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775701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103 、訪客IP:18.217.166.4
姓名 吳素欣(Wu,Su-Xin)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客家崇祖記憶建構生命意涵-以桃園市平鎮區東勢圧某附幼為例
相關論文
★ 寺廟與客家聚落關係──以桃園縣觀音鄉甘泉寺為例★ 客家鄉鎮發展文化觀光之研究—以桃園縣新屋鄉為例
★ 客家花布的符號消費與族群認同★ 台灣客家族群的跨國認同與文化建構:以泰國台灣客家同鄉會為例
★ 親密與衝突的母女關係:以客家女性論述傳承為例★ 客家飲食傳承與族群認同
★ 乙未年桃園客家地區抗日事件之研究★ 國小學童客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基隆市國小高年級為例
★ 文化展示與客家論述:以苗栗客家文化園區為例★ 族群旅遊節目的再現分析-以客家電視台為例
★ 桃竹苗地區印尼客家外籍配偶的認同變遷★ 客家流行音樂與青年的客家認同
★ 清代新竹關西王廷昌家族的拓墾與發展★ 論多元族群之社區認同建構─以桃園市龍潭區佳安社區為例
★ 移民二代的認同抵抗與變遷─高屏溪畔滇緬義胞聚落的當代情境★ 客家文化的傳承與變遷:以祭拜祖先為例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源起於幼兒教育現場面對不同族群幼兒的需求,結合客家文化崇祖特色,以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探索自我」、「關懷他人」、「愛護環境」的精神面向,引導幼兒認識自己的原生文化,感受祖先拓墾的努力與遺留的文化資產,透過活動課程安排讓幼兒除提升自我能力外,也能以行動守護文化資產、服務人群。
因此著手進行「生命意涵」的課程建構,希望以具有系統、在地化的觀點發展出對東勢庄幼兒具啟發的活動課程,期盼藉由客家崇祖信仰衍生的價值如開墾精神、與人為善等族群特性,融入生死教育中,及早建立孩子正向積極面對生命的態度與行為,同時藉由對家鄉文化的了解與環境的關懷付出實際行動,讓客庄家鄉的未來能更美好。
本研究針對現場實務發現的問題進行觀察、問題聚焦、文獻閱讀、反思批判,同時透過課程建構、滾動修正歷程等策略調整課程方向;為了解課程「建構生命意涵」的成效,以深度訪談法訪談參與課程建構的失親、未失親個案與未參與課程建構的失親個案,再將訪談資料分析、歸納並提出建議,以做為課程調整參考方向。
本研究以「與祖先同行」之「樂活東勢庄」 為研究主軸,研究結論有三點,分別是依課綱實作的在地文化課程能提升幼兒自我發展與認同,產生較多利社會行為;而「祖先是神明」的信仰對失親幼兒有減輕哀痛支持往下走的作用;對非失親幼兒則具預防性生死教育的功能;研究結果驗証客家文化課程具有促進族群認同、文化傳續的功能。最後針對研究發現對相關單位人員提出具體建議。雖課程尚在滾動修正中,期盼本研究能提供幼教發展客家相關課程參考,激盪課程更多的想法與可能。
摘要(英) The present study, stemming from the demands of the children from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the authentic educational context, attempts to integrate the original curriculum with the Hakka cultural feature, the worship of the ancestors. Also, based on the spiritual dimension (e.g., self-exploration, people car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urriculum Outlines for Preschool Care-taking Activities, this study aims to bring children to learn their own native cultures and experience the ancestors’ efforts and cultural heritage. By arranging the curriculum and activity, children can also take action to guard cultural heritage and aid people aside from improving personal abilities.

As a result, the curricular construc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life” has been proceeded. It was hoped to develop the illuminating curriculum for the children in Dong Shi Zhuang via the systematic and local perspectives. With the Hakka values extended from the Hakka worship of ancestors, it was expected to fuse life-and-death education with the ethnic features (e.g., trailblazing spirits and the kindness) and to develop children’s positive attitude and behavior toward life. Hakka community in the future would be brighter by understanding hometown cultures and caring for the environment in practice

In this study, authentic observation, problem focus, references reviewing and critical reflection were adopted. The direction of the curriculum was adapted via the process of curricular construction and modification.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structing the connotation of life”, the in-depth interview was utilized to collect the data from the parent-lost and none-parent-lost children who attended this study as well as those who have no parents without attending the curricular construction. After analyzed and categorized, the study yielded to the suggestions as the model to adapt the future curriculum.

