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 |
Traditional Chinese teachers are used to teach their students the Chinese knowledge directly, which leads to their students learn the Chinese knowledge passively. Such kind of teaching approach is hard to help the students to learn and think independently. Technology can enhance the interactions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More specifically,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it can enhance the students’ learning and thinking, solving problem, and act on their own problems actively. Meanwhile, adopting technology into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can also enhance the students’ social interactions even more.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an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 named CoCoing.info was adopted that provid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concept mapping, conversation window, group creating, and file recordings functions for Chinese subject learning activity.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adopting concept mapping tool in the Chinese course, there were fift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volved.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was adopted to observe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an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The author gained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from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ulti-party data.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rough the action research of assimilating the online concept mapping tool in the Chinese subject, the students could develop the ability of the transferable skills. Meanwhile,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reflection from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were enhanced. |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王千倖(2003)。以網路同儕教學建構網路學習社群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8(1),119-141。
王麗江(2008)。概念構圖策略對國小融合班學習障礙學童語文學習成效行動研究。台東市: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仲謀(2004)。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臺北市:五南。
江淑卿(1997)。知識結構的重要特性之分析暨促進知識結構教學策略之實驗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何昶毅(2010)。概念構圖策略融入記敘文篇章結構教學之研究。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臺北市:商鼎。
吳明隆(2000)。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惠英(2014)。概念構圖應用於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裕聖、曾玉村(2003)。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小五年級學生科學文章閱讀理解及概念構圖能力之影響。教育研究集刊,49(1),135-168。
吳裕聖、曾玉村(2011)。鷹架式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學童生物文章的閱讀表徵與情意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3(1),1-24。
李明蕙(2012)。概念構圖融入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歷程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品萱(2015)。運用概念構圖於國小閱讀理解教學之個案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雅惠(2006)。概念構圖教學對八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國文學習態度之影響。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林孟萱(2016)。結合概念構圖與摘要策略之翻轉學習模式對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臺北市: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素卿(201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臺北市:麗文文化。
林寶山(1990)。教學論。臺北市:五南。
邱上真(1991)。學習策略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1-49.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臺北市:天下。
柯華葳(2009)。教出閱讀力 2 培養 Super 小讀者。臺北市:天下。
柯華葳、幸曼玲、陸怡琮、辜玉旻(2010)。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洪麗卿(2002)。社會科概念構圖教學策略之建構。花蓮縣: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麗卿(2003)。國小社會科概念構圖教學策略之建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7,136-163。
范信賢(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 DNA》。教育脈動電子期刊,5,1-6。
夏清林等譯(2000)。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市:遠流。
張世忠(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 臺北市:五南。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淑伶(2016)。概念構圖結合網路同儕互評對國中生閱讀理解能力及感受之研究。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淑珍(2015)。合作概念構圖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臺南市:康寧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心理。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梁淑芳(2006)。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重吉(1997)。從建構主義談數理師資培育的革新。科學發展月刊,24(7),555-561。
郭椿蓉(2010)。概念構圖運用於國中國文科教學策略之研究—以第八學年為研究對象。臺北市: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永春(2003)。概念構圖教學策略與不同性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在社會科學習成就與學後保留之探究。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柏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法。臺北市:南宏。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嘉成(1998)。合作學習式概念構圖在國小自然科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1,107-128。
陳嘉成、余民寧(1998)。 以概念圖為學習策略之教學對自然科學習的促進效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7,201-235。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臺北市:漢文。
黃鴻文、湯仁燕(2005)。學生如何詮釋學校課程?。教育研究集刊,51(2),99-131。
楊心怡、吳淑蘭(2013)。未來教室之IGCS 應用於國中英語教學行動研究。教育科技與學習,1(1),65-86。
楊芬香(2008)。國小高年級國語課程實施聆聽策略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概念構圖做筆記為教學主要模式。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溫明麗(2002)。皮亞傑與批判性思考敎學。臺北市:洪葉文化。
劉惠卿(2006)。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國語文摘取大意學習成效之研究。花蓮縣: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麗嬌(2017)。概念構圖結合網路同儕互評對國中生閱讀理解能力及感受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論文集。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未出版,p1-16。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臺北市:心理。
蔡天民(2002)。概念構圖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成就、學習態度及概念改變之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秉恆(2002)。國小六年級學生運用網路數位學校學習柱體與錐體成效之研究。屏東市: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美華(2003)。行動研究法。臺北市:學富。
蔡清田(2001)。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雅泰(2006)。概念構圖融入國語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大意摘要能力與語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麗萍、吳麗婷、陳明聰(2004)。概念構圖在閱讀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教學之應用。特殊教育季刊,93,12-18。
鄭玉汶(2011)。概念構圖策略教學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之學習成效。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秀梅(2015)。應用概念構圖教學策略於國小三年級學生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謝真華(1999)。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在自然科學習成效之研究。臺南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傳崇、李尚儒(2011)。國民小學校長分佈式領導對學生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以學校知識創造為中介變項。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3,149-181。
韓順進(2006)。概念構圖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之研究。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 英文文獻
Adelman, C. (1993). Kurt Lewin and the origins of action research.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1(1), 7-24.
Ausubel, D. G. (1963).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4(2), 217-222.
Ausubel, D. P. (1968). Education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Bandura, A. (1989). Human agency i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9), 1175.
Bender, W. N. (2001). Learning disabilities:characteristics,identification,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Chang, K. E. Sung, Y. T., & Chen, I. D. (2002). The effect of concept mapping to enhance text comprehension and summariz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71(1), 5-33.
Lewin, K. (1947). Frontiers in group dynamics: II. channels of group life; social planning and action research. Human Relations, 1(2), 143-153.
Mercer, C. D. & Mercer, A. R. (1993). Teachi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problems. New York: Mav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Novak, J. D. (1998). Learning, creating, and using knowledge: Concept maps as facilitative tools in schools and corporation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Novak, J., & Gowin, D. B. (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ja, S. N., & Pine, G. J. (1987).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Teachers’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school contexts.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64(2), 96-115.
Rubin, D.(1980). The teacher handbook of reading thinking exercises. NY: Hott, Rinehart and Winston.
Winter, R. (1982). “Dilemma Analysis”: A contribution to methodology for action research.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12(3), 161-174.
Winter, R. (1993). Action research, practice and theory.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1(2), 315-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