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 104129003 詳細資訊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 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 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 勘誤回報 、線上人數:87 、訪客IP:3.145.9.200
姓名 劉璧嘉(Lau Pik Ka Angela)  查詢紙本館藏   畢業系所 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位學程
論文名稱 衝擊「香港七〇年代」神話:火紅年代社會運動的思想、情感與組織
(Bursting the Myth of The ‘Hong Kong 70s Golden Era’: Thoughts, Affects and Organizations of the Fiery Seventies Social Movement)
檔案 [Endnote RIS 格式]    [Bibtex 格式]    [相關文章]   [文章引用]   [完整記錄]   [館藏目錄]   [檢視]  [下載]
  1. 本電子論文使用權限為同意立即開放。
  2. 已達開放權限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
  3. 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摘要(中) 本論文的問題意識循著「火紅年代」與「香港七〇年代」神話之間的矛盾和張力,以火紅年代這段「失敗者的」的歷史作為突破點,試圖複雜化從「七〇年代神話」而來的「香港人」身份認同。尤其是貫穿於火紅年代討論的「中國問題」,除了是關乎身份認同,有些時候甚至是折射出超越國族身份認同的政治範圍,而應該被理解為第三世界左翼政治對「國族政治」與「左翼政治」該持有什麼關係的問題意識。本論文的在研究框架用了歷史化的方法去書寫火紅年代從1967到1976年的史前史及發展,把並從情感、思想與組織為切入點,研究了六七暴動的左派和極左派、火紅年代中自發毛派、無政府主義者、托派、國粹派、社會派在第一波中文運動、《盤古》、《70年代雙週刊》、珠海事件、保釣運動、反貪污運動、反加價運動、四報聯刊事件、「認識中國」活動中的實踐。同時,論文也拉入了文革造反派、西方新左翼、美國保釣運動等進行參照,以說明火紅年代與其他地方的社會運動及左翼運動的關係。
摘要(英) The myth of the ‘Hong Kong 70s Golden Era’ which glorifies colonial governmentality and the Hongkonger identity which builds upon it have always seem problematic when being juxtaposed with the concept of ‘Fiery Seventies’. The ‘Fiery Seventies’ was a brief period of time during which the Hong Kong post-war baby boomer generation deeply engaged in leftist social movements and enthusiastically discussed about China. By revisiting the history of the ‘Fiery Seventies’, this thesis questions the very assumptions underlying the Hongkonger identity, and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ies and difficulties of reinventing Hongkonger identities with Third-World left-wing politics. This thesis delinea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ery Seventies’ social movements from 1967-1976, and focuses on the guiding effects of affects, thoughts and organizations in the social movements of pro CCP left-wing-camp, ultra-leftists, autonomous Maoists, anarchists, Trotskyists, student Maoists, and ‘the social faction’. Activism events being discussed include the 1967 Riot, Chinese Language Movement, publications of Pan Ku and 70s Biweekly, Chu Hai College Incident, Baodiao Movement, Anti-Corruption Movement, Anti-Inflation Movement, Joint-Publication Incident, and Know China activities. Through referencing the rebels of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western New Left, and the US Baodiao Movement, the thesis suggests the Fiery Movement was deeply entangled with the global left-wing politics.
關鍵字(中) ★ 火紅年代
★ 左翼歷史
★ 國族政治
★ 社會運動
★ 香港七〇年代
關鍵字(英) ★ Fiery Seventies
★ Left-wing history
★ Nationalist politics
★ Social movements
★ Hong Kong 70s
論文目次 火紅年代作為扭轉敘事的起點 1 背景及問題意識 1 支撐著「香港七〇年代」神話的兩大敘事 1 「香港七〇年代」神話與「火紅年代」的拉扯:被遮蔽的國族政治和 左翼政治思考 4 為何要提「消失」的火紅年代?研究火紅年代左翼政治的重要性 9 如何進入火紅年代的社會運動場景? 12 文獻回顧 14 關於情感政治的討論 14 關於身份認同的討論 22 研究問題 36 研究方法 37 章節安排 39 香港社運場景:左派、右派與第三勢力(1949-1967) 42 當冷戰遇上殖民主義:左派與右派在香港 44 香港戰後左右兩派的微妙共?:殖民地下的冷戰 44 香港戰後社會問題 45 香港左派場景 47 中共的對港方針、組織和活動 47 左派場景的經驗、文化與民族主義之間的關係 52 香港右派場景 55 國民黨的對港方針、組織、活動 56 「第三勢力」和美國的組織、方針和活動 59 友聯的位置:新生代第三勢力?美國於香港文化冷戰中的代理人? 62 新儒家南來文人的位置:文化民族主義與國民黨的不反殖的契合 65 小結 70 從六七暴動再出發:大陸文革「造反派」與香港左派 72 六七暴動與中國文化大革命 73 為何討論文革和六七暴動在今天如此的敏感和困難? 73 為何要把六七暴動放置在文革的框架下討論?如何放置?如何討論? 76 六七之前:大陸文革爆發,香港左派造反暗流湧動 78 《五一六通知》:大陸校園風起雲湧,保守派、造反派各據一方 78 《炮打司令部》:毛澤東亮出底牌對造反派及香港左派內部的影響 80 六七之起:文革造反派奪權與「一二·三事件」帶來的改變氣息 83 六七之承:人造花廠工潮、鬥委會成立、遊行、罷工 87 人造花廠工潮:左派群眾及工聯會在工潮中的小試牛刀 87 《人民日報》與外交部罕見地對香港抗爭開綠燈:鬥委會正式成立 91 港督府的遊行與大?報:一次群眾自發的行動 92 六三社論:《人民日報》跳過外交部對香港直接喊話 94 被激進化的群眾在政治訴求上的挪移 95 聯合罷工開始 98 六七之轉:武裝化與大陸文革造反派的武裝化 99 大陸造反派的武裝傾向 99 香港極左派的暴動傾向 101 六七之合:造反派的落幕、被孤立的武裝極左派 104 火燒英國代辦處後毛澤東收拾造反派 104 1967 年 8 月後·香港:極左派孤掌難鳴,暴動漸漸結束 107 小結 108 以第一波中運為例:後六七暴動非左派的難局 111 非左派何以厭惡六七暴動——「繁榮穩定論」的誕生 112 非左派的社會大眾對六七暴動的回應 112 「繁榮穩定論」的幕後推手:簡述港英政府的宣傳策略 115 六七暴動與第一波中運:為了「繁榮穩定」該做些什麼? 117 非左派的大專院校界對六七暴動的回應 117 第一波中運序幕 121 右派對中運的反應:從搖擺到支持 122 六七暴動後的政治恐懼與扣帽子風氣——第一波中運的難產 124 崇基「中文列為官方語言問題研討會」風波 124 第一波中運後:運動創傷與青年困頓 126 小結 127 超越左/右派的先聲:從自由主義到自發毛派的《盤古》 128 《盤古》與創建實驗學院的誕生 128 從《盤古》創刊初衷說起:對反共與台灣自由主義的承傳 128 以「創建」為線索:《盤古》與友聯及西方激進主義的親密性 132 以包奕明為線索:《盤古》左轉背後的理論家 133 〈再論人物、人群與思想〉:包奕明的蛻變之路 136 〈論海外中國人的分裂、回歸與反獨〉:右派情感、毛派理論 140 〈研究全中國——從匪情到國情〉:「回歸論」作為知識計劃 146 以包奕明為線索:《盤古》左轉背後的西方新左及反國民黨脈絡 150 新左翼?