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01810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33 、訪客IP:3.141.19.176
姓名 李唯嘉(Wei-Chia Li)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從王船山的天人之道論其歷史哲學
相關論文
★ 莊子<逍遙遊>篇中的寓言本旨和現代意義★ 王通經世思想之研究
★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之孟學研究★ 黃梨洲思想與明清之際儒學焦點的轉移
★ 五峰思想研究★ 王心齋思想之形成及其發展
★ 從工夫論看羅近溪思想之特色★ 朱子對北宋四子的理解與詮釋
★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之研究★ 陳確人性論研究
★ 聶雙江歸寂思想研究★ 李翱思想研究
★ 莊子應世思想研究★ 宋明儒「以心著性」之哲學意義研究
★ 陳白沙自得之學研究★ 劉蕺山的氣論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船山哲學的系統分梳向來是儒學研究中棘手的問題。船山一方面似乎肯定形上有超越的一面,但他一方面卻強調形上要落在形下才能談。無論單從性理的、或者氣論的角度來解釋船山哲學,都有其困難性。本文試圖從唐君毅「事理」、「歷史哲學之理」的角度切入,說明船山哲學當中呈現的看似矛盾的兩面傾向。對船山而言,歷史並不只是史事的累積與延續,歷史此一概念本身就牽涉到一個整體性的哲學詮釋,而其中包括天道、人道、天人之際都是關連在一起的。藉由上述角度,本文試圖說明船山並非只關心形下背後的超越性原理(隱然不可逾之天則)的說明,而是更要透過對於作為現實存在的一切或者歷史的整體把握,以相應、配合於天理流行的脈絡,完成合於理、應該實現的事情。船山以此為道德實踐的完成,而以其決定與作為是否相應配合事理,為善不善的說明。在這個意義上,本論文並非試圖建立船山的「關於歷史的哲學」,而是將船山哲學的整體視為一歷史性的哲學,並由此出發爬梳船山哲學的重要概念,藉以說明船山是如何作出不同於以往程朱、陸王宋明儒者或者氣學學者的規定與說明。
摘要(英) It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task to position the philosophy of Wang Chuanshan. While Wang confirms the transcendental nature of xingshang形上(above forms), he also emphasizes that xingshang could only be comprehended by xingxia形下(within forms). Such a philosophical dilemma is perplexing for scholars who tried to understand Wang’s philoso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ing of moral human nature or from that of qi. By borrowing Tang Chun-I’s notion of shili事理and historical philosophy, 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nature of Wang’s philosophy. In Wang’s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history is the embodiment of Way of Heaven, Way of Man,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unearthly and the mundane.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Wang is not merely interested in understanding the transcendental principle embodied “within form”. Rather, he emphasizes, through an ont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as-a-whole, accomplishing things that comply with the transcendental principle and are supposed to be accomplished. For Wang, moral cultivation is nothing but such a completion of things, and moral goodness is defined by whether a deed matches the principle of that completion. In this sense, this study attempts not so much to investigate Wang’s philosophy regarding history as to position Wang’s philosophical system as philosophy based on history. Taking this as point of departure, this study illustrates how Wang makes efforts to distinguish his philosophical system from that of Song-Ming Confucianism.
關鍵字(中) ★ 王船山
★ 天人之道
★ 歷史哲學
★ 事理
★ 形器
★ 理氣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目錄

中文提要 i
英文提要 ii
目錄 iii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5
第三節 各章節安排 26

第二章 船山的天道論 32
第一節 易有太極的「是生」說 33
第二節 乾坤並建為宗,錯綜合一為象 39
第三節 陰陽十二,見者半隱者半 44
第四節 彖爻一致、四聖一揆、占學一理、占義不占利 49
第五節 道器/理氣之辨 61

第三章 天人之際的問題 78
第一節 天之天、人之天、物之天 78
第二節 神妙之不測、不可執一為典要 84

第四章 知幾與知時 89
第一節《繫辭傳》「幾」的義涵 89
第二節 宋明理學義理型態「幾」的義涵 92
第三節 船山義理型態「幾」的義涵 99
第四節 時與位 101
第五節 不善之源:相應不以其正 109

第五章 人道論 119
第一節 心統性 120
第二節 思誠以知性 123
第三節 踐形觀 129
第四節 心、物的關係 133
第五節 集義、養氣 143
第六節 命 157

