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中文文獻
王怡蘋,權利耗盡原則與所有權取得,科技法學評論,第11卷第1期,頁1-28,2014年6月。
王明禮,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之經濟分析——以數位權力管理科技的影響為中心,科技法學評論,第4卷第2期,頁31-58,2007年10月。
王睦齡,專利法上平行輸入與耗盡原則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商事法組碩士論文,2002年2月。
立法院公報,第82卷23期2622號,立法院第二屆第一會期第十九次會議會議記錄,頁28-181,1993年4月。
立法院公報,第82卷26期2625號下,立法院內政委員會第二屆第一會期第一次會議記錄,頁565-90,1993年4月。
立法院公報,第82卷第24 期2623號上,著作權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完成三讀,頁54-70,1993年4月。
伍偉華,著作權之真品平行輸入——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2013年Kirtsaeng案判決為中心,智慧財產權月刊,第216卷,頁55-74,2016年12月。
朱子亮、張小玫,專利權耗盡原則:美最高法院大幅放寬適用範圍 (Impression Products v. Lexmark),科技產業資訊室(iKonw),2017年6月1日, https://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3459。
吳大任,真品平行貿易、垂直整合與市場區隔,公平交易季刊,第2卷第3期,頁107-23,1994年7月。
吳中書,自由化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基礎,中華民國經濟部「創新・樂活」電子報No.3,頁8,2012年4月5日。
希瓦‧維迪亞那桑(Siva Vaidhyanathan),著作權保護了誰?—著作權的興起及其對創造力之威脅(Copyrights and Copywrons-The Ri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How it Threatens Creativity) ,陳宜君譯,商業周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
沈宗倫,由對價平衡觀點論智慧財產權耗盡原則之適用——以平行輸入為中心,中正法學集刊,第23期,頁161-207,2007年11月。
辛炳隆,主要國家移民政策對我國之啟示,台灣經濟論衡,第17卷,頁50-56,2019年3月。
尚德長曜法律事務所,著作權與專利權的差別?,智財專欄,2009年4月9日,http://www.kcplaws.com/newsDetail.aspx?t=137。
林子強,數位傳播全球化策略之探討——以韓國文化產業為例,2005現代化、全球化與跨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跨文化研究協會(IAICS)及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頁25-46,2005年。
林利芝,從美國最高法院Kirtsaeng v. John Wiley & Sons, Inc.案探討美國真品平行輸入著作權侵害爭議之新動向,智慧財產權月刊,第184卷,頁46-74,2014年4月。
林冠宇,美國專利訴訟趨勢與科技專案研發成果運用之法制研析,科技法律透析,第30卷第10期,頁51-72,2018年10月。
林曉琪,小兵立大功!外轉子永磁無刷馬達,經濟部能源局能源報導,2019年7月19日,https://energymagazine.itri.org.tw/Cont.aspx?CatID=&ContID=3034。
邱建勳,真品平行輸入是否侵害智慧財產權,台灣法律網, http://www.lawtw.com/article.php?template=article_content&area=free_browse&parent_path=,1,188,&job_id=8219&article_category_id=240&article_id=7981。
邱韻萍,權利耗盡原則與進口著作物灰市流通規制之研究-以Omega案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系科技法律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
邵良正,智慧財產權商品平行輸入對屬地主義之衝擊——兼論權利耗盡理論之爭議,智慧財產權與國際私法——曾陳明汝教授六秩誕辰祝壽論文集,新學林出版,1997年2月。
洪三凱,評析我國智慧財產權邊境保護措施,全國律師月刊,第22卷第10期,頁41-56,2018年10月。
胡心蘭,美國Wiley案對我國著作權耗盡原則之啟發,收錄於「國際比較下我國著作權法之總檢討下冊」(劉孔中主編),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專書,頁415-49,2014年12月。
胡心蘭,數位著作授權契約對第一次銷售原則之影響與濫用原則之適用,政大智慧財產評論,第12卷第2期,頁47-98,2014年12月。
張瑞容,專利法明確採行國際耗盡原則對真品平行輸入的影響,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智財專欄,2013年8月26日,https://ipcc.moeasmea.gov.tw/newsaevent/special-column/801-201308.html。
章忠信,著作權法逐條釋義,五南圖書,2019年9月。
章忠信,美國最高法院判定國外正版可以平行輸入,著作權筆記,2013年5月10日,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6&aid=2694。
章忠信,水貨與平行輸入,著作權筆記,2012年2月27日,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9&aid=2518。
章忠信,第五十九條之一,著作權筆記,2009年2月19日,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11&aid=112。
