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7121601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42 、訪客IP:18.191.211.66
姓名 吳氏渥草(釋智常)(Ngo Thi Ut Thao)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中國文學系
論文名稱 中國大乘佛教的本體論思想之研究——以《壇經》為進路
(Research on the Ontological Thought of Chinese Mahayana Buddhism – with an approach focused on “The Platform Sutra”)
相關論文
★ 《道德經》「無為而治」意蘊之探析★ 《莊子》苦樂觀的現代詮釋
★ 安心之道探究--以《大乘起信論》為依據的哲學詮釋★ 論《維摩詰經》之入世精神-以現代「人間佛教」思想為說明
★ 韓非法思想研究★ 從羅蘭.巴特符號學觀點論普普藝術︰以安迪.沃荷作品為例
★ 儒學文化精神溯原 以《論語》之「孝道」、「學★ 牟宗三對「美善衝突」的解決
★ 從《精神現象學》主奴之爭一節中看欲望詮釋的可能性★ 《莊子》主體觀探究— — 「復性」與「氣化」為核心的存有論詮釋
★ 對非人類物種的倫理反思:從價值理論探討人類應有的態度★ 探究Hans Küng之「全球倫理」的 「可普遍性」與「可實踐性」
★ 論海德格對技術本質之反思 ——對技術本質之派生關係與其本源現象之溯源作一種詮釋之嘗試★ 對當代西方倫理學中代理孕母爭議的一個「性別倫理」之省思
★ 鄰避現象之環境倫理涵義:以效益主義環境正義考察為例示★ 動物的道德地位:Singer的效益主義進路動物的道德地位考察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主要是釐清六祖惠能的本體論思想,並呈現其實踐功夫——修行法門,以《壇經》宗寶流行本為核心。採用佛學研究法(哲學研究)與原典分析法為主;並通過提問-探究-解題來闡明及釐清本論文核心思想。 
本研究分別探究佛式本體論思想,六祖惠能的佛性本體與其呈現之修行法門;前者作為本體論研究的背景及基礎認識,後者是本研究的核心與要達成的研究目標。從本論文的研究初步之成果,總結成三點。 
1. 佛式的本體論哲學,大體上有三大特點:一是佛教本體論哲學是一種方便法,一種「假名」(有); 二是佛教本體論是一種「可證、可修、可悟」,是有實踐、修證的範疇之本體;三是佛教本體論哲學是別於西方本體論哲學,是不違佛教思想之立場。
2. 六祖惠能的佛性本體,可綜合為兩大特點:一是從語言方面,六祖惠能所講的「佛性」、「自性」、「本性」、「本體」、「真性」、「妙性」、「實性」、「法性」等字眼皆是指佛性本體,無有差別。二是從性質來講,可歸納成五大特質:(1)佛性本體是本來具足,不增不減;(2)佛性本體有清淨、無有動搖的性質;(3)佛性本體有不二的性質;(4)佛性本體能生萬法,這則指含有「緣起」之意,從佛性生起出來的妙用;(5)佛性本體作為禪宗的印證根據。
3. 六祖惠能的修行法門:主要是深入探究。有三法:(1)「三無宗旨」、(2)「從果而修」與(3)「不二法門」。「三無宗旨」為修證之本體,「從果而修」乃是從佛性本體修持成就佛果,而「不二法門」是在傳法與教導眾人,令眾人歸於中道實義,回歸佛性本體。
我依據初步的成果,作為探究六祖惠能之佛性本體論思想——以《壇經》作為研究核心;並提出研究的可能性,期許這份研究之法,可以讓大眾雨露均霑,身心得到安頓。其修行法門之實踐方法,也能夠啟迪人們心中的善根,能令聞者身心得到自在;這是我欲深入研究六祖惠能之佛性本體論及其法門實踐之因,而此篇論文將以內在佛式本體論和外顯的修持實踐來呈現之。
摘要(英)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is study were mainly to clarify the ontological ideas of the Sixth Patriarch, Huineng, and to present the practice methods – cultivation based on the popular “Platform Sutra” as the core. It mainly uses Buddhist Studies research method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and textual analysis; and by asking questions, clarifying and solving the problem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ain idea for this thesis.
This study intends to explore the Buddhist ontological thoughts, the Buddha-nature ontology of Huineng, the Sixth Patriarch, and its presentation of spiritual cultivation. The former acts as the background and basic knowledge for this research on ontology. The latter is the core and the research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in this thesis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points:
1. Buddhist ontological philosophy generally has three characteristics: first, Buddhist ontological philosophy is an expedient means, a kind of “provisional name” (existence/phenomena); second, Buddhist ontology is a category of ontology that belongs to the kind of practical and verificable that “can be proved, can be cultivated, and can be realised”; the third is that Buddhist ontological philosophy is different from Western ontological philosophy and does not violate the position of Buddhist thought.
