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125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3 、訪客IP:18.221.12.61
姓名 吳士青(Shih-Ching Wu)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歷史研究所
論文名稱 戰後臺灣佛教雜誌之研究—以《人生》雜誌的「佛教改革」與「社會關懷」為主
(The study of Buddhism magazine in Postwar Taiwan:Focus on "Buddhist Reform" and "Social Care" of Humanity Magazine)
相關論文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及發展─以台南新化教會為例★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 ─以大溪仁和宮為例
★ 帝國邊區的村落、族群與歷史:以屏東萬金庄為中心討論(1861-1945)★ 日治時期臺灣茶業改良之研究
★ 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
★ 北埔姜家女性研究(1834-1945)★ 清代臺灣私鹽問題研究--以十九世紀北臺灣為中心
★ 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 煤礦產業與地方社會--以台北土城地區為例(1897~1989)
★ 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 -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1945~2005)★ 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
★ 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協議會」之研究(1914-1947)★ 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
★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1826~1945)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文以釋東初1949年發行的《人生》雜誌為例,探討戰後臺灣佛教雜誌發展,並藉此觀察《人生》雜誌如何以「佛教改革」與「社會關懷」兩大主題,回應不同時代的社會需求。《人生》雜誌創刊、復刊與改版的過程,分別呈現出臺灣戰後初期、戒嚴與解嚴時期佛教的變遷,《人生》雜誌也從初期著重佛教改革、關心中國佛教未來發展的雜誌,轉變為推廣法鼓山理念、關懷社會的刊物。
  首先在1949年至1962年《人生》雜誌的佛教改革論述中,以「江蘇派」為主的僧侶分別從制度、人才培養與社會影響力建構理想中的佛教藍圖,因此本文將分析這些論述與當時佛教及社會的關係。其次探討1982年至1999年間,面對臺灣社會轉變下的各種社會問題,《人生》雜誌呈現出何種佛教社會關懷的面向,又如何回應社會脈動。並進一步討論戰後佛教雜誌在不同時期的延續性與差異性。
摘要(英) The main theme of this thesis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uddhist magazine, Humanity Magazine, in postwar Taiwan. Evolving through time, Humanity Magazine has been focusing on “social care” and carrying out the mission of “Buddhist reform”.

Humanity Magazine was founded by Ven. Master Dongchu in 1949. Being ceased publication for two decades in the 1960s and 1970s and witnessing the social changes in postwar Taiwan as the Martial Law being implemented, Humanity Magazine regained its voice in the 1980s. It regarded its mission to be fulfilling and enhancing the core value of Dharma Drum Mountain.

The thesis is comprised of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focus on Humanity Magazine from1949 to 1962, focusing on the emergence of “Buddhism reform”. The monks of the "Jiangsu School" were constructing the ideal Buddhist blueprint from aspects of system, talent training, and social influence. The analysis of their articles on Humanity Magazine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t discourses and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thesis looks at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ty Magazine from 1982 to 1999, as the Taiwanese society being through intense social changes. The increasing concern of “social care” enabled Humanity Magazine to be responsive to various demands of the society and therefore to be connected to the society.
關鍵字(中) ★ 《人生》雜誌
★ 釋東初
★ 釋聖嚴
★ 佛教改革
★ 佛教社會關懷
關鍵字(英) ★ Humanity magazine
★ Master Dongchu
★ Master Sheng-Yen
★ Buddhist reform
