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5155025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25 、訪客IP:18.188.125.235
姓名 黃馨儀(Hsin-Yi Huang)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
論文名稱 1958年毛澤東與大躍進運動形成之研究
相關論文
★ 1959年廬山會議之研究── 以「彭德懷事件」為中心★ 1953年東山島戰役之研究
★ 中共解放軍海軍戰力發展之研究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當前臺灣學界對於毛澤東的研究興趣有增無減,研究範圍遍及政治、歷史、文學、思想等各領域,其中,大饑荒與文化大革命堪稱中共建國以來所歷經的兩大浩劫,死傷人數動輒百萬、千萬人的規模起跳,成為近代中國難以抹除的歷史創傷,是值得研究者不斷與之對話、探索的重要歷史事件,鑑此,本文的研究主題乃是聚焦在導致大饑荒的「大躍進運動」,以及其中的關鍵人物毛澤東。
本文從「大躍進運動形成之國際因素」、「大躍進運動形成之國內因素」以及「毛澤東個人崇拜現象與大躍進運動」三個議題,爬梳毛澤東與1958年大躍進運動形成之間的種種關聯。1950年代中期,無論是國際上中蘇等社會主義陣營的競合,或是中國國內中共高層的政治生態的各種角力,毛澤東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對於大躍進運動的形成有直接且重要的關係,甚至種下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禍根。換言之,毛澤東主政下的1956年到1958年的政治走向,不僅造就了大躍進運動的悲劇,甚且牽動著未來20年中國人民集體的歷史與命運。
摘要(英) As the interest of Taiwanese academics in the research of Mao Zedong is increasing, the research scope covers all fields of politics, history, literature, thought, etc. Among them, the Great Famine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an be called the two catastrophes that the CCP has experienced since its founding. These two events have become historical traumas that are difficult to eradicat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and are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s worthy of continuous dialogue and exploration to researchers. In view of this, the theme of this article is to focus on the Great Leap Forward that led to the Great Famine and the key figure Mao Zedong as well.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three topics: “international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internal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nd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 worship of Mao Zedong (Mao Cult) on the Great Leap Forward.” From these issu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various connections between Mao Zedong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in 1958. In the mid-1950s, whether it was 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and other socialist camps, or various struggles of the political ecology of the high-level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ao Zedong played a direct and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nd even planted the ban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of 1966. In other words, the political trend from 1956 to 1958 led by Mao Zedong not only created the tragedy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but also affected the collective history and destiny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 next 20 years.
關鍵字(中) ★ 毛澤東
★ 大躍進
★ 個人崇拜
關鍵字(英)
論文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緒論 1
第一章 大躍進運動形成之國際背景因素 11
第一節 蘇聯模式在中國的移植 11
第二節 去斯大林模式後中國的政經制度探索 15
第三節 社會主義陣營的趕超風潮 20
第二章 大躍進運動形成之中國國內背景因素 29
第一節 黨內關於「冒進」的兩種不同意見 29
第二節 反右運動對大躍進運動的影響 36
第三節 南寧會議、成都會議與八大二次會議 42
第三章 大躍進中的個人崇拜與回應 49
第一節 成都會議毛澤東倡導個人崇拜 49
第二節 毛澤東面對大躍進的回應 55
結論 61
徵引書目 65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文浩(Felix Wemheuer)著,項佳穀(Jiagu Richter)譯,《饑荒政治:毛時代中國與蘇聯的比較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年)。
列寧(Vladimir Lenin)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全集》,卷4、3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著,杜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陶伯曼(William Taubman)著,王躍進譯,《赫魯曉夫全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
馮客(Frank Dikötter)著,郭文襄、盧蜀萍、陳山譯,《毛澤東的大饑荒:1958-1962年的中國浩劫史》(新北:INK印刻文學,2012年)。
費正淸(John King Fairbank)著,王建朗等譯,《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6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斯大林(Joseph Stalin)著,蘇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學院編纂,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斯大林全集》,卷13(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羅德里克‧麥克法誇爾(Roderick MacFarquhar)著,《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翻譯組譯,《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二卷:大躍進(1958-1960年)》(香港:新世紀,2012年)。
羅斯‧特里爾(Ross Terrill)著,胡為雄、鄭玉臣譯,《毛澤東傳最新版全譯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大公報編輯部,《第一個五年計劃講話》(北京:通俗讀物出版社,1955年)。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編,《毛澤東文集》,卷8(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冊4、7、11(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經濟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卷2(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冊5、6、7、8、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卷3、5(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孔寒冰,《中蘇關係及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北京:中國國際出版社,2004年)。
王夢初,《「大躍進」親歷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劍鋒,《中國趕超型體制:基於歷史成因與宏觀經濟失衡的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年)。
王駿,《毛澤東與中國工業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
白思鼎、李華鈺編,《中國學習蘇聯(1949年至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年)。