第六章 歷史哲學 161
第一節 趨勢、天理與事理 162
第二節 理與勢 170
第三節 天命之性與君臣之位 177
第四節 存心與用兵之道 185

第七章 結論 197
參考書目 201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古籍 (依年代排列)
1.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台北:新文豐,2001年
2. 〔宋〕周敦頤撰,《周子通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3.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
4.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5. 〔宋〕朱熹,《四書或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7. 〔宋〕陳亮,《陳亮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8. 〔宋〕范祖禹,《唐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9. 〔明〕王陽明撰、鄧艾民注,《傳習錄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10. 〔明〕王夫之,《船山全書》(全十六冊),長沙市:嶽麓書社,1988年
1. 《船山全書》第一冊:《周易內傳》,《周易內傳發例》,《周易大象解》,《周易稗疏》,《周易考異》,《周易外傳》。
2. 《船山全書》第二冊:《尚書稗疏》,《尚書引義》。
3. 《船山全書》第三冊:《詩經稗疏》,《詩經考異》,《詩經叶韻辨》,《詩廣傳》。
4. 《船山全書》第四冊:《禮記章句》。
5. 《船山全書》第五冊:《春秋稗疏》,《春秋家說》,《春秋世論》,《春秋左氏傳博議》。
6. 《船山全書》第六冊:《四書稗疏》,《四書考異》,《四書箋解》,《讀四書大全說》。
7. 《船山全書》第七冊:《四書訓義(上)》。
8. 《船山全書》第八冊:《四書訓義(下)》。
9. 《船山全書》第九冊:《說文廣義》。
10. 《船山全書》第十冊:《讀通鑑論》。
11. 《船山全書》第十一冊:《宋論》,《永曆實錄》,《籜史》,《蓮峰志》。
12. 《船山全書》第十二冊:《張子正蒙注》,《思問錄》,《俟解》,《黃書》,《噩夢》,《識小錄》,《搔首問》,《龍源夜話》。
13. 《船山全書》第十三冊:《老子衍》,《莊子解》,《莊子通》,《相宗絡索》,《愚鼓詞》,《船山經義》。
14. 《船山全書》第十四冊:《楚辭通釋》,《古詩評選》,《唐詩評選》,《明詩評選》。
15. 《船山全書》第十五冊:《薑齋文集》,《薑齋詩集》,《薑齋詞集》,《薑齋詩話》,《龍舟會雜劇》,《詩文拾遺》。
16. 《船山全書》第十六冊:《傳記》,《年譜》,《雜錄》,《船山全書編輯紀事》。
11.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二、專書 (依姓氏筆畫排列)
1.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四卷。北京:崑崙出版社,2009年。
2.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3.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
4.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學生書局,2000年。
5.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2。
6.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7.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台北:文津出版社,2013年。
8. 牟宗三譯註,《康德判斷力之批判》,收入《牟宗三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9. 汪學群,《王夫之易學-以清初學術為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10. 林安梧,《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11.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收入《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12.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唐君毅全集》。
13.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唐君毅全集》。
14. 唐君毅,《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文集》,《唐君毅全集》。
15.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唐君毅全集》。
16. 張岱年,《玄儒評林》。長沙:湖南人民,1985年。
17. 陳來,《詮釋與重建》。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
18. 陳遠寧,《中國古代易學發展第三個圓圈的終結—船山易學思想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
19. 陳贇,《回歸真實的存在—王船山哲學的闡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20. 陳立勝,《身體與詮釋-宋明儒學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21. 陳焱,《幾與時——論王傳山對傳統道學範式的反思與轉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22. 賀麟,《文化與人生》。上海:上海書店,1990。
23.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三冊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24. 嵇文甫,《王船山學術論叢》。香港:崇文書局,1973年。
25. 嵇文甫《船山哲學》。上海:開明書店,1936年。
26. 曾昭旭,《王船山哲學》。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27.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28.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
29. 劉滄龍,《氣的跨文化思考:王船山氣學與尼采哲學的對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6。
30. 蔡家和,《王船山《讀孟子大全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3年。
31. 鄭吉雄,《周易答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32. 戴景賢,《王船山學術思想總綱與其道氣論之發展 (上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
四、期刊論文 (依姓氏筆畫排列)
1. 林麗真,〈《周易》「時」「位」觀念的特徵及其發展方向〉,《周易研究》1993年第4期,頁13。
2. 邱黃海,〈船山《易》學的原理與方法──《周易內傳發例》的解析〉,《鵝湖學 誌》第 28 期,2002 年 6 月,頁 149~195。
3. 陳贇,〈人性與物性之辨:朱熹思想的內在張力與船山的檢討〉,《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4期 (2017年):39-48。
4. 楊自平,〈王船山《周易內傳》解經作法析論〉,《鵝湖學誌》第 39 期,2007 年 12 月,頁 111~166。鍾振宇,〈王船山之「氣化的時間現象學」〉,《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40期 (2018年7月),頁9-18。
5. 鍾彩鈞,〈二程本體論要旨探究——從自然論向目的論的展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期 (1992年3月),頁385-422。
6. Robert Tucker, "The Cunning of Reason in Hegel and Marx," in The Review of Politics 18.3 (Jul., 1956), pp. 269-272.
指導教授 楊祖漢 審核日期 2020-8-19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