舊左派? 150 從包奕明到《盤古》——香港新左翼毛派「新」在何處? 153 「回歸論」之後:包奕明的潛伏與香港新左翼毛派的醞釀 155 超越左/右派的先聲:從「沒有主義」到「紅黑」的《70 年代雙週刊》 159 以吳仲賢為線索:自由主義、本地社運與《70》的誕生 159 文社運動:獨立於政治? 160 珠海大學:國民黨右派在香港的象徵 163 珠海事件導火線:〈從夢想到絕望〉以揭露校政問題批判國民黨 164 珠海書院的光環脈絡後——青年中的困頓與迷惘 168 以莫昭如為線索:新左翼、西方社運與《70》的誕生 170 突破難局!「平地一聲雷」的《70》 172 《70》是無政府主義刊物嗎? 174 那《70》是新左翼嗎?關於《70》編輯邏輯 175 《70》的運作:「去組織化」的組織形式如何動起來? 181 「去組織化」背後的隱形門檻:《70》的組織文化,兼談《70》的組織 情感 183 《70》與《盤古》:一對異卵雙胞胎? 185 莫斯科—中國—法國—香港:托派與《70》的相遇 187 從莫斯科到中國,從中國到香港:香港托派的脈絡 187 《70》份子於法國變成托派:在尋找法國革命中發現中國革命 190 從紅黑並舉到分道揚鑣 193 從《70》的分裂看組織的內憂外患 195 從紅黑分裂看《70》的組織情感 198 小結 199 香港第一次保釣運動:打破後六七的恐政治難局 200 香港保釣運動的起源:本地、台灣及美國的影響 201 香港保釣運動的社會運動脈絡:山雨欲來的 1970 年 201 從台灣到美國,從美國到香港:香港保釣運動如何共襄盛舉? 203 二月保釣:保釣會與《70》長期累積的矛盾和各立山頭 207 保釣遊行前的最後 100 小時:兩派保釣、一種緊張 210 腹背受敵:運動內部兩派撕裂、運動外部遭國民黨右派抨擊 217 四·一〇保釣示威:警方打壓如何成為保釣運動的轉捩點? 218 美國的四·一〇保釣示威 219 香港的四·一〇保釣示威 220 四·一〇保釣示威對香港保釣運動的影響 221 五四保釣 227 七七保釣示威:香港保釣運動最高潮 228 七七保釣示威:示威者以肉身改寫歷史 229 小結 232 香港第一次保釣運動:統運路線和反殖路線的融合與決裂 233 基辛格秘密訪中與聯合國代表權更替:保釣運動路線的轉向 233 美國保釣運動的轉向 233 香港保釣運動的統運路線 236 香港保釣運動的反殖路線 241 保釣落幕 244 五·一三保釣示威 245 火紅年代青年的後保釣行動反思 247 「反殖」與「統運」如何融合? 247 後保釣中的反貪污運動:「反殖」和「統運」的矛盾所引發的鬥爭 249 社會派 vs. 國粹派 250 「反貪污、捉葛柏」我的一些不明白〉vs. 〈明白你的「不明白」反貪污 運動的茶杯裡風波〉 251 〈「同志」讓我告訴你〉vs.〈與屠龍君討論「香港問題」〉 252 從保釣到反貪污運動:「反殖」與「統運」的決裂、「社會派」與「國粹 派」的敵對 255 「流」的討論:國粹派何以成為多數派? 257 小結 262 「無關痛癢」的 1974:「毛托相爭」與港英的「漁人得利」 264 回應通脹的兩條路線 266 無政府主義與托派的激進:鼓勵抗爭 267 大專院校界的溫和:反物價通脹論壇及「探訪資展」 271 展覽宣傳 vs. 抗議行動:國粹派與社會派的交惡 274 國粹派展覽展外的「傳單風波」 275 《十月評論》如何成為石中英的批托材料 278 反加價運動高潮:絕食、集會,兼論無政府主義派與托派的差異與關係 281 石中英為何批托:批托第一人的經歷與時代性 284 反加價運動落幕:港英政府的「漁人得利」 290 總體經濟上揚—社運內鬥—社會大眾的犬儒文化—社會運動 291 殖民政府懷柔政策—社會運動者 296 小結 299 「中國向何處去」:「四報聯刊」與逃港紅衛兵 301 〈中國向何處去〉:「四報聯刊」中的托派代表 302 吳仲賢的〈中國向何處去〉與楊曦光的《中國向何處去》302 吳仲賢的分析:中國官僚主義及官僚制度的前世今生 304 〈我們的立場〉與〈理性的黃昏〉:「四報聯刊」中的「極左派」代表 307 〈理性的黃昏〉所象徵的造反派逃港紅衛兵立場 307 逃港紅衛兵對《70》的影響及兩派的合作 310 〈香港向何處去〉:「四報聯刊」事件餘波中的「社會派」代表 315 「四報聯刊」事件餘波 317 「中國向何處去」的其他延續:《黃河》與《北斗》320 《黃河》與中華人權協會 322 《黃河》的人權論述與極左派之間的張力 325 《北斗》與新亞及救總 327 《北斗》的趨勢和傾向:從李一哲到認同自由主義資本主義 329 小結 331 國粹派的潛伏與潰散:風格、組織、情感與思想 334 從國粹派的風格到國粹派的活動 337 國粹派的「土」風格 337 國粹派的鄉土與故土 338 國粹派的組織形式與思想資源 344 潛伏的組織生活:關於開「黑會」和秘密「大會」 345 內部的政治思想學習 347 神秘的國粹派領導:中共與國粹派之間的線人? 348 抗爭?不抗爭?國粹派的情感矛盾、組織文化與世界觀 352 說服方法一:「覺得自己是小資」 352 說服方法二:「中國還是很弱」 355 國粹派何以潰散? 359 「神秘」潰散背後:組織形式的侷限、「想不通」的感覺 360 左派憂鬱?左派罷工?左派反思? 365 小結 368 結論 372 火紅年代的思想、組織與情感 373 關於火紅年代的爆發與演變 373 火紅年代與此前政治局面的傳承和斷裂 380 作為香港左翼政治史的火紅年代 381 火紅年代各派對國族主義及相關國族身份認同的討論,關乎的是其左翼政 治 381 香港火紅年代是新左翼嗎?新在哪裡?兼談國家建構的引誘和隱憂 386 研究侷限 391 火紅年代事後記:昨日之火在今日留下了什麼?變成了什麼? 392 參考文獻 393 訪談與田野紀錄清單 407 2019 年粉嶺和合石墳場六七公祭田野筆記 409 周魯逸「悼包錯石並論世局」講座節錄 415 2021 年 5 月 13 日雷競璇訪談 421 2019 年 6 月 8 日梁國雄(長毛)訪談 430 2019 年 2 月 8 日陳寶瑩訪談節錄 455 2019 年 5 月 21 日房遠華訪談節錄 457 2019 年 5 月 15 日楊寶熙訪談 459 2021 年 6 月 26 日阮志雄訪談 478
參考文獻 專書與專書章節
Butler, Judith. Bodies That Matter: 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Foucault, Michel. "Nietzche, Genealogy, History." Chap. Nietzsche, Genealogy, History. In Aesthetics, Method, and Epistemology: Essential Works of Foucault 1954-1984, edited by James D. Faubion, 386-87. New York: The New Press, 1998.
Gramci, Antonio. "Notes on Italian History." In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44-118.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92 [1971].
Hall, Stuart. "Gramsci and Us." In The Hard Road to Renewal: Thatcherism and the Crisis of the Left, 171. London: Verso, 1988.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In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edited by Kathryn Woodward, 222-37. London: Sage, 1997.
Keucheyan, Razmig. "A Brief History of the ′New Left′." Translated by Gregory Eilliot. In The Left Hemisphere: Mapping Critical Theory Today, 33-50. London: Verso, 2014.
Mark, Chi-kwan. "Introduction." In Hong Kong and the Cold War: Anglo-American Relations 1949-1957, 1-1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Mark, Chi-kwan. "Hong Kong in British, Chinese and American Cold War Thinking." In Hong Kong and the Cold War: Anglo-American Relations 1949-1957, 12-39.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Nadler, Steven. "The Passions." In Spinoza’s ‘Ethics’: An Introduction, 190-213.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6.
Patten, Chris. East and West: The Last Governor of Hong Kong on Power, Freedom and the Future. London: Macmillan, 1998.