伍修權,《在外交部八年的經歷(1950.1-1958.10)》(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3年)。
朱正,《反右派鬥爭全史》,上冊(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4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何方,《從延安一路走來的反思》,上冊(香港:明報出版社,2007年)。
余大章、楊承訓,《新經濟政策理論體系——論列寧對社會主義經濟的再認識》(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吳冷西,《十年論戰(1956-1966)──中蘇關係回憶錄》,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
吳敬璉,《中國經濟改革進程》(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9年)。
宋連生,《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始末》(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維漢,《回憶與研究》(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年)。
李蒙,《毛澤東重整舊河山:1949-1960》(香港:中和出版,2013年)。
李銳,《「大躍進」親歷記》(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年)。
李銳,《廬山會議實錄》(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汪子錫,《憲政體制與人權保障》(桃園:中央員警大學出版社,2012年)。
沈志華,《思考與選擇:從知識分子會議到反右派運動(1956-1957)》(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硏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硏究中心,2008年)。
沈志華主編,《蘇聯歷史檔案選編》,卷2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沈志華主編,楊奎松、沈志華、李丹慧、牛軍撰稿,《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年中蘇關係若干問題再探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周永坤,《解禁中的人權──中國大陸人權研究》(臺北:元照出版社,2013年)。
周尚文、葉書宗、王斯德,《蘇聯興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周新富,《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林雪,《趙紫陽‧從革命到改良(廣東篇)》(紐約:世界華語出版社,2019年)。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5年)。
林蘊暉,《烏托邦運動:從大躍進到大饑荒(1958-1961)》(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
波諾馬廖夫編,《蘇聯共產黨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金沖及主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傳》(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柏樺,《史記:1950-1976》(臺北市:釀出版,2013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胡石其、戴開堯,《斯大林的社會主義觀》(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徐剛,《想像城市的方法:大陸「十七年文學」的城市表述》(臺北:新銳文創公司,2013年)。
逄先知、金沖及主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康正果,《毛澤東與歹托邦》(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7年)。
張岱雲等譯,《赫魯曉夫回憶錄》(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年)。
郭汾陽,《1949年後:中國共產黨政治謎案19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3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修訂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上。
齊茂吉,《毛澤東和彭德懷、林彪的合作與衝突》(臺北:新新聞文化,1997年)。
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楊勝群、閏建琪主編,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編,下冊《鄧小平年譜(1904-1974)》(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
楊繼繩,《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2009年),下冊。
熊景明、宋永毅、餘國良編,《中外學者談文革》(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8年)。
劉詩白主編,《政治經濟學》,第五版(臺北:財經錢線文化有限公司,2019年)。
蔣家俊、尤憲迅、周振漢,《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錢理群,《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冊(臺北:聯經,2012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
謝春濤,《大躍進狂瀾》(長沙: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叢進,《曲折發展的歲月》(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羅平漢,《大躍進的發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蘇星,《新中國經濟史》(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年)。

二、期刊
王玉貴,〈論反右派鬥爭對「大躍進」運動的影響〉,《史學月刊》,第11期,2004年,頁64-69。
王振輝,〈民粹主義與毛澤東:重評毛澤東的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展望與探索》,1卷7期,2003年7月,頁63-77。
李斌,〈毛澤東的宣傳思想與實踐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影響〉,《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6期,2013年11月,頁15-18。
沈志華,〈毛澤東與1957年莫斯科會議〉,《二十一世紀》,105期,2008年2月號,頁36-48。
沈志華,〈蘇聯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反應及其結果──關於中蘇分裂緣起的進一步思考〉,《二十一世紀》網絡版第12期,2003年3月,http://www.cuhk.edu.hk/ics/21c/media/online/0303090.pdf,瀏覽日期:2020年5月31日。
周恩來,〈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政治報告〉,《新華半月刊》,1956年第5期,頁11-20。
楊繼繩,〈大躍進中的糧食問題〉,《二十一世紀》,110期,2008年12月,頁38-51。
劉建國,〈社會主義陣營的趕超浪潮與中國大躍進運動的發生〉,《江漢論壇》,2000年4期,頁75-78。
劉賓,〈論毛澤東關於宣傳思想工作的基本思想〉,《毛澤東思想研究》,第6期,2001年,頁39-41。

三、博碩士論文
王瑞婷,〈大躍進時期的中蘇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馮天樂,〈毛澤東與反右運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9年。
雷岱騰,〈比喻的政治功能:毛澤東的比喻與1957年的整風、反右運動〉,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劉兆崑,〈「高山低頭,河水讓路」—大躍進時期革命語言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關向光,〈論中共大躍進時期的「毛澤東路線」〉,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四、報紙
〈論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日報》,1949年7月1日,版1。
〈人民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閉幕〉,《人民日報》,1953年2月8日,版1。
毛澤東,〈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額完成五年計劃而奮鬥〉,《人民日報》,1956年1月1日,版1。
赫魯曉夫,〈在蘇聯最高蘇維埃舉行慶祝大會上〉,《人民日報》,1957年11月8日,版4。
〈發動全民討論四十條綱要,掀起農業生產的新高潮〉,《人民日報》,1957年11月13日,版1。
〈鼓足幹勁,力爭上游〉,《人民日報》,1958年2月3日,版1。
〈一次爭取大躍進的大會〉,《人民日報》,1958年2月12日,版1。
〈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人民日報》,1958年3月28日,版1。
〈力爭高速度〉,《人民日報》,1958年6月21日,版1。
指導教授 齊茂吉 鄭政誠 審核日期 2020-8-1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