★ Buddhist social care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東初、聖嚴與《人生》雜誌 9
第一節 釋東初生平 9
第二節 釋聖嚴生平 23
第三節 《人生》雜誌的創刊與復刊 34
第三章 《人生》雜誌之發展 41
第一節 歷來佛教期刊發行概述 41
第二節 《人生》雜誌經營與編輯風格演變 49
第三節 《人生》雜誌內容與作者群分析 63
第四章 戰後佛教改革論述(1949年至1962年) 89
第一節 臺灣佛教改革的背景與《人生》雜誌中的臺灣佛教 89
第二節 制度改革與中國佛教會 96
第三節 提升僧尼素質與人才培育 107
第四節 重建佛教的社會功能 121
第五章 佛教社會關懷的展現(1982年至1999年) 131
第一節 民間信仰與環保議題(1982年至1992年) 131
第二節 以「人」與「對話」為中心的社會關懷(1992年至1999年) 142
第三節 兩階段差異分析 157
第六章 結論 163
附錄:《人生》雜誌1期至104期社論與專題分類詳表 169
參考書目 175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期刊
《人生》雜誌,第1卷至第14卷(1949年至1963年)、第1期至第196期(1982年至1999年)。
《佛教文化》季刊,第1期至第14期(1965年至1971年)。
《海潮音》,第9卷第1期(1928年5月)、第21卷第11期(1940年11月)、第26卷第1期(1945年1月)。
《菩提樹》雜誌,第168期(1966年11月)。
《臺灣佛教》雜誌,第1卷第1期(1947年7月)。
《法音》雜誌,第2卷第1期(1958年1月)。
《法海》雜誌,創刊號(1956年4月)。
《中國佛教》雜誌,第1卷第1期(1954年3月)。
《覺世》雜誌,創刊號(1957年4月)。
《人乘》雜誌,創刊號(1979年10月)。
《普門慈幼》雜誌,創刊號(1981年4月)。
《現代佛教》雜誌,創刊號(1981年6月)。
《十方》雜誌,第1卷第1期(1982年10月)。
黃夏年主編,《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6)
辛迪責任編輯,《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補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8)。
臺灣大學晨曦學社,《臺大晨曦學社50週年社慶專刊》(2010年4月)

(二)文集、年譜、傳記、口述訪談、年鑑
張之洞,《勸學篇》,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9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釋太虛,《太虛大師全書》,臺北: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1970年。
釋東初,《東初老人全集》,臺北:東初出版社,1985年。
釋聖嚴,《法鼓全集》,臺北:法鼓文化,1999年。
道安法師遺集編輯委員會,《道安法師遺集》,臺北:道安法師紀念會,1980年。
釋默如,《默如叢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鐘石磐,《聖賢夢影》,臺南縣:大乘精舍印經會,1983年。
林其賢,《聖嚴法師七十年譜》,臺北:法鼓文化,2000年。
林其賢,《聖嚴法師年譜》,臺北:法鼓文化,2016年。
釋果徹,〈東初老人簡譜〉,《中華佛學研究》第2期(1998年3月),頁1-48。
施叔青,《枯木開花:聖嚴法師傳》,臺北:時報出版社,2000年。
釋南亭,《南亭和尚自傳》,臺北:華嚴蓮社,1991年。
卓遵宏、侯坤宏,《方甯書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9年。
卓遵宏、侯坤宏,《成一法師訪談錄》,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釋果見,〈口述歷史之一—訪廣慈法師〉,網址:http://dongchu.dila.edu.tw/web/No4/homeNo4.html
中華民國雜誌年鑑編輯委員會主編,《中華民國雜誌年鑑1950-1998》:臺北:中華民國雜誌事業協會。
陳九會主編,《法鼓山年鑑1989-2001》,臺北:法鼓山佛教基金會,2000年。

二、專書
丁仁傑,《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臺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王見川,《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
江燦騰,《中國近代佛教思想的爭辯與發展》,臺北:南天書局,1998。
江燦騰,《臺灣佛教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9年。
江燦騰,《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臺北市:南天書局,1996年。
江燦騰,《認識臺灣本土佛教:解嚴以來的轉型與多元新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2年。
江燦騰、侯坤宏、楊書濠,《戰後臺灣漢傳佛教史: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傳播的互動過程》,臺北:五南出版社,2011年。
周玉茹,《臺灣佛教的僧伽教育:以佛學院為中心》,臺中:太平慈光寺,2013年。
邵佳德,《近代佛教改革的地方性實踐:以民國南京為中心(1912-1949)》,,臺北:法鼓文化,2017年。
侯坤宏,《太虛時代 : 多維視角下的民國佛教1912-1949》,臺北:政大出版社,2018年。
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臺北:法鼓文化,1999年。
陳兵、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臺北 : 現代禪出版社,2003年。
藍吉富主編,《臺灣佛教辭典》,臺南:妙心出版社,2013年。
闞正宗,《中國佛教會在臺灣:漢傳佛教的延續與開展》,臺北:中國佛教會,2009年。
闞正宗,《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皇國佛教」的歷史進程(一八九五—一九四五)》,新北:博揚文化,2011年。
闞正宗,《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正編、續編,臺北:大千出版社,2004年。