Williams, Raymond. "Structures of Feeling." In Marxism and Literature, 128-3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Wu, Yiching. "Revolution Alchemy: Economism and the Making of Shanghai’s January Revolution."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t the Margins: Chinese Socialism in Crisis, 95-158.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Wu, Yiching. "The Unthinkable Revolution."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t the Margins: Chinese Socialism in Crisis, 1-13.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人民日報》社論,〈堅決反擊英帝國主義的挑釁〉,收入張家偉編,《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2〔1967〕。
〈校園裡的「流」〉,收入中大二十年檢討活動委員會編,《中大二十年》,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1984〔1973〕。
〈第一屆中國周〉,收入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編,《香港學生運動回顧》,香港:廣角鏡,1983。
一九六六年九龍騷動調查委員會,《一九六六年九龍騷動調查委員會報告書》,香港:香港政府印務局,1967。
大專院校聯合號外,〈保衛釣魚台七七大示威——事實的報導〉,收入遠東事務評論社·香港問題小組編,《學運春秋:香港學生運動》,香港:遠東事務評論社,1982〔1971〕。
工商日報,〈不容日本覬覦釣魚台列嶼的主權〉,收入浦野起央、劉甦朝、植榮邊吉編,《釣魚台群島(尖閣諸島)問題——研究資料匯編》,香港、東京:勵志、刀水書房,2001〔1970〕。
工商日報,〈日毛利用「釣魚台」的詭謀〉,收入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及第四組編,《釣魚台列嶼問題資料彙編》,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11〔1971〕。
中國週籌委會,〈中國週工作報告〉,收入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編,《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第十六屆週年代表大會文件匯編》,香港:香港專上學生聯會,1974。
毛澤東,〈論聯合政府〉,《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45〕。
毛蘭友,〈回憶六十年代〉,收入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大志未竟:吳仲賢文集》,香港:吳葉麗容,1997〔1988〕。
王凡西,〈抗戰初期的陳獨秀〉,,《雙山回憶錄》,台北:東方,2004。
——〈太平洋戰爭與組織再分裂〉,《雙山回憶錄》,台北:東方,2004。
白承旭,〈文化大革命與陳伯達〉,《文革的政治與困境:陳伯達與「造反」的時代》,新竹:國立交通大學,2014。
本田善彥,〈「保釣」運動點火人〉,《保釣運動全紀錄》,新北:聯經,2019。
——〈突破〉,《保釣運動全紀錄》,新北:聯經,2019。
弗朗茲·法農,《大地上的受苦者》(楊碧川譯),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9〔1961〕。
古兆申,〈現實的回歸〉,收入盧瑋鑾、熊志琴編,《雙程路:中西文化的體驗與思考 1963-2003——古兆申訪談錄》,香港:牛津大學,2010。
石中英,〈那一夜,我們歌唱〉,《我愛秋風勁》,香港:火石文化,2016。
——〈我們認識的《青年樂園》〉,收入關永圻、黃子程編,《我們走過的路》,香港:天地,2015。
甘志強、鍾子維,〈反對麥宗民同學利用學生會達到其反華反共的政治目的〉,收入遠東事務評論社編,《學運春秋:香港學生運動》,香港:遠東事務評論社,1982〔1976〕。
伊雲,〈從夢想到絕望〉,收入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大志未竟:吳仲賢文集》,香港:吳葉麗容,1997〔1969〕。
列兵,〈與屠龍君討論「香港問題」〉,收入遠東事務評論社·香港問題小組編,《學運春秋:香港學生運動》,香港:遠東事務評論社,1982〔1973〕。
死流,〈不負責任的說話〉,收入中大二十年檢討活動委員會編,《中大二十年》,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1984。
江關生,〈火紅年代 反思國粹(1971-1976)〉,《中共在香港(下卷)》,香港:天地,2012。
吳仲賢,〈香港保衛釣魚台運動的實況〉,收入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大志未竟:吳仲賢文集》,香港:吳葉麗容,1997〔1971〕。
——〈法國政府反革命的鎮壓〉,收入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大志未竟:吳仲賢文集》,香港:吳業麗容,1997〔1973〕。
——〈回憶保釣運動〉,收入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大志未竟:吳仲賢文集》,香港:吳葉麗容,1997〔1990〕。
——〈香港經濟發展的批判理論〉,收入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大志未竟:吳仲賢文集》,香港:吳葉麗容,1997。
——〈堅持世界革命總路線〉,收入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大志未竟:吳仲賢文集》,香港:吳葉麗容,1997。
——〈群眾組織的神話〉,收入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大志未竟:吳仲賢文集》,香港:吳葉麗容,1997。
——〈香港革命的前途與我們的任務〉,收入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大志未竟:吳仲賢文集》,香港:吳葉麗容,1997。
吳荻舟,〈對港澳工人五一觀光團的談話紀錄〉,收入程翔編,《香港六七暴動始末:解讀吳荻舟》,香港:牛津大學,2018。
吳萱人,〈青石的歲月〉,收入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大志未竟:吳仲賢文集》,香港:吳葉麗容,1997〔1996〕。
——〈代變中看六、七十年代文社運動承傳(講文提要)〉,收入關永圻、黃子程編,《我們走過的路》,香港:天地,2015。
吳基民,〈斯大林為了援助中國革命而開設的中山大學,想不到卻成了滋生中國托洛茨基派的溫床〉,《煉獄:中國托派的苦難與奮鬥》,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08。
吳甿,〈寫在再版之前〉,收入吳甿編,《敢有歌吟動地哀:文化大革命後中國青年詩文選》,香港:70年代雙週刊,1975。
呂大樂,《四代香港人》,香港:進一步,2007。
——〈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香港:中華書局,2012。
——〈殖民冷經驗〉,《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香港:中華書局,2012。
——〈無關痛癢的1974〉,《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香港:中華書局,2012。
——〈重新認識七十年代〉,《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香港:中華書局,2012。
——〈「麥理浩時代」的殖民性〉,《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香港:中華書局,2012。
——〈香港故不易講/非歷史的殖民地成功故事〉,收入潘毅、余麗文編,《書寫城市:香港的身份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2003。
呂大樂,吳俊雄,馬傑偉,〈導言:文化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文化〉,收入呂大樂,吳俊雄,馬傑偉編,《香港·生活·文化》,香港:牛津大學,2011。
何家駒,〈編者的話〉,收入何家駒編,《香港學生運動:回顧及檢討》,香港:香港大學學生會,1978。
李孝智,〈一二·三事件期間報紙建構的事件〉,《澳門一二·三事件:細說六〇年代的反殖鬥爭》,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7。
李雅雯,〈邵玉銘教授訪談〉,收入李雅明、謝小芩、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編,《保釣風雲半世紀:保釣運動領軍人士的轉折人生與歷史展望》,台北:時報文化,2009。
李詩聰、梁可欣、田曉彤、溫秀倚、湯澤恆,〈陸德成訪問〉,收入李詩聰編,《六七暴動:工會運動的分水嶺》,香港:迦密柏雨中學,2010。
阿丙,〈明白你的「不明白」反貪污運動的茶杯裡風波〉,收入遠東事務評論社·香港問題小組編,《學運春秋:香港學生運動》,香港:遠東事務評論社,1982〔1973〕。
林悅恆、盧瑋鸞、郭詩詠,〈林悅恆〉,收入盧瑋鸞、熊志琴編,《香港文化眾聲道(一)》,香港:三聯書店,2014。
明報,〈美國聲明 偏袒日本〉,收入浦野起央、劉甦朝、植榮邊吉編,《釣魚台群島(尖閣諸島)問題——研究資料匯編》,香港、東京:勵志、刀水書房,2001〔1971〕。
尚進,〈哀思凝聚 熱血奔騰——記學聯追悼會〉,收入遠東事務評論社編,《學運春秋:香港學生運動》,香港:遠東事務評論社,1982〔1976〕。
周永新,《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香港:中華書局,2019。
周奕,〈兩大陣營的組成〉,《香港工運史簡篇》,香港:利訊,2013。
——〈兩次反共高潮〉,《香港工運史簡篇》,香港:利訊,2013。
——〈重整會務的艱辛〉,《香港工運史簡篇》,香港:利訊,2013。
——〈海塢閉廠與大躍進〉,《香港工運史簡篇》,香港:利訊,2013。
——〈羅素街血案〉,《香港工運史簡篇》,香港:利訊,2013。
——〈反英抗暴之「復轉改」〉,《香港左派鬥爭史》,香港:利訊,2017。
——〈反英抗暴之真假炸彈〉,《香港左派鬥爭史》,香港:利訊,2017。
周思中,〈從來存在、且命定回歸的幽靈——「本土」的本體論〉,收入馬家輝、梁文道、王慧麟編,《本土論述2009︰香港的市民抗爭與殖民地秩序》,台北:漫遊者文化,2009。
——〈編話:拒絕認命,重複《70》〉,收入侯萬雲,《《1970s》不為懷舊的文化政治重訪》,香港:進一步,2009。
周魯逸,〈香港學生運動與意識形態〉,收入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編,《香港學生運動回顧》,香港:廣角鏡,1983〔1981〕。
知涯,〈也談「物價問題與學運發展」〉,收入遠東事務評論社·香港問題小組編,《學運春秋:香港學生運動》,香港:遠東事務評論社,1982〔1974〕。
星島日報,〈中日釣魚台群島主權之爭〉,收入浦野起央、劉甦朝、植榮邊吉編,《釣魚台群島(尖閣諸島)問題——研究資料匯編》,香港、東京:勵志、刀水書房,2001〔1970〕。
星河,〈香港托派與青年學生運動〉,收入香港大學學生會編,《香港學生運動:回顧及檢討》,香港:香港大學學生會,1978〔1975〕。
侯思傑,〈假如不只是一本雜誌、一個年代——侯萬雲、莫妙英訪談〉,收入周思中編,《1970s:不為懷舊的文化政治重訪》,香港:進一步多媒體,2009。
香港八大院校校長,〈擁護我國政府維護釣魚台主權〉,收入浦野起央、劉甦朝、植榮邊吉編,《釣魚台群島(尖閣諸島)問題——研究資料匯編》,香港、東京:勵志、刀水書房,2001〔1971〕。
香港專上學生聯合釣魚台研究及行動委員會,〈香港專上學生聯合釣魚台研究及行動委員會聲明〉,收入浦野起央、劉甦朝、植榮邊吉編,《釣魚台群島(尖閣諸島)問題——研究資料匯編》,香港、東京:勵志、刀水書房,2001〔1971〕。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通貨膨脹資料展覽〉,收入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編,《香港學生運動回顧》,香港:廣角鏡,1983〔1974〕。