2. The Buddha-nature of Huineng, the Sixth Patriarch,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wo major characteristics: First, from the language aspect, the phrases spoken by the sixth Patriarch Huineng such as “Buddha-nature”, “Self-nature”, “Innate-nature", “True-nature”, “Subtle-Nature”, “Real-nature”, and “Dharma-nature” are words that refer to the indifference of “Buddha-nature ontology” and “noumenon-phenomenon”. Second, in terms of the features, it can be summarized into five major characteristics: (1) Buddha-nature ontology is inherently sufficient, neither increasing nor decreasing; (2) Buddha-nature ontology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purity and unshakability; (3) Buddha-nature ontology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non-duality; (4) the Buddha-nature ontoloty is able to give rise to tens of thousands of dharmas, which is intended to contain the meaning of “arising from conditions”, the subtle functions arising from Buddha-nature; (5) the Buddha-nature ontology acts as the proof of the seal of realis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n School.
3. The practice method of Huineng, the Sixth Patriarch: is mainly an in-depth exploration. There are three methods: (1) “Three Non Purposes”, (2) “Cultivation from the Results” and (3) “The Method of Non-duality”. “Three Non Purposes” is the main essence of cultivation, “Cultivation from the Results” is to attain Buddhahood by practicing from the Buddha-nature ontology, and the “Method of Non-duality” is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Dharma and to teach everyone, so that they can return to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middle path and to return to the Buddha-nature ontology.
Based on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d Buddha-nature ontological thoughts of Huineng, the Sixth Patriarch using the “Platform Sutra” as the core of research; and the viability of the proposed research, hopes the method used in this study, is beneficial to the public, that the body and mind can be settled. It′s the key to spiritual practices, can enlighten the good roots in people′s minds, makes hearing it can enable the body and mind to be at ease. This is the cause for the intention to make an in-depth study of Buddha-nature ontology of Huineng, the Sixth Patriarch and its practice of the Dharma, and the thesis will present it as the inherent Buddha-nature ontology and the explicit self-cultivation practice method.
關鍵字(中) ★ 佛式本體論
★ 六祖惠能
★ 壇經
★ 禪法
★ 中國大乘佛教
關鍵字(英) ★ Buddhist ontology
★ Six Patriarch Huineng
★ Platform Sutra
★ Chan method
★ Chinese Mahayana Buddhism
論文目次 目次
摘要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6
一.研究架構 6
二.研究方法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步驟與限制 9
一.研究範圍 10
二.研究步驟 11
三.研究限制 13
第二章 西方與中國哲學的本體論思想之探究 15
第一節 自西方哲學考察本體論思想之定義 15
一.本體論的淵源 15
二.本體論 ( ontology) 的中文譯名及定義 17
第二節 自中國哲學考察本體論思想之意義 22
一.中國哲學本體論思想之淵源 22
二.道家之道本體思想 25
三.儒家的本體論思想 29
第三節 中國大乘佛教的本體論思想 31
一.印度佛教本體論哲學的發展 32
二.中國大乘佛教本體論之探究 41
第三章 六祖惠能本體論思想的理論環節 53
第一節 禪宗的形成 53
一.禪宗的形成 53
二.禪宗經典之變革 58
第二節 「心」與「性」的範疇概念 63
一.佛教「心」與「性」的概念界定 63
二.六祖惠能「心」與「性」的概念界定 67
第三節 六祖惠能的佛性本體論 69
第四章 六祖惠能的修行法門 79
第一節 三無宗旨為修證之本體 79
第二節 從果而修之禪法 83
一. 佛教的果位之概念界定 83
二. 從果而修的實踐禪法 87
第三節 不二法門 97
一. 三十六對法的內容 97
二. 不二法門的實踐模式 100
第五章 結 論 111
引用文獻 115
參考文獻 引用文獻
一、 CBETA經典文獻
《中阿含經》,CBETA, T01, no. 26。
《雜阿含經》,CBETA, T02, no. 9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CBETA, T08, no. 235。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CBETA, T16, no. 67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CBETA, T27, no. 1545。
《中論》,CBETA , T30, no. 1564。
《瑜伽師地論》,CBETA, T30, no. 1579。