霍姆斯.維慈(Welch, Holmes)著;王雷泉、包勝勇、林倩譯,《中國佛教的復興》,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江燦騰,〈《教報第一號》——日治初期臺灣佛教史料的出土〉,《臺灣史料研究》,第6期(1995年8月),頁153-156。
江燦騰,〈試論太虛大師建構僧伽改革理論的背景和思想內涵——以第二期改革的《整理僧伽制度論》為中心〉,《國際佛學研究》,第2期(1992年12月),頁93-122。
伊慶春、簡文吟,〈已婚婦女的持續就業:家庭制度與勞動市場的妥協〉,《臺灣社會學》,第1期(2001年6月),頁149-182。
李玉珍,〈臺灣戰後崛起的優婆夷典範之群體意涵〉,《玄奘佛學研究》,第21期(2014年3月),頁97-130。
李玉珍,〈戰後臺灣的佛教出版事業:以陳慧劍為例〉,《臺灣宗教研究》,第4卷第1期(2005年6月),頁73-111。
李志夫,〈譯經院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中國佛教》,第22卷第11期(1978年8月),頁12-13。
沈孟湄,〈從宗教與媒體的互動檢視臺灣宗教傳播之發展〉,《新聞學研究》,第117期(2013年10月),頁179-214。
林建德,〈近二十年來臺灣地區「人間佛教」研究發展概述〉,《佛教圖書館館刊》,第52期(2011年6月),頁6-17。
姚麗香,〈臺灣地區光復後佛教出版刊物的內容分析——佛教文化思想變遷初探〉,《東方宗教研究》,第1期(1990年10月),頁291-313。
梁金滿,〈《人生》雜誌一甲子回顧與發展——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佛教圖書館館刊》,第55期(2012年12月),頁44-53。
莊佩容、陳健瑜、管偉筠、簡碧萱,〈電視犯罪新聞、性別與被害恐懼感之關聯性研究〉,《廣播與電視》,第19期,(2002年7月),頁99-126。
陳玉女,〈從佛教期刊淺談對臺灣佛教的省思〉,《佛教圖書館館刊》,第56期(2013年6月),頁69-72。
陳建安,〈宗教出版品傳播效果研究初探——以臺灣佛教雜誌為例〉,《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第34卷第1期(2017年6月),頁48-78。
楊書濠,〈戰後臺灣佛教雜誌的發展——以在臺復刊後的《海潮音》月刊為主(1949-2010)〉,《佛教圖書館館刊》,第55期(2012年12月),頁23-43。
楊書濠,〈《獅子吼》期刊的創立與發展〉,《佛教圖書館館刊》,第57期(2013年12月),頁21-36。
楊惠南,〈「人間佛教」的經典詮釋——是「援儒入佛」或是回歸印度?〉,《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2000年5月),頁479-504。
楊惠南,〈臺灣佛教的出世性格與派系紛爭〉,《當代》,第30期(1988年10月),頁75-87。
楊惠南,〈臺灣佛教的出世性格與派系紛爭(續完)〉,《當代》,第31期(1988年11月),頁68-81。
趙偵宇,〈佛教、殖民、漢詩:論《南瀛佛教》的「雜」誌性〉,《臺北文獻》,第203期(2018年3月),頁115-167。
鄭志明,〈臺灣「新興宗教」的現象商議〉,《宗教哲學》,第1卷4期(1995年10月),頁83-100。
鄭志明,〈論傅偉勳的佛教生死學〉,《宗教哲學》,第3卷第4期,(1997年10月),頁131-148。
鄭凱文,〈臺灣佛教期刊發展探討——以《慈濟月刊》為例(1967-2012)〉,《佛教圖書館館刊》,第55期,頁60-71。
歐崇敬,〈傅偉勳生平及其哲學〉,《世界中國哲學學報》,第5期,(2001年11月),頁119-135。
蔣治忠,〈一盞常燃不滅的心燈——《慈雲》〉,《佛教圖書館館刊》,第55期,頁72-82。
盧又榕、周寶珠,〈《慧炬雜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佛教圖書館館刊》,第56期(2013年6月),頁33-42。
鍾清泉,〈捧出心來與佛看──《明倫》四十年發展歷程》〉,《佛教圖書館館刊》,第56期(2013年6月),頁27-32。
闞正宗,〈日本殖民時期臺灣的佛教期刊——羅妙吉與《亞光新報》兼論林秋悟的左翼《赤道報》〉,《佛教圖書館館刊》,第55期(2012年12月),頁8-22。
闞正宗,〈殖民佛教的「認同」與戰後「轉向」——王兆麟的跨政權弘法事業〉,《玄奘佛學研究》,第21期(2014年3月)頁29-60。
闞正宗,〈戰後臺灣佛教史料的查找與運用〉,《佛教圖書館館訊》第39期(2004年9月),頁23-34。
釋自正,〈從圖書館管理角度談臺灣地區佛教出版〉,《佛教圖書館館訊》,第21/22期(2000年6月)。
釋永芸,〈佛教期刊必須與時俱進──談佛光山期刊的時代影響與未來發展〉,《佛教圖書館館刊》,第55期(2012年12月),頁54-59。
釋見鐻,〈時空推移下的翦影──《香光莊嚴》雜誌現況〉,《佛教圖書館館刊》,第56期(2013年6月),頁43-65。
釋傳法,〈社運浪潮中之護教運動——以中國佛教會護教組為探討核心〉,《玄奘佛學研究》,第11期(2009年3月),頁55-86。

(二)會議論文、單篇論文
王俊秀、江燦騰,〈環境保護之範型轉移過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生命、生態、環境關懷論文集》,臺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6年。
朱浤源、高嘉蔚,〈百年來臺灣佛教的轉捩點(1949-1961):從孫張清揚居士看起〉,《建國一百年宗教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冊,新竹:臺灣宗教學會,2011年,頁140-157。
林其賢,〈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思想立場的抉擇〉,《聖嚴研究第二輯》,臺北:法鼓文化,2011年,頁155-199。
林其賢,〈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思想的實踐與弘揚〉,《聖嚴研究第一輯》,臺北:法鼓文化,2010年,頁153-204。
陳雯宜,〈中國佛教會來臺初期的領導群與組織(1949-1960)〉,《臺灣佛教的歷史與人物》,臺北:財團法人彌陀文教基金會,2019年。
開證,〈白公與臺灣佛教〉,《白聖長老圓寂三週年紀念論文集》,頁39-40。
楊惠南,〈解嚴後臺灣新興佛教現象及其特質─以「人間佛教」為主的一個考察〉,《「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2年,頁189-238。
顏尚文,〈中國佛教會建立的基磐〉,收於《中國佛教會復會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佛教會,2007年,頁39-80。
釋果鏡,〈聖嚴法師淨土思想之研究——以人間淨土為中心〉,《聖嚴研究第一輯》,臺北:法鼓文化,2010年,頁69-109。