——〈保釣運動產生的背景及經過〉,收入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編,《香港學生運動回顧》,香港:廣角鏡,1983〔1978〕。
——〈反貪污、捉葛柏〉,收入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編,《香港學生運動回顧》,香港:廣角鏡,1983〔1978〕。
——〈衝破沉默——學運的醞釀期〉,收入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編,《香港學生運動回顧》,香港:廣角鏡,1983〔1978〕。
——〈圖輯〉,收入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編,《香港學生運動回顧》,香港:廣角鏡,1983。
香港工會聯合會,〈第二部份專題訪問〉,《工聯會與您同行:65周年歷史文集》,2013。
馬繼森,〈一月奪權〉,《外交部文革紀實》,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六三社論〉,《外交部文革紀實》,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八月大亂〉,《外交部文革紀實》,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文革初期的對外關係〉,《外交部文革紀實》,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姬鵬飛:「現在領導運動就是報紙。」〉,《外交部文革紀實》,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砲轟陳毅」〉,《外交部文革紀實》,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砸政治部〉,《外交部文革紀實》,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總部」和「攀險峰」的誕生〉,《外交部文革紀實》,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聯絡站奪權初期〉,《外交部文革紀實》,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夏淞,〈中大學生會的發展〉,收入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編,《中大十年》,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學術部,1973。
海澀·愛,〈毀壞的身份認同〉(洪凌譯),收入劉人鵬、鄭聖勳、宋玉雯編,《憂鬱的文化政治》,新北:蜃樓,2010〔2001〕。
——〈拒絕的政治〉(鄭聖勳、翁健鐘譯),收入劉人鵬、鄭聖勳、宋玉雯編,《憂鬱的文化政治》,新北:蜃樓,2010〔2007〕。
——〈論情感政治:感覺倒退、感覺「背」〉(張瑜玶譯),收入劉人鵬、宋玉雯、鄭聖勳、蔡孟哲編,《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新北:蜃樓,2012。
唐君毅,〈說中華民族之花果凋零〉,《說中華民族之花果凋零》,香港:三民書局,1974〔1961〕。
——〈花果凋零及靈根自植〉,《說中華民族之花果凋零》,香港:三民書局,1974〔1964〕。
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中國文化與世界〉,《說中華民族之花果凋零》,香港:三民書局,1974。
唐寶林,〈夾攻中的顛仆與掙扎〉,收入張玉法編,《中國托派史》,台北:東大圖書,1994。
孫麗鶯、劉蜀永,〈戰後商業的發展〉,收入劉蜀永編,《20世紀的香港經濟》,香港:三聯書店,2004。
張正平,〈左派在專上學院的活動〉,《香港學生運動》,香港:大學生活社,1970。
張春橋,〈張春橋傳達毛主席最新指示〉,收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公交研究室編,《「文化大革命」研究資料(上冊)》,北京:內部刊行,1988〔1967〕。
張家偉,〈引言〉,《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2。
——〈《人民日報》「六·三社論」及左派大罷工〉,《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2。
——〈六七暴動的前奏〉,《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2。
——〈沙頭角事件與「真假菠蘿陣」〉,《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2。
——〈新蒲崗香港人造花廠事件〉,《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2。
——〈改寫香港歷史的六七暴動〉,收入關永圻、黃子程編,《我們走過的路》,香港:天地,2015。
張連興,〈堅尼地〉,《香港二十八總督》,香港:三聯書店,2012。
——〈葛量洪〉,《香港二十八總督》,香港:三聯書店,2012。
麥克法夸爾,〈五十天〉,《毛澤東最後的革命》,香港:星克爾,2009。
——〈圍攻北京市委〉,《毛澤東最後的革命》,香港:星克爾,2009。
麥宗民,〈學運隨想〉,收入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編,《香港學生運動回顧》,香港:廣角鏡,1983〔1981〕。
畢捲鋒,〈「反貪污、捉葛伯」我的一些不明白〉,收入遠東事務評論社·香港問題小組編,《學運春秋:香港學生運動》,香港:遠東事務評論社,1982〔1973〕。
符鵬,〈回向「經驗」的可能方式與人文知識思想的社會想像力:從嘗試理解賀照田當代人文學的探索出發(初論)〉,收入賀照田、陳明、符鵬等,《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是否必要?如何可能?》,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9。
屠龍,〈「同志」讓我告訴你〉,收入遠東事務評論社·香港問題小組編,《學運春秋:香港學生運動》,香港:遠東事務評論社,1982〔1973〕。
陳文鴻,〈前言:我們走過的路〉,收入關永圻、黃子程編,《我們走過的路》,香港:天地,2015。
陳冠中,《事後:本土文化誌》,香港:牛津大學,2007。
陳美燕、楊聰榮,〈從香港本土文化看香港人意識之形成〉,香港:香港問題研討會,1994。
陳莊勤,〈我看這三年的學生會〉,收入香港大學學生會編,《香港學生運動:回顧及檢討》,香港:香港大學學生會,1978。
陳偉傑,余奇里,〈Cu仔去死吧〉,收入遠東事務評論社·香港問題小組編,《學運春秋:香港學生運動》,香港:遠東事務評論社,1982〔1979〕。
陳強,〈衝破沉默——學運的醞釀期〉,收入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編,《香港學生運動回顧》,香港:廣角鏡,1983〔1971〕。
陳順馨,〈遭遇「中國」與民族身份的追問〉,《正值銀杏生輝:記北大》,香港:進一步多媒 體,2000。
陳毓祥,〈物價問題與學運發展〉,收入遠東事務評論社編,《學運春秋:香港學生運動》,香港:遠東事務評論社,1982〔1974〕。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香港文學大事年表,1948-1969》,香港:素葉,1996。
黃錦滿,〈《台大僑生》促成台灣學界保釣〉,收於專集組編,《香港七十年代青年刊物回顧專集》,香港:策劃組合,1998。
程翔,〈1967年聯辦工作情況〉,《香港六七暴動始末:解讀吳荻舟》,香港:牛津大學,2018。
——〈六七暴動的指揮和組織機制〉,《香港六七暴動始末:解讀吳荻舟》,香港:牛津大學,2018。
——〈六七暴動發動的原因和目的〉,《香港六七暴動始末:解讀吳荻舟》,香港:牛津大學,2018。
——〈六七暴動的發動及進程〉,《香港六七暴動始末:解讀吳荻舟》,香港:牛津大學,2018。
鄔雍,〈這不是理想的時代〉,收入中大二十年檢討活動委員會編,《中大二十年》,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1984〔1973〕。
馮紹波,〈問蒼茫大地,誰主浮沉!〉,收入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編,《香港學生運動回顧》,香港:廣角鏡,1983〔1972〕。
馮可強,〈人的力量〉,收入吳仲賢、馮可強編《70年代雙週刊(中國特刊)》,香港:70年代編委會,1970。
港大學生會通訊,〈托派如何插手學生運動〉,收入遠東事務評論社編,《學運春秋:香港學生運動》,香港:遠東事務評論社,1982〔1975〕。
賀照田,〈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潘曉討論」與當代中國大陸虛無主義的歷史與觀念構造〉、〈後記〉,《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台北:人間,2016。
楊寶熙,〈一個七十年代國粹派的自白〉,《走過火紅的傘下銀髮》,香港:進一步多媒體,2015。
楊慧儀,〈革命〉,《香港的第三條道路:莫昭如的安那其民眾劇場》,香港:手民,2019。
雷競璇,〈香港的第一次保釣運動〉,收入關永圻、黃子程編,《我們走過的路》,香港:天地,2015。
遠東事務評論社·香港問題小組,〈保衛釣魚台運動〉,收入遠東事務評論社·香港問題小組編,《學運春秋:香港學生運動》,香港:遠東事務評論社,1982。
——〈香港學生運動大事年表〉,收入遠東事務評論社·香港問題小組編,《學運春秋:香港學生運動》,香港:遠東事務評論社,1982。
溫蒂·布朗,〈抗拒左派憂鬱〉(張永靖譯),收入劉人鵬、鄭聖勳、宋玉雯編,《憂鬱的文化政治》,新北:蜃樓,2010〔2001〕。
鈴木將久,〈序一:當我們直面在危機重重重崛起的中國大陸〉,收入賀照田,《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台北:人間,2016。
趙永佳、冼基樺,〈兩岸三地的政治差異與文化經濟的融合——銀都在華語電影產業鏈的角色〉,收入趙永佳、呂大樂、容世誠編,《胸懷祖國:香港「愛國左派」運動》,香港:牛津大學,2014。
趙雨樂,〈序言〉,《近代南來文人的香港印象與國族意識(三卷合訂本)》,香港:三聯書店,2016。
歐素瑛、林正慧,〈走過黑名單:林孝信先生的生平與志業〉,收入王智明編,《從科學月刊、保釣到左翼運動:林孝信的實踐之路》,新北:聯經,2014。
劉平梅,《中國托派黨史》,香港:新苗,2005。
劉山青,〈七〇年—七八年:投身政治運動〉,《無悔的征途》,香港:明窗,1992。
劉翠珊,〈國家權力與教育〉,收入趙永佳、呂大樂、容世誠編,《胸懷祖國 : 香港「愛國左派」運動》,香港:牛津大學,2014。
劉銳紹,〈我在67暴動前後的經歷〉,《我從六七暴動到今天(上)》,香港:次文化堂,2017。
劉源俊、林孝信、李淑珍,〈《科學月刊》的世代:林孝信與劉源俊對談〉,收入王智明編,《從科學月刊、保釣到左翼運動:林孝信的實踐之路》,新北:聯經,2008。
黎廷瑤,〈洪流中的一點浪花〉,收入中大二十年檢討活動委員會編,《中大二十年》,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1984〔1975〕。
駱穎佳,〈怨恨的生命政治:毛派國族論述對香港人身體想像〉,《邊緣上的香港:國族論述中的(後)殖民想像》,香港:基道,2016。
學聯,〈在學聯第十九屆代表大會中動議之譴責中共中央違憲議案〉,收入遠東事務評論社·香港問題小組編,《學運春秋:香港學生運動》,香港:遠東事務評論社,1982〔1976〕。
盧瑋鑾,〈「南來作家」淺說〉,《香港故事:個人回憶與文學思考》,香港:牛津大學,1996。
錢理群,〈文化大革命時代(上):1966-1976〉,《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下))》,台北:聯經,2012。
——〈文化大革命時代(下):1966-1976〉,《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下))》,台北:聯經,2012。
錢穆,〈招生簡章節錄〉,《新亞遺鐸》,台北:聯經,1998〔1950〕。
——〈總統蔣公八秩華誕祝壽文〉,《錢賓四先生全集23》,台北:聯經,1998〔1966〕。
戴天、盧瑋鸞、熊志琴,〈戴天〉,收入盧瑋鸞、熊志琴編,《香港文化眾聲道(一)》,香港:三聯書店,2014。
鍾瀚惠、蔡虹音、李雅雯,〈林孝信教授訪談〉,收入李雅明、謝小芩、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編,《保釣風雲半世紀:保釣運動領軍人士的轉折人生與歷史展望》,台北:時報文化,2009。
羅永生,〈邁向具體主體性的本土性〉,《殖民家國外》,香港:牛津大學,2014。

期刊論文
Farred, Grant. "Endgame Identity? Mapping the New Left Roots of Identity Politics." New Literary History 31, no. 4 (2000): 627-48.
