175-183頁,2008年。
王汎森:〈清初思想趨向與《劉子節要》--兼論清初蕺山學派的分裂〉,《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本,417-448頁,1997年。
甲凱:〈劉蕺山的慎獨之學〉,《中央月刊》,5卷(5),頁153-156,1974年。
宋鵬飛:〈先秦至漢「慎獨」觀念的發展--兼論郭店楚簡《五行》「慎獨」的解釋〉,《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3期,1-20頁,2008年。
李立明:〈從劉宗周到黃宗羲——明末清初浙東學術的傳衍及其對學術思想史的影響〉,《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8卷(1),2016年。
李明輝:〈劉蕺山對朱子的理氣論批判〉,《漢學研究》,19卷(2),1-32頁,2001年。
周思成:〈黃宗羲學術道路演進與劉宗周及清初蕺山學派之關係考辨〉,《新亞論叢》,9期,121-125頁,2007年。
高海波:〈經典與詮釋:劉宗周《中庸》慎獨思想研究〉,《哲學門》,12卷(2),71-98頁,2011年。
張天傑:〈黃宗羲對劉宗周學術的繼承及其師門護持之功〉,《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4卷(5),110-118頁,2014年。
張立文:〈劉宗周慎獨誠意的修己之學〉,《儒學評論》,8期,1-25頁,2012年。
陳佳銘:〈從劉蕺山的經典詮釋論其思想型態之歸屬〉,《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28期,181-238頁,2012年。
陳暢:〈劉宗周中晚年思想轉變及其哲學意義--兼論劉宗周思想發展之分期〉,《人文論叢》,2009年卷, 309-329頁,2010年。
陳榮灼:〈論唐君毅與牟宗三對劉蕺山之解釋〉,《鵝湖學誌》,43期,2009年。
楊祖漢:〈黃梨洲對劉蕺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收錄於《黃宗羲與明末清初學術》,桃園: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雷靜:〈從〝理一分殊〞、〝萬物一體〞到〝一統於萬〞:劉蕺山融匯朱、王的本體論探析〉,《中國哲學史》,4期,114-120頁,2010年。
潘朝陽:〈《近思錄》從傳統到現代的文化意識〉,《鵝湖月刊》,41期(8),57-62頁,2016年。
戴璉璋:〈儒家慎獨說的解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3期, 211-234頁,2003年。
鍾彩鈞:〈唐君毅論明代理學〉,宋明理學國際論壇暨上海儒學院第二屆年會發表論文,50-52頁,2018年。
羅國杰:〈劉宗周〝慎獨〞思想及其在道德修養上的重要意義〉,《齊魯學刊》,1期,5-9頁,2013年。
〔日〕松代尚江:〈劉宗周の慎獨說〉,《東方宗教》,94期,39-58頁,1989年。
指導教授 楊自平 審核日期 2020-7-30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