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512101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6 、訪客IP:18.190.156.80
姓名 林承澔(Cheng-Hao L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沈從文小說中殘疾人物之研究
相關論文
★ 明清女性自傳劇作之夢境書寫★ 新世紀以來中國大陸電視劇研究
★ 知青問題研究——以雲和縣為例★ 觀看與被觀看:西方國際電影節與中國大陸藝術電影(1983-2017)
★ 漢語舌尖元音的歷史演化與地理分布★ 晚唐「溫李」作品對南朝宮體詩之承傳與創變
★ 清代女性作家戲曲:《繁華夢》、《喬影》、《梨花夢》「擬男」題材之性別意識反思★ 越南詩人阮勸對陶淵明的接受之研究
★ 家學建構與傳承對清代才女文學的影響—— 以錢塘袁氏女性文學為中心探討★ 王小波〈黃金時代〉之暴力敘事與成長啟蒙
★ 回城知青的集體記憶──以梁曉聲《雪城》為中心★ 食指後期詩作之人生主題探討
★ 盜墓小說《鬼吹燈》研究★ 從青樓到閨閣的文學跨越-以柳如是與徐燦為例
★ 李銳小說的悲劇意識與生命關懷---以《厚土》、《無風之樹》為例★ 氣候變遷對漢末三國的影響——以文學為探討核心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篇論文以沈從文小說中的殘疾人物作為切入點,藉由探討作者如何透過書寫殘疾人物嘗試回扣自身對於民族認同的價值觀傾向。沈從文以描寫湘西苗鄉的鄉土文學著稱,善於結合當地民間素材及方言作為書寫材料。在作品中除了蘊含大量的民族性質外,也結合許多關於人性、神性的心理描述及環境擬構。但卻極少人注意到,在文本中殘疾人物的意象也隱性地扣合著作者本身身份認同的分裂。透過身體或心理上的「殘疾」狀態,更能理解「缺陷」此一符碼意義背後是否正指向著對「整體」的失落與深刻欲求。沈從文的小說作品中時常充斥著城鄉、苗漢、雅俗或文明與自然等二元對立的相關痕跡,小說人物的身心狀態雖同樣成為隱性的衝突場域,卻並非純然對立,人物在文本中所展現的動機意向,及其與缺陷的抗衡、化解的方法與結果,都具有更深刻的討論意義。
本文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分別描述研究動機及目的,列舉台灣、中國及海內外眾多與沈從文相關之學術研究,作簡要的剖析及概況介紹。最後說明本文將所運用的研究方法及範圍。
第二章則先針對五四時期的其他作家,在文本中運用殘疾人物的書寫模式做一梳理,尋找當時代對於「殘疾」的相關見解及文本運用,嘗試考察作家們背後的使用意圖,佐以沈從文於湘西地區的成長背景及經驗進行探討,以此切入,試圖完整探究沈從文日後的寫作心態及價值觀點,並運用敘事心理學及民族學理論解構其複雜之民族意向。
第三、四章為本文主要論述環節,透過解析文本中的殘疾人物,將之區分為「身體殘疾」、「生理疾病」與「精神殘疾」,並在此三種類項中再加以細分「原生」、「後天外在因導」及「神秘因導」三大類別,後結合東西方文學敘事學與部分敘事心理學交叉分析文本中角色的意向及型態,嘗試論述作者的敘寫模式及使用意圖,藉此加以論證,沈從文因民族認同所延伸的自我分裂與整合狀態如何展演於文本之中。
第五章作為本文之結論,將統合前文所述,提出沈從文是否藉由文本中的殘疾人物角色,作為內在民族焦慮的展演場域,與其覺察自我身份認同的分裂與整合之重要渠道。
摘要(英) Abstract

This thesis takes the disabled roles in Shen Congwen′s novels as an point and explores how the author tries to review his own values of national identity through writing the disabled roles. Shen Congwen is known for describing the local literature of Miao culture in Xiangxi, and he is good at combining local folk materials and dialects as writing materials. In addition to containing a lot of national nature in his works, it also combines many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s of human nature, divine nature, and environmental fiction. However, few people have noticed that the images of the disabled in the text also implicitly tie in with the author′s own identity. Through the physical or psychological disability state,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whether the meaning behind the symbol of "defect" is pointing to the loss and deep desire for the "entirety". Shen Congwen’s novels are full of traces of the dual opposi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Miao and Han, elegance and vulgarity, or civilization and nature. Although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es of the roles in the novel have also become a hidden conflict field, they are not the antithesis. The characters are in the text who displayed motivations and intentions, as well as th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defects, the methods and results of resolving them, have a deeper discussion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It describe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respectively. It lists academic studies related to Shen Congwen in Taiwan, China, and abroad, and provides a brief analysis and general introduction. Finally,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scope of this article will be explained.