Hambro, Edvard. "Chinese Refugees in Hong Kong." The Phylon Quarterly 18, no. 1 (1957): 69-81.
Madokoro, Laura. "Surveying Hong Kong in the 1950s: Western Humanitarians and the ‘Problem’ of Chinese Refugees." Modern Asian Studies 49, no. 2 (2014): 493-524.
Tong, Clement Tsz Ming. "The Hong Kong Week of 1967 and the Emergence of Hong Kong Identity through Contradistinction."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no. 56 (2016): 40-66.
Yau, Dennis T. W.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in the University." The Union, no. 23 (1968).
卜偉華,〈文革中的外交極左問題〉,《二十一世紀》95期,2006,頁36-45。
王永華,〈博奕與制衡:香港禁運歷史的解讀〉,《二十一世紀(網絡版)》51期,2006。
印紅標,〈文革的「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二十一世紀》36期,1996,頁37-45。
宋國慶、董國強,〈社會主義中國的危機與轉型——評yiching Wu, the Cultural Revlution at the Margins: Chinese Socialism in Crisis〉,《二十一世紀》156期,2016,頁119-31。
李遜,〈巴黎公社原則在文革中的蛻變〉,《二十一世紀》155期,2016,頁15-28。
倪捷,〈1970年代初期の香港における保釣運動の展開〉,《華南研究》3期,2017,頁55-84。
許崇德,〈攻心為上:香港政府應對「六七暴動」的文宣策略〉,《二十一世紀》147期,2015,頁64-81。
——〈「六七暴動」與「香港人」身份意識的萌生〉,《二十一世紀》169期,2018,頁77-94。
麥海華、劉麗凝,〈民主自由派・反國粹大聯盟・香港前途問題〉,《思想香港》8期,2015。
陳正茂,〈另一條道路:左舜生與香港第三勢力運動〉,《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5期,2016,頁219-49。
傅葆石,〈文化冷戰在香港:《中國學生周報》與亞洲基金會,1950-1970(上)〉,《二十一世紀》173期,2019,頁50。
黃克武,〈顧孟餘與香港第三勢力的興衰(1949-1953)〉,《二十一世紀》162期,2017,頁47-63。
賀艷青,〈毛澤東的國際戰略與第三世界〉,《中共黨史研究》3期,2005,頁81-87。
葉蔭聰,〈人民的社會主義:初探《理性的黃昏》〉,《思想香港》7期,2015。
齊鵬飛,〈新中國成立後中共「暫時不動香港」戰略出台始末〉,《黨史博采(紀實)》7期,2007,頁4-8。
羅永生,〈香港本土意識的前世今生〉,《思想》26期,2014,頁113-51。
——〈冷戰中的解殖:香港「爭取中文成為法定語文運動」評析〉,《思想香港》6期,2015。
——〈「火紅年代」與香港左翼激進主義思潮〉,《二十一世紀》161期,2017,頁71-83。
羅永生、劉麗凝,〈「珠海事件」:由一篇悼念殷海光文章而起的香港學生運動〉,《思想香港》8期,2015。

學位論文
Yang Yang. Radicalism at the Margin: The New Emergence of the Chinese Trotskyist Movement in Hong Kong, 1969-1981.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Essex,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2018.
林芝諺,〈冷戰下中華民國的難民政策—以香港調景嶺營難民為中心的討論(1950-196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
萬麗鵑,〈1950年代中國第三勢力運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鄭蕾,〈香港現代主義文學與思潮:以「香港現代文學美術協會」為視點〉,嶺南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2。
樊俊朗,〈國民黨在香港的組織、活動與困境(1949-1970)〉,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劉建華,〈在六〇、七〇年代之交香港文化雜誌的政治性視覺生產初覽〉,嶺南大學視覺研究碩士論文,2019。
顏美鳳,〈權力均衡:釣魚台事件一一從釣魚台事件看中、美、曰、台的關係〉,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部哲學碩士論文,1998。

報紙與雜誌文章
Che, Lee Ya See and Wu. "Some Thoughs o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Minus 8, no. 5 (1976): 8.
Jaco,〈原來當年的學運是這麼的一回事〉,《迎新特刊2012》2012。
Syndicate, Alternative Press. "To the Readers, Friends, and Comrades." Minus 9 no. 11 (1975): 1.
——"Tien An Man Forum 16th May 76 Hong Kong." Minus 8, no. 5 (1976): 1.
——"An Interview with an Ultra-Leftist from China." Minus 8, no. 5 (1976): 14-20.