章忠信,著作的合理使用,著作權筆記,2004年4月7日,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9&aid=2512。
章忠信,網路購物輸入與真品,平行輸入之關係,著作權筆記,2004年2月13日,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54&aid=2091。
章忠信,輸入大陸簡體字版之著作權侵害議題,著作權筆記,2003 年8月25日,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6&aid=2627。
章忠信,著作權之國際保護,著作權筆記,2002年3月20日, 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1&aid=6。
章忠信,著作權法真品平行輸入之研究,資訊法務透析,第10卷第7期,頁58-74,1998年7月。
莊忠柱、蔡中民,各國在美國的專利數影響因素,2007第11屆科技整合管理研討會,頁29-38,2007年5月。
許順益,專利權利耗盡原則與售後限制條件之研究——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2017年Lexmark案為中心,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8月。
陳冠中,智慧財產權之合理使用,全國律師月刊,第19卷第7期,頁1-4,2015年7月。
曾勝珍、黃鋒榮,圖解著作權法,五南圖書,2012年2月。
馮震宇,基本原則(一):從國內耗盡到國際耗盡,月旦法學教室,第209期,頁39-48,2020年3月。
馮曉青,專利權之立法宗旨研究,月旦民商法雜誌,第22期,頁157-72,2008年12月。
黃茂榮,平行輸入、智慧財產權與公平交易法,公平交易季刊,第2卷第2期,頁1-14,2013年9月。
黃勢璋、廖珈?,從技術貿易看我國創新科技的展望,經濟前瞻,第183期,頁46-54,2019年5月。
楊海平,散布權之適用,智慧財產權月刊,第191卷,頁5-17,2014年11月。
楊崇森,專利法理論與應用,三民書局,2013年5月。
楊智傑,智慧財產權法,新學林,2013年8月。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TRIPs第6條規定中譯文,https://www.tipo.gov.tw/tw/cp-128-207126-bb3f9-1.html。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網路拍賣影音等光碟法律效果之說明,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著作權主題網,2008年3月31日,https://topic.tipo.gov.tw/copyright-tw/cp-416-855940-205f1-301.html。
葉素芬,探討真品平行輸入對國內合法代理商的衝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1月。
董浩雲,論平行輸入在美國法之規範,資訊法務透析,第8卷第5期,頁26-36,1996年5月。
劉孔中,解構智財法及其與競爭法的衝突與調和,新學林,2015年6月。
劉孔中、謝銘洋、馮震宇,著作權判決實證研究——從智財法院成立後三年相關判決出發,月旦法學雜誌,第203期,頁47-62,2012年4月。
劉柏定、劉孟俊、張榮豐,中國大陸台商升級轉型及其在台灣經濟發展中的角色探討,經濟部委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國內外及中國大陸經濟研究及策略規劃工作項目三,2012年12月。
劉博文,真品平行輸入與商標權保護,智慧財產權月刊,第19期,頁23-27,2000年7月。
蔡明誠、許忠信、李裕勳、高訢慈、謝佳純,禁止真品平行輸入法制之研究,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報告,2007年2月。
蔡明誠,論智慧財產權之用盡原則——試從德國法觀察、兼論歐洲法之相關規範,政大法學論叢,第41期,第225-57頁,1990年6月。
蔡建樹、李仁耀、許竹筌,耐久財製造商之平行輸入決策,貿易調查叢刊,第21卷第2期,頁91-115,2010年12月。
蔣士棋,2019美國發明專利獲證量解讀:各國均有斬獲,未來成長可期,北美智權報,第257期,2020年3月25日,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Industry_Economy/IPNC_200325_0701.htm。
鄭裕涵,專利概念與專利制度介紹,眾律國際法律事務所,2012年1月6日,https://www.zoomlaw.net/files/16-1138-5214.php。
蕭雄淋,著作權法論,第七版,五南圖書,2010年8月。
謝銘洋,智慧財產權法,修訂七版,元照出版,2016年9月。
謝銘洋,專利進口權與平行輸入,月旦法學雜誌,第2期,頁80-86,1995年6月。
簡啟煜,著作權法案例解析,元照出版,2017年9月。
羅昌發,國際貿易法,元照出版,2010年9月。
羅昌發,貿易與競爭之法律互動,元照出版,1998年8月。
羅明通,著作權法論第一冊,第八版,三民書局,2014年4月。
法院判決及行政函釋
智慧財產法院101年度民專訴字第73號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98年度民專上更(二)字第2號判決。
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597號判決。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94年電子郵件940328號函。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95年電子郵件950511號函。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98年電子郵件980803a號函。
外文文獻
Alvarado, Daniela, Seamaster-ing the First Sale Doctrine: A Tripartite Framework for Navigat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Section 109(a) to Gray Market Goods, 22 FORDHAM INTELL. PROP. MEDIA & ENT. L.J. 885-906 (2012).