The present study viewed the “HOLA Dong Shi Zhuang” of “understanding the belief of ancestors” as the research axis. The study concluded three results: (1)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the local curriculum can increase children’s self-development and identity and bring about more prosocial behavior. (2) the belief that the ancestors are gods can support the parent-lost children to feel less grieving and gives them strength in life; (3) it possesses the preventative function in life-and-death education for the children who have parent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verify that the curriculum of Hakka culture has the function to advance ethnic identity and cultural heritage.
Although the curriculum is still modifying and adapting, 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study can offer re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ve Hakka curricula and spark more ideas and possibilities of the curriculum as much as possible.
關鍵字(中) ★ 客家文化
★ 祖先
★ 生死教育
★ 幼兒園課程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ⅰ
ABSTRACT…………………………………ⅱ
誌 謝…………………………………ⅲ
目 錄…………………………………ⅳ
圖 目 錄…………………………………ⅵ
表 目 錄 …………………………………ⅶ
壹、緒論…………………………………1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2
二、研究目的與問題…………………………………5
三、名詞解釋…………………………………7
貳、文獻回顧與相關理論…………………………………11
一、文獻回顧…………………………………11
二、相關理論…………………………………27
參、研究方法與實施策略…………………………………35
一、研究範圍與方法…………………………………35
二、研究架構與流程…………………………………41
三、「與祖先同行」課程的建構…………………………………45
肆、課程實踐與分析…………………………………63
一、課程活動內容分析…………………………………63
二、課程活動對相關個案的影響…………………………………85
三、本章小結…………………………………142
伍、研究結論與建議…………………………………145
一、研究結論…………………………………146
二、研究發現…………………………………150
三、研究建議…………………………………152
參考文獻…………………………………157
一、期刊…………………………………157
二、一般書籍…………………………………157
三、論文…………………………………158
四、網路資源…………………………………160
附錄…………………………………165
附錄一 3-6歲幼兒身心發展特徵…………………………………165
附錄二 107學年度【日常作息表】…………………………………168
附錄三 訪談同意書…………………………………169
附錄四 訪談大綱…………………………………170
附錄五 「與祖先同行」課程規劃…………………………………177
附錄六 課程回饋…………………………………200
附錄七 二年主題課程循環發展方向 …………………………………203
附錄八 日常例行活動融入客語範例 …………………………………204
附錄九 「樂活東勢庄」活動教案…………………………………211
參考文獻 一、期刊
張美煜(2004)。淺談多元語文教育中的客語教學。教師天地,131,頁15-25。
陳杏枝(2007)。祖先信仰的變遷。台灣的社會變遷 1985~2005 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計畫第十一次研討會(第一階段)。
黃秀政、李昭容、郭佳玲(2007)。羅香林與客家研究。興大歷史學報,18,頁291-314。
鄒濬智(2008)。「鬼」觀念與祖先崇拜試說。稻江學報,3:1,頁191-203。
羅肇錦(2006)。客語源起南方的語言論証。LANGUAGE AND LINGUISICS 7.2:545-568,2006 2006-0-007-002-000169-1。

二、一般書籍
丁仁傑(譯) (2012)。神‧鬼‧祖先-一個臺灣鄉村的民間信仰。臺北市:聯經。(原作者:焦大衛)
毛應隆(2017)。祖先靈,牌位與靈魂。新北市:集夢坊。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
教育部(2016)。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臺北市:作者。
何石松(2003)。客諺一百首。臺北市:五南。
李玉嬋等著(2012)。導引悲傷能量:悲傷諮商助人者工作手冊。臺北市:張老師。
李亦園(2002)。近代中國家庭的變遷。載於時報文教基金會編輯部(主編),近代中國的變遷與發展(394-425頁)。臺北市: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李秀枝Pule Pule(2011)。人生最後一件大事。臺南市:奧之院心靈小棧。
李秀娥(2006)。臺灣的生命禮俗-漢人篇。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
林慈敏(譯)( 2019)。祖先療癒:連結先人的愛與智慧,解決個人、家庭的生命困境,活出無數世代的美好富足!。臺北市:橡樹林文化。(原作者:丹尼爾.佛爾Daniel Foor)
林綺雲、林慧珍、徐有進、張盈堃、陳芳玲(譯)(2007)。死亡教育與研究:批判的觀點。臺北市:洪葉文化。(原作者:W.G.Warren)
洪富連( 2011)。不可不知的生命禮儀。高雄市:麗文文化。
秋雨編輯部(2006)。台灣的生命禮俗。臺北市:秋雨文化出版。
胡友鳴與馬欣來( 2001)。臺灣文化。臺北:洪葉文化。
索非亞(2009)。靈界的譯者:從學生靈媒到棒球女主審的通靈之路。臺北市:三采文化。
索非亞(2010)。靈界的譯者2:跨越生與死的40個人生問答。臺北市:三采文化。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許玉來等(譯)(2002)。在「與悲傷共渡-走出親人遽逝的喪慟」。臺北市:心理。(原作者:Kenneth J.Doka, Ph. D.等人編著)
陳其南(1997)。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
陳嘉堡( 2018)。量子轉念的效應2:翱翔於量子心靈、多維時空、全息意識場。臺北市:商周出版。
陳嘉陽(2000)。教育概論(上冊)。臺中市: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陳幗眉(2018)。幼兒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臺北市:正中書局。