〈中華人權協會發展小史〉,《野草》30期,1978,頁2。
〈前校長錢賓四先生接受本報記者訪問:身體無恙著作有成 山居生活閒而少暇——詳談學生對「娛樂」「談政治」當有態度〉,《新亞學生報》,1966年9月25日,版1。
70年代週刊,〈四不交〉,《70年代週刊:四不交運動特刊》1974,頁2。
——〈12 Sept. Hong Kong事件經過〉,《70年代週刊:四不交運動特刊》1974,頁5。
——〈編輯室隨筆〉,《70年代週刊》18期,1974,頁2-3。
70年代雙週刊,〈為什麼我們要復刊〉,《70年代雙週刊》創刊號,1978,頁2。
70戰綫,〈為何要把「四不交」運動進行到底〉,《70年代週刊》18期,1974,頁2。
——〈有誰能作我們的談判代表?〉,《70年代週刊》18期,1974,頁2。
——〈我們的立場〉,《學苑》,1974年11月1日,版12-13。
70戰綫反失業·反加價臨時行委會,〈我們要活下去,就要鬥爭,但決不乞憐〉,《70年代週刊》12期,1974,頁1。
二馬,〈美國黑人姊妹的鬥爭——婦女解放與黑人解放運動〉,《女權》6期,1974,頁1。
大舊熊,〈香港人、中國人、人〉,《民眾報》10期,1981,頁1。
小娥,〈墮胎是否人道〉,《女權》6期,1974,香港,頁2。
子川,〈李一哲與我——兼評李一哲思想體制之形成(一)〉,《北斗》1期,1977,頁4-13。
中大校友編輯委員會,〈生命就是偶然〉,《中大校友》8期,1996。
——〈It教育家——馬紹良〉,《中大校友》33期,2003,頁16-17。
中大學生報,〈從保釣運動到中國統一〉,《中大學生報》,1971年8月15日,版1。
——〈我們的方向〉,《中大學生報》,1971年11月15日,版2。
中華人權協會大陸分會黃河雜誌,〈就天安門事件的聲明〉,《黃河》1期,1976。
天秤,〈當代中國的人權宣言——評李一哲大字報及他的成長〉,《黃河》1期,1976。
尤,〈二百四十人聯名發表宣言 反對日本侵畧釣魚台列嶼〉,《中國學生周報》,1970年10月9日,版2。
王順、茅漢,〈保衛釣魚台!〉,《中華雜誌》88期,1970,頁8-12。
毛蘭友,〈香港青年學生運動總檢討〉,《70年代雙週刊》29期,1973,頁6-11。
——〈高舉起反加價的旗幟〉,《十月評論》3月25日期,1974,頁3。
史文鴻,〈學運之回顧與憧憬〉,《崇基學生報》,1977年6月,版8。
未名,〈港大二月七日的兩次非常會員大會感言〉,《學聯報》,1969年3月31日,版7。
本刊通訊員,〈反物價高漲行動初步展開〉,《學聯報》,1974年4月,版7。
——〈香港通貨膨脹的實質〉,《學聯報》,1974年5月,版1。
——〈要深入失業問題的根源〉,《學聯報》,1974年9月、10月,版1。
本刊通訊員思寧,〈港大同學反加價行動的開展〉,《學聯報》,1974年4月,版15。
四洲,〈爭取同工同酬的意義〉,《女權》3期,1974,頁3。
包錯石,〈研究全中國——從匪情到國情〉,《盤古》8期,1967,頁24-28、33。
——〈研究全中國——從匪情到國情(續)〉,《盤古》9期,1967,頁31-37。
——〈試從就業與教育看美國黑人的命運(上)〉,《盤古》13期,1968,頁37-41。
——〈試從就業與教育看美國黑人的命運(下)〉,《盤古》14期,1968,頁11-15。
包錯石、張懷人、陳齊等,〈論海外中國人的分裂、回歸與反獨〉,《盤古》10期,1968,頁2-16。
包少昕,〈再論人物、人群與思想——也是一篇自我審查,兼答守拙齋主人曁「思與言」雜誌諸君子〉,《人物》16期,1968,頁3、10-12、43。
朱剛,〈新左派的失離〉,《新晚報》,1970年2月8日,版8。
——〈新左派與新階級——看美國反叛的知識青年〉,《新晚報》,1970年1月25日,版8。
行客、星望、黃志,〈保衞釣魚台和平示威遭警方暴力制止——最詳細、最客觀的現場報導〉,《中國學生周報》,1971年4月16日,版1-2。
全港反加價行動委員會,〈反加價鬥爭應該開始了〉,《十月評論》3月25日,1974,頁2。
兆聲,〈論中共壟斷資本〉,《北斗》3期,1977,頁2-8。
汝嵇,〈是無產階級專政還是專政無產階級——天安門事件說明了什麼?〉,《黃河》1期,1976。
安奇,〈從幾種論調看墮胎問題〉,《女權》6期,1974,頁2。
西窗,〈向正義的工友們致敬〉,《學苑》,1967年7月13日,版1。
忒倫詩,〈說香港學生運動〉,《學聯報》,1968年12月16日,版3。
杜萊,〈我認識「盤古」之後〉,《新亞學生報》,1967年4月7日,版4。
李金曄,〈為發「回歸」熱的人醫病.從包錯石的文看包錯石〉,《盤古》17期,1968,頁2-5。
李心木,〈「抗議珠海無理開除學生」事件〉,《學聯報》,1969年9月19日,版1。
——〈十月感言〉,《學聯報》,1969年10月5日,版9。
李紹明,〈漫談左派學生〉,《中大學生報聯刊》,1970年4月30日,版10。
李煒佳,〈另一角度〉,《學苑》,1974年9月1日,版4。
吳仲賢,〈八月的札記〉,《70年代雙週刊》23期,1971,頁13。
——〈對香港毛派路線的批判〉,《學苑》,1974年9月1日,版16。
——〈中國向何處去〉,《學苑》,1974年11月1日,版12-15。
吳萱人,〈同一序幕,不同演出——九七時期探六七十年代文社青年〉,《讀書人》25期,1997,頁16-21。
——〈一條血脈一種姿勢〉,《70年代雙週刊》9期,1970,頁9。
肖其,〈從大方向到現狀與個人〉,《學苑》,1973年5月16日,版2-3。
社工同學,〈革自己的命〉,《學苑》,1975年9月5日,版12。
阿昌,〈和平、暴力、五四精神——四一〇事件前後〉,《70年代雙週刊》20期,1971,頁7。
肯尼夫·甘里斯頓,〈嬉癖士與新左派〉,《70年代雙週刊》1期,1970,頁5。
林翠華,〈墮胎問題之我見〉,《女權》6期,1974,頁1。
奕翰,〈由澳門事件說到我們的人生〉,《新亞學生報》,1966年12月25日,版4。
胡菊人,〈像樹木一樣的生長〉,《中國學生周報》1期,1961。
勁松,〈七七示威真相〉,《中大學生報》,1971年7月15日,版1-2。
香港保衛釣魚台臨時行動委員會,〈四一〇事件報告書〉,《70年代雙週刊》20期,1971,頁6。
香港保衛釣魚台行動委員會、香港專上學生聯會、香港保衛釣魚台聯合陣線、海外各保釣行委會分會回港小組,〈保釣運動的新里程碑——保釣聲討大會八月廿二舉行〉,《中大學生報》,1971年8月15日,版1。
保衛釣魚台五四示威,〈五四1971〉,《70年代雙週刊》20期,1971,頁4。
保衛釣魚台五四行動負責人,〈各位參加的朋友〉,《70年代雙週刊》20期,1971,頁4。
星望,〈記「保衞釣魚台聯合聲討大會」〉,《中國學生周報》,1971年8月27日,版2。
紅柏,〈從五·一三看保釣運動的發展〉,《學聯報》,1972年5月,版3。
夏冰,〈反通貨膨脹的聯想〉,《學苑》,1974年9月1日,版14。
容啟聰,〈民主社會主義在冷戰香港:從理論闡述到參與本地政治〉,《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67期,2018,頁229-49。
郭勳亮,〈對學生會諸公進一言〉,《學聯報》,1969年3月31日,版7。
席辛佐,〈試談「新左派」——由垮而誇、由迷藥到火藥〉,《新晚報》,1970年1月18日,版8。
——〈挖美國新左派歷史的根——經濟大恐慌與三類反叛的知識青年〉,《新晚報》,1970年2月22日,版5。
孫淡寧,〈釣魚台列島主權不容侵犯〉,《明報月刊》58期,1970,頁2。
陸新,〈探訪資展是正路——關於認識通貨膨脹運動的討論〉,《中大學生報》,1974年9月1日,版11。
崇基書院學生會、香港工業學院學生會等,〈聯合聲明〉,《學聯報》,1967年6月30日,版1。
崇基學生雙週報、新亞學生報和「聯合學生」聯刊,〈中文必須儘早被列為官方語言〉,《崇基學生雙週報、新亞學生報和「聯合學生」聯刊》,1967年10月17日,版2。
——〈對華僑日報社評「將中文列為官方語言問題」的商榷〉,《崇基學生雙週報、新亞學生報和「聯合學生」聯刊》,1967年10月17日,版3。
異鄉人,〈當代大學生的困境〉,《學聯報》,1968年6月7日,版3。
逸飛,〈最近騷動對香港的影響——並論香港的勞資關係〉,《新亞學生報》,1967年6月30日,版2。
梁卓恩,〈四報聯刊的初步檢討〉,《中大學生報》,1975年2月25日,版10。
崔華,〈嬉疲與新左的文化反叛一樣嗎〉,《新晚報》,1970年5月17日,版5。
——〈新左嬉疲合二為一(上)〉,《新晚報》,1970年5月31日,版5。
——〈新左嬉疲合二為一(下)〉,《新晚報》,1970年6月7日,版5。
——〈論「新左」嬉疲的異同——兼論兩者與自由主義的淵源(上)〉,《新晚報》,1970年6月14日,版5。
——〈論「新左」嬉疲的異同——兼論兩者與自由主義的淵源(下)〉,《新晚報》,1970年6月21日,版5。
張雪夫,〈也算是獨白日〉,《學聯報》,1969年1月12日,版7。
張喜民、砥柱、方清、雲濤、王五,〈讀者對「未發回歸熱的人醫病」一文的意見〉,《盤古》18期,1968,頁43-45。
陳平寬,〈短論香港保釣前途——「九一八」示威之後〉,《盤古》41期,1971,頁35。

陳光興、林麗雲,〈在六、七〇年代急流中勇退的漂浪哲學家:陳鼓應訪談〉,《人間思想》14期,2016,頁4-29。
陳婉瑩、莫壽平等,〈第一塊石頭——我們對回歸運動的一些建議〉,《盤古》13期,1968,頁48-52。
陳勝,〈經濟危機工潮、香港工人〉,《十月評論》3月25日期,1974,頁4-5。
陳毓祥,〈釣魚台與統一中國運動〉,《學聯報》,1972年4月,版6。
——〈會長陳毓祥同學講話〉,《學聯報》,1974年4月,版9。
黃山,〈香港學生運動的性質和趨向〉,《十月評論》1月5日期,1974,頁12。
黃守拙,〈「新左派」對美國民主政治的挑釁〉,《人物》16期,1968,頁13。
黃河,〈編者的話〉,《黃河》1期,1976。
——〈封面內頁〉,《黃河》1期,1976。
萃華,〈祖國行——漫談學聯北京,南上團之行〉,《中大學生報》,1975年8月15日,版18。
馮可強,〈原則與政治恐懼狂——珠海靜坐示威的前後〉,《學聯報》,1969年10月5日,版8。
曾澍基,〈香港向何處去〉,《學苑》,1975年12月5日,版1-2。
湛思,〈中國向何處去?(三)——中國的何去何從〉,《北斗》6期,1977,頁62-72。
董堅白,〈讀包錯石先生「研究全中國——從匪情到國情」有感〉,《盤古》11期,1968,頁0。
雷競璇,〈七七大示威籌備記〉,《中大學生報》,1971年7月15日,版3。
——〈對當前問題的顧攷〉,《中大學生報》,1973年1月,版1。
新亞學生報,〈本校師生贊成列中文為官方語文〉,《新亞學生報》,1967年12月22日,版1。
——〈忍心見中文衰萎下去?研究所所長兼哲學系主任唐君毅先生訪問記〉,《新亞學生報》,1967年12月22日,版2。
虞雪,〈理性的黃昏〉,《學苑》,1974年11月1日,版16-19。
歐陽敏惠,〈列寧誕辰日評新左派(上)〉,《新晚報》,1970年4月26日,版5。
——〈列寧誕辰日評新左派(下)〉,《新晚報》,1970年5月3日,版5。
盤古,〈給讀者的報告〉,《盤古》1期,1967,封面內頁。
——〈目錄〉,《盤古》1期,1967,頁1。
——〈從保釣運動到中國統一 從保衛釣魚台到保衛台灣〉,《盤古》45期,1972,頁1-3。
——〈向本港牛鬼蛇神輿論宣戰——揭漢奸特務及「中國專家」的嘴臉 革洋奴買辦及封建餘孽的狗命〉,《盤古》44期,1973,頁1-5。
德寬,〈漫長的行程——致敬讀者、作者和關心本報的朋友們〉,《中國學生周報》1期,1953。