Bonadio, Enrico, Parallel Imports in a Global Market: Should a Generalised International Exhaustion Be the Next Step?, 33(3) E.I.P.R. 153-61 (2011).
Chard, John S. & C. J. Mell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Parallel Imports, 12 THE WORLD ECON. 69-83 (1989).
Donnelly, Darren E., Paralle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 of the Exhaustion of Rights Doctrine, 13 SANTA CLARA HIGH TECH. L.J. 445-515 (1997).
Fink, Carsten, Entering the Jungle-in the Exhaus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Parallel Imports, in COMPETITIVE STRATEGI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173-91 (Owen Lippert ed., 1999).
Hansen, William R. & Suzanna M.M. Morales, John Wiley & Sons Case: Limits on the First Sale Doctrine on US Copyright Law, 34(8) E.I.P.R. 558-63 (2012).
MASKUS, KEI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THE GLOBAL ECONOMY (2000).
McIntyre, Stephen, Game Over for First Sale, 29 BERKELEY TECH. L.J. 1-59 (2014).
Meurer, Michael J., Copyright Law and Price Discrimination, 23 CARDOZO L. REV. 55-148 (2001).
Perzanowski, Aaron & Jason Schultz, Digital Exhaustion, 58 UCLA L. REV. 889-946 (2011).
Reese, R. Anthony, The First Sale Doctrine in the Era of Digital Networks, 44 B.C. L. REV. 577-652 (2003).
Saravia, Vartan J., Shades of Gray: The Internet Market of Copyrighted Goods and a Call for the Expansion of the First-Sale Doctrine, 15 SW. J. INT′L L. 383-418 (2010).
SHIH, Pei-Cyuan, Kuo-Feng KAO and Hong HWANG, Competitive Parallel Imports, in PROCEEDINGS OF IAC 2019 IN VIENNA 150-58 (2019).
Weigand, Robert E., Parallel Import Channels-Options for Preserving Territorial Integrity, 26 COLUMBIA J. WORLD BUS. 53-60 (1991).
Wilson, W. Weldon, Parallel Importation-Legitimate Goods or Trademark Infringement?, 18 VAND. J. ENT. & TECH. L. 543-76 (1985).
Cases
Arizona Cartridge Remanufacturers Ass’n, Inc. v. Lexmark Intern., Inc., 421 F.3d 981 (9th Cir. 2005).
Bloomer v. McQuewan, 55 U.S. 539 (1852).
Bobbs-Merrill Co. v. Straus, 210 U.S. 339 (1908).
Boston Store of Chicago v. American Graphophone Co., 246 U.S. 8 (1918).
Costco Wholesale Corp. v. Omega, S.A., 541 F.3d 982 (9th Cir. 2008).
General Talking Pictures Corp. v. Western Electric Co., 304 U.S. 175 (1938).
Hobbie v. Jennison, 149 U.S. 355 (1893).
Impression Products, Inc. v. Lexmark Intern., Inc., 137 S. Ct. 1523 (2017).
Jazz Photo Corp. v.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264 F.3d 1094 (Fed. Cir. 2001).
John Wiley & Sons, Inc. v. Kirtsaeng, 32 ITRD 1500 (S.D.N.Y. 2009).
John Wiley & Sons, Inc. v. Kirtsaeng, 654 F.3d 210 (2nd Cir. 2011).
Kirtsaeng v. John Wiley & Sons, Inc., 133 S. Ct. 1351 (2013).
Lexmark Intern, Inc. v. Ink Techs. Printer Supplies, LLC, No. 1:10-CV-564, 2014 WL 1276133 (S.D. Ohio 2014).
Lexmark Intern., Inc. v. Impression Products, Inc., 816 F.3d 721 (2016).
Lexmark Intern., Inc. v. Static Control Components, Inc., 134 S. Ct. 1377 (2014).
Mallinckrodt, Inc. v. Medipart, Inc., 976 F.2d 700 ( Fed. Cir. 1992).
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 v. Universal Film Mfg. Co., 243 U.S. 502 (1917).
Quality King Distributors, Inc. v. L′anza Research International, 523 U.S. 135 (1998).
Quanta Computer, Inc. v. LG Electronics, Inc., 553 U.S. 617 (2008).
RGZ 63, 394 (399) (Ger.).
Static Control Components, Inc. v. Lexmark Intern., Inc., 487 F.Supp.2d 830 (E.D.Ky. 2007).
Static Control Components, Inc. v. Lexmark Intern., Inc., 615 F.Supp.2d 575 (E.D.Ky. 2009).
Static Control Components, Inc. v. Lexmark Intern., Inc., 697 F.3d 387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