The second chapter first focuses on other writers in the May 4th Movement period, using the writing mode of disabled objects in the text to sort out the relevant insights and textual use of "disability" in the era and try to examine the intention behind the writers. Shen Congwen’s growth background and experience in the Xiangxi region are used to explore, and to try to fully explore Shen Congwen’s future writing mentality and value viewpoints, and use narrative psychology and ethnological theories to deconstruct his complex national intentions.
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are the main discussion links of this article. By analyzing the disabled roles in the text, they are divided into "physical disabilities", "physical diseases" and "mental disabilities", and the three categories are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primitive"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Houtian External Causes" and "Mystical Causes", combined with Eastern and Western literary narratology and part of narrative psychology to cross-analyze the intentions and patterns of characters in the text, and try to discuss the author’s narrative mode and the intention of use is used to demonstrate how Shen Congwen′s self-division and integration state extended by national identity is displayed in the text.
Chapter 5, a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will unify the previous article, and propose whether Shen Congwen uses the role of the disabled in the text as an area for internal national anxiety, and an important way to perceive the division and integration of self-identity.
關鍵字(中) ★ 沈從文
★ 小說文本
★ 殘疾人物
★ 敘事心理
★ 民族認同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13
第二章 五四時期的殘疾書寫 17
第一節 小說中「殘疾」的定義及隱喻 17
第二節 五四時期的殘疾表述 24
第三節 沈從文殘疾書寫的敘事意圖 32
第三章 殘疾之人——小說中的缺陷場域 39
第一節 軀體之缺 40
第二節 疾病之苦 51
第三節 精神之亂 62
第四章 殘疾人物中的民族性隱喻 74
第一節 都市的殘疾與治癒 76
第二節 苗鄉鄉土的缺陷 81
第五章 結論 84
徵引文獻 88
附件 沈從文小說人物殘疾表 94
參考文獻 一、 專書論著
〔美〕Richard S. Sharf著,馬長齡等譯《諮商與心理治療》臺北:新加坡商聖智學習,2013。
〔美〕Seymour Chatman著,徐強譯《故事與話語:小說和電影的敘事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美〕金介甫著,符家欽譯《沈從文傳》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
〔美〕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美〕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10。
〔美〕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台北:麥田,2012。
〔英〕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臺北:結構群文化,1990。
〔英〕R.R.Marett著,曾召銘譯《心理學與民族學》臺北:結構群文化,1990。
〔英〕厄爾斯特・蓋爾納著,韓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
〔德〕顧彬著,范勁等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Crossley, Michele L.原著,朱儀羚等譯《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嘉義:濤石文化,2004。
巴金《巴金選集》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王德威《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臺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09。
王潤華《沈從文小說理論與作品新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王繼志《沈從文的文學世界》台北:三民,1999。
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著,康綠島譯《青年路德:一個精神分析與歷史的研究》心靈工坊:台北,2017。
吳立昌《人性的治療者──沈從文傳》臺北:業強出版,1992。
吳立昌《沈從文──建築人性神廟》上海:復旦大學,1991。
李蓉《中國現代文學的身體闡釋》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6。
沈從文《沈從文全集(1-17卷)》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沈從文《沈從文自傳》臺北:聯合文學,1987。
沈從文《從文自傳》上海:上海第一出版社,1934。
季桂起《中國小說創作模式的現代轉型—論五四小說「心理化」的精神藝術世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發行,2007。
季廣茂《隱喻視野中的詩性傳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郁達夫《郁達夫文論集》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85。
凌宇《沈從文傳》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
凌宇《從邊城走向世界》板橋:駱駝出版,1987。
凌純聲、芮逸夫《鄉西苗族調查報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47。
康長福《沈從文文學理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黃涵榆《附魔、疾病、不死生命》台北:書林,2017。
葉濤、吳存浩《民俗學導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
葛紅兵《身體政治:解讀20世紀中國文學》台北:新銳文創,2013。
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文化,1990。
劉宏濤《沈從文小說與現代主義》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