魯凡子,〈美日侵我釣魚台列島與二月中的香港反日示威〉,《盤古》38期,1971,頁2-4。
編輯室,〈給讀者〉,《盤古》27期,1969,封面內頁。
編委會,〈我們的態度和方向〉,《北斗》2期,1977,頁1。
學苑,〈我們要求安定〉,《學苑》,1967年5月17日,版1。
——〈到教室外的大課堂區〉,《學苑》,1974年年8月1日,版13。
學聯,〈創刊辭:寄言論自由於自由大學〉,《學聯報》,1966年12月20日,版1。
——〈社評:亡羊補牢〉,《學聯報》,1967年6月30日,版1。
——〈政治闖進來〉,《學聯報》,1967年7月20日,版1。
——〈市政局民選議員胡鴻烈說〉,《學聯報》,1967年8月10日,版3。
——〈革新會主席貝納祺大律師認為〉,《學聯報》1967年8月10日,版3。
——〈專上同學意見彙整〉,《學聯報》,1971年5月1日,版8。
——〈站起來,奮鬥下去〉,《學聯報》,1972年4月,版15。
——〈待從頭 收拾舊山河〉,《學聯報》,1972年5月,版1。
——〈像鮮花的盛放 像節日的來臨——記各院校的中國週活動〉,《學聯報》,1973年10月,版9。
——〈為什麼要辦中國週?訪問中國週籌委會主席陳毓祥〉,《學聯報》,1974年10月,版7。
——〈就學苑編輯委員會the Nationalists in Hong Kong and Hong Kong Students一文「中文列為官方語言問題研討會」執行委員會公開聲明〉,《學聯報》,1978年1月14日,版4。
靜莉,〈訪貧問苦小記〉,《中大學生報》,1974年9月1日,版10。
龍戰,〈我們還有話說〉,《學苑》,1967年7月13日,版1。
曙暉,〈一九七一年的釣魚台事件進展〉,《曙暉》,1971年3月20日,版2。
——〈中國領土,可以征服·不可以斷送〉,《曙暉》,1971年3月20日,版3。
——〈我們不要暴力〉,《曙暉》,1971年4月12日,版2。
聯合陣線,〈我們的聲明〉,收入聯合陣線編,《孟加拉特刊》,香港:70年代編委會,1971。
鍾馗,〈淺談李金曄〉,《盤古》18期,1968,頁9、20-21。
蘭芷,〈報界請拿出良知來〉,《學聯報》,1969年10月15日,版8。

網路資源
Ahchoii,〈七月二十九日下午皇后碼頭速記〉,2007年7月30日,https://www.inmediahk.net/node/249434。
Centre, The Online Collection and Catalog of Rockefeller Archive. "Ford Foundation Records, Office of the Vice President, Logistical Services, Office Files of James T. Ivy, Summary." 1956-1980. https://dimes.rockarch.org/collections/YbWbM5edZUpwALjsrCVqLu.
eg9515,〈六七後的抗爭:由火紅年代到過渡期〉,2010年11月12日,https://bit.ly/3egcmBh。
Elsie Chen、Mike Ives,〈香港六七暴動的親歷者看「反送中」〉,2019年9月20日,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90920/hongkong-north-point-1967-riot/zh-hant/。
UNHCR. "International Standard for Archival Description: Fonds Unhcr 23 - Hong Kong Refugees Survey Mission." 21 August 2001, https://www.unhcr.org/en-au/research/archives/43fdd8553/%E2%80%9D//www.googletagmanager.com/ns.html?id=GTM-R6MF%E2%80%9D.
〈反加價集會事〉,1974年9月,https://digital.lib.hkbu.edu.hk/mok/types/Meeting/dates/[1974-09]/ids/MCY-001981/languages/zh。
〈周恩來就火燒英國代辦處一事與外事口各組織負責人的談話〉,1967年8月23日,http://marxistphilosophy.org/ChenBoda/120601/173.htm。
〈聯陣檢討大會紀錄〉,1972年2月,https://digital.lib.hkbu.edu.hk/mok/types/Meeting/ids/MCY-001923/dates/1972-02/languages/zh。
《紅旗》雜誌編輯部、《人民日報》編輯部,〈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1967年8月15日,http://redchinacn.net/portal.php?mod=view&aid=32322。
人民日報,〈放手發動群眾,進一步壯大反英抗暴鬥爭隊伍〉,1967年7月5日,https://hk1967.org/beijingviews.asp?this=670705_1。
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五一六通知》,1966年5月16日,https://zh.m.wikisource.org/zh-hant/%E4%BA%94%C2%B7%E4%B8%80%E5%85%AD%E9%80%9A%E7%9F%A5。
中華救助總會,〈本會簡介〉,http://www.cares.org.tw/CaresPortal/intro/introduction.do#。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聲明〉,1958年9月4日,https://www.fmprc.gov.cn/diaoyudao/chn/flfg/zcfg/t1304542.htm。
王歡、王曉東,〈重溫毛澤東關於密切聯繫群眾的經典論述〉,2013年12月26日,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13/12/311797.html。
王凡西,〈悼念中國托洛茨基主義者樓國華〉,1995年4月8日,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wangfanxi/marxist.org-chinese-wong-19950408.htm。
——〈評《中國托派史》〉,1995年6月,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wangfanxi/marxist.org-chinese-wong-199506.htm。
——〈《七十年代》往哪裡去?——致编者信〉(筆名耕莘),1971年12月,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wangfanxi/marxist.org-chinese-wong-197112.htm。
毛澤東,《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1966年8月5日,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1968/5-202.htm。
方德生,〈物價高漲與工人失業〉,1974年3月,https://digital.lib.hkbu.edu.hk/mok/types/Copyrighted/ids/MCY-000193/magazines/%E9%80%9A%E8%A8%8A/volumes//starts/1/dates/[1974-03]/languages/zh。
立場新聞,〈《大公》兩版轟「消失的檔案」斷章取義 受訪者「熱愛祖國」內容被删走〉,2017年4月24日,https://bit.ly/3zHprw4。
立場報導,〈投資者推動六七和解 趙崇基望拍給傘運年輕人——風波裡的《中英街1號》〉,2018年5月15日,https://bit.ly/3gaCWNn。
石中英,〈且剥一剥托派份子之皮〉,1974年7月22日,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reference-books/marxist.org-chinese-chinatrotsandmaos-1970s.htm#1。
——〈托派份子舉的是什麼旗〉,1974年9月19日,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reference-books/marxist.org-chinese-chinatrotsandmaos-1970s.htm#3。
世代懺悔錄,〈民族論爭史前史:戰後嬰兒潮崛起〉,2017年8月24日,https://medium.com/recall-hk/f-d41262fffdbf。
外交部公眾外交協調會,〈釣魚台列嶼案答客問〉,2013年6月14日,https://www.mofa.gov.tw/cp.aspx?n=215。
禾草,〈工資與物價的比較〉,1974年3月,https://digital.lib.hkbu.edu.hk/mok/types/Copyrighted/ids/MCY-000193/magazines/%E9%80%9A%E8%A8%8A/volumes//dates/[1974-03]/languages/zh。
片木,〈生活的壓迫!物價、失業的災難〉,1974年3月,https://digital.lib.hkbu.edu.hk/mok/types/Copyrighted/ids/MCY-000193/magazines/%E9%80%9A%E8%A8%8A/volumes//starts/1/dates/[1974-03]/languages/zh。
向青,〈中國托派和抗日戰爭〉,1977年,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reference-books/mia-chinese-chinatrots-1977.htm。
岑建勳、吳仲賢、吳家麟、田偉貞、李金鳳、陳翹英、杜準,〈留法成員致香港成員信函〉,1972年9月29日,https://digital.lib.hkbu.edu.hk/mok/types/Letter/ids/MCY-001614/starts/1/dates/1972-09-29/languages/zh。
吳仲賢,〈吳仲賢致友人信函〉,1973年5月3日,https://digital.lib.hkbu.edu.hk/mok/types/Letter/dates/1973-05-03/ids/MCY-001654/languages/zh。
——〈吳仲賢致友人信函〉,1972年5月25日,https://digital.lib.hkbu.edu.hk/mok/types/Letter/dates/1972-05-25/ids/MCY-001607/languages/zh。
吳家麟、吳仲賢、Johnny等,〈吳仲賢致友人書函〉,1972年12月,https://digital.lib.hkbu.edu.hk/mok/types/Letter/ids/MCY-001623/starts/0/dates/1972-12/languages/zh。