《成唯識論》,CBETA, T31, no. 1585。
《唯識三十論頌》,CBETA, T31, no. 1586。
《中觀論疏》,CBETA, T42, no. 1824。
《華嚴一乘成佛妙義》,CBETA, T45, no. 1890。
《摩訶止觀》,CBETA, T46, no. 1911。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CBETA, T48, no. 2007。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CBETA, T48, no. 2008。
《禪源諸詮集都序》,CBETA, T48, no. 2015。
《異部宗輪論》,CBETA, T49, no. 2031。
《續高僧傳》,CBETA, T50, no. 2060。
《曆代法寶記》,CBETA, T51, no. 2075。
《景德傳燈錄》,CBETA, T51, no. 2076。
《大乘無生方便門》,CBETA, T85, no. 2834。
《楞伽師資記》,CBETA, T85, no. 2837。
《雙峰山曹侯溪寶林傳(殘卷)》,CBETA, B14, no. 81。
二、 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序分)
(一)漢文專書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下卷》,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9月。
王邦雄:《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4月。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臺北:臺灣學生書籍,1977年 6月。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上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下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李志夫:《中印佛學比較研究》,臺北:裕台公司中華印刷工廠,1986年11月。
杜松柏:《知止齋禪學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1月。
沈清松:《形上學·存有,人性與終極真實之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年10月。
李開濟:《禪宗的思想變革》,臺北:文津出本社有限公司,2007年6月。 
呂澄:《印度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2月。
俞宣孟:《本體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本社,2011年12月。
恰特吉(CHATTERJEE)達塔與(DATTA)著,伍先林、李登貴、黃彬等譯:《印度哲學概論》,臺北:黎明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4月。
胡適等著:《禪宗的歷史與文化》,臺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4月。
南懷瑾:《禪海蠡測》,臺北:老古文化專業公司,1983年3月。
高柏園:《禪學與中國佛學》,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3月。
孫振青:《形而上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月。
張文達,張莉編:《禪宗歷史與文化》,沈陽: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12月。
陳沛然:《佛家哲理通析》,臺北:東大出版,1993年2月。
陳寅恪:《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2001年  6月。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8年10月。
陳榮波:《哲學、語言與管理》,桃園:逸龍出版社,1994年2月。
黑格爾著,嘉麟,王太慶譯:《哲學史講演錄》,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鄔昆如:《西洋哲學史》,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8月。
楊惠南:《印度哲學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1995年8月。
楊惠南:《惠能》,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8月。
劉笑敢:《老子古今·上卷 》,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5月。
賴永梅:《佛教與中國傳統哲學》,臺北:東大圖書館有限公司,1993年。
譚家哲:《形上史論·上部》,臺北:唐山出版社,2006年11月。
釋印順:《無諍之辯》,新竹:正聞出本社,2003年4月。
釋印順:《以佛法研究佛法》,新竹:財團法人印順文教基金會,2003年4月。
釋印順:《中觀今論》,新竹:正聞出本社,2003年04月。
釋印順:《中國禪宗史》,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年08月。
(二)英文專書
Conze, E. (1962). Buddhist thought in India.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Nagao, G. (1991). Mādhyamika and Yogācāra: A study of Mahayana philosophies (L. S. Kawamura, Trans.). New York,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三、 期刊論文
成中英:〈中國哲學範疇問題初探〉,漢學研究,1985年6月。頁81~126。
林傳芳:〈格義佛教思想之史的開展〉,臺北:華岡佛學學報第2期,1972年8月。頁45~84。
陳玉璽:〈從儒佛道的「無神」論回歸本體論─《易經》太極本體智慧的啟發〉,新北市:財團法人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16年6月。頁77~123。
黃連忠:〈禪宗佛性本體論的特質與根本見地關係之探討〉,南投:正觀雜誌社,2001年03月。頁29~75。
楊維中:〈論中國佛教心性本體論的特質〉,高雄:普門學報2001 年11 月。頁1~22。
劉見成:〈老子《道德經》中的道論與修道思想〉,高雄: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2007年,06月。頁77~89。
蕭振邦:〈佛學研究一般方法論〉,南投:正觀雜誌社,2002年,3月。頁91~137。
四、 網路資料(依年份序分)
楊曾文:《六祖壇經》版本介紹。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 AN/102692.htm。瀏覽日期2020年11月3日。
釋聖嚴:《法鼓全集·佛與佛學》,https://ddc.shengyen.org/mobile/text/05-01/147.php。瀏覽日期2021年01月6日。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analects/li-ren/zh,瀏覽日期:2021年02月 24日。
五、工具書
佛光大辭典
中國大百科全書
教育大辭書
指導教授 蕭振邦(Jenn-Bang Shiau) 審核日期 2021-8-25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