劉勇《中國現代文學的心理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劉洪濤、楊瑞仁編《沈從文研究資料(上、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蔡篤堅編著《人文、醫學與疾病敘事》台北:記憶工程出版,2007。
鄧寒梅《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疾病敘事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魯迅:《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
魯迅《吶喊・朝花夕拾》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3。
魯迅《南腔北調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蕭紅《生死場》新北:新雨出版社,2015。
賽爾登(Raman Selden)、維德生(Peter Widdowson)、布魯克(Peter Brook)合著,林志忠譯:《當代文學理論導讀─第四版》台北:巨流,2005。
譚光輝《症狀的症狀:疾病隱喻與中國現代小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二、 期刊論文
方雪梅〈沈從文「鄉下人」角色認知下的城市女性形象〉《宜賓學院學報》,第11期,2006年11月,頁34-48。
任葆華〈論沈從文小說的文化心理〉《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1卷6期,2006年11月,頁40-43。
任葆華〈論沈從文都市小說中的反諷修辭〉《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7卷5期,2005年10月,頁88-91。
任曉兵〈上海租界語境下沈從文小說創作中的「民族國家想像」〉《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6期,2012年11月。
何芬〈鄉土情結中的人類道德思考──沈從文與哈代鄉土小說比較〉《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1卷1期,2010年3月,頁21-23。
吳婭楠〈沈從文筆下湘西典型人物形象解讀〉《瀋陽工程學院學報》,第14卷第3期,2018年7月。
呂周聚〈民族創傷體驗與怯蠻寫作─沈從文文學創作中的苗族情結〉《文學評論》,2012年第2期,頁27-36。
李亞林〈試論沈從文小說的人物描寫〉《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李亞林〈論沈從文小說的敘事者及其功能〉《伊犁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
李蓉〈論「身體」在沈從文四十年代創作中的審美意義〉《文學評論》2008年第5期,頁199-203。
唐東堰、唐東永《病情史料發掘與沈從文再認識》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6期,2012年12月,頁76-79。
袁啟君〈試析沈從文的早期軍旅小說創作〉《韶關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2008年4月。
郝全梅〈沈從文的小說創作觀念〉《文藝研究》,2000卷1期,2000年1月,頁158-159。
郝譽翔〈論沈從文的北京書寫〉《東華漢學》,第10期,2009年12月,頁257-284。
馬海娟〈現實與夢境──魯迅與沈從文鄉土小說表現內容比較研究〉《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7卷5期,2005年10月,頁85-87。
張仁竟〈中國現當代鄉土小說的時空關係研究─以巴赫金時空體理論為中心的考察〉《嶺南師範學院學報》,第39卷第2期,2018年4月。
張森〈論沈從文創作中的身體敘事〉《中國文學研究期刊》2009年第4卷,頁47-50。
郭大章〈「鄉下人」的是與非─沈從文的身分認同研究〉《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第36卷第6期,2007年12月,頁90-94。
郭江惠〈美麗與殘缺──談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少女形象〉河北師範大學,2002年9月論文。
郭兵茹〈中國當代小說與敘事傳統〉《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2013年第8期。
彭小妍〈沈從文的烏托邦世界──苗族故事及鄉土故事研究〉《中國文哲研究期刊》,1991年3月,頁385-411。
彭明偉〈從頭看鄉土中國──略論魯迅、沈從文與韓少功的鄉土小說〉《淡江中文學報》,第15期,2006年12月,頁227-254
曾葵芬〈從莊子的生死哲學看沈從文作品中的生死觀〉《現代語文》,2008卷34期,2008年12月,頁72-73。
曾繁裕〈西方殘疾理論與中國殘疾文學研究─後結構分析的限制與啟示〉《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
楊玉珍〈沈從文筆下「女學生」形象文化透視〉《吉首大學學報》,第35卷第1期,2014年1月。
雷國宏〈沈重的肉身——論沈從文作品中的身體話語〉《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頁73-77。
雷鳴〈詩意鄉土書寫的「同向歧異」──沈從文、汪曾祺鄉土小說比較〉《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3卷5期,2007年10月,頁89-92。
熊沛軍〈沈從文民族心理與文學創作〉《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8年1月。
趙志忠〈少數民族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2001年第5期。
劉洪濤〈沈從文:民族身分與國家認同〉《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1期,2003年2月。
劉洪濤〈沈從文小說中的苗漢族形象及其背景─比較文學形象學研究一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1996年第1期。
蔣軍格〈「鄉下人」角色認知對沈從文創作的影響〉《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05年8月。
賴誠試、丁興祥〈歷史及社會文化脈絡中個人主體性之建構:以沈從文的堅持為例〉《應用心理》,第16期,2002年12月,頁173-214。
謝艷〈殘缺與理想──沈從文鄉土小說中的女性悲劇命運探析〉《大眾文藝》,2014年第19期,頁25-26。
三、 學位論文
王華生《沈從文小說的象徵藝術》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李權洪《沈從文小說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翁麗淑《沈從文小說中的鄉土性研究:〈三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為例》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疏淑貞《中國現代小說中的原鄉意識—以魯迅、沈從文、老舍、張愛玲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7。
馮玉婷《沈從文小說的城鄉衝突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葉錦霞《沈從文小說人物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董淑玲《沈從文小說中鄉土意識之分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鄭昀《沈從文1940年代文學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錢佩霞《沈從文小說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羅琪承《沈從文小說創作與民間元素之運用》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指導教授 王力堅 審核日期 2020-7-31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