李一哲,〈關於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1974年11月7日,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reference-books/minjian-1966-1976/41.htm。
林艾德,〈留住語言跟文化,香港總會是香港人的香港〉,2020年7月12日,https://vocus.cc/article/5f0a1ec7fd89780001f4350d。
林怡,〈港媒體人:中共欲經香港滲透各國〉,2018年10月2日,https://bit.ly/3eCLDxM。
明報,〈沒有槍炮的內戰〉,1967年8月8日,https://www.facebook.com/vanishedarchives/photos/pcb.1905605716196246/1905602196196598。
——〈兒童無罪!抗暴有理!〉,1967年8月23日,https://www.facebook.com/vanishedarchives/photos/pcb.1905605716196246/1905601972863287。
——〈燒不滅正義的聲音〉,1967年8月25日,https://www.facebook.com/vanishedarchives/photos/pcb.1905605716196246/1905602099529941。
姜宇晨,〈春雷怒吼釣魚台——1970年代中國留美學生保釣運動述評〉,2008年8月30日,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09/09/44715.html。
凌雁,〈我們要生活,我們就要站起來!!〉,1974年3月,https://digital.lib.hkbu.edu.hk/mok/types/Copyrighted/ids/MCY-000193/magazines/%E9%80%9A%E8%A8%8A/volumes//dates/[1974-03]/languages/zh。
陶傑,〈中國人的小農基因〉,2020年5月13日,https://www.rfa.org/mandarin/duomeiti/guandian/gd-05132020170005.html。
——〈他沒有銅像〉,2019年10月4日,https://hk.appledaily.com/columnist/20191004/J7RIB4AY5V3IV3MEFQI7BFJO7I/。
梁寶龍,〈香港托派早期工運幹部——區芳〉,2014年3月5日,http://leungpolung.blogspot.com/2014/03/blog-post.html。
莫昭如,〈莫昭如致吳萱人傳真:關於灝心文社〉,1999年1月,https://digital.lib.hkbu.edu.hk/mok/types/Letter/dates/[1999-01]/ids/MCY-001857/languages/zh。
教育研究部,〈1974年《未來十年香港中學教育》政策白皮書 學界三大訴求:取消淘汰試、母語教學、免費中學教育〉,https://www2.hkptu.org/ptunews/593/p02b.htm(連結失效)。
野草編輯部,〈中國人權問題座談會〉,1974年12月1日,http://theintellectual.net/zh/political/weed/377-23-1974-10-4.html。
陳嘉文,〈掘史達人:不認識歷史,定性暴亂太危險〉,2016年2月21日,http://goo.gl/vfOjYx。
陳玨明,〈港中大掛青天白日紅旗 校方擅拆除〉,2017年10月12日,https://anntw.com/articles/20171012-cO43。
華僑日報,〈中文列為官方語言的問題〉,1967年10月2日,https://1967riot.wordpress.com/2012/10/02/wkyp-19671002/。
——〈解決困難穩定局勢〉,1967年8月28日,https://1967riot.wordpress.com/2012/08/28/wkyp-19670828/。
黑兵,〈在繁榮安定以外的工人〉,1974年3月,https://digital.lib.hkbu.edu.hk/mok/types/Copyrighted/ids/MCY-000193/magazines/%E9%80%9A%E8%A8%8A/volumes//dates/[1974-03]/languages/zh。
曾曉玲,〈Ways of Seeing:《70年代雙週刊》 50年來自昨日的自由呼應〉,2020年7月5日,https://bit.ly/3ddPOkh。
曾澍基,〈「國粹派」、「社會派」源考〉,2001年3月5日,http://www.sktsang.com/ArchiveIII/1973.doc。
程翔,〈觀點:港片《中英街1號》為何引發「漂白暴動」爭論〉,2018年6月1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4316504。
萬人傑,〈愛國〉,1967年6月16日,https://www.facebook.com/wanrenjie/photos/1469242119810369。
楊曦光,〈中國向何處去〉,1968年1月,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reference-books/minjian-1966-1976/25.htm。
鄭致祥,〈彭述之:我的一生經歷憶述(二)〉,1976年1月,https://october-review.org/241/241_c31.htm。
衛毅,〈施永青的60年:從革命青年到地產巨商〉,2010年5月21日,http://news.sina.com.cn/c/2010-05-21/134820319992.shtml。
黎則奮,〈陳毓祥來函照登〉,1988年,https://www.facebook.com/cfqlai/posts/10159136276558436。
劉平梅,〈遷移於香港的托派組織〉,《中國托派黨史》,2005年,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liupingmei/2005book/marxist.org-chinese-LauPingMui-2005book-12.htm。
——《中國共產黨與托派》,1994-1995年,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liupingmei/mia-chinese-laupingmui-2004.htm。
劉偉勳,〈大陸逃港反共青年代表一行十人,十三日下午搭機自香港抵達台北,參加故總統蔣公喪禮大典〉,1975年4月13日,http://nrch.culture.tw/view.aspx?keyword=%E9%80%83%E6%B8%AF&s=2393624&id=0000736925&proj=MOC_IMD_001#。
幫港出聲,〈六七暴動50周年 團體要求還原真相〉,2017年5月8日,https://www.silentmajority.hk/articles/31227。
聯陣,〈聯陣檢討大會紀錄〉,1972年2月,https://digital.lib.hkbu.edu.hk/mok/types/Meeting/ids/MCY-001923/dates/1972-02/languages/zh。
鍾耀華,〈割掉家國的火紅——楊寶熙(上)〉,2015年8月7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808-opinion-yeungpohi-a/。
——〈家國、責任、香港——麥海華(上)〉,2015年8月21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822-opinion-70s-makhoiwah-a/。
——〈沒有遺產的《70年代》——侯萬雲(上)〉,2015年9月2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905-opinion-houmanwan-a/。
——〈沒有遺產的《70年代》——侯萬雲(下)〉,2015年9月2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906-opinion-houmanwan-b/。
羅恩惠,〈當政治凌駕法律 重看「六七暴動」案例〉,2019年11月20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7681。
譚棨禧,〈什麼人訪問什麼人﹕那年頭的社運健將 與黃醒華憶曾澍基〉,2015年7月11日,http://cihk.blogspot.com/2015/07/instead-of-being-self-righteous.html。
蘇美智,〈【人物專訪-羅恩惠】「我極度憤怒 那是作為公民的憤怒」〉,2017年1月23日,https://bit.ly/3DILaWO。
——〈【人物專訪-羅恩惠】四年追蹤六七暴動歷史真相〉,2017年1月23日,https://bit.ly/3n0r2JS。
——〈【人物專訪】羅恩惠:無論高牆有多高 要尋找真相的話也會做得到〉,2017年1月23日,https://bit.ly/3gXpYlW。

影片
〈香港大事 1974〉,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5Nhq29fdds。
周魯逸,《周魯逸(魯凡之)——悼包錯石並論世局(二)》,2019年4月13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JPM2HqhxkU。
——《周魯逸(魯凡之)——悼包錯石並論世局(三)》,2019年4月13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HV0-5XWTcw&ab_channel=chowlouyik
陳耀成,《吳仲賢的故事》,香港:影意志,2004。
黃婉兒,《鏗鏘集——流金歲月系列之四》,香港:香港電台,1997。
黃華麒,《警察》,香港:香港電台,1974。

未刊稿
周魯逸,〈回憶我與「亦師亦友」包錯石(包錯蔣介石)緣識51年的若干有關事記——悼包奕明逝世於香港〉,未出版,2018。
指導教授 林淑芬(Shu-fen Lin) 審核日期 2021-10-28
推文 facebook   plurk   twitter   funp   google   live   udn   HD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friend   youpush   delicious   baidu   
網路書籤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hemidemi   myshare   

若有論文相關問題,請聯絡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TEL:(03)422-7151轉57407,或E-mail聯絡  - 隱私權政策聲明