彭正梅,彭莉莉(譯) ( 2018)。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兒童的人格教育(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臺北:經濟新潮社出版。(原作者:Alfred Adler)
鈕文英(2006)。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黃永達( 2004)。臺灣客家讀本。臺北市:全威創意媒體。
黃淑鈴與高永謀主編 (2006)。臺灣通史。臺北市:漢宇國際文化。
黃語忻(譯) (2004)。不可思議的生命輪迴。臺北市:亞洲圖書。(原作者:Steven R. Conklin)
齊力與林本炫主編(2006)。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教研所。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鄭政誠總編纂(2014)。續修桃園市志。桃園市:桃園縣桃園市公所。
謝淑熙(2009)。從姓氏與堂號探究臺灣客家文化的蘊涵。載於徐貴榮主編,客家墾殖開發與信仰論輯(147-196頁)。桃園市中壢市:桃縣社教協進會。
謝淑熙(2018)。臺灣客家禮俗文化新探索。臺北市:萬卷樓。
三、論文
王湘君(2012)。大學生學業自我效能量表之編製(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nczt56
白可明(2000)。現代化殯葬之發展趨勢-以龍嚴人本經營模式為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宜蘭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c4m5m8
向恒達(2016)。祭拜祖先幸福感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rwwkgr
李愛珍(2019)。雅加達的邦加(Bangka)客家人之同變遷(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在職專班,桃園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c29vb5
李慧萍(2005)。建構華人生命教育取向的殯葬教育(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w73a22
汪欣怡(2009)。幼兒死亡概念之探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rvuu3
林辰炫(2013)。台灣殯葬儀軌的研究-以桃竹苗地區佛道教為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宗教學系。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378mk
紀孟春(2002)。國民小學低年級學生生死教育課程與教學之探討(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mwu44n
徐美玲(2017)。苗栗地區幼兒園客語沉浸式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苗栗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qthaq
徐美容(2009)。客家諺語在國民小學教學上之應用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nkn2xf
張琬婷(2008)。幼兒園以繪本教學實施死亡教育之探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台中市。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a8mb67
曾美芳(2014)。客家宗族對地方發展的影響―以後堆內埔的江南戶鍾氏為例(碩士論文)。屏東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qzb486
曾齡祺(2009)。祭祀社群、儀式與祭品-平鎮東勢建安宮個案分析(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新竹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eers76
黃毓茹(2014)。台灣殯葬禮俗中「點王為主」儀式之變遷-以澎湖縣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z8t6b
詹淑菁(2004)。兒童的生死故事:從海德格與高達美的詮釋觀點之哲學探索(碩士論文)。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縣。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w36w8r
熊慧芬(2014)。幼兒園教師透過繪本教學實施「生、老、病、死」教育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9msh4
歐陽國榮(2006)。儒道生死觀對生命教育的啟示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h57r8
謝佩雯(2006)。死亡教育課程對國小低年級學童死亡概念及態度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台中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az8er8
鍾美玉(2019)。客家三腳採茶戲推廣之敘事分析-以李勝波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在職專班,桃園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zahhq
羅烈師(2006)。臺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wb29r6
蘇慧萍(2002)。老莊生死觀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高雄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mgpx7x
四、網路資源
(一)中文
1. Hssszn讚新聞 (2015/ 09/30)。科學家解釋量子物理學的世界:沒有固體、一切都是能量。閱讀日期:2019/08/14。取自https://hssszn.com/archives/6532
2. 維基百科(2019/08/14)。多世界詮釋。閱讀日期:2019/08/14。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多世界詮釋
3. 每日頭條(2016/11/08)。多世界解釋:量子力學詮釋中的一支奇葩。閱讀日期:2019/08/14。取自https://kknews.cc/zh-tw/science/omvn2m5.html
4.《關鍵夜現場》(2018/04/29)。二戰飛行員轉世後的小男孩長大了…當真實畫面不斷出現…part2。閱讀日期:2019/08/14。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9bZs_3Fazk
5.羅肇錦(2018/02/01)。客人个狗頭崇拜。閱讀日期:2020/02/04。取自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94期http://hakka.ncu.edu.tw/hakka/modules/tinycontent/content/paper/paper294/294(1).html