釋傳法,〈臺灣佛教社會運動中的環保與動保問題〉,《第三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2002年。
釋聖嚴,〈今日的臺灣佛教及其面臨的問題〉,《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頁151-176。
釋道安,〈一九五0年代的臺灣佛教-民國三十八年至四十六年〉,《中國佛教史論集(八)》臺灣佛教篇,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頁113-133。
闞正宗,〈善導寺時期(1952~1957)的印順法師「佛法概論事件」前後相關人物的動向〉,《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新竹:正聞出版社,2000年,頁383-401。
闞正宗,〈戰後臺灣佛教教育略論〉,《臺灣佛學院所教育年鑑》,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12年,頁21-24。

(三)學位論文
大野育子,〈日治時期臺灣佛教菁英的崛起—以曹洞宗駒澤大學臺灣留學生為中心〉,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王靖絲,〈聖嚴法師對淨土思想的抉擇與詮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朱正聲,〈全球化下我國緝毒工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論文,2006年。
李政憲,〈朱斐及其《菩提樹》雜誌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胡鈞為,〈國府時期祠廟管理政策的實踐與反響(1928-1949)〉,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范國展,〈李子寬與戰後佛教的發展(1945-197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倪管嬣,〈國家、知識、信仰:《佛學叢報》與清末民初佛教的近代轉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陳彥伯,〈承先啟後的孤僧——釋東初及其佛教文化學行初探〉,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陳淑梅,〈入世證菩提:當代臺灣人間佛教思想的爭辯與開展〉,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陳雯宜,〈中國佛教會在臺灣的組織發展(1949-2010)〉,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
郭靜如,〈佛教與「環保」:臺灣法鼓山的環保理念與實踐〉,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賀政,〈從優生保健法爭議看墮胎新聞的再現〉,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黃慧茹,〈白聖法師與中國佛教會在臺灣的經營(1949-1963)〉,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曾憲祥,〈集體情境對個人的影響—以新興宗教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犯罪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黃詩茹,〈戰後臺灣佛教僧俗關係的轉變及意涵:由臺中蓮社、大專青年齋戒會、香光尼僧團考察〉,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楊書濠,〈從戒嚴到解嚴—中國佛教會在臺灣政教關係中的挑戰與發展〉,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博士論文,2009年。
廖慧玲,〈琦君散文中的慈悲護生書寫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整理資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劉文芳,〈當代臺灣佛教的社會運動〉,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鄭清玉,〈林清玄創作的心路歷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年。
鍾智誠,〈臺灣佛教興辦中等以上學校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年。
羅春月,〈從宋七力事件反思宋七力思想與實踐〉,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釋如斌,〈近代中國佛教的教育事業之研究:以閩南佛學院為例〉,圓光佛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四、網路資源
法鼓山心靈環保網站:https://www.ddm.org.tw/event/spirit/page02_01.html。
中華佛學研究所網站:http://www.chibs.edu.tw/。
《佛光大辭典》線上版: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觀音線心理暨社會關懷協會:https://www.kuanyin-line.org/index.php/about/history。
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https://www.missingkids.org.tw/chinese/news.php?mode=show&bid=1546&serialnum=8。
全國殯葬資訊入口網:https://mort.moi.gov.tw/frontsite/cms/serviceAction.do?method=viewContentDetail&iscancel=true&contentId=MjY5MA==。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L0020024。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臺灣社會問題研討會」議程:   https://www.ios.sinica.edu.tw/events/seminar/sp/agenda.pdf
指導教授 吳學明 審核日期 2021-1-27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