6. 社區通各社區網站-金門縣金寧鄉湖下社區。唐山過臺灣與渡臺悲歌。閱讀日期:2020/02/04。取自http://sixstar.moc.gov.tw/blog/w321461/knowHowFronListAction.do?method=doReadKnowHow&source=5&knowhowId=2098
7.來怡客。第69集竹編達人-戴阿爐即將失傳的國寶級竹藝師。閱讀日期:2020/02/05。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aqVUj3K-9Y
8.客家雲Hakka Cloud(2016/10/7)。客家飲食文化的成因與特色。閱讀日期:2020/02/05。取自https://cloud.hakka.gov.tw/details?p=%20254
9.臺灣民間百工(2016/08/22)。樸實無華 內斂實用 客家藍衫。閱讀日期:2020/02/05。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LampWf-u4s
10.習俗百科(2019/10/13)。客家人的天公爐藏在牆上?避免小孩不懂事冒犯。閱讀日期:2020/02/05。取自https://bobee.nownews.com/20191031-32939
11.臺北市大安區銘傳國民小學。~::我來請”客”::~。閱讀日期:2020/02/05。取自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3/2013mhps/3_allin/traffic.html
12.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客家採茶山歌變大戲。閱讀日期:2020/02/05。取自傳藝online https://magazine.ncfta.gov.tw/onlinearticle_136_362.html
13.廖惠貞與黃庭堅。客語教學。閱讀日期:2020/02/05。取自http://web.fhjh.ntpc.edu.tw/ml/%E5%AE%A2%E8%AA%9E%E6%95%99%E5%AD%B8/proverb2.htm
14.來去客庄打個卡(2013/11/15)。第24集/探訪印尼坤甸客家文化。閱讀日期:2020/02/05。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XGXBL_wrWU
15.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2016/06/15)。聽印尼作家談家族故事:為什麼一個印尼的島上,會有這麼多的客家人?。閱讀日期:2020/02/05。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2007
16.全國法規資料庫。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3條第一項。閱讀日期:2020/02/08。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31
17.劉威德(2000)。鷹架理論Scaffolding Theory。閱讀日期:2020/02/12。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5766/
18.王文科(2000/12)。兒童的泛靈觀Child’s Animism。閱讀日期:2020/02/08。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大辭書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120/
19.自由時報(2019/10/17)。幸福感 成大研究:大腦看得到。閱讀日期:2020/02/07。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325255
20.全國教保資訊網。設施設備相關參考法規。閱讀日期:2020/02/07。取自https://www.ece.moe.edu.tw/
21.客家委員會(2017/02/24)。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公告字號:20170224客會綜字第1060002892號。閱讀日期:2020/02/07。取自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63&PageID=38317
22.周淑卿(2000/12) 。潛在課程。閱讀日期:2020/03/01。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3881/
23.楊思偉(2000/12)。教育百科-活動課程。閱讀日期2020/03/01。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http://163.28.84.216/Entry/Detail/?title=%E6%B4%BB%E5%8B%95%E8%AA%B2%E7%A8%8B&search=%E6%B4%BB%E5%8B%95%E8%AA%B2%E7%A8%8B
24.張學謙。紐西蘭毛利語言教育政策對臺灣的啟示。閱讀日期:2020/03/01。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84/10407243a.pdf
25.原視新聞(2019/07/06)。族語雙向學習 紐西蘭學者談重要性。閱讀日期2020/02/29。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weyvMGDc1o
26.全國法規資料庫。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3條第一項。閱讀日期:2020/02/08。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31
27.國立清華大學秘書處(2019/07/19)。新加坡公幼導入清華跨域創新教學。閱讀日期:2020/04/02。取自https://www.nthu.edu.tw/hotNews/content/923
28.徐庭蘭。教育百科-語言發展關鍵期。閱讀日期:2020/05/10。取自http://163.28.84.216/Entry/Detail/?title=%E8%AA%9E%E8%A8%80%E7%99%BC%E5%B1%95%E9%97%9C%E9%8D%B5%E6%9C%9F&search=%E5%AD%97%E5%BD%99
(二)英文
EDUCATION.govt.nz(2018, June) . Licensing criteria for kōhanga reo.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ducation.govt.nz/early-childhood/licensing-and-regulations/the-regulatory-framework-for-ece/licensing-criteria/nga-kohanga-reo/curriculum/
Newshub(2020 , April 2) .Māori Language Week: Wha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oviders can learn from Kōhanga Reo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ewshub.co.nz/home/new-zealand/2019/09/m-ori-language-week-what-early-childhood-education-providers-can-learn-from-k-hanga-reo.html
指導教授 王俐容 審核日期 2020-7-24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